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赵时春

赵时春

赵时春(1509年—1567年),字景仁,号浚谷,平凉市人。生于朱厚照正德四年,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第一,选庶吉士。历兵部主事,因言事切直,黜为民。久之授翰林编修,又以言事被黜。京师被寇,起官,擢御史巡抚山西省,拟奋立功业。旋遇寇于广武,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败。时将帅率多避寇,功虽未成,天下均壮其气。被论,解官归。

时春读书善强记,文章豪肆,与唐顺之王慎中齐名。著有《赵浚谷集》十六卷,与《平凉府志》,均《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并行于世。赵时春居华亭多年,著有《惠民渠记》、《复古南门记》、《朝那庙碑记》、《重修灵岩寺记》、《剡山半雾》、《仪山歌》、《夜归仪州》、《登古仪州西城》、《华亭道中》、《华亭雨雾》等诗歌。

人物生平

赵时春生于平凉城南浚谷村(今平凉纸坊沟),自幼爱好文学,喜谈兵法,尤爱诗词,博闻强志。14岁举“诗魁”,1526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后授吏部主事、户部主事、兵部武库司。时春政务闲时,与王慎中唐顺之李开先陈束熊过任瀚、吕高等人或聚而切磋学问,或翰墨激励,学益长进,时人称其为“嘉靖八才子”。

1530年,赵时春给皇帝上书,抨击献瑞等时弊,世宗帝竟责其“荒谬”,令再进善策。时春鼓着勇气再上书,请禁谀,端正士气,又疏请“崇治本、信号令、广延访、励廉耻、惜人才、固边、正治教”诸件事。帝览后大怒,视为讥讽,诏下狱,降为庶民。1539 年 5 月复起用为翰林院编修兼司经校书。明世宗痴信道教,妄求长生不老之丹药,多托病不理朝政,又不愿禅让。时春与春坊左赞善罗洪先、春坊右司谏唐顺之,同忧朝纲不振,欲请太子治理国家。1540 年 2 月 26 日,联名上疏,欲请太子翌年正月初一临文华殿受群臣朝贺,再次冒犯,完颜雍大怒,欲从严治罪。经文友李开先等斡旋,恳请宽宥,世宗怒稍解,贬三人为民。

时春两次被贬为民。岁入中年,常以诗抒怀“去: 岁布衣充侍从,今春侍臣作布衣。云间却羡南来雁,犹自当春向北飞。”他又借渠石磕膝求稳自戒“: 路滑才知着足难,不求温饱亦求安。映渠徐步还伤膝,敢随波趁急湍! ”尽管内心矛盾重重,然而其忧国忧民的思想,却如暗夜明珠,熠生辉。他戴罪在京时,得知“故园烽火急”,便思谋“何由请一队,直捣向燕支”,他不得亲临战场,便寄语屯边将领:“每听吹角起胡尘,誓扫匈奴岂顾身;对影还怜天上月,几年曾照太平人! ”以己之壮怀鼓舞士气。时春幼时极喜“列旗部署”,与群儿戏,自充当首领。壮时适值南北烽烟频起,他非常注意边情,常习骑射,谈论军情,以边防不修为大憾。曾作《御寇论》《炮防》等专论,见地高远,爱国人士盛赞其志。

1550年5月,京师受敌,鞑进犯安定门外。兵部左侍郎王邦瑞推荐起用时春,同年9月21日,复起用兵部主事。在平凉家居的时春得讯,拜辞祖和老母,冒雪踏上征途,并赋诗以志“: 飞雪舞交风,征生杀气。正思裴度,生缚吴元济。”时春到任后,专管营务。时大将军仇鸾妥协求和,时春主战,为仇鸾痛恨,遭谗,贬为山东省事,转副使,后统领地方武装。1552年9月,时春被提升为四品按察司副使。次年春再提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雁门三关,巡抚山西省。在赴任路上,他既流连风光,又注视边情,诗兴勃发“: 人外烟尘敛,日边旌旗明。澄清天有意,浩荡物含情。袍彩晴光溜,函容霁色横。白云飞起处,不觉壮心惊。”抵达代州后,治贪污,省征徭,抑请托。9月,敌军进犯神池、利民诸堡,时春率人马急趋御敌,行至广武得报,近处发现 约2000敌骑。时春身披甲胄,欲迎敌冲杀,大将军李涞认为不可。时春厉声曰“: 贼知吾来必遁,缓追即不及! ”遂策马疾驰,至大虫岭,伏兵四起。李涞所部全军覆没,时春加鞭投向一墩,士卒以绳上,得救。朝廷以为“其忠勇可嘉,而沉着不足”,解除官职,令回乡听调。解官后,于翌年正月十日返抵平凉市

