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心史

心史

《心史》是元代南宋诗人郑思肖所创作的一部作品集,其成书于景定元年(1260)至咸淳五年(1269)之间,是郑思肖孤愤忠君、奇气伟节、特立独行精神的呕心沥血之作。《心史》以铁盒封函,深埋在苏州承天寺院内井中。因此,此书又被称为《铁函心史》或《井中心史》。

《心史》详细地记叙了蒙古灭金、灭宋的过程,记录了南宋爱国者的英勇斗争和卖国者的种种丑行,并分析南宋灭亡的原因;介绍孛儿只斤·忽必烈至正二十一年以前的元朝历史,如蒙古族起源、大汗世系、朝廷政事等。

《心史》中,贯穿了其忧国忧民的热肠、眷念故国的深情、志在匡复的信念、傲然挺立的民族气节。

内容简介

《心史》一书,有《咸淳集》一卷、《大义集》一卷、《中兴集》二卷,皆各体诗歌,共二百五十首;《久久书》一卷、《杂文》一卷、《大义略叙》一卷,皆记宋亡时杂事。总共七卷。后附《自序》《自跋》盟言等五篇,以及《疗病咒》一则。《心史》中的散文包括《久久书》、杂文一卷、《大义略叙》《后叙》十多篇文章,形式多样。

长篇叙事散文有《久久书》、《大义略叙》、《文丞相叙》、《古今正统大论》等。《久久书》(又名《前后臣子盟檄》)是郑思肖渴望为朝廷出力,誓死恢复大宋江山,完成中兴大业,泣血暂心写成的奇文。

《大义略叙》是《心史》中篇幅最长的散文,共一万六千余字,是郑思肖根据当时的闻见写成的,前半部分详细地记叙了蒙古灭金、灭宋的过程,记录了南宋爱国者的英勇斗争和卖国者的种种丑行,并分析南宋灭亡的原因;后半部分介绍孛儿只斤·忽必烈至正二十一年以前的元朝历史,如蒙古族起源、大汗世系、朝廷政事等。

《大义略叙》、《文丞相叙》以及《德谢太皇北狩攒官议》、《文丞相赞并序》、《欧阳梦桂忠妾柔柔传》、《祭大宋忠臣文》等,具有补正、考证史实的史料价值。此外,《书先君跋先著作叔翁行述后》《先君菊山翁传》等,是其记述家世之作;《一是居士传》是其幽默自传;《自戒》、《语戒》、《久论》、《犬德》、《论人辩》、《试笔漫语》等文,或借以自况,或寄寓哲理;《南风堂记》 《三膜堂记》, 以虚构的堂屋名号来寓志; 《一愚说》《静净说》《呆懒道人凝云小隐记》《梦游玉真峰餐梅花记》等,表现的是神仙道家的内容,想象奇特。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郑思肖出生于南宋末年,元兵压境,眼看偏安一隅的南宋即将瓦解,元丞相伯颜杭州市,虏帝、后等北去;又闻元兵围攻州,太傅张世杰战败,右丞相陆秀夫背幼帝沉海,十余万大军皆殉节;又是久经兵荒马乱,到处泪痕血污,哀鸿遍野,因此呕心沥血写下《心史》,用铁函沉存于井底,果得发现,则足以证其孤忠,以表其心志。

其中,创作于景定元年(1260)至咸淳五年(1269)之间的作品颇多,但于离乱之际,所著诗文尽失之,郑思肖凭记忆仅录出五十首诗,题为《咸淳集》,编为《心史》第一卷。德祐元年(1275)乙亥冬,至元至正二十年(1283)癸未,在此期间,元军进攻江南,南宋灭亡,郑思肖以泣血之心、悲愤之情,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其诗作编为《大义集》一卷、《中兴集》二卷,其文则编为《久久书》一卷、《杂文》一卷、《大义略叙》一卷,收入《心史》。

