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印度文学研究集刊

印度文学研究集刊

《印度文学研究集刊(第6辑)》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成长在西天 定居在东土,迦梨陀娑笔下的罗摩传奇,诗人的宗教不是宗教,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自然观与自然诗,戈尔政治抒情诗深度解读,泰戈尔的散文诗及相关理论比较研究,泰戈尔给中国文化名人的三首赠诗,泰戈尔短篇小说叙事艺术探微,从现实走向理想的悲歌等。

媒体推荐

引言

成长在西天 定居在东土——阎王爷形象的塑造和演变

刘安武

提起阎王,迷信的人颇有点心惊胆战;就是不迷信的人,头脑里也会闪现出一个恐怖的形象。阎王这位人物,特别是他的大名,已经深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形容一个人威严可怕,往往称他为活阎王,诅咒或威胁某人时就会说送他去见阎王。还有成语:“阎王注定三更死,谁能留人到五更。”这里面就包含着阎王不讲情面的严厉态度了。阎王是阴间之王,地狱之主。自从他随着佛教从西天到东土以后,他慢慢在民间站住了脚,扎了根。在各种叙事文学中,有关他的故事多了起来。他的形象越来越本土化了,或者说中国化了,可是民间还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印裔血统呢?

既然阎王爷是随佛教到中国来的,当然他的祖籍是在印度。在印度古代梵语里这个词是Yama,阎罗王,加上王的称号raja,罗阇,成了阎摩罗阇,取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成了阎罗或阎罗王,或者称阎摩王,简称阎王。他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几百年成书的《梨俱吠陀》里,那时他还是一个职务不大明确的天神。他出现以后,被后来的婆罗门教(公元八世纪后称印度教)纳入其诸神体系中。在梵书、森林书、奥义书这几种书中,有关他的记载多了起来,但他的性格特征还不鲜明,还没有大量的故事出现。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大量出现是在两大史诗和往世书中,特别是在《摩诃婆罗多》和《摩根德耶往世书》中,这时已经到了公元后几个世纪了。有点令人奇怪的是十八部往世书问世以后,梵语文学作品中就很少有他出现了。梵语文学走向衰落和印度各个地方语言的文学作品相继出现以后,他仍然是那样不被人提及。幸好他早就长途跋涉来到了东土,活跃在中国的叙事文学特别是小说故事作品之中。

阎摩的出生 吠陀时代

最早在《梨俱吠陀》里,有几首诗歌是写有关阎罗王或歌颂他的,还有些诗提到他。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知道一点阎摩的身世,他是太阳神毗婆薮的儿子,他的母亲是制造之神陀湿多的女儿。可是太阳神的这个妻子后来失踪了,又有一个同貌者给太阳神做妻子,也生了孩子。这简单的身世为后来的神话传说充分展开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另外,阎摩是第一个死去的人,也就是必死的人类的始祖。死者到达祖灵所去的地方就会见到他,他有束缚人的脚镣和套索。他还有两个使者,即长着四只眼睛的两条狗,跟随他的左右。在歌颂他的诗句中,有祈求他接受献给他的酥油甜食祭品,还希望他引导亡灵向天神求得延年益寿。总之,在专门歌颂阎罗王的诗中,其形象还比较模糊,还不如另一首阎摩和阎蜜的对话诗所表现出的形象那样清晰。对话诗的内容是阎蜜主动向阎摩求爱,要同他“在一处,在一床,同卧起”,而阎摩反复劝她“爱他以外的别人”。最后阎蜜还念念不忘要和阎摩建立“非兄妹”的关系。无疑,这是一首兄妹的情诗,可能是远古混乱的血统婚姻走向非血统婚姻时留下的痕迹。在远古的传说中,兄妹通婚的事实在一些民族中是存在的。如犹太人的《旧约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我国古代的伏羲与女娲,日本的《古事记》中也有兄妹结婚生育后代的故事。在一首曾标明为歌颂阎罗王的诗(第十卷第一三五首)中,记有一个名叫无觉的婆罗门少年,奉父命去拜会阎摩王,回来后他告诉父亲拜会阎摩的经过。他说阎摩在大树下与诸天神开怀畅饮苏摩酒,还有诸祖灵也在那里。阎摩住的地方是天界的一座宫殿,他的生活非常舒适,听演奏乐器和唱诵诗歌。