1556年,与时春有相似遭遇的胡松,授陕西布政司分守平凉等地右参政。时春领衔请准成《平凉府通志》,历时近五载,计13卷,29万多字。时春广采博录,求真务实,书成后,名重一时。《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和王世祯的《池北偶谈》,均提及并赞美此书。近代方志学家张维曾指出:时春《平凉府通志》指斥时政,能言人所不敢言,“于民生疾苦,兢兢焉,唯恐言之不尽”。其史料价值,日益为人所推崇。

时春除《平凉府通志》外,另有《浚谷集》17卷;甘肃省图书馆藏有《赵浚谷诗集》6卷,《赵浚谷文集》10卷;另有石印本《浚谷文抄》两卷;临洮县张维存有《浚谷集》全,嘉靖时精刻大本。时春诗文,史有定评。同时代的戏曲家、文学家李开先云“: 诗非徒作,文非浪言;诗有秦声,文有汉骨。”著名的思想家李贽说:“海内伺其有所制作,争传诵之。”“所为文若诗,豪宕肆,伸纸行墨,滚滚而出,若不经意,而于古人法度,靡所不合。说者以为有司马迁李白之风,不虚也!”荆川唐公(顺之)于文士鲜所称许,尝有言:“宋有欧苏,明有王(王慎中)赵。”

时春晚年隐居华亭仪山,但仍时刻关心人民疾苦,这年华亭一带大旱不雨,知县王官访时春策划水利,与王令率胥役抵仙姑山根开渠引水,渠长十数里,灌溉田地数百顷,农人受益不浅,因名曰“惠民渠”。

时春卒后葬于平凉市城南,今残碑犹存。

有关轶事

赵时春卒年辨

赵时春,字景仁,号浚谷。1509年,赵时春生于平凉府(有明一代平凉府隶属于陕西省)。1566年农历12月27日去世。去世时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雁门三关、巡抚山西省,正四品。赵时春去世的准确时间,有明代徐阶《赵时春墓志》为证,是不应该有疑问的。但2006年10月编辑出版的《赵时春诗集》、2007年7月编纂的《华亭风情》,在介绍赵时春生卒年月时,还持赵时春1568年去世之说。其依据就是以其去世前写的最后一首诗《九九歌》中赵时春自况“屈指明年六十春,问上青霄能几人?”(《赵时春诗集》第789页)推断的,持此说者并未见到徐阶为赵时春撰写的墓志铭。

“诗魁说”与“乡试第三说”辨

嘉靖元年(1522年)14岁的赵时春参加陕西省乡试,举《诗经》第一名,五经总成绩第三名。取得举人资格。

赵时春本人在《平凉府志》中称自己:“年十四,举嘉靖壬午诗魁”。与他同时代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徐阶在《赵浚谷文集》序中说:“年十四,领陕西乡荐第三。”

这两种说法是互为补充的。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五经取士,每经第一名为经魁。这五经的考试科目为诗、书、礼、义、春秋五部分内容。按各经考试总分的综合成绩排第一名至第五名的。就是说,赵时春在乡试五经考试中,夺取了诗经考试第一名,在五经总成绩中名列第三。所以才有他本人的“诗魁说”与徐阶的“乡荐第三说”这两种都正确的说法。 

“会员说”与“状员说”辨

嘉靖六年(1526年)赵时春参加了礼部考试,一举夺魁,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此后再无第二个平凉市人打破赵时春创造的这项会试记录。礼部考试称为会试,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员”。后代人在赵时春文章前注明他的出身都是“会员”。平凉府城东有一处街道后来称之为“会员坊”,当是因赵时春高中会员后而得名的。

明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三个阶段:一是由各省举行的每四年一次的乡试,二是乡试合格者参加由礼部举行的每四年一次的会试,三是会试合格者在会试第二年三月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策问。

按例赵时春会试后第二年三月,要参加殿试。可是当时的朱厚熜正与大臣们关系紧张,并没有如期举行殿试,而是把礼部考试通过的贡士全部赐进士及第。赵时春也就失去了再一次崭露头角的机会,因而委屈他一生只戴了一顶“会员”帽子。所以严格地说,赵时春是嘉靖五年礼部考试的第一名即“会员”,而不是殿试考试的第一名状员。

