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大佛湾,编号为第8号,雕刻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高7米,宽12.5米,面积88平方米,观音坐高3米,以主尊为中心,在其上和左右两侧刻有近千只手臂。是中原地区现存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

据佛教典籍记载,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唐朝以后,千手观音像在中国许多寺院中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1174年前后,南宋昌州(治今大足区)米粮里僧人赵智凤,来到宝顶山,沿着岩壁围建了千手观音。古代社会有史料记载的大佛湾千手观音有四次妆金,分别是在明隆庆四年(1570年)、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2008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抢救加固保护项目,并将其定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经过近8年修复,投入各类修复材料约一吨、金箔44万张,于2015年6月13日修复完成。2017年,重庆市首部针对单个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法规《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颁布。2019年,大足石刻研究院升格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直属、委托大足区管理的副厅级事业单位。2021年,《“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重庆市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方案》等相关方案相继推出。

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千手观音抢救加固保护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的“一号工程”,后来,该工程被评“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保护工程”。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所具备的形象、品质和宗教精神等与中原地区传统儒家道家宣扬的平等、仁爱思想和价值观念十分契合,因此成为信众崇拜的对象。同时千手观音像也反映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雕刻风格,对三教合一、密宗教义等宗教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外形特征

千手观音以富家女子为蓝本进行塑造,面部饱满,五官比例真实,头戴宝冠,衣饰繁丽,改倚坐为结跏趺坐。千手呈扇形对称地分布于观音身后的背光上。千手采用圆雕和半圆雕的手法,手部的动态刻画流畅且自然。这尊龛高7.2米、宽12.5米,面积达88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

千手观音结坐于二力士举抬的仰莲台上,头戴化佛宝冠,冠上饰48身小坐佛,两条飘带由冠顶垂于肩。观音慈眉善目,眉间竖刻天眼,面相秀美,胸饰璎珞,外着双领下垂式僧衣,下着裙。身正面刻12只手,或合十,或施印,或抚膝。左右及身后浮雕830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状如流光闪烁的孔雀竹芋。千手或持法器,或结印,其形状或伸,或曲,或正,或侧,千姿百态,密布全龛,令人炫目。掌心外露者,皆于掌心刻一只眼睛。观音左侧有一男像,头戴通天冠,双手持笏,其左有一女像,头顶猪头,双手持物。观音右侧有一女像,头戴凤冠,双手覆巾,其右有一女像,头顶象头,双手合十。龛左右下角分刻穷人、饿鬼像。穷人像居左,双手半举牵扯袋口,作乞讨状。饿鬼像居右,双手捧钵作乞求施舍状。

历史沿革

背景

据佛教典籍记载,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唐朝以后,千手观音像在中国许多寺院中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佛教认为,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不尽相同,因此,就应有众多的无边法力和智慧去度济众生。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在佛教看来,只要虔诚地信奉千手观音,就有“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大好处。千手观音为观音部果德之尊。“千”为无量及圆满之义,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无量广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圆满无碍。

建造

唐宋之际,随着中原王朝政治经济学中心逐渐南移,承继北方石窟寺造像之衰,川渝石窟寺建造迎来高潮。1174年前后,南宋昌州(治今大足区)米粮里僧人赵智凤,来到宝顶山,沿着岩壁围建一座佛教伽蓝的想法油然而生。历经数十年间的凿刻,数以千计的佛像破石而出,千手观音造像就此诞生。

修复工程 

根据《大足石刻铭文录》所见资料,目前最早关于千手观音贴金准确的记载是始于明代,为明隆庆四年(1570年)。据悟朝撰《善功部》碑记载,四川省潼川州遂宁县净明寺住持僧悟和他的弟子、徒孙12人,禅僧悟祖,以及来自荣昌区的妆匠吴自贤和他的儿子吴仲秋、吴仲兵、吴仲艾等人,“施财妆千手观音金像一堂”,同时,还与悟朝的师父觉寿等人重装了卧佛像等。此次妆饰事迹,由大足圣寿寺住持悟朝撰文记载。该碑现存于千手观音像左侧妙智佛塔龛下壁。

清代最早的贴金妆饰,首见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僧净明等立《遥播千古》碑。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僧有久等修装圆觉洞万岁楼等处佛像记》碑中记载了此年宝顶山住持僧有久与会首黄成先、邓大科、穆源远等,对部分龛洞进行了维修,其中包括在圆觉洞内“塑金龙”等贴金行为,此次的工匠碑中记载“荣邑装修匠张可则,徒吕太和、刘光汉、张永清”等。

