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仓颉陵

仓颉陵

仓颉陵在河南省阳市梁村乡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阮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

仓颉,史皇氏,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

景点简介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明代汉族官修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亦记载,仓颉为今南乐县谷王方山吴村人。南音是仓颉“生于斯、葬于斯”的地方。南乐仓颉陵庙位于“一脚踏两 省,一手摸三县”的吴村,是豫北冀南一带的著名古迹。

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市有仓颉陵墓。

文化背景

仓颉陵是豫北地区著名的名胜古迹,是中原地区子孙敬仰的造字圣人仓 颉的陵地。仓颉陵已引起海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原来陵前有阮翁仲石狮,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陵与仓颉庙在郡志邑乘中均有记载。虽然是后人构筑的纪念物和纪念地,但始建年代不详,据库存内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建国后保存的库存系明清两代重建,占地七十多亩,座殿内有寇凖题的“盘古斯文地,开夭圣人家”楹联。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像。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群雄伟壮观,可惜在文革中被破坏尽,幸存石刻近三十件为复原时的依据。

历史底蕴

仓颉陵是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的陵墓。汉朝以来,这里是历代贤哲文人朝拜的胜地,受百王景仰、万圣崇尊,被北宋名臣寇准称为“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仓颉创造了中华汉字,被尊为“三教之祖”、“万圣之宗”。仓颉陵高大雄伟建造科学,陵周是仰韶、龙山乃止商周的古文化遗址,是中华五千年之根基。

陵侧有始建于东汉仓颉庙,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文革”毁坏殆尽。南乐县委及县政府致力保证利用文物资源、发展旅游业,恢复仓颉庙昔日雄姿,依次建有朝天门、仰圣门、万古一人殿、六书殿以及陵门、藏甲楼等建筑。仓颉像高大伟岸,四目灵光,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得当,受到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赞赏,成为冀鲁豫交界处重要旅游胜地。

“第二届中国仓颉文化节”将于11月13日举行,届时,将有800余名民间文艺演员在仓颉陵广场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民间文艺演出。

仓颉陵为一高5米的大土丘,占地约2700平方米。

主要景点

陵门

仓颉陵原有陵门,地叫朝天门码头(见“朝天门”),硬山式砖木结构,檐下有匾额,书“史皇林”三字。如今陵门已无,不知于何年。陵前旧有石牌坊、石狮、石人等雕刻,为明朝隆庆年间南音知县刘弼宽所建,可惜毁于“文革”时期。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恢复。一对汉白玉望柱,盘龙缠绕,气势不凡,十分精美壮观。望柱北有一对高六余尺的石狮,蹲坐在汉白玉石牌坊前方。石牌坊四柱三楹,冲天柱上四只朝天吼,昂首端坐。坊座为束腰仰俯莲须弥座形状,抱鼓石上雕刻着十二生肖。牌坊正中书:“字圣坊”三字,为中共南乐县委书记张学义所书。两厢书:“天雨粟”、“鬼夜吟”六字,为南乐县长聂兆鹏题书。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人民共习之。这一天,天上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在此时,人们在夜里听到魔鬼的哭泣呻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这便是“天雨粟鬼夜吟”的来历。

后人对“天雨粟,鬼夜吟”是这样解释的:仓颉造字,加快和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人们渴求知识,竞相读习仓颉创造的文字。天帝担心百姓只顾习字,忘记了种田。因为春天即将过去,误了农时,田园将会荒芜,所以就下了一场谷子雨,提醒和警示人们别忘了农时。人们掌握了文字,开始聪明起来,一些平时愚弄百姓的坏人、魔鬼,感到惊恐不安,便在黑夜里跑到野外哭泣吟诉。这些解释是不是符合古人的原意?不少书籍都顺从此说,大约有据不妄,不无道理吧。