……

图书目录

成长在西天 定居在东土——阎王爷形象的塑造和演变 刘安武

迦梨陀娑笔下的罗摩传奇 吴文煇

诗人的宗教不是宗教——试谈《吉檀迦利》中的宗教、神和泛神论 张朝柯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自然观与自然诗 郁龙余

泰戈尔政治抒情诗深度解读 孟昭毅

泰戈尔的散文诗及相关理论比较研究 张思齐

泰戈尔给中国文化名人的三首赠诗 白开元

泰戈尔短篇小说叙事艺术探微 周 骅

从现实走向理想的悲歌——评泰戈尔的象征主义戏剧《邮局》 冉东平

从《俄国书简》看泰戈尔思想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董友忱

“享乐是文学的灵魂”——浅论泰戈尔对文学艺术特征的认识 魏丽明

同向审美 异质追求——浅说泰戈尔与川端康成 乔丽媛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姜景奎

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 戈富平

沉默的女性 刘曙雄

人性的泯灭——评克里山·钱达尔的中篇小说《金钱的伤痕》 孔菊兰

对教派主义的深层思考——简评皮湿姆·萨赫尼的长篇小说《黑暗》 邓 兵

一朵盛开在不毛之地的玫瑰——解读《割草的女人》中的穆里娅 郭 童

普列姆昌德小说创作的特色 刘登东

莫亨·拉给什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廖 波

浅析苏非派与文学 唐孟生

印度两大史诗与《三国演义》、《水浒传》 胡吉省

中世纪北印度帕克蒂运动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 李德木

论印度神话中的人文关怀 史锦秀

印度文化对藏族文化的影响 降边嘉措

文摘

明代烟霞散人所著《钟馗斩鬼传》和云中道人著《钟馗平鬼传》是两部中篇小说,都是写钟馗自刎后成神斩鬼平鬼的故事。虽然故事情节不同,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钟馗,不过阎王爷也是不可缺少的人物,他是斩鬼平鬼事业的组织者,是钟馗的坚强后盾。

也许明人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这部长篇小说中所写阎王的故事最长,阎王的形象更为鲜明。这部小说快接近尾声时,有一名叫王明的小校作为探路者来到一座城池,就是丰都国的丰都城。他意外地看到他十年前死去的妻子刘姓在洗衣,妻子引他到现在她的家里。原来她已经和崔判官成亲了,即在《西游记》中给李世民暗暗添寿的崔珏。有一次崔判官在阎王面前清点亡灵时,说有一个拘错了,要送还阳,这拘错了的即王明的妻子刘氏。崔判官没有让这个美貌妇人还阳,却把她带到自己家里让她作了自己的妻子。开头刘氏不干,说为什么不守信用,不送她还阳,指责当官的言而无信。崔说什么有信无信,“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古往今来,莫不如此”。最后刘氏无可奈何地做了他的妻子。现在自己原来的丈夫来了,怎么办呢?她只好诡称是自己的胞兄来了。于是崔判官带这位“妻兄”游了阴司各处,包括地狱、十殿阎王殿,还看了八府,即笃孝之府、悌弟之府、忠节之府、信实之府、谨礼之府、尚义之府、清廉之府、纯耻之府,这八府只比天堂稍次。阎王爷遣鬼使找崔珏复查案件,这些案件涉及许多亡灵。崔判官说,有冤死的,一定要昭雪,一定要让当事者偿命,当年真命天子李世民也偿了命呢(这点是他健忘,还是他添的寿呢!)!《三宝太监西洋记》中描写的阎王殿上通天界,下通地狱。令人感兴趣的是“八大府”,这八府是天界的补充,是为广大正人君子提供享受的地方。正人君子的亡灵不能一窝蜂似地拥向天堂,那里是没有办法容纳得了的。设计八大府作为天堂的补充显得更合理了。因为好人上天界,坏人下地狱,这两种人的安排是比较简单的,这是人群中的两极,都是极少数,但大多都是中间人,不是纯好,也不是纯坏,有好有坏,或者说主要是好,次要是坏,即是有某种程度罪过的好人。这些人进天堂不够条件,挤不下,那怎么办呢?到地狱去,更不应当,安置在八大府里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确实是小说作者的一个创造。在《孙悟空之真假美猴王》里,在崔珏偷改生死簿的问题上,阎王爷受蒙骗,并不英明,也并不明察秋毫或者说有点失职,在《三宝太监西洋记》中,在刘姓问题上,阎王同样也失职了,这多少有损阎王严明公正的形象。

