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夫
李铁夫,原名李玉田,号昭龙,在国外期间改名“李铁夫”。1869年生于广东江门市鹤山市雅瑶镇陈山村,世代务农,家境贫苦,只有一间十三桁瓦顶的土屋。李铁夫幼年就表现出绘画的艺术天分,喜欢临摹章回小说插图,还常常书画折扇送人。他是艺术大师、革命家,中原地区近现代油画艺术与民主革命先驱。与当时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被誉为中国油画之父、里程碑式人物。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
黄兴、程璧光和梁联芳等联名在报上推崇他的艺术:“在各地赛会中均名列前茅,足与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诚我国美术界之钜子”;约翰·萨金特也曾称他的油画“在美国找不到第二人”;威廉·切斯认为他是一位“擅长西方油画的东方艺术家”。前后十多年间,李铁夫的作品在多项大展中入选作品二十一幅,有十一幅获奖,其中三次夺得一等奖,多次获得二、三等奖。1935年1月,香港钟声慈善社为李铁夫举行画展时称:《音乐家》可以确知为获一等奖的作品之一。
人物生平
生命轨迹
李铁夫,1869年生于广东江门市鹤山市雅瑶镇陈山村。原名李玉田,号昭龙,在国外期间改名“李铁夫”。1877年,8岁入乡间私塾。1885年,16岁随叔父到国外谋生与求学,成为第一个出国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 人。李铁夫先到了旧金山,后转入英属加拿大,工余坚持自习绘画。1887至1891年,分别在英属加拿大阿灵顿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896年,加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在英美等地建立海外兴中会、同盟会。1908至1911年,入威廉·切斯画室。 1912年,入纽约艺术大学,任副教授兼学生同盟主席,与约翰·萨金特一起进行油画与水彩画研究,并学习雕塑。1909至1914年,任同盟会纽约分会书记。1916年,加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以及国际画理学会。
1930年,61岁回到祖国。1932至1934年,蛰居香港特别行政区。1946年,一度回内地,在广州市、上海市、南京、四川省等地游历、办展览、搞创作。1947年,又返回香港。1950年8月,81岁高龄时,终于才被接回广州,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华南文艺学院名誉教授、油画系主任。1952年6月16日,逝世于广州,享年83岁。
传奇人生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李铁夫是最先到西方学习并造诣最深的“中国油画第一人”,中国油画之父,首屈一指的油画艺术大师;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李铁夫是民主革命的元老、功臣之一。他一生醉心于艺术,又忧心于国民,并具有朴素的普世理想。李铁夫曾经说:“我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艺术;二是革命。”他终身未娶,孑然一身,没有资产家当,仅有书画相伴。
李铁夫的人生命运充满落差与传奇:既是艺术人生;又是革命人生;既轰轰烈烈,又郁郁寡欢;既显赫于国际、与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又遮蔽于祖国、鲜为人知……
他有过在国外尊享大艺术家的地位、过着西方上流社会富裕生活的经历,也有过蛰居香港特别行政区无力创作、过着贫民窟式生活的落魄潦倒;有过拯救家国的革命投身,也有过对政腐官贪、国乱民困失望与悲愤的隐遁;有过 兴办学校与艺术创作宏愿未遂的失落,也有过焕发青春与发挥余热的快慰;在国外,他两度把资产裸捐民主革命;回国后,又把作品、物品裸捐国家。
他宁肯流离落魄,绝不同流合污从政;宁肯生活朝不保夕,绝不变卖自己的得意之作;他只给志行高洁的人作画,对那些政客官员、显贵富豪的拜求,非痛骂即拒绝,给多少钱也不画。
李铁夫的天资、秉性属非常人之列,他的奇特怪异,不仅成就了他的艺术,一定程度上也使他的人生际遇充满戏剧性与传奇色彩。而他的特立独行,其实无非是率真爽直,爱憎分明,气质高标,有节操风骨与独力人格;无非是一个真实的性情中人。李铁夫的辉煌与辛酸,既魅力夺人又令人扼腕无语。
艺术先驱
少年才子