作品鉴赏

文字赏析

忠贞爱国

郑思肖是忠贞的爱国者,其忧国忧民的热肠、眷念故国的深情、志在匡复的信念、傲然挺立的民族气节,贯穿于《心史》的诗歌作品中。德祐元年(1275)乙亥冬,元军攻陷郑思肖寓居的苏州市,其后,他写下了《德祐二年岁旦》二首,其一:“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其二:“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是郑思肖被广为传诵的诗作。这一题材的表现,这种情感的抒发,在《心史》的诗歌中多有呈现。

抨击暴行

郑思肖的诗歌作品,还愤怒地抨击、谴责了入侵者的暴行,深切地悲悯江南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深重苦难。作于德祐乙亥十二月八日的《陷虏歌》(又名《断头歌》)开篇写道:“德祐初年腊月二,逆臣叛我苏城地。城外荡荡为丘墟,积骸飘血弥田里。城中生灵气如蛰,与贼为徒廿六日。”从中可以想见生灵涂炭的惨景。接着,诗人写道:“蚩蚩横目无所知,低面卖笑如相识。彼儒衣冠谁家子,靡然相从亦如此?不知平日读何书,失节抱虎反矜喜!有粟可食不下咽,有头可断容我言。”则痛斥了失节卖身的卑鄙小人。《陷虏歌》的后面部分,抒发了秉持忠义气节的决心,和对大宋仁君的期盼:“不忍我家,与国同休三百十六年。阅历凡几世,忠孝已相传。足大宋地,首大宋天,身大宋衣,口大宋田。今弃我三十五岁父母玉成之身,一旦为氓受虏。我忆我父教我者,日夜滴血哭成颠。我有老母病老病,相依为命生余生。欲死不得为孝子,欲生不得为忠臣。痛哉胸叫大宋,青青在上宁无闻!自古帝王行仁政,唯有我朝天子圣。老天高眼不昏花,盍拯下土苍生命!忍令此贼态杀气,颠倒上下乱纲纪!厥今帝怒行天刑,怒天下净如洗。要荒仍归禹疆土,四海草木沾新雨。应容隐者入深密,岁收芋栗供母食。对人有口不肯开,面仰虚空双眼白。”

歌颂忠义

郑思肖还以满腔的热情,歌颂忠君爱国、正气凛然的英杰,为他们的不幸殉国而哀悼,寄托了诗人的饱含血泪的深情,如《和文丞相六歌》中,郑思肖深情地赞颂当时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我所思分文丞相,英风凛凛照穹壤!”在《五忠吟》,郑思肖痛悼并歌咏为保卫潭州扬州市、常州壮烈死节的制置李公(带)、丞相李公(庭芝)、察使姜公(才)、都统王公(安节),以及书于裙带上日“誓不辱国,暂不辱身”,自经于虏馆的随驾内嫔某氏。郑思肖还在诗作中歌颂了历史上忠君爱国、守节不移的忠臣义士,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如眷念故国、以死明志的屈原,如慷慨行刺秦王的荆轲,如申包胥、诸葛亮、陶渊明颜杲卿等等,以作为自己精神世界的激励力量,以表明自己秉承优秀传统的信念。

禅道思想

南宋灭亡之后,郑思肖在悲恸难遣、销愁无计的情形下,也曾寄情于禅、道的宗教、神仙世界,寻找精神的栖息地,写下了歌咏道教神仙世界的诗歌作品,如《醉乡十二首》《醉乡箴》《狂歌》《餐菊花歌》《二十砺五百字》等。郑思肖诗歌作品,表现为因其转益多师而风格多样,或深沉悲愤,或慷慨激昂,或狂放飘逸,并且因其关切时局、系心社稷,多感时而作,故而有很强的纪实性。

