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起源于“哈军工”的计算机系统。

历史沿革

1958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901型鱼雷快艇指挥仪”。

1960年,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指挥仪与电子计算机科。

1964年,研制成功中国最早一批采用国产晶体管的“441-B系列计算机”。

1966年,组建“哈军工”电子计算机系(六系)。

1970年,组建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的计算机专业。

1976年,成立“哈船院”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先后设立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2年,“哈船院”六系由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更名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

1984年,取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组建计算中心。

1998年,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合并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获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成立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2003年,获批软件工程(本科),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获计算机系统结构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计算机本科实验中心获批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按电气信息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招生,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增设信息安全专业方向和ACM实验班。

2008年,获批信息安全专业(保密特色),成立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

2010年,成立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保密学院。

2011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两个学科获批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2013年,获批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是中国电子政务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2017年,信息安全专业通过第1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8年,软件工程专业通过第1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第3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国第10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计算机专业。

2020年,信息安全(国防特色紧缺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开始招生,新增“网络安全技术与工程”目录外二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信息安全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全部专业入选“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行列。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开设3个本科专业,自2017年起,学院按照计算机类(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专业、软件工程专业进行招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起源于“哈军工”的计算机系,创造了计算机领域的多项第一。

我国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和我国最早一批采用国产晶体管的计算机均诞生于此。2001年,计算机系与计算中心合并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师资队伍

该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8人,其中专任教师107人,教授25人、副教授43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60人,专任教师中72%具有博士学位,46%具有海外学习研究经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3人,省级以上学术团体中任理事以上职务9人,黑龙江省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长、秘书长,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黑龙江省交通信息化学会副理事长均由学院教师担任。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员工133人(专任教师114人),其中国家级人才3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4人,省级以上学会理事9人。学院有教授24人、副教授51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56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76%,有海内外学习经历的教师超过50%。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杨武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杨武

学科体系

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工程硕士领域以及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自198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学院已培养了硕士3000余名、博士300余名和数十名外国留学生。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一流专业本科建设点2个,黑龙江省级一流专业本科建设点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院是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信息安全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国家级一流专业本科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东软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本科实验中心

黑龙江省级一流专业本科建设点:信息安全

黑龙江省“十二五”重点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2个,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获评B+(位于全国前20%);软件工程一级学科获评B(位于全国前30%)。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人才培养

学院实验设施先进,实践条件优越。建有黑龙江省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省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黑龙江省级暨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一代网络信息保障省级工程实验室,与Xilinx、英特尔、IBM、Oracle数据库等企业合作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入选了谷歌Android学术合作计划,打造了ACM/ICPC创新训练基地和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与沈阳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北京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和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具有固定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与东软集团及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有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市分基地,每个课题组均建有自己的研究生专业实验室。

学院现有“两个中心、三个所”,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任务。包括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软件与数据科学研究所、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嵌入式与物联网研究所。学院建有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分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新一代网络信息保障省级工程实验室、黑龙江省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等。Xilinx、英特尔、IBM、Oracle数据库,以及东软集团用友网络、久其等校企联合实验室。

学院承担着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攻关项目等,国防科学技术重大成果奖4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十二五期间科研经费到款近1个亿,国家、行业重大项目立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9项。近5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检索近百篇(近两年SCI检索1区13篇),EI检索852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20余部,获各类省级优秀成果奖10余项。科研和国际交流工作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学院亮点

◆我国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和最早一批采用国产晶体管计算机均诞生于此。

◆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1个科研流动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全国第10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计算机专业。

◆学院建有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市分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软件工程专业是黑龙江省十二五重点本科专业。

◆学院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新一代网络信息保障省级工程等实验室。

学科特色

近年来,学院与学校的“三海一核”主体学科在系统仿真、智能信息处理等领域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国防特色学科,已成为学校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一部分。在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前沿基础理论、方法、关键技术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研发了信息安全领域重要的安全产品;在电子政务方面已形成包括需求工程分析、建模仿真、系统研发等系列化知识体系;本学科与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深度融合,在舰船信息化建模与仿真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鲜明的行业特色。