李铁夫1869年10月出生于广东江门市鹤山市雅瑶镇陈山村龙门里,世代务农,家境贫苦,只有一间十三桁瓦顶的土屋。李铁夫幼年就表现出绘画的艺术天分,喜欢临摹章回小说插图,还常常书画折扇送人。8岁入乡间私塾,受到乡里一位中过举人,被称为孝廉公的老学究吕辉生的启蒙。幼小的李铁夫在绘画、诗文、对联以及相学等国学方面,都显露出天赋与才华,深得启蒙老师的赏识与喜爱。但李铁夫要经常帮助父母干农活,以维持生计,没有条件专心学习。李铁夫的叔父在加拿大开了一家洗衣店,1885年,16岁的李铁夫为了生存,也为了艺术,随叔父背井离乡,到海外工作与学习。李铁夫先到旧金山,后转到英属加拿大,工余坚持自习绘画。
游学列国
当时在加拿大渥太华侨居的广东鹤山人不少,李铁夫得到亲友的资助,1887年考入英国阿灵顿美术学院。由于他对艺术特有的天赋和勤奋,第一学年便取得考试第一名,并获一等奖学金,以后年年如此。1891年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素描、油画。初到国外时,李铁夫碰到的最大难题是语言不通,又缺乏绘画基础。星期天,同学们都去游玩,李铁夫却把自己关在教室里独自学习。他画遍了《伏尔泰》《阿里斯托芬》《大卫》《拉奥孔》等雕像。同时,李铁夫利用假日外出写生。
1897至1906年的十年间,他往返游学、工作于加拿大、英国和美国之间,并以卖画和从事印刷设计工作谋生,因而有机会去巴黎、罗马、佛罗伦萨等地的著名艺术博物馆,接受欧洲历代艺术熏陶,临摹大师名作。
画坛巨擘
源流风范
李铁夫1907年开始定居纽约,这是他艺术事业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1908至1911年,入威廉·切斯画室。1912年,43岁时进入纽约艺术大学,任副教授兼学生同盟主席,与的约翰·萨金特有较多交往和切磋的 机会。约翰·萨金特是近代英美艺术发展中起转折作用的画家,被誉为“世界画王”;威廉·切斯任美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达十年之久。两位大师在留学西班牙和慕尼黑时,便十分尊崇委拉斯贵支和弗兰斯·哈尔斯,以及克劳德·莫奈和爱德华·马奈等的色彩和用笔。欧洲艺术进展到委拉士贵支和哈尔斯时代开始突破种种陈规,直接用油色作画,并充分发挥笔触的功能。约翰·萨金特和威廉·切斯吸取了这些前辈大师的精华,形成对古典学院派有所革新的写实画风。
李铁夫深受两位大师的影响,艺术风格上自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都擅长于运用线条和笔触,并十分着重人物性格内涵的刻划,有所不同的是,李铁夫的色彩比约翰·萨金特较为朴实含蓄,更着重于写意传神,用笔也较威廉·切斯更为粗犷有力。李铁夫的油画肖像,光暗和章法的处理虽然大体上仍保持“学院派”古典作风的严谨庄重,但色彩的运用已打破了单调沉闷的棕色调,而且善于根据每个对象的特性和思想情感的不同,去安排总体的色彩效果,故能变化多样而不落俗套。李铁夫的油画作品用色较为含蓄,笔触简洁而活跃,富有节奏感和运动感。他自由洒脱的用笔与对油彩的偏爱,决定了所绘人物肖像既有视觉上的鲜活内蕴,又有纪念碑般的精神体量。他的油画在人物肖像与深色背景之间、在笔触与笔触的交叠融汇之中、在对神情姿态的捕捉与对色彩光线的把握之处,给人以热血奔腾的感受。
光耀欧美
李铁夫进入纽约艺术大学后,油画技术已相当成熟,在春季沙龙等大展上屡屡获奖,1914年,获得铜像雕塑最高奖。1915年,李铁夫在纽约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开始在国际画坛上声誉鹊起,备受推崇。1916年,李铁夫被国际画理学会吸收为会员,成为亚洲人进入这个最高艺术研究机构的第一人,同时还加入当时很有影响的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后入美国美术研究院长达10年,成为国际画坛著名人物。
李铁夫掌握了西方现实主义的精湛技艺,艺术造诣得到了当时许多名家的赞赏:孙中山在海外报纸上称誉他“东亚画坛第一巨擘”;黄兴、程璧光和梁联芳等联名在报上推崇他的艺术:“在各地赛会中均名列前茅,洵足与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诚我国美术界之钜子”;约翰·萨金特也曾称他的油画“设色在美国找不到第二人”;威廉·切斯认为他是一位“擅长西方油画的东方艺术家”。前后十多年间,李铁夫的作品在多项大展中入选作品二十一幅,有十一幅获奖,其中三次夺得一等奖,多次获得二、三等奖。1935年1月,香港钟声慈善社为李铁夫举行画展时称:《音乐家》可以确知为获一等奖的作品之一。
历史地位
独领风骚
