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简称:铁道兵)在铁路线上保障军事运输的工程技术兵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合成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有工程机械步兵武器。主要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遮断和铁路运输军事管理等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由线路、隧道、桥梁、舟桥、给水建筑、通信、运输、管理等部队组成。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1948年7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1949年5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1954年3月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到1983年2月并入铁道部,共走了35年的战斗历程。战时对保障军队机动和作战物资的输送起着重要作用,平时是铁路建设中的一支骨干力量。

1954年3月5日,铁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最多时铁道兵总兵力达40余万人,先后修建了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东北林区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北京地铁工程等大型铁路,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都圆满完成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所赋予的各项任务,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铁路建设、国防工程建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发展历程

从1948年解放军组建铁道纵队到1983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铁道兵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和共和国铁路大动脉建设立下了的功绩,使人难以忘怀。

解放战争——铁道兵横空出世

铁道兵的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而当初的护路军“头领”苏进却是个“光杆司令”。

“1946年5月25日,中国国民党军队沿中东铁路北犯。我奉命率领回民支队和松江军区工兵排炸毁松花江大桥,阻止敌人过江。完成任务后,我们乘专列返回哈尔滨市车站。一下车就看到车站贵宾室大门侧边墙壁上贴有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的布告,任命我为东北民主联军铁道司令,负责指挥、调度军事运输事宜和维护铁路安全秩序。如有不听从铁道司令指挥、调度,阻碍铁路正常运行,造成重大事故者,准予从严惩处,希望各部队切实遵照执行。这突如其来的任命,使我这个光杆司令仓促地投入战斗。”后来担任军委炮兵副司令员的苏进说。

铁道司令部成立后,苏进手下开始只有几名参谋人员和从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警卫团抽调的一个连,负责执行纠察任务。

1946年下半年,为加强铁道司令部的建设,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将有铁道游击队之称的回民支队调属铁道司令部,接着又相继成立了护路军第一团,驻绥化市;第二团,驻牡丹江市;第三团,驻哈尔滨市。各团以营连为单位分布在铁路沿线的车站、桥梁、隧道等重要地区,防范土匪、特务的破坏活动,保障列车畅通无阻,并配合铁路员工参加抢修铁路、桥梁的任务。

为加强铁路沿线警卫巡逻任务,不久又成立了装甲列车大队,下辖两个中队。每列装甲车上配有火炮1门,机关枪6挺,高射机枪3挺,探照灯2部。他们巡逻在漫长的铁路线上,有力地保障了铁路沿线的安全。

1946年12月,铁道司令部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司令部,苏进任书记,驻地在哈尔滨市。下辖东满护路军司令部、西满护路军司令部,共有7个步兵团、1个回民支队、1个装甲列车大队。后来又成立了中部护路军司令部、南满护路军司令部,总兵力达8599人,分布在东、西、南、北满的铁路线上,维护铁路安全。

铁道司令部成立后,组织抢修了陶赖昭镇松花江铁路大桥,将中长铁路和哈长铁路段的双轨连接起来,发挥了军事和经济作用。同时,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和土匪对铁路的破坏及抢劫物资等行为,起到了铁道卫士的作用。

1948年7月5日,中共中央东北地区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决定,以护路军为基础,吸收东北各铁路局1200名铁路员工为技术骨干,并补入二线兵团8500人,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亦称铁路修复工程局),黄逸峰为局长,苏进为第一副局长兼参谋长。纵队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卫生部、供给部、材料部和厂务部。纵队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共计官兵17104人。铁道纵队成立后,全力抢修东北、华北地区的铁路,支援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1949年5月16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受军委铁道部部长直接领导。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兼铁道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副部长吕正操兼任副司令员。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和1个装甲列车纵队。后来整编为3个师、1个直属桥梁团、1个直属汽车团,兵力扩大到30517人。

“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成为铁道部队的口号。从1948年夏到1949年底,铁道部队广大官兵与铁路员工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地完成了抢修任务,全国遭中国国民党军队破坏的几条主要铁路干线均已通车。据统计,这期间共修复线路1629公里,桥梁976座,车站房屋5898平方米,修复信号232站,为解放军渡江南下,进军西北,解放全中国提供了铁路保障。为战后全国经济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建国初期——铁道兵司令部诞生

1953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9月9日,中央军委命令:“志愿军在朝鲜的6个铁道工程师,正式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现有的4个师、1个独立团,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从此,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

1953年12月25日,毛泽东专门接见了即将出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并亲笔为《铁道兵》报题写了“铁道兵”三个大字;1954年元旦,朱德也为《铁道兵》报题词:“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铁道兵而奋斗!”

1954年2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签发命令,任命王震为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3月5日,铁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后勤部、干部管理部和计划处、军法处、财务处。

铁道兵司令部成立时,编制10个师、1个独立团、1所学校、2所文化速成中学,兵力10万人。铁道兵后来发展到3个指挥部、15个师、3个独立团、2所院校,总兵力达到40余万。

铁道兵司令部成立后,根据国家的经济实力和铁路修建的任务,中央军委又多次对铁道兵进行了扩编和缩编。

1956年1月下旬,铁道兵司令员王震与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签订了《铁道兵执行国家15年铁路建设远景计划》协议书。按照这个计划,铁道兵将新建铁路63条,总长为23313公里,占全国新建铁路的42%;修复铁路7条,总长为965公里。

8月24日,国防部批复铁道兵成立两个军,分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军、第二军。据此,1956年9月1日铁道兵第一军正式组建,解放军铁道兵从此有了军的建制。当年11月23日,铁道兵第二军开始组建。在筹建过程中,1957年4月6日,国防部又发布命令撤销了铁道兵第二军的番号。为此,铁道兵第二军停止了组建工作。

1959年初,国家开始缩减基本建设规模,许多铁路建设工程缩减规模,有的停建。6月20日,总参谋部批准铁道兵进行整编,定额为12万人,下辖11个师、2所学校。铁道兵领导机关总称“铁道兵兵部”。

