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创建于1926年,倡导和建立了包括戏曲历史学、文学人类学、诗史互证之学在内的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被公认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祥地。中文系拥有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含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1952年清华大学院系调整,中国语言文学系停办,师生分别转入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或其他学术单位。1985年,中国语言文学系复建。1994年,中文系分设文学、语言学和新闻传播学三个专业方向,同年9月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本科生,1997年9月,开始招收留学生本科生。2008年,成立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2017年,成立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2019年,《数字人文》杂志创刊。
截至2024年3月,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师共出版专著189本,其中著作135本,外文著作15本,主编32本,译著7本。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共发表论文1119篇,其中SSCI论文11篇,SCI论文28篇,EI论文69篇,已出版学术专著200多种,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数千篇。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教授先后有杨树达、汪鸾翔、陈寅恪、朱自清、闻一多、刘文典、俞平伯、王力等,也培养出许多优秀毕业生,如古典文学家余冠英,当代语言家吴宗济,古典文学家李嘉言、文学史家林庚、古典文学专家吴组缃,以及教育家蒋南翔、知名女记者陈柏生等。
历史
中国文学系创建
1925年,清华大学开办大学,采用普通科加专门科的学制。普通科设有国文系列课程,朱自清等教授任教。清华学校同时增设研究院国学门(通称“国学研究院”),“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研究人才,学科范围包括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以及西方汉学。国学研究院的教职员有:主任吴宓,教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讲师李济,助教梁廷灿、章明煌、陆维钊、赵万里、浦江清等。
1926年,清华学校大学部设国文系。
1928年清华大学改为台湾清华大学后,国文系改称中国文学系。系主任最早为吴宓,1928年以后是杨振声
同年,中文系新聘数位富有近代学识的教授、讲师,师资得到充实,确定了“养成学生以近代外国研究学问的方法来治国学的能力,加意注重外国文学,俾能独立创造中国未来的文学”的办学目标和方向。系主任杨振声提出了“注重新旧文学的贯通与中外文学的结合”的教学方针,计划向新文学方向发展,试图使学生将来成为新文学的“作家”和研究者。开出了数门新文学方面的课程,并规定学生必修24学分的外国语言与文学课程。
同年12月,全系师生成立“中国文学会”。
1929年,国学研究院正式宣布结束。国学研究院虽开办仅四年(1925年至1929年),但在培养国学人才方面卓有成绩。培养了4届毕业生,共74人。培养出了王力、刘盼遂、刘节、高亨、谢国祯、吴其昌、姚名达、朱芳圃、徐中舒、姜亮夫等一批人才。国学研究院撤消后,教师转入中国文学系和历史系等系。
1930年,杨振声离校,朱自清接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1年朱自清出国休假期间由刘文典代理。此后数年,系务均由朱自清主持。长期任教的有教授朱自清、杨树达、闻一多、刘文典、俞平伯、陈寅恪(与历史系合聘)、王力,专任讲师浦江清,教员许维遹、余冠英等,断续任教的教授有沈兼士、钱玄同、张煦、黄节、傅增湘、赵元任、许地山、赵万里、唐兰、刘盼遂、容庚、郭绍虞、罗常培、徐耀辰、罗根泽、商承祚、朱光潜以及教员邹树椿、助教安文、李嘉言等。
同年,中文系首届本科生毕业,共2人。
1931年,朱自清认为,中国文学系的必修课程以“基本科目及足资比较研究之科目为限”,“所谓基本科目,兼指工具科目与国学基础而言”,其中工具科目包括“中国文字学概要中国音韵学概要,英文”,国学基础则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国学要籍(九种:论、孟、庄、荀、韩非子、诗经、楚辞、文选、杜诗)”,所谓足资比较研究的科目是指“西洋文学概要及英文文字学入门”。
同年,台湾清华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中国文学部成立。在中国文学系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若干门研究课程,由本系教授任导师指导研究生。
1932年秋,朱自清出国归来,正式领导系务,闻一多、王力等人也于同年到校,师资更加充实完备。经过对教学目标和课程计划的讨论,1932年底,本系教授会通过了《中国文学系改定必修选修科目案》,1933年度开始施行。此方案沿续了新文学及外文方面的课程,但开始侧重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增开了《国学要籍》系列课程,并根据学科建设自身的规律将全部课程分为中国文学与中国语言文字两类,以培养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和语言文字学研究人才。
1934年,《清华中国文学会月刊》创刊并出版。
1936年,学术性刊物《语言与文学》出版。
1930年至1937年,培养本科毕业生8届共59人。
1934至1937年,毕业3届研究生共4人。
1937年,在读研究生6人。
1931年,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全体同学
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9月清华大学南迁,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在长沙市组成临时大学。朱自清被推为临时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会主席。
1938年4月,临时大学迁至昆明市,校名改称西南联合大学。朱自清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40年秋,朱自清因身体原因,由闻一多代理中国文学系主任。
1941年8月,清华文科研究所成立,闻一多任中国文学部主任。
西南联大时期清华中文系有教授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与历史系合聘)、王力、浦江清,副教授许维遹、陈梦家、余冠英等。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中文系课程仍分为文学与语文学两组,古典文学与古文字学的课程有所加强,较突出的进展是中国文学史的课程设置。王力开出了《语言学概要》,为当时国内之先。
1946年春,文科研究所结束,闻一多辞主任,朱自清复任。1946年夏,西南联大结束,师生分批离滇。
1938年至1946年,西南联合国大会中国文学系培养毕业生9届共104人,其中原清华学籍11人、联大入学者57人。
北平清华大学
1946年10月,清华大学在北平市复校开学。
1948年8月,朱自清病逝。李广田任中文系主任。
复校后的中文系教师有教授朱自清、陈寅恪、王力、浦江清、许维遹、陈梦家、余冠英,讲师张清常,教员何善周、王瑶,助教冯钟芸、季镇淮、朱德熙等。
