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该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在北面是邙山,南面正对着伊阙,东逾瀍河,西临涧水,南洛河穿城而过。该遗址的形制布局和规划与洛阳的山水融合,主要由宫城、皇城、东城、含嘉仓城、郭城和西苑组成,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历史上曾被称为东京、东都、神都、西京,面积约47平方公里。隋唐两代,洛阳的首都人口达百万。隋、唐、天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等九个王朝先后在此定都或设置陪都,除此之外,隋唐之交割据政权郑国和安史之乱的大燕政权也曾将洛阳市作为政治中心。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被彻底废毁,相继沿用530余年,是中原地区古代持续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
隋唐洛阳城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该城的建设汲取了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许多营养,又有很多自己的鲜明特点,因而这座都城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1988年隋唐洛阳城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月,河南省隋唐洛阳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2006 年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重点工作项目。2010年10月,隋唐洛阳城遗址入选首批国家遗址公园。2014年,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含宁人坊、明教坊和天街南段),含嘉仓和回洛仓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9月,隋唐洛阳城遗址入选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1年10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将隋唐洛阳城列入“考古中国”重点项目保护名录和大遗址展示提升工程名录中。
地理位置
隋唐洛阳城位于洛阳盆地西部,地处黄河南岸,北面背靠邙山,隔着邙山是黄河,南面正对伊阙,东面是一片丘陵地带,有虎牢这一重要关口,西面有豫西的山地,有函谷关这一屏障。因其进可攻、退可守,故是军事要地。洛阳市北面是幽燕之地,南逾江淮渚河则进入江南经济发达地区,西面是关陇地区,东面是黄河下游平原,位置居中,是“四方入贡道里均”的商业运输中枢。除此之外,洛阳还是隋唐时期的漕运中心。此外,隋唐洛阳城有洛河、伊河、涧河和瀍河四条河流,水利资源相当丰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良伟教授介绍,丰沛的水利资源、广阔的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河山拱带的优良地势、四方入贡道里均的地理位置、进守皆可自如的战略要地、沟通全国的完善的交通网络和确保京师物资供应的漕运中心等要素形成了洛阳建都的优势资源。
历史沿革
大业盛世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市,宇文恺奉命营建隋唐洛阳城,征调劳工170万人60日便已建成,是世界历史上用工数量最多、建造速度最快的皇宫。同时,尚书右丞皇甫议主持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又称南北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达余杭(今杭州),北抵涿郡(今北京),长约5000里。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东京(洛阳城别称)建成,隋炀帝将其宫城命名为“紫微城”。十二月,中国历史上首次万国来朝,隋炀帝在东京皇宫紫微城正殿——乾阳殿接受万国朝贺。自此,每年正月,万国来朝,留十五日。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改东京为东都。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元宵节,隋炀帝召集世界各国君王到洛阳,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戏场周围五千步,奏乐者18000人,声传数十里,通宵达旦,端门灯火照耀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元宵节赏灯习俗由此产生。
隋末唐初
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扬州市被弑;六月,洛阳留守“七贵”拥立隋炀帝的次孙杨侗为帝,即杨侑,改元皇泰。隋皇泰二年(公元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自立为帝,国号郑,定都洛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率领部队近攻虎牢关之战,郑亡。李世民忌洛阳皇宫紫微城太奢华,命撤端门楼,焚乾阳殿,毁应天门及阙,将洛阳变成洛州都督府的治所。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两次修洛阳城,作为巡察东方的行宫。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改东都为洛阳宫,沿用旧宫紫微城,使之成为沟通各地以便于政令下达的政治中心和便于物资供应的漕运中心。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始幸洛阳宫,召武则天入后宫封为才人。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驻洛阳,在紫微城仪鸾殿接见取经归来的唐僧。