1962年5月,国家把修建森林铁路、公路的任务交给铁道兵,于是铁道兵又进行了扩编。

1962年11月11日,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召开会议,对铁道兵的性质、编制体制等问题做了重要指示。周恩来说,铁道兵9000人的师,出工不到5000人,每年工作不到200天,这样怎么行呢?军队搞建设也要为国家积累,要从性质、编制上彻底加以改革。铁道兵要按修铁路的工程部队性质确定编制、工作制度。

会上,周恩来传达了毛泽东对铁道兵的意见:“铁道兵是工程部队性质,无论平时、战时,都是执行工程任务,是工程部队,不是战斗部队。”周恩来针对铁道兵官多兵少、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时间占用多,施工时间短等问题指出,铁道兵军官比例应该是10%,新兵训练3个月,与作战部队应有区别,每年施工220天,还应该再多一些。

12月20日,中央军委为铁道兵增补10万新兵。4个铁道师各组建一个线路隧道团。铁道兵参加的林业工程主要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三省区。此时,铁道兵的总兵员达20.4万人。

1964年5月30日,铁道兵司令部向周恩来报告铁道兵扩编10万人修建林业铁路的情况和体会。报告说,铁道兵经过精简整编,军官比例由22.1%降到9.95%,生产人员比例由72%上升到81.4%,年施工可达240天。看了报告,周恩来非常满意,并做了如下批示:“修成昆路主席同意。朱委员长提议使用铁道兵修。”三个多月后,铁道兵又迎来了大扩编。

1964年9月18日,为加速国防工程和中国西南地区铁路建设,中央军委批准铁道兵扩编14.4万人,总兵员达到37.2万人,共有13个师、60个师属团,3个独立团。其中5个师担负成昆铁路建设。

后来,根据建设北京地铁、援越抗美铁路修建等任务,又组建了铁道兵第十四师、第十五师,为出国的铁道兵部队配备了高炮团。到1974年底,铁道兵共有3个指挥部、15个师、3个独立团、3所学校、3所野战医院、1个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总员额达到43万人,是铁道兵历史上人数最多的时期。

1976年1月,担负北京地铁施工任务的铁道兵第十二师、第十五师和仓库、机修厂等8个单位的5.3万人改为基建工程兵,脱离铁道兵建制。

从1980年开始,铁道兵开始缩编。当年4月8日,根据总参谋部的指示,铁道兵撤销了9个团。当年8月28日,总参谋部通知铁道兵,根据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铁道兵按现行编制37万人缩减去17万人,保留约20万人。

到1981年4月,铁道兵完成了缩编任务。13个铁道师缩编合并成10个师,铁道兵机关减少人员30%,3个独立团合并成2个,3所院校保留了2所,保留兵员总数为20万。

抗美援朝——铁道兵建功沙场

1950年11月,铁道兵团开赴朝鲜战场,担负工程保障任务。

抗美援朝战争中,解放军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滕代远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陈正湘任第一副司令员,吕正操兼副司令员,崔田民任副政治委员。此外,还成立了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贺晋年兼任司令员,张明远任政治委员,志愿军有3个铁道师、2个铁道团约2万人参战,后又有6个铁道师参战。

抗美援朝初期,铁道兵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当时志愿军没有航空兵参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占有绝对的空中优势。美国军队轰炸机执行轰炸任务不需战斗机护航,肆意低空追射道路上的朝鲜车辆和行人。志愿军入朝时,共有汽车1300辆,20天内被美军飞机炸毁600余辆,志愿军后勤供应陷入严重困境。朝鲜战争中,美军始终把破坏志愿军铁路补给线作为实现其整个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轰炸与反轰炸、破坏与抢修的长期反复,构成了这场战争在铁路线上的主要斗争特点。

原铁道兵副政委崔田民提供了两组数字,充分反映出美军的野蛮、疯狂和志愿军铁道兵的英勇、顽强:

“自1950年11月到1953年7月停战的33个月中,敌人集中侵朝空军70%左右的兵力,对我铁路交通线进行狂轰滥炸,共出动飞机58967架次,对铁路线投弹达19万枚,即在通车的铁路线上平均每7米落弹一枚,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投在英国本土炸弹的1.5倍。累计破坏桥梁1607座次,线路15564处次,给水165处次,通信线路2952条公里,隧道89座次。1951年夏,朝鲜又遇数十年未有的洪水泛滥。敌机的轰炸和洪水灾害给铁路造成了严重破坏。

“志愿军铁道兵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共计抢修、抢建、复旧正桥2294座次,延长129公里;便线便桥128公里;线路14691处次,延长1003公里;隧道122座次;车站3648座次,延长161公里;通信线路20994条公里;并新建铁路213公里,取得了反轰炸和抗洪斗争的胜利。铁路通车里程由战争初期的107公里增加到停战前的1382公里,创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铁道兵抢修、抢建铁路、桥梁,使铁路运力比战争初期提高了7.5倍,保障了“钢铁运输线”的畅通无阻。铁道兵有1136名官兵英勇牺牲,2881名官兵负伤,涌现了杨连弟等一大批英模,1.21万人立功。

美国空军发言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差不多一年来,美国、南非澳大利亚和其他盟国飞机一直在轰炸共产党的运输系统,但北朝鲜仍有火车在行驶。”“坦率地讲,我们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强的建筑铁路的人”。

援越抗美——铁道兵血洒邻邦

援越抗美战争,是解放军铁道兵第二次与美国军队交锋,为越南人民的解放战争抢修、抢建铁路、公路,立下了丰功伟绩。

根据越南政府的请求,中越两国政府于1965年4月27日签订了《关于修建铁路和提供运输设备器材的议定书》。根据议定书,总参谋部于l965年4月18日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入越执行上述任务。铁道兵奉命以第二师、第十三师为主先后组成了援越工程部队第一支队和第六支队,分别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和“中国交通部修路工程队”,后来两个支队统称“中国后勤部队”,并配属了高炮团。后来又组建了援越铁道兵第十团、铁道兵第十二师五十八团并相继赴越。

