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

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

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若尔盖县境内,地理坐标为102°29'~102°59'(E),33°25'~34°00'(N),东西长47km,南北宽63km,总面积1665.7公顷。保护区始建于1994年,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目前无公路。

地理位置

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于1994年经若尔盖县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动物。若尔盖县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地处黄河长江上游,其湿地涵养了大量水分,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特别是黄河30%的水来自若尔盖湿地。

区域特色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若尔盖县境内,总面积16670.6公顷,其湿地沼泽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区。保护区于1994年经若尔盖县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后又升级为国家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动物。该保护区不仅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还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位于若尔盖沼泽的腹心地带,是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区内 为平坦状高原,最高海拔3697米,最低海拔3422米,气候寒冷湿润,泥炭沼泽得以广泛发育,沼泽植被发育良好,生境极其复杂,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特有种多,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也是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据初步调查,区内植物(包括菌类)有207种,其中星叶科冬虫夏草图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脊椎动物有21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鹤胡兀鹫秃鹫大天鹅等30多种,并为黑颈鹤的集中繁殖区之一,种群数量达480只左右。本区还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黑河和白河两条黄河上游的支流纵贯全区,但该区生态系统脆弱,一旦破坏后很难恢复,辖曼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动物,研究自然环境变迁,古老生物物种保存,繁衍,分化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若尔盖县湿地自然保护区宛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柱石,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周边有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的若尔盖、阿坝、红原县、壤塘四县,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四周分别与甘肃省玛曲、碌曲县卓尼县迭部县四县接壤。距兰州市533公里,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驻地马尔康市330公里,南距成都市596公里。人口6.41万人。每平方公里6142人。

地形简介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若尔盖县内,若尔盖县地形复杂,海拔3400米以上,群山环抱,东西与南北最大距离约150公里,土地总面积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将全县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单元和自然经济区。中西部和南部为典型丘状高原,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植被以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的草原为主。平均海拔3500米,境内丘陵起伏,谷地开阔,河曲县发达,水草丰茂,适宜放牧,以饲养野牦牛绵羊和马为主,为纯牧业区,素有“川西北高原绿洲”之称,也是全国三大草原牧区之一。属河曲马品系的唐克马是全国三大名马之一。西部草原是半农半牧区,有耕地8万亩,适宜种植一年生农作物,以稞麦为主,其次有小麦、豆类作物和阳芋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和亚麻,还出产少量苹果花椒。该地区木材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01139.5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123.22万立方米,主要有冷杉属云杉等树种。原始森林与雪山草地,河谷农业交相辉映,草地连绵,积水成沼。

主要水流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河流有白河、墨曲和热曲,从南往北汇入黄河。北部和东南部山地系秦岭西部迭山余脉和岷山北部尾端,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峭,海拔2400米至4200米,主要河流有白龙江、包座河和巴西河。河流弯曲摆荡,蜿蜒曲折,牛轭湖星罗棋布,独成一湾风景。

沼泽分布

沼泽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四周群山环抱,中部地势低平,谷地宽阔,河曲县发育,湖泊众多,排水不畅。同时这里气候寒冷湿润,年平均气温在0℃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 500~600毫米,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地表经常处于过湿状态,有利于沼泽的发育。本区部分沼泽是由 湖泊沼泽化形成的,如山原宽谷中的江错湖和夏曼大海子,湖泊退化后,湖中长满沼泽植物,湖底有泥炭积累,平均厚约1米左右。

若尔盖县山原沼泽在分布上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分布广。沼泽不仅分布在平坦宽阔的河滩、湖群洼地和阶地上;而且在某些无流宽谷和伏流宽谷地带也有分布。二、面积大。这里的沼泽面积有3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泥炭沼泽。三、沼泽率高,沼泽率一般达20%~30%。黑河市流域比白河流域高,而且两河流域的中下游均多于上游。

若尔盖沼泽类型较多,各种沼泽类型在湖群洼地、无流宽谷、暗河宽谷和阶地等不同地貌部位上,相互连结形成许多巨大的复合沼泽体。受近代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沼泽已趋于自然疏干。有的沼泽经人为改造,可作为牧场。

