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合肥四姐妹

合肥四姐妹

《合肥四姐妹》是一本由金安平著,杨早、凌云岚译的书籍,该书于2007年12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合肥四姐妹》描述了张武龄的四个女儿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的人生历程。该书展现了一个和睦美满的大家庭,描绘了旧式大家庭的温情脉脉。该书的出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让人们惊叹于这个和谐的家庭,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旧时代的生活方式。

背景介绍

合肥张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门贵族,四姐妹分别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四夫婿(顾传玠、周有光、沈从文和傅汉思)比四闺秀(元和、允和、兆和、充和)还有名。四姐妹的传奇故事和集体记忆既展示了二十世纪中原地区私人生活的真实面目和传统仕宦家庭的起落沉浮,也见证了古老中国在过去百年间的历史和命运。

内容简介

家庭背景

张家在合肥市显赫一时,四姐妹的祖父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他是晚清重臣李鸿章面前的得力干将,曾协助李鸿章剿灭太平天国。张武龄出身名门望族,但洁身自好,吃喝嫖赌一样不沾,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思想开明,认为女子和男子是平等的,虽然妻子因没生出儿子而暗自落泪,婆婆也不高兴,但他并不在乎孩子的性别,还在女儿们的名字上寄予了希望,四个女儿的名字元和、允和、兆和、充和都带着 “两条修长的腿”,寓意女儿们长大后可以走出闺房,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张武龄重视言传身教,为了让女儿们有消遣的项目,建议她们学习昆曲,既陶冶情操,又有登台献艺的机会。他还变卖祖产,在苏州市兴办 “乐益女子中学”,让女儿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学习上,张武龄聘请家庭教师,亲自编纂教材,规定上课时长,让孩子们劳逸结合,也鼓励孩子们发展兴趣爱好,如运动、唱歌、弹琴等。

四姐妹的成长与成就

大姐张元和,对昆曲情有独钟。她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当时大龄下嫁昆曲戏子曾轰动一时。她在昆曲表演和推广方面有着一定的贡献,将自己的生活与昆曲艺术紧密相连,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付出了努力。二姐张允和性格坚韧且有主见。一直没有遇到心仪对象时,面对亲朋好友的催婚,她莞尔一笑,从不辩驳。直到遇见周有光,才走进婚姻的殿堂,他们的婚礼仪式很简单,在允和看来,结婚仪式并不重要,只要人对了就好。张允和与姐妹们一起组织了家庭文学社团 “水社”,并发行了杂志《水》,读者都是亲友,虽然杂志中都是一些生活琐事,但她们乐在其中。

三妹张兆和嫁给了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兆和皮肤黑黑的,头发剪得很短,像个男孩子,身材壮壮胖胖,样子粗粗的,一点都不秀气。沈从文对她满怀仰慕之情,连续三年不断写信给她。兆和婚后的生活说不上快乐或不快乐,她常常失望,关心的是实际问题,如丈夫的消费习惯,怎样用一点收入度日。沈从文把自己对兆和的认识写入了短篇小说《主妇》里,他的《湘行散记》也是以写给兆和的信为素材写成。四妹张充和才华横溢,精通书法、昆曲等。她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张充和在古典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她的书法作品和昆曲表演都展现出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了海外。

家族变迁

四姐妹生活的时代,中原地区正处于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期,经历了政治变革、战争等。七七事变爆发后,沈从文和他的几个朋友一起离开北京,兆和与两个儿子没有同行,战争给她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张家曾经是名门望族,但在时代的变迁中,家族也经历了起伏。然而,四姐妹在坎坷和风暴中,依然保持着贵族的凤仪,以闺秀的风范面对生活的挑战,她们的经历反映了传统仕宦家庭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转变。

角色介绍

合肥四姐妹

张元和

张元和是四姐妹中的大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她是中原地区昆曲度曲家。性格温婉大气,有着传统大家闺秀的气质和风范。不顾当时社会的偏见,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这一婚姻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社会地位的差距曾遭受一些舆论压力。

