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峡
古浪峡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南连乌鞘岭,北接泗水和黄羊,势似蜂腰,两面峭壁千仞,形成一路险关隘道。被誉为中国西部的“金关银锁”。
古浪峡是祁连山脉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境内。
地域情况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为古丝绸之路要冲,位于乌鞘岭、毛毛山北麓,东倚景泰、南枕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北同凉 州接壤,北邻腾格里沙漠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东西长88公里,南北宽68公里,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人口38.04万人。古浪建县始于西汉,刘彻元狩二年(前121年)始置县。明洪武十年(1377)武威郡千户江亨防守和戎,因旧水名改为古浪,修筑古浪城。古浪县属典型的温带大陆干旱气候,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气温5.75度,年均降水量360.7毫米,年均蒸发量2292毫米,为降水量的6.36倍,无霜期年均142天。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南依祁连山脉,北邻腾格里大沙漠,从南到北,依次为二阴山区、浅山干旱区、引黄灌区、井灌灌溉区和荒漠区,地域辽阔,地貌复杂,自然地理特征是全省的一个缩影。作为丝绸之路要道重镇,自古就以"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名闻遐迩。县境内分布着许多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主要有以"中华之最"而闻名的引黄灌区和"沙漠金盆"马路滩林场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区;以"西北小武当"昌灵山为代表,大靖财神阁、上门三义殿等为主的宗教文化游览区,以昌灵山、石门峡、香林寺、寺洼冰峡等南部自然风光为主的森林避暑旅游区;以汉、明长城国内唯一交汇点为代表的丝路古文化遗址区,还有以黄羊川千乡万才网络城乡第一基地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网络高速公路等旅游资源。
古浪峡长度约30公里,宽不过0.5公里的南北延伸,蜿蜒曲折的高山峡谷,系祁连山脉的一个组成部 分,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境内。古浪峡南接乌鞘岭,北连泗水和蒙原羚,势似蜂腰,两面峭壁千仞,形成一条险关隘道,扼控兰州市、武威,兰(州)新(疆)铁路、甘(肃)新(疆)公路和古浪河横穿而过,形势十分险要。古浪峡在历史上有"秦关"、"雁塞"之称,战略地位相当重要,被誉为中国西部的"金关银锁"。
古浪峡黑松驿陈家河台子于1953年发掘了一件东汉建武年间的标准量器--"大司农平",系青铜器,圆筒形,容积为19.6公升,略同于新朝时期的嘉量。铭文有"大司农平斛建武十一年(35)正月造"数字。大司农平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关于古浪峡,至今还有许多美妙动人的传说。古浪峡入峡到十八里堡,可以遥见一座陡峭奇峰,峰顶东端突冗一巨石,宛如山鹰之啄,横空悬挂,欲飞似坠,因啄下时常砾石滚动,有人怀疑为山的泪水。相传宋代杨家12位寡妇西征,其中11位英勇战死于古浪峡,只有杨满堂一人突破重围,前去朝廷报告。余太君闻讯赶来,追悼亡灵,痛哭之声震撼山岳,感动了鹰嘴山崖,山神流泪不止,泪滴化作山崖碎石,沿崖滚下。后来,人们就将这一山崖叫做"滴泪崖"。在"滴泪崖"对面,有一座黄土山梁形状酷似巨柜,被称为铁柜山。当地人传说,山鹰想飞至峡东,掀去铁柜山巨锁,取出柜中所藏金银财宝,却一直没有达到目的。如今铁柜山下横卧的乳白色巨石,就是传说中的"支山石"。
