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龙脉

龙脉

龙脉,是风水学的术语,本义是指山脉的走向和高低起伏的动态气势,是一种从起点到终点的长度具有相对无限性的山脉,在风水学理论中,“龙脉”是以寻龙择穴为目的的一个选址之说。龙脉标志着生气运行的路线和埋藏的条件。

在风水学之前,就出现了地脉的说法,后来就演变出龙脉。“地脉”一词出自《史记·蒙恬列传》。脉本义是血管,引申为事物的连贯性,而之所以称山脉为龙脉,乃因传说中的龙变化莫测,山势与之特点相近。龙脉”一词出自南唐何溥的《灵城精义》:龙脉有顺逆,乘气自有辨。《风水讲义·龙法》中提到以龙定名,山脉直呼之曰龙脉。龙脉理论在历史上长期用来以山川界定华夷,解释历史,说明王朝合法性。

龙脉按地貌分有、支之分;按山脉的走向分,有正势、侧势、逆势、顺势、回势五势;按山脉盘旋方向分为阴龙属、阳龙,阴龙,山脉循逆时针回旋;按山脉宗祖源流分,有干龙、枝龙;按山脉的形态分,有八格、九格、十二格之说。山脉有来源出处,看龙脉要先审定山脉的祖山。识龙又分辨贵贱、剥换、过峡、形象。形法派把中国山系分为三条干龙:南龙、中龙、北龙。在风水相地中,注重山水的整体性把握,具体围绕“寻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其中寻龙是核心步骤。

词源定义

在风水学之前,就出现了地脉的说法,“地脉”一词出自《史记·蒙恬列传》,后来就演变出龙脉。龙脉,本是风水学的术语。而脉的本义是血管,《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称:“夫脉者,血之府也。”后引申为事物的连贯性。《国语·周上》将“脉”与“土”联系起来,称土壤开冻为“脉发”,如人身脉动。

风水学之所以称山脉为龙脉,乃因传说中的龙变化莫测,忽隐忽现,忽大忽小,忽东忽西,忽而潜藏深渊,忽而飞腾云霄,忽而现首不现尾,忽而兴云而布雨。而山脉也是一样,踊跃奔腾,聚散无定,或起或伏,或高或低,或转或折,或逶迤千里,或分支侧出,或穿田过水,或截断而另起。龙不易令人全见,而山脉过峡处也有“掩护”,难以察觉。龙有须角颈眼,山脉也往往像龙之形。古人觉得山脉与龙无一不相类似,故直呼山脉为龙脉。

历史发展

龙脉之前,先有“地脉”“山川脉理”之类的说法。“地脉”一词出自西汉《史记·蒙恬列传》,胡亥派使者杀蒙恬,蒙恬在吞药自杀前说:“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此乃恬之罪也。”他把自己的死归罪于筑长城切断地脉。“地脉”是比附人体而成的观念,视山峦为骨骼,视泥土为肌肉,视地下水为血液……人有筋脉,地亦有“地脉”。故《吴越春秋》称:“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问之山川脉理。”

唐僧一行提出“两戒两河说”,是“以山川限华夷”之始。僧一行认为,“北戒”始于三危山(今甘肃省敦煌市附近)、积石山(青甘边界祁连山支脉),沿终南山、太华山、王屋山、太行,直到濊、朝鲜,“所以限戎狄也”;“南戒”始于岷山、嶓冢(今甘肃省天水与礼县之间),经商山、熊耳山、桐柏、武当山、荆山至衡山,再至闽中,“所以限蛮夷也”。“两戒”之间,又分“两河”,即:黄河、泾水、渭水、济水等组成的北河;长江、汉水、淮水等组成的南河。“两戒”别华夷,“两河”分华夏。这为后来龙脉理论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龙脉”一词的确有出处,南唐何溥的《灵城精义》说:“龙脉有顺逆,乘气自有辨”便有了“龙脉”这个概念。《灵城精义》大谈“龙脉”,说“龙穴有阴阳”“认气难于认脉”等。为的是给死人定下“龙脉结穴”之地。

