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经典碑帖释文译注

经典碑帖释文译注

《经典碑帖释文译注》是2009年12月朵云轩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俞丰。本书从书法角度出发,集合一定规模的历代经典碑帖,并对它们进行全文注释和译文。

内容简介

从书法角度出发,集合一定规模的历代经典碑帖,并对它们进行全文注释和译文,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帖之暇阅读,了解这些金石文献的学术价值,品味它们的文学趣味,为“读帖”提供一本不同视角的参考书。收入《经典碑帖释文译注》的作品,以一百篇为规模,以“书法经典”和“文本可读”为标准,以秦代为上限,以元末为下限。

唐朝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说:“书契之作,适以记言。”又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这指出了书法作为文字记录的本来功能。因此,如果从学术的视角来阅读古代碑帖,那么,碑帖文本显然是应该研究、值得欣赏的文章——它们是客观的历史资料,是优美的文学作品,是抽象理论的精辟阐述,是生活社交的实用工具。

古代文人的优良传统,是对待这些珍贵的金石文献有辩证的态度,他们把碑帖作为艺术欣赏对象的同时,也时刻没有忽视其学术价值,甚至出于文人的偏好,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目光,往往更集中于后者。翻开宋元明清的金石学著作,不难发现,其中谈论艺术者偏少,考证文史者居多。至《金石萃编》一出,更以集大成的姿态描勒了金石学的壮阔图景。《金石萃编》涉及面广,学术性强,至今仍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必备参考书。

对碑帖文本的研究,必须从释文、注释开始。在影印碑帖中附录释文的做法,现在已经比较流行。个别几种著名的碑帖,被作为特定的史料加以注释、译文和介绍,也不时可以在书刊中见到。把碑帖作为纯粹的史料集中注释的代表作有民国黄公渚的《两汉金石文选评注》和当代高文先生的《汉碑集释》等书,这就是笔者编写《经典碑帖释文评注》的最初动机。