近三年科研到款总额6500余万元,立项总额超过7500余万元。重点科研项目立项取得突破性进展:数值水池创新专项、网络空间安全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类项目、面向亚米级位置服务的5G异构网络融合技术及原型系统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类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级科研项目批复立项。学院重点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工作,通过制定激励办法促进发表的论文数量、质量快速提升。三年来,学院共发表论文650余篇,其中SCI收录83篇,EI收录398篇,出版著作18部;申请专利192项,授权发明专利45项,获软件著作权登记29项。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

本科专业介绍

2017年,学院实行计算机类(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2个专业)、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澳)三个专业招生,计算机类学生可在二个专业自由选择,3-6年内达到计算机类任一专业毕业标准即可毕业。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开发和应用服务能力,具有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工程实践技术、工程创新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学科基础知识与工程技术解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交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紧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国际发展前沿,具备国际视野与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毕业后能直接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的高中级应用型人才。

信息安全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信息安全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开发和应用服务能力,具有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工程实践技术、工程创新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学科基础知识与工程技术解决信息安全及交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未来五年内,培养的毕业生具备国际视野与合作能力,在信息安全及交叉领域的岗位上发挥技术骨干作用,是懂法律、有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信息安全专业人才。

软件工程

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具有校企合作实践优势,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培养,并有两项国际交流项目已获国家基金委资助。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概论与理工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软件工程及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具有能够用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扎实的工程实践技术和良好的工程创新能力进行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与项目管理的能力,毕业后能在软件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管理及服务工作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澳)

本专业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合作教育专业。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后两年在合作院校学习。通过中外两种教育思想、教学体系的融合,培养学生在知识体系上与国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接轨。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就业方向

我院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分布于互联网公司、科研院所、国企和央企,有少部分毕业生选择出国和考公务员,博士毕业研究生大部分选择到高校从事科研工作。

学院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踏实可靠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深受用人单位的认可。近三年来,学院共有毕业研究生577人,一次性就业人数557人,一次性平均就业率达96.53%。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设有舰船仿真研究中心。

研究所

嵌入式与物联网研究所

嵌入式与物联网研究所设有嵌入式与系统结构团队、可信计算团队、信息与系统安全3个基层学术研究团队。研究所共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研究所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攻关项目、其它基金和横向科研项目50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

软件与数据科学研究所

软件与数据科学研究所设有软件与社会计算团队、分布式计算团队、智能信息处理3个基层学术研究团队,研究所共有教师4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9人。研究所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863项目2项、国家部委和省市各类计划项目100余项以及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50余篇。

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研究所

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研究所设有网络与信息内容安全团队和网络技术与安全团队2个基层学术研究团队。研究所共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9人。研究所近年承担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获得各种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近2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取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近30项。

研究团队

网络与信息安全团队

哈尔滨工程大学首批十五支“兴海学术团队”

团队负责人:杨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团队招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博)、软件工程(学术型硕士)、计算机技术(专硕)、软件工程(专硕)

团队研究方向:互联网与信息内容安全、物联网与普适计算、网络大数据挖掘与分析

团队成员:李江华、赵靖、王巍、大鹏、玄世昌、郭江鸿、宁慧、董国忠

团队业绩成果:团队名誉主任由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李建华教授担任,同时聘请国内著名信息安全专家方滨兴院士等人担任中心顾问。团队梯队包括院士顾问1人、教授/博导4人、副教授/硕导3人、讲师3人,此外还有硕士/博士研发人员70余人。近几年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点项目、国家863目标导向类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息安全产业化项目、国家信息安全重大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242信息安全计划项目等40余项,“十二五”以来团队年均科研经费达到1000万元以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80余篇。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9项,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团队在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研究及工程化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团队以培养出色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为宗旨,研究生就业去向主要包括国际/国内一流IT公司、BAT等知名互联网企业以及电信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

软件科学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团队

软件与社会计算兴海学术团队

团队负责人:印桂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团队招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博)、软件工程(学术型硕博)、计算机技术(专硕)、软件工程(专硕)