南宋人在伪托唐人杨筠松的《撼龙经》中,将佛教的“四大部洲”说抄袭了过来,将须弥山定为天下中央,生出四条龙脉,唯“南方之龙”入中国,与长江黄河相连。在同样托名杨筠松的《疑龙经》中,则称天下皆龙脉,有干龙、枝龙之别,“长作军州短作县,枝上节节是乡村……凡有枝龙长百里,百里周围作一县”。而南宋朱熹则将客观的地理知识“义理化”。他提出“三条说”,以鸭绿江、黄河、长江三河为根本,主张“尧都中原,风水极佳”“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河东河北皆绕太行山,尧舜禹所都,皆在太行下”。继承朱熹的说法,在道士张留孙建议下,孛儿只斤·忽必烈允许在北京建北京东岳庙,并封泰山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其依据就是朱熹明确说过的,冀都是“泰山耸于左,是为龙”。

明代地理家王士性提出“三大干龙说”,即“自昔堪舆家皆云,天下山川起昆仑山脉,分三龙入中国”,主要内容是:以“天下祖山”昆仑山为始,三支山脉穿越中国,称北干、中干和南干,即龙脉。北京在北干(最长的龙脉)上,起于昆仑山,终于天寿山(今属昌平区)。有说法称,北京城的龙脉是著名风水家廖均卿设定的,无据。北京城所谓的龙脉,多是模糊的比喻,有学者认为,紫禁城、天坛、北海和颐和园是北京的龙脉,但这些建筑非同时设计,且施工时间长,原设计被多次篡改,也许未经整体规划。至于中轴线龙脉、水龙脉,体现了传统城市的设计原则,但是不是精心谋划的结果,有待更多证据。学者刘悦则在《浅析龙脉、龙穴在故宫风水中的运用》中认为,紫禁城内有一条龙脉,核心是“龙穴”交泰殿。但这些观点都很难实证。

康熙帝推翻《山海经》流传的地理概念,认定泰山发脉于长白山,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满汉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并以此向世人宣示,清朝入主中原乃是顺应天地人和。而《泰山龙脉论》实则是在为他的这个论说找到了地理依据,为满汉文化同源一体找到了一个理论上的“法宝”。

清末民初《地学简明》张子微云:“中原平地及湖乡,行龙入地至难详。寻得龙来无穴下,茫茫阔远何相当。此名天平只看水,水绕弯环是穴中。若还舍水去寻穴,望望皆平无定踪。龙若逢水穴方止,无水难断去不穷。”

《风水讲义·龙法》云:“山脉何以龙名,盖因龙妖娇活泼,变化莫测,忽隐忽现,忽大忽小,忽东忽西,忽而潜藏深渊、忽而飞腾云霄,忽而现首不见尾,忽而兴云布雨,而山脉亦然。踊跃奔腾,聚散无定,或起或伏,或高或低,或转或折、或逶迤千里,或分支片改,或穿田而过水,或截断另起,龙不易令人全见,而山脉过峡处,亦必有掩护;龙有须角颈眼,而地之将结处,亦必有砂案。山脉之结美穴,亦犹龙之得明珠,二者无一不相类似,因是以龙定名,山脉直呼之曰龙脉。遂为万古不易之名称。

龙脉类型

风水中的龙,有各种分类。按地貌分有垅、支之分,垅龙又分为高山之龙、平岗之龙,支龙即为平原地区的平洋之龙。垅龙以形势高大雄伟为佳,支龙以平地一堆为吉,平洋地区高一寸为山为砂,低一寸为水为池,因此垅龙易看而平地之龙难辨;按山脉的走向分,有正势、侧势、逆势、顺势、回势五势;按山脉盘旋方向分为阴龙、阳龙,阴龙,山脉循逆时针回旋;阳龙,山脉循顺时针回旋;按山脉宗祖源流分,有干龙、枝龙,干龙又分为大干、中干、小干,枝龙又分为大枝、中枝、小枝;按山脉的形态分,有八格、九格、十二格之说。