粗略地说,收入《经典碑帖释文评注》的作品,以一百篇为规模,以“书法经典”和“文本可读”为标准,以秦代为上限,以元末为下限。

目录

一/秦 山刻石

二/秦 泰山刻石

三/秦 会稽刻石

四/东汉 石门颂

五/东汉 乙瑛碑

六/东汉礼器碑

七/东汉 封龙山颂

八/东汉 华山庙碑

九/东汉 鲜于璜碑

一○/东汉 史晨碑

一一/东汉 西狭颂

一二/东汉 阁颂

一三/东汉 曹全碑

一四/东汉 张迁碑

一五/曹魏钟繇 荐季直表

一六/三国魏·钟繇 宣示帖

一七/西晋·陆机 平复帖

一八/东晋·王羲之 兰亭序

一九/东晋·王羲之 十七帖

二○/东晋·王珣 伯远帖

二一/刘宋 宝子碑

二二/南朝宋 爨龙颜碑

二三/北魏 嵩高灵庙碑

二四/北魏 始平公造像记

二五/北魏 孙秋生造像记

二六/北魏 杨大眼造像记

二七/北魏 魏灵藏造像记

二八/北魏 石门铭

二九/北魏 郑文公下碑

三○/北魏 司马景和妻孟氏墓志

三一/北魏 司马景和墓志

三二/北魏 刁遵墓志

三三/北魏 崔敬墓志

三四/北魏 张猛龙碑

三五/北魏 张玄墓志

三六/隋 龙藏寺碑

三七/隋 董美人墓志

三八/隋 苏慈墓志

三九/唐·欧阳询 化度寺碑

四○/唐·欧阳询 九成宫泉铭

四一/唐·欧阳询 皇甫诞碑

四二/唐·欧阳询 梦奠帖

四三/唐·欧阳询 张翰帖

四四/唐·欧阳询 卜商帖

四五/唐·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四六/唐·虞世南 汝南公主墓志铭

四七/唐·褚遂良 伊阙佛碑

四八/唐·褚遂良 孟法师碑

四九/唐·褚遂良 大字阴符经

五○/唐·褚遂良 儿宽赞

国际劳动节/唐·李世民 温泉铭

五二/唐·敬客 王居士砖塔铭

五三/唐·欧阳通 道因法师碑

五四/唐·怀仁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五五/唐·孙过庭 书谱

五六/唐·陆柬之 文赋

五七/唐·李邕 麓山寺碑

五八/唐·李邕 李秀碑

五九/唐·李阳冰 迁先记

六○/唐·李阳冰 三坟记

六一/唐·张旭 古诗四帖

六二/唐·颜真卿 多宝塔碑

六三/唐·颜真卿 祭侄文稿

六四/唐·颜真卿 争座位帖

六五/唐·颜真卿 麻姑山仙坛记

六六/唐·颜真卿 大唐中兴颂

六七/唐·颜真卿 元次山碑

六八/唐·颜真卿 李玄靖碑

六九/唐·颜真卿 颜勤礼碑

七○/唐·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七一/唐·颜真卿 自书告身

七二/唐·怀素 自叙帖

七三/唐·上皇山樵 鹤铭

七四/唐·杜牧 张好好诗卷

七五/唐·柳公权 玄秘塔碑

七六/唐·柳公权 神策军碑

七七/五代十国杨凝式 神仙起居法卷

七八/五代·杨凝式 韭花帖

七九/宋·苏轼 天际乌云帖

八○/宋·苏轼 人来得书帖

八一/宋·苏轼 新岁展庆帖

八二/宋·苏轼 黄州寒食节诗卷

八三/宋·苏轼 祭黄几道文

八四/宋·苏轼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赋卷

八五/宋·黄庭坚 华严疏卷

八六/宋·黄庭坚 发愿文

八七/宋·黄庭坚 苦笋赋

八八/宋·黄庭坚 寒山庞蕴诗卷

八九/宋·黄庭坚 赠张大同卷跋尾

九○/宋·黄庭坚 诸上座草书卷

九一/宋·黄庭坚 经伏波神祠诗卷

九二/宋·黄庭坚 松风阁诗卷

九三/宋·米芾 方圆庵记

九四/宋·米芾 苕溪诗卷

九五/宋·米芾 蜀素帖

九六/元·赵孟頫 吴兴赋

九七/元·赵孟頫 三门记

九八/元·赵孟頫 妙严寺记

九九/元·赵孟頫 胆巴碑

一○○/元·杨维桢 真镜庵募缘疏

图书评价

经典碑帖的文化秘密

□萧榕

由青年学者、书画家俞丰所编著的《经典碑帖释文译注》一书近日由朵云轩出版,此书是一本从全新角度解读历代经典书法作品的著作,编和出版之初,就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热情关注。

详实的编纂结构

书中精选历代经典碑帖一百种,每篇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概述,介绍每件名作的创作背景、流传情况、真伪辨析、作者简介和历代评论等。另外还有从文学角度分析碑帖文本的优劣和鉴赏要点,这一点是以往同类书籍中绝少涉及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原文著录,将碑帖全文抄录,并考证历代文集,尽可能补全了传世拓本中的缺漏和错讹。第三部分是注释,乃将碑帖原文内所有的典故、文言知识、背景资料等进行十分详细的注释。注释中大量吸收了如《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等书的研究成果和当代发表的最新论文,其总量达到原文的三倍之多,注重学术性和前沿性。第四部分是译文,用现代白话文将碑帖全文进行翻译,以便普通读者阅读理解。