李铁夫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位大师级人物。他当仁不让地享有多个“第一”:第一位留学欧美学习西方艺术的学子;第一位真正掌握了西方油画技艺的中国艺术家;第一位可与西方大师媲美的中国艺术家;国际画理学会第一位亚洲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第一位投身民主革命的艺术家……
早在十九世纪末的1885年,李铁夫即前往欧美攻研西方艺术。近20年后的二十世纪初,才陆续有李超士、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冯钢佰等等一大批人出国学习西方艺术。然而,李铁夫对中国油画的贡献,并不是时间次序意义上的“中国油画第一人”可以涵盖的。
李铁夫长期系统地攻研了西方油画艺术,而且他的现实主义风格深得欧洲传统艺术的精髓,领悟了西方油画的精神内质,达到了高深造诣。无论是李铁夫油画语言的精纯度、技法掌握,还是在西方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与声望,都是中国早期乃至后来相当一段时期西方绘画追习者们远远难以企及的。李铁夫以雄厚的实力进入欧美主流艺术圈,并且与当时的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是中国油画史上达到高深造诣而与西方艺术接轨的里程碑式人物,被誉为“中国油画之父”。
隐形翘楚
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一位艺术大师,却未能得到重视,长期被有意或无意地遗忘与遮蔽,甚至在一些重要的美术史书上,对他的研究和评价很不相称,他的名字及成就只是在很小的范围里传播,鲜为人知。李铁夫的声名与影响力远远不及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
台湾艺术评论家吕理尚,看到《李铁夫画集》和编者迟轲的评价后,在《被遗忘的画家——李铁夫》一文中慨叹道:“着实令人惊讶于世纪初的中国洋画界具有如此突出的绘画奇才,他探讨西方艺术所循的途径,与稍晚的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截然不同。在他笔下掌握到的西画的精神与内质,都是其他三人所没有触及的”。“可惜他当年吸取西方的经验,后来一直没有受到美术界人士的重视,也没有在学院里成为研究的对象。”
著名作家秦牧,在谭雪生所写的剧本《李铁夫》序言中指出:有一个名字很值得大家铭记,这就是首先到欧美研习油画,并且以卓越艺术造诣蜚声海外的画家——李铁夫。
光芒无阻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才开始陆续有谭雪生、迟轲、秦牧、吕理尚等有识之士关注和研究李铁夫及其艺术。是什么原因使李铁夫长期被遮蔽并得不到应有的地位?
第一:1930年,李铁夫归国后满腔热血,准备建立一所“东亚美术学院”,并且还有两项主题性大型创作计划。因时局动荡,当局腐败都未能实现,再加上他对国民政府的失望,愤而蛰居香港特别行政区。——似乎李铁夫成了社会的“边缘人”,对主流美术难有影响。然而,香港钟声慈善社1935年1月18日为李铁夫举办的画展,已从香港轰动到内地,有头有脸的,甚至港督、徐悲鸿都专程前往,徐悲鸿还称誉他的油画属“国内之首”。但李铁夫的状况依然如故。
第二:直到1950年8月,李铁夫81岁才终于被接回了广州市,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和华南文艺学院名誉教授、油画系主任。——似乎李铁夫已暮年老迈,没过两年就与世长辞,对美术教育影响甚微。然而,李铁夫在广州的二三年里,老当益壮,倾尽 心力,为岭南画坛培养了108大家。但是,三十年后才开始出版李铁夫的画集,以及零星的文字推介、传播与研究。
第三: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艺术家,在历次的政权更迭中都处于美术界显要的地位,并且与众多政要、名人、门徒保持密切关系,其学术主张得以被推行、繁衍,名誉得以被推崇、传播。相比之下,尽管李铁夫的艺术始终“在场”,可李铁夫的人“缺席”,而且是一个过气了的革命志士,一个没有体制地位与人脉情感的落魄画家。况且徐悲鸿等人已既得名位,没有人再愿意陷于错综复杂去论高低、惹争议。
李铁夫虽品格高,技艺精,但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占,他似乎注定只适合鲜活于史册的人物,是个终归无法被遗忘,无法被遮蔽,永远光耀的星座。历史的客观,真面目的还原,从来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厘清、拨正。人生的种种错位,种种不寻常的际遇,辉煌与寂寞,显赫与苍凉的落差,似乎令人唏嘘叹喟。然而,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其艺术,艺术的长存才是生命意义的真正体现。杰出本身就意味着闪耀。
