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浚

张浚

张浚(1097年-1164年8月28日),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学者,李隆基时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代。

张浚四岁而孤,由母计氏抚养成人。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中进士第,后任枢密院编修官、御营使司参赞军事等职。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朝南侵,张浚抗御于吴门。张浚平定苗刘兵变有功,高宗复位后,被任知枢密院事。建炎四年(1130年),张浚提出经营川陕的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虽然富平之战失利,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绍兴五年(1135年),张浚出任右宰相,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却敌有功。绍兴七年(1137年),秦桧主和,张浚被贬居永州市(今湖南零陵),后又居连州市(今广东连县),后再移居永州、潭州(今湖南长沙),长达20多年。直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朝南犯迫在眉睫,高宗才起用张浚判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到任时,金主完颜亮在采石被部下杀死。高宗认为宋金之战终归于和,并不重用张浚。隆兴元年(1163年)复为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渡淮北市伐,收复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将领不和,兵败符离。张浚感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遂被罢相。隆兴二年(1164年),张浚病逝,享年六十八岁。累赠太师,谥号“忠献”。

张浚一生孜孜为国,被南宋开国皇帝赵构誉为是“中兴之佐”,被朱熹称赞为“身兼文武之全才”“中兴以来,一人而已”。张浚对于《周易》钻研极深,著有《易解》及《杂说》十卷、《紫岩易传》等。近人辑有《张魏公集》。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是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后代。其父张咸,考中进士、贤良两科,曾任宣德郎,授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赵煦绍圣四年(1097年),张浚出生,4岁时,张浚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计氏承担起了养家教子的重担。张浚自少行为端正,不说诳言,被人认为日后必成大器。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张浚遵母嘱到汴京,入太学,刻苦攻读,于政和八年(1118年)21岁的张浚考取进士,开始步入仕途。进仕后,张浚在陕西省四川省一带任过县令、州府士曹等职。靖康元年(1126年),秩满回京任太常寺主簿。年底,金军攻陷开封市靖康之变发生。当金朝太师张邦昌伪楚皇帝,企图以傀儡政权挟制南方时,张浚不甘屈服,逃入太学,保持气节。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赵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市)称帝,改年号为建炎元年(1127年),是为南宋高宗。张浚听说后,日夜兼程,驰赴南京,希望效力新朝,抗击金军。五月一日,张浚幸参加宋高宗的登基大典,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改虞部郎中,随即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

平定苗刘

建炎二年(1128年)六月,张浚上书论国是,提出,无论金朝来与不来,朝廷当务之急都应该是整顿军务、积极备战,时常保持高度警惕。不久,又上书说:“中原为天下根本,希望皇帝下诏修东京、关陕、襄邓等地,以待巡幸。”张浚求和的态度逆了宰相黄潜善,被排挤授任集英殿修撰、知兴远府。但赵构欣赏张浚敢说直言,升任他为礼部侍郎。还曾当面对张浚说:“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打算有所作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希望你留我左右,辅佐国事。”随后又提拔他为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张浚料想金朝一定会进攻,而朝廷晏然,一点不作准备,张浚极力向宰相建议,但黄潜善、汪伯彦都嘲笑他过虑。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初,金人破楚州,攻陷天长军,十万御营宋军在数百敌骑面前望风溃散,金军前锋迅速抵近距扬州城仅十余里的地方。高宗闻讯大惊,乘马出逃,急至瓜洲,乘船南逃,张浚与吕颐浩追随高宗渡江。二月十三日,高宗到达杭州市,为防止金兵过江,高宗任命吕颐浩为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令其还屯镇江市,不久兼任知江宁府以主持长江防务。留下朱胜非在吴门抵抗,让张浚一同节制军马。不久。朱胜非被召赴行在杭州,留张浚驻守苏州市。高宗驻留扬州市以来,以内侍省押班康履为首的宦官骄恣用事、妄作威福,引起诸将及士大夫的不满。抵达杭州后,主张逃跑的王渊因与宦官勾结而升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引起苗傅刘正彦等人不满,遂密谋发动兵变,先斩王渊、再杀宦官。三月五日,苗傅幕宾王世修伏击王渊,刘正彦以勾结宦官谋反的罪名将其斩首,后苗、刘率兵包围行宫,一面分兵捕杀宦官康履、曾择等,一面胁迫赵构传位于三岁的皇子赵薯,改元明受,迎请隆太后(即元祜皇后)垂帘听政,尊高宗为睿圣仁孝皇帝,居显宁寺,改称睿圣宫。苗傅升任御营使司都统制,刘正彦为副都统制。张浚听闻后联合韩世忠、刘光世等从各地陆续发兵杭州市平定兵变。当改元赦书至平江府时,张浚下令守臣汤东野封锁赦书消息以稳军心,随即遗书吕颐浩,起兵平反,张浚集结勤王之兵,上书高宗请求复辟以内定政局、外御金骑,并遣冯到达杭州说服苗傅。苗、刘虽派重兵扼守临平,但迫于内外压力,遂同意高宗复位。四月一日,“太后下诏还政,皇帝复大位。”至此,苗刘兵变失败。四月三日,恢复纪年建炎。不久,高宗亲笔授任张浚为知枢密院事。

