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香港战役

香港战役

香港战役(英语:Battle of HongKong,日语:香港のい),又称香港攻防战、十八日战事、香港保卫战,是在太平洋战争初期,1941年12月8日到12月26日期间,日军进攻英属香港所发动的战役。

1941年11月6日,日本中国派遣军第23军奉命制定攻占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计划,并在该月底完成作战准备。1941年12月7日上午8时,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后,在第二天凌晨,日军发起了对香港的攻击。日军首先空袭香港英军启德机场,夺得制空权。同时,日军第二遣华舰队在海上封锁香港,夺得制海权。12月12日,日军陆军在海空协同下,突破英军“垃圾湾防线”。两天后,日军完全占领九龙地区,剩余英军退守香港岛。日军试图招降剩余英军未果,便持续四天空袭和炮轰香港岛上英军。12月18日,日军乘午夜强行登陆香港岛东北岸,紧接着日军实行中央突破,将岛上英军分割为东西两部,在第二天日军占领香港岛东北部地区。两天后,日军完全切断了英军水源。在水源断绝、弹药奇缺、防御体系瓦解的情况下,英军最终在1941年12月25日下午7时30分向日军投降。12月26日,日军正式占领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战役完全结束。

香港战役使日本成功占据香港,日军司令官酒井隆中将在12月28日颁布《波集作命甲第225号》,并于翌日成立军政厅,香港正式进入日据时期,香港暂时脱离了英国殖民地统。根据驻港英军总司令莫德庇的统计,英军有最少3445人在战斗中伤亡,占总兵力约31%。 战后,据英国皇家通讯兵团的统计,驻港英军死伤数字是1679人阵亡,11000官兵及医护人员被俘。日军方面,根据日军第38师团的统计,该部军官死伤136人,士兵2082人,伤亡率达9%。

战役背景

地理背景

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西太平洋中心,扼守中国珠江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地形而言,香港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香港岛、与中国内地相连的新界九龙,以及香港水域内的260多个岛屿。香港海岸线极为复杂,离岛甚众,为进攻者提供大量可以登陆的海滩。可是滩头之间多有山脉阻隔,攻守双方左右联络都十分困难,而且沙滩大多面积细小,并不适合大部队登陆。英军一直认为,九龙和新界境内只有沙头海适合登陆,日军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该地布防。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境不论港九新界,均异常多山,大部分位于新界的平地则位处边境附近,故香港一直缺乏大型机场用地。

英军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构筑了要塞式防御体系,香港岛九龙半岛及其之间的维多利亚港都包含于其中,共同组成了香港要塞。陆地正面的主要防线是九龙半岛上的“垃圾湾防线,由城门水库以南的东西高地线上几条堡式阵地组成,这条防线是仿照旅顺口区要塞和马奇诺防线构筑的,拥有炮垒、机关枪阵地、钢筋混凝土掩体等防御设施。在香港岛上,英军在岛上的大小山地及其周围配置有大小口径的火炮,同时在海岸上构筑有海岸炮、机枪堡。香港防御体系还包括启德机场维多利亚港,是驻港英军海空力量所在地。

日本方面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中国最大海港——上海市及其首都南京市的先后陷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了迁至四川省腹地的重庆政府与英美等国保持联系的唯一门户,同时作为援蒋物资的中转基地(战争初期,约75%的援物资都是经广九铁路运至广东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或宣传、谋略基地,更加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日本作为新兴的军国主义列强自明治维新以来就以“八纮一宇”为国策,即依次侵占琉球王国台湾省朝鲜东北地区及全中国亦称霸东方。至太平洋战争前,日军已基本达到上述目的。

1941年12月7日上午8时,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的战略目标就是“消灭美、英、荷在东亚之主要根据地,确占南方要域菲律宾、马来亚(包括新加坡)、缅甸、爪哇及西南太平洋各岛”,建立东至中途岛、西到印度、北达西伯利亚地区、南及大洋洲的“大东亚共荣圈”。美英在远东的三大根据地是新加坡、马尼拉香港特别行政区,日军攻占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其南进作战的重要一环。对于日本而言,攻占香港不仅能够对英国在远东地区的势力造成重大打击,也能够通过切断蒋介石重庆国民政府与英美等盟国的联系以及通往中国大陆的物资供应线,在物质和精神上予蒋介石政府的巨大打击,迫使中国早日屈降,从而尽早结束中国战事;同时解除日军因“恐惧盟军将香港变为亚洲海军基地”,而对其侵占亚洲的计划构成的重大威胁。