人物评价
·孙中山曾称赞李铁夫是“东方画坛第一巨擘”;柳亚子有诗咏赞李铁夫:“一老龙潜身是史,几人虎变国为家”;郭沫若在回忆录中称李铁夫是“一位奇人”。
·李铁夫是我非常喜爱的画家,我画不过李铁夫老先生,我以为我画过了,可是拿他的画来一 看,仍然画不过他。他跟孙中山是哥们儿。到美国学画,一辈子没留下几张画,可是非常有教养,非常有才气。(陈丹青)
学西画留学最早、画得最好的,是李铁夫。他在中国学西洋绘画的历史中是成绩很大的,真是要大书特书。李铁夫的画好到什么程度呢,美国的约翰·萨金特都佩服他,在美国大展上得金奖的是李铁夫。他办展览挣的钱,全部捐给民主革命,同盟会纽约的分支就是李铁夫在当负责人。(杨先让)
·李铁夫是真正的大师,这么个大师级的画家,媒体却很少报道,很少人知道李铁夫的艺术造诣和爱国情怀,坊间的一些逸闻趣事甚至还以讹传讹。不但要报道,而且要把李铁夫的作品向全国展出,要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师。(陈金章)
·李铁夫的艺术成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铿锵屹立,他的作品和诗词同样充满激情和生命力。(黄锦祥)
·李铁夫最大的影响是把原汁原味的西方绘画呈现给国人。大概在民国十六年,黄兴为革命来往于国内外,经常把他的画带回来展出。那时国人对西方绘画的概念相当模糊,人们至多只能通过劣质的印刷品或者电影来认识西方绘画,当时李铁夫的画在国内引起很大轰动。(刘一行)
·2000年在日本举行的东亚油画大展中,日本人称李铁夫为“东亚油画第一人”,并郑重邀请广州美术学院选送李铁夫作品参展。(全森)
艺术评价
李铁夫对古今中外文化融会贯通,他不仅是油画家,还是雕塑家、书法家、诗人,是具有全面素养的艺术大师。他的油画技艺高超,他的水彩画淋漓流畅且有水墨趣味;他的雕塑获金奖时,比中国最早的雕塑家李金发前往法国学雕塑还要早好几年;他在影剧方面也很有建树,曾出资办电影厂,并自编、自导、自演戏剧与电影,是华侨电影事业的先驱。
李铁夫同时也是很有造诣的国画家、书法家、诗人。16岁便出国,侨居国外达半个多世纪的李铁夫,极为可贵的是,对于祖国和祖国文化却怀有坚贞不移的情感,并葆有广泛而深厚的兴趣与功力。
李铁夫的中国画多以雄鹰、猛虎以及鸿雁等为题材,通过这些形象可以看出他的胸襟和抱负。画面往往寥寥数笔,稍加渲染,十分生动有力。
李铁夫的书法似有康有为的影响并兼受傅山的熏陶,既有十足的师承传统,又有铁干枝、风骨凛凛、恣意倔强的个人风格。
李铁夫的律诗和联句虽然流传下来的不多,但都言之有物,慷慨激越,充满反封建反清的爱国激情与民主意识,以及革命情怀。
革命先驱
惟有同盟
“我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艺术;二是革命。”这是李铁夫晚年常说的一句话。他认定:“美术为革命运动武器,革命为艺术推进机,二者不能须臾离。”李铁夫是最早的兴中会会员之一,辛亥革命的元老、功臣之一。李铁夫在1904年孙中山往返欧美进行革命活动时加入同盟会,最初任孙中山的海外秘书,为革命奔走四方。1907年与孙中山等创立兴中会后,到英、美各埠组织同盟分会,致力国民革命。1908年,李铁夫与孙中山在纽约成立了美洲第一个同盟会分会,孙中山亲临主盟,并和李铁夫等十五位同仁志士拍照留念。李铁夫赋诗一首:“草莽秦驰道,云烟越故城。千年不磨灭,惟有大同盟。”此后,李铁夫又与孙中山奔走美洲各地,陆续成立了十九个同盟会分会,并任纽约分会书记长达六年。
裸捐革命
李铁夫还组织戏剧演出和组建电影公司,通过文艺宣传革命,同时积极开展筹饷活动。李铁夫还把自己的200多幅油画以及汽车、别墅全部卖掉,捐献于革命活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电邀李铁夫这位开国元老、功臣回国任职。但李铁夫误以为革命已成功,乐于功成身退,并没有应邀回国,随即进入纽约艺术大学,继续搞他的艺术。后来孙中山发动讨袁世凯,进行二次革命,李铁夫在国外继续筹款,他又把自己多次获奖的奖金和售画所得捐献给革命。后来黄兴等前往美洲活动,孙科到美国留学,都得到他的多方面的援助与照顾。
孙中山比李铁夫大三岁,又是广东省老乡,私下里李铁夫称孙中山“大哥”。孙中山每到纽约,就住在他的 寓所,有时还带着儿子孙科同往。一天傍晚,他俩漫步街头,经过一家餐馆时,孙中山摸摸口袋,露出无奈的样子。李铁夫意会到大哥肚子饿了,便拍拍自己的衣袋说:“进去!”李铁夫常与人谈及此事,认为像孙中山那样的伟人,身上吃顿饭的钱都没有,可见他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李铁夫卖画收入丰厚,本来过着富裕的生活。但由于钱财全部捐给了革命事业,已倾家荡产。在他后来决心回国时,连路费也难以筹措,还是他曾热恋过的一位情人资助,才得以回国。