富平之败

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金朝南侵,张浚认为中兴应当从关陕开始,考虑到金人可能先进入陕西省攻取巴蜀,则东南不可保,于是慷慨请行,赵构诏令任命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得以见机处理官员升降。七月,张浚出使川陕,十月到达兴元府(今汉中市)治兵,调整部署,加强防务,并将利州区(今四川广元)、成都市等诸路大臣,均改为武将。十一月,张浚到达天水市,提拔吴玠为统制。待川陕军事部署完成,宋高宗为分金军对江、淮进攻之兵,命张浚师出关中,以牵制金军。张浚收罗招揽英雄豪杰,由于曲端在陕西多次同敌人交锋,打算依仗他的威名声誉。十二月,张浚按照制度筑祭坛,拜曲端为威武大将军、宣州观察使、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知陇西郡(今甘肃平凉),曲端登坛接受礼拜 。

建炎四年(1130年)春,金军进攻环庆,曲端派吴等人在彭原店抵御,曲端自己率军屯驻宜禄,吴玠开始取得胜利。不久金军士气复振,吴玠稍稍后退,曲端退驻泾州,金军乘胜焚毁邠州后撤走。吴玠报怨曲端不前去增援,曲端说吴玠前军已败,迫不得已后退占据险要以防止敌军冲突,于是弹劾吴玠违背指挥。同年秋天,完颜宗弼窥伺江、淮,张浚计议出兵以阻挠金军势头。曲端认为提前做好准备,等待时机反攻,与张浚不合。张浚于是集中以前对曲端的怀疑,用彭原之事罢免曲端兵权,让他去管理祠祭事务,再贬为海州团练副使,安置到万州。

四年(1130年)八月,张浚欲出兵响应东南,发布攻金檄文,命权经略使收复(今陕西西安);环庆路经略使赵哲收复、延州,初战告捷,使张浚轻视金军。金朝闻宋军反攻,急命完颜宗弼率精骑2万由洛阳市驰援陕西省;命完颜娄室率军数万由山西省进至绥德军(今陕西绥德),阻遏宋军东进。张浚得悉金军主力入陕,认为决战时机已到,遂以熙河路经略使刘锡为都统制,率泾原路经略使刘锜秦凤路经略使孙渥,及赵哲、吴玠等5路大军,步、骑18万人,号称40万,向地处渭河平原的耀州(今陕西耀县)富平地区集结,他亲自坐镇州(今陕西彬县)督战。九月,刘锡率5路宋军进抵富平地区,完颜宗辅率金军进至富平东下部县。但因张浚自恃兵众势雄,稳操胜券,执意致书金军约日会战。宗辅接到战书后,故意示弱骄敌,不作答复,以拖延时间。误为金军怯战,骄傲轻敌。甚至请以妇人巾帼之服送与金军主帅,以讥其怯懦。张浚与完颜娄室针锋相对,率先对金军发起进攻,娄室据险设伏,前后夹击,金军以骁将完颜氏折合率3000精骑,以土囊在苇泽中垫出一条通路,越淖而进,突袭宋军外围乡民小寨。乡民逃入宋营,引起诸军惊乱。宗辅乘势以娄室军为右派,以宗弼军为左派发起进攻。宋军仓促迎战,失去统一指挥,5路军马各自为战。泾原路宋军迎击宗弼左翼军,并将其包围,斩杀甚众。完颜娄室见势危急,虽身有疾,拚力厮杀,使军势复振。由于诸路宋军互不应援,赵哲孤军不敌,临阵擅离,部众争相逃遁。金军并力猛攻,宋军大溃,退往邡州。十月,大败,诛杀赵哲,贬斥刘锡。张浚为了收拾人心,下令因富平之战,泾原军队出力最多,大军退却之后,又最先集结起来,都是由于以前的统帅曲端训练有方,叙复曲端为左武大夫,居住兴州(今陕西省略阳县)。富平之战失败后,张浚退守天水市(今甘肃天水市),金军乘胜向陕西内地大举进攻。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金军攻占陕西大部地区。张浚命吴玠聚结军队扼险固守凤翔的和尚原、大散关,以切断敌人来路;关师古等人聚结熙河兵到岷州大潭,孙渥、贾世方等聚结泾原、凤翔府兵于阶、成、凤三州,以固守蜀口。张浚上书请罪,皇帝下手诏慰勉。