战前部署

日军方面

在正式开战前,日军便利用海空优势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但为了快占领香港和减少伤亡,日军还是慎重对待、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日军通过战前侦察,充分掌握了驻港英军的详细资料,甚至连炮台位置也了如指掌,并且针对性的制定作战训练计划。另外,日军先行进占东南亚地区,并且突袭美国军队珍珠港,暂时瘫痪东南亚、西太平洋的英美海空力量,使其无法支援香港。同时,日军为了防备中国华南地区的中国军队策应香港岛上英军,日军将以武汉市南昌市地区的四个师团二个旅团进攻长沙市,牵制中国华南方面数十万中国军队,保证攻港日军的侧后安全。在具体攻港作战方面,日军计划首先歼灭附近英军舰艇,并突破九龙半岛的英军阵地,之后试图劝降英军,如果不行,则最后武力攻占香港岛。

1941年9月3日,日军第23军司令部指示佐野忠义中将指挥的第38师团和第1炮兵队准备进攻香港特别行政区。此外,中国派遣军总可令官特将第1飞行团之一部和飞行第45战队(轻轰炸机)等编入第23军司令官指挥。这样,担任香港进攻作战的兵力便决定以第38 师团(师团长佐野忠义中将)、第51师团的步兵第66联队、第1炮兵队(司令官北岛骥子雄中将)和上述的航空部队等为基干,由驻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的第2遣华舰队(司令长官新见政一中将)从海上予以协助。最终进攻香港的日军兵力构成为第38师团、第51师团66团(1个联队和1个炮兵队),以第1飞行师团一部及飞行第45战队(轻型轰炸机27架,战斗机9架,重型轰炸机29架)和第2遣华舰队作海空支援。至香港之战爆发前,总计屯兵3万余人,配以50架飞机,13艘舰艇,173门大炮

英军方面

英军的全球战略是确保本土,在远东的防御中心是在新加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一再削减英军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防务费用,并拒绝增援香港的要求,致使驻港英军海空力量薄弱。战前驻港英军只有老式飞机五架,驱逐舰一艘,炮舰三艘,鱼雷快艇八艘,远不足以保住制空权制海权。陆军也仅有四个营的兵力,难以在新界较大的战场上进行机动作战,只能分兵把守、被动防御。英军计划在香港复杂的山地中步步为营,以交叉火力大量消耗日军,等待新加坡的英军海空援军前来内外夹击日军。

驻港英军主要以陆军为主,其中正规军分为大陆旅和港岛旅两部,非正规军则是从香港民间招募的志愿者组成的香港义勇军。大陆旅由英国皇家苏格兰第2营、第14旁遮普团第2营及第7拉吉普团第5营组成,司令为华里士准将(Brig. Cedric Wallis)。大陆旅主要负责通过坚守九龙地区的”醉酒湾防线“迟滞日军进攻,为英军在香港岛上的布置争取时间。港岛旅由米杜息士团第1营、加拿大军来福枪营及温尼柏营组成,司令为罗逊准将,其任务主要是布置并坚守香港岛沿岸及其山地间各处炮台和机枪堡。香港义勇军由于最熟悉本地地形,主要负责第二防线,主要为投入反击之用。

英国驻港海军是一支小型岸防舰队,由驱逐舰、河用炮舰、鱼雷快艇组成,当中包括三艘S级驱逐舰斥(HMS Scout)、珊奈特号(HMS Thanet)、色雷斯人号(HMS Thracian)。S级驱逐舰建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1941年时已经落伍。开战后,斥候号和珊奈特号撤退至新加坡,只剩下色雷斯人号驱逐舰继续留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作战。另有四艘炮舰,分别是蝉号(HMS Cicala)、蛾号(HMS Moth)、燕鸥号(HMS Tern)、知更鸟号(HMS Robin)。蝉号和蛾号同为昆虫级河用炮舰,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燕鸥号为燕鸥级河用炮舰,建造于1927年。知更鸟号建造于1934年。这些炮舰均备有小型速射炮机关枪。同时英国驻港海军还有8艘鱼雷快艇,分别是第7、8、9、10、11、12、26、27号。除了以上舰艇外,驻港英军还有布雷艇红尾鸟号(HMS Redstart)、三艘防潜网铺设艇——巴丽特号(HMS Barlight)、奥德门号(HMS Aldgate)、水门号(HMS Watergate)、炮舰矢车菊号(HMS Cornflower)、运兵船添马号(HMS Tamar),及其辅助巡逻舰艇十六艘、水警船十五艘、港务船三艘、机动艇两艘以及若干小艇。

