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是明朝设置的三个羁卫所,由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组成。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此后,蒙古分为鞑、瓦剌、兀良哈三部分。兀良哈游牧于今嫩江中、下游至西拉木伦河一带,由成吉思汗季弟铁木哥斡赤斤后裔统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北元脱古思帖木儿汗被明军击溃,随后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辽王阿札失里遣使降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廷于兀良哈之地设泰宁县、朵颜、福余三卫。在朵颜三卫建立后,其与明廷保持了较密切的朝贡关系。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第十七子宁王受封于大宁县,其所属就包括朵颜三卫。建文元年(1399年),朵颜三卫投靠朱棣,南下征战。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后,把大宁分给了朵颜三卫并封官赏赐,还在开原市、广宁县两地开设互市,供朵颜三卫与明朝进行贸易。但朵颜三卫对明王朝时叛时附。明成祖亲征后,朵颜三卫对明的侵扰暂时有所收敛。明宣德年间(1426年至1435年),三卫大举南迁。泰宁卫迁至今辽宁朝阳、阜新一带,朵颜卫迁至今河北长城线外,福余卫迁至今辽宁新民、彰武县一带。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朵颜三卫军参与了土木堡之变。此后,朵颜三卫已完全脱离明廷控制,名存实亡。明朝末期,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去世后,左翼蒙古各部纷纷南下,导致了朵颜三卫的瓦解。《清实录》及《清史稿》所载明末史实中,已无朵颜三卫字样,仅有蒙古部落出现。
朵颜三卫对明朝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作为明朝外藩,朵颜三卫能抵御其他蒙古诸部,保护易受攻击的明朝侧翼。学者高亚磊认为,明朝与朵颜三卫通过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往来,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三卫地区的农业开发及明朝人民的生活资料的丰富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朵颜三卫对明朝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学者冯金忠认为,朵颜三卫对明王朝时叛时附,联合其他蒙古部族与明朝进行了长期斗争,一度给明廷造成严重威胁。学者冯金忠评价,北元政权瓦解后,蒙古草原各部重新陷入分裂,分裂为三大势力集团,鞑靼、瓦剌和兀良哈。有明一代,朵颜三卫与其他二部虽同属蒙古,但却与西面的蒙古本部形成另一种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两者争夺的目标,其地位和影响不可小觑。
创设背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灭亡。此后,蒙古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分。兀良哈游牧于今中、下游至一带,其牧地以泰宁县、朵颜以及福余为中心,相关地区被称为山阳万户。该地区部族是成吉思汗同母幼弟斡赤斤家族,即元代辽王家族属民后裔,有往流、兀者、兀良哈三鄂托克旗等族群。明朝建立不久,为了孤立退回蒙古高原的残元势力,朱元璋即注意对北方及乌思藏地区少数民族的争取。他多次遣使到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招谕,并封官许愿,希望少数民族首领率众归附。如洪武三年(1370年)九月,朱元璋遣使诏谕辽阳等处官民。东北、西北及乌思藏等地区少数民族纷纷前来归附。明王朝参照卫所军制,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若干都司,下设卫所,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各级指挥官。由于这些卫所是专为笼络少数民族首领而设,与内地卫所不同,因而被称之为羁縻卫所。它具有军事性质,明朝可以利用它来征讨“异己”;二是因明代军制规定卫所长官均可世袭,少数民族首领因此得以世袭,从而更服从明王朝的统治。
机构简介