盛唐荣光
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李治颁布《建东都诏》,以洛阳为东都,处理日常的军国大事;并实行两京制,与唐长安城长安并列为首都。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从东都紫微城出发,前往泰山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国王和使节。
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唐高宗于城西建上阳宫,列岸修廊,万方朝,无不睹之。大致面积约8平方公里,是唐大明宫的2.5倍。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李治病逝于东都紫微城贞观殿。
女皇定鼎
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太后临朝称制(后妃代理皇帝职责,行使皇帝权力),改东都为“神都”、紫微城为“太初宫”,经武则天大力增修,使其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历史新高,成为中国甚至世界宫殿建筑的最高峰,至今仍未被超越。“神都”意为“神州大地之都”,是唯一首都。同时派官留守长安,作为陪都。“太初”表示新起点,象征新时代(武则天时代)开始。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十二月明堂建成,高91.43米,号称“万象神宫”,使得万人空巷。武则天放任百姓入内参观,又赐予酒食,揽尽民心。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文武百官、帝室宗戚、四夷国王、沙门道士、远近百姓共计6万余人的请愿下,于九月九日御神都则天门楼登基称帝,改唐为周,定都神都。
武周长寿三年(公元694年)八月,世界各国君王在武三思的引见下请求用铜铁铸造天枢,立于神都皇城端门前,象征世界中心。武则天制可。历时八月,天枢建成,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万国元首的名字,武则天亲题:“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武周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腊月,武则天从神都紫微城出发,登嵩山,封神岳,赦天下,改元万岁登封。唐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四月,武则天铸成九鼎,列于洛阳紫微城明堂内。这是隋唐时期唯一的天子九鼎,是中原地区古代国家象征和最高礼制。天授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李显发动政变,武则天还政李唐,唐中宗李显即位于明堂(通天宫),将神都又改称为东都。
开元盛世
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李隆基至洛阳市,于应天门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此后多居东都接见万国来使,形成“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惯例。唐开元年间,元宵节,唐玄宗移仗上阳宫,大陈影灯,当时有个工匠名叫毛顺,巧思结创,制出大灯楼30间,高150尺,规模之大堪称古代灯楼之最。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6年)十月,唐玄宗率百官、贵戚及外国君王,从东都洛阳出发,至泰山封禅。返回洛京后在紫微城广达楼大宴群臣,宰相苏颋作诗赞曰:“灯火还同不夜城”。唐天宝元年(742年),李隆基改东都为东京。
战乱破坏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十二月安禄山和史思明攻入唐东京洛阳。次年正月,安禄山称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市,改元圣武,占据紫微城。李豫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于洛阳北郊惨败,唐军再复东都。紫微城大量宫殿,因安史之乱中的战乱波及,而湮灭地下。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十一月,宰相王缙请求削减各道军资钱四十万贯,以修缮紫微城,唐代宗准允。 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起义,紫微城的宫殿再遭焚毁。
后世沿用
天复四年(904年)前,朱温谋迁都于洛阳,在洛阳重修应天门、朝元殿,并在天复四年正月正式挟持李晔迁都洛阳,毁长安城,取材沿渭河运至洛阳。四月,朱全忠奏洛阳市宫室已成,唐昭宗在紫微城正殿上朝。唐天复四年(904年)八月,朱全忠谋杀唐昭宗,太子李柷于柩前即位,是为唐哀帝。唐天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五代时梁、唐、晋曾都在此建都。宋时称为“唐长安城”。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首都由开封迁往洛阳。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定都洛阳。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定都洛阳。北宋以开封为东京汴梁,洛阳为西京。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生于洛阳的赵匡胤巡幸西京,下令修缮洛阳。修缮后,洛阳市“宫室合九千九百九十余区”。次年,宋太祖再次抵达西京,有意迁都洛阳,但经过激烈争论,最终放弃迁都。赵光义以后 ,因先皇的陵墓在西京,故仍不失其政治地位。赵恒以后 ,西京因帝王不再巡幸而地位衰微 。宋徽宗重修西京城 ,西京迎来再次辉煌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金兵南侵,尽焚西京而去,于是,包含紫微城在内的隋唐洛阳城整体毁于战乱,前后历时530余年。