冒死策反
1910年,清政府“海圻号”舰,在祝贺英王乔治三世加冕后,前往墨西哥、古巴等国慰问华侨,途经纽约。李铁夫与同盟会员赵公璧、邓家彦冒死登舰,慷慨陈辞,晓以大义,希望海圻舰官兵加入同盟会,策动率舰大臣程璧光带领舰队官兵回国后起义,弃暗投明,参加革命。程璧光果然于武昌起义时倒戈,率领所辖舰队炮轰汉口。这对瓦解清军斗志,壮大革命声威,导致各省起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辛亥革命后,程璧光任海军司令,与李铁夫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成为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可见李铁夫并非一位文弱的艺术家,而是一位铁骨铮铮,充满民主理想与胆识的革命者。
旗帜设计
“青天白日旗”是19世纪末辛亥革命制定的第一面旗帜,以蓝色为青天,中置一射出12道光芒的白日图案。1895年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第一次使用此旗。后来,同盟会的多次起义均用此旗为义帜。1910年底,孙中山向美国政府借款计划失败,寄望于在旧金山设立中华筹饷局筹饷,并打算把起义成功后将要正式使用的“国旗”印在筹饷的金币券上,但过去起义的旗帜图样,因辗转传制很不统一,若要付印,需加以标准美化。这时,孙中山自然想到了李铁夫。经李铁夫修改设计的起义旗帜图案,印在了金币券上,后来这面旗帜还飘扬在美洲华侨庆祝辛亥革命成功的会场上。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市就任非常大总统,明令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
因情改名
李铁夫原名李玉田,改名“铁夫”,与他的情感伤心史有关,也许还是导致李铁夫终身不娶的缘故。一生没有家室,没有财产,没有官禄,只有一麻袋画。
李铁夫是反清革命者,自然也是反康梁保皇派者。1907年,李铁夫在纽约吕振羽一位华侨少女秋萍热恋。她父亲是顽固的保皇派人,坚决反对女儿与革命党人结合,背着李铁夫强迫女儿嫁到西部加州。李铁夫为此大病了一场;李铁夫作为黄种人艺术技艺超群,还获得了副教授的职位。嫉妒他的人设下圈套,让一个白人姑娘主动和他谈恋爱,当李铁夫深深爱上她时,却遭到无情的抛弃。李铁夫受到打击,一度精神失常,穿奇装异服奔跑于大街。直至接到孙中山的一项重要任务,李铁夫才又振作起来,并为消沉而愧疚,作了一首诗:“故国方遭劫,男儿志未舒。羞为爱情误,当作铁丈夫。”下面签了“铁夫”二字,从此便以“李铁夫”为名。
游子回归
愤而隐遁
李铁夫1932年回国时,孙中山、黄兴、程璧光等早已逝世。这位在国外名声显赫的艺术家和革命元老,虽已60多岁,却满怀抱负:他计划创办一所“东亚美术学院”,传授他的技艺;创作一组大型《辛亥革命历史 画》和一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肖像画,纪念为辛亥革命牺牲的志士。孙科口头赞赏他的宏大计划,但未能积极予以实质性支持,最终都无法实现。
一次,国民党中央行政院长孙科与众多高官拜见并宴请李铁夫。宴会上,李铁夫叫孙科“科仔”;叫李济森“我的学生”;称张群“肥佬”。并且不分场合地大骂政腐官贪……李铁夫回国看到内战不止,外侮日深,官员们只顾搜刮民脂,同胞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心中非常悲愤,感到无比失望。他没想到原来与孙中山一起缔造的民国,会变成这个样子,发出“严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的感叹。
孙科安排他到南京任职,他不干。还教训了孙科一番,劝他不要为背叛他父亲主张的人粉饰太平。蒋介石曾颁发给他一枚中国国民党元老勋章,但他扔掉了。其他人吓得赶紧去捡,他却说:“我不要!”……失望、痛心、愤慨的李铁夫以诗感怀:“风云惨淡思悠悠,愁绪撩人不自由。七尺浮萍如落絮,十年浪迹等闲鸥。山河枥落兴亡感,天地昏沉杀伐秋。举目已无干净土,披衿慷慨弄吴钩。”(《民国二年元旦》)1934年,李铁夫愤而蛰居香港,甘于清贫,去过他那“不肯低头拾卿相,又能落笔生云烟”的自由艺术家生活。
铁性傲骨
1935年1月18日,赵公壁、梁联芳等友人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钟声慈善社为李铁夫举办了画展。这次展览给他树立了很大的声誉,港督不仅前来参观,还到他住处拜访;消息传到内地,徐悲鸿也来拜访,并感到惊叹,说他的画“只能在西方看到,国内是没有的”,并邀请他访游桂林。而李铁夫也直言不讳指出徐悲鸿油画的不足。徐悲鸿走时留下一千块港元,让一个朋友转交给李铁夫,嘱咐说别告诉是他送的,为国家惜才人人有责。
