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振
郭元振(656年-713年),名震,字元振,以字行于世,魏州贵乡(今大名县)人。唐朝武将、宰相。
郭元振出身于太原郭氏,少时风流倜傥,身怀远大志向。十六岁入太学,十八岁进士及第,授通泉(今四川射洪)县尉,后因进献《宝剑篇》得到武则天赏识,历任右武卫曹参军及奉宸监丞。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郭元振出使吐蕃,上疏离间吐蕃之策,后迫使吐蕃大将赞婆归降,次年因军功升任主客郎中。大足元年(701年),吐蕃、突厥联军进犯武威郡(今甘肃武威),郭元振出任凉州都督,逼退联军,其治理凉州五年,西拒吐蕃,北御突厥,大兴屯田,促进凉州安定发展。神龙二年(706年),郭元振升任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并与西突厥乌质勒部通好,后出任金山道行军大总管。李旦李旦继位后,郭元振被召为太仆卿,次年升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爵封馆陶县男,后改任朔方军大总管,修筑丰安(今宁夏中卫)、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先天二年(713年),复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助李隆基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因功被封为代国公。同年十月,玄宗李隆基前往骊山巡视军队,因军容不整被流放新州,后因玄宗上尊号被特赦,改任饶州司马,不久郭元振病逝于赴任途中,终年五十八岁,后被追赠太子少保。
郭元振才华出众,著有文集二十卷,《定远安边策》三卷、《安邦策》一卷及《九谏书》一卷,此外《全唐文》收录其奏疏五篇,《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二十三首。刘昫在《旧唐书》中认为,郭元振以儒生之身出任武将,驱逐游牧民族的威胁,维护国家昌盛太平,可谓以武功及文德治理天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其以字被后世所熟悉。他出身于昌乐郭氏(为太原郭氏的一支),祖籍为阳曲县,因其祖父曾任相州(治今南阳市)汤阴县县令,于是郭氏定居于魏地,后郭元振出生于魏州贵乡。其父郭爱(亦作郭善爱)曾任济州(今菏泽市)刺史。郭元振自幼风流倜傥、生性豁达,身高七尺,容貌雄壮,身怀远大志向。
李治咸亨二年(671年),郭元振十六岁时进入太学,并与薛稷、赵彦昭成为同学,家人曾送来四百贯钱财作为学费。当时,曾有身穿丧服者前来敲门,因其祖上五代未能安葬,无钱治丧请求接济,郭元振听闻后没有询问对方姓名,将其钱财分文未留,全部赠送给对方,此事遭到薛稷等人冷言讥讽。但郭元振却开心愉悦,认为救济他人是大事,不应该遭受嘲讽。
献文受赏
咸亨四年(673年),十八岁的郭元振参加科举,进士及第并获评为高等。当时科举及第的官员都以担任校书郎为荣,郭元振却请求担任地方官,于是被外授通泉县尉。郭元振不拘小节、身怀狭义之气,曾私自铸造钱币,多次劫掠卖掉辖区内上千人,并用钱财接济门客,百姓对他非常厌恶。武则天知晓此事后,将郭元振召回并准备将其治罪,两人交谈之后,武则天十分惊奇,认为他非常有才华,于是向其索要文章。郭元振将其创作的《宝剑篇》呈上,武则天读后赞叹不已,下诏令学士李峤等人传阅,并授予郭元振右武卫铠曹参军之职,不久后晋升为奉宸监丞。