赵时春妻、子简介

赵时春的妻子刘金台,1510年正月23日生,平凉府华亭市刘时中之女。嘉靖三年(1524年)冬与赵时春结婚。赵时春在《刘孺人墓志铭》中写到“(刘金台)丁未(1547年)正月大作,三月朔辰卒于正寝,最二十有七载”。这“最二十有七载”,当时后人抄录时将“三”误抄为“二”。在徐阶为赵时春写的墓志铭中,也记载刘金台去世的准确时间为丁未正月。其实只需简单推算一下1510年至1547年这一段时间,就可以得出刘金台去世时是37岁而非27岁。此事纯属手抄错误,不用再做过多的考证。

赵时春有两个侧室:一为王氏,一为张姓

赵时春生有二子五女。长子赵守岩,嘉靖二十二年(1543)秋七月生。次子赵守愚。这两个儿子都是侧室王氏所生。

赵时春的女儿:长女赵昭德,嘉靖二十三(1544年)年生,嘉靖二十四年八月早夭。次女嘉靖二十五(1546年)仲冬生,后嫁给平凉市人、河南省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周鉴。三女嫁邑生彭中,这三个女儿都是侧室王室所生。四女、五女为侧室张氏所生。

死因之谜

明朝嘉靖年间,平凉“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杰出的才俊,但纵观他一生的际遇,却是一个让人无限哀惜的悲剧人物。

赵时春只活了57岁。他进入朝廷做官,前后加起来不过十年,就这十年,还是三起三落,既蹲过锦衣卫的天牢,又挨过皇帝的板子,就连最后的死因,也是扑朔迷离。赵时春是平凉市上了国史的人物,但《赵时春传》对其死因隐而未提,甚至连卒年卒月也没有,这种情况在正史中是不多见的。

那么,赵时春究竟是怎么死去的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历来最简便的解释就是病死。赵时春一生坐过牢,挨过打,吃过败仗,险些丢掉性命,很早就落下疾,说他最后病死似乎顺理成章。不过,也有人质疑绝对不是病死,而是被两个入室行窃的小毛贼所害(见荆爱民杨维周合著《赵时春传》)。这种怀疑和推测大致不差,但还缺乏深层的分析和探索,大致不差是因为赵时春的确有被人暗杀之嫌。赵时春卒于嘉靖四十五年农历丙寅腊月(1567年1月),而嘉靖驾崩是在农历同年11月,也就是说,嘉靖晏驾一月,太子尚未正式登基,朝中正在举哀发丧皇权迭变,赵时春就突然死去,这事情发生的实在有些蹊跷。

早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赵时春第一次被“下狱掠治,黜为民”。9年之后,又受诏回京复官,命为翰林院编修兼司经局校书。赵时春为什么在9年后能回京复官?这要看他当初遭到贬黜的原因。赵时春任刑部主事时曾经先后两次给嘉靖上《崇治本疏》,指陈时弊,倡言革新,不但未被采纳,反而惹得龙颜大怒。吴晗写过一个历史剧海瑞》,海瑞骂的这个皇帝就是弄的民生凋敝“家家干净”的嘉靖,其实海瑞并非开骂嘉靖之先例,看了《崇治本疏》,骂嘉靖最早的人,不是别个,正是意气方盛的赵时春。所以,从君臣关系开始定位,嘉靖就不喜欢赵时春,由于《崇治本疏》刺中嘉靖痛处,嘉靖更是恨之入骨,如果不是念其年纪轻轻,必置之于死地而后快。