中国铁道兵冒着美国军队的野蛮轰炸,视死如归。在越池大桥的抢修中,第一支队300多名官兵突然遭到美军几十架飞机的轰炸扫射,30多人负伤、牺牲,但官兵仍坚持抢修,直至大桥通车。在保卫谅山铁路咽喉的抢修任务中,排长高守成在拆除定时炸弹时光荣牺牲,班长王登高继续完成拆弹任务,经过14个小时冒死奋战,终于排除了所有定时炸弹,保证了施工安全。

在持续两年多的反轰炸抢修斗争中,中国铁道兵先后完成抢修桥梁181座次,车站379站次,线路690处次。从1965年12月起到胜利回国止,全线通车596天,占总日天数的70.1%,主要干线的北线全线通车813天,占总日天数的86.3%。此外,配属铁道兵第一支队的高射机枪分队对空作战668次,击落击伤美国军队飞机254架,其中击落119架,击伤135架,俘虏美军飞行员8名。

但中国铁道兵也付出了生命和流血的代价,392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生命,长眠在越南国土上;1862名官兵光荣负伤,许多人终身残疾。越南领袖胡志明曾深情地对中国铁道兵说:“你们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援助越南人民打美帝,我代表越南人民感谢你们,感谢毛主席!”越南政府评价中国铁道兵:“你们以排山倒海的彻底革命精神,冲破一切困难,给我们开出了一条胜利的道路。”

开山筑路——铁道兵功勋卓著

新中国成立后的铁路建设,几乎都有铁道兵官兵洒下的汗水甚至献出的生命。

抗美援朝战争战争结束后,铁道兵兴建的第一条铁路是鹰厦线,这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兴建的一条重要铁路线。从朝鲜战场归国后,尚未洗去征尘的志愿军铁道兵受命开赴厦门。

当时,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决定,铁道兵团和6个志愿军铁道工程师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92年5月,当年的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回忆说:“鹰厦铁路起自江西鹰潭,穿越武夷山、戴云山两大山脉,沿富屯溪、沙溪、九龙江3条大河流,直达海防前哨厦门市,全长697公里。”

“修建这条铁路,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重要意义。福建省人民盼望这条铁路盼了整整50年。早在1906年清光绪末年,福建就曾成立官商合办的‘铁路公司’,发行‘铁路股票’,向海外侨胞大量募捐修路,但终因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加上铁路工程浩大,说说容易,修起来难。闽赣铁路公司花了4年时间修了一条28公里的铁路,名义上叫‘漳厦铁路’,但‘东不到海,西不到江(九江)’,而且路基质量很差,火车慢得像牛车,没人愿坐,不久连这条小铁路也停办了,轨也拆了,路基也毁了,所以直到解放时福建还不通铁路。这种情况对于面对台湾、地处前线的福建省是不利的。周恩来曾在一次会议上说,解决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以及台湾问题,要看‘二王’:一个是王炳南在华沙和美国谈判;一个是王震率领10万大军修建鹰厦铁路。”

“修建鹰厦线关键是填海问题。”王震将军回忆说。

厦门市离台湾很近,站在日光岩可以清楚地看到金门岛大胆岛二胆岛。300年前,郑成功就是以此基地收复台湾的。但厦门本身是一孤岛,与大陆隔着一条厦门海峡,铁路要真正通到厦门,必须填海。这在当时难度很大。

为做好填海工程,由铁道兵第七师和厦门市共同组成海堤工程指挥部,动员3000名民工,近百条船只,并调集高炮部队在两岸掩护,从近海的小岛上开山采石,装成石笼,运到海上填海筑堤。

铁道兵和船工、民工任凭风大浪急,敌机骚扰,驾着载石帆船,喊着号子,乘风破浪,迎着潮水浪尖抛石填海。海上百舸争流,潮起石落,水柱冲天,颇为壮观。一年多时间,就填起了一条火车、汽车并行的长5公里、宽19米的海上长堤。

1956年12月9日,铺轨队通过海堤到达厦门市,仅用了22个月时间就提前修通了这条近700公里的鹰厦铁路。 在鹰厦铁路完工后,铁道兵先后为祖国修建了许多铁路,可圈可点的有七大工程: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东北地区林区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北京地铁工程。

从1948年解放军组建铁道纵队到1983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铁道兵在战争条件下,共抢修铁路3600多公里,抢建铁路690多公里、战备公路430多公里;在和平建设时期,共新建铁路干、支线12590公里,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总数的三分之一,有8000多名官兵为铁路建设献出了生命,包括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136人,援越抗美战争中牺牲的392人。

兵种撤销——共和国不会忘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围绕铁道兵是否在解放军序列中保留的问题,经过许多争论和曲折,最终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才决定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

1975年,中央军委初步拟定铁道兵只保留14万人,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其人员不计入军队定额,全部经费由国家工程费支付。工程技术业务受铁道部指导,工程计划、机械装备、材料、财务等均由铁道部统一归口。但铁道兵党委在讨论这一方案时,绝大多数同志不同意归口铁道部,最终这一方案没有实行。

1978年10月,为了减轻军费负担,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铁道兵“全部费用在军队总定额外单独计算,从国家铁路工程费开支,但仍属军队序列”。根据这一决定,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总后勤部决定,从1979年起,铁道兵的经费同国防费分开,所需经费从国家铁路工程费中开支。于是,铁道兵在国家下达的铁路修建任务“吃不饱”时,主动承担国家铁路计划外的建设任务,努力实现铁道兵军费自给。1979年铁道兵经费自给率为78.4%,到1981年实现了全部自给,并略有结余。从此,军费开支不再包括铁道兵,为军队减轻了经费负担。

