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胡宏

胡宏

胡宏 (约公元1105年一1161年),字仁仲,号五峰,世称五峰先生,宋建宁府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 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湖湘学派湖湘学派奠基者之一。

胡宏生于士大夫家庭,父胡安国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读,吕振羽二程门人谢良佐杨时游酢交往,以求理学学统。胡宏从幼接受良好教育,十五岁编《程氏雅言》《论语说》。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胡宏随父至东京汴梁(今开封市),进入太学学习,师从程门高弟杨时。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月,胡宏随父亲辗转前往荆门市(今湖北荆门),在此师从另一位程门高弟侯仲良。四年后,因战乱频繁,胡宏又随父亲移居湖南碧泉,在这里建立书堂,讲学授徒。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其父逝世,赵构下诏命于胡宏荫补右承务郎官职,其辞谢不仕,一边务农维持生计,一边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教育工作。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胡宏上书宋高宗,批评时政,敦促恢复中原。之后,胡宏还致书给秦桧,拒绝其招揽,并请求修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自荐为山长。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张浚等人纷纷向朝廷举荐胡宏,但其托病推辞。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胡宏病逝于衡山,后被追赠为正郎,谥号明。

胡宏的时代,道学仍处于受压禁的状况,而胡宏并不受时论影响,以振兴道学为已任,体现了独立的思想品格,其曾言:“道学衰微,风教大颜,吾徒当以死自担。”其思想较具特色,提出了“性无善恶”“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性为体心为用”“先察识后涵养”等思想观点。其主要著作有《知言》《皇王大纪》《叙古蒙求》《五峰集》等,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胡宏集》。胡宏通过治学讲学活动,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儒家学者,并在湖南省形成了湖湘学派。理学史上,胡宏是理学从北宋南宋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在本体论、心性论、动静关系等理学理论上影响了朱熹。此外,胡宏的思想也影响了当代新儒家,新儒家学派视其为真正继承孔孟道统的嫡系。南宋理学家朱熹评价曰:胡宏学识丰富,节操高洁,在当代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胡宏出生于一个有着良好教育的士大夫家庭,其父胡安国,字康侯,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读,著《春秋传》三十卷,推崇理学。胡宏从幼年开始,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因其父的教育,他崇奉二程(即程颢程颐)洛学。胡宏十五岁时就自行编成《程氏雅言》,并自己写序;同一年又撰《论语说》。其父胡安国担忧他不考虑全面就妄动,向他传授自己所修的《通鉴举要补遗》,让他进一步接受历史教育。

辗转迁移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胡宏随父胡安国到东京汴梁(今开封市),进入太学,师从程门高弟杨时。在太学期间,胡宏与同学张九成交往密切。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月,胡安国受门下侍郎耿南仲和中书侍郎何卓等人排挤,被外放南通市(今江苏南通市),胡宏随父亲前往,不久又因躲避战乱,与父兄一起前往荆门市(今湖北荆门)。胡宏在荆门师从同在此地避难的另一位程门高弟侯仲良赵构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外患内忧,战火不绝,侯仲良估计战乱将波及荆门,劝胡姓父子赶紧离去,胡宏于是随父亲再次迁移,辗转至湖南碧泉(今唐伯寅)定居。此后八年,胡氏父子在这里建立书堂,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四月,胡安国病逝,胡宏开始独立治学。

寓居衡山

在胡安国去世后,由于胡宏不入仕,家境困难,于是他一边亲自耕作劳动维持生活,一边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同时,胡宏关心国家形势变化,关注民族命运与前途。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胡宏上书赵构,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批判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指责他安于江左之乐,忘却靖康之变,说他对金朝的妥协,无异于以肉投虎,希望他消除社会的弊端,恢复中原。胡宏在年轻时曾以荫补右承务郎。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秦桧致书给胡宏的长兄胡寅,希望他重新出仕,并提出惠及他的两个弟弟,胡寅拒绝。之后,胡宏也致书给秦桧,表示宁愿忍饥受寒,也不接受不义的富贵,拒绝秦桧的招用。他还在信中请求修复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自荐为山长,以在此治学讲学。未获得准许,于是胡宏扩建了父亲创办的书堂,建成了碧泉书院。书院建成后,许多青年来此求学。胡宏教育培养了一批理学家和传播理学的志士,如张栻、彪居正、吴翌、胡广仲等人,均成为当时名儒。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秦桧去世,赵构下诏起用胡宏,胡宏此时已身染重病,因病推辞了召用。六年后(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胡宏病逝于衡山。他被追赠为正郎,谥号明。

