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私立南通农科大学

私立南通农科大学

私立南通农科大学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农业高等院校之一。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筑堤开垦通州区沿海滩地。1902年,张在通海垦区开办了通海农学堂。 1906年,农学堂迁至通州(今南通),成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设农科。首批招收农业本科学生45人。1909年,分为初、高等农业学校。 1928年8月,与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合并,组建南通大学,农、医、纺三科大学分别成为私立南通大学的农科、医科、纺科,张孝若出任校长,李希文、王志鸿、张谊分任医、农、纺织三科科长。1930年,成为私立南通学院农科。 1952年8月,根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南通学院的农科独立、改名为扬州大学,并整体迁往扬州市,1992年参与组建扬州大学,成为了扬大农学院。

抗日战争之前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应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奏请,张謇在通州沿海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开始筑堤围垦沿海盐碱滩地。

1902年,张謇在通海垦区(即今如东县启东市沿海一带)开办了通海农学堂,为农垦事业培养专业人才。

1906年,农学堂迁至通州区,附设于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称为农科。首批招收农业本科学生45人。(一说南通大学/南通学院的农科源于此,即1906年)

1908年,张謇聘请了日本照井喜三郎作为农科教员,不久添设了蚕科,建立养蚕室。

1909年,被分为初、高等农业学校。

1912年4月,通州废州立县,成为南通县。

1913年,升格为甲、乙两种农业学校。

1916年,专办甲种农校,乙种农校停办。

1919年,甲种农校升格为私立南通农科大学。

当年张謇为了引进新品种棉花,改良南通市的鸡脚棉,为大生纱厂提供更好的原料,便创办了通海农学堂,其是三所院校里办得最好的一所,之后成为南通大学、南通学院里的农科。

农校在当时中国的影响力较大。首先,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优秀,留美、留日归国者较多。其次,学校非常注重实践性,培养实用型人才,学校有狼山苗圃,培养各种树苗;有鱼塘,教学生养鱼;在狼山北部有花卉园、果树园;有畜牧场,牧场从1918年起开始饲养加拿大荷兰丹麦品种的乳牛二十多头,并与国产良种黄牛试行杂交培育,日产汽车公司牛奶数百磅以出售。再者,农校还有标本室、棉作研究室和测候室(观测气候变化、预报天气)等。1946年的农科招生,招114人,报名者有720人。

张謇当年通过农校从美国引进棉花新品种,获得了巨大成功,建国后在全国大范围棉区迅速推广的岱字棉15,即是张謇引进并在在南通垦区首先引种成功的。当年农校还定期举办展览会,向农民介绍新品种。

1928年8月,与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合并组成南通大学,并成为私立南通大学农科。9月17日,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讨论礼聘校董事宜,决定敦聘李石曾于右任李宗仁秦汾、何玉书、钱新之、张轶欧、许璇荣宗敬周威吴兆曾、徐肇钧、张孝若、王志鸿、李希贤、陆费执、戴尚文、张谊等社会名流、国民革命军政要员十九人组成私立南通大学校董会。

1930年,由于民国《大学组织法》中尚无纺织学院,是年11月,私立南通大学更名为私立南通学院,继而成为私立南通学院农科。

抗日战争期间

1937年8月,南通市遭到日本战机狂轰滥炸,南通学院被迫停课。

1938年,在多方支持之下,南通学院的农科与纺科迁到了上海市江西路45号复课,后来又迁至上海重庆路办学。医科则随军移至湖南源陵,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并组建“南京医科大学”,1939年,医科迁至北碚区,后辗转多地。

1942年,部分师生迁到新四军淮南根据地桐城镇办学,而在南通学院本部,日本侵略者把学生实习的机器都砸了,但学校留守人员依然用学生宿舍办了高职班。

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南通市学院农、医、纺三科的师生准备迁回南通,并在南通学院本部成立了还校办事处,接管了已满目疮的校舍校具。是年,国立江苏医学院准备迁回镇江市,私立南通学院报告要求在原址恢复医科,国民政府教育部很快予以批准,于是,远在重庆市的原医科的师生们从重庆码头登船,一路顺流而下回到南通。

1946年,医科正式恢复并招收新生。是年秋,由于校舍不够,只有纺工系两个班、染化系一个班与农科一年级回到南通上课,其余二、三、四年级学生只能仍然在上海临时校舍上课。

