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故事
适逢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庆典之际,《馆藏故事》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核心,讲述珍贵藏品背后的故事,以及与这些藏品相关的馆内馆外的人与事,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示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
节目介绍
节目名称
大型文化系列纪录片《馆藏故事》
诞生宗旨
中原地区是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这些大家以他们杰出的智慧,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这些典籍,从古老的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早期石刻文字,中经竹简、木、帛的发展,直至盛行的手写纸书,雕印纸书和活字排版的纸书,历经几千年,前后赓续不断,多如重山,浩如烟海。它们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忠实纪录,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珍贵的文化典籍和相关的人文故事,由于时间的久远,空间的变化,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已是恍若云烟、飘忽迷离。因而,观众期待的是对真实历史的感知。
党的十七大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庆祝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馆庆、反映国家文化软实力、宣传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国国家图书馆携手中国数字图书馆,特策划推出一部百集大型系列文化纪录片——《馆藏故事》。
节目规划
近百件未曾被世人品味的珍贵藏品于荧屏中精美呈现,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与到节目当中,《馆藏故事》是一部极具权威性、故事性、知识性,拥有较高史料价值与珍藏价值的大型文化系列电视专题片。
组织单位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
制作团队
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中数星光传媒制作团队。
中数星光传媒曾为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国际频道策划制作的中英文文化纪录片《文明与创造》,自2008年1月开播以来,不仅赢得了中央电视台对其节目质量的肯定,也获得了海内外观众的极大认可,已成为国外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影视窗口。
节目风格
《馆藏故事》每期节目围绕一件珍贵藏品,讲述国宝级典藏珍品的历史以及国宝背后的曲折故事。
故事化的表述方式:用故事性的表现手法和观众一起探究历史,使原本由于时间的消逝,对于今天的观众而言,已经变得飘忽迷离的历史文明再现耀眼的光芒,不再乏味,而是生动有趣,是观众对真实历史过程的感知。
悬念迭起的情节设计:专家学者的采访,采用悬念式的对话方式,和专家学者一起拨开附在历史及历史人物身上的迷雾。
再现历史的表现形式:在节目当中,适时地再现历史场景,运用先进的电视制作手段,还原历史。穿越时空隧道,和观众一起感知真实历史的过程及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馆藏故事》以全新的讲述角度,先进的电视制作手段,奉献给观众一档高水准,与众不同的专题类文化纪录片。
节目主题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一百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回首历史的沧桑,我们百感交集,盛世阳光照澈馆藏典籍,值此中国国家图书馆百年华诞,我们怀着虔诚的心,触摸百年国图温润的灵魂,揭开恍若云烟的馆藏历史,让我们共享百年国图的光荣与梦想,共同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翻开百年国图历史风云,我们的镜头带您进行一次中华文明的探寻之旅。节目将浓墨重彩地表现有代表意义的善本特藏文献、外文文献、中文文献、中外文报刊、舆图、名家手稿、名家家书、声像资料……以及其他所有我们称之为记忆的东西。
追踪珍贵藏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馆藏故事》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和观众一起探究历史与文明。以悬念迭起的情节设计,还原历史,重现人文光辉,采访百余位专家学者,与历史的亲历者对话,拨开文明的迷雾。运用多种电视手段,穿越时空隧道,和海内外观众一起感受真实的历史与馆藏背后人物的内心世界。
节目特色
全面性:先进的影视制作手段、超强的采编队伍、强大的后盾支持将使本片成为当前一部不可多得的“影视史书”。本片力求通过对中国国家图书馆及其相关人物的深入采访、拍摄,以广阔的视角、真实的画面,全方位揭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文化历程。通过对一件件传世藏品的倾情展示,全面讲述每件藏品背后的故事。
权威性:《馆藏故事》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展示稀世珍品的独有镜头,采访在各个领域耕耘多年硕果累累的专家学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全力支持和精锐后期制作团队倾力打造下,必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一部重要资料。
综上所述,《馆藏故事》体现我们对历史典藏的保护、认知和情感,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灿烂文明。