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是明朝设置的三个羁縻卫所。羁縻卫所,地方机构名。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于边疆非主体民族地区设立,以当地首领为都督等官,赐给敕书印记,辖都司卫所,掌当地军民政事。明朝继承元制的行政体系,所置官员由各部族世袭,当地军政一律听其管理。使各统其众,因俗而治,直隶于兵部,相当于现今自治县(区)。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铁木真兀格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羁縻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
名称由来
泰宁卫
泰宁卫是汉文地名,来自元代的泰宁路,位置在今洮儿河流域的城四家子古城(吉林省洮安县东30里)。泰宁卫的蒙古叫法为“往流”,又作“罔留”,意为“王的人民”。据《元史》记载,这个王是成吉思汗季弟铁木哥斡赤斤后裔。孛儿只斤·忽必烈在平定斡赤斤的玄孙乃颜大规模的武装叛乱之后,将乞里吉斯三部人东迁到肇州县(今黑龙江省肇东八里城)屯田。乞里吉斯三部的后裔自然成为当时辽王阿扎失里管辖的一部分属民。这就是居住在这个卫里的蒙古族以“往流”“罔留”自称的理由。
福余卫
福余卫为汉文地名。福余的名字来自金朝蒲与路,位置在今黑龙江省乌裕尔河北岸克东县大古城。福余卫的蒙古叫法为“我着”或“兀着”。“我着”、“兀着”,即“兀者野人”之略称。福余卫位于三卫的东面,与忽拉温女真相邻。“兀着”作为这个卫的蒙文名称,可能与比邻而居的女真人有关。
朵颜卫
朵颜卫为汉文地名,来自境内的朵颜山。朵颜卫的蒙古叫法为“兀良哈”。元代兀良哈有广狭两义。广义的兀良哈,是指蒙古草原以北,从贝加尔地区至叶尼塞河以西地区里的所有部落。狭义的兀良哈,则是一个在朵颜山居住的部落名称。后来兀良哈这个部族名逐渐演变成了地名,随着三卫的设置,兀良哈这个名称的使用范围更扩大了,成为代称三卫的总称。
历史沿革
正式设立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朝派遣将领、和等率领20万大军绕道庆州包围了元军驻地。纳哈出被迫投降。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军击溃北元汗廷,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兵败西逃,孛儿只斤·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发兵攻杀脱古思帖木儿,夺取了汗位。山阳万户首领以辽王阿扎失里为首遣使明朝,以示和好。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元璋在其牧地“设立”泰宁、朵颜、福余三卫,简称朵颜三卫。泰宁卫领地在西岸的一条支流流域的下游、嫩江和汇合处以下一段以北的平原地带。朵颜卫在三卫的西边,位于洮儿河、归流河上游的山区地带,即朵颜山一带。福余卫在三卫的东面,位于以嫩江市为中心,东自流域,西至洮儿河流域的平原地区。三卫西境以大兴安岭为界,东与忽拉温女真人为邻。南境在今洮儿河下游、嫩江和松花江汇合处以下一段的南部地带。北境与“女真族野人”的阿伦卫和纳木卫相接。
时叛时附
在三卫建立后,兀良哈一边与明廷保持了较密切的朝贡关系一边在初建卫所的第二年就叛走,并受到明军征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五月,朵颜卫指挥同知脱儿豁察儿上书明廷,请求上纳贡。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太祖第十七子宁王受封于,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到达藩地,朵颜三卫就包括在里面。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去世,皇太孙即位为。建文帝大力削藩,朱棣不满,以“靖难”之名起兵,准备南下夺取政权。朵颜三卫于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投靠燕王,三卫三千人被选为燕王亲军,南下征战。
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后,三卫就数次侵犯明辽东广宁等地,被明军俘获多人。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派人去招抚朵颜三卫。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明廷内迁宁王府于南昌市。三月,把大宁县一带地区分封给朵颜三卫。至此,大宁、开平市、长城以北成为朵颜三卫的游牧区。同年五月,明成祖遣使来到朵颜三卫,送还进犯边境被俘获的阿哥歹那等人,并表示只要朵颜三卫朝贡称臣,明成祖将全都授予他们官职,并承诺他们可以依旧居住在原地,还会在边境地区开市交易。次年四月,即脱儿豁察儿等二百九十四人,随明使者萧尚都来朝贡马,明廷复置三卫。以脱儿豁察儿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事,哈儿兀歹为都指挥同知,掌朵颜卫事。安出及土不申俱为都指挥佥事,掌福余卫事。忽刺班胡为都指挥佥事,掌泰宁县卫事。并在开原市、广宁县两地开设互市,供朵颜三卫与明朝进行贸易,这是明王朝给予朵颜的特权,其他蒙古诸部皆无权与明王朝进行互市贸易。
