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彼岸寺

彼岸寺

彼岸寺 建于何时已无文字记载。但至少在唐朝初年,彼岸寺已是全国闻名的佛教圣地了。在历代战乱中虽数遇兵,但仍不断有高僧及地方绅士修复和扩建。相传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东京尉氏县契宗大师游郾城区,见彼岸寺寺院破败不堪,募金重修;至清乾隆,尚占地200余亩,有房近千间。城彼岸寺历经千年香火鼎盛,名扬四海,为文人学士经常游历之地。历代名人如唐代韩愈杜甫刘长卿公孙大娘,宋代苏辙苏轼,元代元好问等文人墨客均在彼岸寺留下过足迹。

历史

彼岸寺系天宝以来的海内名刹,建筑年代无考,彼岸寺位于漯河市郾城县西关(现郾城二中校内)。相传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东京尉氏县契宗大师游郾城,见彼岸寺寺院破败不堪募金重修;至清乾隆年间,尚占地200余亩,有房近千间。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游寺曾赋诗极赞其大其古:“曾看大柏孔明祠,行尽天涯未见之。此树便当称子行,它山只可作孙枝。”

唐朝开元五年,也就是公元717年,大诗人杜甫还是少年时,曾在彼岸寺观看全国知名的舞蹈艺人公孙大娘跳舞。后来他在州观看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忆起儿时观看公孙大娘舞剑的情形,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歌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杜甫这首诗歌被后人收在《唐诗三百首》中。

唐朝元和二年,也就是公元807年,大文学家韩愈来到彼岸寺,与朋友李正封夜会联句,得诗一千多言,并刻与彼岸寺西壁。他们的诗句记载在1934年出版的《郾城县志》中。

到了宋代,大文人苏辙到此,有感于寺内古柏苍翠,曾题诗二首。

清代,其规模和建筑,已相当完备了。步入近代,中原大地战火不断民不聊生,郾城彼岸寺也随着国势衰微,日渐衰败下来,后被辟为学校。旧有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加上天灾人祸,目前仅遗存一处北宋时期石刻经幢,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构造

彼岸寺位于河南省郾城县城内,石幢在该寺院内。石幢雕工精湛,上部八棱千佛造像,伎乐仙人,中部四面小篆“许州郾城区彼岸寺碑铭”,下部四面造像,底部雕以海池,池壁上为佛传故事浮雕。明代僧人宗岩称其为“香水海石幢”,俗称“龙塔古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进行拆修加固。彼岸寺石幢是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典型的石刻艺术珍品。幢高12.18米,从上至下逐级介绍:

1.八棱千佛造像 上部高2.96米,每边宽0.36米,除南、西南、东南三面保存较好外,其余各面均风化严重。每面上部均有一大,高0.29-0.31、宽0.295-0.31米,下有57个小龛,每排19龛,共三排,龛高0.12-0.13、宽0.076-0.09米。各个大龛内造像不同。西南面大龛,本尊面部丰满,身披袈裟,左手在胸前,食指伸展,四指紧握;右手执法杖,赤足站立。二弟子衣著与本尊同,双手合十,赤足站立。南面大龛,本尊高肉髻,面部丰满,身披袈裟,双手合十,肘上搭一布袋和尚,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左右两侧为二弟子,身披袈裟,左边弟子叉手,右边弟子双手合十,弟子前有二供养菩萨,头戴花冠,面部微内外侧,上著短衣,下穿裤褶,披帛由肘部外飘,双手合十,单腿跪在束腰座上。东南面本尊,高肉髻,面部丰满,身著通肩大衣,袒胸,怀内有一莲蓬,右手外露,坐于仰覆莲束腰座上,两侧的弟子、供养菩萨与南面造像龛同,仅供养菩萨跪于仰覆莲座上。小龛造像均有头光,高肉髻,面部丰满,著褒衣,坐于仰莲之上,从手势和衣领看:有袖手者,有袖手执袋者,有双手合十者,有左肘挂一袋者和袖手抱莲花者。八棱千佛造像下为仰莲座,座厚0.25米,每面宽0.6米。