1980年下半年,根据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方案,铁道兵裁减兵员17万人,撤销了3个军级指挥部,减少了3个师的建制,每个师也由5个团改为4个团,各级机关也相应进行了压缩。这是铁道兵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缩减。

1981年10月30日,杨尚昆在驻京部队军以上干部会议上传达了邓小平关于部队大量精简的指示,要求各大单位组织讨论。铁道兵军以上干部在讨论中一致认为,根据铁道兵战时和平时担负的任务,铁道兵应予保留,但要减人。同时,提出了铁道兵与铁路工程局合并的方案。两支队伍合并后,仍称军委铁道兵,属于军队系列,但不占定额,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不吃军费。执行军队条令条例和供应标准,军需供给、干部任免、征兵退伍等仍按原方式不变,对口实行。各工程局的职工待遇不变,干部按原规定或委托铁道兵任免,铁道兵执行工程任务接受铁道部领导,其费用由铁道建设费开支,国家计划列铁道兵一个户头。

但铁道兵与铁路工程局怎么合,是兵改工,还是工改兵,尚未最后解决。

铁道兵最后一任司令员陈再道1992年7月回忆说:

1982年1月31日,我前往杨得志同志住地。当走进他的办公室后,我直截了当地问他:“大家都传铁道兵这回要脱军装,和军队脱钩,有没有这回事?”

杨得志若有所思,略顿片刻,点了点头说:“是的。”接着,他简单给我讲了一个情况。听完他讲的情况后,我内心很不平静。

1982年2月4日上午,我在铁道兵常委会上对大家说:“小平同志已经拍板,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与军队脱钩,脱军装。基建工程兵撤销,铁道兵并入铁道部。”

会议经过一天的发言讨论,最后大家表示:党中央、军委正式决定了我们就坚决执行。但大家一致建议保留铁道兵,以铁道兵党委集体意见,呈报军委邓主席。

陈再道将军接着回忆说:

1982年2月16日,我接到通知,说明天张震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约我谈话。我建议吕正操、旷伏兆两位政委也参加。第二天上午,张震代表军委、总部向我们传达了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我们汇报了铁道兵党委讨论的意见,并将以司令员、政委名义写给邓主席的报告交他转呈。张震同志表示,一定把你们的意见和报告转达到。

1982年3月25日,军委秘书长杨尚昆召集我和两位政委以及铁道部刘建章、刘林祥同志开会,传达了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杨尚昆同志说,撤销铁道兵的建制,已经决定了。铁道兵脱离军委,脱军装,合到铁道部。我们把你们的意见向军委邓主席作了汇报。说到要求保留铁道兵时,邓主席说,撤销铁道兵已经定了,这没有二话可讲。当汇报到打起仗来还需要铁道兵时,邓主席说,打起仗来,铁道部都是铁道兵。当汇报到铁道兵、基建工程兵都是自负盈亏,不增加国家负担时,邓主席说,基建工程兵、铁道兵实行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

至此,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大局最后敲定。

1982年4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通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铁道兵建制,把铁道兵并入铁道部。”12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

1983年2月1日,铁道兵党委、机关并入铁道部党委、机关。至此,铁道兵党委、机关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从此,铁道兵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但铁道兵的功绩,却永远留在解放军的史册上。

组织架构

铁道兵是由解放战争后期组建的东北地区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演变而来。1948年7月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1949 年 5 月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1953年9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83年1月铁道兵并入铁道部。从组建铁道纵队到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为适应形势任务变化的需要,其体制编制和隶属关系几经变化,总体规模逐步发展壮大。编制定员最多时达43万人,兵部辖3个指挥部、15个师、4个独立团、2所学院、1个科研所、5个办事处、9个仓库、3所野战医院、15个工厂、1个农场,形成了正规化、现代化工程技术兵种的完整体系。

一、组建铁道纵队

为适应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大兵团作战的需要,1948年7月,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纵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材料部、供给部、厂务部、卫生部。所辖部队编为 4 个支队、1 个汽车大队。每个支队辖2个大队。第1支队辖第1桥梁大队,第21线路大队;第2支队辖第2桥梁大队,第22线路大队;第3支队辖第3桥梁大队,第23线路大队;第4支队辖第24线路大队,第61工兵大队(9月23 日改称第 4 桥梁大队)。11 月接收新兵后,组建第25、第26、第27、第28线路大队,分别隶属第1、第2、第3、第4支队。1949年3月,北平和平改编的汽车重第 22 团与铁道纵队汽车大队合编为铁道纵队直属汽车团。

二、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

渡江战役后,为适应全国胜利的形势,修复建设全国铁路,原第4野战军(1949年3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改称)铁道纵队拨归中央军委铁道部建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兵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供应、卫生等后勤保障工作由铁道部负责。所属部队编为 4 个支队,1 个直属汽车大队。原铁道纵队第1、第2、第3、第4支队分别改称铁道兵团第1、第2、第3、第4支队。6月1日,铁道部平保铁路工程处调归铁道兵团建制,改称铁道兵团第1工程处。6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铁甲列车总队调归铁道兵团建制,改称铁道兵团铁甲总队。11月26日,接收新兵1万人,组成4个新兵团。12月12日,铁道部机械筑路总队调归铁道兵团建制,改称铁道兵团机械筑路工程总队。1950年2月9日,以铁甲总队为基础与4个新兵团整编为铁道兵团第6支队,下辖第6桥梁大队,第31、第32线路大队。至此,铁道兵团共辖5个支队、1个工程处、1个机械筑路工程总队、1个汽车大队,总定员3.81万人。

