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长城遗址

长城遗址

中国的长城遗址有燕古长城,齐长城遗址,赵长城,明长城,楚长城,汉长城,最著名的是明长城。甘肃静宁县入境,进入西吉县,沿葫芦河东岸北行,经西吉县将台堡镇的东坡、保林、明荣村后,于将台乡的东南侧折而向东,进入马莲乡;又沿马莲川河东北上,经红庄乡,穿滴滴沟,至孙家庄南,折向东,过海子峡于吴庄北,绕固原市县城西北10里的长城梁、明庄、郭庄,到达清水河西岸。在次,长城分为内外两道:一道由海堡开始,绕乔洼,过清水河,至郑家磨,又沿河岸南下到陈家沙窝,与前道长城合并,尔后进入固原东山,经城阳、孟源等城进入镇原县境内。

燕古长城

燕古长城遗址位于昌平区卫星城西南20公里的西山上,南北长30公里,昌平古属燕国,北段长城始建于战国末期燕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燕国在北部的边境上,修筑防御墙。秦统一这段长城荒废,自然塌严重。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燕长城遗址大部分残缺高1.5米、宽2米左右,城台敌楼烽火台等也坍为一堆瓦砾。

楚长城

竹溪县西北部关垭子山口,即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国交界处。据考 证,此段长城系公元前五世纪末,春秋战国之交的时候,当时诸侯并立,各自称王,互争雄长,于是在自己的疆土上修筑城墙,以抵御敌人侵犯。

根据历史记载,楚国于公元前七世纪时现今河南省、湖北一带修筑城墙,称为方城县,是中原地区最早修筑的长城。后来,齐、魏、秦、燕、赵等国也在自己的疆士上修筑高大的地墙。因为这种城墙很长,而且与一般城中的城墙有所不同,不是周围封闭的,所以称为长城或长垣市

位置

各国修筑的长城,横七竖八,有东西走向的,有南北走向的,与今天所见 的长城并不一致。有些已经从地面上消失了,有些至今还屹立。遗址以关垭子为中心,东起竹溪县平安乡与旬阳市的钛桶之间,沿着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向西北绵延70余公里。中心处遗址长约300米,高5米,宽3米,里外三层。城墙外壳由0.5米厚的生石灰黄土魟混合筑砌。

城墙与山势融为一体,更显山势峭陡,关口险峻,易守难攻。战国时代的长城,大多用土夯修筑,规模较小,互不连贯。齐长城遗址是东西走向,西赳平阴县,经泰山北麓,东达于海。此遗址的发现,为我国长城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现状

楚长城的全线分布情况,此前论者将其分为北线、东线、西线三部分,整体轮廓略呈“∩”形,故称方城。从现存遗址的实际情况看,又较为复杂,楚长城并不是单一的线路,除北面南召县鲁山县两县间是单一线路外,东线和西线各有内线和外线,东西两线形成四条线路。楚长城西线,大致自湖北竹山县起,向西北交于淅川县、邓州市相毗邻的邓州市杏山地质公园,入邓州市东北的穰县故城,再转向西北,逾湍河,经内乡县县郦县故城,连西峡县、内乡两县间的翼望山,复折向东行,沿伏牛山脉入南召县;西内线循镇平县、内乡两县交界北行到板山坪镇周家寨(金斗关),再向北抵达南召县乔端镇野牛岭关。其北线,自南召县乔端镇沿崇峻的伏牛山脉迤逦向东,经马市坪乡、崔庄、留山、小店、云阳县几个乡镇,入东北皇后乡之鲁阳关,东进鲁山县叶县。其东线,东内线由鲁阳关南下,沿三鸦路经楚王行宫处和云阳关,至第一鸦所在的白花寨;东外线,自南召县东北部入鲁山县,转向东南,经叶县与方城县二县交界的黄石山(又称黄城山或黄石山),再向东南入泌阳县中部,又折西入唐河县境。楚长城的相对长度约为八百余公里。

通过二年多的调查,楚长城在南召县的分布情况已初步查清,大体上自东向西沿线的皇后、小店、云阳、留山、崔庄、马市坪乡乔端镇、板山坪、白土岗、四棵树乡10个乡镇,在县境内绵延250多公里共有城寨148座,古道11条,连结城寨的重要关隘8处,一般口子门41处,著名山岭29座。共有云阳关、鲁阳关、分水岭关、野牛岭关和金斗关(即周家寨)五大关隘。云阳镇内的楚王行宫和野牛岭上的楚界碑,也是与楚长城密切相关的重要遗迹。

保存

南召楚长城遗址极大部分为石城墙(干垒石),所以能够保存至今。也有少数土城墙,如乔端镇野牛岭上的土城墙,目前已成了一道痕迹。楚长城遗址以关城数量居多,但野牛岭、分水岭等处则是典型的边墙,这些边墙是关城的连结体,还发现不少类似连结关城和隘口的石墙体。县政府于2000年11月把以周家寨为代表的古城寨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特点