2.伎乐仙人 仰莲之下亦为八面,壶门内雕有伎乐仙人,即宋《营造法式》中的嫔伽,伎乐仙人为人首高髻,面部丰满,手持乐器,背生双翼,鸟足。南面嫔伽拍,东南面嫔伽击一方物,东面嫔伽吹螺,东北面嫔伽击萨满鼓,北面嫔伽吹,西北面嫔伽吹排箫,西面嫔伽吹笛,西南面为双首拍手鼓。嫔伽下为正方形石块,长1.5、厚0.25米,上刻仰莲。

3.《郾城县彼岸寺碑铭》 石幢中部为碑铭,四面正方,四角棱磨去,高3.06米,厚1.04米。碑铭为小篆,书法流畅,不知出何人之手。名为《重修许州郾城县彼岸寺碑铭》,剥蚀严重,许多字不清,碑文大意记述了契宗大师自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到郾城彼岸寺,化募资财十五年,重修彼岸寺的事迹。《郾城县志》对碑文有较详细的考释:“许州郾城县彼岸寺碑铭……契宗大师东京尉氏人也。宋沿周,以东京汴梁为东京,尉氏县隶开封府,可断其为宋真时之碑。碑首数行皆尽,应是叙建寺之由来。惟可读者有曰:秦蔡灾,后梁炽暴……。秦蔡者,秦宗权,朱梁者,朱温也。则寺毁在唐末。……其曰兴国中,师瓶锡四方及此。兴字上二字全泐,应是太平,则契宗至郾城之时也……。太平兴国中契宗始至,后又经营十五年之久……则碑铭之成,当在景德盟辽澶渊(1004年)之后。”

4.四天王造像 四天王造像为石幢座中间四面的雕刻。南龛,正中之天王头戴莲花冠,面部丰满,身著甲胄,手持琵琶,坐于东腰须弥座上,琵琶放于双膝之上,为持国天王。两侧各有侍者三,左一头戴宝冠,著褒衣,双手合十站立,左二剥蚀严重,左三手握一物,右一面似鬼,手握大棒,身穿短衣;右二侧身而立,手在胸前,著短衣短裤,束腰;右三头裹巾,著短衣短裤,束腰。东龛天王居中,手执宝剑,衣著与南龛同,为增长天王。两侧各有侍者四,左一著褒衣,手执旄;左二戴高冠,著褒衣;左三两目狰狞,著短衣,双手握一小锤;左四剥蚀严重,仅可见其形状;右一头戴帽,著短衣束腰,手执矛,双腿叉立;右二著短束腰,双腿叉立,手执大刀;右三、四剥蚀严重,仅可看出躬身立于菩提树下。北龛,天王居中,右手托宝幢,左臂外伸,按在左膝上,左膝外伸,左小腿内屈,脚尖向下,右脚外伸,小腿站立,坐于几座上,为西方广目天王。两侧各有侍者三,紧靠天王的左一,有一侍者均著褒衣;左一戴花冠,双手在胸前执圭;左二、三剥蚀严重,仅可看出著短衣;右一上部剥蚀,右二著短衣,右三仰脸,右手向下,手握一圭方形物,下著裙。西龛,正中之天王剥蚀严重,著甲胄,右肘外伸,右手向上;左肘外伸,左手向上,坐姿与南龛同,应为多闻天王。两侧各有侍者三,左一著褒衣,左二著短衣,双手在胸前相握,足站立;左三著短衣,跣足站立;右一著短衣,剥蚀严重,右二著短衣,双手在胸前各执一物;右三著甲胄,双手在胸前握拳,左拳在上,右拳在下。天王龛上边二层的平面为正方形,上一层边长2.2米,厚0.28米,外雕海石榴花和卷草;最上层由四块四板拼成,角边长2.86米,宽0.28米,外雕花,右有一仙女,舞姿,双手作飞燕状,下著裙,左边有一仙童,坐于莲叶上,天王龛下第一层和第二层均刻海石榴花和卷草,长宽与天王上部同。天王龛四角柱雕工精巧:有仰覆莲、垂帐、圆珠等。

5.六棱造像 六棱造像位于石幢底部,与四天王龛同,为底座六边,由龙柱支撑,中为六棱造像。六棱造像的上下均有二块六棱石,上雕海石榴花和卷草。六棱每面设一龛,龛内有造像。六棱造像的龙柱雕工精致,双龙相蟠,下有山状石雕。

