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志
黄山,雄踞于风景秀丽的安徽南部,横亘在太平、歙县、黟县和休宁县四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
基本简介
山境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全山面积约l,200平方公里,划入风景区的精华部分约15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的地理坐标是:东经 118°1′,北纬30°1′。
黄山古名黟山,闲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汉书地理志》作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据此阐释山川:浙江省(即新安江)“北历黝山”,黝县“居山之阳”。然而,黄山地理位置与上述记载不尽相符,使前代学者存疑。宋人李撰《黄山图经序》,特称黄山古名为北黟山,以与黟县黟山相区别。但不论黟山或北黟山,都因“黑”得名。为什么后来改名黄山?北宋景
《黄山图经》作了回答:江南黟山,据得其中,云凝碧汉,气冠群山,有古木灵药,名花异果,瀑水飞泻,汤泉香温,是黄帝“栖真之地”。李隆基信奉道教,特于“天宝六年(747)六月十七日敕改为黄山”。
但《黄山图经》所载,仅据《周书异记》,《神仙补阙传》等道教旧籍。天宝六年改名一说,在新旧《旧唐书》等正史中都无记载。自元末赵汸以后,吴度、陈鼎、汪洪度等相继提出异议,认为《周书异记》系唐人所“伪撰”,道家“附会之辞”不足为据。赵汸在《送陈太常游黄山诗序》中另立一说:黄山隤然中居,委和四表,因“坤道土德”而得名。这是试图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黄山形势,作出山名新释。根据《周易风水》,乾为天,坤为地,“天玄而地黄”。古人用金木土水火“五行”,配东南西北中“五方”与青赤黄白黑“五色”,认为土居正中,中央正色是黄色。黄山盘踞于崇山之中,因以黄为名。明人吴度义有专文考辨,引汉族所著《列仙传》中有陵阳于明“上黄山”一语,论证此书所指只能是徽之黄山,可见早在汉代已名黄山,并非由李隆基所始改。
自宋以后,又有黄山即“三天子都”一说。三天子都,或三天子鄣,是古代名山,始见于《山海经》。山址所在,历代各家注释不一。或以为是休宁率山、黟县三王山,绩溪大鄣山,虽然所指不同,但都属黄山山脉;或以为不在黄山周围,而是庐山,以至浙江永康县的石城山。明代吴时宪又独创一说,认为徽之黄山是“天子都”,庐山、率山、大鄣山是其三障。姑且不论此说是否妥切,究其本意则在于颂扬黄山。
黄山,更有黄岳、黄海、少华山等别名和美称。自古以来,历游名山者多以为黄山之美不亚五岳。“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认为,黄山“秀甲九州”。但由于它地处皖南万山丛中,不通大道,不近水流,交通至为阻塞,山上更是榛莽菑,薪蒸蔽道。黄山出名,较之五岳,至少要晚一千余年,当然不能与五岳相并。
飞云漫铺,群峰浮海,是黄山一大奇观。“谁信天地间,竟有山头海!”明人潘之恒叹为观止,特将所修山志定名为《黄海》。以华山比黄山,始自北宋李。乾隆《江南通志》:黄山“类太华,故前世亦名少华山”。黄山旧志中有《黄华合评》一文,称赞二山都是“奇骨”,胜景类似,但又各具特色:“华雄”而“黄秀”。华山犹如“磊落丈夫”,有“气概压群”的雄势;黄山则似“百千天女”,能使游者“怜心醉魄”。
黄山命名由来,虽有不同说法,但近千年来,因黄帝炼丹而名黄山一说,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山上许多景名,如轩辕峰、黄帝坑、炼丹台、洗药溪、以及药臼、丹井等等,一直沿用至今。
