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坝镇
大田坝乡隶属保山市昌宁县,位于保山隆阳、大理永平、保山昌宁三县(区)交界处,地处昌宁县西北部,东连漭水镇,南接田园镇和柯街镇,西邻隆阳区丙麻乡,北依澜沧江与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隔江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7公里。
大田坝乡国土面积(312)平方公里,以山区为主,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100毫米,常用耕地面积25166亩,人均耕地1.1亩,林地301721亩,森林覆盖率为62%。适合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蚕豆、马铃薯、烤烟、茶叶、泡核桃、油菜籽、甘蔗、鸡蛋果等农作物和经济林果。全乡辖大田坝、文沧、华严、清河、新寨、湾岗6个村民委员会,共140个村民小组。全乡以农业生产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
截至2020年,大田坝乡常住人口为18002人。
概况
大田坝乡位于昌宁县县西北部,地处保山隆阳、昌宁和大理永平三县(区)交界处,乡政府驻地距昌宁县城57公里,距保山城67公里。国土面积312平方公里,98%以上面积为山地,以横贯东南的天堂山为主山系,其松子山主峰海拔2876米,是全县最高峰;森林覆盖率达到64.5%;气候呈立体分布,年平均气温17℃,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有红豆河、锅厂河、文沧河三条主要河流;两条对外交通主干道和全部乡村公路均铺筑了弹石路面,实现了县乡公路和乡村通弹石化的目标;境内矿产资源蕴藏丰富,主要有硅矿、锡矿、铜矿、铁矿等矿种,其中,硅矿储量达5000万吨以上,铜矿储量达500万吨以上。
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140个村民小组。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属于典型的山区贫困乡。2007年末,共有总户数5860户,总人口22758人,耕地26744亩;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11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6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8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295万元;粮食总产1032.9万公斤,人均产粮466公斤;烤烟总产75万公斤,产值799.5万元;泡核桃总产42.8万公斤,产值856万元;茶叶总产41万公斤,产值1575万元;甘蔗入榨量5000吨,产值100万元;畜牧业产值3142万元,肉类总产2618吨。
经济
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8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5元,粮食总产923万公斤,人均432公斤,财政收入202.6万元,支出436.6万元。矿产分布有硅、铜、铁、锡、锑等,硅、铜蕴藏量丰富,特别是硅储量在850万吨以上,硅、铜两个矿种目前正在开采利用。全乡国土面积31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8%;平均海拔1700米,平均气温19℃,年平均降雨1100—1200毫米;立体气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
社会文化。全乡有中小学32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1所,共有在校学生2933人,其中初中生908人,小学生2025人。县、乡、村公路网络已形成,乡内公路网已形成,40%的社通公路;通讯电力、广播电站基本普及,建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微波站、程控电话通往各村,乡镇中心医院、计划生育服务站、财税、金融等部门设置齐全;集镇商贸物流交易市场初具规模,新的规划方案正在加紧实施。
产业问题
产业比较单一
农业主要以粮食、烤烟、茶叶、畜牧业为主,通过近几年努力,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基础建设滞后、科技生产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不宽;工业较少、作用发挥不强;个私经济弱而散。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乡级财政比较困难,农民收入较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二、三产业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十分艰巨。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不适应,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科学教育文卫等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教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严重不足,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全乡现有一所初级中学;一所湾岗九年制学校,辖5个办学点;一所乡中心完小,辖5所村完小、4所高小、6个一师一校点。校舍建筑总面积18730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达4736平方米,在校教职工161人,在校初中生972人、小学生2117人。随着教育“普九”工作的不断深入,生源不断扩大,部分校舍建设已十分滞后。其中,湾岗九年制学校中心校点缺乏运动场地且学生住宿拥挤,在校学生499人,学校仅有一块390平方米的篮球场,急需拓宽运动场地;住校生达536人,而住宿楼建筑面积仅有324平方米,生均住宿面积0.6平方米,且学生住宿楼由于建盖时间长久成为危房,急需进行拆除重建。经乡规划部门实地测设,拓宽学校运动场地需投资12万元,完成危房拆除、建盖7格3层住宿楼需投资65万元。清河完小没有学生住宿楼,住校生120人,占用了一格教室,而且十分拥挤,需投资26万元建盖一间住宿楼。
阵地建设滞后