6.海池与海壁造像 平面呈八角形,由八块石雕组成,石幢居中。浅浮雕雕出波涛滚滚,在漩涡中有海马、海兽等形象。海池是根据佛教的教义生死海设计的。海池的外部有池壁,上雕山峦起伏,内侧有造像,好像一幅很大的画卷。其造像内容主要是佛教故事,即释迦牟尼出行到成佛的一系列故事,也有佛经故事。东北面造像,山势险峻,水流湍急,三人在水中拉网打鱼,有一人著短衣,双手推一独轮车,用力推车上坡,有六人执兵器,旌旗招展,一人牵马,马上骑一褒衣者,这应是“太子出行遇渔人”故事。北面造像内容是出行图。著褒衣者骑马,马后旌旗招展,马前戒备森严,前有卫士,手执兵器,马前有一褒衣者,左边有三人执兵器,其右有躬身、恭手等身体瘦小似乞讨状人物。故事见佛经故事《如意珠》,描述勒那拔弥国太子迦良那伽梨出徒遇乞丐的故事。西北面造像:左边为肩舆,舆顶为四角钻尖,帷幕中冲出云气,由穿短衣者抬,肩舆左边有旌旗二面和树木,肩舆右边有三鬼怪人赤体,一执棒,一拿相轮,一手执剑,右为建筑群,均为庑殿顶,右边有大门,一门半开,一人由半开的门中挤出,中为宽三间的庑殿,一著褒衣者立于前,一人跪在地上似挣扎状,为太子出行遇病人的故事。西面造像,南部上端石雕已经佚失,左边三人,中间著褒衣,形体高大,其前后有二人,也著褒衣,但身材较矮,三人行于山中,右有一人坐于山中,为太子出行图。西南面造像,右边缺一角,深山之中,树下立三人,均著褒衣,中间者形体高大,两侧者较矮,其前有云气纹,山下有二人,一站一坐,造像内容应是“太子出行遇老残”。南面有二组造像,左边云气纹上立一褒衣者,头戴方冠,左手执笏板,面前立一个有项光的穿褒衣的佛,佛的双手交叉于胸前。戴方冠者的身后,有一个穿褒衣者相随,应为“太子向比丘”故事。右边有一长方形龛,边框饰云纹。龛内左有一个执杈者,赤上身,为魔王,右为一个佛,坐于莲花上,其间有二个小 蹲坐,故事是“太子成佛初坐道场。”东南面造像:左为高山,山下有云气,云气中走出二人。大树右侧有一人手执大棒,束腰,立于殿下,殿内坐一人,双手合十,殿后山峦重叠。殿后有二人,作走路状,其前有一马,头部已剥蚀,仅露马身、鞍、马尾等。造像故事为“太子深山修道”。东南造像,山峦下有二组建筑及木架,左为一小亭,亭左植树。亭为四角钻尖顶,亭内有三人,左边为僧,著大衣,右手前伸,左手抚胸。右边一人,著褒衣,双手在胸前相交,其身后立一人,右侧为庑殿式建筑,五柱四间,每间上有垂帐,下禅坐二尊佛,为“释迦多宝”,四间共八躯,殿右有树。木架位于殿右,中有一个方台,台上有一立柱,柱右有一人字形架,架上与木柱上有一横杆,横杆的左侧悬一物,状似钟,木架右边为山峦。郾城彼岸寺石幢建于公元1004-1007年,是宋代前期的佛教艺术石雕珍品,是研宋《营造法式》的典型石作例证。

经幢

现位于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实验中 学内,这里曾经是古刹郾城彼岸寺的所在地。因其其形似古塔,下雕刻有蟠龙立柱,撰文碑上刻有古朴工整小篆铭文,故又被当地人俗称“龙塔古篆”。经幢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用以记载当时重修彼岸寺佛堂的经过。又因石幢底盘为香水池故又名香水海石幢。石幢通高14.1米,由底盘、腰台基座、篆文碑、造像碑、塔幢顶部5部分构成。底盘雕刻以佛家故事为主,基座有须弥山之意,上雕四大天王和天龙八部;篆文碑为一整体秣陵矩形塔石上镌"重修许州郾城区彼岸寺铭"此书此文亦称绝品,碑文篆刻,书者已无可考,书势锋锐,苍劲挺拔,记载了彼岸寺兴衰始末和创建经幢的情况。造像碑为八棱体,上雕刻佛像及佛教故事等。