中文系的课程内容是“新旧并重”,并开始重新注意新文学,恢复了战前“中西并重”的原则。为适应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增开《新闻学概论》、《图书馆学》、《语文教学研究》、《翻译》等课程。
1950年至1952年,吕叔湘先生在清华大学主持东欧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培训班。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入北京大学。清华、北大、燕京三校中文系教师40余人,约一半外调,其余留任,组成新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1947年至1952年,中文系培养6届本科毕业生共34人,中国文学研究所培养2届研究生共4人。
复建清华大学
1985年9月,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复建。1985年至1991年由常务副系主任张正权主持系务(系主任暂缺)。复建初期为本校学生开设文学、写作课程、培养科技编辑和新闻人才,暂未招收中文专业学生。
同年,建立编辑学专业第二学位。至2005年止,共毕业19届学生,415人。1992年,徐葆耕任中文系主任。
同年,成立汉学研究所,两年后改称国际汉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兼任所长。出版《清华文丛》、《法国汉学》半年刊、《清华汉学研究》专辑和《华学》(合作),并与海内外汉学界建立广泛的交流关系。国际汉学研究所专职和兼职导师4人:李学勤(兼),葛兆光,傅璇琮(兼),钱理群(兼)。
1993年成立科技传播研究中心。同年底,中文系归属清华大学新成立的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中文系分设文学、语言学和新闻传播学三个专业方向。同年9月,中文系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招生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中应届理科毕业生。同时招收外国留学生。语言学专业设置计算语言学方向,和计算机系联合培养研究生。
1997年9月,开始招收留学生本科生。
1998年5月,成立清华大学语言研究中心,黄国营任中心主任。
1998年6月,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同年,新闻学专业从中文系分离,独立成新闻传播系。
1999年,中文系创办中外文化综合班。培养计划是首先要扎实掌握本国文化和文学的知识和理论,同时要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能够从事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中外文化综合班2003届和2004届35%的本科毕业生进入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和荷兰等国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0年,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2年,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王中忱任中文系主任。
同年,中国现当代文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刘勇任中文系主任。
同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刘石任中文系主任。
同年,建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2008年,成立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傅璇琮任中心主任。
2010年,成立清华大学—哥伦比亚跨语际文化研究中心,罗钢(中方)、刘禾(美方)任中心主任。
2014年,王中枕任系主任。
现状
师资队伍
中文系拥有一支高水平、有活力、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6名,其中教授18名(有博士学位者16名,博士生导师14名),副教授6名,讲师1名,工程师1名。24人为硕士生导师。有国外长期学习、任教或合作研究经历者24名。博士后出站者10名,5名博士后在站研究。
中文系具有辉煌的学术传统,拥有精干的师资力量,注重占据学术前沿,增强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国内外学术界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声誉。
学术研究
1985年以来,中文系教师共出版专著189本,其中著作135本,外文著作15本,主编32本,译著7本。2000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119篇,其中SSCI论文11篇,SCI论文28篇,EI论文69篇。2002年至2010年,科研项目经费1000.33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海外研究基金项目48项。项目成果获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古籍整理研究成果奖等35项。
学科建设
中文系继承并发展前辈学者优良学术传统,重视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完整教学研究体系的中文系。拥有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含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学科努力接续朱自清先生开创的新文学研究传统,重视从第一手文献入手,努力建立现代文学语文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思想史的视野深入分析现代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现象,在鲁迅研究、现代诗歌及诗论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文学:本学科以文献考据为依据,着力对各种文学史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同时重视在文献基础上的文学和文化学研究。傅璇琮先生是本学科著名学者,享誉海内外,为中原地区古典文学和文献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傅璇琮先生现正在领导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进行《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工作。
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本学科在对中外文学理论和文学史进行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关注学术前沿的新动向,从跨文化、跨语际研究的视野对中外文学及文化现象提出新阐释,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并翻译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本学科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计算语言学、语言和文化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强调语言研究的跨学科视野,既注重文理渗透,也注重文科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保证了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的开拓性。计算语言学研究是中文系语言学研究的特色方向,培养了一批跨语言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型人才。