战役过程

日军进攻

12月2日,日本大本营正式攻占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命令秘密下达,日本第23军随即按预定计划将部队夜间运动到深圳市边界展开,一年前部署在边界的重炮集群也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

日军根据作战计划,将作战兵力划分成佐野兵团(以第38师团为基干)、北岛部队(以第1炮兵队为基于)、军飞行队(以飞行第45战队为基干)、荒木支队(以步兵第66联队为基干)等。荒木支队位于淡水附近,是进攻部队背后的掩护兵力。另外,计划在香港作战期间,使第23军主力大致仍确保现在占据地区,并且内部指示,攻占香港之后,第38师团将转用于南方。

12月8日,日本大本营收到日军已经开始攻击马来的电报后,立即于上午3时40分向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和第23军司令官酒井隆发出“花开”“花开”的紧急电报。这是通知在马来方面业已开始登陆的隐语电报。这就是“发布大陆命令第572号(鹰)”的电报为了使这一通知万无一失,在上述电报之后,又以普通密码拍发给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和第23军司令官酒井隆一份电告:“E方面(作者注:‘马来方面’的简称)的正式作战已经开始”。

在此之前,第23军早已按预定计划开始进行准备行动。集结在佛山市三水区附近的佐野兵团主力开始行动,其先遣部队(以第38步兵旅团长伊东武夫少将指挥的步兵第229联队、步兵第230联队、山炮兵第38联队为基干)随着开战时机的迫近,早已秘密地在接近香港九龙地区。日军只在夜间秘密移动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方向移动,但与马来或菲律宾方面的情形不同,日军几乎用不着担心会受到盟军先发制人的攻击。第23军司令官酒井隆在收到上述电报的同时,于12月8日上午4时向进攻部队下达了开始进攻作战的命令,香港之战拉开帷幕。

1941年12月8日7时20分,由土生秀冶大佐率领的日军第23军飞行队第45轻轰炸机队共36架轰炸机,每机携带50公斤类型炸弹6枚,并在日军第10战牛中队的掩护下,以轰炸九龙启德机场、袭击英军飞机和香港周围的英舰为目标。日军轰炸机群从广州天河机场出发,直飞香港特别行政区。当天,香港上空有云,机场目标模糊,因此日军轰炸机的弹着点大部分在市街上,对英军舰艇的袭击亦因舰炮的猛烈阻击未中目标。在此情况下,担任掩护任务的战斗机在队长高月光少佐的指令下,利用英军战斗机未起飞的有利时机,进行低空搜索,发现机场附近分散停放着14架飞机(包括5架英国皇家空军战机),即组成攻击航线,对地面目标进行轮番扫射,结果12架被击中起火,2架严重破损。日军空军第一次出击便取得较大成果,基本上完全摧毁了驻港英军的军用民用飞机,使英军飞机损失尽,完全丧失了制空权。并且,日军还轰炸了英军兵营和仓库。与之同时,日本海军第二遣华舰队在海上封锁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在日军空袭启德机场的同时,日军第51师66联队在深圳边界以北作掩护下,日军步兵团长伊东武夫少将指挥日军第38师团一线部队(伊东支队)步炮工兵五个联队(第228、229、230联队)分四路渡深圳河向南急行军。英军在边界并没有设防,日军当天便前出至香港地区最高峰大雾峰一带。9日,英军警戒分队在“垃圾湾防线”中央的前哨阵地草山针山略作抵抗即后撤,日军左翼渡过沙田海向水牛山方向进攻,右翼也攻占了防线西侧的青衣岛。“垃圾湾防线”西段由一个营的英军防守。中段和东段由两个营的印军防守。当夜日军228联队的若林中尉率领日军侦察队发现“垃圾湾防线”前沿225高地英军守备兵力空虚,警戒不严。随即在若林中尉的率领下,这股日军侦察队果断突进英军阵地。午夜一时,日军侦察队占领了城门水库以南地堡群,随机通知日军联队主力迅速跟进。原先,日军判断“垃圾湾防线”构筑坚固、防守严密,计划以一周的时间完成攻坚准备。此时,佐野师长担心日军炮兵以及其他部队未做好准备,随即下令退出攻击,但土井联队长已率领本团主力趁机扩大战果,嵌入了英军防线。佐野师长查明了战况后,立即下令全线日军提前发动总攻。