节目意义
党和政府对于文物古籍的保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表明了我党把文化保护传承放在了空前高度的位置。
随着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即将到来的世博会、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世界更加迫切地需要了解中国,认知中国。《馆藏故事》恰恰开启了这扇文明的大门。
中国国家图书馆走过的百年历程是整整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它一百周年之际,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馆藏故事》正是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以忠实的文化记录者的身份开始策划与拍摄的大型影像文化工程。
分集介绍
《样式雷图档》6集 X15分
“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其中北京的故宫、天坛、圆明园、颐和园、渤海、中南海,河北省的避暑山庄与普佑寺、清东陵和清西陵等等清代皇家建筑都有雷氏家族的参与。这样一个传承不辍的优秀建筑世家,设计出规模如此浩大、类型如此众多、技艺如此卓绝的不朽杰作,不但在中国,就是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堪称无与伦比的奇迹。
《文苑英华》1集X15分
北宋四大部书之一﹐文学类书。赵光义命李昉﹑徐﹑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馀人共同编。太平兴国七年(982)开始﹐雍熙三年(986)完成。赵恒时曾进行几次修订。赵昚赵时又命专人作了校订﹐最后经周必大﹑胡柯和彭叔夏复校﹐于嘉泰元年(1201)开始刻版﹐四年完工。这个宋刻本现在仅存残本。全书一千卷﹐上继《昭明文选注析》﹐起自南梁﹐下讫晚唐五代十国﹐选录作家两千余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每类之中又按题材分若干子目﹐如赋类下分天象﹑岁时﹑地﹑水﹑帝德﹑京都等四十二小类。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可以用以辑补校勘唐人的诗文集。清代纂修《全唐诗》﹑《全唐文》和《四库全书》时﹐都曾用作参考。《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
《傅增湘》 2集X15分
曾任北京国民政府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等职,一生勤于收藏、校勘、刊布古籍,所藏总计达20余万卷,人以“书痴”称之。自辛亥前后开始收集善本,所收宋元善本约170种,其他图籍总计近5000种。傅先生藏书在其生前已有部分出让,身后藏书大多归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总其一生,可堪民国第一藏书家之称。
《升平署戏曲档案》2集X15分
在中国戏曲史研究的领域内,档案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的“升平署戏曲档案”,为研究中国戏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升平署扮相谱”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研究清代末年宫廷演剧脸谱、服饰的珍贵资料。
《共产党宣言》 1集X15分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经典著作,这是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的不朽宣言。陈望道呕心沥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一年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完整中文版本。这些字如同惊雷,一次次在中国大地上爆响,惊醒了无数梦中人。时隔70年,中国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人——陈望道亲自来到国家图书馆,辨认出最早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
《神策军碑》 2集X15分
宋拓《神策军碑》是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所藏碑拓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珍品。它刻立于唐会昌三年,记载了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之事,为歌功颂德之文。崔铉撰文,柳公权正书,此拓为柳姓书法艺术的巅顶之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1集X15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的重要经典,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地区。“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意思是彼岸。“金刚”,本意为坚强锐利。经名的大意便是:坚锐如金刚的智慧能断一切烦恼执着。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五十余件武则天为母亲祈福而抄写的经书。而这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便按照鸠摩罗什的译本,抄写于仪凤元年十一月,恰逢杨氏逝世的第二个三周年。1954年2月11日,唐抄本《金刚经》入藏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
《花间集》 1集X15分
