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华经典解读:资治通鉴

中华经典解读:资治通鉴

《中华经典解读:资治通鉴》是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司马光主编。该书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元代吴三省曾指出,不了解《资治通鉴》的人,无法治理国家,也无法防范混乱;不了解《通鉴》的人,无法为君上效力,也无法治理民众;不了解《通鉴》的人,必然会遭受耻辱,无法为后人留下可垂范例的事迹。因此,读《资治通鉴》对于人们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这部史书,我们可以了解国家的盛衰和民族的兴衰,从而汲取历史的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内容简介

《中华经典解读:资治通鉴》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图书目录

周纪

姬午二十三年——荀瑶无德而亡

姬扁十年——商鞅立木为信

王中三十六年——廉颇负荆请罪

赧王中三十六年——田单巧用火牛阵

周郝王下五十五年——长平之战

秦纪

秦始皇上九年——黄歇贪色而亡

始皇帝下二十二年——王翦装糊涂防猜疑

始皇帝下三十七年——蒙恬被奸臣所害

胡亥下二年——李斯不得善终

汉纪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刘邦渭河平原约法三章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韩信忍受胯下之辱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项羽兵败垓下之战

太祖高皇帝中六年——张良功成身退

太祖高皇帝下十一年——韩信谋反被夷三族

李世民孝文皇帝中前三年——张释之以法治国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刘启杀晁错平叛乱

完颜雍刘彻上之上建元六年——汲黯为政,以民为本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侠士犯法,与民同罪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主父偃骄横被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鼎二年——张骞出使西域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天汉二年——李陵事件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征和二年——汉武帝教子无方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前元二年一一汉武帝的一生功过

刘弗陵始元五年——苏武北海牧羊

李显汉宣帝上之下地节四年——霍氏灭门

孝元皇帝上初元元年——贡禹奏事避重就轻

孝元皇帝上初元二年——刘奭亲谗远忠

孝平皇帝上元始元年——王莽专权

王莽上初始元年——王莽称帝

淮阳王更始元年——新朝的覆灭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刘秀建立东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刘秀善用忠厚之臣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二年——刘秀平定陇西县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九年——强项令董宣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五年——伏波将军马援

显宗刘庄下永平十六年——班超出使西域

肃宗汉章帝上建初二年——明德皇后马氏

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八年——外戚窦宪仗势欺人

孝安皇帝建光元年——才女皇后邓绥

孝顺皇帝上永建二年——真假隐士

孝恒皇帝本初元年——跋扈将军

孝恒皇帝元嘉元年——崔寔上书建言

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二年——梁冀被诛

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二年——五处士拒绝为官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太学生领袖:郭泰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党之祸

孝灵皇帝匕之匕建宁二年——郭泰择安去危,申屠蟠见机行动

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四年——刘宏的三互法

孝灵皇帝中光和六年——黄巾军起义

孝灵皇帝中中平元年——十常侍之乱

孝灵皇帝下中平六年——诛灭宦官集团

孝灵皇帝下中平六年——董卓讨伐战

孝献皇帝乙初平三年——董卓自取灭亡

孝献皇帝丙兴平二年——孙策威震江东

孝献皇帝丁建安元年——挟天子以令诸侯

孝献皇帝丁建安三年——白门楼杀吕布

孝献皇帝戊建安五年——官渡之战

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二年——三顾茅庐

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

孝献皇帝辛建安十七年——苟或之死

孝献皇帝壬建安十九年——刘备定蜀

魏纪

世祖文皇帝上黄初元年——曹丕登基

世祖文皇帝上黄初二年——刘备称帝

世祖文皇帝下黄初四年——白帝城托孤

世祖文皇帝下黄初六年——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挥泪斩马谡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青龙二年——诸葛亮星落五丈原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景初元年——曹叡时期关于用人的争论

曹髦下甘露三年——司马昭以仁德夺取寿春

邵陵厉公中正始九年——司马懿装病骗曹爽

元皇帝上景元元年——司马昭之心

元皇帝下景元四年——邓艾出奇兵灭蜀

元皇帝下咸熙元年——刘禅乐不思蜀

晋纪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一司马炎称帝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八年——吴国陆抗克西陵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三国归晋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三年——石崇王恺斗富

孝惠皇帝上元康元年——兴风作浪的贾南风

孝惠皇帝上元康七年——清谈之风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白痴皇帝司马衷

孝惠皇帝上之下永康元年——八王之乱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宁元年——季特的流民大营

孝怀皇帝中永嘉三年——英明的何曾

刘禅下永嘉六年——谋士的杰出代表:张宾

孝皇帝上建兴元年——祖闻鸡起舞

孝愍皇帝下建兴四年——西晋灭亡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四年——晋成帝用人不当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和七年——石勒听书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康二年——暴君石虎