清嘉庆《太平县志》:黄山群峰,“莫可数计”,《黄山图经》只取36峰,“赐以佳名”,实“少而遗多”。始信、飞云等峰,景物佳秀,却不在36峰之列。后人于是又命名36峰,合计为72峰。但黄山层峦叠嶂,峰林似海,尚未命名者依然居多数。在辽阔峰海中,莲花峰为第一高峰,海拔达1,864米。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黄山天都峰,与瑰奇的莲花峰鼎足而立,雄峙于景区中心,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太平御览·地部》综述黄山峰林特征:“诸峰悉是积石,有如削成,烟岚无际,雷雨在下。其霞城、洞室、府窦、瀑泉,则无峰不有。”其中“奇异状,不可模写,信灵仙之窟宅也。”历代游客盛赞“天下名景集黄山”,泰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衡岳的烟云,庐山的飞瀑,雁荡的怪石,峨嵋的清凉,黄山兼而有之,游黄山则许多名山胜景尽在眼底。
清代学者魏源登黄山绝顶,赋诗赞美奇观:“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清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评述:“江南之奇,信在黄山;黄山之奇,信在诸峰;诸峰之奇,信在绿松石;松石之奇,信在拙古;云雾之奇,信在铺海。”在黄山无数胜景中,怪石、奇松.云海.号称“三奇”;加上温泉,则成“四绝”。
黄山怪石,星罗棋布。大者石林耸峙,石笋罗列;小者玲珑剔透,鬼斧神工。有的酷似珍禽异兽,诸如“金鸡叫天门”、“孔雀戏莲花”、“松鼠跳天都”、“猴子望太平”。有的宛若各式人物,诸如“仙人下棋”、“织女绣花”、“五老上天都”、“童子拜观音”。有的又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而命名,有“苏武牧羊”、“太白醉酒”,“武松”、“达摩面壁”等。景区有名可指的怪石有120余处,巧夺天工,妙趣横生。
黄山奇松,遍布峰壑,是植物学上一个著名的独立品种。它和其它松不同,大多不滋生于土,而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破石而生,苍劲挺拔,枝盘结。那姿态美得奇,又奇得绝。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由于大自然的造化之工,使黄山松苍劲而多姿: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根盘结,如沧龙凌波;或矫于威武,如猛虎归山。著名的有玉屏峰前的迎客松、卧龙松、送客松,北海的龙爪松、麒麟松,始信峰上接引松、聚音松,黄山天都峰上探海松,莲花道上倒挂松,北海岔道口的黑虎松,天海的凤凰松等。特别是迎客松,更名扬中市外,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还有许多奇松与怪石相映成趣,分外瑰奇,如“梦笔生花”、“喜鹊登梅”、“仙女打琴”等,都是由绿松石组成的著名景观。
“黄山自古云成海”。雨后初晴,低温高压,谷底水汽凝成南岳云雾茶,弥漫山谷,形成云海。群峰之间,顿时白浪滔滔,浩瀚无际。峰尖浮海,犹如孤屿,时隐时现,似见非见,瞬息万变,气象万千。飞云铺海时,谷风引起松涛,溪声泉鸣,交相应和,更如海潮呼啸,澎湃之声,不绝于耳。黄山云海,分为五处,在玉屏楼前观南海,清凉台观北海,排云亭观西海,白鹅岭观东海,光明顶观天海。五海各有特色,无异蓬莱仙境。尤其是日出和落日时出现的霞海,光华绚丽,色泽斑烂,涌金流银,织丝铺锦,更使观者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黄山温泉,常温42℃左右,可饮可浴。宋人胡仔《渔隐丛话》:汤泉多含硫气,浴之“袭人肌肤”,唯黄山“朱砂汤泉”,“热可点,沐之能祛百病”。古人题咏:“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但据现代科学测定,黄山温泉并非黄山飘雪温泉,而是富含碳酸氢盐的淡温泉,出于山麓石间,不含有害物质,可以泡茶酿酒。沐浴其中,身心俱快,可防治皮肤、关节、神经方面的疾病。现有舒适卫生的浴室,并有宽敞的室内温泉游泳池,是强身健体、游泳锻炼的理想场所。