铁道兵团在完成战时铁路抢修和战后铁路修复任务后,部队进行缩编。1950年8月,将原来的5个支队缩编为3个师,2个独立团:原第1、第2、第3、第4支队整编为第1、第2、第3师及直属桥梁团;原汽车大队改称汽车团。第1师辖第1、第11桥梁团,第21线路团;第2师辖第2、第12桥梁团,第22线路团;原第4支队第4桥梁大队、第3 支队第 27 线路大队、第 4 支队第28线路大队.分别整编为第3师第3、第13桥梁团,第23线路团;原第4支队第24线路大队的朝鲜籍干部战士早于6月回国;原第3支队机关及第3桥梁大队、第23线路大队整编为铁道兵团直属桥梁团;原第6支队第6桥梁大队和第32线路大队撤销,以支队直属队与第31 线路大队编为公安师和铁甲总队一起归公安部建制,暂由铁道兵团领导,1951年1月归铁道公安司令部建制;原第1工程处和机械筑路工程总队分别调归铁道部和交通部。通过整编,铁道兵团编制定员由3.81万人减至2.7万人。

部队整编结束不久,中央军委于1950年9月18日发出通令,确定铁道兵团归中央军委建制,除工程业务由铁道部直接领导并负责军费外,其它工作与军委其它直属部队相同,建立领导关系

1950年10月29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团调归铁道兵团建制领导,改称铁道兵团直属独立团。11月14日,铁道兵团干部学校正式成立。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适应铁路抢修任务需要,铁道兵团部队逐步增加,领导关系几经变更。1950年11月6日起,铁道兵团部队陆续入朝实施铁路保障任务。

几经变更。1950年11月6日起,铁道兵团部队陆续入朝实施铁路保障任务。1951年1月,铁道兵团划归志愿军序列,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2月17日,由兵团机关抽调干部组成志愿援朝铁路抢修指挥部(简称前指)。6月27日,军委电令该指挥部撤回沈阳市,与兵团机关国内部分干部与东北军区运输司令部及朝鲜铁路指挥局,在沈阳共同组成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简称联运司),加强在朝铁路抢修、运输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联运司"于8月组成,下设办公室、运输局、抢修指挥局、政治部和财务科,并在朝鲜安州成立抢修指挥局前方指挥部。12月又成立联运司前方运输司令部,抢修指挥局前方指挥部改为抢修指挥所。

为充实抢修力量,1951年6月下旬,根据中央军委1月31日电,铁道兵团以直属桥梁团为基础组建第4师,下辖第4、第14桥梁团,第24线路团。铁道兵团原直属独立团改为直属桥梁团。1952年6月27日,原配属铁道兵团执行任务的补训第11 师和补训第7师2个团,拨归铁道兵团建制,分别补入兵团各师和直属桥梁团。

1952年8月1日,中央军委、政务院命令,铁道兵团及其所属部队,自8月份起,正式列为军委序列,除铁道部队的业务领导由铁道部负责外。其他工作由军委各部门直接承办。11月中旬,铁道兵团机关按暂行编制表进行整编,总定员55232人。兵团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后方勤务部、干部管理部、军法处、财务处、计划处。部队仍编4个师、1个独立桥梁团。保留1所干部学校。从中央军委发布命令至1953年10月,铁道兵团实际仍属志愿军序列。10月以后,留朝的部队仍称志愿军。

三、志愿军铁道工程部队

1952年冬,侵朝美国军队阴谋策划在朝鲜东西海岸蜂腰部登陆作战。为粉碎其冒险行动,中、朝两国军队进行了一系列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在铁路运输战线上,既要抢修改善原有铁路,又要抢建铁路新线。为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建成铁路新线,中央军委决定从国内抽调铁道工程部队入朝,抢建铁路新线。1952年12月20日,成立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后改称中朝新建铁路指挥局),统一领导抢建铁路新线的部队。同年年底和1953年1月,已集体转业的铁道工程第5、第6、第7、第9师和农业建设第3、第5师分别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5、第6、第7、第9、第10、第11师,入朝抢建殷(山)龟(城)和德(川)八(院面)铁路。第5师辖第13、第14、第15团;第6师辖第16、第17、第18团;第7师辖第19、第20、第21团;第9师辖第25、第26、第27团:第10师辖第28、第29、第30团;第11师辖第31、第32、第33团。

1953年2月17日,铁道兵团机关、部队整编。各师改按顺序排列。第1师辖第1、第2、第3团;第2师辖第4、第5、第6团;第3师辖第7、第8、第9团;第4师辖第10、第11、第12团。

四、成立铁道兵

朝鲜战争停战后,为适应铁路新建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政务院决定,将在朝鲜的6 个铁道工程师正式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现有之 4 个师、1 个独立团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以兵团机关为基础,扩编为铁道兵领导机关。整编事宜待部队回国后进行。

根据中央军委、政务院的上述决定,铁道兵团机关和铁道兵团第1、第3、第4师,铁道工程第7、第10师,从1953年10月中旬起陆续回国;铁道兵团第2师和铁道工程第5、第6、第9、第11师继续留朝执行铁路修复和新建任务。11月5日,成立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撤销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将铁道兵团第1、第2、第3、第4师和铁道工程第5、第6、第7、第9、第10、第11师,依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留朝的师仍称志愿军)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9、第10、第11师。师属各团依照各师顺序称铁道兵第 1 至第 21 团、第 25 至第33团;铁道兵团直属桥梁团改称铁道兵独立桥梁团。至此,铁道兵共辖1个指挥所、10个师、1个独立团、1所干部学校,共10万余人。