关陕得失

宋军富平失败后,吴玠收散卒数干退守和尚原,重行设防,以阻金军。绍兴元年(1131年)五月,金将乌鲁进攻和尚原,吴玠据险还击。金朝大败而逃。十月,完颜宗弼率军10余万,从宝鸡渡渭河进攻和尚原。吴玠据险邀敌,以强弓劲弩阻击金军,并和义军相配合,出奇兵袭其侧背,断其粮道,激战三天,大败金军。和尚原之战大胜后,绍兴二年(1132年)高宗授任张浚为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

张浚在关陕三年,训练新集之兵,抵挡狂敌,以刘子羽为上宾,任命赵开为都转运使,提升吴玠为大将驻守凤翔区,刘子羽慷慨有谋略,赵开善于理财,而吴玠每战必胜。西北遗民,归附者日益增多。故关陕虽然失陷,但保全蜀地,而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之间也得以安全。

将军曲端建炎年间,曾经逼逐主将王庶而夺其印。吴玠在彭原战败,指诉曲端不整顿军队。富平之战,由于与曲端意见不合,他的心腹张忠彦等人投降敌人。张浚当初起用曲端,中间因罪废职,还想再用他,后来终于把曲端下放监狱处死。陕西省文人士大夫无不为此惋惜,士兵和民众也都惆怅不满,有不少人叛逃。张浚不久得罪朝廷,朝廷追复曲端为宣州观察使,谥号“壮”。

绍兴升黜

富平战役失败后,朝廷正好有人指责张浚滥杀赵哲、曲端无辜,而张浚宠任刘子羽、赵开、吴玠,朝廷猜疑他。绍兴三年(1133年),赵构派王似做张浚的副官。正好金将撒离喝及刘豫叛党聚兵进攻,攻破金州、刘子羽任兴元主将,与吴玠同守三泉。金朝到达金牛时,宋军掩击,斩敌及坠入溪谷而死者有数千人。张浚听说王似到来,请求解去自己的兵权,并且认为王似不可任用。宰相吕颐浩不满,而朱胜非以旧怨天天诋毁张浚。

绍兴四年初(1134年)二月,张浚自川陕回朝,被御史中丞辛炳率领同僚们弹劾,张浚被罢免知枢密事,改提举洞霄宫,谪居福州市。九月,伪齐与金军渡淮南犯。十月,赵构采纳新任宰相赵鼎的建议,“亲统六军,往临大江,决于一战。”今执政无如浚者”高宗罢免朱胜非,召张浚任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入宫晋见,高宗下手诏辩白张浚所受的诬陷,授任他为知枢密院事。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在左相赵鼎的支持下,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