李铁夫这次展览的作品,一张肖像五千元;一尊塑像十万元,但一件也没卖出去,这样高的润格自然不会有人问津。其实是李铁夫根本不肯卖,因为那些都是他珍爱的获奖作品,日后要带回内地展览。为此,他宁愿过“瓢屡空,萧然一室”的“萧然”日子。“所谓伴者,唯此数十年来与生命同其重要之油画数十幅耳!”。身边无物,只有字画。他用一只麻袋把历年获奖的作品装起来,吊上屋梁。由于门锁不牢固,他出门时常在门上贴一纸条,上书:“侦探学校”几个字,借此吓唬小偷。
李铁夫性格耿直孤高,他珍惜自己的艺术价值,绝不因贫困而降低身分。他当时作画的酬金是很高的,但如果对方不是志行高洁的人,他干脆拒绝,给多少钱也不画。有人以重酬请他为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画像,也遭他拒绝。此外,还有些附庸风雅的官员、寓公,也想和他拉拉关系,但李铁夫往往当面对这些人大骂贪官污吏,痛斥官场黑暗,结果也自然就把这些可以替他捧捧场的有钱有势人物吓跑了。显贵人物请他画像,虽再三恳求,他却“拂袖去不与言”,这种事不止一次。
李铁夫穿一件旧西装,皱巴巴的衬衣,歪斜的领带,夏天穿一件褐黄色纺绸小褂;脖子上插一把大芭蕉扇,耳朵上常夹着半截烟,脸上总笑眯眯的。每天坚持背起画具到外面写生,常年乐此不疲。家里没有炊具,早上出来喝茶,午、晚餐就在普通小饭店或者大排档吃一盘牛肉饭之类果腹。李铁夫不食嗟来之食,对于一些关心照顾,他认为是施舍而不愿接受。孙科曾派人送来一笔巨款,他却要退回去。冯钢百暗自代他收下,慢慢地供他使用。
心系家国
1941年12月,日寇侵占香港特别行政区、九龙后,他目睹敌人暴行,十分愤慨。有一次,日兵来搜查他的寓所,又要砍伐他门前一棵大树,他忍无可忍,奋起抗争,怒斥日兵,差点被杀,幸得友人保护,始得脱险。由李济森接他经新会区、台山市、肇庆市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重庆市等地避难,历尽险阻艰辛。途中作《感怀》诗:“惊闻离笛满船声,荡桨同仁斗 酒倾。断头险阻都如梦,此日应为隔世情。”
1943年初,李铁夫在台山寄住友人黎骚家,期间画了一批水彩写生。随之赴肇庆、梧州市、桂林市等地,后又转道四川省。李铁夫沿途每次会见当官的,必告诫要抗日救国。李铁夫还请李济深设法让他到解放区考察共产党的政绩,看看共产党那些首领们是否都像孙中山那样是人民的公仆。在解放战争期间,李铁夫鼓励他的侄子回家乡参加游击队;听说长春市撤守,便焦急得吃不下饭,拒绝参加当天为他画展召开的记者招待会……
1946年初春,李铁夫回故乡鹤山市陈山村探望。这是他离家50多年后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回故乡。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特地为他舞火龙庆贺,因为他少年时也是舞龙队的一员,他还要求吃家乡特有的芋头烧牛肉。李铁夫的老屋已颓旧得只剩10余平方米的宅基地,他寄住在陈山小学,将其百多幅作品在学校展览数天。他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带领乡亲们研究兴建新校舍。他还为村前的蟹眼泉口拈一副对联:“蟹眼涌泉秋更冷,龙珠赛月夜争光”。此联句现刻于石壁,成为当地一景。
老骥伏枥
抗日战争的胜利,又焕发了李铁夫这位爱国老人的艺术青春。1946至1947年,李铁夫随李济森游历重庆市、南京、上海市,同时还在这三地举办了画展,登峨眉山、青城山。李铁夫在南京时,创作了一幅《革命烈士蔡廷锐就义》的历史画。蔡廷锐是武昌起义新建陆军的将领,后因讨伐袁世凯复辟被诬杀。李铁夫在上海致公堂会所还 创作了一幅反映太平天国历史画。表现天王洪秀全率诸王出征的情形。可惜该画已遗失。
1947年,李铁夫又回到香港特别行政区,仍居于九龙的红贫民区。以卖水墨画、书法艰难地维持生计,更加潦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他曾参加香港各界人士举办的庆祝会,和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一起扭秧歌、跳舞。并被香港艺术团体“人间画会”推选为第一届代表大会代表,可惜因年老及交通不便,未能与会。
1950年8月,华南文联终于把81岁高龄的李铁夫从香港接回广州。他欣然就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和华南文艺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名誉教授、油画系主任。暮年的李铁夫终于得偿夙愿,朝夕与青年师生融洽相处,传授油画技艺,为岭南培养了美术108家。他度过了两年舒心、幸福的生活,于1952年6月16日逝世于广州,安葬于银河公墓。生前,李铁夫把全部作品与物品捐献于广州市美术学院。李铁夫逝世后近三十年的1979年,他的第一本画集终于出版,宋庆龄为《李铁夫画集》题写了书名。