石雕

字圣坊北有一对高大的石(xiào)。鸮,本为一种凶猛的飞鸟,即后人说的鸮形目之类的怪鸟。它的本意是一种吉祥物,与现今人们的理解迥异。

再往前有一对阮翁仲,属明代隆庆年间刻石。一老一少,东西对面站立。雕 刻线条流畅,细腻自然。

人们说,仓颉陵前的石刻中原来还有石龙一对。全陵的石刻为天上鸟纲鸮鸟,地上食肉目雄狮,水中王者蛟龙。三者浑然一体,气势恢宏。

三通石碑

恢复后的仓颉陵前有三通石碑一字排开,正中为原国务委员陈俊生题写的巨碑,兽龙首铜像,宝相团花点缀两侧,十分精美。碑正面书“仓颉陵”三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

碑阴为聂兆鹏撰写的碑文,记载修复仓陵始末

墓陵

仓颉陵为圆锥形,有砖墙围绕,设计别具匠心。陵墓围墙周长36.5米,象征一年365天之数。围墙由砖垛界开,分12节,含意为一年12个月。每节长3米、3.1米或2.8米,其意每个月的天不等。

陵墓边沿较为平整,是游客步行踩踏而成。地方有一习俗,人们拜仓陵,必登上陵墓绕三周,说是可保不腰酸腿痛,身体隶健。当然,这仅是人们的良好意向,是人们崇拜仓颉仓颉的表示。

陵上青草葱郁,人们称为儿女草。当地有“薅个草儿,生个小儿;刨个根儿,生个妮儿”的传说。谁家想生男生女,到仓陵取草,用红绳系牢,放入怀中,取一名字,一路呼唤至家,把草或根压人床上被褥之下,保你日后生下如意儿女。

习俗如此,灵验与否,没人考究。

仓亭

仓颉陵后原有一高台,三丈有余,传为仓颉造书台。台上有古亭,名“仓亭”,亦名“六书亭”。因传说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等六种汉字造字法是仓颉的发明。当然,仓颉的造字,主要是象形,间有会意、指事字而已。六书之说是东汉学者许慎在编著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时总结出来的。

如今,造书台已因平整土地夷为田畴。书台不存,亭将焉附。人们为圣人着急,谁料1994年曾建六角两层木结构仿古亭一座,于1995年正月二十八为大风摧毁。

马碑

庙前古道侧畔原有下马碑一通,为明代刻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字样,今亦无存。

亭子碑

庙门西侧有亭子碑一座,四面各以不同雕刻技法刻成“字圣故里”、“魏州名邑”、“昌乐旧郡”和“万石君家”十六字。正面“字圣故里”,用的是平面起阳雕技法,为北京市原副市长郭献瑞题书,词意甚明,即指此处为造字圣人仓颉的故乡。东侧“魄州名邑”,平底雕刻,为孙汉章题书。南乐县东汉时属魏郡唐朝重要藩镇,属河北五镇(魏州、黎州澶州莘州毛州)、之首的魏州。南乐时称昌乐县北宋时属北京大名府。唐时,魏州雄居中原,而魏州辖域内又以昌乐县为最有名,唐初出过一国公五宰相十刺史,中期曾出现过著名天文学家、音乐家、礼仪专家等,一时成为佳谈,故有魏州名邑之称。邑,与县意同。北侧“昌乐旧郡”,圆底雕法,为原浙江省委第一书记铁瑛题书,取北魏时期曾于此置昌乐郡之意。西侧“石奋家”沙底雕法,为濮阳市原副市长曹濮生题书。唐朝时昌乐人张文官至极品,与李勋(即徐公,因有功于唐,李世民赐予李姓)并列为宰相。其兄张文琮,任建州刺史。从弟张文收,官至太子率更令。子张潜,官魏州刺史;二子张沛,官同州刺史;三子张洽,官卫尉卿;四子张锡,在武则天时任宰相,工部尚书。中原地区古代官员薪俸以粮食计算,张文一家所得俸禄每年在一万石以上,时人称为“万石君家”。五代十国时人张昭贾纬修的《旧唐书》,宋人欧阳修主纂的《新唐书》均有记载,也称“万石张家”。

