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种
色种:除铁观音和乌龙品种外的各种品种的总称,主要有毛蟹、本山、黄旦、梅占、大叶乌龙、奇兰等五十多个品种。这些品种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制造技术特点。
简介
色种有大叶奇兰、黄(黄旦)、铁观音、梅占等。制法是先晒青。晒青方法是先将采下的鲜叶在厂内地面的竹帘上摊放,厚10cm,然后移到阳光下晒青,叶层厚3cm左右,翻抖3-4次,每翻一次,摊放的面积逐渐收缩加厚,当气温为26-28℃时,晒20-30分钟即可。晒青后的叶子移入室内阴凉处凉青,叶摊于茶帘上,每帘1-2kg,一小时后即可摇青。一般摇青5-6次。摇青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摇转次数一次比一次多;静置时间,先短后长,堆叶先薄后厚。做青结束进行炒青1-2次,揉捻1-2次,最后烘焙至足干。
相关说明
福建省安溪县是乌龙茶主产区,地处戴云山的东南坡,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倒。西部以山地为主,层峦叠嶂,最高峰海拔达1600米,通称“内安溪”。东部以丘陵为主,通称“外安溪”。以往茶区集中于内安溪,50年代以来茶区不断发展扩大,目前已遍及全县,常年茶产量占福建省茶产总量10%以上,居全省首位。
生长环境
安溪县全县各不同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15--21℃,极端最低气温零下0.9—5℃,平地极端最高气温39.3℃,≥10℃稳定积温4725—7315℃,年日照时数1800—2030小时,无霜期260一324天,年降雨量1700-1900毫米,相对湿度76%一80%以上。重视良种安溪县茶区群众选育,并掌握了无性繁殖手段,无性系茶树品种之多为全国之冠,据县茶树品种普查结果,现有茶树品种达50个以上。其中普通栽植的有铁观音、本山、黄淡(黄旦)、毛螃蟹、乌龙、梅占、奇兰等。铁观音、毛蟹、梅占、黄淡、大叶乌龙、本山在1984年于厦门市召开的全国茶树良种审定会上被认定为全国良种。50年代开始,为了便于分类列等,将安溪乌龙茶分为铁观音、色种及乌龙三个品类,除铁观音及乌龙外,其他品种均归入色种。近年黄淡品种已单列出来。据1937年庄灿彰统计,乌龙品种占全县产量的38%,目前大部已为铁观音、毛蟹等所取代,少量乌龙多混入色种出售。现安溪县色种占安溪乌龙茶总产量的80%以上。据1983年资料,安溪色种在全县茶树栽植面积中,本山占12%,毛蟹占21.2%,乌龙占16.4%,梅占占10.5%,奇兰占2.7%,其他色种占21.2%(另铁观音占13.1%,黄淡占2.9%)。
色种
安溪种的采制期,因品种不同和茶园海拔高度不同,差异甚大。一般春茶在谷雨至立夏之间。夏茶在夏至前后。暑茶在大暑后处暑前。秋茶在秋分至寒露之间。冬茶在霜降后。海拔500米的茶园,一般春茶开采期为早芽种在4月14日--4月24日;中芽种在4月22日--5月2日;迟芽种在4月30日--5月6日。色种的初制工艺基本与铁观音相同,但因各品种鲜叶特点不同,掌握上也不同。晒青的失水率以梅占为最高,次为奇兰、毛螃蟹,再次为本山、乌龙。做青程度毛蟹、大叶乌龙、奇兰等宜稍重,促使青味散发,但应注意保持鲜活和品种香。梅占等宜较嫩采,重晒,轻摇,以使发酵充分,青辛味散发,转清香味。乌龙等宜轻晒,重摇,促消青味;发酵宜适中。
各类特点
色种初制过程中包揉工序不如铁观音那么考究。色种中各品种茶的形、色、香、味各有特色:
本山:茶条壮实沉重,梗鲜亮,较细瘦,如“竹子节”,尾部稍尖,色泽鲜润呈香蕉皮色;茶汤橙黄色;叶底黄绿;叶张尖薄,长圆形,叶面有隆起,主脉明显,味清纯略浓厚,香类似铁观音而较清淡。毛螃蟹:茶条紧结,梗圆形,头大尾尖,芽叶嫩多白色茸毛,色泽褐黄绿,尚鲜润。茶汤青黄或金黄色。叶底叶张圆小,中部宽,头尾尖,锯齿深、密、锐而且向下钩,叶稍薄,主脉稍浮现。味清纯略厚,香清高,略带茉莉花香。奇兰:茶条较细瘦,梗较细,叶柄窄;色泽黄绿色或褐绿色,较鲜润。汤色青黄或深黄。叶底叶张圆,头尾尖,呈棱形,叶面有光泽,主脉浮现,稍显白色。味清纯甘鲜,香气清高、梅占:茶条壮实长大,梗肥,节间长,色泽褐绿稍带栗色,红点明。汤色深黄或橙黄,叶底叶张粗大,长面渐尖,主脉显,锯齿粗锐。味厚香浓,带线香香气。乌龙:茶条瘦小,头尾尖,质轻,梗头短小,梗皮不光亮,色泽褐,较不鲜润。汤色青黄、浅黄或橙黄,叶底叶张薄,叶脉浮现;锯齿较粗钝。味清纯稍薄,香带焦糖香。
采摘方法
中国对采茶机的研究是五十年代末期开始的,近年来进展较快。机器采茶已在部分地区和国营茶场较大面积上试用,全国不秒专业研究机构也对机采问题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已取得一定成果
采茶机
采茶机类型与采摘效果中国研制并已提供生产上试用、试验的机型有十余种。采茶机的工作原理均属切割式。基本型式有往复切割式、螺旋滚刀式、水平旋转钩刀式三种。动力来源分机动、电动、手动三种。采茶机的工效与茶芽生长情况、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及采茶机采摘幅宽度关系较大。机采的生产效率一般要比手采高6-15倍。如江苏芙蓉茶场机动螺旋滚动式采茶机(采摘幅宽270毫米,每台两人轮换工作),台时产量为80-100斤鲜叶,较手采提高15倍。湖北省74-I型手摇软轴传动采茶机(采摘幅270毫米,两人操作),台时产量为73斤鲜叶,较采提高6-8倍。上海农机所和我所试制的JW机动往复切割有茶机(幅宽300毫米,两人操作),台时间量为80-90斤鲜叶,比手采提高10倍左右。采茶机的采摘质量,以往复切割式为好,完整芽叶可达60-70%,加上破碎但能制茶的部分鲜叶,可制率达85-90%。水平旋转钩刀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为40-55%,可制率在75%以上。螺旋滚切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只有30-40%,可制率在50%以上。
机器采摘
机采茶树树冠的培养现有研制的采茶机,没有选择性,只能采摘树冠而上的芽叶。如果茶树树冠不平整,发芽不整齐,生长势不旺盛,往往影响机采的效果,而且也会影响茶叶的质量。因此,必须对机采茶树树冠进行必要的培养,以适应机械采摘。准备实寿机采的茶树,一般应视茶树的生长势和树冠平整度等具体情况,进行深修剪或轻修剪,剪后即可机采,约经二、二年机采后,机采树冠便可形成。根据研究资料和国外的经验,机采茶树树冠的高度,以60-90厘米为宜,过高过低都不便机械操作。如树高超过一米,则应进行深修剪。采用何种树冠形状,最适于机械采摘。这是需要从茶叶单产、劳动强度、采茶工效等进行综合考虑的问题。树冠形状对茶叶产量的影响,各地的研究结果,不甚一致,有的以弧形产量为高,有的则以水平形产量为高,但一般差异不大显著。从劳动强度、采摘工效考虑,弧形树冠便于机采。因此,一般认为灌木型茶树,宜采用弧形树冠;小乔木型茶树,则可用用水平形树冠。
注意事项