古浪县峡北端离县城不远处,旧有香林寺,1918年重修,是古浪的一大胜景,今天已不复存在。清代张美如《古浪峡中口占》,描写了古浪峡的景色:城南三十里,崎路尽羊肠 草挂阴崖短,花开瘦石苍 此间无旷地,何处展斜阳 薄暮寒烟起,奔驰马足忙。
昌松瑞石
位于甘肃省古浪县古浪峡的“甘州石”,又称“昌松瑞石”,从古浪峡移至古浪县城以北“金三角”处,甘州石重约400余吨,搬迁工程耗资约500万元左右。古浪峡内,铁柜山下,道路东侧,一白色石头,“屹然突起,如崇台巨屋”叫昌松瑞石、又名甘州石、甘酒石、支山石。《新唐书太宗记》载,唐贞观17(643)年11月,武威郡刺史李袭誉上书,昌松县洪池谷(今古浪峡)天降瑞石,上有“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岁太子李治”等88字。一时朝野轰动,唐太宗以为天有成命,下诏立李克用李治为太子,赦凉州。此石民间传为“甘州石”,欲堵石门峡蓄水,飞至古浪峡被人识破,遂坠地不行;又传为“催生石”,不孕难产者,可摸石求孕催生;又传为“酿酒石”,认为此石“甘性温厚”,以石屑“沈入酒中,既变佳酿”;又传为“支山石”,铁柜山内藏金纳银,靠支山石支撑,抓山鸟抓山,可取山下宝藏。
“甘州石”是一块灰白色的巨石,位于古浪峡中的铁柜落幕山下,左,中,右三面都上书“甘州石”三个红色大字,十分醒目。“甘州石”怎么跑到三百公里之外的古浪峡中来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时候,有一年王母娘娘在甘州龙首山上举行蟠桃会,宴请四方神仙。古浪石门山的山神刘仲也来赴会,为了讨好西王母,编造了一个顺口溜:王母娘娘不爱财,珍珠玛瑙镶莲台;王母娘娘不好色,玄女哪里来?”西王母听后勃然大怒,下令雷公金光圣母十日内降暴雨淹没那里的村庄,灭绝那里的人们。龙首山的山神龙清上个清正内刚直的人,听了西王母的指令,十分焦急,便向金德太白星君求救:“不忍心看到无辜百姓受害,情愿以死相救,请铁派太白金星施展法术,出个主意。”太白金星被感动了,点化他为巨石去镇守山门,并嘱一路小心,不可泄露天机。龙清救民心切,即日辞去神职,起程来古浪境界。不巧遇到醉醺醺的刘仲,问:“来此该干什么?”龙清诚实厚度,不会说谎,便告诉了其原由。狡诈恶毒的刘仲回头便将龙清违背旨意拯救百姓的事告了王母娘娘。西王母即差两个手下去阻止。当龙清刚到铁柜山下时,这两个差人一语道破天机:作怪,作怪,龙首山,甘州石,为何到此?“龙清顿时动弹不得,再也无法恢复原形。此后,这块“甘州石”便一直镇守在这里,护佑当地百姓安康。
这仅是传说而已。至于“甘州石”是甘州市,如何“飞”到古浪峡中的,尚不见史料记载。从中仅能说,“甘州石”也是一 块“友谊石”,把张掖市和古浪县连在一起。
旅游攻略
从兰州市出发
建议早上8:00出发做兰州到武威市的专线到安远大桥下车。
从武威出发
建议早上8:00出发做兰州到武威的专线到古浪县岔路口下车。
友情提示:在穿越古浪峡之前,最好熟悉一下古浪峡的历史,最有名的就属宋朝的杨门虎将和解放战争中的“古浪峡战役”。
杨门女将传说
古浪峡在唐朝称“鸿池谷”,也叫“洪池谷”。峡谷从天祝安远镇延伸至古浪县城,长达28公里,峡内宽窄不等,最宽处不过一里,狭窄处仅几十米,峡口有边墙与古龙山分置东西,俨然如守卫谷口的两位巨人。入峡至十八里堡,可遥见一座陡峭奇峰,直插云空,独冠群山。峰顶东端突出一块巨石,若山鹰之喙,横空悬挂,欲升欲坠,当地人称其为“滴泪崖”。