朝天门

仓颉庙头门名“朝天门码头”,原为硬山三间,后改

建拱券三间三门。朝天门外有石华表一对,威武的石狮蹲卧两侧。大门正中石匾额书:“史皇圣庙”。为清康熙年问南音知县方元启题书。两侧书“文宗”、“字祖”四字,为康熙年间曲阜市贡生孔尚义所题。孔尚义名气不大,只是南乐县丞,可他的哥哥却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该剧以明末清初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不同人物的不同立场。

大方碑

朝天门里有两通大方碑,高大挺拔,皆为明朝天启年间立石,东侧方碑刻“三教之祖”,西侧刻“万圣之宗”。八个字皆近二尺见方。方碑是奉了圣旨而立的。当时朝廷有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三部尚书参与了立方碑,即吏都尚书崔景荣,工部尚书李从心和刑部尚书李养正。参加立碑的还有大学士(宰相)魏广微监察御史梁天奇以及大名府知府并府属各县县令等百余名官员,举动可谓大矣。立碑的主持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叶青天”叶廷秀,更增加了游人对方碑的肃然起敬和对仓庙的崇敬之情。

方碑上记载着两个有趣的故事:

明朝天启年间,朝廷要员大学士魏广微、吏部尚书崔景荣、刑部尚书李养正、工部尚书李从心和监察御史梁天奇等人奉旨在此建仓夫子神庙,竣工时立大方碑两通以记其盛。大名府各级官员忙不可支,纷纷参与其事,并公推南乐县知县叶廷秀(今范县人)主持操办。南音民贫,无力支付巨额资金,叶廷秀请示知府向贤。知府号召大名府各县捐资,并首先带头许诺捐银十两,其下司刑孔化也带头报名。各县知县见知府带头,也都慷慨许诺,各捐银五两。叶廷秀耿直信义,见钱有了着落,即迅速办成了此事。方碑立毕,叶廷秀向各位收银时,不料知府、司刑等人却赖账,分文不出。其他各县也想效法上司,不愿出银,但碍于叶廷秀的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拿了一两银子,算是交了差。叶廷秀素来不仰合上司,就发了话:“你们让我作一时难,我让你们丢几辈子人。”于是,他便命人在大名知府向胤贤、司刑孔化名下刻有“捐银拾两”四字之后加了“未给”两个字。在其他各县知县名下的“捐银五两”之后加了“止给一两”等字。大名府各位官吏自知理屈,敢怒不敢言。于是,两方石碑成了几位言而无

信的封建官吏们的耻辱柱。本想流芳于后世,却遗臭数百年。至今,“三教之祖”方碑上字迹仍然清晰可辨。据此,也可窥知封建社会不少官吏伪君子的本来面目,同时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号称“叶青天”的叶廷秀的为人。

“万圣之宗”方碑左侧记载。朱祁镇时。皇帝感梦,下旨求访仓夫子的陵庙。南音知县张清不敬仓颉,隐匿不报。但又怕皇帝怪罪下来,便草草建庙三间,以少牢(羊、猪)祭祀,违背了应以太牢(牛、羊、猪)祭祀的定制。不久张清举家回乡祭祖,在河中翻船,全家淹死。碑文说“阖家葬江鱼腹中,岂非圣祖(仓颉)震怒而肆之罚也。”此说虽然未免有些牵强,但是,可以想见当时人们对字圣仓夫子的崇敬之情。