离间吐蕃
出使吐蕃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吐蕃因在素罗汗山大败天授军队,后派遣使者向唐朝请求和亲,武则天派遣郭元振出使吐蕃,顺势勘察吐蕃国内情形,吐蕃大将论钦陵要求武周从安西四镇撤兵,吐蕃要占领十姓突厥的疆土。郭元振认为安西四镇、十姓突厥与吐蕃分属不同民族,吐蕃要求武周撤军,这是要有兼并之意。但论钦陵却说,如果吐蕃贪图土地的话,可以向东攻打甘州、武威郡,不会求取万里之外的土地。因双方意见不一,吐蕃派遣使者跟随郭元振入朝提出请求。
上疏献计
因武周朝廷对吐蕃要求犹豫不决,郭元振上疏朝廷,认为吐蕃与突厥默啜可汗的归附,对武周十分有利。吐蕃谋求十姓突厥之地,解除安西四镇的武周军队,这是不能轻易答应的事情,但如果直接拒绝吐蕃的请求,便会造成严重边患,应当用计拖延吐蕃,不能断绝和好的希望。同时郭元振也认为,天授的外患是十姓突厥和安西四镇,内患是甘州、凉州、瓜州县和酒泉市等地。后郭元振建议朝廷,告诉吐蕃大将论钦陵,朝廷并非吝啬安西四镇,而安西四镇是为扼守吐蕃要塞,分散吐蕃的兵力,使其不能东侵。吐蕃如果没有东侵的打算,应当归还吐谷浑和青海省故地,武周将突厥俟斤部落还给吐蕃。这样便能够堵住论钦陵之口,也不能令双方断绝关系,如果论钦陵未能赞成,也是吐蕃无理在前,而且西域归附已久,其对武周的情义,不能与吐蕃同日而语,因此不能放弃西域,伤害西域诸国之心,这种做法不是控制四夷的良策。
分化吐蕃
武则天赞同实施郭元振之策,此后郭元振再次上疏,他认为吐蕃国内百姓深受徭役之苦,都愿意与武周议和,而大将论钦陵欲瓜分安西四镇,只想统兵掌控政权,不想归附。如果朝廷每年都向吐蕃派遣使者通好,而论钦陵不听命的话,吐蕃百姓对论钦陵的怨恨就会日益加深,将来他想要动员百姓东扩也会越发困难。这是逐渐离间之策,必会使得吐蕃国内君臣猜忌产生祸乱。郭元振的上疏得到武则天的完全赞同,此后数年时间,吐蕃君臣果然相互猜忌。
圣历二年(699年),吐蕃国内大乱,赞普统兵征讨论钦陵,最终论钦陵兵败自杀。同年四月,论钦陵之弟赞婆及其兄长之子莽布支率领部众一千余人归顺武周,武则天派遣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统兵前去迎接,武则天任命赞婆为特进与归德王。论钦陵之子弓仁,也统率所属吐谷浑七千部众投降武周,并被武周朝廷任命为左玉卫将军与酒泉郡公。后吐蕃大将莽布支率部攻打武周,被武威郡都督唐休璟率部击败,而郭元振参与军事谋划,因功被授予主客郎中之职。
治理凉州
大足元年(701年),吐蕃与突厥联军攻打武周,连破十余座城池,围逼凉州。武则天正在长安洛城门举办宴会,听闻边疆战事后,拜郭元振为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州大使,急调关中五万军队,号称二十万,奔赴河西前线御敌。郭元振率部抵达凉州后,吐蕃、突厥联军听说郭元振威名果断退兵。当时凉州疆域南北只有四百余里,吐蕃与突厥经常犯边,凉州百姓深受其苦,于是郭元振在凉州南境口修筑和戎城(今古浪县),北境沙漠中修筑白亭军(今甘肃民勤东北部),控制交通要道,并将凉州疆域扩展到一千五百里,从此之后吐蕃、突厥再也无法前往州城侵扰凉州军民。