机械采茶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采茶机在中国使用时间很短,目前,使用面积还不大,处于试验和试用阶段。因此,尚缺乏完整和系统的资料。但在试验和试用过程中,也初步发现了一些问题,取得了一些经验。
冲泡方法
茶水比
茶叶冲泡时,茶与水的比例称为茶水比。茶水比不同,茶汤香气的高低和滋味浓淡各异。据研究,茶水比为1:7、1:18、1:35和1:70时,水浸出物分别为干茶的23%、28%、31%和34%,说明在水温和冲泡时间一定的前提下,茶水比越小,水浸出物的绝对量就越大。另一方面,茶水比过小,茶叶内含物被溶出茶汤的量虽然较大,但由于用水量大,茶汤浓度却显得很低,茶味淡,香气薄。相反,茶水比过大,由于用水量少,茶汤浓度过高,滋味苦涩,而且不能充分利用茶叶的有效成分。试验表明,不同茶类、不同泡法,由于香味成分含量及其溶出比例不同以及不同饮茶习惯,对香、味浓度要求各异,对茶水比的要求也不同。
泡茶水温
水温高低是影响茶叶水溶性物质溶出比例和香气成分挥发的重要因素。水温低,茶叶滋味成分不能充分溶出,香味成分也不能充分散发出来。但水温过高,尤其加盖长时间焖泡嫩芽茶时,易造成汤色和嫩芽黄变,茶香也变得低浊。而且,煮水时水沸过久也加速水溶氧的散失而缺乏刺激性,用这种水泡茶时,茶汤应有的新鲜风味也受到损失。现代科学证明,茶水比为1:50时冲泡5分钟,茶叶的多酚类和咖啡因溶出率因水温不同而有异。水温87.7C以上时,两种成分的溶出率分别为57%和87%以上。水温为65.5C时,其值分别为33%和57%以上。不同茶类,因其嫩度和化学成分含量不同,对泡茶所用水温的要求也不同。细嫩的高级绿茶类名茶,以85-90C为宜;气候寒冷时,由于茶具温度低,对泡茶用水的冷却作用明显,宜用沸水冲泡。
冲泡时间
茶水比和水温一定时,溶入茶汤的滋味成分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冲泡时间与汤色和滋味浓淡爽涩关系密切。例如,茶水比为1:50用沸水冲泡1分钟,茶多酚和咖啡因的浸出率分别为38%和28%,茶汤中茶多酚与咖啡因比率为3.3,茶汤滋味淡薄;冲泡5分钟时,这两种成分的浸出率为88%和57%,两者比率为2.9,滋味适宜;而冲泡10分钟时,两种成分的浸出率分别为96%和92%,其比率为4.4,滋味浓涩。因而,一般红茶和绿茶以冲泡5分钟为宜。经过强烈揉切作用形成的红碎茶和绿碎茶,颗粒细小,茶叶成分容易浸出,冲泡3-4分钟即可;加奶或糖等调饮而作一次性冲泡时,可冲泡至5分钟。冲泡乌龙茶时需用沸水浇淋壶身,保温性好,而且茶水比大,冲泡时间可适当缩短,第一次“洗茶”,不宜超过1分钟,第二、三、四次冲泡依次延长,分别采用1分半、2分和2分半钟即可。这样冲泡,茶汤不至于出现前浓后淡的现象。紧压茶一般用煮渍法沏茶并进行调饮,最好把茶叶风味成分一次性充分提取出来,获得较高浓度的茶汤,要求煮沸10-15分钟。
置茶有序
泡茶时置茶有三种不同方法,先放茶叶后注入沸水,称为下投法;沸水注入约三分之一后放入茶叶,泡一定时间再注满水,称为中投法;注满沸水后再放入茶叶,则为上投法。不同茶叶,由于其外形、质地、比重、品质成分含量及其溶出速率不同,要求不同的投茶方法,做到置茶有序。身骨重实、条索紧结、芽叶细嫩、香味成分含量高以及品赏中对香气和汤色要求高的各类名茶,可用上投法。条形松展、比重轻、不易沉入水中的茶叶,宜用下投法或中投法。不同季节,由于气温和茶冷热不同,投茶方式也应有所区别,一般可采用“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