乡团委仅有一套办公桌椅和一套档案柜,随着团组织的发展和工作范围扩大,现有的办公条件已无法满足正常办公所需。团内工作需要大量文档材料和照片,团员集中开展活动需要音响设备,但由于办公设施缺乏,工作效率不高,且支出较大,每年将近6万元,为保证团内活动正常有序开展,满足广大团员的需求,急需购置电脑、音响、摄像机、照相机等必要办公设施。
人口卫生
2007年末,大田坝乡共有总户数5525户,共有人口22758人,其中农业人口 22125人,劳动力13487人。全乡以汉族为主,有少数民族113人。全乡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04人,占人口总数的2.2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2043人,参合率99.7%;享受低保1015人。全乡共有卫生院1个,村卫生所6个,有乡村医生16人。全乡集镇建有公厕4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5个,建有生活排水沟渠3条。
截至2020年,大田坝乡常住人口为18002人。
教育
1987年,全乡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96年11月,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1999年10月,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2000年开始现代化教育步伐逐步加快,至2005年,全乡各校点均配备了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远程教育设备。全乡有初 级中学1所,教职工35人,在校学生617人。九年制学校1所,辖初中部1个,村完小1个,高小点5个,幼儿园1个,初中教师17人,学生281人;小学教师19人,学生485人;幼儿教师5人,在园幼儿118人。中心完小1所,辖村完小5所,高小点3个,办学点8个,幼儿园1个,共有教师83人,小学生1648人,学前班205人,在园幼儿92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自1978年以来,大田坝中小学共培养了高中毕业生958人,初中毕业生6000多人,小学毕业生15000多人,为家乡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全乡先后考取本科生172人,专科生246人,中专生500多人,并有学生先后考取了北京大学、重庆大学、云南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昌宁县大田坝初级中学的前身是宝华小学附设初中班,于1969年3月招收第一个初中班。1979年5月经行署批准,正式挂牌成立“大田坝初级中学”,校址位于距大田坝街子三公里的营盘山宝华寺。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于1992年在大田坝街子边现址新建。学校占地面积12400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4812平方米。拥有教学楼2栋、办公楼1栋、教师宿舍楼1栋,1栋可入住500多人的普通学生宿舍楼;2006年新建的综合实验楼1栋,里面有配着52台电脑的电脑室以及多媒体教室;有图书10965册的图书室及对师生开放的阅览室;各班教室配有有线电视插孔、投影仪和录音机;有篮球场2个,200米环形跑道并田径场1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14人、中学二级教师19人、中学三级教师8人、工勤人员1人。任课教师全部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专业教师合格率达100%。
学校有1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28人。入学率达100%,巩固率为98%。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团结、文明、勤奋、守纪”的校风;“博学、严谨、育人、创新”的教风;“自觉、自律、勤奋、上进”的学风,以管理育人、以环境育人、以服务育人,各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绩。1996年通过上级的普九检查验收,2002年被评为省二级一等初级中学、市级文明学校。2006年被保山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教学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并且在昌宁县教育局组织的每年度学校工作考评中,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先进集体”。2005年,我校学生参加中考,有3名同学名列全县前30名;同年我校输送到县一中就读的学生参加高考有1人被北京大学录取,多人被国家、省重点大学录取。2006年中考,又有一名同学名列全县前30名。
团组织
共青团组织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锋队,大田坝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团组织建设,通过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使团组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乡团委共有委员7名,其中书记1名,下辖团总支8个、团支部57个,团员总数643名。乡团委紧紧围绕全乡的中心工作,以实施“云岭青年先锋”工程为契机,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是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切实抓好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团干部思想素质,不断建立健全团内规章制度,使团的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以创建“五·四红旗团总支”、“五·四红旗团支部”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抓实团员发展和“推优入党”工作,注重把优秀青少年发展到团组织当中、把优秀团员青年发展到党组织当中,2007年,发展团员120人,推优入党8人。
二是团员青年就业能力不断提高。认真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在中学生即将毕业之际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烤烟、茶叶、泡核桃等技术培训3期750人次,让未能考取高校的学生学到实用技术;以学校为阵地,组织团员青年上夜校进行培训4期310人次;以开展农业农村工作为契机,组织农村青年参加粮食、烤烟、泡核桃、茶叶等各种科技现场培训会和外出打工知识培训3期430人次,不断提高团员青年技术技能和农村青年的致富能力。