艺术特色

诗歌

郑思肖的诗,语言质朴,没有过分雕琢的痕迹。但就是在这平淡质朴的语言中,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那样一个顶天立地、毫不妥协、忠于故国的遗民形象呼之欲出,让人动容,感人至深。正是作者不求诗句自佳,结果反而收到自佳的效果。郑思肖也曾公开宣扬这种没有规则的写作规则。“我有诗一一编,率皆恳切辞。但写肺腑苦,不求言语奇。矢口吐愤气,焉知诗非诗。脆语剪风露,叨叨儿女痴。昂然大丈夫,以身佩安危。何时把杯酒,大笑信双眉!郑思肖这种不为规则所困,直抒胸臆,不求自佳而自佳的创作方法,对后世的创作者来说,仍然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散文

《心史》中还有一些短文,如《一愚说》、《自戒》、《警终》、《语戒》等,皆言简意深,发人警省。晚年的一些散文,仍寓有忠宋反元的民族感情,但已不如《心史》诸文那样强烈。由于他“近中年,闯于仙;人晚境,游于禅(《郑思肖先生文集。三教记序》),晚年的一些散文,颇有道、佛气息。《答吴山人问远游观地理书》和《送吴山人远游观地理序》,在自然科学史上有所发现。

《心史》善于叙事,语言简洁。在《文水相叙》中,郑思肖记叙了文天祥起兵勤王、出使元营谈判、最后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事迹,对这位状元丞相的斗争精神和凛然气节,充满了敬佩、赞颂之情。综观《心史》的散文,虽然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但其主题之核心仍然是强烈的爱国忠君思想,褒忠臣贬奸的凛然大义,拳拳反正之心、铮铮民族气节,有鲜明的遗民特色。

明“伪书”说

《心史》刻行后约四五十年,开始有质疑该书为“伪作”、“后人假托”的说法。至清乾隆间编修四库全书总目》称:“文词皆蹇涩难通,纪事亦多与史不合。如杂文卷中于魏徵赵祯讳作‘证’,而李觏则不避李治讳。又记蒲寿庚作‘蒲受耕’。原本果思肖亲书,不应错漏至此。其载二王海上事,谓少保张世杰祥兴皇帝奔遁,或传今驻军离里。卫王溺海,当时国史野乘所记皆同,郑思肖尤不宜为此无稽之谈。此必明末好异之徒,作此以欺世,而故为眩乱其词者。徐乾学《通鉴后编考异》以为海盐姚士类所伪托,其言必有所据也。”力主该书乃好异之徒,作以欺世。

非“伪作”说

近代以来,许多学者认为《心史》并非伪作。梁启超读《心史》,每尽一篇辄热血“腾跃一度”,他说:“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史学家顾颉刚在抗战期间专门写了《郑思肖心史孤忠》的文章,以激励全民的抗战决心。郑振铎先生作《跋心史》一文,说:“郑思肖生于亡国之痛,故持民族观念至坚,主夷夏之防至严,一字一语,均含血泪。” “心烦意乱,语重情迫,更岂是作伪欺世之文?”《心史》决非伪书也。”余嘉锡更力驳清人之非,认为《心史》乃郑思肖所作,确凿可信。

作品影响

《心史》重见天日之时,正值明末,仅早于清兵入关、明朝灭亡的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六年,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有如南宋在元军进逼下危之境况。因此,《心史》被发现后,即受到明末爱国人士的热烈欢迎,该书稿被多次刊印,吴县陆坦休宁县汪骏声,皆为刊行,对《心史》的序跋、题咏、品评者逾百人,在抗清斗争中起了很大鼓舞作用。

《心史》常成为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社集题咏的对象,顾梦游《咏井中心史》自注云:“社集黄海鹤先生千顷堂分赋。”知此次金陵千顷堂社集即以《心史》为分韵赋诗之题。清代东北流人的冰天诗社也有人提到此书,如孝滨诗曰:“《心史》未能藏古井新诗直欲问高。”当时文人之间的诗歌唱和也有以《心史》为内容的,钱肃乐归庄即为一例。《归庄集》卷一《庚辰诗卷》有《读郑所南心史已成七十韵,后钱希声明府以十律见示,复次韵得十章》,顾炎武提到:“昔此书初出,太仓市守钱君肃乐赋诗二章,昆山市归生庄和之八章。”说明钱、归唱和之作有其一定影响,至少顾本人是读过他二人的作品的。社集题咏是促使《心史》广泛流传的重要渠道,文人唱和之诗的流传则使《心史》的思想更为深人人心。清代,由于高压政策的限制,《心史》的流传受到一定影响。顾炎武又说:“变故之后,又多讳而不出,不见此书者三十余年。”但尽管如此,遗民仍以较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阅。顾炎武在陕西富平朱氏处曾读到此书,就是说明《心史》流传之广的一个例证。