清溪飞瀑,山明水秀,更使胜景增色。诸溪纵横交错,深潭清澈见底。流水潺潺,如同琴音。雨后水涨,急流奔腾,声震山谷。听涛看泉,别有兴味。黄山是长江、钱塘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桃花峰、云门峰西南诸溪,流经丰乐河,汇入新安江,从钱塘江入海,北坡24溪,合流青弋江而汇入长江。山水进泻,形成飞瀑,悬垂如练,溅珠喷玉。黄山瀑水,以九龙瀑尤为壮观。近人邢端在游记中描写:钵盂峰下,“松柏参天,猿鸟几绝”。瀑水“循谷而下,初见其首,继见其腹,若其趾则必绝壁,穿丛莽而后见。他瀑或短肥,或径泻,其偶有迂折者,三四叠而止。若九龙则上下九曲,颇有黄河千里曲直之况。”前人有诗赞道: “飞泉不让匡庐瀑,峭壁撑天挂九龙”。除九龙瀑外,黄山尚有黄山人字瀑、百丈泉等。从观瀑楼看人字瀑,但见瀑水喷涌,一分为二,斜飞而下,恰似书法家笔下刚劲有力的“人”字。从观瀑亭看百丈泉,就象巨幅白绢从悬崖披挂而下,飘忽潇洒,饶有情趣。
这里还应提及的是散见于各个景区的摩崖题刻。不少题刻,笔力遒劲,古朴典雅。在立马峰的绝壁上,题有“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10今大字,每字直径达6米多,“平”字一竖,竟长9米,为世所罕见。
综上所述,黄山是一座综合山、石、松、云、泉等各种景观的大风景区,奇松、怪石,配以变幻莫测的烟云,是黄山的主要风景特点。春夏秋冬四时景色各异,启然美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陈毅曾赞美黄山为“天下第一山”,并概括说:“前山雄伟,后山秀丽”。前山指天都、玉屏、莲花诸峰和光明顶一带。这里地势开阔,主峰鼎立,群峰错列,众壑纵横,磴道曲折陡峭,伟、奇.幻.险,雄伟壮观,被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誉为“黄山绝胜处”。后山指松谷庵、芙蓉居一带,这里满山松柏翠竹,更有潺潺流水,著名的翡翠池、五龙潭等散布其间,构成与前山完全不同的清幽景色。黄山没有人工雕琢之痕,景区大,变化大,使人们感到如入仙境,应接不暇。清人方土翌《游黄山纪略》:黄山奇态,美不胜收,“人人游,换一山,时时游,换一山”。这是因为,游人感受不同,山景又千变万化,明末杨补在游记中说:“他山以‘形’胜,观可穷;黄山以‘变’胜,云霞有无,一瞬万变,观不可穷。”不仅春夏秋冬,四季不同,而且一日之内,朝夕有别,甚至瞬息之间,变幻莫测。因而屡游不厌,临别依依,一步一回头,一折一赞叹。“回头三折望黄山,客路匆匆山寺间。寄语芙蓉峰六六,相思都在白云间。”狮子峰的狮林精舍门前,旧有一副妙联,上联是“岂有此理,说也不信”;下联为“真正妙绝,到此方知”。意为黄山之美,为言语所不能表述,只有身临其境,才识人间有此奇景。
黄山如此奇美,究竟如何形成?旧时有神话传说:女娲炼石补天,剩下一块紫石,化作一座黄山。现代地质考察表明,黄山胜景,是几次造山运动和第四纪冰川的杰作。黄山地区,“曾经沧海”,在距今四亿年以前,曾被古扬子海所淹没。时序更新,沧桑巨变。两亿年前,在—次名为印支运动的地壳运动中,古扬子海干涸,黄山地区变为陆地。此后,经过几次造山运动,黄山花岗石体从地壳之中,隆起于地表。又经过第四纪冰川的洗礼,终于形成了气势磅礴、奇峰穿云的峰林地貌。黄山至今还存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如U形谷、擦痕、漂砾等等,对于地质考察,科学研究,颇有价值,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注目。
黄山又是生物宝库,名花嘉木,珍禽异兽,种类繁多。由于山高峰陡,上下气候悬殊,植物垂直分带明显。山顶滋生寒带植物,如黄山杜鹃、天女花、黄山栎;山腰盛长温带植物,如小叶青冈栎、交壤木、牛鼻栓;山下则繁殖亚热带植物,如紫楠、木芙蓉、木兰等。此外,还有第三纪冰川遗留树种银杏、猫尔屎;第四纪冰川遗留树种鹅掌楸等。属于国家保护的树种有红豆杉、香果树、花楠木等。民国《歙县志》记载黄山名贵花卉32种,如黄山杜鹃,“高干浓香,迥异凡种”;璎花,色黄碧,“幽倩淡冶,清香隽永”;仙都花,古干屈曲,三年一放,“望望如芙蓉而特香”;天女花,更是世上稀有名花。药材极多,以肉灵芝最为名贵。黄山毛峰,以及庐山石耳、石鸡等山产,素负盛名。珍禽山乐鸟,又称音乐鸟,鸣声能转八音;白鹇,羽毛洁白如雪。黄山还是鸟路,候鸟来往,经此栖息,其中有红嘴相思鸟,红嘴翠羽,娇小玲珑,是著名的观赏鸟。异兽有鬟羚、鳞甲目、獐、鹿、和白面狸等。黄山常有黄山短尾猴出没,小者如幼婴,大者似猩猩,体重可逾百斤。据统计,黄山市野生动物有300余种,鸟类170余种,品种占安徽省动物资源种类的三分之二。