明朝的封赏赐地及开通互市,一度改善了明朝与朵颜三卫的关系,但朵颜三卫为了获得地区的驻牧权,对明王朝时叛时附,一度给明廷造成严重威胁。例如,年间,朵颜三卫一面定期入贡,但又不时进犯边境,掠劫明边境守卒。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第一次北征鞑靼时就发现有朵颜人加入鞑靼军,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派遣使者责问,朵颜三卫随即上贡纳马赎罪。朵颜三卫还联合了当时阿速特部首领,依附阿鲁台出没边境。永乐二十年(1422年)秋七月,明成祖亲征阿鲁台,在回师途中,成祖遂以步骑数万,于屈裂儿河分五道讨伐朵颜三卫。宣德三年(1428年),朵颜三卫又进入大宁城,并经会州直攻宽河,同明朝宣宗皇帝亲自率领的3000骑兵进行激烈的战斗。虽然朵颜三卫在与明朝的争斗中也曾遭受重创,对明的侵扰暂时有所收敛,但朵颜三卫并未伤及元气,这些长期争斗反而更加剧了朵颜三卫与明之间的隔阂与矛盾。
逐渐南迁
朵颜三卫的南下始于明宣德年间(1426年至1435年),正统初年(1436年)三卫已住牧于明辽边外的潇河、老哈河一带,并活跃于整个漠南地区。至天顺、成化年间朵颜三卫的游牧地就完全固定下来了。泰宁卫迁至今辽宁朝阳、阜新一带,朵颜卫迁至今河北长城线外,福余卫迁至今辽宁新民、彰武一带。
朱瞻基宣德末年和朱祁镇正统初年(15世纪30年代后期),伴随着明朝国力的渐微,朵颜三卫部落从西拉木伦河到辽河流域全面向南推进。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西蒙古首领绰罗斯·也先开始瓦解朵颜三卫,泰宁卫受到严重摧残。而朵颜卫则日见强盛。明正统时期,西蒙古的瓦剌势力逐渐壮大,对明朝形成了巨大威胁。而此时已占据兴宁重地的朵颜三卫,转而臣服于瓦剌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首领、执掌蒙古汗国大权的也先太师率三路大军发动了对明朝的战争,史称土木堡之变。其中一路由瓦剌阿剌知院率领,主要包括部分瓦剌军以及朵颜三卫军,进攻明朝军事重镇宣府。这场战争使朵颜三卫与明朝的关系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朵颜三卫不再是明朝属藩。朵颜三卫由此成功一路南迁来到了明朝长城边外驻牧。年间(15世纪中期)朵颜三卫南迁后的分布情况,朵颜卫在大宁抵,近宣府地带。泰宁卫领地在、义州、广宁至一带。福余卫位于黄泥洼到、、一带地区。朵颜三卫南迁后,占有了辽河以西,今西半部和内蒙以及河北省的北部等地。
朱翊钧统治时期,明朝建立的九镇(九边重镇)为核心防御体系基本形成,明廷改变过去进攻或追讨“北虏”战略政策转而采取防御或安抚为主。另一面,大延汗时期(1471年-1516年)蒙古内乱结束,忽必烈家族后裔重新统治蒙古部。蒙古社会局面相对稳定。朵颜三卫地区也相对平静。
分化终止
在明朝末年,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去世后,其子孙开始争夺统治权与扩张势力,引起新的分裂局面。右翼土默特万户主俺答汗和鄂尔多斯万户主衮必里克墨尔根及其后代积极向外扩张,走向相对独立,大汗权力开始削弱。左翼蒙古各部纷纷南下,导致了朵颜三卫的瓦解。其中察哈尔达来孙、喀尔喀的虎喇哈赤控制泰宁卫,科尔沁部魁猛克控制福余卫,而土默特部俺答汗、喀喇沁巴雅斯哈勒也从宣府边外地方向东扩张并控制了大部分朵颜部落。
喀尔喀与朵颜三卫部落彼此联姻,朵颜三卫诸部与蒙古汗廷逐渐建立起密切关系。在同一时期,右翼土默特万户、永谢布万户以及鄂尔多斯万户也相继进入朵颜地区,并于当地建立了联姻关系。就这样到了明末,朵颜三卫力量大大分解,从而朵颜三卫这一名称逐渐终止传世。
经济交往
封赏
明朝朱棣继位后,派使节到山阳万户,于永乐二年(1404年)重建三卫。为了笼络朵颜三卫,明朝给他们的统治阶层以各种官衔,诸如都督佥事、指挥佥事、指挥同知、指挥、千户、百户等等,并提供相应的特殊经济待遇。比如,允许一年入贡两次,每贡,每卫百人,马百匹。赐赏物品颇丰。三卫差来或自来,都督赏采缎四表里、绢二疋;都指挥赏彩缎三表里、绢二疋;指挥、千百户、所镇抚、头目,每人赏彩缎二表里、绢一疋、另外有所加;舍人每人赏彩缎二表里、绢一疋、织锦衣一套。此外,一般蒙古族、妇女、随来妇女,都分别有赏。奏事进贡,求讨请旨,也都有明文规定的赏赐标准。
贸易
贡赐贸易
贡赐贸易是指朵颜三卫对明朝的定期朝贡和明朝对朵颜三卫的赏赐。明初,三卫来朝16次,以马匹的进贡为主,明朝主要赏赐钞币、袭衣、彩币。到了朱祁镇时期三卫共来朝79次,几乎月月都可在京师看到朵颜三卫的朝贡队伍。这时三卫的朝贡中貂鼠皮等物品逐渐出现,明朝的回赐物品主要为绢疋靴袜和金织文绮彩绢等物。英宗以后到嘉靖期间,三卫的朝贡次数逐渐稳定下来,只有五六年没来朝贡,其中以每年来朝贡两次较多。由于入贡人员的增多,明政府的赏赐负担加大,在此基础之上开始限制每次进贡人数,规定“三卫每官酋贡使二人,都督大酋四人”。但是双方的贡赐贸易仍然不断。除此之外,对于及时报告蒙古方面信息的人员,明政府也进行赏赐官职及物品等。