作品评价

明代藏书家黄居中:铁画裏遗编,入水水不没。神物有护啊,一朝井中出。汲冢发周书,孔壁传。地灵显奇珍,天呈秘密。

明代文学家张世伟:宋亡能以遗民矢灭虏之志者,如此公有几哉!

明末清初文人钱谦益:死心《心史》,史成可死。死在天上,生在井底。

明末诗僧读彻:芝兰不易秋来性,铁石难移井底心。

明代学者、复社领袖杨廷枢:苟读此而不泣数行下者,必非忠孝人矣!

晚明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曾见《心史》意周密,藏之井钢以锡。赤狐字字抉风霜,明予世人供指摘。敢于龙门争胜场,文非《战国策(上下)》即《公羊传》。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藏书家陈弘绪:类皆春怀君父、扶植纲常、切齿于仇左之作。锵然如刀剑夜鸣,愀然如鞞笳互作,呜呜然如陇水之悲激而寒蛩之哀号也。

明末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刘城:所南一书,以锡铁层函之,更沈井底,其谨严阀惜何如哉!痛之深,守之固,又不独铭磨兜坚意也。

明末诗人卢若腾:《铁函心史》、《晞发集》并为宇内真文字。

清代文学家顾景星:四百年泉土中物,一旦赫然。读者闻者、绅士妇女、贾佣牧竖,莫不悲凉感激,继以抚泣下,咽无声。嗟乎,孰使为是!

明末清初史学家潘柽章:他年正学新编出,函铁千秋好护持。

明末清初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吕留良:井中史在终难灭,壁里书传岂易湮!

明末清初学者、诗人屈大均:少陵以诗为史,所南以心为史。

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宋遗民郑思肖“翻海洗青天”.....吾至奇而理亦至足,遂为古今奇词之冠!

清代经学家姚际恒:《心史》……郁勃愤懑,自是一种逸民具至性者之笔,非可伪为也!

清代诗人孙原湘:地下忠魂若相见,一编《心史》话沧桑。蒋敦复:井中有心天水碧,心中有血井水红。

清代文史学家赵烈文:郑所南《心史》……忠诚激发,实有万死不变之节。

清代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黄遵宪:滔滔海水日趋东,万法从新要大同。后二十年言定验,手书《心史》井函中。

清代金石学家、语文学家、收藏家叶昌炽:井中他日史,耿耿所南心。

晚清学者、诗人、书法家沈曾植:长留《心史》映山河。

近代爱国诗人许南英:艰难思肖藏《心史》,忠义文天祥照汗青。

康有为:所南遗笔归泉路,铁笛西台谁与听。

清末诗人易顺鼎:余眦尽枯宁有泪,此身虽在已无魂。郑函几日藏《心史》,管榻连年验膝痕。

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冷抱千秋《心史》笔,待书《循吏传》中人。

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谭嗣同孛儿只斤·忽必烈之虐也,郑思肖《心史》纪之。有茹痛数百年不敢言不敢纪者,不愈益悲乎!

近现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朴学大师章太炎:兄弟少小的时候.....读郑所南、王夫之两先生的书,全是那些保卫汉种的话,民族思想渐渐发达。

近代佛学居士欧阳渐:郑所南作《心史》……镂肺肝,括肪髓,不得已而发乎文字之声者,皆魂魄之所寄也。中国有百千万亿如是之声,如之何其必亡也?中国有百千万亿如是之声,如之何若存若亡而不一敷布也?