此外,郭元振又下令让甘州(今张掖市)刺史李汉通兴兵屯田,充分发挥当地河流优势发展农业,使武威郡实现数年丰收,军粮可供军队消耗数十年。屯田之后,凉州地区粮食价格由每数千钱降低到一匹绢布兑换数十斛。郭元振直隶凉州五年时间,因其善于安抚百姓、抵御边患,使得四夷尊敬仰慕,又因其令行禁止,军纪严明,令凉州军民牛羊遍野,境内路不拾遗。
镇守安西
通好突厥
神龙二年(706年),郭元振升任左骁卫将军兼检校(代理)安西大都护。由于西突厥乌质勒部落强盛起来,欲与唐朝通好,于是郭元振亲自前往西突厥牙帐商讨军事。当时天降大雪,郭元振亲自站立于牙帐之前,与西突厥首领乌质勒商讨通好之事,不久后,大雪逐渐深厚寒风凛冽,但郭元振未曾移动一步,但乌质勒因年老体衰,不能够抵御风寒,会谈结束后便病逝了。乌质勒之子娑葛认为这是郭元振故意杀害其父,便欲统兵突袭唐军。唐军副使御史中丞解琬获悉娑葛的谋划,便劝说郭元振连夜逃走,但郭元振认为他以诚信待人,不应该怀疑畏惧,并且他们都身处敌营,又能往哪里逃跑,于是他安心躺在营帐之中。
第二日,郭元振身着素服亲自前往营帐吊唁乌质勒,路上遇到娑葛的手下士兵,他们不知道郭元振的来意,便不敢轻举妄动,并将他迎入帐内。郭元振进入营帐,亲自吊唁乌质勒并赠送礼品,大声哀哭,为其丧事留驻数十日。郭元振的诚意打动娑葛,于是娑葛派遣使者向唐朝献上五千匹马、二百头骆驼以及十余万头牛羊。后郭元振因功被任命为金山道行军大总管。
上疏献计
景龙二年(708年),娑葛代领乌质勒统率部众后,他与其父乌质勒的部将阙啜忠节不和,两人多次相互攻击。但因阙啜忠节实力弱小不能抵抗娑葛,于是金山道行军总管郭元振上疏奏请李显,希望朝廷召其入京担任宿卫,同时将其部众安置于瓜州县(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与敦煌市(今甘肃敦煌)一带,唐中宗下诏赞成郭元振之策。阙啜忠节率领部众行至播仙城(今新疆且末西南)时,他与天宝经略使、右威卫将军周以悌相遇。周以悌劝说阙啜忠节不要入朝,认为他孤身入朝恐有性命之忧,并建议他贿赂宰相宗楚客与纪处讷,准许其留驻西域,同时奏请唐廷派遣安西兵马联合吐蕃攻打娑葛,另立阿史那献为可汗招抚十姓突厥,这样他既能报仇,又能保存部落,还不用入朝受制于人。阙啜忠节听从周以悌的建议,派遣使者贿赂宗楚客与纪处讷,同时率部攻取于坎城(今新疆策勒县),俘获大量金银财宝及牲畜。
受制于人
同年,郭元振听闻阙啜忠节的消息后,立刻上疏朝廷劝阻此事。他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如果将吐蕃引入西域,必然会后患无穷,而且阙啜忠节欲册立的阿史那献,也不能改变突厥局势。但是朝廷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宰相宗楚客等人接受阙啜忠节的贿赂后,便建议朝廷派遣使者御史中丞冯嘉宾前往西域安抚阙啜忠节,并任命御史吕守素处理安西四镇事务,同时由牛师奖出任安西副都护,统领甘州及武威郡兵马,并征发吐蕃兵马共同征讨娑葛。娑葛在长安的使者获悉宗楚客的计谋,便立刻驰报给娑葛。
十一月,娑葛自立为可汗,并派遣其弟遮弩等将领发兵两万攻打唐军,兵分四路分别攻打安西、拨换(今新疆阿克苏)、焉耆及疏勒。由于娑葛兵锋强盛,郭元振屯兵疏勒,并于河口设置栅栏坚守。当时阙啜忠节正在计舒河口(今新疆库车东南)迎接天宝安抚使节冯嘉宾,娑葛派兵前去偷袭,一举生擒阙啜忠节并杀死冯嘉宾等人,而吕守素也在僻城(今新疆库车附近)被杀害。不久后,牛师奖率部与娑葛在火烧城(今新疆库车东南)激战,但唐军大败,牛师奖全军覆没,于是娑葛率部贡献安西,彻底断绝安西四镇之路,并遣使入朝,请求处死宗楚客。