生物资源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分布有国家湿地保护区、黑颈鹤保护区、梅花鹿保护区。栖息着黑颈鹤、大天鹅、藏鸳鸯、东方白鹳、梅花鹿、小熊猫属等大量候鸟和野生动物。唐克马被杜甫赞为“竹披双耳俊,风如四蹄轻”。盛产麝香、虫草、川贝母、鹿茸、雪莲花等名贵药材。藏医藏药疗效神奇,“珍珠七十丸”饮誉天下。“绿风”牌牦牛食品,色香味美。

物产矿藏

若尔盖县盛产贝母、麝香、虫草、甘松、大黄、秦艽疏叶当归等名贵中药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泥炭、煤、铁、铜、、锰、金等30余种。泥炭资源极为丰富,分布面积两千余平方公里,储量近40亿立方米。

气候特点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属高原寒带湿润季风气候。根据地貌特征,分为东部大陆性山地中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和西部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两种气候区。西部丘状高原,气候严寒,四季不明,冬长无夏,最冷月(1月)多年平均气温-10.6℃,绝对最低气温-33.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0.8℃,绝对最高气温24.6℃,年平均气温1.4℃。无绝对无霜期。多年平均降雨量656.8毫米,其中,86%多集中降于4月下旬至10月中旬。平均湿度69%。年平均日照2389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232毫米。最大风力11级,风向多为西北风。每年9月下旬开始结冻,最大冻土层深72厘米,5月中旬才能完全解冻。东部半农半牧区,气候较温和,4~7月基本为无霜期,夏季最高气温 30℃,冬季最低气温-10℃,平均日照12小时,年降雨量500至600毫米,多集中降于夏末秋初,春末夏初则多干旱。常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霜冻寒潮连阴雪、洪涝等。5—10月是草原的生产季节和旅游季节,平均气温在12℃左右。

主要景点

景点:养鹿场、太阳湖、白洼寺院、达格则寺院、降扎温泉、巴西会议旧址、九曲黄河第一弯、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

最佳旅游时间:夏季是草原的黄金季节,这里天高气爽,能见度很高。天地之间,绿草茵茵,繁花似锦,芳香幽幽,一望无涯。草地中星落棋布地点缀着无数小湖泊,湖水碧蓝,小河如藤蔓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连起来,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另外每年9月中旬,漫山遍野的红叶由高到低层次分明地从山顶到河谷竞相争艳。行在杂谷脑河谷翠绿与斑斓交织的长廊中,心中定会装满浓浓醉人的秋色。

旅游指南

住宿:目前,理县有大小旅馆、宾馆30多家,饭店50多家,日接待能力2000人次左右。

旅游小贴士:若尔盖县平均海拔在3500米左右,因此行前要做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带上雨衣、防寒衣物等。

特色餐饮:藏族藏餐有烧馍、酸菜面块山野菜、藏族腊肉、腊肠、香猪腿、杆杆酒等。羌族餐饮有洋玉糍粑(阳芋糍粑)、山野菜、家常腊肉、香猪腿、玉米粑粑、金裹银饭荞麦面酸菜面青稞酒等。

旅游产品:纯天然沙棘饮品、山野菜系列产品,红叶塑封签,红叶系列酒。藏族工艺品有腰刀、烟盒、火锅、腰带、头帕、饰品。羌族工艺品有云云鞋(绣花鞋)、鞋垫、头帕、围腰。

保护措施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影响,中国的湿地急剧减少,湿地功能和效益不断下降。

2002年“两会”期间,包括若尔盖县在内的湿地保护问题就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他们呼吁,立即行动起来拯救“地球之肾”。

2006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一五’实施规划”,标志着中国湿地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实施。我国将在五年内投资90亿元,使全国半数的自然湿地和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建成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将从现有的473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选择222个国家级保护区或新建保护区,进行重点投资建设。

2007年,在四川的“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制定《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的议案,得到“两会”代表委员的广泛响应,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前不久,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正式施行《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在2010年前,要使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这也让四川省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启动生态省建设的省份。

参考资料

四川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news.sohu.com.201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