三是团员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万名少儿讲孝道”为主线,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掀起扶贫帮困高潮,在活动中,大田坝中学苏瑞雪同学荣获保山市“十佳小孝星”的荣誉称号,并受到市级奖励,同时还有大田坝中心完小张鑫芝同学、大田坝中学潘红春同学、湾岗九年制学校杨旭东同学荣获昌宁县“少儿小孝星”的荣誉称号,湾岗九年制学校熊雪岚同学荣获昌宁县“十佳少儿孝星”荣誉称号;组织青年志愿者以节假日为契机,到街上开展服务,进行法律咨询、林业保护知识宣传、禁毒防艾知识宣传、节约和合理用地等知识的宣传,发放宣传资料4500多份;农忙季节,组织广大团员青年深入田间地头,参加烤烟育苗、移栽、泡核桃抗旱浇水等工作,帮助群众缓解了劳动力紧张问题。
人文地理
大田坝宛如造物主有意镶嵌在澜沧江畔的一颗明珠。这是地灵人杰、物埠民丰,素得“哀牢古国后花园”之美誉。
大田坝地理气候特殊,站在高高的天堂山系松子山峰之巅俯瞰,整个大田坝尽 收眼底,正如谚语所言:“大田坝,大田坝,一丘大田犁了没有耙”。诚如此,东面巍巍天堂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伸出双手从南、北两方将大田坝揽入怀中,西面陡峭高耸的岩子山梁犹如一堵照壁为大田坝遮风挡寒。出于期间的大田坝低山浅谷交错,河流山溪众多。位于天堂山上的松子山峰海拔2876米,属昌宁县最高峰。受特殊地理地貌影响,境内立体气候特征比较明显,植物植被和农作物表现出显著的垂直分布和垂直适应性状,“一山有四季,咫尺不同天”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化底蕴
大田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3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和定居。这里有文沧德斯里新时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大田坝村白沙坡古战场遗址和战国古墓葬群。这里是闻名世界的“西南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一个驿站,德斯里沧江古渡见证了“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萧繁和兴衰。当地出土的大量石铲、石锄、石镰等经考证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当地广泛出土的巴子(贝壳)青铜器、陶器、铜器、铁器、陶纺轮等经专家鉴定证明,正是“西南古丝绸之路”典盛时期的滞留物。
物产丰富
大田坝物产丰富,特产较多。受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影响,许多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寒带农作物、经济作物都有适宜其生长的地方。从文沧江边、新寨丙东河和清河沙子河一带低海拔地适宜种植甘蔗、柑橘、香蕉等热带作物及热带林果到华严花斑竹、湾岗村乌土塘一带高寒山区只能种植苦荞、稞麦以及花椒等寒带作物和寒带林果,充分反映出大田坝气候的立体性和植物分布的垂直性,从而造就和形成了大田坝小麦、大麦、蚕豆、豌豆、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主要有烤烟、油菜籽、甘蔗、茶叶和泡核桃,桃、李、梨、梅、柿子、板栗等干果水果以及以鸡蛋果、草果、佛手柑等果蔬、香料烟、药材都有零星发展;畜牧业主要以家庭养殖黄牛、水牛、山羊、猪、鸡等畜禽为主。大田坝特产较多,比较出名的土特产有大田坝草鞋和大田坝腌豆腐(哀牢山卤腐)。
矿产资源
大田坝矿产资源丰富,有硅、锡、铜、铁、锑、等多种矿藏。其中铜矿和铁矿开采历史比较久远。铜矿主要分布于文沧河支流铜厂河流域,清朝中期就有开采、冶炼,“铜厂河”就因此而得名。当时属于朝廷组织办厂,从事开采和冶炼,称为“皇厂”,传说负责技术的是一些“黄头发、蓝眼睛、勾鼻子、高个子”的英国人。到了民国时期转为政府组织开办,成为“官厂”。民国五年改为官商合办,后因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加之冶炼方法原始、技术落后,效益低下而被迫停产。到了1996年,在多方努力下,再次对文沧铜矿进行开发利用,创办了文沧铜矿采选厂(私营)。铁矿主要分布在文沧河下游两岸,矿点很多,最大的矿区在阿正寨(原称阿便寨),面积约1平方公里,当地铁矿在清光绪年间开始得到开采和冶炼。到民国时期,铁矿的开采、冶炼规模达到了顶峰,有数十座炼铁大炉,七家铸锅厂,三家农具厂,这些厂都集中在现华严村的锅厂坝(锅厂也因此而得名)。这里生产出来的铁锅以铁质好、不生锈、韧性好、经久耐用而著名,各式各样的铁锅远销云南省各地及南亚各国,深受用户青睐。锡矿和硅矿的开发较晚,锡矿分布于湾岗村蒿坝地,1976年至1977年间有云南省地质803大队探明,1979年以县办企业形式正式建厂采选,2004年改制为民营企业。硅矿主要分布在狮子塘梁子,1996年由省地质大队探明,储量约850万吨以上,纯度达99%以上,全部为露天矿,其储量之大,品位之高居国内首位。自1997年9月以乡企业站为主体开办了第一个硅矿采选厂(现已转为私营)以来,如今已发展到四个硅矿采选厂。大田坝是一块风水宝地,历史上庙宇古刹林立,文笔塔、观音阁、宝华寺、华严庵、平安寺、金黄寺、龙王阁、财神庙、五郎庙、大老爷庙、初五庙、初六会庙、十四会庙……数不胜数,应有尽有。这些庙宇在“破四旧”时期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其中一部分庙宇解放后被用于教学,成了学校,也有的用于行政村驻地,其余大部分都变成了废墟,或遗址都不复存在,只留下地名永传,那些巧夺天工、古色古香的建筑原貌以及当年人们虔诚朝拜、热闹非凡的盛景,也都成了古老而遥远的故事。
山川秀丽
大田坝山川秀丽,景色迷人。境内山峦叠翠、溪流遍布,巍巍天堂山古老而神秘,那里有湾岗山顶上百亩连片的红山茶,有狮子塘梁子延绵数公里的红杜鹃;方圆数十公里的莽莽原林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满山遍野的天然石竹、油竹、皇竹草连绵不断,密不透风,让人惊叹。在大田坝,你还可以欣赏到澜沧江峡谷风光;可以游览澜沧江畔的“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体验和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你可以到德斯里江边温泉洗一个露天澡,祛除你身患的疾,洗净你一路的辛劳;你可以走在“茶马古道”上,漫步澜沧江古渡边,想象当年的繁荣和典盛;你还可以驻足德斯里古人类遗址、白沙坡古战场遗址以及古墓葬群遗址,浮想联翩,追寻大田坝古远而厚重的历史。