赵昚穆皇帝上之上永和二年——桓温北伐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十年——殷浩一错误终身

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一代良相谢安

烈宗刘彻上之中太元七年——苻坚拒谏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太元八年——淝水之战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二十一年——司马曜醉酒被杀

安皇帝庚义熙六年——宋武帝大开杀戒

宋纪

高祖武皇帝永初三年——宋武帝驾崩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刘义符贪玩丧命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四年——统万之战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i年——刘义隆惨杀功臣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七年——国史之狱

顺皇帝昇明元年——刘昱刘昱

齐纪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萧道成即位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无神论者范缜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郁林王机关算尽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萧宝卷永元元年——昏庸荒淫的东昏侯

梁纪

高祖武皇帝天监元年——萧衍继位

高祖武皇帝四天监十七年——萧宏位列三公

高祖武皇帝七大通元年——君子湛僧智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元子攸诛杀尔朱荣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萧统被冤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侯景之乱

陈纪

高祖武皇帝永定二年——昏庸残暴的齐显祖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八年——高纬因女色误国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八年——北周高祖赏罚不明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宇文邕胜而不奢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年——独孤伽罗杨坚

长城公下至德二年——陈叔宝

隋纪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开皇九年——隋文帝灭陈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开皇十七年——赵绰的诚直之心

炀皇帝上之上大业元年——穷奢极欲的隋炀帝

炀皇帝下大业十二年——瓦岗农民起义

唐纪

高祖李渊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中武德四年——房谋杜断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李世民善于纳谏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E之下贞观十年——史上最著名的贤后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贞观十七年——谏臣魏徵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废嫡立庶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下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麟德元午——武则天垂帘听政

则天顺圣皇后下久视元年——唐室砥柱狄仁杰

李隆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中开元二年—_唐明皇节俭治国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下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谋反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二建中二年——中唐名将郭子仪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八贞元三年——李适体察民情

李炎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六年——小太宗李忱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下天复三年——唐末宦官乱政

西梁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二年——朱温荒淫丧命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_二年——朱友悲剧重演

后唐纪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上同光元年—一戏子皇帝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上天成四年——有道明君李嗣源

潞王下清泰二年——高从诲梁震

后晋纪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匕之下天福三年——“石敬瑭”石敬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三年——晋高祖为信用不顾

法度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天福五年——南唐主罪责逃兵

后汉纪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上天福十二年——刘知远称帝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中天福十二年一一后汉高祖无治国

之能

后周纪

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上广顺元年——郭威励精图治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皇帝中显德元午——五个朝代的宰相:冯道

完颜雍睿武教文皇帝上显德二年——柴荣不爱其身而爱民

序言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成就了诸多优秀的历史著作。这些优秀的历史著作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后世。《资治通鉴》就是这些明珠中分外夺目的一颗。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分为294卷,洋洋洒洒三百多万字,上起姬午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前后跨越1362年。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自幼爱好历史,出仕为官以后,仍读史不倦,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进呈赵曙,英宗命其设局续修。此后,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如何进退沉浮,书局一直随身而设。1067~V赵顼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市,专心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从治平三年开局,前后共用了19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在编撰的过程中,所参考的史料除十七史以外,征引杂史诸书达320余种,选取其中的精华而成一家之言。中原地区古代学者王充对古今关系有过这样精辟的见解:“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读史的最终目的无非知古通今,以期古为今用。《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部史书。它通过翔实的历史记载,阐述了历史经验对于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资治通鉴》所提供的历史教训,是以往任何一部史书都不可比拟的,对于后来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发挥了较大的指导作用。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受到中原地区古代历朝统治者的青睐和赞誉,成为他们常看不厌、常看常新的案头必备的治政为人的教材。马上皇帝孛儿只斤·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为他们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用蒙古语写了《通鉴节要》作为教材。朱元璋更对此书倍加推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读《资治通鉴》,认为“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并常常以此训诫左右大臣。清圣祖康熙对《资治通鉴》更是达到了痴迷程度,经常翻阅,认为《资治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曾国藩生前多次阅读此书,并称:“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体例是编年体通史,它以时间为叙事线索,浩繁并且琐碎,对于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起来已显吃力。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朋友更加轻松地一览《资治通鉴》的风采,我们精心编撰了这本《全鉴》。在书中,我们按照《资治通鉴》原典的时间顺序,从其中选取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并在每一段原典之后做了简要的解读,以帮助读者朋友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编者

参考资料

中华经典解读.豆瓣读书.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