平定杨幺

绍兴三年(1133年),杨幺暗中勾结伪齐汉奸李成等,配合金朝南侵,准备南北夹击、扼杀刚建立不久的南宋政权。绍兴五年(1135)二月,赵构命张浚,岳飞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率领约五万人马前往洞庭湖平定杨幺之乱。五月,朝廷急召张浚赴行在谋防秋之计,张浚认为杨幺短期内不可攻取,恐耽误防秋之计决定暂且放下平定杨幺事宜。岳飞“出图示攻讨出入之要”,认为“擒之易耳”,请求张浚“限八日破贼”。六月初二日,敌军杨钦军队三千人投降,随后杨钦又劝降了全琮、刘等部,杨幺军大部被瓦解,只有杨幺、夏诚仍据寨自守。六月初十日,杨钦作为向导,率军进围杨幺寨,杨幺率众突围,力战失利,被俘后处死;夏诚死守其寨,亦被官军攻破。

措置两淮

绍兴六年(1136年)初,张浚认为敌势未衰,而叛臣刘豫又占据中原。张浚集合诸将在长江边商议战事,张榜声讨刘豫的逆之罪。张浚决策出兵,收复失地。他任命韩世忠出淮东进攻京东东路岳飞襄阳市直取中原。岳飞军队逼近西京洛阳,朝野大为振奋。为了鼓舞士气,张浚请求高宗驻建康。十月,伪齐刘豫以三十万大军渡淮南犯,并虚张声势,诈称有金朝助战。左相赵鼎对当前形势作出错误判断,欲令诸军退保长江,而张浚得知伪齐并无金人相助,力主合张俊刘光世诸军予敌以迎头痛击。其后,因杨存中的藕塘之捷和岳家军的驰援,伪齐军被迫北撤,自此两淮始可立。绍兴七年(1137年),因为张浚退敌有功,诏令授任特进。不久,加任金紫光禄大夫。

引咎辞相

绍兴七年(1137年),刘光世在淮南西路因骄惰怯敌被张浚奏请罢免光世,把他的部队划归于岳飞,命令参谋兵部尚书吕祉前往庐州古城节制。而枢密院认为岳飞握兵不避嫌,请求设置武将,于是任命王德为都统制,从军队中选择郦琼副职。张浚奏称不适宜,郦琼与王德有旧怨,列状诉到御史台,于是命令张浚为宣抚使,杨存中刘锜为制置判官进行安抚。,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八月,郦琼举兵反叛,捉住吕祉投降刘豫。吕祉不愿,被郦琼碎齿斩首而死。郦琼遂裹胁四万余人叛变投向伪齐,造成淮西军变之祸。

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张浚因措置失当而被罢相,提举官观。张浚引咎求去位,赵构问谁可代替他,并提道秦桧,张浚认为秦桧不行,于是任用赵鼎。秦桧从此怨恨张浚。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张浚被贬谪至永州市(今属湖南省)居住。三月,秦桧任右相兼枢密使,主持对金议和活动。

绍兴九年(1139年),张浚被赦令重新做官,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不久,授任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兼福建省安抚大使。金朝遣使者来,以诏谕为名,张浚五次上疏争论。绍兴十年(1140年),金人背盟,又攻取河南。张浚上奏希望因机应变,就会大功可成,于是大修海船千余艘,为直指山东之计。绍兴十一年(1141年),授任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充任万寿观使,免去朝请。绍兴十二年(1142年),封为和国公。

绍兴十六年(1146年)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事情交付三省审论,秦桧大怒,命令台谏官员论责张浚,贬任他为以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住在连州。绍兴二十年(1150年),迁到永州市

起复督战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自汴京亲自领兵六十万分东、中、西、海路四路军南下侵宋。高宗迫于形势和朝中主战派压力,不得已复用张浚,任以判建康行宫留守,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等地军马,主持长江下游防务。十二月下旬张浚到任时,“采石之战”已结束,在完颜亮攻占长江北岸、计划从瓜洲(今江苏扬州南)渡江时,由于金朝起了内乱,完颜亮被部下杀死,进攻之势稍稍停滞,两淮金军也开始退兵。但金人灭宋之心不死,不断南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高宗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10万金兵围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城内宋军危在旦夕。张浚调派镇江府都统张子盖率兵前往救援,大败金兵。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太子赵奋即位,是为赵昚