黄山夏季凉爽,平均气温16℃左右。一年中七月份天气最热,在海拔650米的温泉区,平均温度仅为25℃左右;在海拔1683米的北海区,平均温度只有20℃。“四月始知春,一岁竟无夏。”确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
黄山虽然美如织女,但长期幽居,“深闺人未识”。由于偏处僻壤,交通阻塞,旧时舟车隔绝,游人罕至。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汉末“会稽郡陈业洁身清行,遁迹此山。”这是有文字记载的、隐居黄山的第一人。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黄山,并在《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中留有名句:“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继李白之后,游览者日渐增多,正如清人郑板桥所说:“秦汉封深,唐宋游屐广。” (《题程羽震黄山诗卷》)至明嘉靖年间,文坛后七子首领王世贞,带领三吴两浙文士太子宾客一百余人,浩浩荡荡来游黄山,盛况空前。明代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四十六年(1618)两次登临黄山,有著名游记流传后世,使黄山名闻天下。徐霞客第一次游览是在初春时节,当时冰雪封冻,登山异常艰难,不能遍游名胜。两年以后,特地再次重游,直至玉屏景区(今名玉屏楼),攀登黄山天都峰,饱览黄山风光,叹为“生平奇览”,曾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闵麟嗣《黄山志定本》,清康熙本)
“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的开发,往往和宗教密切相关,黄山亦不例外。唐宋时,山上寺观日渐增多。唐朝诗僧岛云,留居黄山,足遍诸峰,有诗十首,流传至今。据旧志记载,元至元年间(1264——1294),黄山已有寺庙64座。纵观黄山开发历史,较大规模的建设,还在明代以后,主要有三个阶段。
一是明代中叶。万历三十四年(1606),普门和尚入山,首先创建法海禅院,后受朱翊钧皇帝敕赐,扩建护国慈光寺,费金四万余,殿宇金碧辉煌,有僧千人,为当时徽州、宁国两府梵宇之冠。此后,又在玉屏峰前建造文殊院。明代黄山共建大小寺庵60余座,相当于以前所建寺庵的总和。与此同时,还开山修路,初步形成南路温泉至天海、北路松谷庵至天海、东路苦竹溪至北海和西路钓桥庵至温泉的四条登山路线和简易盘道,使以寺庙四大丛林为中心的景区建设,初具规模。入清以后,道路与房屋以修整为主,新建甚少,直至清末,没有明显发展,却有许多寺庵毁。
二是抗日战争前后。民国以前,山上仅有寺庙,没有居民村落,长期不设行政机构,也无明确的景区范围。民国二十一年 (1932),由中国国民党元老许世英发起,邀集皖籍同仁张治中、徐静仁,安徽省主席刘镇华等筹备成立黄山建设委员会。民国二十三年(1934)一月九日,黄山建设委员会在南京成立,有委员72人,常务委员20人,许世英任主任,徐静仁、张治中任副主任。同年六月,设黄山办事处。民国二十四年(1935),许世英、刘镇华等奉命与太、歙两县府实地勘测,划定风景区范围:南起歙县汤口镇,北至黄山区甘棠镇,东起谭家桥,西至力溪坦,绘成黄山风景区管辖图,报安徽省政府和内政部行政院核准备案。风景区筹划建设伊始,即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顿。民国二十八年 (1939),中央赈济委员会在黄山设难民救济所,后改为工赈办事处,以工代赈,建设黄山,整修部分登山道路,新建了居士林、大五间、温泉楼、正道居、散花精舍,以及东西紫云楼、翠明轩等公馆别墅。民国三十二年(1943)四月,正式成立黄山管理局。民国三十六年(1947),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再次行文上报内政部行政院,进一步明确黄山市辖区范围。至1949年,全山建筑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