主要思想

理学思想

心为已发

胡宏区分了《易传》中的“寂然不动”与《中庸》中的“未发”,认为前者是指圣人之心,而后者是指人的性,即人性皆善,因此作为性的“未发”对于庸人和圣人都是相同的。他将性与心的关系理解为体用的关系,即性是心之体,心是性之用,性之不动即未发,性之动即已发,即心。而心无论动时静时都属于“已发”,而不是“未发”,即心是意识活动的表现,而性则是这一意识活动的本质。胡宏的这一观点与程颐早先的“凡言心者皆指已发”的观点一致,他反对程颐后来将未发理解为寂然不动的观点。

性立天下之大本

胡宏认为性不仅是人性的意义,也是宇宙哲学本体的范畴。他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述宇宙的演变,将气的运动称为“流行”,并指出气之运动的根据是“性”。在他看来,性是宇宙的根据,对气的存在与运动起主导作用,这就是“性立天下之有”和“气之流行性为之主”。胡宏强调性的形而上本质,不能以感性方式理解,同时将性体现为人性与物性。他提出了“物有定性,性无定体”的理论,认为各种具体事物的性是宇宙本性的不同表现,而这些性又源自共同的宇宙本性。对于人性与宇宙本性的关系,胡宏认为虽然人性是特殊的,但也具备了宇宙本性的大体,因此不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他的“性本论”强调了从宇宙普遍本性的高度来理解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人性的意义。

性善不与恶对

胡宏认为人性的本质超越了简单的善恶对立。他认为孟子的性善说虽然高于苟子的性恶说和扬雄的性善恶混说,但仍然不足以充分描述人性。在他看来,“善”和“恶”只是人类社会伦理关系中的概念,而人性更深层次的意义超越了这种对立。他指出,“性”作为宇宙本体的概念,其普遍性、终极性、重要性、决定性、根本性远远超出了“善”的范畴。胡宏认为,“善”不足以描述宇宙本性,因此也不足以完全描述人性。尽管人性可以被描述为“善”,但这仍然不能充分展现其崇高的意义,因为人性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而“善”只是其中之一。因此,胡宏的性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性无善恶”,而是认为人性需要一个更为丰富、更为崇高的词汇来表达其本质。

天理人欲同体异用

胡宏认为“道”是宇宙间普遍的法则,既包括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涉及人类生命活动的规范和准则。在他看来,夫妇之间的性关系并非丑事,将合理的性关系视为“淫欲”只是一种庸人的看法。然而,他也坚持认为两性关系需要遵循一定的准则和规范,这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因此,他将天理与人欲描述为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的关系。在这一理念中,人欲符合遵循当然之则的正当展开就是天理,不合准则的放荡就是“人欲”。因而天理、人欲的分别并不意味着要排斥或禁绝人的正常的自然欲望,而是如何按照社会通行的准则合理地加以展开。

心主乎性,心以成性

胡宏讨论了心与性在修养实践中的关联方式,提出“气主乎性,性主乎心”,即性作为气之运动的根源,心则主宰着性的表现。在这里,“性”不是指人性或宇宙本性,而是指人的一种心境或意识状态,而“心”则特指意识结构中的理性、意志。

在胡宏的思想中,性是未发、形而上的存在,作为气之运动的根据,自身并不运动。性可以发为心,但性本身并不变化。因此,“性之流行,心为之主”意味着心能够主导性的表现,使其动静皆定,从而实现性的稳定与气的正常运行。在实践中,“心”的作用至关重要,决定着能否完全实现性。心不仅可以促进心境的稳定,还能使人性得到充分实现,使性得以完成。因此,古圣先贤强调心而不强调性,是因为心在道德实践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心能够认识自然、主导实践,并完成人的本性,因此对于人的精神发展必须强调心。