1947年春,农科农艺系与纺科二年级学生相继迁回了南通唐闸上课,农科畜牧系与纺科三、四年级学生,仍然留在上海市上课。

1948年,由于国共内战南通市局势不稳,除了新招的两个班,其余的学生再次迁到上海上课。

1949年8月,南通、上海战役,农科与纺科几百人冒着酷暑,通过水、陆两路返回南通。9月,私立南通学院农科农业经济学系被并入了浙江大学

自1938年为了中国抗日战争迁出,一路颠沛流离,整整12年。据当年的纺科学生、张謇的嫡孙张绪武回忆,当满载着全校师生的大达号轮船驶过狼山、靠近南通港时,几乎每个人都是热泪盈眶。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根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私立南通学院被拆分、外迁。其中,农科独立并改名为扬州大学,随后整体迁至扬州市,1992年参与组建扬州大学,成为了扬州大学农学院

今公立南通大学至今未复建农科。

杰出校友(部分)

王直青(名金吾,字直青,后以字行。清代光绪十二年(1887)出生于河南安阳县水冶镇。1915年,王直青公费留学欧美,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农学专业。1916年,转赴美国,先后就读于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佛罗里达大学佐治亚州立大学。1919年获得佐治亚州立大学农学硕士学位。归国后,历任中州大学教务长、河北农业专门学校校长,私立南通大学/南通学院农科教授、浙江大学农科教授,河南大学教授等。1958年,因病于开封市逝世,终年71岁。著有《棉作学》及农学学术论文数十篇);

陈翰珍(1897/07/27-1996/10/29,陈香贻,字翰珍,以字行。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生于四川自贡市大山乡。历任青年党台湾省党部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国民党中央主席团主席、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干事长、国民党中央评审委员会评审长等。1989年初脱离“中国青年党”,与谢学贤、李公权另组“青年中国党”,并任第一任主席。1919年,毕业于富顺县立中学,旋考入成都留法勤工俭学会预备学校,与邓小平是同学、上下铺舍友。原拟赴法深造,后有感于四川省天府之国,天时地利最宜桑蚕,为服务乡梓,乃转学成都高等蚕桑学校。1920年,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肄业,选修农科,半年后以志趣不合,复转学浙江省立蚕桑学校。1921年,又入金陵大学蚕桑特科,未几转学至张謇所办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即南通大学农科),在通本科学习两年后肄业北上,就读北京农业大学(后合并为国立京师大学之农科),至1928年7月本科毕业。著有《二十年来的南通》 《奇态的生物》 《生物趣谈》 《往事拾零》 《司法院提案权资料汇编》等);

杨度春(1903-1983年,字逸飞,奉城北门村人。1921年毕业于肇文学堂后,入南通张謇所办农业机械学校,1924年考入私立南通农科大学,毕业后先留校执教,遂任江苏省无锡农业推广实验区主任、浙江省建设厅棉业处副主任等职。其间,积极推广美棉,并于1935年春试验成棉苗田土蚕(即地老虎)淹杀法,为省农学院编入治虫教材。次年任湖北省棉业改良委员会试验总场技师及代理场长、襄州区植棉指导所总技师。“七七事变”后,秘密动员所属植棉讲习所学生去武汉市投奔新四军,辗转避难于汉口、长沙市沙市区、湘西陵等地,后至桃源湘农所工作。1939年任四川农改所棉作试验场一级技士,翌年任南通国立商学院土地经济系讲师,2年后升为副教授兼代训导长。解放后,任南通学院、扬州大学农科教授,编写出《南方耕作学》教材);

王志鹄(字思九,江苏省崇明区(今上海市崇明区)人。生于1905年,卒年不详。农学家、农业化学家、农业教育家。南通大学农科农学系毕业后,赴北海道帝国大学留学,之后转入意大利皇家大学农学院,1934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教授、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农学院教授、西北农业大学教授兼农业化学系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兼农学院院长。1949年到台湾省后,初任台湾省立宜兰农业职校校长,旋即转任台湾省立农学院院长。20世纪60年代,出任中国台湾文化学院教授兼教务长。20世纪70年代,受聘筹划成立了私立南亚工业专科学校,担任首任校长(1990年被推举为校董事长);

徐冠仁(1914/03/07-2004/02/18,男,江苏南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30年6月,毕业于南通学院附属农科高中。1930年9月考入南通学院农科。1931年9月,转入中央大学农艺系读大二,直至1934年毕业时获学士,毕业后留中央大学任助教,进行水稻遗传学研究,1946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奖学金,赴美研究并攻读博士学位,并被接纳为美国Sigma 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同时被留在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学系,任研究员,他的成就,在联合国1954年的“世界小麦育种家和育种站名录”上,列上了徐冠仁的名字。1956年,他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和夫人携幼子回国,投身开创和发展我国原子能在农业上应用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创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和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发展了我国原子能农业利用事业,造就了一批核能农业利用的骨干和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核农学。他是中国核农学的先驱。他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生物科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中国科学院的表彰和奖励。他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兼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物理气象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顾问,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荣誉理事长,《原子能农业应用》、《核农学报》主编);