到了嘉靖十八年(1539年),赵时春凭什么又能回京复官?这主要是因为朝廷上坐龙椅的皇帝与行立左右的储君太子之间的矛盾日益渐趋缓和。翰林院一般为太子所掌管,太子正在扩充翰林院,其实也是为了物色、扩充自己的力量,他必然地想到了赵时春,也就是说,赵时春的《崇治本疏》是得到太子由衷赞赏的。所以,赵时春一回京复官,立即成为“东宫官属”,在翰林院供职,与太子朝夕相处。这时的嘉靖荒淫无道,一难以适从嘉靖淫欲无度的宫女,在不堪蹂躏时,趁嘉靖熟睡几乎将其勒死,嘉靖苏醒后,极端残忍地将宫女处死,但嘉靖仍不引以为戒,反而更加沉湎迷信于方士道人的红铅红丸,纵欲不断,连日累月托病不朝,大小朝政一律推诿于奸相严嵩。赵时春此时与太子亲信罗洪先唐顺之三人联名上疏,要请太子御殿临朝摄政,接受百官朝贺,也就是要推行政变,接管政权,这本是推进明朝政治改革走向开明的一步,但嘉靖看到后大为震怒,忿曰:“汝等料朕必不起也。”赵时春又一次被“杖刑八十,削籍为民”,罗、唐二人也被杖责除名,太子派的势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联想到这一事实,不仅要问:嘉靖晏驾,太子酝酿登基,赵时春原是“回籍听调”,看来复出有望,调迁时机以臻成熟,而在此时为何会突然死亡?死亡时间又正是嘉靖去世消息传至天下、平凉韩王也正在依国丧之列举哀。如果说此时赵时春偶被两个小毛贼杀害,小毛贼不过以偷窃为生,为什么直奔其室偏要夺人性命?由此看来,这两个毛贼非同一般,其手段也非常高强。虽说赵时春乃一介文人学士,但毕竟巡抚山西省提督雁门,“善骑射”,曾经是一个上过阵打过仗的地方武装统帅,难道毫无挣扎毫无声息地就会死在两毛贼之手?这么说的意思不是别的,而是可以断定,杀害赵时春的不是小毛贼,而极有可能是衔命而来的职业杀手。明朝中央政府自建立东厂以来,鹰犬遍地,大内骑横行无忌,密捕暗杀几为常事,据此,完全有理由说,一是有人害怕赵时春复出于己不利,抢在新君未立诏书未达之前下了毒手;二是东厂忠实贯彻嘉靖死不饶人密诏遗命也大有可能,而这一点,正是后世史家无从下笔的原因。赵时春的确切死因,从此不但史无记载,而且四百多年以来如同石沉海底。

赵时春兄弟三人,他排行为二。其兄赵时元,其弟赵时泰,三人均为同父异母所生。赵时元是赵时春父赵玉原配史氏所生,长时春十岁有余,据平凉市民间口传,赵时元为人诚实,一生不曾考取功名,在平凉城南峻谷村以开油坊为业,人称“赵家油坊”。赵时元留有三子,名守约、杨守敬、守业。赵时春为其父续弦许姓所生,赵时春生有二子,名守严、守愚。其弟赵时泰为其父小妾王氏所生,所谓“庶出”。令人不解的是,赵时春死后,其兄弟子侄皆从此隐没不显,或离开平凉隐姓埋名,或抛弃家业远走他乡,以致赵时春后裔在平凉一直无从稽考,仅其女婿周鉴,任过两任督学及河南省布政使,明朝天启年间,仍有声望。试想,不是赵时春死因不明,内中必有隐曲,甚而刀光剑影,何以赵姓一门如此恐祸延身?以致在平凉市绝迹,岂不悲夫!

那么,造成赵时春最终悲剧的主观原因又是什么?

笔者以为:首先,赵时春处在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形势面前,自己仍然好发议论,常常不可与言而言之,所谓因言获罪;其次,赵时春犯了封建社会正派知识分子的通病,就是不自量力,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而对宿仇政敌轻无戒备,对有意加害不但不防反而自命自诩。尽管赵时春不谙为官之道,但在诗文、治史方面仍然成就很高,无愧平凉人杰,应该不断研究他,丰富他。

文集印行

赵时春传世的文集印行情况,李晓林先生在2006年政协平凉市崆峒区区委编印的《赵时春文集选编》序言中写道:“《赵浚谷文集》10卷、《平凉府志》13卷、《赵时春诗集》。他在晚年即着手整理自己《赵时春文集选编》的诗文集,去世后儿子赵守岩整理出版‘秘梓于思成堂’。女婿周鉴河南省布政使时,在汴梁又重新整理了他的诗文集。民国年间庄浪人李植磊选部分文章编印了《浚谷文钞》。明嘉靖朝大学士徐阶以及胡松李开先等著名人物曾为《赵浚谷文集》作序,给予了很高评价。”大致说明了赵时春去世后他的文集印行情况,但说赵时春生前并未印行自己的文集并不准确。