张元和出生于合肥市,早年随父移居苏州市,初学于昆曲名旦尤彩云等人,兼工生、旦。1925至1927年,张元和在南京第一女子师范高中学习期间,受曲学大师吴梅指导,研习多部作品。随后,她获大夏大学文学士学位。1931年至海门区,先后在海霞女中任教员、教务主任、校长,并在县立女中任教。1939年,她与已退隐舞台的著名小生顾传玠在上海成婚,共同研习昆曲。1949年,夫妇移居台湾,张元和在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昆曲社教授身段。1966~1970年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生物中心任秘书。丈夫去世后,她于1970年移居美国,并出版《昆曲身段试谱》。1983年,张元和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示范演出昆曲身段。此后,张元和加入纽约海外研习社,常与曲友合作演出,擅演《游园》《惊梦》《长生殿》等剧目。1985年,她资助北京昆曲研习社举办已故“传”字辈艺术家专场纪念演出。1986年,她与张充和合演《游园惊梦》,并参加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纪念活动。此外,她还曾参演电影《喜福会》。1999年,她在旧金山湾区庆祝九十岁寿诞时登台演出。2001至2002年,她的著作《张元和饰演昆剧中杜丽娘身段影集》《顾志成纪念册》相继出版。2003年,张元和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医院去世,享年96岁。

张允和

二姐,性格活泼开朗,聪明伶俐。毕业于光华大学,是中国语言文字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周有光的夫人。对生活充满热情,在文化和艺术方面也有一定的素养。她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周有光的婚姻平稳而幸福,夫妻二人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许多岁月。

张允和16岁时,暑假里到周有光家玩时认识了周有光。1933年,张允和和周有光结婚,婚后有一子一女。1949年后,张允和曾在上海市的一所高中当历史教师,但于1952年离职。离岗后的张允和开始潜心研究昆曲,还把《断桥》《琴挑》等折子戏的身段谱逐渐编写完成,而后从1956年到1964年,一直担任北京昆曲研习社的联络组长。张允和吕振羽丈夫周有光游历欧美各国。回国后他们经历了各种运动,改革开放之后步入安静的晚年。张允和晚年致力于写作,著有《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书,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2002年8月14日,张允和逝世。

张兆和

三姐,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皮肤黑黑的,头发剪得很短,像个男孩子,身材壮壮胖胖,性情有些古怪,内心顽固又有慷慨宽容的一面。学生时代的张兆和就吸引了众多男性的倾慕,但她一开始对沈从文的追求并未动心,在沈从文持续多年的情书攻势下,最终与他结婚。婚后的生活充满了现实的琐碎和挑战,她常常要操心家庭的实际问题,如经济开支等。

1932年,张兆和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英语系。1933年9月9日,张兆和与沈从文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33年至1940年陆续发表个人小说作品,著有短篇小说《费家的二小》《小还的悲哀》《湖畔》《招弟和她的马》等。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和《人民文学》编辑。1980年,沈从文夫妇致力于文学与文物的传播与发展。在美国15所大学进行了23场演讲。1992年,张兆和沈从文离世以后,将部分幸存的50多年前的信和速写画编成《湘行书简》,与《湘行散记》合集为《湘行集》出版。2003年2月16日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张充和

四妹,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安徽合肥,著名诗人、书法家、昆曲演唱家。自幼由叔祖母养大,叔祖母为其重金聘请了许多优秀的老师,使她接受了系统而全面的教育。她才华横溢,气质优雅。擅长书法和昆曲,其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后来结识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并与他成婚,1949年随夫君赴美,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港台等23所大学以及各种学术场合讲授、示范演出昆曲。

张充和自幼学习书法,拜名家朱谟钦为师,后又师从沈传芷张传芳学习昆曲。1933年,张充和北京大学作旁听生,次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抗战时期辗转昆明市重庆市等地。1947年,张充和到北大教授书法和昆曲。1948年张充和与傅汉思(德裔美籍犹太人,著名汉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成婚,1949年随夫君傅汉思赴美,1949年至1959年,傅汉思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工作,张充和也任职该校东亚图书馆。1962年,张充和开始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讲授中国书法,后来,张充和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电台等23所大学以及各种学术场合讲授、示范演出昆曲,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世界名校,直至1985年退休。2015年6月17日,张充和在美国康州的家中去世,终年102岁。

张充和工诗词、会丹青、通音律,固守着真正的中原地区传统文人精神。她的文学观念是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但却更倾向于古典一面。张充和拥有超越功利的书写态度和追求,这种精神通过她多年来海内外的交谊以及国内书籍媒体的传播,影响了许多学书之人的书法观。张充和赴美后在多所大学传授中国昆曲艺术和书法艺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著有《张充和诗书画选》《天涯晚笛》等。