《花间集》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真实地体现了早期词由民间状态向文人创作转换、发展过程的全貌。花间词规范了“词”的文学体裁和美学特征,最终确立了“词”的文学地位,并对宋元明清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夏文献》 2集X15分
公元11—13世纪的两百年间,由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西夏活跃在中国的西北。西夏立国之初就创制了记录自己民族语言的文字,当时称为“蕃文”,后世称为西夏文。1227年元朝的铁蹄摧毁了西夏王国,大批西夏文献、文物遭到毁损,西夏文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变成无人可识的死文字,西夏也成了历史上的一个神秘王朝。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中原地区黑水城的西夏文物遭到国外“探险队”、“考古队”的洗劫,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据统计目前国内藏西夏文献约有1万多面,而以国家图书馆所藏最为丰富,有8500多面。
《甲骨四方风》 2集X15分
被誉为20世纪四大发现之一的甲骨文,集文献性、文物性、收藏性于一身,是考证我国商朝晚期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中国国家图书馆甲骨珍藏总计有35651片。其中珍品一为北图12789号,这是一片非常著名并被称为“四方风”的,内容为天象的兽骨,该骨属殷商时的武丁时期(前1250-1192年)刻辞,骨面有刻辞4段,应为28字,实为24字,是有关四方神及风神的记载。
《西厢记》 1集X15分
王实甫的一生,创作出了十多部戏曲作品,只可惜除《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留有全本外,其余皆已散失。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堪称明清各种插图本《西厢记》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刘知远诸宫调》 1集X15分
中原地区宋、金时代的诸宫调作品。作者无考。现残存42页。1907~1908年俄罗斯一探险队在发掘古代西域黑水域(今甘肃省境内)时发现,原存苏联圣彼得堡图书馆,1958年归还中国,现存北京图书馆。是现存诸宫调刻本中最早的一部。《刘知远诸宫调》全书应有12则,今残存《知远走慕家庄沙陀村入舍第一》、《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第二》、《知远充军三娘剪发生少主第三》、《知远探三娘与洪义厮打第十一》、《君臣弟兄母子夫妇团圆第十二》5则,前4则并有残页,但首尾完整。书叙五代十国时刘知远发迹变泰的故事,南戏《白兔记》即取材于此。作品对地主阶级的残酷盘剥,妇女地位的低下和悲惨,都有深刻的揭露,但又表现出浓厚的宿命论和迷信观念。在艺术方面,风格遒劲浑厚,语言朴素自然。《刘知远诸宫调》刻本的发现,可见前期诸宫调这一曲艺门类的乐曲结构形式,对研究诸宫调的形式和发展以及李三娘、刘知远故事系列的发展轨迹,都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辩亡论》 1集X15分
《辩亡论》是中原地区古代史论中的著名篇章,为晋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陆机所作。整篇文章辞藻宏丽,影响深远,后人广为传诵。陆机把国家成败兴亡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能否知人善任。而滔滔议论,更是饱含着悼念故国的深情,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作为经典佳作。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辩亡论》为敦煌遗书中的唐朝写卷。
《十竹斋笺谱》 2集X15分
版画是一项传统的造型艺术。明代是中国彩色套印版画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出版家和优秀作品,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明人胡正言《十竹斋笺谱》堪称明代版画中成就最高的集大成者。《十竹斋笺谱》成功地运用了“版”与“拱花”两项工艺,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令人叹为观止。
《程氏墨苑》 1集X15分
《程氏墨苑》是中国古代艺术水平最高的墨谱图集,程氏在墨的造型设计和图式安排上新意迭出,丁云鹏的图稿精丽绝伦,黄氏三匠的刻工勾凝断顿,线条细若胎毛、柔如绢丝,曲尽其妙。著名的“宝象图”共四幅,为比利时铜版画的木刻摹本,绘刻从容淋漓,精妙入神,是古代中国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艺术经验。《程氏墨苑》印制十分精美,套色印刷有首创之功,这是明刊其它墨谱所无法比拟的。
《汲古阁及其抄本》 1集X15分
中原地区明代私人藏书楼和印书工场,相当于现代的商务印刷馆。位于常熟市隐湖之南七里桥,明末毛晋(1599 ~1659 )创办。汲古阁后有楼9间,楼上储放书板,楼下两廊及前后为刻字匠和印匠居住和工作之处。雇用工匠最多时达数百人。汲古阁刻印的书籍有十三经、十七史及唐宋元人别集、道藏词曲等。书版在毛晋时即有10万块之多。所刻书籍校勘详明,雕印精良,称毛刻本,行销全国各地。所刻书目存于《汲古阁校刻书目》等书。
《中日战事史料征集会》 1集X15分
1938年8月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姚丛吾在蒙自分校时拟了一份《卢沟桥事变以来中日战争史料搜辑计划书》,认为应当及时收集史料,设立专门的保存机构,编修史志。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带员南下,在后方工作中注重抗战资源的搜集保存。1939年1月1日,中日战事史料征集会正式成立。