1954年3月5日,铁道兵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同时撤销铁道兵团番号),设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干部管理部、后勤部和计划处、军法处、财务处。3月9日,在陕西宝鸡组建铁道兵第 1 指挥所,下设6个业务组,负责宝成铁路新建工程的领导指挥工作。4月30日,铁道兵团干部学校改称铁道兵学校,执行师级权限。6月17日,铁道兵部队整编。部队仍编10个师,1个独立桥梁团。每师编5个团(小团)。所属团依次称铁道兵第1至第35团和第41至第55团。另增编2所文化速成中学。总定员为8万人。11月30日,铁道兵领导机关按暂时编制表整编。司令部下设作战处、侦察处、通信处、军务处、军训处、装备计划处、人事处、机要处、办公室、军械处;政治部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干部部、宣传部、保卫部、文化部、青年部、民运部、直属政治处;工程部下设施工处、技术设计处、机械处;干部管理部下设任免处、组织统计处、军衔奖励抚保处;后勤部下设组织计划处、材料供应处、采购处、运输处、军需处、卫生处。1955年10月1日,铁道兵领导机关调整编制,由原来的5大部3个独立处,扩编为7大部5个独立处、院,即:司令部、政治部、施工技术部、干部管理部、机械部、材料部、后勤部和计划处、财务处、翻译处、行政经济管理处、军事法院。司令部军务处改为组织动员处,增设民工指挥处;政治部民运部改为群工部,直属政治处改为直工部;工程部改为施工技术部,下设桥梁隧道处、线路建筑处、技术设计处、调度统计处;干部管理部各处未变;机械部下设机械供应处、汽车拖拉机处、机械处;材料部下设组织计划处、材料供应处、金属结构钢材供应处、木材供应处、附属企业处、油料橡胶材料供应处、运输处;后勤部下设军需处、营房处、卫生处。

1956年8月24日,国防部批准组建铁道兵第1军、第2军。第1军于9月1日正式组成,下辖铁道兵第2、第7、第11师。第2军在筹建过程中由于滇黔铁路缓建而撤销番号。

1957年3月,铁道兵领导机关整编,将原来的7大部、5个独立处、院,缩编为4大部(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后勤部)、2院(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具体编成是:司令部与施工技术部、计划处、行政经济管理处、翻译处合并为司令部,下设作战处、施工技术处、通信处、军务处、军训处、办公室、管理处、直属政治处;政治部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保卫部、群工部,原青年部并入组织部,文化部并入宣传部;政治部干部部与铁道兵干部部合并为铁道兵干部部,下设任免调配处、政治干部任免调配处、组织统计处、军衔奖励处;后勤部与机械部、材料部、财务外会并为后勤部.下设材料处、机械处、运输处、后方勤务监察处、财务处。

1958年,对机关和部队体制编制作了适当调整。5月9日,增设铁道兵科学研究处;后勤部增设组织计划处。5月22日成立铁道兵工程部,下设计划处、施工技术处、勘察设计处、机械处、新线管理处。司令部原施工技术处、后勤部原机械处划归工程部建制。5月24日,志愿军后勤部辎重团调归铁道兵建制,改称铁道兵第10师独立团。10月19日,撤销铁道兵第1军军部,并以军部和独立桥梁团为基础,组建铁道兵第8师,辖第36、第37团(由第10师第49团转隶)。第49团调归第8师建制领导后,第10师进行整编,以原第46、第47、第48团和独立团及2个独立营整编为第46、第47、第48、第49团,撤销第50团。11月17日,铁道兵机关调整编制,将5月开始筹组尚未成立起来的工程部并入司令部;干部部和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并入政治部。调整后,司令部下设作战处、通信处、军务处、军训处、计划处、技术处、机械处、办公室、管理处;政治部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干部部、宣传部、保卫部、群工部、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直工部;后勤部下设办公室、材料处、车管处、厂务处、军需处、卫生处、财务处;科学研究处。

1959年开始,机关、部队全面整编,并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和院校建设。1959年6月3日,铁道兵科学研究处改归司令部建制。6月20日,铁道兵总定额增至12万人,编设兵部、11 个师、2 所学校。各级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并入各级政治部门。铁道兵领导机关总称"铁道兵兵部",对内简称"兵部",铁道兵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分别简称"铁司"、"铁政"、"铁后"。各师番号未变。各师由辖5个团改辖4个团,即按各师顺序称铁道兵第1至第44团;保留1个团(第5、第10、第15、第20、第25、第30、第35、第40、第45、第50、第55团)的番号。原铁道兵学校改称石家庄市铁道兵学校,铁道兵文化速成学校改称宝鸡铁道兵学校。1961年1月11日,以司令部科学研究处为基础成立铁道兵科学研究部,执行军级职权,下设组织计划处、学术研究处、技术革新处;同时成立铁道兵科学技术研究所,执行师级职权。2月1日,调整机关编制,司令部增设化学兵处、装备计划处、机要处,撤销计划处;政治部增设青年部,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并入保卫部;后勤部增设办公室、营房处、军械处,政治处改为政治部,组织计划处改称战勤处,材料处改称物资计划处,车管处改称运输处;司令部机械处划归后勤部建制,改称机械器材处。4月22日,在绵阳市组建第2铁道兵学校,执行师级职权;石家庄市铁道兵学校改称第1铁道兵学校。11月1日,铁道兵领导机关调整编制。司令部设办兵学校改称第1铁道兵学校。11月1日,铁道兵领导机关调整编制。司令部设办公室、作战处、通信兵处、防化学兵处、军务处、动员处、装备计划处、军训处、机要处、管理处;政治部设秘书处、组织部、干部部、宣传部、保卫部、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青年部、群工部、直工部、铁道兵报社;后勤部设政治部、战勤处、物资计划处、机械器材处、运输处、财务处、厂务处、军需处、军械处、卫生处、营房处;科学研究部设计划处、学术研究处、技术革新处。11月28日,后勤部增设农副业生产处。12月6日,政治部增设文化部。1962年6月16日,第1铁道兵学校升格为铁道兵学院,第2铁道兵学校改称铁道兵学校。10月23日,铁道兵机关调整编铁道兵学院,第2铁道兵学校改称铁道兵学校。10月23日,铁道兵机关调整编制。司令部增设学术研究处、工程处,撤销动员处、防化学兵处;政治部文化部并入宣传部,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并入保卫部;后勤部撤销政治部、厂务处;铁道兵科学研究部与科学技术研究所合编为科学研究院。至此,铁道兵共辖11个师、1所科学研究院、2所院校及后勤部所属材料基地、工厂。总定员15万人。

五、扩编铁道兵

1962年和1964年,中共中央先后作出开发林业资源,加快三线铁路建设的决定。为适应形势任务需要,铁道兵部队进行扩编,并相应建立新的组织机构,调整机关、科研、院校单位的编制。