察识涵养,居敬穷理

胡宏认为,人生来本有道义之心,此心即是良心,亦即赤子之心。但随着年龄增长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欲望和情感会渐渐控制心灵,导致良心的丧失,这种状态被称为“放心”。若任由欲望和情绪放纵不加控制,就会陷入恶的境地。因此,精神修养的关键在于在情绪未发作、欲望未流溺之时,敏锐地觉察并加以涵养。胡宏强调,察识不仅是要察觉消极情气的涌动,更要在意识活动中察见积极的良心,并努力加以保存和扩充。这种修养方法被称为“先察识后涵养”,强调了觉知意识活动中的良心是涵养的起点。胡宏提出在情欲情绪正常发挥时去觉察,使察识成为一种已发的功夫。他认为,如果不从察觉意识活动中的善恶入手,而是盲目地涵养未发,就无法真正领悟到道义的本质,只会沦为呆坐与禅学无异。

此外,胡宏还提及了“居敬致知”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为君子者首先要致知,即明理,然后才能进行实践。敬与致知并列,彰显了对于敬的重视,将之视为终身的修养。他将敬解释为诚敬,即真诚敬畏。这种态度与明理并重,体现了对于道德与理性的同等重视。

经世政治思想

胡宏认为土地兼并导致了社会动荡,主张通过恢复封建制度中的井田制来解决土地问题,并以此实现社会稳定与繁荣。他提出封建制度下的封建统治可以防止专制君主的腐化与暴虐,提倡分封制度来限制君主权力,确保只有“有德有功者”才能担任统治职责。此外,他批评科举制度,主张荐举制,认为科举制无法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而荐举制可以通过层层选拔来确保选出合格的官员。胡宏还提倡重振三纲,从正君心开始,要求君心向仁,朝臣跟从,百姓随之,上行下效,以重建国家秩序和道德风尚。同时,强化法律,减省刑罚,以确保三纲不被动摇,从而使人主之权威得以顺利实施。

教育思想

胡宏认为,两汉之后的教育机构已经偏离了孔孟之道,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和经世济民之学的培养。他致力于创建书院教育,以恢复先秦孔孟之道的传统,传承经世济民之学。他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社会需要的有体有用之人材。他强调学生应当具备封建伦理道德的品质,同时要注重实用性的教育,通过讲习、穷理等活动,弘扬经世之学,使学生成为具有经世才能的人才。胡宏看重读书,并提倡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经典,领会其中的封建义理和经世方略。他认为,读书应当有见处,不仅要广泛涉猎,还要有重点,能够掌握并运用有用的知识。此外,胡宏也强调通过师友间的讨论和辩论,解决学习上的疑难,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行。胡宏强调学生不仅要理解理论,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将学到的道德和知识应用于行为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学问的价值和意义。

人物著作

胡宏的主要著作有,《知言》一卷,《皇王大纪》八十卷,《叙古蒙求》一卷,《五峰集》五卷,。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了《胡宏集》,是将其《知言》,诗歌、杂文、皇王大纪论、论语指南等文章汇编成的合集,由吴仁华点校。

《知言》

《知言》是胡宏的代表著作,其中包含了胡宏的哲学思想、社会主义、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个方面,是一部综合性哲学著作。

《知言》是胡宏在衡山一带治学、讲学时的随笔、札记、语录论学等的汇编。他在书中批判了背离儒家精神的各种学说,在此基础上以确立孔孟之学的道统心传,并达到察知人事、经世致用的目的。胡宏在讲学时一边将其连缀成篇,一边修改订正,直至晚年病重之时,犹时常有所更定,但还没有来得及完全订正脱稿便与世长辞了。最后由其高弟张栻将其编辑成书,并为之作序。

流传后世的《知言》版本主要是明朝程敏中重新刊校、编次的版本,与宋本不同。宋本不分卷,程叔本《知言》分为六卷,且给每一章重新取了篇名,并以《知言疑义》(朱熹和张等人讨论辨析,对《知言》中一些主要观点的不同意见)等附录于后,正文中则删减了这部分有异议的内容。