与滴泪崖隔河相望的是高峻峥嵘的铁柜山。铁柜山黄土长梁,形似铁柜。当地传说,峡西的山鹰欲飞至峡东,抓开铁柜山巨锁,取出柜中的金银财宝,但终未达到目的,所以山鹰一直盯着铁柜山。如今铁柜山下横卧着的那块白色巨石,就是传说中的支山石(又名甘州石)。在滴泪崖和铁柜山之间,峰陡峡窄,高崖坠石,两山夹水,风寒云低,水恶浪险,构成雄伟险关,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武威郡都督郭元振在峡口筑和戎城,后被吐蕃所废。
《五凉志》称“此地足资弹压,诚万世不可废也”。昔人又称此峡为虎狼峡,诗云“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所指正是这里。清·张美总修的《古浪县志》描述此峡是“峻岭居其南,岩边固其北。峡路一线,扼甘肃省之咽喉。河水分流,资田土之灌溉。近而千峰俱峙,远则一望无涯。”诚不为过。清代古浪知县徐思靖以《危岩坠险》为题,赋诗赞此峡:“蜀道之难过上天,我今独立秦山前。崖崩石坠不可数,鸟径插天天与伍。谷中仄道车马通,盘旋百折如游龙。山下滩声险成吼,一夫当抵万夫守。”明指挥王国泰曾题“山川绝险”四字于滴泪崖。
古浪峡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刘彻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征匈奴到解放前夕,这里发生过很多次惨烈的战争。
女将断魂滴泪崖
古浪峡最为奇怪的是“滴泪崖”,其下常有砾石滚动,仿佛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滴答下落,及达峡谷,发出幽深凄惨之声。
据当地民间的传说,宋朝的武将杨文广,奉赵顼的旨令,带领将 士前往河西走廊征讨西夏割据势力,打了败仗,兵困甘州白马关。杨文广向朝廷求援,宋天子得知此情,立即召集文武大臣,但朝中武将却无人敢带兵出征。杨家男儿,多数带兵打仗,大都阵亡,只剩下寡妻孤女。杨文广之女杨满堂,得知父亲被困,便主动到朝廷请战,得到宋天子的允许,带兵征西。其中就有杨家十一个寡妇。
将士以十万火急之速,翻过乌鞘岭,来到古浪峡,被险关阻挡。这里是通往西域必经之路,西夏重兵在此守关。
人地两生的杨满堂带兵直冲古浪峡,遭到伏兵阻击,英勇的杨家十一寡妇,眼看从正面夺关难以突破,便举目向峡西山峰望去,那险峻的石峰直插云空,在层峦叠嶂之中,向东横空伸出一个悬崖,便想攀它上去。可是上崖无路,难以攀登。只好倒退数里,寻到一条微径山道,沿山径爬到那座突兀的悬崖。登高远望,视野顿开,正向下峡口瞭望,被崖西埋伏的西夏兵包围。于是,拉弓搭箭,挥剑舞刀,跟西夏兵将展开一场厮杀,由于寡不敌众,十一个寡妇全部战死在崖顶。
杨满堂一看众将士伤亡严重,十一女将在峡西山崖落难,便立即从峡口撤出,另找出路。带兵退到峡南大川,忽见一群惊惶失措的黄羊从峡东的山上从北向南逃来。杨满堂想,黄羊有道而来,为何翻不过去?于是,调头向北率众沿黄羊道,翻过山岭,穿过大靖峡,过土门镇,绕道向古浪峡北而来。
驻守在古浪峡的西夏将士,满以为战败了杨门女将,便高枕无忧了。想不到杨满堂会带兵绕了半个圈子,从峡口南转战到峡口北。杨满堂插入敌后,乘其不备,来个突然袭击,取下了虎狼关。
佘太君闻讯十一女将伤亡,便星夜赶来,正好和夺下虎狼关的杨满堂在鹰嘴崖会面。攀到峡西悬崖,佘太君缅怀亡灵,面对杨文广被困的白马关,放声痛哭,声震山岳,感动了鹰嘴山崖,山神泣泪不止,泪珠化作山崖石子,沿岸滚下,滴泪崖由此得名。
妙计退敌七古堆
位于古浪县城东南20公里的黄羊川河北,有个叫七古堆湾的村子,现居农户100多户,村子依山傍水,座北向南。在七古堆湾村后的山坡上,自东向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七个大土堆。这些土堆直径均约7米,高约3米左右,两堆相距从几十米到百余米不等。七个土堆被村后一条叫“石沟子”的小山沟隔在东西两侧,东面4个,大体呈“之”字形。