丰富的文史知识

目前,许多有识之士在报刊中撰文,感叹书法队伍中文化根基的薄弱,呼吁加强书法队伍的文化素养。而广大的书法爱好者甚至专业工作者在临习历代碑帖的时候,通常只注重碑帖的书法艺术特色,很少关心历代碑帖本身所承载的文学、历史、人文信息,所谓的“读帖”,也就很难深入。现在出版的碑帖,有时会附有释文,但众所周知,即使有了释文,由于时代的原因,一般的书法爱好者仍然难以明了碑帖文字所表达的确切内容,只有对释文进行再注释和翻译,才能使读者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其内涵。例如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汉碑,具有杰出文学价值的《兰亭序》、《大唐三藏圣教序》,具有丰富人文信息的历代尺等,学习者除了对它们的书法艺术特色外,一般对文字内容了解并不深刻。

本书内容十分广博,涉及书法学、鉴定学、历史、文学、宗教、官制、历史地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注释难度极大,工作十分琐细,但最终能承载的信息也比较丰富。在本书之前,有若干种类似的著作,如《十七帖》、《书谱》等曾有前人加以全文注释和翻译,而如此大规模、系统地汇编注释古代碑帖的著作,在以前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借助本书,就能使广大书法爱好者在研习书法艺术的同时,了解碑帖文本内容、深入把握时代内涵、丰富文史知识。其中注释部分的知识性、学术性,译文部分的通俗性、普及性两者结合,十分便于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阅读。

独特的文化视角

《经典碑帖释文译注》一书的编纂历时数年,在本课题立项之初,就受到了书法界人士广泛热情的关注。不少大学的人文艺术学科教授说,教学书法多年,一直期盼有这样一本读物,届时要将本书作为书法专业的必读书,让学生人手一册。有书法爱好者说,一直以来,书法爱好者仅仅把碑帖看作“字”,学书就是“临字”,殊不知,历代经典碑帖,其实也是一部文集,是一部经典文集,有资格被写入碑帖的,必是可以传世的文字,所以读历代碑帖,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部经典文章的排行榜。还有书法爱好者在读了此书后说,以前临帖,只知道临字,如今有此一册在手,品字赏文,相得益彰,尤其是其中的不少名碑名帖,理解其文字后加以临习,更能把握其情感色彩,而这正是书法艺术的核心所在。又有书法爱好者在此书编纂期间,多次给出版社、作者致电,切盼本书的早日出版,因为该读者在临写某名碑多年后,很想用背临的方法巩固提升学习成果,但因为读不懂碑帖原文,背临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本书的问世,正可救其燃眉之急。

目前,《经典碑帖释文译注》一书已经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亚马逊中国等上架,首批出厂书很快脱销,出版社正在加紧补充货源。作为一本专业性较强的著作,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这是十分难得的。

好书不厌百回读

——评俞丰《经典碑帖释文译注》

薛元明

俞丰近日将他由朵云轩出版的《经典碑帖释文译注》一书寄来,这是他辛苦多年磨出来的,厚厚的近800页容量,着实让我咋舌。惊叹之余,一口气读完,有了一些想说的话。

“板凳要坐十年冷”,这句话现在听起来似乎有点陌生和生硬了。因为现在普遍不喜欢“冷”而喜欢“热”,追捧热点、热闻,需要热情、热烈、热度,其实无外乎倾向于市场效益而已,“冷”则意味着鲜有这些方面的业绩。最要命的是,现在流行热捧、追风,却无一不冠以“学术”之名,玷污了学术之神圣。走学术之路,注定要冷清许多。但只有冷静才有理性,才有思考,喜欢热闹就得放弃,只能有一种选择。记得饶宗颐先生曾说过:“‘冷’才有自己的时间,‘热’了时间就是别人的啦!”