在明代冯梦龙编的短篇小说集“三言”和明末凌漾初著的“二拍”里,也有有关阎王和阴间地府的故事。如《喻世名言》中的《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就写了判断因果报应的案例。故事说有一秀才司马貌,刘宏时人,神童,平生不得志,到了五十多岁还是秀才。他抱怨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没有公正、公平可言。一天酒后,写《怨词》一篇,又题八句诗,其中有“我若作阎罗,世事皆更正”。这惊动了夜游神,获得了他在灯下烧的《怨词》,奏闻玉皇大帝。玉帝本欲加罪,金德太白星君说,他口出大言,必有大才,叫他当阎罗试试看,如审判断狱公正、清明节,可以折罪不予追究。如果不行,则惩治他,让他口服心服。果然他被阎罗天子请去,让他当六个时辰的阎罗王。他想,这点时间可能无所作为,不如从积案开始。他翻出了三百多年前的陈案:①原告:韩信彭越英布,被告:刘邦吕姓,忠臣被杀事;②原告:丁固,被告:刘邦,恩将仇报事;③原告:戚夫人,被告:吕氏,专权夺位事;④原告:项羽,被告:王翳杨喜、夏广、吕马童吕胜杨武,乘机逼命事。他宣布开庭,诸方各自陈词,又传讯了蒯通、许复、萧何等。经过审理,最后他宣判:韩信,忠臣,为了报仇投生为曹操,位及人臣以

酬其功劳。刘邦投生为刘协,任曹操欺凌;吕雉投生为伏皇后,让曹操勒死;萧何投生为杨修,让曹杀掉;英布投生为孙权彭越投生为刘备,都享受荣华,成为国君;让通为诸葛亮;许复为庞统樊哙张飞;项羽为关羽;后两人皆凶死,因为樊哙纵妻助吕氏为虐,项羽不该杀害子婴和火烧咸阳市戚夫人为刘备的正宫甘夫人,如意为刘禅丁固周瑜项伯雍齿颜良文丑王翳等六人为关云长过五关所斩的六将……决断公正、英明,阎罗王叹服,奏闻玉皇大帝。玉帝令他改名不改姓,投生为司马懿,收拾天下残局。这篇作品为历史人物鸣不平或发泄不满,用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来表现善恶褒贬。人们读《西汉演义》、《三国演义》,对其中一些人物总有自己的好恶。一般说来,这位老秀才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心声。比如人们同情韩信,他在对蒯通说“相君之面,位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时,难道他不懂么?然而仍决心为刘邦打天下,却遭到怀疑、嫉恨,导致吕雉下毒手。而那位曾怕失去韩信而追回他的萧何,即人们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后来的行为难道不让人愤慨么?在这篇作品里;司马貌作为人世间的人,并没有取代阎罗王,只是代理他行了十二个小时的职权。