《皇王大纪》

《皇王大纪》是胡宏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在体例上以事件为中心,标立题目,按时间秩序加以叙述,从而克服了以往编年体完全以年为经、使史事的完整性被制裂的弊病。全书所述,上起盘古,下迄周郝王。《皇王大纪》在宋绍定(约公元1228—1233年)年间即已刊刻出版。另外有明万历年间有重刻本、绍兴间刻本及历代抄本。

《叙古蒙求》

《叙古蒙求》是一部关于上古历史方面的启蒙教材,叙述自伏羲神农至五代十国周代的历史,共三十三章,已佚失。

《五峰集》

《五峰集》是胡宏的诗文集,内容包括诗、书信、文经时论等。在胡宏病逝后,由其季札胡大时在胡宏病逝后搜集、整理编为 五卷,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由张栻(张栻当时为胡大时的老师)为之作序。该书是研究胡宏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此外,它对于研究胡宏的生平、政治态度等方面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五峰集》还有明朝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刊行的六卷版曾行于世。

主要影响

创立湖湘学派

胡宏终身未仕,致力于学术,创建了和主持了湘潭碧泉书院、南岳文定书堂、宁乡道山书院(又名灵峰书院)等。通过书院辩学,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儒家学者,如张栻、彪居正、吴翌、胡广仲等人。 通过这一授学活动,胡宏和其父胡安国,以及其弟子张栻等人,在湖南省形成了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理学学派湖湘学派。湖湘学派弟子千人,建立了以书院为中心的学术、教育基地,除了胡宏父子创建的碧泉书院、文定书堂等,还有其弟子们创建、主持的湘乡市的涟滨书院、湘潭市的主一书院、衡山的南岳书院等。南宋时期,这一庞大的书院群成为湖南理学的学术中心和教育中心,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以至出现“人材辈出,有非它郡国所可及”的鼎盛局面。

湖湘学派是产生于湖南的第一个儒学学派,也是湖南思想文化史上规模最大的一个儒学学派,也是一种区域文化的成果和标志。它扎根于湖南省,在区域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代表了古代湖南的主要文化思想传统,为湖湘文化的形成及特质奠定了基础。对宋元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学术思想、文化教育、人材群体等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湖湘学派在湖南地区建立了以书院为中心的学术教育基地,通过书院的延续办学,促进了理学型湖湘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至南宋末年湖湘学派不复存在之后,湖湘学者所创立的书院作为湖湘学统的象征,延续办学七、八百年之久。不仅著名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在宋元明清一直兴学不辍,成为湖湘文化的摇篮,其它如文定书堂、碧泉书院、城南书院、涟滨书院等,也往往是延续办学,特别是在清朝办学更盛。明清以来,湖南省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学者、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这一批士人则大多受过湖南书院的教育,接受了湖湘学风的熏陶,因而和南宋湖湘学派的学者们保留着许多相同的特征。

思想影响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胡宏的学术思想。从师承关系上看,胡宏是二程的第三代弟子,是朱熹的师辈,朱熹曾直接将胡宏之学作为其思想渊源之一。在本体论上,朱熹赞成胡宏“性立天下之有”的性本论观点,胡宏认为性是无形体的永恒存在,朱熹吸收这一观点,将周敦颐的“无极太极”解释成“无形而有理”。在心性论上,胡宏主张“性立天下之有,情效天下之动,心妙性情之德”,朱熹以批判继承的方式将这一思想纳入到自己的心性论中,认为“心妙性情之德”时,既指已发,还包括未发。在动静关系上,胡宏肯定宇宙自然是一个无休止的运动变化过程,朱熹则认为动静二字,相为对待。

胡宏的思想影响了当代新儒家,比如五十年代的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他认为胡宏是真正继承孔孟道统、继承了周敦颐、张载程颢“学术真传”的嫡系,在他的《心体与性体》一书中可以看到胡宏对其学术的影响。牟宗三将胡宏《知言》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本体论和工夫论。胡宏提出了“性为大体”的性本论哲学,这影响了牟宗三关于“心体”和“性体”的观念。胡宏强调“道充乎身,塞乎天地”“存乎饮食男女之事”,牟宗三称之为“人本人文之立场”。胡宏提出性为“天下之大本”,由性可以通达天道,这与新儒家学者所要建立的“道德的形上学”一致。