书法需要勤动手。俗话说,“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很多人愿意做“君子”,动动嘴,“我说故我在”,夸夸其谈的人更像个“君子”,默默无闻、勤快动手的反倒成了“小人”。或许,这就是学术很“冷”的主要原因之一。说到底,学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俞丰精心注释的皆历代经典碑帖。即便是经典,亦是沉默的,不会发声感谢,也不会来接近你,更不会凑合你。因为自己真心喜欢,因为个人兴趣、志向、爱好才去选择,但最终也会选择你。谁又能说学术完全是“冷”的呢?人的内心是热的,学术同样可以带来快乐。

历代经典碑帖不胜枚举,俞丰所选取的以“书法经典”和“文本可读”为标准,秦代为上限,元末为下限,共一百篇的规模。可收可不收大有讲究,选与不选独具视角,这一选择的过程本身也凸现了作者的匠心之所在。本书的编纂体例,是将每一种经典碑帖的解读分为概述、原文、注释和译文四个板块。这自然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力。俞丰兄是学术研究的行家,我对于考据一类的繁琐与沉重,常常望而却步,是逃避的,这种功夫令我钦佩。与他相比,我只能做一些理性不足而激情有余的思考。很久之前,曾有人对我说,翻译与注释谈不上学术。我所看到的那些开口闭口,动辄说他人无学术之辈,自己一定连吃饭的手势都很学术,睡觉也能睡出学术来,也难怪现在学术存在大量灌水,假学术之名,含金量被稀释。

俞丰很早就告知我有这样一本书的出版信息。在收到此书之前,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有关经典碑帖的翻译俯拾皆是,为什么还要做这样的工作?而当我读完此书时,疑虑顿消,觉得非常有必要,能在平常知识中发现不平常之处,便是学术。学术是思想,不是人云亦云。学术不是故弄玄虚,像恋物癖一样的特殊嗜好,学术是常态,不是变态。有的人把书法史中的一些图片排列一下,配上历史人物介绍,就认为是自己的书法著作了,这样的著作再有一百种也没有价值,因为只是一具躯壳,没有思想与灵魂。学术关键在两点,一是学术思想,是个性化思考,二是学术精神,是文化传承。历代书家所做的,其实是同一件事情,添砖加瓦、薪火相传。

眼下市场销售中各类碑帖不计其数,版本良莠不齐,释文中存在丢字、错字、落字的也不在少数。很多人在临摹碑帖时,不识碑帖中的字形、字义,只是照葫芦画瓢,从未关注过内容,在不解其意的情况下,不知道一种帖或一类碑到底说了什么,实际上就是“抄帖”,阅读此书之后,给欣赏临摹者很多便捷与启示,事半功倍。现在有关技法类的书籍太多了,真正实用的确很少,必须做的很细致,才会有效。艺术就是由很多细节构成的,人生的关键在于几个细节,一次大的战役功败垂成往往也是因为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对碑帖内容与历史背景的了解,有助于理解不同时代的审美。从临帖时着眼于单个、独立字形到整篇内容,然后再到书法家本身。

从某个角度来说,“入帖”就如同“入戏”,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感悟到古人精髓。不仅要知道怎么去做,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诚如本书所言,书法是艺术和学术兼而有之,常常相互影响,不能忽视。“古代金石碑帖原有的艺术和学术两个研究分支,也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而渐行分流。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只有独立出来,才能使研究细化和深入,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把两者完全割裂,同样是有害的。如果我们再回到稍高一点的层次来看待艺术和学术,它们其实仍然因为属于人文的范畴而骨肉相联,血脉相通。唐朝孙过庭在《书谱》中曾说:‘书契之作,适以记言。’又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这指出了书法作为文字记录的本来功能。

“对碑帖文本的研究,必须从释文、注释开始,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帖之暇阅读,了解这些金石文献的学术价值,品味它们的文学趣味,为‘读帖’提供一本不同视角的参考书。”注释乃菁华所在,更是一个难点,花费了大量心血,做足了功夫,涉及版本、年代、人物、历史、地理、礼制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见证了作者不一般的功力。“笔者所作的注释,类似于古人所说的‘笺注’。‘笺’侧重于介绍文中所涉及的典故、常识、背景和引申资料,‘注’侧重于对词句的注解。‘笺’和‘注’的共同目的都是让读者对碑帖文本所涉及的文化历史信息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本书的‘注’基本上用白话文,而‘笺’的内容,常常直接引用古籍原文。这里显然有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因为对于古文基础略显薄弱的读者来说,要读懂大量的引用古文,恐怕会比较吃力;但如果为了适应这些读者而将有关的珍贵史料也一并作白话文介绍,那么对古文基础较好又想追根寻源的读者来说,显然又会觉得味同嚼蜡且缺乏说服力。”