为开发林业资源,1963年初,铁道兵补充新兵10万人,并于3月至6月,部队进行了一次全面整编。通过整编,各团由原辖3个营扩为4个营,各营由原辖3个连扩为4个连,并组建了 4个师属团,即第15、第25、第30、第45团,分别隶属于第3、第5、第6、第9师建制领导。

为加速国防工程和中国西南地区铁路建设,1964年9月,铁道兵再次扩编14.4万人。扩编中,新组建2个师(第12师、第13师),3个独立团(舟桥团、机械团、汽车团),12个师属团(第5、第35、第40、第50、第56、第57、第58、第59、第61、第62、第63、第64团,分别隶属第1、第7、第8、第10、第12、第13师)。第4师第19团调归总后勤部建制,总后拨给新兵重组第19团。

1965年3月1日,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之工程部改编为铁道兵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该指挥所相当军一级,作为组织指挥铁道兵林区部队的施工和一般工作的督促检查机构。6月7日撤销铁道兵科学研究院,在铁道兵司令部设立科学研究处。7月26日,组建铁道兵第14师,辖第66、第67、第68、第69团(第69 团于 1966 年 3月组建)。1967 年 10月29日,在沈阳市天津市上海市、武汉、成都市各组建了1个相当于师级单位的办事处。1969年6月14日,组建铁道兵"五七"农场场部(1970年7月20日改称铁道兵东北地区农场,执行师级职权)。6月15日组建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执行军级权限,下设司令场,执行师级职权)。6月15日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西南指挥部,执行军级权限,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1969年7月4日成立铁道兵襄北"五七"学校,执行师级职权。12月,铁道兵机关精简整编。司令部下设办公室、作战处、通信处、军务处、装备计划处、军训处、科研处、机要处、直属政治处、管理处;政治部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干部部、宣传部、保卫部、群工部、铁道兵报社;后勤部下设战勤处、政治部、供应处、卫生处、装备处、工程物资处、生产管理处。

1970年1月3日,铁道兵所辖的14 个师,统一各按 5 个团编成。为此,组建了铁道兵第20、第55、第60、第65、第70团,分别隶属第4、第11、第12、第13、第14师。铁道兵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改为铁道兵东北指挥部,仍执行军级权限。3月3日,根据军委办事组1969年2月19日转发的军队院校调整方案,成立铁道兵学校,执行军级职权;撤销铁道兵学院和绵阳铁道兵学校。3月4日,组建北京地下铁道工程指挥部(军级单位,下设3个业务组,负责第12、第15师的施工指挥、物资供应和有关部门的协)、铁道兵第 15 师及地下铁道勘测设计队(团级单位)。第15师辖第71、第72、第73、第74团(1972年12月1日又组建了第75团)。3月7日,重组铁道兵科研所,为团级单位(1976年7月20日升格为师级单位)。1974年8月16日,根据中央军委1973年12月8日转发中共中央批准的全军院校领导小组《关于恢复和增建41所院校的报告》,组建铁道兵军政干部学校,执行军级权限。至1974年底,铁道兵共辖3个指挥部,15个师,3个独立团,校,执行军级权限。至1974年底,铁道兵共辖3个指挥部,15个师,3个独立团,3所学校,1个科学技术研究所,1个农场,5个办事处,3所野战医院,9个仓库,15个工厂。总定员41.6万人,实有兵力达43万人。

六、缩减铁道兵部队

从1975年底至1982年底,铁道兵虽曾组建过新单位,但总体上是根据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关于军队要消肿的精神,逐渐大量裁减部队。在此期间,指挥部、院校名称和机关编制作了必要的调整。

1975年10月15日,铁道兵东北地区指挥部调进新疆,改称铁道兵第2指挥部,执行军级权限;东北指挥部承德工作组改为沙通线指挥所,协助铁道兵领导机关对京通铁路新建工程的指挥。12月2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将铁道兵担负地铁施工的队伍及施工任务移交北京市领导,改为基建工程兵。据此,从1976年1月开始办理交接工作,将铁道兵北京地下铁道指挥部及第12师、第15师、地铁勘测设计队、159仓库、地铁运营处、机械厂、大修厂等8个单位,共5.3万余人,全部移交给北京市,脱离铁道兵建制。1976年1月14日,根据中央军委1975年4月14日批转总参、总政、总后《关于院校编制若干问题的报告》,将铁道兵学校改称铁道兵技术学校,执行军级权限。5月3日,铁道兵机关调整编制,后勤部校改称铁道兵技术学校,执行军级权限。5月3日,铁道兵机关调整编制,后勤部战勤处改称办公室,供应处分编为财务处、军需处,生产管理处改称工厂管理处,装备处划归司令部建制(实际未执行),恢复运输处,增设机电处;政治部增设文部;5月27日,撤销铁道兵独立汽车团;10月11日,铁道兵西南指挥部调进青海省,改称铁道兵第1指挥部,执行军级权限。

1978年1月12日,铁道兵军政干部学校改称铁道兵学院;铁道兵技术学校改称铁道兵工程学院。两所学院均执行军级权限。5月13日,铁道兵机关、部队、院校直属单位和应编的医院,暂按34万人整编,自1979年1月起,全部在军队定额之外单独计算,由国家修建费开支,仍属军队序列。铁道兵机关编制进行了调整:司令部作战处分编为作战处、技术处;装备处与后勤部机电处合并为装备处,划归后勤部建制;政治部增设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铁道兵报社列入直属单位;后勤部办公室改称战勤处,物资处分编为物资处、营房处。12月15日,铁道兵定额增加4万人,充实部队。

1979年6月2日,铁道兵沙通线指挥所扩编为铁道兵第3指挥部,执行军级权限,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铁道兵东北农场整编为铁道兵东北嫩江基地;组建铁道兵独立建筑团;原沈阳市天津市上海市、武汉、西安办事处依次改称铁道地;组建铁道兵独立建筑团;原沈阳、天津、上海、武汉、西安办事处依次改称铁道兵后勤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中南、西北办事处。