仰圣门

方碑后为二门,也称重门,名“仰圣门”。硬山式建筑,三间,为清代乾隆重建。二门内西侧,有石刻僧人抱“万善同归”石牌。故老相传,这就是和尚李保。李保原籍南乐县蔡庄村,明初与其母自山西省迁来,成家立业。李保至孝,其母卧病,双目失明。李保百计求治,均未奏效,于是求拜仓颉,许愿说若得母病痊愈,情愿削发剃度为僧,永伴青灯。李保回家,果见母亲病愈,耳聪目明,行动如初。李保言之有信,便告别母亲妻儿,赴仓颉庙出家为僧。后来,李保成了仓庙主持,收了几个徒弟,活了九十来岁,死后,其徒把他安葬在仓颉庙西,并建石塔,名至孝禅师葬塔,俗称“李保塔”。今塔已不存,其他五座石塔和两座砖塔也已夷为农田。

正殿

万古一人殿 万古一人殿也称正殿,俗呼为大殿,因殿前檐下有“万古一人”巨大牌匾而得名。

正殿为明代建筑,由拜殿和正殿前后衔接组合,拜殿卷棚顶式,三间,明朝崇祯四年八月修建。拜殿前檐的两根方石柱擎托,石柱雕刻十分精美,堪称明雕佳品。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为“百王景仰治代结绳扶宇宙”,下联为“万圣崇尊文成书契整乾坤”。上下联均为阳刻,字体秀美。上联右上方阴刻一行楷字

“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汝南县傅振商题”。

正殿为庑殿顶,四阿单檐,飞角凌空,古朴壮观,为明天启七年建筑。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八根粗难合抱的木柱安立在覆盆子式石柱础上,支撑着四阿屋顶。木柱上大都有楹联,迎门一副为明代名士王九如题书:

上联:灵龟负书泄天地造化之秘功垂万世

下联:雨粟治字开圣贤道德之传文字一人

两厢亦有木刻楹联,为明朝叶廷秀题书:

上联:秉睿德而作书天地山川辟图画

下联:察灵文以造字帝王师相启渊源

正殿内正中为神,仓颉金身塑象端坐其中。仓颉四目灵光,方面长须,冠冕垂,俨然帝王一般。神龛两侧有两副楹联。外侧是叶廷秀题书:上联:一时鸟羽开迹远;下联:千古帝功崇报隆。内侧一幅是著名历史人物宋朝名相寇凖所题日月联,日联为:“盘古斯文地”,月联为“开天圣人家”。

堂堂历史名人寇准,何事何时在南乐仓颉庙题字留名?这事儿与澶渊之盟有关。“澶渊之盟”和约签定后,赵恒大喜,作《契丹出境》诗一首,由寇准亲笔书丹,名匠刻石。这就是回銮碑。宋真宗班师回京,命寇准留下,负责大名府一带的善后事宜。

南乐县北宋时期受大名府管辖。寇准入仕后,曾在大名做官,对南音情况非常熟悉。辽兵退却后,寇准自濮阳市北上,过清丰县到南乐,看到辽兵所到之处一片破败,十分荒凉,心中不胜愤慨。九月里的一天,寇凖在侍从的护卫下,渡过繁水河,来到仓颉庙。他拜谒了仓颉仓颉夫子,又仔细观看了如林的碑碣,最后祭祀仓颉陵墓。陪同寇准前往的南乐知县告诉寇准,说字圣仓颉是南乐县人,正月二十四日生于庙前河南岸史官村,后来死在陕西白水县,归葬桑梓(故乡),而在白水只设了衣冠冢。寇准说:“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接着,寇准又说,我在大名府任职数年,深知此地为秀杰之区,人文荟萃,贤哲递兴,代不乏人。可怜兵火连年,扰得黎民不得安宁,致使农桑凋敝,田畴荒芜,我深感责任重大。随后,寇凖等人迈步转回仓颉庙大殿,望着仓夫子全金塑像,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为了表达他自己不畏强辽,矢志报国的决心和对造字圣人仓颉的崇敬之情,寇准命人笔墨侍候,挥毫题下了“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十个大字,接着又在上联顶端书一“日”字,下联顶端书一“月”字,表示我寇准誓死保卫大宋江山的决心日月可鉴。