龙脉的审辨

寻龙,首先要远察山脉的大势,特别是祖宗山发脉之处,分辨龙之真假、正从、贵贱、美恶。山脉有大有小,有长有短。风水学认为辨龙如辨树,要先分枝干,树干像大龙,枝叶像小龙,树身大者,枝叶必繁,树身小者,枝叶也有相对少些。所以龙脉有大干龙、小干龙、大枝龙、小枝龙之别。

祖山

山脉有来源出处,看龙脉要先审定山脉的祖山。祖山有远祖、太祖、少祖之分。风水学认为昆仑山是中国山脉的总源头,称为远祖,而昆仑山分出的大干龙则为太祖,太祖分出的中干龙则为少祖,少祖分出的小干龙或枝龙则为祖山,阴阳宅所靠之山为父母山。

识龙

识龙,就是要在众多山脉中找出真正的龙脉来,辨识龙之真假。主要考察祖山分脉出龙之处。祖山有八个面,各有枝脉延伸,观察众多枝脉中哪一条先断,从断处正中而出,两边山峰夹从周密且为众山所趋的,便是正龙。《葬经翼•分龙篇六》云:“崇山忽起,作镇一方,莫之与京者,是曰祖山。群垄横出,力有长短,众之所趋,彼独开张,断续拱护,是为正干”。真龙不一定高大,但却是最独特最秀美的,《葬经》云:“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只有特异性才能分辨主从关系,诸山高大,则真龙细小,诸山长漫,则真龙短速。

审辨之法,以水源为定,故大干龙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干则以大溪大涧夹送,大枝龙则以小溪小涧夹送,小枝龙则惟田源沟恤夹送而已。观水源长短而枝干大小见矣。看入局:入山先寻水口。水口者:辰戌丑未四墓库也。四局之生旺死绝,由水口而分,下罗盘测定,即古云先龙动不动之法也。如水口在辛在乾是乙龙(戌也),在癸在艮是丁龙(丑也)。在乙在是辛龙(辰也),在丁在坤是癸龙(未也)。四局既明、次看入首:生旺与丰肥,如乙龙得午,从艮方入首,丁龙得酉,从巽方入首。辛龙得子,从坤方入首,癸龙得卯、从乾方入首,而形象又丰肥园满有生气,便是到头一节,发富发贵之真龙。龙脉来得绵远者,发福亦绵远;龙脉来得短促,发福亦短促。倘若入首与前四局生旺相反,适当死绝,反犯八煞,如坎龙坐戌,艮龙坐申、震龙坐寅、巽龙坐卯,离龙坐巳,坤龙坐酉、兑龙坐亥、乾龙坐子,乃是犯龙上八煞。任他形象丰满之真龙,皆成假矣。既受八煞之克制,轻则减富贵,重则破家绝嗣,同一前朝后拱之美地,一则入首逢生旺,官禄丁财俱旺,一则入首犯八煞,飞灾横祸频来,是则只知以形象定吉凶,不从入首定审慎详察,差以毫厘,谬以千里,遗害深远。所以,研究龙法,当以入首为前提。”

龙之贵贱

真龙本身行止所表现出来的威势也有贵贱之分,主要看行龙两边护送的情况。真正的贵龙,必定左右都有护龙随行,而且左右旗鼓相当,真龙居中而行,不偏不斜。龙之护送,为两边迎送的诸山,护从越多越贵。干龙的护送,以远迎远送,大缠大护为佳,凡在视线范围内的都可作为护从,最好是远山为缠为迎,近山为护、为侍,在紧要过峡关节的地方,必须以近侍得力为准。枝龙的护送,以缠护周密、朝迎秀异、送从齐整、下手重叠为佳。护卫迎送的诸山应与龙脉相互配合,不宜太低使真龙不得其护送之力,宜不可太高,过逼而呈现出奴欺主的情状。