孝宗即位后,任命张浚为江淮宣抚使,入京共商恢复大计。隆兴元年(1163年)正月,同时任命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史浩为右相;陈康伯为左相。四月,孝宗为防止反对派干预,径自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的诏令。张浚在接到北伐诏令之后,调兵八万,号称二十万,一路由李显忠率领取灵璧县,一路由邵宏渊指挥攻取虹县(今泗县)。五月,李显忠顺利攻克灵璧,而邵宏渊却久攻虹县不下,李显忠遂派灵璧降卒前去劝降,虹县守将才放弃抵抗。而邵宏渊则以虹县战功不出于己为耻,对李显忠心怀怨望。李显忠建议乘胜进攻宿州市(今安徽宿州),邵宏渊却按兵不动。李显忠只能率部独自攻克宿州,城破,邵宏渊部才投入战斗。李淏升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省招抚使,邵宏渊为副使,但他耻居李下,向张浚表示拒绝接受李显忠的节制。而张浚则迁就了邵宏渊的要求。金将纥石烈志宁率先头部队万余人来攻宿州,被李显忠击败。但金军十万主力随即赶到,李显忠奋力苦战,邵宏渊却不仅按兵不动,邵宏渊部中军统制周宏自为鼓噪,扬言金军来攻,宋军遂不战自溃。金军乘虚攻城,李显忠被迫退兵。

“符离之溃”后即降张浚为江淮宣抚使,都督两淮防线,抵挡金军南下。六月,孝宗让主和派代表汤思退复出,七月使其担任右相。同时,主战派大臣张焘、辛次膺和王十朋等相继出朝。八月,恢复张浚都督江淮军马的职务,并采纳汤思退的建议,派淮西安抚使干办公事卢仲贤前往金军大营议和。十一月,卢仲贤带来了议和条件:宋帝与金帝改为叔侄关系,宋朝归还被占的海、泗、唐、邓四州,归还降宋的金人,补纳绍兴末年以来的岁币。十二月,陈康伯因病辞相,汤思退升为左相兼枢密使,张浚为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病重离世

隆兴二年(1164年)三月,张浚以右仆射身份视师淮上,再次提出北伐主张,遭到赵昚反对。张浚坚持认为和议不可行,萧琦辽朝望族,沉勇有谋,打算让他率领全部契丹降众,而且以檄文传谕契丹,约为应援,金朝越是害怕。四月,张浚被召回朝,张浚请求解去都督之职。张浚留在平江,共八次上章请求退休。四月二十二日,孝宗罢免张浚相位,授任少师,保信军节度、判福州市。张浚多次辞谢,于是被改任泉观使。

张浚离职后,还上疏论斥尹穑奸邪,必误国事,并且劝皇上务学亲贤。有人劝张浚不要再评论时事,张浚说,君臣之义,无法逃避。他身受两朝厚恩,久担重任,只能给出一些诚心的建议,如果皇上复用必立马上任。隆兴二年(1164年)八月,张浚病重,在余干县病逝。张浚临逝前将手写书信交付两个儿子,他曾任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死后,不要把他埋葬在祖宗墓旁,埋葬在衡山下就可以了。讣告传到,赵昚悲悼,停止上朝,追赠张浚太保,后加赠太师,谥号“忠献”。

主要影响

军政

建炎三年(1129年),张浚因在平定苗刘兵变中首倡大举,调令各路勤王之师,稳定建炎政局而晋升,并入朝执政,“苗刘兵变”平定,赵构终于消灭了心腹之患,重新坐稳了帝位。张浚又因力言中兴而经略川陕,其在川陕战区的军政决策,主要是为了遏制地方武将势力的扩大,保证中央权力在地方的行使。张浚在关陕3年,训练新兵,以刘子羽为上宾,任赵开为都转运使吴玠为大将守凤翔区。西北遗民,归附日众。虽然富平之战失利,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高宗张浚升任右相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总中外之政。对内督战岳飞平定杨幺,对外措置边防,都督诸路军马抵御金与伪齐的联合南侵。绍兴六年(1136年),部署沿江、两淮诸路军马,积极筹划北伐,大败金与伪齐军。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张浚因措置失当而被罢相,提举官观。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判建康府行宫留守,节制沿江军马,在连云港市(今江苏连云港西南)击败金军。隆兴元年(1163年)复为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渡淮北市伐,收复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将领不和,兵败符离。