团队研究方向:网构软件、可信软件、模式识别、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移动物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处理、分布式建模与仿真

团队成员:刘杰、董红斌、韩启龙、蔡志鹏、董宇欣、王燕、张万松、张海涛、张可佳、张立国、王兴梅、马志强、宋洪涛、李丽洁、徐悦竹、曹雪、王宇华、鞠成东、张越

团队业绩成果:团队每年在国内外SCI/EI检索的高水平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团队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渡大学杜克大学,以及欧洲日本、港澳台等诸多高校有紧密的学术联系。团队人员多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863项目、及船海核领域的横向课题,承担了电子政务建模仿真、舰船信息化与仿真、高技术船舶数值水池创新专项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团队年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名。

数据与知识工程团队

软件与社会计算兴海学术团队

团队负责人:张健沛,教授,博士生导师。

团队招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

团队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与社会计算、数据库与知识工程、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数字船舶与智能制造、云计算

团队成员:杨静、王念滨、国林、沈益冉、杨悦、初妍、张泽宝、王勇、周连科、张涛

团队业绩成果:团队近几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各类科研项目7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258篇。近几年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中国科学等国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多年来,团队还致力于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与船舶、通信、交通和医疗卫生等行业有着广泛、深入的科研合作,开发出一批技术先进、针对性强、安全可靠的软件产品,目前仍在这些行业发挥重要作用。团队始终坚持“软件开发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培养理念,培养质量有了长足提高,深受高端用人单位的欢迎。团队年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

嵌入式与物联网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张国印,教授,博士生导师。

团队招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博)、软件工程(学术型硕士)、计算机技术(专硕)、软件工程(专硕)

团队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与体系结构、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安全计算与可信软件、保密技术与保密管理

团队成员:孙建国、吴艳霞、姚爱红、李建利、武俊鹏、高伟、夏松竹、兰海燕、王向辉、付岩、付晓晶、刘书勇、赵国冬

团队业绩成果:团队主要从事嵌入式及物联网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核高基”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保密技防改造项目、多项英特尔中国大学合作项目等其它基金和横向科研项目近80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省青年科技奖,及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在国际学术刊物以及计算机学报等国家级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共10余部,申请发明专利20项。近十年来,团队累计培养博士生28名,硕士生300多名,结合科研任务积极创造条件选派研究生到Intel研究中心、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软件所等单位实习及科研实践以完成博士、硕士论文,主要就业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软件所等研究所,以及Intel、华为阿里巴巴集团百度集团腾讯控股等一流企业。团队年招收博士6人,硕士20余人。

网络技术与信息保障团队

团队负责人:王慧强,教授,博士生导师。

团队招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博)、软件工程(学术型硕士)、计算机技术(专硕)、软件工程(专硕)

团队研究方向:未来网络与认知网络、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移动物联网和移动云计算以及物联网与智慧社区

团队成员:郑丽颖、徐东、郭方方、张子迎、钱真、李冰洋、吕宏武、冯光升、孟宇龙

团队业绩成果:主持和完成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其他横向项目40余项,包括与中兴通讯合作的基于5G的室内高精度定位项目、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车辆信息网络系统、大庆油田某大型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大型网络项目,其中车辆信息网络系统在全国200余单位推广,产生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相关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其它奖励20余项。正式出版著10余部;申请发明专利60项、已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5项;在包括JCC、JCST、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重要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5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检索,其它200余篇被EI检索。截止2016年4月已毕业博士研究生30余人、硕士研究生150余人。

分布式计算与仿真团队

团队负责人:黄少滨,教授,博士生导师。

团队招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博)、软件工程(学术型硕博)、计算机技术(专硕)、软件工程(专硕)

团队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分布式计算与仿真、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云计算

团队成员:刘刚、朴秀峰、申林山、刘成刚、吴伟宁

团队业绩成果:团队多年来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SCI检索多篇,其中JCR1、2区论文15篇。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3项,科研经费总到款约30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取得发明专利授权4项,软件著作权7项。承担硕士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位课、博士生校级学科学位课教学任务,指导硕士生毕业100余人,指导博士生毕业15人。从事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应用系统平台产品研发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审计署计算环境与大数据环境、研发大数据处理的人工智能算法,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多领域深度问答系统、机器学习及其应用、基于大数据的计算机联网审计技术、政策血缘网络、跨语言信息检索技术等。