人物评价

南宋理学家朱熹评价:胡宏学识丰富,节操高洁,在当代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其弟子张栻评价:胡宏是坚持儒家传统学说的核心人物,是德高望重之人。

清朝史学家全祖望评价:南宋绍兴时期的众位儒家学者的学术造诣,没有比胡宏更高的。

现当代国学大师钱穆评价:南渡以来,湖湘之学称盛,而以胡宏岿然为之宗师。

现当代哲学家陈来评价:胡宏的时代,道学仍处于受压禁的状况,而胡宏并不受时论影响以振兴道学为已任,体现了独立的思想品格。

现当代宋明理学专家王立新评价:胡宏和董仲舒的命运似乎刚好是两极,董太后似在未被真正理解的前提下遭到了强烈批判,而胡宏则在被完全误解的情况下得到了褒扬。

现当代学者朱汉民陈谷嘉评价:胡宏在“守其家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性与天道”的理学主题,在理学范畴体系上奠定了湖湘学派的理论基础,可称之为湖湘学派的奠基者。

人物关系

学术相关人物

胡安国

胡安国(公元1074—1138年),两宋之际建州隆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字康侯,学者称武夷先生。赵煦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中进士第三名,除荆南府教授。历任太学博士、提举湖南省学事等职。胡安国吕振羽二程门人谢良佐杨时游酢交往,以求理学学统,自言“三先生(指谢、杨、游)义兼师友,然吾之自得于遗书者(二程)为多”。

从杨时、游、谢良佐游。靖康元年(1126),累为中书舍人,寻遭宰相何卓排挤,除集英殿修撰、知通州。绍兴元年(1131),召为中舍人兼侍讲,献《时政论》二十一篇,授给事中兼侍读,专讲《春秋》。次年,因反对起用朱胜非秦桧为右相,被左相吕颐浩贬逐,落职,提举仙都观。官终左朝散郎、徽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四月,胡安国逝世,享年六十五岁。卒谧文定。著有《胡氏春秋传》、《上蔡语录》等。

张栻

张栻(公元1133年—公元1180年),字敬夫(也有写作敬甫),又字钦夫(因避讳而改)、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省) 人。湖湘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

张栻的父亲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张家几代仕宦,政声广播。张栻八岁便离开故里四川,随父亲张浚到长沙市绍兴市十六年(公元1146年),张浚落职连州市,对十三岁的张栻进行系统的儒家经典与圣人之道的教育。张栻十五岁已在学林中崭露头角,常与湖南帅司参议官宋翔等诗词来往。二十三岁时,张栻写作《斋铭》,提出“实为贵”的经世思想和“实不在外,当悫于己”的察识涵养的为学之方。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张栻拜胡宏为师,请教河南二程之学,此后奔走讲学,广收生徒,传授湖湘之学,拓展湖湘学派的规模。淳熙七年(公元 1180 年),张栻迁集英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于同年八月病逝,享年四十八岁。赵扩嘉定八年(公元1215),张栻获赐谥号“宣”,后人尊称张宣公。赵昀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追封华阳伯,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从祀孔子庙

亲属

主要弟子

人物争议

关于胡宏的生卒年,目前存在争议,主要有四种说法。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辞海》记载,胡宏生于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根据台湾鼎文书局版《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记载,胡宏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卒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根据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记载,胡宏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卒于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

根据国学学者王立新,在所著《胡宏》中考证,胡宏生于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卒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其依据是胡寅在所著《斐然集》卷二十七《祭弟媳唐氏》中说胡宏妻唐氏卒于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而胡宏《与秦桧之书》中称“而今年又丧妇”,可知胡宏写这封信的时间为绍兴十七年。他又在信中说“四十三矣”,可知胡宏当时四十三岁,上推四十三年,胡宏的出生日期为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而朱熹在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为胡宏诗作跋中说,“明年胡子卒”,故胡宏卒于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