汉语言文字学: 本学科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汉语方言、汉语史、文字学等。注重以第一手语言事实为依据,对汉语词汇、语法、语音及传统文献语言语料的本体研究,注重将传统的中原地区语文学诸问题置于现当代学术背景下进行研究,开展野外方言调查、民间文字和文献调查考证,以期解决学界长期关注的语言地域空间分布特点、官话的历史形成和地域空间特性、汉语的传播特点等学术问题。
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中心
中国书法与文化研修中心
人才培养
中文系积极开展本科生、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留学生及进修生人才培养。逐步建立了本科、研究生、留学生及进修生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本科生培养
秉持“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培养范式,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2005年起,中文系与哲学、历史二系合作,以“人文科学概论实验班”的形式招收本科生。实验班旨在利用学院及学校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大类招生、大类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基础课程、学科交叉与专业训练相结合,培养具有宽博扎实的人文学科知识、较强的外语能力,从事国际文化交流、新闻传播与编辑出版实务、媒体策划开发及经营管理、企事业单位公关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新人才,并为进一步从事人文学科基础研究、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等打下坚实基础。
本科培养实行新生导师制,坚持名师授课,突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暑期外语教学、专业实习、综合论文训练)环节。
中文系从1994年恢复招收本科生。至2010年9月,培养学士635名,其中留学生272名。目前在校本科生326名,其中留学生278名。在读交换留学生54名,进修留学生72名。
硕士生培养
研究生培养是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清华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目标的重要体现。中文系不断改进、科学确定体现一级学科特点的硕士生培养基础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从事专业研究及相关实践工作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中文系199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至2010年9月,培养硕士217名,其中留学生9名。目前在校硕士生87名,其中留学生40名。
博士生培养
严格实行导师负责与集体承担相结合的培养制度,致力于具有坚实语言文学、文化理论学识与研究能力的学术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历史与现状有深入细致的把握,在广而深地掌握学术基础和创造性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从事学术研究,并力图占据学术前沿,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
博士生培养方向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
中文系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生,至2010年9月,培养博士9名,其中留学生1名。目前在校博士生64名,其中留学生16名。
学术交流
中文系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成果丰厚,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近年来尤为重视开展学术交流与人才互换培养。经常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来我系进行讲座和交流,先后邀请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康奈尔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法国高等研究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大阪大学、菲莉斯女子大学、岩手大学、静冈大学、立命馆大学、德里大学、韩国西江大学、汉阳大学、东京国际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东海大学等学者来我系开设课程、讲学和访学。与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远东亚太研究院开展合作研究,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互派研究生,与俄亥俄大学、罗马第一大学、台湾清华大学联合进行“国际中文学术研究数据库”建设,与日本菲莉斯女子大学、岩手大学互换留学生,并接受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众多著名高校的学生来我系短期学习。
中文系与海外大学中文系合作培养学生,主要项目有:佛罗里达大学项目、汉阳大学项目、韩国西江大学项目、学期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
实验室
中文系拥有一个颇具特色的资料室。现有中外文藏书近万册,其中原版外文学术著作5000册,这些著作是近年海外出版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性专著,内容涉及当代文化理论、社会批评、欧美哲学经典,女性主义、影视和艺术理论等。
中文系计算语言学实验室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全部计算机与校园网连接。计算语言学专业主要开展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语言认知处理等相关课题的研究。
师生活动
中文系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研究单位。在紧张、有序的教学与研究之余,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互动的联谊活动,增进师生间的友谊,加强了集体凝聚力。
大师风采
中文系创建于1926年,先后在中文系执教的有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刘文典、王力、杨树达、陈梦家、张清常、沈从文、王瑶等著名学者。朱自清先生主持系务长达十六年之久,实行“古今贯通、中外融汇”的教学方针。在研究方面,强调兼取“京派”与“海派”之长,既重视微观的严谨又具有宏观上的开阔。具有全国性影响。
参考资料
中国语言文学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2024-03-22
本系现状.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4-03-22
本系历史.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4-03-22
“创造中国新文学”的中文系.清华大学档案馆.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