龙之剥换

剥换即龙脉中山峰形体由大变小,由粗变嫩,由恶变美的过程。风水认为,龙之剥换如同蚕茧退壳一样,经过脱胎(剥落固有形势)、换骨(换成新的形势)之后,山龙由高山嵯峨、低岗破碎、带有粗恶煞气的山岗变换为形体秀嫩、峰圆肚满,符合星辰正体的山峦,从而结成穴场。剥换,主要起到使来龙脱清粗恶煞气、去掉险峻之势的作用。所以剥换以越多越吉,剥换越多,生气越清纯,龙脉越秀丽。经过剥换,龙体才能脱胎换骨,变成真正的贵龙,山脉若无剥换,则为贱。龙脉剥换,宜生不宜克。风水将山峰形状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如果龙脉中的山峰能形成节节相生,则为贵格。例如祖山为高大的火形山,火生土,接下来的峰即为土形,或者接连几重土形山,土生金,然后又变为一重或数重金形;以此类推。特别是龙脉到入首结成穴场的一段能形成节节相生的剥换,最吉。反之,如果形成节节相克,则凶,因此,即使不能相生,也一定不能形成相克之势。

龙之过峡

峡,为龙脉行走时两山剥换之间的断续相连处。风水认为,峡是行龙脱胎换骨、真精露出之处,它的收拢、束紧,成就了龙脉的剥换,也是立穴前束咽之地,有真龙,则有美峡。有美峡必有吉穴。过峡宜多,龙脉的起伏、剥换就越多,生气就越活泼。过峡宜护,它生气微露之处,最怕风吹水劫,必须要有护峡之山,有迎有送,护卫周密。“一剥一换寻断处,断处两边生拥护”(《撼龙经》)。护峡之山又以成形为最吉,若成日月、旗鼓、金箱玉印、龟蛇狮象等形为贵,若成仓库厨柜之形为富。过峡之格很多,有穿田过、渡水过、平地过、池湖过、双脉过、高过、低过、长过、短过、阔过、狭过种种,难以枚举,大抵以高过而不孤露,低过而不伤残,长过有包裹,短过不粗蠢,阔过不懒散,直过不死硬,穿过而无水劫,渡水过而有石梁为美。

龙之形象

龙之形象:龙脉有生旺死绝之分,形势派风水以屈曲活动、气势雄壮为生旺,蠢粗直硬、僵死粗、风吹水劫为死绝。理气派风水以龙脉入首的方位是生旺方为生旺,入首的方位是死绝方为死绝。

行止

辨识龙脉是否停止,是确定生气是否融结的基本依据。凡遇山势不停,水势峻急不环,门户不关,罗城不卫,山水不团聚,皆属于龙行未止。龙止之处,诸山自必回顾,众水归堂,左右随从之山,更是枝枝齐止,朝对迢迢而来,止于穴前,如拜如伏。判断龙气止歇,以水流情况最为简明。《葬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外气为水,横行就是拦阻生气的行走,龙气止歇必须有过水与山脉形成横、逆、拦回之势,去水之处关锁重重,形成内宽外窄的葫芦之地,因此,观行龙之止与不止,观其水口,便可知其大概。

入首

入首,即龙脉进入穴场,露出头首的一段。来龙千里,只看到头融结。风水以入首穴场后的数节山峰至少祖山为龙脉最紧要处,这一段入首,须要龙势活泼,星峰秀美,磊落传变,则为贵格。风水认为,远龙不佳,入首贵吉,尚可补救,而入首不佳,远龙虽好,仍无法受用,纵然龙虎明堂朝案,样样皆美,然坐下无龙气,仍不可用,遂以凶论。

风水将龙之入首分为六种类型:横龙入首:与结穴的来龙不成直线,而是从旁或左或右横出而来;回龙入首:来龙到了要结穴的一段,忽然翻转龙身,回望原始发来的祖宗山;·潜龙入首:来龙到要结穴的一段时,山龙铺展开来,撒落平地才结穴;·闪龙入首:来龙山势直来直去,入首的一段偷闪一旁结穴;·飞龙入首:来龙山势高昂,四面护卫的山脉皆高耸,形成一种上聚仰势的结穴;直龙入首:即与来龙走向成一直线。

观察龙之入首,要注意几点:首先,要观察入首数节山峰从少祖起,其形态按五星分类,是否形成节节相生的关系,如是则吉,若克则凶。其次,要观察入首龙之束咽,束咽即过峡在结穴前的特称,即龙脉在结穴之前的父母山,突然收紧山体,像人的咽喉一样,然后才突起山泡准备结穴。束咽有力则结胎明显(胎即为束咽后起的山泡),脉息有力(息为咽喉送气之管道),为吉穴之征兆。