九龙失守

12月10日,防守“垃圾湾防线”西翼的一个苏格兰营受到日军228、230两个联队的攻击,日军重炮和远程大炮也及时压制住了英军昂船洲炮台的海岸大炮,同时猛烈炮击英军纵深。日军向英军左翼主阵地黄金山猛烈进攻,在激烈的肉搏战中,英军营长阵亡,英军全营后撤。

12月11日,在二线阵地上立足未稳的英军苏格兰营被占据优势的日军轮番猛攻,被迫再次退守到预备阵地上。这时东西线英军的交通完全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之下,中段的印度旁遮普营侧翼受到日军的严重威胁。“垃圾湾防线”侧后的昂船洲炮台原为防御西南方向的海上登陆而设,对从北面扑来的日军难以反击。当天日军又在香港岛西南的薄洲登陆成功,直接威胁到香港岛。于是,驻港英军司令马尔比少将决定放弃九龙半岛。当天下午,英军苏格兰营开始由尖沙咀撤回香港岛,一面炸毁了九龙船坞、电厂、炮台及部分船舶,但九龙所存大部分军事物资已来不及运走和销毁了。

12月12日,日军突破东线印度兵的防守,攻占启德机场,进入九龙市区,并在恶魔山击溃边战边退的印度兵,次日将其逐过鲤鱼门海峡,并缴获大量重。

第一阶段的新界——九龙之战历时五天,日军以死伤143人的代价取得歼灭英军214人(伤者未算),缴获英军大炮7门、战车2辆、机关枪45挺并占领了新界、九龙的战果。

日军劝降

12月10日下午,继珍珠港美国太平洋主力舰队和马尼拉美国远东空军主力被日军歼灭后,远东舰队的主力——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在南中国海被日军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率领的航母舰队击沉后,英国远东舰队基本上被完全击溃。至此,整个西南太平洋都是日本海军和空军的天下了。驻港英军想要依靠外来海空力量援助的希望与计划都完全破灭了。

12月13日和12月17日,日军军使两次到香港岛上劝降剩余英军,香港总督杨慕琦驱逐日军军使,拒绝向日军投降,并下令英军海岸炮轰击九龙市区和码头仓库。英军将从九龙撤回的部队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岛上原有守军混编成了两个旅,各辖英国加拿大印度各一个营。同时,港英政府向百万香港市民宣告“我军已退入一巩固及完备的堡垒内继续作战”。日军不战而取香港岛的计划破产。

香港失守

日军调集驻台湾的第一航空队、驻广州市的重型轰炸机队、海军航空兵第十一战队和第二遣华舰队协同第23军所属炮兵对香港岛进行了持续四天多的轰炸和炮击。因为日军战前侦察详细,又有绝对制空权制海权和火力优势,英军损失惨重。英军唯一的驱逐舰受重伤,港口瘫痪,油库大火。香港岛上的炮台、弹药库及总督府等军事要地无一幸免。

12月18日下午,日军分舰队在香港岛南部佯动,日军38师主力除两个营留守九龙外,其余部队分左右两翼在尖沙咀、鲤鱼门集结上船。在日军强大的炮火掩护下,日军38师登陆部队对香港岛北岸的北角、筲箕湾两地实施强行正面登陆,当天23时登岛日军迅速向英军纵深发起进攻。