学术

张浚通六经,精研《周易》。其说易“立言醇粹,凡说阴阳动静皆适于义理之正”,只是其议论河图时,则继承了刘牧的观点。有《紫岩易传》宣扬自己的主张。

张浚在南宋高、孝两朝出将入相,对宋代学术起着重要作用。他在南宋初与赵鼎并相,推崇洛学,引擢洛学之士,造就“小元祜”政局,为洛学的复兴吹响了号角;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元祜未必全是,熙丰未必全非,倡行孝悌之说,打压洛学,使洛学的发展受到抑制。当张浚因抗金斗争的失败而遭到贬黜,复受秦桧打击后,他便“专精道学,黾勉身修”,“居闲玩意六经,考诸史治乱得失。”在困顿谪居期间,张浚终信洛学,著书立说,继承弘扬洛学,并引导其子张轼追随洛学。张浚对洛学的推崇使他在赵昚朝再受重用,流誉于后世,甚至掩盖其过失。

主要作品

张浚对于《周易》钻研极深,著有《易解》及《杂说》十卷、《书》《诗》《礼》《春秋》也都有注解,文集有十卷,奏议二十卷。张浚的诗有《偈》《朝阳岩》《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赠罗赤脚》《登道观》《赞喻弥陀掩遗骸》、诗一首、《李伯纪丞相挽诗》(二首)等,词有《南乡子·迟日惠风柔》。张浚的书迹有《谈笑措置帖》(藏北京故宫博物馆)、《远辱手翰尺》《远唇帖》等。

人物评价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评价他“有才能会办事的人固然不少,但孜孜不倦为国的,没有人比得上张浚。”

赵昚赵评价他“久闻张浚的名声,现在朝廷所依靠只有张浚。”

南宋理学家称:“张忠献公平生心事无一念不在君亲,而其学又以虚静诚一、求之于天为本,故其与人言,亦未尝不依于此。”“张浚才极短,虽大义极分明,而全不晓事。扶得东边,倒了西边;知得这里,忘了那里。”

南宋文学家杨万里评价他“异时名相如赵鼎、张浚,名将如岳飞韩世忠,这是金朝所忌惮的。”“张浚用心至深,用尧、舜致君之道为己任,以春秋复仇之义为自己要求,以文武境内没有恢复的事业为自己担忧。其论谏本仁义像陆贽;他推荐进人才似乎邓禹;他奋不顾身、敢担当大事像寇凖;他志在消灭敌人、死而后已像诸葛亮。”

现代学者陈守忠在《宋史略论》中评价张浚:“他是出身科举,由方面统帅而位至宰辅大臣的抗金派领袖人物,与张俊迥乎不同。但其一生也做过几件有损大局的蠢事。”

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和理事虞云国在《南渡君臣》中评价张浚:“张浚对政治盟友的歧见与失误缺乏应有的包容态度,作为政治家,他过于注重目的与结果,政治胸襟也不够广阔,致使南宋初期最能看好的宰相团队(赵鼎、张浚)过早终结了同舟共济的短促蜜月期。”

现代学者顾宏义在《细说岳飞》中评价张浚:“史书上将张浚、赵鼎同称为南宋初年的贤相,但两人在抗金态度上有所不同,与张浚反对屈辱求和、坚决抗击金兵收复中原失地的主张相异,赵鼎虽然也反对屈辱乞和,却依违于主战、主和两派之间。”

现代学者在《张浚与洛学》中认为:张浚终信洛学后,所体悟出的思想要点一方面是将《》大义为其抗金主张服务,另一方面则在于“以虚静诚一求之于天”,以致君尧舜。他又在《张浚与佛学》中认为:张浚张浚佛,形成了家族式的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洛学思想的发展,并对其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正因为张浚溺于佛教,而不倾心洛学,所以他不能全力推动洛学的发展,以至于在独相时,还对洛学有所禁抑。