地灵人杰
大田坝地灵人杰,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大田坝的山水养育了大田坝人民,大田坝古远的历史成就了大田坝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大田坝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虽未发生过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也未出过闻名天下的历史人物,但也不乏可圈的点的往事和英雄人物,值得大田坝人民传颂。大田坝人历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从清嘉庆年间,华严瞿家寨瞿姓人家聘请云南宾川的李趋梧老先生任教,创办当地第一所私塾,到各地私学和寺庙办学的兴起,从1935年有识之士周任贤在华严庵创办第一所高等小学和1947年华严锅厂以邹润芹为主的邹家在自家祠堂开办含附设初中班的私立小学,到解放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田坝人的文化素养和科技意识不断提高,各类人才包括乡土人才辈出,尊师重教的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新农村建设
2007来,大田坝乡在省、市、县委、政府的领导下,为切实抓好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短城乡差距,改善农村人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按照昌宁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总体要求,对全乡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乡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为确保我乡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实施,经乡党委、政府研究,专门成立了大田坝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对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并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典型带动,示范引路,整体推进”的原则,结合我乡的实际,确定了我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湾岗村民委员会下辖的上寨村民小组,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田坝乡一是在稳定粮食产业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耕地、土壤、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烤烟、泡核桃、茶叶等经济作物,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三是人员集中的地方新建科技培训活动中心,切实解决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产地难的问题,以科技培训中心为阵地,切实提高群众整体素质;四是着力实施安居工程,彻底改善当地的村寨面貌;五是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的创建活动,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增强诚信意识,倡导团结互助、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农村文明程度。同时,健全和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让群众参与并决定涉及组内的大事,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村民法制意识。
经过努力,大田坝乡2007年完成新农村建设试点3个,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也为今后的新农村建设积累了很多经验。
招商引资
大田坝乡自古就有哀牢古国后花园之称,当地立体型气候明显,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松子山峰2875.9米,是昌宁县最高峰,全乡境内山谷交错,气候宜人,林海竹波,茶叶飘香,鸟语花香,矿产资源到处可见,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都重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按照“你发财,我发展”的思路,招商开发本地资源。一是矿业的开发。全乡境内矿藏丰富,开发后劲无穷,较为丰富的矿产有硅、锡、铜、铁等,全乡境内共有铜矿采选厂1个,锡矿厂1个,硅矿采选厂4个;二是制茶前景美好。全乡共有茶地面积6790亩,茶所16个,年产量达40多万公斤,几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森林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途无量。全乡有林地面积11935.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2%,有生态公益林面积3795.2公顷,其中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1460公顷,有商品林8140.4公顷,立木蓄积主要以云南松、核桃、胶果木及杂木为主,后备资源以卡西亚松、华山松为主,从发展的观点看,全乡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前途无量,招商引资领域宽阔。四是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境内有美丽的天堂山风光,有神奇狮子塘风光、有丝绸古道驿站和新石器发掘遗址,有神奇美妙的仙人洞,有高入云天的尖山文笔塔,有西汉的古战场、古墓群等等,以上景点有待各界有识之士来投资开发,共创大田坝的美好未来。
参考资料
(保山市)昌宁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202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