对于自然观,对自然即对物质世界的看法,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大大超越于前人。在印度,正统派吠檀多哲学和非正统的佛教哲学都认为,世界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种“摩耶夫人”(Mayd,幻空)。这种“摩耶”论在印度各阶层的影响根深蒂固,是他们处世行事的思想依据。泰戈尔遵从传统哲学,相信梵我一如,但他同时也尊重科学,且有相当丰富的科学知识,结交了不少科学家朋友。这使得他在同中高人一筹。至少在科学问题上,他比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高明。如甘地认为印度地震是神的惩示,泰戈尔则反对这种不科学的说法。应该说,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自然观基本上是科学的。他认为世界是真实的,是实际的存在,而不是幻空。这就弃了传统的“摩耶论”。而且,他对摩耶夫人论者进行了不留情的抨击:“谁这样虚伪地渲染,竟敢把一切——人类的伟大世界、正在发展的人类文明、人类这无穷无尽的努力、为了赢得权势的胜利而越过深深的痛苦、极大的欢喜、内外无数的障碍物——称为不真实呢?”

在泰戈尔笔下,世界是如何真实存在的呢?

首先,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大自然充满生机。他说:“创造之初,地球是冷酷的,不育的;见不着怜悯生物的任何征兆。地震频繁发生,岩浆喷溅,大地瑟瑟颤栗。某一天,森林女神不失时机地向大地的庭院派遣了女使者。她那方嫩绿的披纱朝四周铺展,遮掩了大地赤裸的羞臊。不知过了多少年,受到生命之神款待的绿树青藤姗姗来临,但动物尚未诞生。林木忙于准备迎招待动物,为它们筹措解饿的粮食和纳凉所需的绿阴。火是森林最贵重的礼品。森林后来把从阳光中采集的火,献给人类。文明至今举着火炬阔步向前。”虽是文学语言,但描述的是生命发展史。地球、岩浆、森林、动物、火、人类,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毫无空幻可言。在一首诗中他又这样写道:“在茹卜那伦的河岸上,我起来,清醒着:这个世界,我承认,不是一个梦幻。”

显然,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对摩耶论的超越,是接受了科学的宇宙观、进化论影响的结果。泰戈尔对科学是向往的,他多次将自己的诗集献给科学家,送自己的儿子出国学习农学。在《土地女神》一文中,他还呼吁印度农民和科学建立友谊:“科学的阳光照耀印度农业的日子来到了。现在不是农民独家单干的年月,农民要与学者、科学家密切合作。农民的犁光翻土是不够的,也应与民族的智慧、知识和科研建立友谊。”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近代史上杰出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几乎涉足了文学艺术的每一个领域,并且取得多方面的艺术成果。1913年他因英文

诗集《吉檀迦利》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东方民族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他的诗歌理所当然的是他赢得世界性声誉的基础。但是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不仅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甚至还擅长绘画、音乐、戏剧:小说创作伴随着他的诗歌创作,贯穿了他整个的艺术生涯:他一生写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百余篇短篇小说:在泰戈尔之前,印度短篇小说还处于萌芽阶段,正是泰戈尔使得印度的短篇小说在印度现代文学中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些文学史家指出“泰戈尔不愧为孟加拉短篇小说的真正创造者”,“优秀的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泰戈尔自己也说过:“这些短篇小说一向是我的宠儿。”

《黑裤》和《侮辱》中所描绘的女性形象是底层妇女痛苦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变异,她们的痛苦谈不上超越了传统的乡村妇女所遭受的痛苦,甚至比她们失去的还要多,而得到的也永远无法用来抚平她们心灵上的伤痕。明都的这些作品总体上说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而且是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的。因此,当明都受到责难时,他却说:“如果你们不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就请读读我的小说。如果你们不能容忍我的小说,那就意味着这个时代是不能容忍的。”对于陷于火坑的女性,明都的见解也有独到之处。“遗憾的是,男子从来没有想过,他们总是把自己耻辱的斑点归结于淫荡女人的坏心眼。事实完全与此相反,女性中不论是职业的还是非职业的妓女,尽管从事卖淫的黑色交易,但百分之九十九的心里比起男子来要干净。现在的制度下,男子掌握权利,淫荡的和贞洁的女性永远受压迫,男子有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在另外一个地方,明都还指出“一个人的肚子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说妓女是女性沉沦的典型形象的话,那么它的原因不仅与她们的社会地位有关,更与她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有关。印度社会的状况正是如此。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