1980年4月8日,撤销铁道兵第4、第10、第11、第25、第26、第40、第51、第64、第66团。8月28日,铁道兵按现行编制374683人,减少174683人,保留20万人。11月至1981年4月,机关、部队进行精简整编。经过整编,撤销了铁道兵第1、第2、第3指挥部和独立机械团。将13个师整编为10个师,即第6师与第5师合并为铁道兵第5师;第13师与第11师合并为第11师;第14师师部移交沈阳军区,部队合编到铁道兵第8师。同时,停止使用铁道兵第6师、第13师番号。各师均按4个团编成:第1师辖第1、第2、第3、第4团,第2师辖第6、第7、第8、第9团,第3师辖第11、第12、第13、第14团,第4师辖第16、第17、第18、第19团,第5师辖第21、第22、第23、第24团,第7师辖第31、第32、第33、第34团,第8师辖第36、第37、第38、第39团,第9师辖第41、第 42、第43、第 44团,第10师辖第46、第47、第48、第49团,第11师辖第51、第52、第53、第54团(因工程任务需要,暂保留第25、第29、第40、第55团,分别归第5、第8、第11师建制领导)。铁道兵机关人员也减少了 30%。至此,铁道兵共辖10个师、2个独立团,1个农业生产基地,1个科研所,2所学院,5个办事处,6个仓库,2所疗养院,3个野战医院,14个工厂,总定额20万人。

七、铁道兵并入铁道部

为适应国家和军队体制改革的需要,1982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撤销铁道兵建制,脱离军委,合并到铁道部。4月,成立铁道兵交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班子。12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决定"中确定将铁道兵机关、部队、院校等并入铁道部。为顺利完成并入铁道部的任务,由铁道兵成立指挥部和善后工作领导小组。1983年2月1日,铁道兵指挥部和铁道兵善后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并开始办公,铁道兵党委和领导机关停止办公。原铁道兵所辖单位归铁道兵指挥部建制领导。

在办理交接过程中,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移交单位有所变动。1983年4月1日,将铁道兵学院划归总政治部建制领导,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学校。从10月1日起,石家庄铁道大学军事交通系,铁道兵东北嫩江基地,烟台疗养院,兴隆、驿马岭仓库,天津市、兴隆、清徐县晋城市工厂,邯郸午汲钢铁厂,移交总后勤院,兴隆、驿马岭仓库,天津、兴隆、清徐、晋城工厂,邯郸午汲钢铁厂,移交总后勤部建制领导;铁道兵指挥部及所属10个师、2个独立团、1所学院、1个科研所、3所医院、1所疗养院、6个办事处、5个仓库和9个工厂,并入铁道部建制领导。1984年1月1日,铁道兵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原第1至第5师分别改为铁道部第11至第15工程局,第11师改为铁道部第16工程局,第7至第10师分别改为铁道部第17至第20工程局,石家庄铁道大学改为石家庄铁道学院,其它单位随着改称铁道部工程指挥部下属单位。至此,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任务全部完成。

主要装备

铁道兵主要装备有工程车、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清障类装备,吊车等起吊类装备,重型舟桥、机械化桥等通运类装备,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爆炸气体检测仪、可燃气体检测仪等侦测装备,机动液压破拆机具、手动破拆机具等营救装备器材,风力灭火机、抽水机和单人摩托据等灭火救援装备,发电机照明设备等保障装备,以及轻武器等通用装备。

军旗/军服/军衔

铁兵文化

铁兵精神

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铁道兵精神。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同样地也是当代中国主题下的精神支柱。

铁道兵精神的核心内涵是“艰苦奋斗、志在四方”,这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并无二致。艰苦奋斗,一方面说铁道兵的工作艰苦——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另一方面说铁道兵的生活艰苦——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当年的铁道兵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中国的铁路;志在四方,指的是铁道兵战士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要让“锦绣河山织上铁路网”。从历史的大视野看,“艰苦奋斗、志在四方”为主题的铁道兵精神,是铁道兵战士用智慧和汗水写就的历史华章,包含了漫长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要传承和光大的传统作风。

铁道兵之歌

“背上了行装扛起了枪,满怀豪情斗志昂扬。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打通昆仑山脉千重山,又战东海万顷浪。林海雪原铺新路,金沙江畔摆战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铁兵军用代金券

抗美援越战争——军用代金券

第一、独特。援越抗美军用代金券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国际斗争的需要而在军内发行的有特殊用途的军票。它有以下特点。其一是特殊的时代。其二,特殊的流通范围。其三,特殊的流通环境。其四,特定的流通时间。其五、在流通中,与第三套人民币等值交换或使用。

第二、稀少。一是发行量少。二是流通时间短。三是强制回收。

第三、珍贵。军用代金券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另一方面,由于军用代金券存世极为稀少,好品相的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价位已是居高不下。

历任官员

司令员王震(1954.2-1957.9)、李寿轩(1957.9-1968.6)、张翼翔(1968.6-1969.5)刘贤权(1969.5-1975.4)、吴克华(1975.4-1977.9)、陈再道(1977.9-1983.1)。

政 委 王震(1954.4-1957.4)、崔田民(1957.9-1968.9)、第一政委吕正操(1964.10-1968.9),政委 刘贤权(1968.9-1969.4)、第二政委崔田民(1973.11-1975.8),政委吕正操(1975.8-1983.1) ,第二政委旷伏兆(1978.5-1983.1)。

参考资料

企业介绍.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2023-11-17

解放战争中横空出世的铁道兵.铁道兵文化网.2023-11-17

铁道部历史概述.铁道兵.2023-11-17

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的建立与撤销.搜狐新闻.2023-12-03

论铁道兵精神与铁路高职文化建设.铁路网.2012-11-27

铁道兵之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