轶事拾遗
·1932年,60多岁的李铁夫回到香港特别行政区。他孑然一身,在土瓜湾租了一间木屋居住,每月租金6元。家里不设炉灶,每天冷水洗浴,饿了就上茶楼饭店,几乎天天到九龙城的统一茶楼就餐,最喜欢吃京酱面和鱼肉煮萝卜,说天下美味莫过于此。
·李铁夫在香港的晚年生活并不好,别人求上门来买他的画可是他不卖。但是他对狗肉有特别的喜好,很多人便用狗肉来换取他那难以求得的水墨画和书法作品。
·李铁夫是一个极为和蔼的老人,晚年一直保持喝茶的习惯,而且每顿饭都要亲自写菜谱。一顿饭吃完后,一些人总找机会“偷”菜谱,成为收藏其笔墨的主要途径。
·李铁夫有许多怪癖。他白天走路,总是慢慢地,像一个沉思的哲学家在散步,而晚上走路,即矫健如飞。他有他的道理:白天人太多,走快了,不是碰人,就是被人碰。
·李铁夫生活简单,只有那两套衣服,可是绘画的用具却非常精美。他似乎对绘画入了迷,把结婚的事都忘掉了,但他又不是独身主义者。他说:“作画的时间都嫌不够,结婚,有了家庭太麻烦了!除非家庭制度起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大家同住在一起,各人有各人的工作,不受拘束,不受负担所累,那么,我可以结婚!”
·李铁夫回国后也画了不少人物肖像,有的是在画家余本的画室中所作。由于贫困潦倒,画布、颜料由朋友供给。冯钢百赴美留学时在纽约曾受李铁夫帮助、指导,早结友谊。李铁夫晚年的创作能力并没有衰退,即使买不起油画颜料、没有画室而较少画油画,但仍画了大量水彩画、水墨画和写了不少书法,他还常常即兴作诗联书赠友人。
·1950年8月底,华南文联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接李铁夫回广州市。他踏上港澳轮向广州进发,渡船的机器声吵得他睡不着,他十分生气地说:“现在是1950年了,我们现在还要坐这种古老渡船。军阀、官僚,真该死,硬把中国的进步,阻迟了几十年。”
·1946年,李铁夫在广州举办画展,在展厅外写了一条横幅“同胞们,快来看啊,错过了就再也看不到这么好的油画了”。
·李铁夫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怪人”:其一、拒绝给名流政客画像,宁愿挨饿;其二、终身未婚;第三、每天坚持背起画囊到外面写生作画,常年乐此不疲。
·1945年—1949年,美术界许多著名人士云集香港特别行政区,李铁夫不但和冯钢百、余本、赵少昂、张光宇等老一辈画家密切交往,而且跟青年画家黄新波、廖冰兄、温少曼、陆无涯等组织的进步美术团体“人间画会”经常联系。1949年10月26日,李铁夫带领青年画家在湾仔六国饭店顶楼升起了香港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大师背影
李铁夫美术馆
“李铁夫美术馆”由江门市与广州美术学院共同筹建,并设立“李铁夫美术基金”。辟设李铁夫作品、文物和生平事迹等专厅。广州美术学院把“李铁夫美术馆”作为分馆,提供了一批李铁夫的高仿真作品。李铁夫的一位学生捐赠了自己收藏的两幅李铁夫真品。
李铁夫铜像
在李铁夫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之际,李铁夫半身铜像在“李铁夫美术馆”落成。铜像中的李铁夫身穿西装,面容清瘦,铁骨铮铮。以粗犷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代艺术大师和民主革命先驱者的的风貌。铜像作者为雕塑家潘鹤。
铁夫画阁
1983年,广东鹤山在李铁夫出生地雅瑶镇陈山村龙门里修建了“铁夫画阁”。陈列、展览有关李铁夫的文字、印刷品与照片资料,以及由广州美术学院画家们临摹的李铁夫代表作,另有80多幅知名人士赠送的书画作品。画阁立有李铁夫目光如炬的半身铜像。阁名由画家关山月题写。
广东省美术百年大展
2017年6月,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学术委员会公布了特别评选出的广东百年美术史上的21位广东美术大家,李铁夫位列首位,其馀20人包括高剑父、陈韵、林风眠、赵少昂、罗工柳等。
艺术作品
主要作品
《音乐家》(1918)
《斗牛士》(1919)
《未完成的老人像》
《黑发女郎》(1924)
《老教师》
《老医生》
《大学生》
《人体》
《金发姑娘》
《蓝眼青年》
《外国女友》
《康有为像》(1904)
《秀发女郎》(1924)
《灰的教授》(1927)
《青年教师》(1928)
《画家冯钢百》(1934)
《瓜蔬与坛盘》(1938)
《刘郭太夫人肖像》(1939)
《马丁将军》(1939)
《少女像》
《鱼与茄》(1941)
《盘中鱼》(1941)
《刘素薇肖像》(1942)