对联写成后,南音知县忙命人精工镌刻,制成木质对联,悬挂在庙内。

神龛东侧有一圆首石碑,为明弘治年间兵部尚书王越所立,上有仓颉画像,碑首阴刻“上古遗像”四个篆书大字。此仓颉画像早于明万历年间和崇祯年间的历代帝王画像,非常珍贵。碑阴记着仓颉陵庙四至:“东至莲花池,西至繁水县,南至五龙口,北至黑龙潭”。四至地理位置今说不一,但大致相同。

莲花池在庙东约两华里处,原为繁水河湾,水涸为池。其中碧莲丛丛,翠鸟科翩翩,大天鹅沉浮,红鲤隐现。人们于池周建一道百栏,栏外杨柳依依,栏内曲桥弯弯,确是游人频频乐往之处。古人所咏南音八大景,其中的“繁水荷花”,即指此处。吴村人至今仍称其处为河湾地。莲花池于光绪年问被漳河冲决湮没,今仅余一道河湾。

繁水县为隋朝置县,唐初省,建昌乐县,后又建又省,废置无常。繁水县城在庙西三里,即今边马镇,有“十步两眼井,四门三悬索桥”之说。繁水县城于唐朝时为河水淹没,所以至今仍有“水失繁水县”的说法。

五龙口的传说不一。一说即仓颉故里史官村(今吴村)正对仓庙的五条胡同街道,如五龙聚首,守护庙陵。一说仓颉陵庙四周有五色龙。青龙隐身庙南河水之中,黑龙藏匿庙北黑龙潭,白龙伏卧庙东莲花池底,赤(红)龙盘绕繁水城护城河内,只有黄龙雄居正中,驻守仓陵仓庙,为仓夫子坐骑。每逢仓颉生日(正月二十四),五龙齐聚庙南,向仓颉礼拜。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无从考究。按四至所述方位,似乎第一说略近情理些。五条胡同街道正处庙南,面向仓庙,街道两侧农舍,一年四季炊烟袅袅,如同五柱青香,年年烟火不断。古人是否取意于此,理或然也。黑龙潭在庙北十余里,今名白水潭。黑龙潭为何演变为白水潭,或者与民间传说故事有关。相传白水潭原名黑龙潭,为黑龙住所。自龙原居莲花池,后莲花池为漳河湮没,白龙遂失居住之所,它即投靠黑龙,二龙同居黑龙潭。俗话说:“二龙不能同居”。不久,二龙发生争执,黑龙战败远遁,白龙入主其穴,遂改名白龙潭。后人因繁体龙字不易书写,为求简便,改龙为水,成为白水潭。当然,这只是村名由来的一个传说,与史实或有霄壤之别。但作为一种别有兴味的故事听之,不无益处。

万古一人大殿坐落在五尺高的月台之上,前部为祭台,周围环绕石雕栏板,正前方有几级台阶,皆为石条铺成。正殿为五脊、绿色琉璃瓦顶,水磨青砖墙,整体建筑气势宏大,庄严华美。正殿神龛后开一门,直通藏甲楼。阶前碑石林立,计有元碑一通,明万历元年、天启七年、崇祯八年、康熙十年、乾隆二十五年、咸丰十年、光绪某年及民国、现代石碑二十余通。今不少石刻散落村中,或为基石,或为墙堵,亟待收集保护。

藏甲楼

藏甲楼谷称后楼,为仓颉庙最高建筑,三间两层。绿琉璃瓦盖顶,通体红墙,坐落在一丈多高的台基之上,更显峻峭挺拔。

与各寺庙的藏楼意义和用途大抵相近,意为收藏经卷之所,而仓庙的藏甲楼则另有含义。仓颉造字,用契刀刻在龟甲兽骨之上,后人建此楼让字圣收藏甲骨契刻,故名藏甲楼。

楼阁正面辟门,开两窗。二楼亦同,只是在东西两侧各洞开一窗。楼正面檐下有一木匾,为颇有名气的大军阀孙殿英所题。孙殿英曾因清东陵盗宝闻名天下,有“东陵大盗”之称。他于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大名镇守使,为附庸风雅,而题此匾。