关于这七个土堆的来历,传说也与杨满堂有关。据说当年杨满堂在古浪峡虽经几番血战,终不敌西夏兵木擂石之凶猛,一时难以取胜。无奈,杨满堂率兵东折,进驻古浪峡东的黄羊川。
当时的黄羊川一带,灌木丛生,野兽出没,人烟极少,更没什么行军道路。杨满堂命军队驻扎于黄羊川河北的横山脚下,同时派探马寻找迂回倒取古浪峡口的路径。敌方见宋军东退至黄羊川,怀疑杨家将粮草将尽,派探马去探,如果无粮,便要趁虚进攻。当时,杨满堂军中粮草确实所剩无几,杨满堂十分忧虑,如不能尽快找到北出大横山的道路,倘对方探知粮草短缺,必定要疯狂反扑,那种处境恐怕不好应付。杨满堂苦思一夜,心生一计。次早,命令士兵在空粮袋中全部装上泥土,在营中显眼的几处高高垒起。番兵探马暗中侦察窥视,看到约1公里长的宋营中码着七大垛粮袋,且宋军将士不慌不忙。夏兵对宋营的虚实大大迷惑了,且素知杨家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不敢轻举妄动。
却说寻找路径的宋军士兵,在今七古堆湾东的山沟里发现一条小路,当时正有一群黄羊顺小路北上横山。士兵们顺路上山,发现那条小道蜿蜒向北,直下横山。再探,发现顺此小路可直下今土门一带,正是迂回包抄古浪峡口的绝好路线。于是,在一个风高月黑之夜,宋军把七垛袋子里的土就地倒下,倒成七个大土堆,拔寨起兵。
杨家士兵倒下七个大土堆的地方,就是今天的七古堆湾。
民心可鉴传佳话
关于历史上杨家将是否在古浪峡和西夏兵有过战争,据李教授介绍,赵顼时期,北宋的边界也只是在熙河兰岷一带,杨家将不可能到河西。另外,关于杨门女将,历史上杨家虽然也有女将,但十二女将及其故事却是民间的虚构。
提起杨家将,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历史上,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市的北汉政权。后宋灭北汉,杨业归宋,任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市刺史等职。赵光义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朝十万军马来攻雁门,杨业率部用堵截和奇袭的办法,大败契丹军。从此,敌兵一见“杨”字大旗,便吓得心惊胆战而不战自退,称杨业为“杨无敌”。
雍熙三年(986年),在一次战争中,杨业为了掩护百姓撤退,陷入重围,潘美与监军王冼置杨业军不顾,先行遁去。杨业与敌苦战,终因寡不敌众,负伤坠马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有延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昭后改名延昭,人们称其为“杨六郎”。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辽朝军队。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赵祯时期,先后在河北省、陕西省边境做过镇守将军。
为了表达对杨家将的崇敬之情,宋元之际,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文学家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在民间广泛传播。这些传说和故事,把杨家将英勇战斗、牺牲的过程描述得栩栩如生,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事实上,流传在当地并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杨门女将的英勇传奇,也正是延伸于古浪民众中的对杨家将的崇敬和怀念。
参考资料
古浪峡.互动百科.2014-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