可信与智能感知团队

团队负责人:门朝光,教授,博士生导师。

团队招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博)、软件工程(学术型硕士)、计算机技术(专硕)、软件工程(专硕)

团队研究方向:可信计算技术、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地理信息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技术

团队成员:李香、李智慧、刘咏梅

团队业绩成果:十二五期间完成国家自然基金2项、国防预先研究项目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文章百余篇。该团队目前正在开展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技术研究、计算机双目视觉立体匹配关键技术研究、遥感图像变化检测与识别技术等项研究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及国防现代化建设。该团队科研项目经费充足,每年可招收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2人。

智能信息处理团队

团队负责人:张志强,教授,硕士生导师。

团队招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博)、软件工程(学术型硕士)、计算机技术(专硕)、软件工程(专硕)

团队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社会网络与复杂网络、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虚拟现实与医疗图像处理、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传感器网络

团队成员:张菁、潘海为、谢晓芹、冯晓宁、曲立平

团队业绩成果:中心成员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工信部重大创新专项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40多项。在国内外主要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SCI/EI/ISTP收录学术论文100多篇,完成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百余次。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十五重点科技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20多项。目前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信息检索技术》、《算法设计与分析》、《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数字逻辑》、《组合数学》、《初等数论》和《图论》等10多门,获得省、学校和学院的各项教学奖励20多项,4门课获得省/学校精品课程建设。

信息与系统安全团队

团队负责人:汪家祥,教授,博士生导师。

团队招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型硕博)、软件工程(学术型硕士)、计算机技术(专硕)、软件工程(专硕)

团队研究方向:信息与系统安全、网络攻防、计算机运行控制、密码学、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无线自组织网络及安全、物联网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信息内容安全分析、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视频内容分析、机器学习与智能控制、水下自主系统任务规划、安全软件建模、模型驱动体系结构和模型驱动工程

团队成员:白玉、李静梅、马春光、刘海波、沈晶、史长亭、李晋、郎大鹏、陈志远

团队业绩成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基金、国防973、总装预研、海装预研、863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中央高校、省自然科学基金、纵向课题及横向课题共30余项,获各类奖项和荣誉称号80余项。申请39项发明专利,多项发明专利已在中国、美国、日本等获得授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教学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40余篇被SCI/EI检索。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其中2部为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该团队项目资源丰富,科研经费充足,每年可招收博士5人,硕士15人。

科研成就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产生了一批以中国第一台舰载电子计算机“901型鱼雷快艇指挥仪”和第一代采用国产晶体管的“441B系列计算机”为代表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近年来承担过国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973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以及省、部、委科研项目和企事业委托或国际合作的研发项目5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种奖励5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委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40余项。“十三五”以来的三年,学院科研经费到款1亿多元,发表SCI检索的学术论文152篇、EI检索的学术论文415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0多项。

合作交流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自2018年始,学院与肯特大学悉尼科技大学,试点计算机类本科“3+X”本硕国际连读机制。学生参加国家和学校支持的长短期校际交流项目,被派往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爱尔兰韩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学习交流和深造。

文化传统

文化活动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举办第十六届哈尔滨工程大学ACM程序设计竞赛,举行“谨记昔日事,传承英烈魂”清明节英烈祭扫活动、校园清扫志愿活动。

知名校友

郭大成、熊璋、李恒、刘征、纪荣嵘等。

参考资料

院系详情.哈尔滨工程大学.2021-11-16

博导硕导.HEU.2017-06-15

学科方向.HEU.2017-06-15

哈工程院系纵览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heu.2017-06-15

校招生就业处到我院进行就业调研.HEU.2017-06-15

网络一体化与信息保障实验室揭牌.HEU.2017-06-15

哈工程计算机学院学院简介.HEU.2017-06-15

2017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招生简章.HEU.201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