复任都护
宗楚客又奏请李显以周以悌取代郭元振出任安西大都护,并召郭元振入朝欲陷害他,此外任命阿史那献为十姓可汗,派兵进驻焉耆并攻打娑葛。娑葛在唐军将要抵达焉耆时,上书安西大都护郭元振,认为他与唐朝本无积怨,只是仇恨阙啜忠节,但宰相宗楚客却收取阙啜忠节贿赂,欲攻破其部落,如今朝廷又派兵前来,他恐怕此举会重燃战火,令百姓不得安宁,希望郭元振设法阻止唐军。
郭元振对娑葛非常同情,并将此事如实上报朝廷,但此举令宗楚客十分恼怒,竟诬陷郭元振有异心,欲图谋不轨,于是将其召回京师治罪。郭元振再派其子郭鸿回京详细奏报详情,并以西域尚未安宁为由乞求留守,不敢返回京城。此后,引发此事的周以悌被流放博白县(今广西博白),郭元振再次出任安西大都护,朝廷派遣使者赦免娑葛之罪,并册封其为十四姓可汗。
两度为相
景云元年(710年),李显病逝后,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诛灭韦皇后集团,宗楚客等人因是韦后同党一同遭到诛杀。李旦李旦继位后,郭元振被召回京师并被拜为太仆卿,并加授银青光禄大夫。郭元振离开西域时,安西各部落酋长甚至以刀划面、痛哭相送,他刚到玉门关,距离武威郡还有八百里时,城中百姓便备好酒水相迎。次年(711年),郭元振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接替宋璟出任吏部尚书,不久后转任兵部尚书,并爵封馆陶县男。同年冬,郭元振与好友韦安石、张说等人一同被罢免相位。
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退位后,李隆基李隆基继位。后郭元振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他率部修筑丰安与定远城,使其成为唐军戍边驻守的场所。次年六月,郭元振复任宰相,出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因萧至忠、窦怀贞等人依附于太平公主集团,欲暗中谋划发动政变,但李隆基统率羽林兵诛杀太平公主集团,李旦李旦登临承天门,而郭元振亲自统率部众护卫太上皇睿宗李旦,并在中书省连续宿卫十四天。后郭元振因参与诛杀太平公主之功被封为代国公,实封四百户,赐予郭元振其中一个儿子为官,并赐物千段。不久后郭元振又兼任御史大夫天下行军大元帅及朔方郡道大总管,北御突厥,但并未赴任。
流放而亡
先天二年(713年)十月,李隆基前往骊山巡视军队,并亲自擂鼓助威。郭元振出列奏报事务,此举扰乱了军容。玄宗李隆基因军容不整,非常生气,便欲斩杀郭元振,后因刘幽求、张说在玄宗李隆基马前劝谏,这才因郭元振立有大功而赦免死罪,被流放于新州。
十一月,因群臣上表奏请玄宗李隆基加尊号为开元神武皇帝而大赦天下,下诏特赦郭元振,认为他立有保护社稷的功劳,仅因阅武时军容不整而遭受流放,应该酌情启用,并被任命为饶州司马。郭元振自认为功勋卓著却无法实现愿望,心情抑郁,并在赴任途中病逝,终年五十八岁。开元十年(722年),唐廷下令追赠郭元振为太子少保。
人物作品
作品概况
根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郭元振著有《定远安边策》三卷、《安邦策》一卷、《九谏书》一卷、《郭元振集》二十卷(一说为二十二卷),今已散佚。
