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一建
姚一建,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馆长;曾任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人物经历
教育背景
1989 – 1992 伦敦大学英皇学院/丘园,真菌学,博士研究生。1985 – 1988 福建农学院,植物保护,在职研究生。1978 – 1982 福建农学院,植物保护,本科。
职业生涯
1992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英皇学院生物圈科学部,获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5年在英国利物浦约翰·穆尔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英国皇家植物园研究员、高级研究员。2000年通过“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馆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丘园荣誉研究员,《菌物研究》、《生命世界》副主编,《菌物系统》、《云南植物研究》、《食用菌学报》编委,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已发表英文专著1册、译著3册、学术论文100余篇(80余篇为英文论文),专利授权两项,申报二项。
工作经历
2007 – 现在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馆长。2002 – 现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2000 – 现在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97 – 2000 丘园,高级研究员(Senior Scientific Officer)。1995 – 1997 英国皇家植物园,研究员(Higher Scientific Officer)。1992 – 1995 英国利物浦约翰·穆尔斯大学,博士后研究员。1988 – 1989\u3000 福建农学院植物保护系,讲师1982 – 1987\u3000 福建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助教
科研贡献
姚一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原地区大型经济菌物分子系统学、菌物生态、物种与遗传多样性,菌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以及药食用菌深层次开发等。他专注于研究冬虫夏草图、块菌、野生灵芝、赤松茸(松茸)、平菇(侧耳)、鸡枞(蚁巢伞)、双色薄瓤牛肝菌和外生菌根菌等菌物种类。他的工作涉及将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形态学、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信息综合起来,以研究菌物的系统发育和菌物与其他生物的协同进化,并探索在菌物生态和资源研究中应用的分子检测方法。此外,他还致力于采用生物技术进行食、药用菌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对冬虫夏草、北虫草、灵芝和竹荪等重要的食用菌进行了栽培、发酵、生理活性、保健品开发等多方面的研究,并探索珍稀物种如冬虫夏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承担课题
姚一建曾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中国经济菌物分子系统学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大型经济菌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重要微生物类群系统发育重建与分子进化”、国家科学技术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赤松茸及其相关类群的起源、分化和系统发育重建”、863计划“重要微生物遗传资源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评价”(子课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中国人工培植虫草及其近缘种的分子鉴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灵芝属分子系统学研究”、“口蘑科系统发育研究”、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协议项目“中英林区菌根菌多样性研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领域前沿项目“虫草和共生性药用菌液体发酵及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他还与安惠建立了药用菌联合实验室。目前,他正在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促进冬虫夏草图菌真菌发育优势的活性因子及菌种活性粉剂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蚁巢伞属系统学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项目“冬虫夏草半人工培植关键因子研究”。
主要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广义虫草属无性型与有性型相互关系研究(2012-2014);技术转让项目:冬虫夏草液体深层发酵研究与产业化开发(2011);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冬虫夏草原生境资源保育及人工促繁技术研究(2010-2012);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物种2000中国节点建设项目:菌物物种名录数据库建设(201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项基金项目:神奇菌物(201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灵芝科系统发育研究(2010-2012);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食药用菌及应用真菌网络实验室(2010);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项目:冬虫夏草图半人工培植关键因子研究(2008-2009);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项目:菌物世界科普教育平台建设(2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项基金项目:微生物大世界(2008-200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促进冬虫夏草菌真菌发育优势的活性因子及菌剂研究(2007-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蚁巢伞属系统学研究(2007-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口蘑科系统发育研究(2005-2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中国灵芝属分子系统学研究(2003-2005);国家科学技术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赤松茸及其相关类群的起源、分化和系统发育重建 (2002-2007);中科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重要微生物类群系统发育重建与分子进化(2001-2004);教育部留学回国启动基金:中国人工培植虫草及其近缘种的分子鉴定(2001);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部分大型经济菌物分子系统学研究(2001-2004);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菌物分子系统学研究(2000-2003)。
参考资料
姚一建.百度学术搜索.2024-09-09
冬虫夏草发展历程.搜狐体育.2024-09-09
姚一建.同舟云学术.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