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积道山

积道山

积道山位于金华市市区东南部,地处浦和岭下两镇交界处。积道山足一座奇山,它的海拔虽然只有306米。但它是金东区境内惟—的孤山,平地而起,山势雄奇。它属金华东山,是仙霞森林公园的余脉。山体由火成岩(侵入岩)构成,是2500万年以前地质新生代第三纪以块状断裂为主要特征的地壳运动--频繁的火山与岩浆活动的产物。

景点介绍

浙中金华有座山,名叫积道山。它海拔不高,却似泰山平地而起,独立雄伟;它名声不显,却千年传承,底蕴深厚,独具神韵。

历史发展

神韵之山

万物皆有因,因果总相应。

相传,盘古刚开天,人间洪水泛滥,水土大量流失,百姓生活艰难。此时,有位祝融将军祝融,生得顶天立地,力大无穷,与炎帝共管南方土地。为治洪水,他每天从遥远的天边来回挑山筑坝。一次,将军挑山刚走一程,“咔啦”一声巨响,扁担断了,震得地动山摇,炸出了两条深沟,变成了两条江:义乌江武义江。两座大山也落在江的两岸,这便是如今的尖峰山和积道山。

传说毕竟是传说,山川河流的形成自有其规律。2500万年前,地质新生代三世纪,以块状断裂痕为特征的地壳运动,经频繁的火山与岩浆活动,形成了如今的积道山。积道山是浙南仙霞森林公园的余脉,经过几千万年的风化雨淋,终成如今之貌。清《康熙府志》有云:“连屏拥翠,石磴萦,绝顶坦平如掌。”它恰似远在大西洋彼岸南非开普敦桌山,山险顶平,灌木丛生,神韵悠长。桌山虽然比积道山魁伟,却少了一层积道山丰厚的人文底蕴;桌山虽然观光的人如潮如涌,却少了一份积道山牵肠挂肚的情缘;桌山虽然旅游设施十分现代,却少了一段积道山悠悠的历史续延。积道山拔地而起,横空出世,山势雄奇,虎视浙中,上接苍天浩瀚之气,下启南山北岳之神,中聚金衢盆地之韵,东接义东(义乌市东阳市)青山之水,西润金兰大地之禾,与尖峰山遥遥相对,恰如天将护守神门,共扶婺州府之繁荣。

宋代诗人杜旃《登松溪积道山》有诗为证:“高山环拱一山尊,一水盘旋万水奔;日映楼台三里廊,春藏花柳数家村;白云洞府身堪托,碧汉星辰手可;况是重阳节无十日,好携佳友对方樽。”

这正是:积道之山山有道,不显之岳岳不群

不倒之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上苍造物,奇绝万象。千百年来,积道山以其独特的神韵,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僧人在此念经修道,聚集了一批又一批学子在此读书励志,同时也发生了一串串奇异的故事。甚至于这里的一草一木也值得一看一读。

树是有神韵的。小树不咋地,百年千年的老树就神了。中华大地上有许许多多大树、奇树和神树:黄帝陵有几千年的古柏树,洪洞县有棵大槐树,古都杭州市还有明朝的香樟树。各地或把树当做神明供奉,或为大树建造纪念馆。积道山的这棵大樟树,春季不与百花争芳斗艳,却在和煦的春风中迟迟换装,把片片厚叶还归大地,滋润万物;夏天不学杨柳科摆姿弄舞无限风骚,挺直树干,无畏干旱,撑起如伞的枝叶,为人们遮风挡雨;秋天不羡柑橘黄、柿子红、油栗展笑脸,仍默默无闻坚守天职,迎接冬天的严寒;冬季不讥笑落叶兄弟裸露于天,用自己巨大的身躯挡住冰霜雪雨,托起场场大雪,承诺和保护小草的企盼。

积道山的不倒之树,不传而扬,四方播散。观光之人越来越多,人们越传越神。年轻人以树证婚,中年人寄托思念,老年人祈祷平安,不倒之树已成奇观。

不竭之井

有些事不知是天意安排,还是偶然巧合,至今人们仍难以置信。

人们都说积道山顶有口不竭之井,此井是积道山天圣禅寺住持潘氏托梦之井。因一场浩劫, 积道山天圣禅寺被夷为平地。多年后潘氏领众人重建寺院。因用水困难,他想在山顶一地挖深井,又犹豫不决。夜晚,寺院的定光佛托梦于他,此处有泉水,水在十米下,挖掘不宜深,深了有洞穴。梦醒后,他请来打井队,按托梦之意挖了井,果然水源丰富,清泉如涌。从此,天圣禅寺再也不用为水发愁。这或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或许是偶然的巧合,或许是一种传言,然而在300多米高且又独孤的山顶,确有一口年代不久、18米深的不竭之井。