修缮彼岸寺

僧宗岩重修彼岸寺记

彼岸寺在县衙的西北,没有地图和文字记述可以考证,不知道它建于何时。

战火之后,彼岸寺遗址的废墟隐约显露在砖头瓦块之间。环绕一周,有二百三十多步。大殿废址的前面,有古代留下的香水海石幢一个,还保存在那里。上面所刻的文字,有一半已经被磨灭,模模糊糊不完整。寻找那可辨认的字迹,可知道是太平兴国年间,僧人契宗大师住持的地方。

明朝创建之初,叶县僧人宗岩游访到此。见到破败的废址,他感叹道:“这不是我应当效力的地方吗?”就带领他的徒弟,铲除荆棘,盖所茅屋住了下来。他把这里收拾得十分感人,施舍的人云集而至。

洪武十五年,适逢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认为佛法有暗中帮助朝廷教化,引导民众走向善途的作用,在朝内设置僧录一职统领全国僧众,在各地又设置僧纲、僧正、僧会等职务,各自领导所管辖的僧人来服从僧录的管理。目的在于大力宣传佛法,激荡起以佛教为正宗的风气。皇帝的思想遍及各处,真是达到了极点呀!在郾城区县里,就推举了宗岩。他宣讲佛教学说最有经验,品行修养也最圆满,能够兼任僧会的职务。有关人事部门经过考核认为他很合适,就让他担任了那个职务。从此开始汇集材料,集合工匠,在中间修建供奉神像的佛殿,佛殿外面又建了僧人居住的偏室和正屋,做饭洗澡有了处所,刮风下雨有了房舍,庄重整齐,成为一处优美的地方。

人们因为宗岩年老辞去官职,就推举他的弟子善兴继承他兼人了僧会的职务。善兴更加努力修缮寺院,他的成绩比宗岩还要完备。据说修了三处大殿,用柱子计算的建立了三处门廊和两处厢房,都有适合观赏的地方。一直到钟鼓这些日常应用的器具,无不周全充足。过往客人发出赞叹,本地居民敬仰欢喜。

善兴的弟弟善贤等,与大家一齐认为:“自从我们师傅来到这里,用了难以计算的心思和力气,所以到今天完成大事,我们依靠它有了遮风避雨的地方不借助与于文字和石头,后来的人谁知道成绩出自哪里?”到他们来请我写这篇碑文的时候,我说:“想我佛祖创立佛教,当时立下真俗二谛。设立起重要作用的法度准则来端正人们之间的秩序,这是俗谛。常说的人间的法度称作此岸的便是。修养心性并引导它向善,来帮助皇家法度的不足,这是真谛。常说的脱离人世间的法度称作彼岸的就是。寺的命名大概就是根据这吧。很久以来接近荒芜消失,到现在得以再次修建,希望成大的景观。辅助佛教,引导人们,功绩有可以记述的地方,就刻在石碑上而流传后世。这样做与道义是相符的,才不背离它。请让我为你们写在纸上,使你们回去把它刻出来。后面继承善兴职务的人,如果兴修它,继承宗岩的精神,那么我们佛教哪能够不昌盛壮大呢?”

啊,盛大美好呀!这才为此写下铭文:

汉永平年,佛法东传。溵水名刹,是曰彼岸。香海佛塔,上侵云汉。宋兴国中,有僧契宗。过行照著,创业莲宫。迄至洪武,代传远古。僧会宗岩,开山为祖。门资善兴,甲乙相承。云仍灵草,重整规绳。僧殿僧堂,三门行廊。厨库鼎造,钟鼓铿锵。檀之林,郁密森沉。香芜杂揉,缁素信心。代不乏贤,继后光先。阴王度,福利人天。缁侣内助,官豪外护。功归勒石,以图永固。

永乐元年二月。

重修佛殿碑

翟葵亭彼岸寺重修佛殿碑记

县衙西有一个寺院叫彼岸寺。它规模宏阔深远,十分整洁庄肃。佛殿坐 落在寺院中间,前后左右排列着诸神之殿。厢房走廊有五十多间环抱在四周,就象群星拱卫着北极。佛殿前有一个石幢古塔,屹然矗立在中间。寺中绿竹翠柏非常茂盛,森然成为一大奇观。这里确实是中原的名胜,一方的福地!