译文对于读帖大有帮助。不过翻译古文很多时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容易造成语义的流失和变形,所以容易受到一些质疑,甚至不免又会扣上不懂学术研究的帽子。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代表肤浅,满口听不懂的词汇未必就有学术含量。书法不仅仅是专家,还有更多的一般爱好者,向往经典、追求经典、把握经典,首先得理解经典。反过来看,书法不仅仅是书法,不能只就书法论书法,更不仅仅是一种种碑帖,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必须具有历史人文情怀。通过种种细致的“还原”工作,这些经典碑帖就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站在书人面前,更容易沟通。书法是有生命的——“经典书法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竟是如此丰富,人文情怀竟是如此感人。例如,《乙瑛碑》和《史晨碑》为我们保存了汉代诏报文书的形式,古人为说明一件事,层层引用、不厌繁琐的做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古代官府严谨的行政管理制度。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中所出现的如此众多的典故,让我们看到这位大书法家具有何等丰富的学识,这篇巨制,实在无愧于大唐盛世的宏伟气度。李邕的《李秀碑》,竟可以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兵书,在传世碑帖中可称别具一格,独一无二。颜真卿的《争座位帖》,那不卑不亢的言辞,正直刚烈的气概,纵千年而下,仍让人不敢逼视。杨凝式的《韭花帖》,短小精致,清新动人,其中透露的饮食文化信息,令人发思古之幽情。黄庭坚的《华严疏卷》,借古人之口,说眼下之事,一物两用,一举两得,构思之巧妙无与伦比。《大字阴符经》、《诸上座草书卷》、《方圆庵记》等,让我们粗粗领略到道家、佛家的高度智慧和抽象辩证的思维方式。”

我和俞丰未曾谋面,属于神交,靠的是电邮和短信相联系。像我们这些沉浸在故纸堆中的人,也要学会用以最先进现代化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因为有过几次文字交流,对他的文字功力自然深信不疑。相信读过本书之后,可以领略什么是真正的经典,而原本熟悉的经典会以全新的面目集中展现在个人眼前。可以这样说,《经典碑帖释文译注》既是一部工具书,亦是一本古代散文精选读物,作者所有的创意则是经典注脚。本书必将成为书人的经典读物之一。

“书”中别有一洞天

严恭展事

金色封面,沉甸甸,这样的一块“金砖”——俞丰新著《经典碑帖释文译注》,手上捧着,喜悦和钦佩滋长着。

当你面对漫严重、缺漏多处的古代碑帖,多么希望有一种文本,考订确实,补足缺失,内容相对完整,可以用来对照;当你面对句读不明、文字晦涩、难以卒读的碑帖文本,多么希望有一种译文文本,句读明白、语义清晰、文采焕然;当你面对《兰亭序》《寒食诗》《韭花帖》《龙藏寺碑》等文学与书法“双料”名篇的时候,多么希望有一种现代文本,即可以释疑解惑,又可以朗声诵读。《经典碑帖释文译注》“应运而生”——应传统文化复兴之大势好运,应广大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之热切期盼。