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碑文记载曾妆饰过千手观音等像,见于《大足石刻铭文录》一书标为“张龙口:装修大佛湾、圣寿寺像记”。据铭文记载,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来自遂宁县中安里的善士张龙口和其妻黄氏、子黄昌文、黄昌德,一家施舍银380两,对宝顶山多处造像进行了妆修,其中包括“大慈悲千手目观音大士金身一尊”,该碑现存在宝顶圣寿寺维摩殿内佛坛上,妆修者不详。

在大足宝顶山石窟大佛湾第4号《广大宝楼阁》龛下壁,有一块记载了古代社会对千手观音最后一次妆金的摩崖碑,此为有史料记载的大佛湾千手观音第四次妆金。《大足石刻铭文录》标题为《戴光昇:装彩千手观音、华严三圣、父母恩重经变像记》。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年已60岁的戴光昇出资白银千余两,聘请7个工匠,耗时半年左右,对包括千手观音在内的宝顶山石窟大佛湾部分造像进行了修缮。虽然当时年事已高,仍坚持亲自督工,往返于大路场与宝顶山之间。

2007年,千手观音一根手指掉落。2008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抢救加固保护项目,并将其定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造像金箔加固需要稳定耐用的黏合剂,项目组经过反复比选、试验,最终选择了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的生漆材料,并改进工艺,这一过程就耗时近3年。“千手千眼”的观音造像,手的形态极其复杂多样,通过对每一根手指、每一处细节进行认真勘察,保护团队先后完成1032张调查表的填写和20000余张现状照片的拍摄,收集约35000个数据,分门别类施策,逐一修补。在此过程中,还第一次真正数清了“千手观音”手的数量——830只。经过近8年修复,投入各类修复材料约一吨、金箔44万张,2015年6月13日,千手观音重现。

法律保护

2017年,重庆市首部针对单个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法规《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颁布。2019年,经中央编办同意,重庆市编委批准,大足石刻保护管理机构——大足石刻研究院升格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直属、委托大足区管理的副厅级事业单位。2021年,《“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重庆市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方案》《大足石刻研究院建设世界知名研究院实施方案》《“十四五”大足石刻保护利用发展规划》出台。作为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掌上明珠”大足石刻的保护受到了国家、市、区的关心和支持。从行政编制、具体工作安排到法律法规,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推进大足石刻保护利用工作,相关保障机制不断强化完善。

艺术特色

立意奇诡

在千手观音的左侧,雕刻三尊高达7米的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手捧高1.8米、重400千克的石塔,利用僧衣巧妙将其支撑,从而使半空中的石塔千年而不坠。在千手观音的右侧,为释迦涅槃图,长31米,设计上仅显露半身,以其“意到而笔不到”的表现手法,使像显得意境博大而有魄力。在此造像环境与氛围之中,千手观音造像突破之前该题材的模式,全力渲染和展现其千手,淡化了佛教经典仪轨的表现,独具一格。

构图宏大

千手观音是民众颇为喜好的艺术题材,一般来说,观音造像只要有十只手,便可称为“千手观音”。宝顶山千手观音凿刻于高7米、宽12.5米,面积达88平方米的崖壁上,观音坐高3米,以主尊为中心,在其上和左右两侧刻有近千只手臂。在千手观音身侧,雕刻数量极少、体量极小的眷属和护法神,并将其放在正面下方,既烘托出观音的宏大及千手的众多,又体现出崖壁千手所具有的高度,起到了以小衬大、以少衬多的艺术效果。宝顶山千手观音采取基本上以圆雕为主的形式,将千手完美地展现,其构图的形式,在摩崖造像中可谓是极其稀见,由此可知其立意与构图之新。

形式创新

千手观音是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雕造像。在雕刻形式上,工匠们摒弃了“高浮雕+阴线刻”的常用雕刻形式,而是大胆创新,采取高浮雕和圆雕组合的方式,让千手观音更富有立体感,这在摩崖造像中极其罕见。同时,千手观音的贴金和彩绘,更进一步丰富了造像的层次感。满壁的金箔,点缀于其间的妆彩,呈现出丰富而厚重的视觉效果。匠师根据不同的器物,结合器物不同的角度、层面,运用不同的颜色,使色彩有序。此外,为了能让崖壁上的千手观世音造像能更顺畅地“呼吸”,工匠师们在掌心外露的手中,都雕刻了一只眼睛,既突出了观音千眼照见的特征,又有着良好的透气保护作用。另外,在眷属造像的艺术表现上,男像儒雅文静,女像温和善良,与慈祥、和蔼的千手观音互为一道,彰显出千手观音大慈大悲的特征。主体以展示千手为主,通过淡化护法、眷属等造像的内容,给予千手更多的空间,涌现出千臂尽显、千手绽放的宏伟场景,展现出千手观音的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而此壮观、宏伟的雕刻艺术感染力,倍增千手观音造像本身题材所具备的神格。