可是,彼岸寺从什么时间开始创建的,没法探究它的详细情况。我曾经阅读过前人的记述,说彼岸寺开始奠基于宋代太平兴国年间。有一个叫宗岩的佛教大师,他大概是依地而建,用它来宣扬佛教,传承衣钵的原故兴修的。到元代末年战火之后,这个寺院只剩下遗址还存在那里。

等到我们明朝统治天下时,考虑到利用儒家学说去教育感化民风世俗,还不能深入民心。因而佛家的教法也就没有废除它。高皇帝(朱元璋)重兴佛教,于是赏赐匾额,分剖佛印、授予官爵、颁布秩序,有大事祭祀天地,就用佛教的礼法来祭拜。所以全国各地的郡县修建祭神用的寺院不下数千个。

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9年)有一个叫宗岩的叶县僧人游访郾城区,仰望着寺院遗址感叹道:“这不是我应该效力的地方吗?”于是他和弟子就住了下来,重新修建寺院。寺院的法度大小一如从前的规模,正殿只有三间。

后来到成化壬辰年(成化八年,即公元1472年)本寺僧人道昱,认为大殿狭小是个毛病,就把它扩建成了五间,规模才宏大,外观才高巍了。从成化年间到现在,岁月历经久远,佛殿渐渐破败。再加上盲风怪雨的侵蚀,时间一久,几经雨星风露,一天比一天显得凋敝不堪没有光彩了。来此参观的人们说:“后来难道就没有能力修复寺院的人了吗?”

那时,县里有一个叫刘彦璋的常到寺内拜佛,他见寺院破败到这种程度,感到忧伤而悲痛,就像得了头疼病一样,他仰望着寺院感叹说:“我们供奉佛祖的大殿破败了。假使不及时修理,恐怕时间越久越破败,那用什么来保护神像呢?我们凭借什么供奉佛祖呢?”就与众人商量修复寺院。大家感叹道:“这是善举呀,我们愿意发起这件事。”众人共同协助,刘彦璋为施主们的首领,像柴佩、张问瀚、刘学、张通、郭守己、李志名等人,作为他的帮手。他们就估量用多少工,计算需要多少钱,提前捐出自己的钱财来倡导此事。并且又募集了广大民众的钱财把它积聚下来。发誓立志共同谋划,起早贪黑辛勤操劳。这才监督制作木料,选择打坯制砖的工匠烧砖用来垒墙。至于各种差事,雇佣劳工、准备干粮、筹措工钱,四面八方,一齐行动,奔走办事惟恐落后。历经三个季节佛殿为他们恢复了光彩。但见殿脊彩兽参差巍峨,高高的照耀云天;画檐下瓦楞如同丽文蛤,俯瞰着尘世间。霞光映衬着金碧的辉煌,瑞烟笼罩着玻璃的光芒。即使佛主过去的住所也不过如此罢了。把它与过去相比,大不相同了。

彦璋又感慨寺内高僧居住的许多房屋倒塌毁坏都很严重,也不忍心忽视不管,当时全都修复了。兴建毁坏的,修复破旧的,焕然一新,都可以观赏了。

工程结束以后,大家都说:“这件事,不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无法考核证明,不刻在石碑上就难以流传后世。”这才来请翟葵亭作这篇记。翟子说:“人没有比积德行善更可贵,而做事贵在能有始有终。没有诚心与公正,没有辛劳与谨慎是不会成功的。象他们众人做事的真诚与谨慎就是这样。从此不懈努力,树立公而忘私的思想,即使我们不用道德品行去引导他们,爱人利物,积累成绩,带领别人走上正道,也是行善修德的一种方法呀!象那进家修饰打扮,出门抢夺偷盗的人,我是不结交的。哎,假若这些人能接受我们的思想主张,那么就会以天下事为己任,又哪里会到这种地步呢?这样就应该记下来了。”

