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在湖北、河南省和陕西省三省交界地带,以土地革命纲领为斗争方针,广泛发动和带领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发展地方武装,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创建了以商洛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斗争以武装主力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共坚持斗争两年又四个月。人口约50万,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
根据地简介
核心组织
1934年,鄂豫皖根据地被敌封锁包围,苏区日益缩小,中国工农红军处境日益艰难,中央决定红二十五军转移,建立新的根据地,以求发展。1934年6月,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派程子华从红都瑞金去鄂豫皖根据地工作,程子华于9月到后传达了中央的决定和周恩来副主席指示,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河南光山县花山寨召开第十四次常委会,省委书记徐宝珊、副书记吴焕先、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等参加会议,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徐海东任副军长、戴季英任参谋长、郑位三任政治部主任,省委随军行动,留红二十八军在根据地坚持斗争。
长征故事
红二十五军随后出发长征。在20多天的时间内,红二十五军长驱千里,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粉碎了几十倍于己之敌的围堵,几乎每日作战,顽强地打开了西进通道,不仅保存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有生力量,锻炼和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而且调动了敌人“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部分兵力,有力地支持了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减轻了川陕红军的压力,并为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情况介绍
鄂豫陕边地区,地处鄂豫陕三省边界,北起秦岭北麓,南濒汉江,包括陕西南部的洛南县(今洛南)、蓝田县、商州区、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阳(今旬阳市)、宁陕县、佛坪县、洋县等县,湖北西北部的西、郧县等县以及河南西部的卢氏、淅川等县。这里峰峦起伏,悬崖陡峭,地势险要,便于开展游击战争,自古就是兵家割据称雄的战略要地。当地封建势力和反动政府对人民压迫剥削极为残酷,土地和山林大部分掌握在地主手里,苛捐杂税多达数十种,兵灾匪祸连年不断,人民苦难深重,反抗情绪强烈,有良好的革命基础。1927年4月成立党组织,1928年5月渭(南)华(县)起义的部队曾在蓝田南地区活动。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红三军曾先后过境。1933年5月,陕北红军也曾南下行动。因此,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已在该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红二十五军到达时,虽然地方党组织已遭到破坏,但群众自发的抗捐抗粮斗争仍然此起彼伏。同时,陕西省第十七路军首领杨虎城与蒋介石矛盾很深,当时忙于北攻陕甘红军、南拒川陕边红四方面军、西防蒋介石嫡系部队,一时无力顾及陕西东南部,这一切,都为红二十五军创建新的根据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创建新根据地
1934年12月10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西洛南县,省委在庾家河(现属丹凤县)召开第18次常委会。决定:一、在鄂豫陕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二、将中共鄂豫皖省委立即改为中共鄂豫陕省委,省委成员不变,随后进入创建根据地的新时期。创建鄂豫陕根据地前后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红二十五为主力,第二阶段以红七十四师为主力。
第一阶段:
庾家河会议后,经过一个多月奋战,红二十五军初步在郧西、洵阳、镇安县、山阳县四县边区建立了根据地的基础,并扩军400余名,同时也与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先后进行了许多战斗,主要有独树镇、庾家河、袁家沟口等战役,最终红二十五军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1935年4月,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山阳县小河袁家沟口成立,标志着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建成。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是边区最高政府,下辖镇安、五星县苏维埃苏维埃政府及山阳县苏维埃筹备处、宁陕土地委员会及13个区、70个乡、314个行政村苏维埃政权。根据地建立的农民武装有陕南抗捐第一军及鄂陕游击司令部所辖的6路游击师,在豫陕边有豫陕游击师所辖的4个大队。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北出秦岭,前锋直达西安市附近的韦区、杜曲,由于没有电台无法同中央联系。7月15日,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从上海市转道西安抵达二十五军,带来了中央文件和一、四方面军会合,并有北上动向的消息。为进一步摆脱敌人“围剿”,配合主力中国工农红军取得长征胜利,15日晚省委在沣峪口(长安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西征甘肃省,北上陕北地区,巩固陕北苏区,同时决定将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合并,统一领导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坚持斗争。7月30日,中共鄂豫陕省委率红二十五军主力,离开鄂豫陕苏区,从西江口出发继续长征。随即攻占双石铺镇(今凤县城),连克两当、天水市、秦安县、隆德县城,过泾川县,9月15日到达陕北的延川县永坪镇,与中共西北工委和陕北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十七军胜利会师,成为红军长征中先期到达身背的第一支队伍。