父母

张武龄

原名张冀牖,是四姐妹的父亲。合肥市名门望族的世家子弟,其祖父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他思想开明,洁身自好,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虽然出身于大家族,但他不看重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认为女子和男子是平等的,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不惜变卖祖产,在苏州市兴办了“乐益女子中学”,让女儿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也让当地女子有机会走进学堂读书求知。

陆英

四姐妹的母亲,扬州市富庶人家的女儿,美丽坚强且能力超凡。婚后为张家生育了众多子女,在家庭事务的管理上井井有条,同时也注重孩子们的教育和培养。她还在仆人中发动识字运动,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1921年,陆英因拔牙引起血中毒而逝世。

保姆群体

汪干干

对新事物比较抵触,用词粗野,不敬佩读书人。宇和在校演戏回家晚了,她会讽刺。对小姐们的新式行为和观念不太理解和支持。

朱干干

学习意志坚强,坚持练习用九宫格写大字。她不太看得起沈从文,认为写白话小说的沈从文不如写旧小说和唱本的。兆和结婚时很在乎她对夫婿的评价。

高干干

颇有才华,记忆力超人,是陆英的得力助手。她的女儿金大姐在战争期间无偿为张家干活,战后还为张家姐妹送来日用家居用品。

郭大姐

曾是秀才娘子,夫死后回到张家,文化程度高,擅长弹词,乐于当大家的活宝。

作者简介

金安平,美籍华人,美国历史学家。1950年,金安平出生于一个从甫由中国大陆随国民政权迁到台湾的家庭。1962年12岁时,她又随家人移居美国弗吉尼亚瑞奇蒙(Richmond,Virginia)。金安平曾就读于密歇根州立大学,数学专业,于1972年获理学学士;1984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研究专业为中国思想(ChineseThought)。是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D.Spence)的妻子。

作品评价

《合肥四姊妹》讲述了张家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的传奇故事和集体记忆,让我们有幸与中国历史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借由信件、日记、家谱、诗歌、杂志和访谈,作者为这个家族撰写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对于古老中原地区及其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她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洞察力。张家姐妹从父亲身上继承了理性和对现代西方教育的信任,从母亲那里体会到为人处世的艺术。她们的保姆一群来自合肥市乡间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寡妇,有着自己的传统信仰和见解。四姐妹的情感和家庭、艺术与生活,让我们窥见二十世纪中国私人生活的真实面目和传统仕宦家庭的起落浮沉,也见证了这个古老国度在过去百年间历史与命运。——豆瓣

参考资料

合肥四姊妹.豆瓣读书.2023-11-03

王道:张家姐弟家书情.中国作家网.2024-09-16

“合肥四姐妹”最后一位张充和去世,享年102岁.澎湃新闻.2024-09-16

张元和.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30

“最后的才女”张充和去世 享年102岁.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2024-06-12

美景与曲笛声掩映!南大昆曲研习社迁址香雪海.百家号.2024-06-05

周有光张允和:曲终人不散 白首不相离.凤凰财经.2024-01-15

张允和 Yunhe Zhang.豆瓣读书.2024-01-15

张允和周有光的举杯齐眉:喝茶喝咖啡都碰碰杯子.中国新闻网.2024-01-15

合肥四姐妹是谁都嫁给谁?合肥四姐妹资料图片.闽南网.2024-01-15

“最后的闺秀”张允和:每日与丈夫碰两次杯.中国新闻网.2024-01-15

曲终人不散.豆瓣读书.2024-01-15

张兆和嫁沈从文未举办仪式 嫁妆仅为父亲所送字帖.人民网.2023-06-04

从文学到文物 沈从文的后半生——纪念沈从文诞辰120周年.湖南在线.2023-05-23

张充和遗珍背后的“昆曲梦”.人民政协网.2023-05-23

这场婚礼,沈从文和张兆和准备了大概一个月!.北京晚报.2023-06-11

一曲微茫度此生——张充和印象.新浪网.2024-05-02

张充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中国作家网.2024-05-02

读图|张充和诞辰110周年:百余件展品看其沉静坚毅的一生.澎湃新闻.2024-03-23

【最后的才女——张充和去世】.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4-03-23

" 最后的才女" 张充和逝世 苏炜:她是山水之间的留白.人民网.2024-03-23

张充和 Chonghe Zhang.豆瓣.2024-05-02

四月读书会——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2024-05-07

金安平 Annping Chin.豆瓣.202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