抗战结束后,中日战事史料征集会圆满完成了文献资源建设开发的历史使命,留下了大量珍贵资料,这些资料成为现今研究抗战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国立北平图书馆保存收藏了其中部分史料,其中,既有国内著作,也有译著;既有国民政府出版物,也有红色革命文献,亦有伪政权出版物;既有单行本论著,亦有连续出版物;既有学者的理论著作,亦有时人的记载言论;既收录中央性的布告文献,亦收录地方性的特色文献;既有正式出版物,亦有官方保密文件,还包括当时诸多协会、研究社、编辑社、研究会的印刷品。其中不乏许多品相较好,印刷精美的初版书籍,图文并茂的画册,数量可观的丛书,以及大量未曾出版过的油印资料以及线装书籍,也包括了许多作者签名赠书以及他人转赠书籍。
《海源阁》1集X15分
聊城海源阁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经杨以增、杨绍和父子两代极力搜罗,藏书宏富,多孤本秘籍。杨氏藏书中珍品甚多,以宋版四经四史最知名,其藏室称“四经四史之斋”。四经为宋刻《毛诗》、宋婺州市门巷唐宅刻本《周礼注》、宋严州刻本《仪礼》、宋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刻本《礼记》;四史为宋乾道七年蔡梦弼东塾刻本《史记集解索隐》、宋蔡琪家塾刻本《汉书》、宋王叔边刻本《后汉书》、宋刻本《三国志》。此外,黄丕烈“陶陶室”旧藏宋刻本《陶渊明集》、《陶靖节先生诗注》等也极为珍贵。
后杨以增藏书流落市肆,部分公藏机构及周叔、傅增湘、李盛铎、刘少山、陈清华、邢之襄、潘宗周、张乃熊等藏家各购得部分珍品。周叔弢先生二十余年间先后购得57种,刘少山购得20种,为私人藏家中所得较多者。海源阁运津珍品今大多陆续汇入中国国家图书馆。
《左联烈士手稿》 2集X15分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由当时的多位进步作家组成。其中五位作家因为写出宣扬自由与民主的文字,而被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之后他们被称为“左联五烈士”。
左联烈士们的这些手稿,是用青春和鲜血铸就的文字,是鲁迅先生和许多前辈用智慧和深情保护下来的墨宝。它们的作者那么年轻就被反动派杀害,手稿背后又隐藏这么多曲折的经历,而且其中相当部分是从未出版、刊登的文稿,这批手稿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韩柳集》 1集X15分
《韩柳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宋廖莹中世彩堂刊《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昌黎先生集》收录的韩愈诗文最为完备。其中赋、古诗、联句、律诗、杂著、碑志、杂文等总计七百多篇,合为四十卷。《外集》、《遗文》等卷则是后来宋朝人辑佚补缀而成。《河东先生集》收录了柳宗元的诗文及雅诗歌曲、赋、论、议辩、碑、奏状、祭文、古今诗等总计五百多篇。
《西谛藏书》 2集X15分
郑振铎,笔名西谛,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化界最值得尊敬的人”。在日军占领上海市时他说:“我不能走。我不能逃避我的责任。……我要把这保全民族文献的一部分担子挑在自己的肩上,一息尚存,决不放下!”
一个人六十年倾力收藏,万余部数百年传世之作,西谛藏书,也将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向世人继续展现它耀眼的光芒。
《天工开物》 2集X15分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它对中原地区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在国外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国家图书馆现藏明刊原本《天工开物》。
《资治通鉴残稿》 2集X15分
《资治通鉴》为司马光等编纂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巨著。记述了从姬喜二十三年到五代十国后周显德六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资治通鉴残稿》一卷,为宋代司马光手书原稿。记载了自司马睿永昌元年正月王敦将作乱起,至同年十二月慕容廆遣子入令支而还止,一年的史实。有学者认为,司马光此稿可能是《通志》草稿或《通鉴》初稿。
《西南文献》 2集X 15分
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有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然而,由于受地理等因素的制约,中国西南地区相对封闭,历史文献生灭于域内,极少流传中原,部分珍贵文献即便在地区内部也很少传世。因此,抢救民族文献遗珍,已成为当代学人责无旁贷的任务。彝族文献和东巴文是其中著名少数民族文献,由此产生的故事数不胜数。
27.奇器图说 1集X15分
《陈清华藏书》 1集*15分钟
半个世纪来陈清华郇斋藏书三批归入中国国家图书馆。1955、1965年,国家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两次斥巨资从香港特别行政区购回著名藏书家陈清华的藏书,拨交国家图书馆收藏,使珍贵典籍免遭离散的命运,便是共和国文物史上的佳话,而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对两批书收购作出的果断决定,至今仍为文化界津津乐道。中原地区国家图书馆近百年古籍典藏的增长,是几代国图人的努力,更得益于收藏家们的鼎力支持、政府的悉心筹划和社会各界的关心爱护。
《闻一多手稿》 2集*15分钟
闻一多是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于一身的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卓越的科学文化战士。他的一生是上下求索,奋进不息、融合中西,联结古今、忠诚坦荡,虽死犹生、人格完美,形象永立的崇高典范。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在昆明市遭到反动派暗杀。他留下了大量的手稿,这些手稿如同他本人一样严谨不苟。1954 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征集作家学者著作手稿,当时承蒙闻一多的夫人高孝真女士、五弟闻家驷慨然捐赠,闻一多遗稿共计 171 种255 册,入藏北京图书馆。