张浚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张咸良梦

张浚的父亲张咸,定居于四川绵竹,世代以德行闻名,但张咸的仕途并不顺利。赵煦绍圣初年,张咸第二次参加制科考试预考,但宰相章惇对他的对策不满意,因为他没有批评元祐时期政策的错误,导致章惇大怒,只授予他签书剑西判官的职位,使他失去了进一步举试的机会。尽管仕途不如意,张咸却更加注重行善积德,为后人积累福报。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一次神奇的梦境。一天午睡时,他梦见一位神人从天而降,告诉他:“上天让你的儿子以德行为名,做宰相。”张咸在梦中大惊醒来,不久后,他的儿子张浚诞生了。张咸已经为他的兄长取名为张,不愿再次改名,于是为张浚取名,并赐以字号“德远”。这一梦境似乎是一种神秘的启示,预示着张浚将以德行为名,成为一位杰出的宰相。事实证明,张浚的一生充满了忠诚、正直和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使他成为宋朝的一代名相。岳珂曾评价说:“魏公(张浚)出将入相,有四十年,忠义和功勋名声,是中兴以来第一,这恐怕也是上天所赐予的吧。”

谨遵母训

张浚母亲计氏教育“方正有法”出,对张浚影响颇深。幼时,计氏勤苦鞠育张浚,言传身教,张浚因此而“视必端、行必直、坐不欹、言不诳”,受到亲族乡党的称赞。张浚入仕为官之后,计氏对张浚的言行要求更加严格,稍有不当之处“必变色以示戒”,母亲的言传身教促使张浚忧国忧民思想的形成。

少有壮志

张浚年轻时有大志,任熙河幕官时,遍行边垒,观览山川形势,经常与以往的戍卒守将握手对饮,询问祖宗以来守卫边疆之法及军阵战略事宜。所以一旦从疏远地位提拔起来,担当枢密之任,能全部知道边事本末。

秀州遇刺

苗刘兵变时,张浚在秀州,商议推举勤王的军队。有天晚上张浚一个人坐着,随从都已睡,忽然有一个人拿着刀站在灯后。张浚知道他是个刺客,慢慢地问:“难道不是苗傅刘正彦派你来杀我吗?”他说:“是。”张浚认为如果是这样,刺客砍了他的头便可。但刺客并未杀他,刺客说:“我也读过诗书,怎么肯为叛贼所用呢?更何况您如此忠义,怎么忍心谋害您呢?我是害怕您没有谨慎地防止闲杂人等,有其他刺客到来,所以来告诉你!”张浚问:“你现在想要奖赏吗?”刺客笑着说:“杀了你还怕没有财物吗?”张魏公又问:“既然这样那么你能留下来为我做事吗?”刺客说:“我有年老的母亲在黄河以北,不能留下来。”问他的姓名,刺客俯身下拜不回答,不告而别。

借刀杀人

淮西军变时,统制郦琼绑架吕祉,反叛归顺刘豫。在张浚宴请太子宾客时,副将前来报告此事,满座失色,张浚面色不改,喝到深夜,写了一封信,用腊封口后,派遣死士交给郦琼,说“如有机会刺杀刘豫则见机行事,否则尽快抽身。”敌人得信,怀疑郦琼,分别隶逮捕他和手下,边境赖以安宁。

诱诛范琼

建炎初年,将领范琼拥兵自重,占据上流之地。朝廷召他入朝他不来,来了又不肯解散军队,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喧扰不已。张忠献与刘子羽暗地计划要杀掉他。有一天,张忠献命张俊带一千人渡江,假装要来缉捕其他盗贼,乘机请范琼、张俊及刘光世都到都堂来商议缉捕之事,并为他们准备了饮食。饮食完毕,大家相互对看却没有话说。刘子羽坐在走廊下,怕范琼发觉事情有异,立即取出一张黄纸,假作诏书走上前去指挥范琼说:“跪下!皇上有旨,将军可以到大理寺申辩。”范琼惊愕不已,不知所措。刘子羽示意左右推拥着范琼上轿,用张俊的军队护送到监狱,派刘光世去安抚范琼的士兵,并说:“要诛杀的只是范琼一人,你们是天子自己率领的军队。”众兵都丢下武器,说:“遵命。”于是把他们全部编入其他军队,没多久乱事便被平定了,范琼也被斩首。

凿冰拒敌

赵构绍兴年间,金朝进逼京城,所经过的城邑都被攻占。适逢天大寒,城池都结冰了。金人凭借凝结的冰层就可以攀上城墙,不攻而入。张浚听到金人用这种方式攻城,就下令取消了原先禁止百姓在护城河中捕鱼的禁令,人们争相凿冰捞鱼,池中的冰层始终无法冻结,金人来到城下,观望许久,叹息而去。