12月19日凌晨2时至3时,日军已经攻占香港岛东北部的柴湾山、柏架山毕拿山渣甸山等制高点,并挫败了以装甲车助战的英军实施的反登陆反击,巩固了滩头登陆场。英军鱼雷快艇对日军后续登陆船队发动了袭击,被日军海岸炮和空军击沉击伤各一艘。英军“西部旅”被迫退守铜罗湾、黄泥涌山峡、大潭山脉一带,“东部旅”则放弃香港岛东部大部分山地湖泊,直接撤往香港岛南石山、赤柱一带整顿。战前日军判断英军主要防线在香港岛沿岸,一旦突破便会全线崩溃。所以,日军占领滩头阵地及制高点后便直接长驱直入,不料日军却遭到英军的顽强抵抗。当天下午,日军右翼队230团攻击黄泥涌山峡的英军“西部旅”司令部时,被英军重炮速射炮、步炮及机关枪组成的火力网阻击,英军还以装甲车掩护英军步兵进行反冲锋,打死打伤日军若松营长以下近百人,但英军“西部旅”司令加拿大准将罗逊也阵亡,英军阵地最终失守。日军趁夜色以急袭扩大战果,攻占了黄泥涌山峡贮水池,从而断绝了守岛英军的水源。

12月20日拂晓,日军左翼队229团主力击败英国陆海军的反击后,攻占了香港岛南端紫罗兰山和143高地,彻底将香港岛东西两部英军的防御体系分割开来。

12月21日,日军击退了英军在炮舰和赤柱炮台掩护下的反击。但是,日军包抄赤柱英军的230团一部也被占据局部优势的英军击退,损失百人。日军再次加强攻港的火力配备,第38师的1个重炮团,九四式山炮速射炮臼炮等5个营全部登陆香港岛参战,日军军属远程火炮及240毫米重炮也前移至九龙协助登岛日军。提供火力支援。此时,日军已经缴获了香港岛上英军秘密防御火力网配备图,射击针对性大大提高。从当天起,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气象条件好转,日军战略轰炸机每日五十架次飞临战场上空助战。英军炮兵阵地及火力点普遍受到日军持久严重的压制。日军留守九龙的两个营预备队也上岛参战。

12月23日,日军左翼队重新攻占赤柱山、石山阵地,将英军“东部旅”赶到赤柱半岛狭小地区。日军右翼队也将英军守军一部压至湾仔山峡内。

12月24日晚,日军发起全线总攻。日军右翼队苦战夺得仓库山峡和宾纳山,野口大队长重伤。日军左翼队以敢死队午夜突入赤柱半岛英军阵地。英军通过照明弹将阵地照得亮如白昼,并用臼炮高射炮机关枪猛烈反击。日军以火焰喷射器、手榴弹刺刀与英军硬拼,终于突破了赤柱半岛咽喉部的英军第一线阵地。

12月25日清晨,香港总督杨慕琦遵照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电令再次拒绝向日军投降。但是,当天下午莫德庇向杨慕琦报告战局,说明马己仙峡和香港岛北岸仓库山、教主山的陷落,香港岛北岸阵地瓦解,英军的防御体系已经残破不堪,机动火炮仅剩下八门,弹药奇缺,水源也已经断绝了几天,英军已经无力再战。当天下午,杨慕琦只好接受了莫德庇的建议,率领部下九千多人到九龙半岛酒店的日军司令部向日军投降。英军工兵指挥官林保中校奉命前往赤柱传达港督杨慕琦下令投降的消息,但华里士以总司令莫德庇在 25 日凌晨拒绝投降的指令为由,质疑这份投降命令的真实性,因此拒绝向日军投降。直到翌日凌晨由副官携带有着正式签名的手令返回,华里士才确信英军已降。于是,华里士才下令剩余军队停止抵抗,并前往赤柱滩道白屋向日军投降,历时18天的香港战役完全结束,在12月26日这天,日军举行了占领香港的入城仪式,标志着日军正式占领香港。

战役结果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总督杨慕琦半岛酒店签署降书,第二天,日军举行了正式的入城仪式,标志着日军正式占领香港特别行政区。日军司令官酒井隆中将在12月28日颁布《波集作命甲第225号》,并于翌日成立军政厅,香港正式进入日据时期。

香港战役是一场血腥的战斗。根据驻港英军总司令莫德庇的统计,英军有最少3445人在战斗中伤亡,占总兵力约31%。战后,英国皇家通讯兵团统计驻港英军死伤数字,得出1679人阵亡,11000官兵及医护人员被俘。日军方面,根据日军第38师团统计,该部军官死伤136人,士兵2082人,伤亡率达9%。当中以第230联队死伤最重,共668人。日军军官死伤数字偏高,特別是第228及229联队,伤亡率达29%及30%。