奇器图说 1集X15分
390年前的1619年,来自德国的耶稣会士邓玉函远渡重洋,抵达澳门,从而开启了中德之间的科技交流。邓玉函是第一个将望远镜带到中国的传教士。他与来自陕西省的官员与学者王征的相遇则促成了“我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著作,也是最早介绍西方力学的著作——《奇器图说》的问世。
《赵城金藏》 4集X15分
《赵城金藏》以宋代我国第一部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于金皇统九年 1149)前后开雕,大定十三年(1173)前后工毕。因刻于金朝,后被供养在赵城县(今属洪洞县)广胜寺,每卷卷首又加刻广胜寺刊刻的《释迦说法图》,被叫做《赵城金藏》,也简称为“赵城藏”。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觊觎《赵城金藏》,广胜寺主持利空和尚联系八路军,由八路军将经书及时转移,保存在废煤窑中,并派人看管。1949年北平解放后,《赵城金藏》运至北平市,移交当时的北平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赵城金藏》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国家拨款的大型古籍整修项目。当4300多卷、9大包《赵城金藏》运抵北平时,多数经卷潮烂断缺,粘连成块,几乎无法打开。国家专门调来4位富有经验的装裱老师傅帮助修复,历时近17年,终于在1965年修复完毕。《赵城金藏》共有6980卷,六千多万字。今存4000余卷,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
《熹平石经》2集X15分
所谓“石经”是刻在石头上的经书,根据内容可分为儒经、佛经、道经三种。东汉经学兴盛,因此蔡邕等奏求正订六经文字,李巡等提议在太学门外立碑刻石,以为经籍之定本。这就是中原地区最早的儒家刻经——熹平石经。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始刻于刘宏熹平四年(175年),功成于光和六年(183年),历时九年。以汉代通行之隶书写刻《周易》(梁丘氏)、《尚书》(欧阳姓)、《诗》(鲁氏)、《仪礼》(大戴)、《春秋》(公羊)、《公羊传》(严氏)、《论语》(张侯鲁论)七部经,国家图书馆藏汉魏石经皆有残石和拓本两类。
《耕余剩枝》 1集X15分
中国古代武艺书。明程宗猷著。明天启元年(1621)刊行。此书是在明王朝军事力量不断削弱,鞑族开始从东北地区入侵,明军不断失利,边防日益不稳的形势下,程宗忧国忧民,为提高明军的战斗力,以扬军威,发奋编著的。此书是明代继《武编》、《纪效新书》等之后的一部重要武术著作,对研究古代武术的发展与技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周叔弢藏书》 2集X15分
周叔弢是闻名海内外的古籍文物收藏家、鉴赏家。历经“半生跌宕”,周叔弢藏书达四万多卷,皆以刻版好、纸张好、题跋好、收藏印章好和装好而蜚声天下。周叔弢“爱书如命”,竭尽多半生精力搜求,但他并无“子孙永保”的想法。相反,他却多次把凝聚着自己数十年心血的藏书献给祖国、献给人民。
《丸经》1集X15分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饭饱之余,心无所碍,取择良友三三五五,于园林清胜之处,依法捶击。”这是古人在做捶丸的游戏,见于元代最早论述此项活动的专著——《丸经》,惜其作者不可考。《丸经》篇幅较短,多汇刻入丛书得以流传。《丸经》共分32章,追述了捶丸发展的历史,讲解了进行捶丸的场地、器具、竞赛规则,以及各种不同的击法和战术,还特别强调了体育运动的道德,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据载,进行捶丸游戏的场地一般是有地形变化,凹凸不平的空旷场地,在场地上挖一些球窝,在球窝旁插上彩旗作为标记,丸由坚固的经得起反复击打的赘木(树瘤)制成。从《丸经》的记载来看,捶丸的场地、器具、游戏规则与现代高尔夫球运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人据此认为,现代高尔夫运动的真正源头在中国。
《全唐诗》稿本 1集X15分
《全唐诗》,900卷,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半页11行,行21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版框16.6cm×11.5cm。《全唐诗》是清代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四书章句集注》2集X15分
“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的合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后世重四书过于五经,尊孔孟以代周孔,该书起到重要作用。就朱熹个人而言,该书则是其思想体系的集中代表,可谓一生精力之所萃。
《于道泉》1集X15分
中原地区著名的藏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1926年,时任北海图书馆副馆长的袁同礼推荐他进馆工作,从事满、藏、蒙古文书籍的采访和编目,收集满、蒙、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文字和文献。今天国家图书馆特藏部民族文字古籍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当年于道泉先生、彭色丹喇嘛和李启德先生采集来的。
《道德经·圣人抱一》1集X15分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著作,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需要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它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直解》,不见于《四库全书》著录,而且此本为存世宋刻孤,因而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