夏永生(1910-1972年,男,早年丧父,家境清贫。奉城小学毕业后,入上海吴淞水产学校。因带头反对校方提高学生膳费而被开除,并关押于太仓县政府。经同学联名保释,后在金沙镇小学任教,失业后回奉城。1927年秘密加入中共地下组织的学习小组会。因阮志道反对,求职小学教员不成,遂得杨度春资助,入南通大学农科系作旁听生,成绩优异,不久便成为正式生。毕业后入赘南通瞿姓家。后考取公费留日生,在东京大学专攻水稻栽培学。1937年归国,先后任浙江农业大学龙泉分校讲师、福建省农事试验场水稻栽培技术员等。1946年南通学院农科复课,聘其为副教授。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扬州大学农科教授兼教务长,后提为副院长兼院党委委员。文革中忧郁成病,终成不治之症);

陈道元(1913/03-1992/04/17,男,汉族,南通海门人,研究员。1935年毕业于私立南通学院农科农学系,先后在汉口商品检验局、湖北省棉花掺水掺杂取缔所、上海真母棉作育种场、苏北行署农水处、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等单位工作。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主持三麦新品种选育工作期间,先后育成了扬麦1、2、3、4、5、6及扬麦158等七个小麦新品种及“214”、“605”两个大元麦新品种。这些成果分别获得了政府的奖励,其中扬麦5号、扬麦158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扬麦4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扬麦3号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曾任江苏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荣获江省和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4月17日不幸因病逝世);

王翊金(又名王隐农,1912/12-1962/02,男,汉族,江苏东台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教授,副博士研究生导师。1935年毕业于南通学院(1930年南通大学改称私立南通学院)农科农学系,获学士,毕业后留校在农学系棉作研究室任教。曾赴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大学、贵州大学成都师范学院、中央大学、相辉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教,1952年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任教授。讲授《棉作学》《作物栽培》、《生物统计学》等课程。主要从事棉花的科学研究工作,成果突出,编著有《棉花栽培学》等多部教材;撰写了“棉花纤维品质测定”等多篇论文);

周尧(1912年生,男,浙江县人,1932年9月至1936年6月就读于南通学院农科,1936年去意大利那波里大学攻读昆虫学博士学位,1938年回国奔赴抗日前线。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昆虫知识》、《中国动物志》、《中国蝶类志》等杂志及系列丛书编委等职务。因在科技世界语领域的成就,1988年被国际科技世界语大会授予“绿色宇宙大奖”);

余松烈(1921年3月生,男,汉族慈溪市人,1938年9月,进入私立南通学院农科读大一,1940年6月,余松烈作为南通学院农科肄业生,经考试转入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于1942年6月毕业,获农学学士。毕业后从事于生物统计及田间试验技术、农学、小麦栽培与育种学的教学、研究及推广工作六十年,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农业顾问团副团长、小麦分团团长。科研成果主要有“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等。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部省科技进步奖多次。曾培养指导四十多名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主编或副主编“中国小麦学”、“作物栽培学”、“山东小麦”等专著10部,发表论文50多篇。曾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栽培研究委员会委员、小麦学组组长,山东省六、七、八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全国七、八届人大代表。曾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皇甫淳(1931/05-2011/11/27,男,汉族,江苏常熟人。1949年考入私立南通市学院农科农学系(1952年08月,南通学院农科独立,改名为扬州大学,从南通整体迁往扬州市),1953年从苏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春市园艺学会理事长。曾任长春市第九、第十届人民代表。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农业教育四十余年,成绩卓著,先后获校优秀教学奖三次和中国民主同盟长春市委“十佳园丁”称号。科研成果突出,主持选育成“双优”、“古红”、“集安紫肉”等三个果树新品种。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在科技兴农、扶贫支农、参政议政等方面,成绩显著,先后获国家教委、科委、农业部、林业部、商业部、吉林省委、省政府及长春市等单位奖励二十余次,颁发奖章两枚);

陶勤南(1933年6月生,男,汉族,江苏苏州人。1951年考入南通市学院农科农艺系(1952年08月,南通学院农科独立,改名为扬州大学,从南通整体迁往扬州市),1952年随南通学院农科师生前往扬州继续读书,1955年在苏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至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83年调至浙江农业大学工作。1997起年在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任教。1955-1979年为研究实习员,长期担任化肥研究室负责人。1980年越级晋升为副研究员。1984年担任硕士生导师。1986年晋升教授。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四批博士生导师。长期担任植物营养学科负责人,该学科现已集国家、省及本校重点学科于一身。现任浙江省政协第八届常委及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员,并兼任教育委员会主任)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