近现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吴梅:有《井中心史》称同调,古今泪酒多少!余嘉锡;此数百年来绝无仅有之书。

近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其书语语沉痛,为民族主义放出万丈的光焰。清朝的士夫读之,不知自愧,反诬为伪造,真可谓全无心肝了。

近现代书法家、哲学家、政治家马叙伦:今读《心史》者,尚欲为之泣数行下,况亲操不律者乎!

近现代经学家钱玄同:看《心史》……字字血泪,言言沉痛,不觉亦触起我民观念。文字移人之力可谓大矣!

近现代诗人柳亚子:屈骚郑史两吟呻,纫取秋心事可珍。

现代政治家蒋介石:友人赠我郑思肖先生之《心史》,如逢故友。此史为余少在倭时最爱读之书,促进我革命情绪不少也。

近现代史学家陈寅恪:珍重承天井中水,人间惟此是安流。

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鸣呼《心史》!呜呼《心史》!书万卷,读万遍,超度全国人心,人于光明俊伟之域,乃所以援拯数千年国脉,以出于层云雾雾之中。

西南大学教授何宗美:此书浚井而得,为一奇;浚井而得不为他书而恰为宋代遗民郑思肖之《心史》,复为一奇;藏于古井三百五十多年,却“墨如新”,真可谓“天地鬼神不能违,云雾不能,风不能动,水不能湿,火不能然,金不能割,土不能塞,木不能蔽,万万无能坏之者”,此又一奇;此书字字句句“眷怀君父、扶植纲常、切齿于仇雠左班”不说,而且书中还有“我知我《久久书》必开大明之天”国的“似符若谶”圆之语,更是奇之又奇。

版本信息

重见天日

郑思肖南宋亡国之后,写就《心史》,以铁盒封函,书外封曰:“大宋世界无穷无极,《大宋铁函经》,德祐九年佛生日封此书,出日一切皆吉。”内书曰:“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他封好藏有《心史》的“铁函后,将其深埋在苏州承天寺院内井中。经过近三百五十年之后,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因承天寺僧偶然疏浚井,《心史》才得以重见天日。

版本历史

《心史》书序

元代刻本。《心史》以铁函藏之井中。其元本在陆孝廉履长处,予(王念孙)曾亲见之。所言皆宋末元初事。诗文朱笔圈点。

明清刻本。书发现于崇祯十一年十一月八日,为承天寺僧达始所获,文从简得之于达始,陆嘉颖索钞于文从简,钞本开始流传。陆嘉颖初欲刻印此书,但苦于无资,便由张、丘民瞻二人呈之应天巡抚张国维,得其“捐俸绣梓”,于崇祯十三年正月刻成此书。同年,有新安汪骏声重刻本行世。唐王隆武元年(顺治二年),福建省另有郑思肖谢翱二先生《铁函心史》《晞发集》合刻本。再加各种钞本,该书在明末清初特别是在遗民之中流传极为广泛。

《心史》自明末崇祯年间被发现后即被刊刻、流传,版本众多;而现代的版本,则有陈福康点校的《郑思肖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此书收录了包括《心史》在内的郑思肖传世作品。

作者简介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又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宋末诗人、画家。福建连江人。郑思肖年少时秉承父学,明忠孝廉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当元军南下时,郑思肖到杭州市(杭州)叩阙上书,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宋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元朝的统治,自称“孤臣”,客居吴下,浪迹于苏州古城名山、道观、禅院,写下大量的诗歌作品。七十八岁时病重,自觉不起,嘱其友人唐东屿为画一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卒。郑思肖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心史》称:“思肖有《题画诗》、《锦钱集》及所著杂文并附载其父震《菊山清隽集》后,已著于录。”后人编为《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而使郑思肖于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是他所著的奇书——《心史》 七卷。

参考资料

读郑思肖心史.古诗文网.20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