《全唐文》收录其奏疏五篇,为《离间钦陵疏》《论阙啜忠节疏》《劾赵彦昭韦嗣立韦安石奏》《上安置降吐谷浑状》及《论去四镇兵疏》。
《全唐诗》录存其诗作二十三首,编为一卷,为《古剑篇》(亦作《宝剑篇》)《寄刘校书》《塞上》《春江曲》《同徐员外除太子舍人寓直之作》《王昭君三首》《子夜四时歌六首》(包括《春歌》《秋歌》《冬歌》各两首)《二月乐游诗》《十月乐游诗》《萤》《蛩》《云》《野井》《米囊花》《惜花》《莲华》。
作品特点
郭元振现存诗歌占比最大为咏物诗,共有七题,几乎都为托物言志之作。如《古剑篇》借歌咏龙泉剑抒写其理想抱负与怀才不遇的不平,《野井》抒写其兼济天下的志向。同时,郭元振的咏物诗不仅寄托其理想抱负,还用于讽刺社会丑恶现象,如《米囊花》讽刺无才无能、对社会毫无贡献却又安富尊荣的庸碌官僚。
此外,郭元振的乐府小诗展现其学习民间文学的特点,而《春江曲》也颇得南朝乐府神韵,边塞诗《塞上》描写其在边关担任统帅的感受,展现出沉重的责任感,这些作品都显示出郭元振具有多样性的诗歌风格。
后世地位
唐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平定唐朝建立以来的功臣,兵部尚书代国公郭元振与李孝恭、尉迟敬德、程咬金、秦琼、苏定方等二十四人被定为功臣第二等。
唐建中元年(780年),李适平定前代功臣,郭元振与裴寂、刘文静、长孙无忌、李靖、李勣等三十四人为评为功臣上等。
唐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李适追封古今六十四名将配享武庙,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国公郭元振名列其中,唐朝其他入选名将包括李孝恭、尉迟敬德、苏定方、裴行俭、张仁愿、张齐丘、王晙、王孝杰与郭子仪。
唐大中二年(848年),李忱将郭元振与、裴寂、刘文静、马周、张柬之等三十七人图形于凌烟阁。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朝惯例,追封古代七十二位名将配享武庙,其中便包括郭元振。
人物评价
后晋刘昫在《旧唐书》中认为,郭元振以儒生之身出任武将,驱逐游牧民族的威胁,维护国家昌盛太平,可谓以武功及文德治理天下。
北宋欧阳修与宋祁在《新唐书》中认为,郭元振功劳卓著气节坚固,但其一次跌倒便不能翻身,其早亡是大的遗憾。
李旦李旦认为,郭元振为人正直,齐名于名相宋璟,治理朝政能力超过名相姚崇,而其谋略能力更在其上。
李隆基在《赏定策功臣制》中认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郭元振,拥有卓越才能,气度宏亮,治国理政与创作文章,身怀王佐之才,出将入相,属于才智杰出之人。
唐朝宰相张说在《兵部尚书代国公赠少保郭公行状》认为,郭元振的文章具有超脱世俗的气度,被当世之人所器重,他少时身负不居人下的意气,胸怀磊落。巴蜀为官时,不注重名节礼法。为人言行忠诚正义,生活俭约。
天宝学者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认为,郭元振、薛讷、李适之等人,都是凭借在边疆立功,后进入朝廷中枢处理政务。
唐朝诗人杜牧认为,唐朝郭元振、李靖与历史上的韩信、周瑜、诸葛亮等名将,都是当时的人杰,他们所使用的计谋,全部都是顺应时代的神奇秘计,对内定下奇策,对外建立功勋。
学者李青峰认为,郭元振历仕武则天、李显、李旦和李隆基四朝,其在任职期间,文韬武略都取得建树,尤其在治理边疆及民族关系处理上,在当时百姓中颇有口碑。