井口严严实实地用四块长条水泥板覆盖着,井口离水面只两米,水位高且水面宽,井中之水如玉液琼浆,晶莹透澈。

自古井水之源有四因:一谓在洼地;二谓在平地;三谓靠山边;四谓依树林。积道山之井不像趵突泉公园生于山东省,汲于平原之水;也不像虎跑泉,井居山脚,依山傍林,清泉徐徐;更不像净寺之井,有济公护佑,甘泉不竭。积道山之井,孤身单影,立于山巅,上无大谷之依,下无低洼之靠,何来之泉,哪有天水市

如今井在寺旁,寺处井边,泉井造福,一井之水,可供半百人之用,真乃天圣禅寺之福也。

聪慧之人

山以人显,人以山彰。哪里有灵气,哪里就出名人。

百丈瀑之水,养育了国师刘基仙华山之气,烘托了开国文臣宋濂;雁荡山之峰,爆出了状元王十朋。积道山是一座不寻常的山,不寻常之山孕育聪慧之人。

据说,北宋景德年间,台州天台山一化缘和尚,见积道山像如来佛神坐,断定是难得的佛家宝地,便在此造寺院。寺院开建后大量砖瓦运不上山,他在金华府贴出榜文:“九月重阳节釜山广域市飞瓦日,山顶搭戏台,速来观奇迹。”重阳节,得道和尚端坐于山下石头上,双手合掌喃喃道:“若要观飞瓦,上山自带瓦。”众人见此纷纷携砖瓦上山。一个时辰砖瓦全上了山。正在人们等观飞瓦时,得道和尚仰天大笑说:“乡亲们,砖瓦已借众力搬上了山,这不就是飞砖飞瓦吗?”大家顿然大悟。此虽为传说,却不乏古人的聪明与智慧。类似如此聪慧之人,积道山麓还有许多,有的慈悲为怀行善助人,有的学业有成为国效力,有的练就武功劫富济贫,有的竭尽心身弘扬传承。

即便当今,积道山的奇人异事也颇多。天圣禅寺有个明悟师智勇双全,能卜阴阳,观天象,预测灾害。他居山顶之高,食山中之物,吸山谷之灵,观气象之变,识自然之规,知天下之事,常年记录积道山的阴晴雨雪,风霜雹雾等天气变化,竭力研析自然界的规律,每每预测金华市一带的天灾地害,十分准确。“积道山戴帽,风狂雨暴”的谚语也在金东盛传。当地百姓称明悟师为“张大仙”。

明悟师不但有智慧,而且有气节,武功高强。上世纪40年代金华沦陷。一天,明悟师见三个日本兵在澧浦弯塘一带为修炮楼强抓民夫,为所欲为,他十分愤慨,一个箭步冲上去,抠出日本兵的两颗眼珠。几天后,一小队日本兵气势汹汹地来到竹安寺,残忍地枪杀了八个和尚,明悟师胆大机智,赤手空拳一连打死七个日本兵,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神奇之气

积道山云雾缭绕,山置云中,古刹坐顶,气运融融。它聚万载之韵,积千年之精,独领风骚于浙中。

明《万历金华府志》有载:“天圣寺在十九都积道山巅,旧名圣道庵。宋景德二年(1005)赐今号。”天圣禅院距今已越千年,是金华市最悠久的寺院之一。据传此地有三佛,定光佛、傅大士佛和慧光佛。定光佛影响最大,俗姓徐,金华澧浦弯塘人,出家祥符寺,经常化缘于金华一方,饥饿时常买猪头肉作餐,百姓呼其为“猪头和尚”。徐定光成佛后,人们在积道山立位祭祀,故积道山也称“猪头山”。

这是一座神奇的山,一片神奇的土地。此地钟灵秀,人杰地灵,豪杰辈出。北山、南岭挟持着一条滔滔的金华江,它不向东流向西走,天生一副叛逆骨,折射出金华人倔强的性格;黄牛水牛耕耘着一片肥沃的土地,它不要恩宠不恋家,劳作之余喜相斗,彰显了金华市人英雄的气魄;人手、佛手飘散着一股百里之清香,它鲜进寺院难居庵,偏偏要进百姓家,表达了金华人博爱的胸襟;火腿、烤羊腿凝聚着先贤报国的智慧,它不怕侵蚀不惧烂,献身自我壮将士,弘扬了金华人卫国的情怀。于是乎,南方孔庙落户金衢盆地黄初平黄大仙区)成仙于尖峰山下;骆宾王撰檄文死不足惜;宰相王淮成于积道山麓;贯休草书自成一体;陈亮学术独树一帜;淑妃银娘降生于汤溪。还有那,叔侄登科一户门,五十进士一个族,状元宰相一姓氏……他们都曾吸吮过积道山之气,都曾渴饮过金华江之水,都曾饥餐过婺江两岸的五谷,都在故乡接受了启蒙教育,苦读诗书,充实自我,最后意气风发,走向全国,干出了一番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唱出了一曲曲争相传颂的《祝酒歌》,写出了一篇篇出自肺腑的《三家村札记》,谱出了一首首感人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