《经典碑帖释文译注》收录书法史上百篇名作,上起秦代,下迄元末,以“书法经典”和“文本可读”为标准,可谓高古;此中也藏着编著者独到而深沉的用心。

所谓“书法经典”,是指在书法艺术领域受到社会高度评价、被广泛取则的那些古代名家名作和名碑名帖。所谓“文本可读”,主要是指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有的是书法家本人的原创(如《兰亭序》《祭侄文稿》《书谱》及苏、黄、米的大多数作品),有的是他人所作的诗文(如《孟法师碑》《文赋》等等),这些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许多作品,单以文学作品的标尺来衡量,可圈可点、可品可诵,我称这类作品为“双料”名篇。一册在手,诵读名作,疑惑之处,参照注释或译文,既长文史知识,又得文学滋养,化育之功莫大焉。

作为本书的重点,注释部分不仅对碑帖原文词句作必要的注解,而且对文本所涉及的典故、常识、背景和引申资料也作了介绍,使读者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个板块内容饱满,信息丰富,考释严谨,史料翔实。笔者曾亲聆海上藏书家、学者金文明先生说:他审读此书文稿时,初以为作者年龄当在五六十岁,等见了面,才知是个未及四十的小伙子!惊讶与喜爱,难掩言表。

如果说,概述、原文、注释这前三个板块蕴蓄着作者扎实的文史学养与学术功力,那么,译文板块则尽显出作者娴熟的语言能力与丰茂的写作文采,所有译文读来语义晓畅,文采斐然,准确生动地体现出原作的思想内涵与精神风采。举《瘗鹤铭》片段为例,原文和译文对照如下:

节选

原文

相此胎禽,浮丘著经。余欲无言,尔也何明?雷门去鼓,华表留形。义惟仿佛,事亦微冥。尔将何之,解化□□。西竹法里,厥土惟宁。后荡洪流,前固重扃。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市。山阴爽,势掩华亭。爰集真侣,瘗尔作铭。

译文

鹤是胎生的珍禽,浮丘公曾著有《相鹤经》。如果我不把你的生平记载下来,后人有谁能知道你呢?雷门的大鼓,因为丹顶鹤的飞去而不再能声闻千里;丁令威成仙后化成仙鹤,在华表上停留显形。这些事幽微迷茫,难以分辨。而你化解身形,到底将往哪里去呢?在焦山西侧筑起你的坟茔,这里是一篇安宁的土地。坟后是鼓荡的长江洪流,坟前的焦山就是重重墓门。左方是遥远的曹国,右方是险峻的荆门市茅山北面是凉爽干燥之地,这里的地势胜过华亭市的风水。于是我邀集了几位隐逸的朋友,在这里埋葬你,并写下此篇铭文。

每一篇目的概述部分,简要介绍每件作品的创作背景、流传情况、真伪判断以及历代评论。作为传世经典作品,读者对它们的创作、保存、发现、收藏、传承等情节比较感兴趣。这部分的文字,或长或短,或详或略,将历代学者的观点与理由作简明扼要的梳理,读来脉络清楚,绕有趣味。其中不少篇什融入了作者本人的观点,而这些观点不是妄然臆想,而是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分析判断得出的,实事求是,理据充足,逻辑圆通,可取可贵。例如,对《史晨碑》前后说的质疑与考证

《经典碑帖释文译注》倾注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挚诚热爱,期间苦辛用“饿体肤、苦心志”形容当不为过。如今,这部著作历时多年而终于告成,作为知交与同道,喜之乐之,广而告之。

作者简介

俞丰,1972年生,上海市人。曾从事教育、博物馆文物研究、艺术品拍卖出版征集等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楹联学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会员等。论文曾入选全国第六届(获提名奖)、第八届书学理论研讨会等。出版有《经典碑帖释文译注》(朵云轩,75万字)、《品鉴——玺印篆刻真赝鉴识特辑》(上海画报出版社,10万字)、《印里印外——明清名家篆刻丛谈》(合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2万字)、《华夏美术馆藏品选集》(文物出版社,10万字)、《兰亭序集字创作》(上海书画出版社)等十余种著作,发表论文百余万字。近年并师从海上著名山水画家萧海春先生,主攻山水画创作,2008年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