那个工程在戊午年的二月动工修建,于次年六月完成。推辞不掉众人的请求,只得用浅陋的句子把这件事记录在石碑上,使后来瞻仰的人能记住寺院重新修建的年月。

文化遗迹

苏辙题郾城彼岸寺二首

文殊院古柏

曾看大柏孔明祠,行尽天涯未见之。

此树变当称子行,他山只可做孙枝。栋梁只是谁家用,舟惟应海水宜。

日暮飞鸦集无数,青田老鹤未曾知。

(摘自《郾城县志·辰》)

武宗元比部文殊菩萨唐僧

遗墨消磨顾陆余,开元二年数吴卢。

本朝惟有宗元近,国本长留后世模。

出世真人气雍穆,入蕃老释面清。

居人不惜游人爱,风雨侵陵色欲无。

(摘自《郾城县志·辰》)

千佛阁问

明。李达之

佛阁入天近,

登来万象收,

一声闻磬发,

白云无尽头

(见《郾城文史资料》第六辑第134页)

阳八景·西寺晓钟

明王季立

木末鸡鸣三,楼头鼓声五,招提扣洪钟,群僧起庭户。

巨炉燃旃,礼拜参佛祖,合掌扬梵音,天花散成雨。

导民趋善途,辅化岂无补,何哉蚩蚩氓,冥行尚如。

(见《郾城文史资料》第六辑第135页)

溵阳八景·僧幢古碣

明。王季立

真谛立彼岸,名蓝奠溵阳,佛前留古迹,香水海石幢。

岁岁依霄汉,顶锐中山方,青岷镌玉箸,四向皆文章。

契宗宋大帝,迄今几星霜,雨淋兼日炙,剥落难推祥。

(见《郾城文史资料》第六辑第135页)

八景新题。龙塔古篆

明。谢公翼

石坛孤影映山门,古篆蜿蜒迹尚存。

松雪中郎何可问,笔锋总已重乾坤。

(见《郾城文史资料》第六辑第136页。)

谢公翼诗下小字注:龙塔古篆,在彼岸寺,相传是蔡中郎书或云是赵孟頫,残缺不可辩矣。

寺内对联

荡荡自清

善茅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习三乘乘乘乘乘乘乘乘

这是一幅宣扬佛教的对联,其实它不像对联。因为对联的最基本要求是词性相对,相对才叫对联。但正是从这幅对联词性不对的角度看,可以说它是天下奇联。奇就奇在它的作者完全不顾了拟联必须词性相对这个最基本的法则。清代僧人元济(石涛,字石涛,号小乘客、苦瓜和尚等)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此联作者也深谙这个道理,要遵循法则,但不为法则束缚。于是就大胆地打破规则,从而根据需要来宣扬佛教。

浅释:

1.荡荡自清理解横披是关键,因为横批点明了佛教的最高境界——一心真如。荡荡者空,空无一物在佛教上被认为实有。“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大乘起信论》)在真如一心中没有虚妄和污染,所以是空的。正因为它没有妄染,所以剩下的就是真如实有。实有就是万德具足,自性清净纯洁。这四字首先肯定了每一个人从本性上来说都具有美好品德,每一个人的自性都是纯洁清净的。肯定了人的自性清净纯洁,这就为佛教提出的众生都可为善成佛打下了先天基础。

2.上句“善茅长长长长长长长长”十字,可作三三四断句。“长”字形动两读,形容词读作chang,经常不断的意思和高大长远的意思;动词读作zhang,增长的意思。上句把为善积德比作茅根,说善德和善行要像茅草一样,常常地增长。只有不间断地增长,才能长得长,善行美德才盛大长久。

3.下句“习三乘乘乘乘乘乘乘乘”十字,也作三三四断句。“乘”字名动两读。名词读作sheng,车辆的意思,动词读作cheng,乘坐的意思。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别,还有五乘的区分。这里习三乘的三不是具数,是约数,各种的意思。下句把修佛习法比作乘坐车辆,可以把信奉佛法的人运载到理想的境地去。这句是说修习各种佛法,不管是大乘还是小乘或者五乘,乘乘都要修习。只有全部修习了,才能理解佛法,掌握佛法并化为我用。

参考资料

彼岸寺碑.携程旅行.202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