雕刻精美

观世音面颊丰腴,秀眉垂目,鼻棱小口,双唇轻翕,嘴角微收,慈祥和蔼,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侧面稍许凝视,观音的脸部都略带一份微笑,正在慈祥、和蔼地注视着芸芸众生。观音头戴高约9.5厘米的花冠,其上雕刻48身佛像,有序地分布在花冠的正面和两侧,这些细小的佛像身后皆有背光或身光,结跏趺坐,脸部五官大多清晰可辨。此尊观音的千手以主尊身姿为中心,成辐射状散布于崖壁上,这些手纤细修长,千姿百态,形成了孔雀竹芋的震撼视觉效果。

法器众多

据统计,在宝顶千手观音830只手中,有200余只手内都持有法器,数量多达百余种。这些法器除了有经卷、金刚杵米瓦罐海螺、数珠等佛家常见的道具外,还雕刻有宝剑、戟、锏、斧钺、弓箭等兵器,有笔砚、宝盒、食盒、铜镜芭蕉扇绣球科、提篮等民间器物,有拍板、腰鼓、铎、铙等乐器,有狮子、大象、鲤鱼等动物,还有葡萄、莲花、呀呀葫芦、石榴等植物,琳琅满目。

考古发现

腹部暗格

2014年4月26日,正在实施的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中,工作人员在主尊腹部发现一块可以取出的封砖,并发现其内隐藏一“暗沟”,新发现的封砖是一块六面长方体的石砖,长30厘米、宽20厘米,在正面和背面上都刻有文字,字上的红色颜料迄今仍鲜艳。其中,石砖正面刻71字:“遂宁县中安里地名七佛寺,善士张龙飞、同缘黄氏,男昌文、昌德,合家发心装修宝鼎观音大士金容一尊,装修圆满,天赐富有,四海贵为天子受享,洪福悠久无疆”等,年代为“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另一面刻23字,为“佛光主照,乙丑年十二月十三题巳时生;父张济有,母贺氏”。

这块封砖所记载的史实,与宝顶山圣寿寺内的碑刻内容大多一致,如捐资的人物、时间、事迹等。同时,还弥补了之前圣寿寺碑刻的阙失。一是原碑刻“张龙口”,可知为张龙飞。二是张龙飞一家的籍贯,原碑刻只记载为“遂宁县中安里”,此可知为“遂宁县中安里地名七佛寺”。三是封砖上还出现了张龙飞父母的名字等信息。

价值与影响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像所具备的形象、品质和宗教精神等与中原地区传统儒家道家宣扬的平等、仁爱思想和价值观念十分契合,因此成为信众崇拜的对象。同时千手观音像也反映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雕刻风格,对三教合一、密宗教义等宗教学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手段修复完成后的千手观音实现了艺术的完整性,满足了文物的审美需要。同时作为宗教类文物,修复后的千手观音像继续承载着万千信众的精神寄托。

文物评价

当代作家汪曾祺曾在散文《大足》中写道,“我见过很多千手观音,都不觉得怎么美。一个人肩背上长出许多胳膊和手,总是不自然,而大足的千手观音我以为是个奇迹。那么多只手,可是非常自然”。

清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时为知荣昌区事兼摄大足区史彰称道“千手大悲像,皆庄严中具慈悯相,远望自生敬心”。

手观音像,长广各约五丈,向刻千手观音者不过多刻数手,以示多手之意,而此则真有千数,且从一体伸出,恍若自然天生。每手各执一物,金碧辉煌,心摇目眩;我人立像下仰视久之,见各手若在摇动,鬼斧神工,叹观止矣。(吴显齐《介绍大足石刻及其文化评价》)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2024-06-16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背后的故事:“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重光 .腾讯网.2024-06-16

用心灵和信仰描绘的视觉经卷——热贡唐卡.人民网.2024-06-16

守护国之瑰宝 留住文化根脉.大足网.2024-06-16

530 Origin DNS Error.国家文物局.2024-06-16

中国文化遗产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文物出版社.2023-12-01

..2024-06-16

宝顶山千手观音:千手奇观 天下一绝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9—1252年).微信公众平台.2024-06-16

宝顶山千手观音:千手奇观 天下一绝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9—1252年).微信公众平台.202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