官市贸易
在明朝与三卫正式确立朝贡制度后,朱棣相继在与朵颜三卫的交界地带设立官市,加强双方之间贸易往来。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设马市三:一在开原南关,以待海西;一在开原城东五里,一在广宁,以待朵颜三卫。”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朝关闭了对朵颜三卫开放的马市,这使朵颜人不能通过贸易获取日常生活所必须的粮食、绢布、手工业品,尤其是遇到天灾,为了生存只得对外掠夺。”所以三卫多次恳请互市但最终还是遭到拒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复开朵颜马木二市。在此基础上三卫与明政府发展贸易关系。直到明朝后期,伴随吏治腐败,马市贸易中不公平的现象频繁出现,才导致其彻底的衰落下去。
民市贸易
在官市发展的基础之上,民市也逐步发展起来,宣德九年(1434年),明政府允许民市的开展,但仅占次要地位。正统年间以后,民市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明政府对于三卫在沿途贸易的允许,间接地推进了民市的发展。伴随着民市的快速发展,商品的交流越来越广,不仅种类越来越多,数量也越来越大。到了隆庆时期,明朝中央政府开始对三卫购买牛及生产工具作出了一定的限制。而且对于购买的数量以及种类作出了严格的要求。进入万历年间以后,明朝与三卫的互市几乎全面开放,民间贸易十分发达。双方贸易一月数次,一日有时候更是多达几次,往来贸易频繁,双方贸易的商品主要为牲畜、地方特产、衣物、生产工具等,都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所需。
历史影响
积极影响
贸易往来
朵颜三卫成为明朝外藩后,双方开始进行贸易。学者高亚磊认为,这不仅是双方之间经济上的一种往来,朵颜三卫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明朝处理周边民族关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正因此明政府与三卫的贸易几乎贯穿了整个明王朝。明朝与朵颜三卫通过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往来,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三卫地区的农业开发及明朝人民的生活资料的丰富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抵御外侵
学者乌云毕力格认为,朵颜三卫作为明朝的外藩,能抵御其他蒙古诸部,保护易受攻击的明朝侧翼,并使这一东北地区免受鞑靼部的控制。
消极影响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O《设立三卫》记载“终明之世,泰宁、福余,常与东合,而朵颜常与西合,为中国膏肓之患,则皆三卫为之向导也。”
学者冯金忠认为,朵颜三卫对明王朝时叛时附,是因为朱棣允诺并未完全兑现,明朝不允许三卫到大宁以南驻牧。朵颜三卫为了获得大宁以南地区的驻牧权,先后归附鞑靼和瓦剌,与明朝进行了长期斗争。因此,明廷依朵颜三卫为外藩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
相关评价
学者冯金忠评价,北元政权瓦解后,蒙古草原各部重新陷入分裂,分裂为三大势力集团,鞑靼、瓦剌和兀良哈。有明一代,朵颜三卫与其他二部虽同属蒙古,但却与西面的蒙古本部形成另一种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两者争夺的目标,其地位和影响不可小觑。
学者高亚磊评价,纵观整个明朝,朵颜三卫在明朝周边民族关系经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学者云根评价,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跟随宁王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屡立军功。
相关文物
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在黑龙江布特哈总管驻地伊倭齐(今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内)发现了一方明代官印,现收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这方印章呈方形,边长为7.2厘米,上面有一个椭圆形的柱状纽扣。印面上铸有九叠篆字,写着“朵颜卫左千户所百户印”,印背刻有汉字“朵颜卫左千户所百户印”、“礼部造”、“洪武二十二年五月”,侧面刻有“颜字二号”。它提供了关于明代时期朵颜卫左千户所百户的存在和活动的证据。
参考资料
明代朵颜卫左千户所百户印.黑龙江新闻网.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