明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松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春为赵时春的文集写了序言。胡松在序言中说:“访浚谷先生于藏书阁之回光亭,因得尽读先生平生所为诗若文,乃其感事,忧时、咏怀、撰物、酬答、寄赠,则何其宛然秦穆公后子蹇叔孟明氏之烈……余盖於赵子得师焉,赵子以余之论深有合,而因属余题其集,余不敢让浚谷,其将益有以教蒙乎”。

李开先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为赵时春的文集写了《浚谷文集序》,他说“浚谷赵子诗文集刻传久矣”,也佐证了胡松之序言中所说的赵时春文集印行情况。李开先在此序言中称,自己写此序是受了赵时春的嘱托才写的,“邑人有薄官平凉市者,浚谷子每寄声云,诗文词论俱未有序,在交游知爱莫有如中麓者,因序幸勿退托”。此序中说赵时春的文集“集凡十卷,诗六卷,文九卷,续有作者,当续久之”。

胡松与李开先的序言,都是受赵时春的嘱托而写的,从序言中可以看到,赵时春在世时已经将他的文集编选定稿了。李开先序言的第一句话就是,“浚谷赵子诗文集刻传久矣”,可以看出赵时春在世时,他的诗文集应该是印行过的。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二月十五日赵时春兵败山西省“回籍听调”,到他去世再未被起用,他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完成《平凉市府志》的撰写之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整理自己的诗文集上。因为从唐宋以来,文人把整理自己的诗文集看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从赵时春请胡松作序到赵时春去世的六年时间里,赵时春不会不出版自己已经整理好的文集的。

徐阶为赵时春的文集作序时,赵时春已经去世,徐阶作序的时间是万历庚辰(1580年)冬望日,徐阶在序言中说到,“往予志公墓,深悼惜之。今十五年而兹集出”,也就是说徐阶作序时已是赵时春去世十五年后的事,此文集是一部合集,“集凡十六卷,为诗若文凡千余篇。初公捐馆舍,后其子守岩秘梓于思成堂。其婿巡抚河南省御史周君鉴赏学于公而得其志守,故又久之而复传于汴,乃其体裁之雅,气格之奇,则太师胡松序之详矣”。

徐阶作序的这部文集是赵时春去世十五年之后,由赵时春的女婿周鉴在任河南都御史时印行的,所据的本子应该是赵守岩校订制版的那一部书稿,周鉴又增加了一些文章,“故又久而复传于汴”。

赵时春去世后,徐阶曾为赵时春写过墓志铭,在墓志铭中徐阶对赵时春的一生作了准确全面的介绍,对赵时春的为人为文大加赞赏,后来明代著名学者李贽写的《佥都御史赵公》及《明史》中赵时春的传略都是以徐阶的这篇墓志铭为蓝本的。徐阶官至极位,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为什么对赵时春如此欣赏,不只是在他死后为赵时春写墓志铭,而且在赵时春去世十五年后还为赵时春的文集再版写序,是不是如徐阶在赵时春的墓志铭中写的那样呢:“予与公友三十年,自谓世之知公无如予者”,或者是赵时春的文章真正值得他去评说。黄仁宇在其代表作《万历十五年》中对徐阶的评价,是以为他太世故。但无论如何,这样的人物竟肯为一个去世的四品官员写墓志铭,写文集序言,无论出于哪种考虑,毕竟都是不可多得的善举。

明史记载

赵时春,字景仁,平凉人。幼与群儿嬉,辄列旗帜,部勒如兵法。年十四举于乡。逾四年,为嘉靖五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以张璁言改官,得户部主事。寻转兵部。九年七月,上疏曰:“皇帝以灾变求言已旬月,大小臣工率浮词面谩。盖自灵宝知县言河清受赏,都御史汪鋐继进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赞、训导范仲斌进瑞麦,指挥张楫进嘉禾,鋐及御史杨东又进盐华,礼部尚书李时再请表贺。仲斌等不足道,鋐、赞司风纪,时典三礼,乃罔上欺君,坏风伤政。”帝责其妄言,且令献谠言善策。时春惶恐引咎未对。帝趣之,于是时春上言:

当今之务最大者有四,最急者有三。最大者,曰崇治本。君之喜怒,赏罚所自出,勿以逆心事为可怒,则赏罚大公而天下治。曰信号令。无信一人之言,必参诸公论;毋一时之近,必稽之永远。苟利十而害一,则利不必兴;功百而费半,则功不必举。如是而天下享安静之福矣。曰广延访。宜仿古人轮对及明朝宣召之制,使大臣、台谏、侍从各得敷纳殿陛间,群吏则以其职事召问之。曰励廉耻。大臣宜待以礼,取大节略小过。台谏言是者用之,非者宽容之。庶臣工自爱,不敢不励。

其最急者,曰惜人才。凡得罪诸臣,其才不当弃,其过或可原,宜然发命,召还故秩。且因南郊礼成,除戍之罪,与之更始。曰固边圉。败军之律宜严,临阵而退者,裨将得以戮士卒,大将得以戮裨将,总督官得以戮大将,则人心震悚,而所向用命。曰正治教。请复古冠婚、丧祭之礼,绝醮祭、祷祀之术。凡佛老之徒有假引符、依托经忏、幻化黄白、飞升遐景以冒宠禄者,即赐遣斥,则正道修明而民志定。

帝览之,益怒,下诏狱掠治,黜为民。久之,选东宫官属,起翰林编修兼司经局校书。

帝有疾,时春与罗洪先唐顺之疏请东宫御殿,受百官正旦朝贺。帝大怒,复黜为民。京师被寇,朝议以时春知兵,起兵部主事,赞理京营务,统民兵训练。大将军仇鸾倡马市,时春愤曰:“此秦桧续耳。身为大将,而效市侩,可乎?”鸾,为所构,几重得罪。稍迁山东省佥事,进副使。

三十二年,擢佥都御史,巡抚山西省。时春慷慨负奇气,善骑射。慨寇纵横,将帅不任职,数谓人:“使吾领选卒五千,俺答汗丘福不足平也。”作《御寇论》,论战守甚悉。既秉节,益思以武功自奋。其年九月,寇入神池、利民诸堡,时春率马步兵往御之。至广武,诸将毕会。谋报寇骑二千余,去两舍。时春擐甲欲驰,大将李涞固止之。时春大言曰:“贼知吾来必遁,缓追即不及。”遂策马前。及于大虫岭,伏兵四起,败绩。仓皇投一墩,守卒缒之上乃得免,涞军竟覆。被论,解官听调。时春喜谈兵,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败。然当是时将帅率避寇不击。为督抚者安居坚城,遥领军事,无躬搏寇者。时春功虽不就,天下皆壮其气。

时春读书善强记,文章豪肆,与唐顺之王慎中齐名。诗,伉浪自喜类其为人。

个人作品

陪许都事游崆峒区 明赵时春

飞鸟俯元都,相将叩玉壶。

树阴侵地遍,山色近天无。

仙驭人何在,登临兴讵殊。

狂歌吾故态,行醉不须扶。

同游峒 明赵时春

登高还作赋,福地欲平临。

殿古寒烟歇,路回促骑寻。

长风吹暝色,斜日下空林。

欲睹苍�相,归来未满襟。

陟崆峒 明赵时春

萦回缘鸟道,蹭蹬俯蛇盘。

绝壁千重启,连天一径蟠。

仰高心转迫,回首路方难。

险绝更休息,凭谁卸马鞍。

新作泾水桥通崆峒路 明赵时春

泾流双峡阻崆峒,近叠飞桥众路通。

鱼沫拥花围岸石,虹头眠柱隔溪风。

行人历历清垂影,联骑飘飘上接空。

何用新题夸驷马,只今容易到仙宫。

春初闲咏明赵时春

山翠头泾水开,山光水色浩难栽。

春风四十二番见,桃李年年次第开。

元鹤 明赵时春

元鹤亦丹顶,栖身半云霄。

游戏青冥去,欲上风萧萧。

声彻四远,哀惨不能骄。

生于靡他适,多寄崆峒区坳。

有时栖泾浒,有时舞林梢。

高骞防缯缴,深藏远枭。

无人记年寿,有客叹扶摇。

飘然自情适,焉知松与乔。

次段羲民崆峒述怀 明赵时春

其一

兀肆平穿缥缈间,近连天柱号天关;

远分秦陇三川水,收尽昆仑万重山。

其二

美人窈窕驻山阿,山上林青淑气多;

梵宇虚空天水市界,须骑白象饮泾水

其三

杖履寻芳遍五台,为谁长啸为谁哀;

人间万事吾能说,济世还须命世才。

参考资料

明史列传第八十八.国学导航.201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