“藏甲楼”原来为“藏经楼”的传说相当流行,而孙殿英将“经”字改为“甲”字的事却鲜为人知。

孙殿英是河南省永城,富家纨绔子弟,从小不读诗书,却好舞弄枪、刀、剑、戟,年青时专干地痞流氓所干的坏事,后来拉杆子,仗着手里有钱,买了个“大名镇守使”的官衔。

做了官就免不了结交达官贵人,文人雅士。1921年的一个中秋节晚上,孙殿英和五六个地方文人在大名城内一个花园里饮酒赏月。酒问,有人提议作对联助酒兴,你说上联我对下联,对不出的罚酒。坐在孙殿英下首的陈某,见水中倒映着天上星月,就脱日说出,“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该着孙殿英出下联了,使他这个无才无德的家伙直出汗,抓耳挠腮,嘴里直嗯、嗯,说不出话来。坐在孙殿英一旁的张某连忙打圆场说“孙将军喝醉了,我出下联吧”。此时正好有一只孤雁从空中飞过,张某道:“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孙殿英丢了丑,就决心找人教他读书写字。他哪里有那样的耐心,不几天就荒废了。他总是找一些文人在起吃酒谈话,并且遍访大名府历代文人雅士的故里和名胜,寻访到了就去拜谒,跟着学儒雅,充斯文。这一天,忽有一人报,离大名三十五里的南乐县吴村是造字圣人仓颉的故里,还有仓颉陵庙。孙殿英听说,急忙前往。

当时是民国十一年春,即公元1922年初,孙殿英带领随从,坐轿的坐轿,骑马的骑马,前呼后拥来到南乐县仓颉陵庙。他命人给他讲解宋朝紫微大帝寇准题的联:“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还有明朝的刑部、工部、吏部尚书,及大学士监察御史等人立的两座“三教之祖”“万圣之宗”方碑。

听着听着,孙殿英不觉感慨万千,心想,他们都立碑题联让世代敬仰,我怎么才能让后人也都知道我孙殿英呢?他边走边思考,猛一抬头看到了高大的后楼,见上面有一匾额上题“藏经楼”。孙殿英哈哈大笑,说:“错了,错了。”随从们莫名其妙,问:“老爷,什么错了?”孙殿英说:“别的我不知道,这藏经楼只有寺院里才有,是藏经书的。这仓颉又不是和尚,藏的什么经,给它换了,换了”。可是换什么字呢,他想来想去,不知怎么就想起字圣选的文字最早是刻在甲骨上的。对!换“经”为“甲”。“藏经楼”改为“藏甲楼”。于是,他回去后就命人另造一匾,上书“藏甲楼”,落款为“大名镇守使孙殿英题”。

孙殿英自作聪明,想通过题匾流芳百世,他只知寺院有

“藏经楼”,不晓字圣是“三教之祖”,仓颉庙就曾为和尚道人共同主持,他们的经卷就放在孙中山纪念馆里。楼名为藏经楼也说得过去。

孙殿英歪打正着,题的倒也确切,因为仓颉毕竟是以选字最为有名。自此,“藏甲楼”的匾额就一直挂在仓颉庙的后楼上。

楼内彩塑仓颉及其妻坐像,神态安详,四目流要。两旁各有三侍者,姿态各异,生动传神。如今,藏甲楼内四季香火不绝,善男信女虔诚拜礼,声唱诺诺,代人祝福祛灾。在豫北广袤的平野之上,也算是一道另具内涵、别有情趣、可以管窥民俗的风景线吧。

故宅井

故宅井相传为字圣仓颉故宅饮水用井,位于仓陵和仓庙之间。

井为青砖古井,深约十余米。据考,此青砖约为明代所制,可知明朝曾修复这一古井。

井的形状虽然平平,其中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故老相传,井为圣井,十分灵验,不仅井水甘冽,可用以酿酒,而且能治百病。所以,七、八十年代,曾上演过远近百里人们来取水治病的闹剧。又传井中原出细磁餐具,因有人用后不归还,就再也不灵了。