比拟裴度

宋高宗赵构以东晋开国元勋中兴名臣王导比拟("朕得浚,何愧王导")张浚。又御书《裴度传》赐给张浚,以唐朝中兴名相裴度比拟。

陷溺佛教

张浚终生信佛,长期与圆悟克勤、大慧宗果等禅师交往,深研佛理,认为佛教有益于世教,提倡以诚来修心养性,成为宗杲生平中与张九成同等重要的方外之士。也正因为张浚溺于佛教,而不倾心洛学,所以他不能全力推动洛学的发展,以至于在独相时,还对洛学有所禁抑。张浚在谪居期间,逐渐意识到洛学的特殊意义,而精思力行,终信道学。

墓葬与纪念

张浚墓

张浚墓,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乡县官山乡官山村。东距县城约70公里。墓葬位于衡山一脉的官山南麓,背依九曲奇峰,前为江。原以花岗石砌成墓围,前立石华表,以三合土筑成凸字形封冢,冢首竖青石墓碑,碑高1.6米,宽0.6米,碑文为“宋元辅封魏国公张公德远之墓”。

张浚故居

张浚故居,是为张浚贬谪永州时宋绍兴七年(1137年)而建。现存建筑民间传说为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年)张浚后裔张皇后重建,时称文昌阁。后族人张勉重修,更名为“勉园”其为木质结构,硬山顶建筑。水井系张浚开凿,后人张勉学刻“紫岩仙井”于天启六年(1626年)。

紫岩书院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对张浚的赞誉未间断。元朝时,为了追念张浚这位勤政爱民的丞相光禄大夫赵世延捐体在张浚故乡四川绵竹修建书院,由于张浚自号紫岩先生,竣工后朝廷就下诏赐名为“紫岩书院”。

官方祀典

夜航船》中记载赵昀时,以张浚、赵鼎为宰相典范,并将张浚列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图像于昭勋阁。理宗时期名臣魏了翁为纪念张浚、张栻,修建紫岩书院,并为之作赞。淳熙年间,在张浚、故乡四川绵竹始建进德堂,祭祀张浚。南宋后期,宋廷在汉中市建张浚祠。汉州(今四川广汉)也建有“三贤堂”,主祀杨绘宇文之邵、张浚。元朝时,光禄大夫赵世延捐俸在张浚故乡绵竹修建书院,因张浚自号紫岩先生,竣工后元廷便赐名为“紫岩书院”(也有观点认为该书院主要是为纪念张而建的)。延祐五年(1318年)元名相张养浩所作《枚赐成都紫岩书院记》有载。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朱元璋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便有张浚。礼官奏张浚等三十六人,并将张浚的事迹载入《水乐大典》国朝忠传。朱祁镇时,下旨免张浚后裔差役(至清代仍延续)。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诏修复张浚父子坟墓,敕建“张浚祠”,并下旨建“南轩书院”,御书匾额,命其墓地为“官山”;将宁乡市张浚、张栻父子祠墓及绵竹大柏林张浚父张咸墓两处纳入国家祀典。清顺治朝时,张浚等四十一位历代功臣从祀帝王庙,至顺治十七年(1660年)罢祀。《清史稿》中记载乾隆十一年(1746年),湖南巡抚杨锡绂于都司衙门旧房恢复城南书院。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五年(1820年),巡抚左辅在妙高峰故地复建,并在峰上建南轩夫子祠,前为文星阁,爱新觉罗·旻宁御书“丽泽风长”匾额。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了张浚、张南轩墓,并下诏书: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参拜。清朝政府还优待张浚后人,免除张浚后人的一切差徭杂役。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张浚墓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国家文化保护单位,还成立了张浚、张拭思想研究会。

文学形象

在明人郑若庸所撰传奇《玉记》中,张浚任江淮节度使,是奉诏征讨叛军张安国的大元帅。后征讨成功,他消灭叛军,俘获张安国,收复了山东省

参考资料

..2023-11-13

..2023-11-13

..2023-11-20

..2023-11-20

..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