《刘思同肖像》(1943)
《客家妇女》
《九龙郊景》(1932)
《遥望瀑布》(1930年代)
《静湖》
《水边林木》(1949)
《革命烈士蔡廷锐就义》(1947)
《万壑松风图》(国画1931)
《飞雁图》(国画)
《海燕双飞图》(国画与高生合作)
《瓶菊》(水彩画)
《四川峨嵋》(水彩画1947)
展览奖项
《李铁夫画展》(纽约多次)
《李铁夫画展》(香港钟声慈善社)
《李铁夫画展》(重庆市)
《李铁夫画展》(南京)
《李铁夫画展》(上海市)
《李铁夫画展》(广州1946)
《李铁夫画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多次)
《李铁夫画展》(广东画院)
《李铁夫画展》(香港艺术中心 多次)
《李铁夫画展》(广东鹤山博物馆)
《春季沙龙美展》等国际大展(美国 21余次)
《东亚油画大展》(日本)
《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3)
《春季沙龙美展》等国际大展 11次获奖:3次一等奖;8次二、三等奖
馆藏捐献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百件作品与物品捐献于广州美术学院
作品出版
《李铁夫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李铁夫》(岭南美术出版社1985)
《铁夫诞辰140周年纪念册》(中国文艺出版社2009)
学术活动
李铁夫艺术成就学术研讨会(香港艺术中心)
纪念李铁夫诞辰120周年一系列活动(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鹤山市1989)
纪念李铁夫诞辰140周年的系列活动(广东鹤山市2009)
作品拍卖
2012年10月,李铁夫的油画《遥望瀑布》(1930年代)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以782万元人民币拍出。
2017年11月25日,李铁夫的油画《刘思健肖像》(1943)在广州华艺国际的秋季拍卖会以1081万人民币拍出。
文物保护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李铁夫的精品或各时期代表作被限制出境。
律诗联语
律诗选辑
《感怀》
惊闻离笛满船声,荡桨同仁斗酒倾。
断头险阻都如梦,此日应为隔世情。
《感怀》(二首)
其一
风云惨淡思悠悠,愁绪撩人不自由。
七尺浮萍如落絮,十年浪迹等闲鸥。
山河历落兴亡感,天地昏沉杀伐秋。
举目已无干净土,披襟慷慨弄吴钩。
其二
漓园欢宴腊灯红,预祝仇崩溃终。
莫道庸愚无敌忾,裹尸马革实英雄。
《》
水分泾渭污难合,器异熏味岂投。
宁甘隐伏羁良马,任占巢居让拙鸠。
《》
帷幄当年苦运筹,劳劳压线几时休?
可怜缔业成春梦,差幸知机退急流。
《》
俊杰知时宁就暗,良禽择木岂迁幽。
可怜缔业随春梦,差幸知机退急流!
《》
草莽秦驰道,云烟越故城。
千年不磨灭,惟有大同盟。
《》
故国方遭劫,男儿志未舒。
羞为爱情误,当作铁丈夫。
联语选辑
·丈夫乐成仁;吊民除国寇。
·家贫清史在;身老白云深。
·不肯低头拾卿相;又能落笔生云烟。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不肯低头执卿相;又能落笔生云烟。
·自知性僻难谐俗;且喜身闲不属人。
·蜗角蛮争徒自扰;佛口蛇心不知羞。
·未能虎啸驱胡虏;难忍狼贪噬汉族。
·帷中已断匈奴臂;军前可饮月氏头。
·蟹眼涌泉秋更冷;龙珠赛月夜增光。
·宁甘隐伏羁良马;任占巢居让拙鸠。
·俊杰知时宁就暗;良禽择木岂迁幽。
·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参考资料
中国近现代油画与民主革命先驱——李铁夫.艺术中国.2024-03-14
被遗忘的画家——李铁夫.中国通.2024-03-14
李铁夫的生平轶事_书画_央视网(cctv.com).李铁夫的生平轶事_书画_央视网(cctv.com).2016-02-18
李铁夫研究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新浪收藏.2013-11-24
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京开幕 泼墨百年,其命惟新.人民日报.2018-08-05
陈丹青作品拍2070万 为任职清华时唯一"大作".人民网.2018-08-13
李铁夫 1943年 刘思健肖像 · 华艺国际 · 2017秋季拍卖会.雅昌拍卖.2018-08-06
名家作品限制出境:不宜过度解读鉴定标准.中国日报网.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