三是解放以后。1949年4月17日黄山解放,7月成立黄山管理处,为科级建制。1954年春,管理处升级为县(处)级后,华东军政委员会及中共安徽省委发起建设黄山,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曾山、中共华东局组织部长舒同、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省委书记牛树才、省长黄岩等登山规划。整修登山盘道,开通逍遥亭至温泉的公路,修建观瀑楼、温泉楼、黄山宾馆大楼、疗养院大楼等。1958年,建成办公大楼、大礼堂、温泉游泳池、新温泉楼、黄山大门等。1963年1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再次划定风景区山界:东起苦竹溪黄山胜景坊,南至汤口公路桥,西至力溪坦军田村,北至辅村。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管理混乱,基建基本停工。到1976年止,黄山建筑总面积为两万多平方米。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黄山市的开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79年7月,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对发展黄山旅游事业作重要指示后,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在黄山召开会议,万里、顾卓新、赵守一等出席会议,专题研究发展黄山旅游事业,决定成立黄山管理局和黄山规划领导组,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几年来,修通温泉至慈光阁、温泉至云谷寺的公路,开辟丹霞峰等风景点和天都新道,新建桃源宾馆、揽胜桥和服务配套设施。到1983年底,全山建筑总面积已达7万多平方米,初步形成温泉、玉屏、云谷、北海和汤泉接待区,以及逍遥亭职工生活区。根据国家批准的黄山总体规划,1984年开始兴建云谷宾馆和登山索道。
黄山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旅游事业飞速发展,中外游客逐年增加。1983年接待外宾、华侨、港澳台胞近5万人,国内游客81万人。该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安徽省黄山市,包括黄山风景区、原黄山区全境和歙县的黄山公社、石台县的广阳公社,全市人口 144,000人。黄山市的设立,有利于统一管理黄山风景区和保护各种自然资源。在经济改革中,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把建设发展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作为振兴中华、建设安徽的四大战略措施之一。
黄山,祖国锦绣河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国务院审定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之一。1985年,在国内外评选我国十大名胜风景区活动中,黄山是当选的唯一山岳风景区,这是当代人们心目中锦绣河山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热情地期待着中外游客到此领略大自然的美,来探索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