第二阶段:
红二十五军离开后,鄂陕、豫陕两个特委于1935年9月9日在商南县梁家坟村召开会议,决定成立鄂豫陕特委,选举郑位三为特委书记,常委和委员有陈先端、李隆贵、方升普、曾、李书全、袁崇全、张波、郑连顺等九人。为有利于长期坚持武装斗争,特委将根据地游击队合编组建红七十四师,10月6日在商南县距梁家坟不远的碾子坪正式成立。师长陈先瑞,政委李隆贵,副师长兼参谋长方升普,政治部主任曾焜,全师近700人。红七十四师在同上级失去联系,极端艰难困苦条件下,转战于鄂豫陕边24个县,经历大小战斗上百次,甚至打到华山,威胁西安市。打破了敌人的三次围攻,歼灭敌正规军与地方反动武装约4000人,缴获各种枪支3000余支,取得了鄂豫陕边界地区的斗争胜利。1936年3月中旬,红七十四师接到二十五军手枪团程福才从陕北地区送来的“八一宣言”和《中央关于目前的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等文件,特委向中央汇报了七十四师情况,同中央恢复了联系。
1936年12月中旬,七十四师在蓝田县龙庙接到中央指示和电令。1937年8月5日,鄂豫陕特委与七十四师奉中央军委电令北上,全师2100余人前往陕西三原整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留守处,10月改为西北留守兵团第四团,中共鄂豫陕(陕南)特委撤销。
根据地人民的牺牲
在多支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中,红二十五军是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创建了根据地的红军部队。根据地的创建为红二十五军提供了一块休养生息之地,使红二十五军在发展地方武装、政权和开展土地革命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红二十五军出入陕西省的时候兵力不足三千,经过入陕后的庾家河战斗,部队损失了近乎一个团的力量(庾家河战斗后,红二十五军在今丹凤蔡川整编,将原224团撤销,只保留了223、225和手枪团)。1935年7月撤出根据地时,红二十五军扩充到4000多人,据原鄂豫陕省委委员、红二十五军供给部长、建国后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的张希才1983年在南京的座谈会上谈到对“陕北地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支援”时说:陕南“驼到陕北的银元3万多元,沿途用45匹骡子驮,每匹驮100多斤。”原红二十五军223团供给处长、建国后任国家物资总局副局长的刘炳华回忆:“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时很富,服装也很整齐。”“物资来源是取之于民、取之于敌。”中央红军1935年11月到达陕北正值严冬来临,战士还穿着单衣,冷的受不了。毛泽东很着急,想到红二十五军在陕南活动了几个月,或多或少会有点积蓄,就写了一张条子:“海东同志,你好!因部队过冬吃穿出现困难,特向你借款2500元。毛泽东”。徐海东看到条子,第二天5000块银元送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驻地。
中共鄂豫陕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主力离开根据地,得到消息的绥靖公署初除一部分兵力尾追红二十五军主力外,很快集结第六十七军、第四十军、第九十五师、第四十四师、陕军警备第二旅和特务团等20余团兵力,对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实施划区“围剿”,企图摧毁鄂豫陕根据地。同时,郧西、旬阳市、与镇安县边界地区的土豪劣绅也纷纷组织反动武装,进行反攻倒算,叫嚣要把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造反的农民斩尽杀绝。在国民党军和反动地方武装对苏维埃活动中心区域烧杀抢掠下,根据地形势急剧恶化。陕军警二旅韩子芳团,在镇安米粮区、西口区联保主任卢崇烈、张秀峰的配合下,兵分三路“围剿”,将镇安县店垭子到米粮川15公里的川道内32多件民房焚为灰烬,白塔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肖登科和朱启瑞、店垭子乡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刘蔚瑶、花水河农会副主席宁启龙等干部和群众被杀害。接着第四十军由来“清剿”,仅在店垭子就杀害苏维埃干部和群众20多名。红岩寺区苏维埃干部和群众,为掩护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师的伤病员,100多人被杀,39户杀绝,一家被杀2人以上的40户。20多人被关押,受尽醢刑。受害群众达2826人,被迫外逃的480余人。梨园岔苏维埃政府赤卫大队副大队长李邦正、土地委员贺远柏全家被杀,总土地委员何吉时被剁为三截。刘家花屋区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余从海、郑老二、姚胜亮、张国华、万文华等28名干部、群众被杀,125人受酷刑,14户分过地主土地的农民被抄家,141头耕牛被杀。在这场浩劫中,处在根据地中心的山阳县袁家沟口区,被视为“中国工农红军窝子”,损失最为惨重。国民党军和地方民团采取一条沟、一座山、一个村庄、一个山洞逐一“清剿”的手段,“掘地三尺”、“尽杀不留”。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程家盛、副主席阮英豪,牛耳川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许祖德、瓦沟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张智仁及其子张永有、二峪河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易恩兴、马家山乡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向大福等200多人被杀。红军和游击师队员家属大都逃亡他乡。群众的房子被烧,牲口被抢,家什被砸,地里庄稼喂了军马驮骡。残酷景象,目不忍睹。
红二十五军主力撤出后,鄂陕、豫陕两特委合并成立鄂豫陕特委,同时成立红七十四师,当时部队只有700人。红七十四师坚持根据地斗争二十多个月,1937年撤出根据地时队伍扩充到2100余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