南召县楚长城遗址只是整条楚长城的一部分,但与其它分布县份相比,线路最长(北线的绝大部分在南召)、关城最多、保存最好,是最典型的楚长城历史标本,经由最具权威性的专家学者和长城研究权威机构——中国长城学会考察认定,而且不少大型关城(如周家寨、京子朵寨等)最有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楚长城遗址是我县甚至中原和江汉平原规模最大的地上文物,是历史的丰碑、文明的象征和文化的宝藏,是提高南召县在国内外知名度的最大品牌,因此,宣传、保护和适度开发利用楚长城,将对推动南召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齐长城

位于泰安城西北15公里的104国道边,行政上属于长清区万德镇长城村。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所筑的战争防御建筑,全长500余公里,西起平阴县,东至胶州市小朱山入黄海,将泰山、鲁山、沂蒙山等数百个山岳连为一体,构成齐国的南境屏障。齐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修筑最早的长城之一,是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泰山存有约10公里的长城遗址,从断断续续的城基遗迹上,依稀可见当年风采。堪称“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其中长清县境内的大峰山峰顶有齐长城遗址遗址1300余米,是全国齐长城保存最完好的一段.

赵长城

位于呼和浩特市北大青山南麓。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向北面扩张领土,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北攻林胡、楼烦,并在阴山山脉南麓修筑长城,东起河北省蔚县,西至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境内。

为了巩固新占领土地,防止北方胡人的侵袭,赵武灵王开始修筑长城。这条长城从宣化区附近开始,迤逦而西,沿阴山山脉,一直修到河套狼山山脉的高阙塞。现有赵长城烽燧遗址,还断续绵亘于大青山、乌拉山狼山的山头上。

经历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这条赵国北部长城只保存下局部遗迹,而以在呼和浩特市北面的大青山脚下的这段较为清楚。这段赵长城大部分是用土夯筑的,在一些土壤不多的山谷口多是用石块垒砌的。呼和浩特市西北方的乌素图召后面保存的一段长城,残高3米左右,虽还不是保存最好地段,但以其交通方便,在游览召庙之后就可登临赵长城,东西瞭望尤如长缨缚住阴山山脉,远处茫茫苍苍,壮丽景色尽收眼底。

明长城

位置

明长城遗址西起甘肃嘉峪关市市嘉峪关,经酒泉市、高台、临泽县张掖市山丹县永昌县民勤县武威市古浪县景泰等县,从五佛寺过黄河,在靖远县内沿黄河南岸延伸,高低起伏,一直东至山海关。甘肃省境内长度约为1000公里,全用黄土夯筑,夯层厚13--20厘米。

有的地段夯土层间夹藏木桩,禾本科杂草或沙夯实。高10米,上有1米高的女墙,设有垛口。底厚5--6米,顶宽2米,烽火台紧靠长城内侧,高10米以上因黄土夯筑,俗称烽火墩。墩间距约为5公里,连瞩相望,十分壮观。迂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长城外筑有瞭望台。嘉峪关市山丹县,永昌,古浪县等市县境内保存完整,矗立在戈壁沙漠中,气势雄伟。

历史

中原地区自秦、汉、隋、明的历代长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皆有遗迹,总长度达到1500多千米。故宁夏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明代称长城为“边城”,在宁夏境内的主要有西长城、北长城、东长城和固原市内边城,长度共约400多千米。其中位于银川市西40余千米的三关口明长城,仍然保存较完整。此关口是宁夏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银川至巴彦浩特镇公路穿关而过,在关口处可看到长城遗址。三关即从东向西,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称之为三道关。这里山脉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险峻,两山夹峙的山坳中,原建有关隘。

当年修筑长城时,这里多沙砾少土壤,于是军士们遍剖诸崖谷,得壤土数处。又因碘化钠,做筒车百辆,到关口20多千米远的平吉堡取水,与壤土、砾石相拌,夯筑而成,坚固异常。头道关向西6千米即二道关,关口南侧有一座20多米高的山头,山头上设有墩台,台11米见方,高约8米。三道关东距二道关4千米,此关两山相夹,山谷狭窄,一水中分,山陡壁峭,仰望山峰巍峨,下视谷底险峻,地形十分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筑关时依山而砌有石质长城和深沟各一道。绵延纵横的长城与墩台、烽火台左右连属,实有西控大漠咽喉要道之险。

保存

明代长城保存较好,也颇具代表性,明代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瓦剌诸部侵扰,在隋长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长城。但明代不称“长城”,而称“边墙”。“河东墙”始建于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又称“东大边”、“横城大边”。西起横城以北一公里黄河岸边黄沙嘴,东经水洞沟、红山堡、清水营,过盐池县定边县盐场堡,全长约400千米,每隔150米一个墩台。长城高三丈,宽两丈,墙顶路面非常宽阔,可供五匹马并行。守望、巡逻的士兵常年在长城顶部道路上往来,军事物资也在顶部运行。

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巡抚张祯叔、王珣先后在墙外挖“品”字形深坑44000多眼,以防敌骑靠近边墙。其中红山堡一带,壕沟深宽皆两丈,所以长城也被称为“深沟高垒”。像这样的城堡宁夏一共有150个。在古代30千米一城,15千米一堡,堡辖区内还有烽火台,沿交通要道或长城线路,每隔一定距离修一个烽火台,将边防前线与内地连接起来。红山堡距离水洞沟3千米,占地20余公顷,据史料记载红…堡设操守官一名,操守兵235人镇守此地,同时与其他兵营互相接应呈长龙之势。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