学者张永山等人在编撰《中国军事通史》中评价,郭元振守边多年,虽然没有显赫战功,但其以建设、安抚见长,以诚信对待边疆少数民族,受到少数民族的爱戴,其对稳定边疆、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人物轶事
牵丝娶妻
郭元振年少之时,容貌俊美,颇具才华。当时宰相张嘉贞想要将召郭元振为女婿,郭元振认为张宰相家中有五个女儿,他不知道美丑,并认为这不是仓促之事,他需要仔细考虑一下。张宰相告诉郭元振,他的五个女儿各有姿色,他也不知道该将哪个女儿嫁给他,但他认为郭元振长相俊美,不是非常之人。他打算让五个女儿每人都手持一条丝线,并用帷幔遮挡起来,然后让郭元振随便选择一个,这个女儿便会许配给他。郭元振听说后欣然同意,于是选择了其中一条红丝线,就这样他得到张宰相的第三个女儿,而此女果然非常漂亮,最终她跟随郭元振富贵起来。
掠卖部人
郭元振最初担任梓州射洪县令时,征收税款贪得无厌,甚至劫掠辖区内百姓将他们卖掉成为奴婢。这件事情被武则天听说后,立刻派遣使者没收郭元振的家财,发现他家中仅有数百卷书籍而已。武则天询问郭元振将贪污劫掠的财产的去处,这才知晓他已经将财产全部接济他人,对此武则天感到出奇并将他赦免。此后郭元振出任武威郡都督,在他治下百姓路不拾遗,周围属国部落听闻此事后前来朝献物品。
题诗菌怪
郭元振曾隐居于山中,某日夜晚,有个脸庞似盘面的人,怒目而视出现在灯光之下。郭元振看到后神色自若,整个人毫无惧色,于是提笔在其物面之上便题写了一首诗,这首诗为“久戍人偏老,长征马不肥”,同时郭元振还专门备注这是他的警句。这首歌题写完毕后,他还大声吟唱起来,之后这个怪物才离开。不久后,郭元振跟随樵夫外出闲逛,看到一个巨大树木之上有一个白木耳,就见它像斗一样大,走进一看,郭元振题写的诗句还在上面。
元振除妖
郭元振考进士落榜后前往汾州,某天,因天色太暗迷了路,后来看到远处有灯光,便直奔那里。走了八九里路,看到一处大宅子,他便走了进去,宅子内灯火通明,桌上摆满饭菜,却没有一个人。突然郭元振听到东阁传来女子哭泣声,便走过去询问。听到有人问话,女子说她父亲贪图钱财,将他供奉给神灵乌将军,她因为害怕才哭泣。她说如果郭元振能够救他脱离灾难,愿意终身做他妻妾。郭元振听后十分愤怒,询问得知乌将军二更过来,于是他便等待乌将军。不久后,祠堂门前火光照耀,有两拨人走进院内,随后将军才下车,带着侍卫走进院内。郭元振让仆人通报说郭秀才拜见,然后郭元振出来作揖,并说要给他在婚礼上做傧相,将军听后很高兴,两人坐下一起吃酒。郭元振利用给他端鹿肉之机,用刀割断将军手腕,将军大喊着跑掉了。郭元振追了出去什么也看不到,返回后看到将军的手是个猪蹄。
这时外面传来哭声,原来女子父母等人前来收尸,他们看到女子还活着十分吃惊,当他们得知郭元振伤了乌将军后十分生气,认为神灵会因此降下灾害,并要将他送去官府治罪。郭元振认为神灵应该降下福报,而它残害百姓,如果是神的话,怎么会是猪蹄,上天也不会派遣这种祸害为百姓祈福,并劝说百姓除掉祸害。在他的劝说下百姓们愿意帮他除妖,于是郭元振等几百人带上武器,循着血迹追了出去。他们追了二十里,发现一个墓穴,众人围着挖了起来,只见下面有间大屋,里面有头猪缺少左前蹄。这时猪妖看到有人便要跑,最后被众人打死。女子告别父母要跟随郭元振而去,郭元振劝说女子没有效果,最终便娶他为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