中国龙脉

风水家以中国的四条大河划分龙脉,叫做三大干龙长江以南为南龙,长江黄河之间为中龙,黄河、鸭绿江之间为北龙。三大干龙的起点为昆仑山脉。每条干龙从起点到入海又按远近大小分远祖、老祖、少祖,越靠近起点越老,越靠近海边越嫩。山老了无生气,嫩山才有生气,因此寻地当在少祖山寻,不要到远祖。老祖山寻。每条干龙又有分节,起一峰过一峡即为一节。《天宝照经》中说:“节数多时富贵久,一代风光一节龙。”

“三大干龙说”适合历史解释,比如元朝兴起,是得北干之助;朱元璋起于凤阳县,“发自中条,王气萃”;朱棣迁都北京,是回归冀都……可南干到横断山脉转为南北向,与理想中的格局不同。此外,南干少帝王,只好解释成:“古今王气,中龙最先发,最盛而长,北龙次之,南龙向未发,自宋南渡始发,而久者宜其少间歇,其新发者其当涌何疑?”

中干龙处于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大体沿秦岭大别山、嵩山以至淮南诸山,中间一路顺黄河东下,经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而人海,此为我国第一大干龙,关系中原王朝运数,甚至于全天下的命运。第二条则由昆仑山脉发脉向西北行过河北省至海而止,为第二大干龙,此干龙处于黄河鸭绿江两大水系之间,大体沿阴山山脉磁县贺兰山太行山燕山而入东海隋帝开凿大运河后,风水家认为破了第一干龙的脉气,使第二干龙秀气挺发,以至于自安禄山之乱后,战祸不断,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兵兴,两宋疆域萎缩,又有辽、金、元、清少数民族入主大统,皆从此崛起。南干龙处于长江以南,含云南省贵州省广东省福建省诸山,为第三大干龙。天下盛衰潜消,个人、家庭之吉凶荣达,依龙势秀发或衰绝而定。

价值和影响

地理五诀

风水相地,注重山水的整体性把握,形成了一套从区域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选择程序,这是一个以寻找生气为目标多方面综合的过程。为了观察的条理性,风水理论将之分解为五要素。“合而言之为气,分而言之为龙、砂、水、穴、向”(《雪心赋图解》),风水理论又称这五要素为“地理五诀”,风水相地就围绕这五个方面展开,即“寻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

山水画与风水学

堪舆学家们亦是为寻龙而长期奔波在外,他们对山川地理的感受亦与画师们相感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地理”信息,则是可以想象的。

堪舆学与绘画之理相通,尽管龙脉理论很早就对山水画发生影响,但在中国画山水画论中,是王原祁正式提出“龙脉”这一概念。这标志着“龙脉”作为山水画论已从以往的有意无意进入了有意状态,这是一个重大转折。中国古代堪舆学上的龙脉观念对中国山水画发展有相当的影响,堪舆师们长期观察自然所形成的自然观,无形中在某些方面成为画家的借鉴,同时也为山水画存在提供了浓厚的土壤。

东晋顾恺之已提出画山要“使势蜿蜒如龙”;南北朝萧绎提出画山要“首尾相顾,项腹相迎”;唐朝画家王维提出画山要分主宾远近,“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五代十国画家关仝荆浩画山也是先定宾主;宋代画家董源李成范宽郭熙等对龙脉的认识更上一层楼,画面中的龙脉清晰可见,只是没有将龙脉一词运用于山水画论中而已。所以清代画家王原祁说:“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元明时期,黄公望沈周等画家虽掌握画龙脉的“古法”,但都秘而不宣。直至清代,王原祁才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一幅好的山水画,妙就妙在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来龙去脉、开合起伏和变化多端的形态,王原祁认为这就是“古法”。后来,王原祁的弟子唐岱继续对如何表现画中龙脉进行探讨,他说:“山主静,画山亦要沉静。立稿时须凝神澄虑,存想主山从何处起,布置穿插,先有成见,然后落笔,使主山来龙起伏有环抱,客山朝揖相随,阴阳向背,俱各分明。主峰之胁,傍起者为分龙之脉,右耸者左舒,左结者右伸。”又说:“画远山,远则低,近则高,但不可越出主山,以损气势。用一层,用二层,衬靠近山,并以有情为妙。”所谓“有情”,是指主山周围的客山朝向主山。