战役后续

香港沦陷,中国一些爱国进步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困在香港,1941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分别电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迅速作好应变准备,将这批人士抢救出来,经澳门、广州湾(今湛江港)或东江转入大后方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立即派出武工队员、交通员进入港九地区。从1942年1月5日开始,武工队员首先把这批人上分批由香港特别行政区送到九龙交通站。11日,第一批文化界人士茅盾、邹韬奋、戈主权等数十人离开九龙市区,通过日军封锁线,安全到达宝安白石龙抗日根据地。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共800余人被抢救出来,此外,中国国民党官员和家眷等10余人,国际友人近100人也被抢救出来,安全回到大后方。

香港的陷落使香港暂时脱离了英国的殖民地统治,进入香港日据时期。香港沦陷后,华人受到日军的残酷虐待。香港中华医学会前会长李树芬博士当时在九龙开办了一家医院,李树芬估计医院至少治疗了1万名被日军强奸的受害者,很多人被刺刀捅倒在大街上。另外,日军在香港期间搜刮该地财富与资源。日军以战养战,每侵占一地便强迫当地采用军用票制度、实行配给制度。1941年12月26日,日本宣布以军票取代本地货币。1942年1月港元和军票的兑换率为2兑1,可是在1942年7月24日起兑换率变为4兑1兑换率骤降,使香港人被略夺得更贫穷。日元军票于1943年6月1日成为唯一货币,港元变为非法,藏有港元的人会被施以重罚。日用品的价格必须以日元作单位。至1945年日本投降时,被强迫兑换的日本军票总值超过当时币值的57亿港元。由于食物短缺,为了缓减人口压力,1942年1月日占军民治部成立“归乡指导委员会”,软硬兼施强迫大量市民归乡,被迫驱逐至中国大陆。1945年,香港的人口仅剩下60万,比被日军侵占前的1941年减少约100万,日军在香港期间大规模杀害英军伤兵(圣士提反惨案)、制造了银矿湾等惨案。

战役评价

学者智文、蔡耀伦认为,英军在香港岛的抵抗出乎日军意料的顽强。日军原以为只需要一天一夜就可以攻占香港岛,但是英军却坚守了一个星期多,而英军突如其来的投降也非日军所能意料的。英军从九龙撤退后,英军总司令莫德庇仍然把部队散布在香港岛各处,因为莫德庇仍然认为日军有可能从香港岛南岸登陆。当日军登陆部队进入黄泥涌山峡后,英军发动的一系列反击没有良好计划和协调,导致效果不佳,平白浪费了兵力和装备。这些错误是英军未能成功在港岛抵御日军的重要原因。

学者马鼎盛认为,日军攻占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次成功的登陆战例。日军取胜,英军战败有三个客观原因。第一,战前日军已对香港实行了三面战略包围。开战之初,日军同时攻击马来亚并击沉英国远东主力舰队,完成对香港合围之势。第二,参战的日军兵力达到压倒英军的优势,部队的素质也远胜英军。第三,日本掌握着开战的主动权,其攻占香港的决心非常坚定,英国远东被动应战,战前就有放弃香港的思想。

战斗序列

英国

日本

后世纪念

西湾国殇纪念坟场

位于香港柴湾歌连臣角道,设有烈士之墓,安葬着1500多名阵亡军人。

赤柱军人坟场

位于香港赤柱浅水湾,坟场安葬在港死亡的英军。

沙头角抗战纪念馆

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位于香港沙头角南涌罗家老屋,是香港首个抗战纪念馆,由历史建筑罗家大屋改建而成,所设展览介绍了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抗战历史和“香港抗日一家人”罗氏家族的感人事迹。2022年9月3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

乌蛟腾抗日英烈纪念碑

位于香港船湾郊野公园乌蛟腾村,原纪念碑于1951年建成,2009年迁址重建。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西湾国殇纪念坟场.香港自游乐在18区.2023-12-03

赤柱军人坟场.香港自游乐在18区.2023-12-03

403 Forbidden.新华网.2023-12-03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3-12-03

等待黎明 (1984).豆瓣电影.2023-12-03

燃烧的港湾 (1998).豆瓣电影.2023-12-03

香港沦陷 香港沦陷 (1994).豆瓣电影.2023-12-03

明月几时有 (2017).豆瓣电影.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