传说仅仅是传说,虽然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们精神向住和追求,或表达了某一种意愿,但它毕竟不等于现实;只是为仓陵仓庙这一人文景观披上一件神秘外衣。

井旁有一石碑,上刻“故宅井”篆书三字,署名“二月龙”。

作为豫东北地区著名的古迹,自然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岁月的更替,风雨的剥蚀,给这一人文景观不断增加着年轮,抹上一缕古朴苍茫而又具神秘色彩的情调。长时间的管理不善使她日渐荒颓,逐步凋敝。正在使用仓颉创造的文字的人们,不少都在呼吁和祈祷:救救仓夫子吧!人们企盼着早日出现一个辉煌的栖“神”之所,迎接五湖四海的汉文字的使用者、伟大的仓夫子的弟子们的纷至沓来。

仓颉庙

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坐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交通信息

自驾,仓颉陵位于南乐县西北18公里的梁村乡吴村,在漳河故道之北,仓庙之东,定位到梁村乡,到时候再按路上的指示牌行走。

传说

仓颉庙飞檐斗拱,气势恢宏,无与伦比。至于仓颉庙的来历,没有八能说得清是何朝何代何人所建。有民俗音乐曰: “仓颉庙,仙人建,万民之尊惊动天。”

据说仓颉弃绳造字,开宇宙浑沌,别人生愚昧,世界为之晴朗。中原地区步入文明,仓颉活了一百一十一岁,一生创造的字可以用车载斗量。仓颉死后,百姓非常怀念他,而当时在任的一位官员对造字圣人更是尊崇之极,欲合民意修建仓颉庙,但又忧虑百姓生活之艰辛,不忍与子民增加负担。该官每日冥想,不得妙计,遂成心病。忽一日睡觉时梦见一仙人说:“你尊于圣,忧于民,心诚哉也!告诫你的百姓不要出门,不出三日,仓颉庙即可建好。”这个官醒来半信半疑,但又渴望美梦成真,于是便下令仓陵周围村庄百姓不得出门,其他地方的人,也三天之内不许到仓陵去。

第二天,天空中狂风呼啸,乌云翻滚,刮起了黑风。大风来势凶猛,飞沙走石,刮得天黑地暗,一气刮了三天三夜还不停点。这时,史官村有一拾粪老汉,一生勤劳惯了,三天不出门在家闷得难受,心想,我倒要看看外边是咋回事。于是他背起挎篓,拿起铁锨出了家门。走到大街上,他迎着狂啸的黑风,大声喊道:“老天爷啊老天爷,你睁睁眼吧!你刮起风来没完没了,还让俺过不过了?”说着拐弯向北走去,抬头一望,老汉惊呆了。只见仓颉陵墓的上空有一位仙人,灵光冲天,正挥动宽大的袍袖,指挥从空中四面八方飞来的沙石、青砖,在自动修建仓颉,庙宇。正殿宏伟庄严,后楼高耸入云,两厢房布局严谨。前有高大的汉白玉牌坊,两只巨大的石狮蹲在牌坊前面……拾粪老汉看到这些,目瞪口呆,恍若隔世,手中的铁锨不慎“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响声惊动了仙人,仙人正修建仓颉庙大门的西北角,眼看着就要竣工,见一凡人出现在面前,便停止了指挥,一展袍袖隐人了天空中,剩下了西北角没有建好。

你若去仓颉庙游览观光,还可以看到西北角的缺口。此处留下一段故事,也留下千古的遗憾。

参考资料

【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视频|仓颉文化博物馆馆长解密“仓颉造字”那些事.光明网.2024-01-07

史官遗址(仓颉陵).河南省文物局.2024-01-07

濮阳7处历史文化遗址入选《河南黄河文化地标》一书.腾讯网.20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