相关概念

砂者,龙之余气,是指与龙脉相对而言的诸山。风水中的察砂,主要考察穴场四周层层环护的各方位诸山对穴场形成的空间围合关系。砂是风水穴场的护卫,穴场若无砂,则风不能藏,气不能聚,风吹气散,则无法“乘生气”了。砂对风水格局的影响最终取决于龙脉,龙贵砂贱,贱化为贵,龙贱砂贵,贵而为贱,所以,宋代吴景峦比喻说:“砂如妇女,贵贱从夫”(《三元地理龙局》),砂的影响效应以靠近穴场,视野所及者,影响最为迅速,远而不见者的影响较为迟缓,力量也较小。

风水认为,龙为气脉,砂为肢脉,穴为心脉,水为血脉,水起着输送、界定生气的作用。“气随水而比,故送脉必有水”,“气行则水随,而水止则气止”(《发微论》),水与气完全是一种表里关系。山水相伴而行,两山之中必有水,两水之中必有山,观水是确定龙脉中是否有生气止聚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地形复杂的丘陵和无山岭可寻的平原地区,水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山,吉地不可无水,“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有水无山亦可裁”。(《三元地理水法》)

穴是生气融凝之处,点穴就是找出这一点,让生气勃发,从而达到“乘生气”的目的。大地龙穴犹如人体经络上的穴位,是内外交流最敏感的窗口,点穴贵在精准,故有“三年寻龙,十年点穴”之难。风水认为,阳宅阴宅虽对来龙大势要求相同,但到结穴时形态格局则不一样,阳舒阴敛,阴来一线,阳来一片。阴气生发如一线贯注,因此阴宅点穴,必须力求精准,方可接脉乘气。阳气生发成片勃发,因而阳宅注重的是穴前明堂局势的宽大,点穴对于阳宅而言,精度不如阴宅,主要起到确定气场核心,以利布局定向的作用。

立向,就是确定朝向。“向者,龙、穴、砂、水之大都会也”(《地理五诀》),在堪舆五要素中,向是总括全局的要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苏轼),不同的朝向,山水展现出不同的情态和格局,对形势派而言,立向是避凶顽、迎有情的山水裁剪之法,对理气派而言,立向是赋予龙、穴、砂、水贵贱、真假的决定性要素,立了向,才可用阴阳卦例推算,龙才有了生龙、旺龙、死龙、绝龙之分,穴才有了生气之穴和无生气之穴,砂才有了得位之砂和不得位之砂,水才有了所谓杀人冲禄的黄泉水和救贫济富的明秀水。

相关轶事

明朝洪武年间,沐英修筑昆明城,请来当时数一数二的风水高人汪湛海。汪湛海拿着罗盘在昆明市走了几个月,找出了昆明的“来龙”是现在城北的长虫山。昆明人把蛇叫作“长虫”,所以也把蛇山叫作长虫山。从外形上来看,蛇山巨大的裸露岩层纹理,远远望去,真像一条巨蛇静卧在昆明城边。

清代吴三桂造反,被清兵打败,包围了昆明城,却久攻不下。有人给清军出了个主意,说这是因为昆明“龙气”未泄。于是,清军就在长虫山上铁峰庵前乱挖,并把山峡中的日月塘挖开,让水流走。不多久还真就攻下了昆明城。由此,清人说过,昆明龙脉已破。清人说昆明市龙脉已破是为了“攻心”。但后来蔡锷云南省发动起义护国讨伐袁世凯,说明龙脉只是风水学中的概念,命运还是靠人掌握。

参考资料

“龙脉”是古代山水画的生命线(图).人民网.2024-01-06

..2024-03-09

..2024-03-11

“龙脉”在哪里?.百家号 华舆.2024-03-15

..2024-03-09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百家号 新京报.2024-03-15

..2024-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