建设理念
模拟天象
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炀帝在即位数月后临幸洛阳市,北登邙山南望伊阙,亲自裁定以邙山至伊阙作为南北中轴线,营建新都洛阳城。隋炀帝将伊阙作为新都的宫阙,实际上是效法秦咸阳宫的设计理念,将新都融入更为广大的地形之中,并且与天极相对应,也就是所谓的“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具体而言,宫城正南门则天门之上的紫微观,以天极的紫微命名,皇城正南门端门之上的太微观,以天极的太微命名,皇城南面有洛水穿城而过,象征着天上的银河。模拟天象来营建新都洛阳市城,使素有天下之中之称的洛阳与天象中的“天宫之中”更为紧密地相结合,隋炀帝意在通过进一步强化洛阳为天下之中的政治文化观念,以彰显并加强其政权的正统性及合法性。
轴线布置
轴线是传统城市组织空间的基础,它可以确定城市主要的结构秩序,中国传统城市常采用轴线居城之中的处理手法。许菁斐在《基于传统山水环境观下的隋唐洛阳城建设》中指出:隋唐洛阳城的南北轴线则偏于城之西,与之前传统的首都布局明显不符,究其原因大多与自然有关。其一,城之西北隅为地势最高之地,且南洛河由西南至东北的走向,造成北城西宽东窄,故只有此地适于营建宫城、皇城,除此之外,皇城之南为洛河,可谓天然屏障; 其二,城之北为邙岭,无空隙之地,故将禁苑设于城西,宫城建于西北隅则有直通禁苑之便。其三,隋唐洛阳城“前直伊阙,后据邙山”,伊阙,即龙门,为“洛西南阙口”,《水经注· 伊水》中记载: “伊水又北入伊阙……两山对峙,望之若阙。”宇文恺在设计时将其纳入轴线之内,使宫城与伊阙相对,不仅利用自然之势,使其成为南门天然两阙,利于防御的同时壮城之气势,并且在寓意上体现了宫城的地位与皇权的神圣。整个南北轴线以南延伸至邙岭之上的上清宫,以北直指伊阙,从而将洛阳市的山水格局纳入其中,形成了完整的山水城市轴线格局,即邙岭上清宫-宫城-伊阙,使城市的空间与自然之间呈现出明确的秩序化。
注重实用
隋唐隋唐洛阳城遗址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实用性。该区域的南洛河北岸地势西高东低,因此将宫城设置在西北部,不仅符合宫城居高而建的原则,而且又可控制全城制高点,利于安全防御。同样,将皇城和宫城设置在邙山及北洛河这两道天然屏障之间,也便于安全防御。此外,临近山东河北与江南等产粮区的洛阳市更是交通、经贸的中心。洛河穿城而过,形成了洛阳市城与外部交通的直接水路,配合以洛阳为中心开凿的隋唐大运河,洛阳城的交通便利度大大提升。
形制布局
隋唐洛阳城是一个平面略成方形的城池,位于周王城和汉魏洛阳城之间,面积约47平方公里,东西平均宽度约为7000米,南北平均长度约为7300米,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形制布局和规划与洛阳的山川地貌融合在一起,主要由宫城、皇城、东城、含嘉仓城、郭城和西苑组成。其中,宫城名为紫微城,东西2100米,南北1840—2160米,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6倍,比唐大明宫多出100万平方米,乃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宫城。隋唐洛阳城的布局在更大程度上则沿袭了三国时期曹魏邺城的营建法式,其宫城、皇城主要集中在城西北部一隅,而将北部城区的东部和整个南部城 区规划为居民坊里,追溯其源头,应为曹魏时期邺城开创的南北二部定式。都城中宫苑集中在内城的北半部,居民区则在内城的南半部,可以说是对秦汉以前都城布局中“ 面朝后市”法式的新创 。 另外, 隋唐洛阳城的里坊面积也有所缩小,划一方三百步的里坊规格,这也是对旧制的一种恢复。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隋唐洛阳城范围内,进行了数百次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已基本探明了隋唐洛阳城城址的位置、规模、整体布局及主要文化内涵。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形制布局和规划与洛阳的山川地貌融合在一起,其平面布局形成了“一区一轴一带两片三环”的格局,“一区”为宫城区,“一轴”为“天”字轴线,“一带”为大运河文化带,“两片”为平民居住及市场所在的洛北片区和洛南里坊区。其中,宫城位于皇城北部,皇城位于外郭城西北隅,宫城周围分布着东城、含嘉仓城、玄武城、曜仪城、圆壁城等诸小城,除此之外,外郭城余下的广大区域是平民居住及市场所在的洛北片区和洛南里坊区。宫城的正南门应天门,与皇城正南门端门、外郭城正南门定鼎门,构成洛阳市的中轴线,南北分别指向伊阙和邙山。因此,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明显偏西。隋唐洛阳城自隋朝始建至南宋彻底焚毁,长达530余年,在这期间基本格局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外郭城平面接近方形,南宽北窄,周长27.5公里。统万城遗址内由纵横街道组成里坊区,形成棋盘式格局。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大街北起皇城正南门端门,经洛水上的天津桥往南至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主干大道。城墙外有宽13米、深2.5米的护城河。如今,近千米的一段北城墙仍可在地表上看到。其中,定鼎门为郭城南面正门,含阙楼东西总长约150米,主城门楼墩台遗址东西长44.5米,南北宽21.04米。有三个门道,门址两侧筑有夯土阙台。定鼎门前设有通仙桥,一桥五道,亦名“五桥”“午桥”。天子五道桥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桥梁,乃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关于城内里坊,现已探明南洛河以南有55坊,洛河以北有9坊。里坊一般为方形或近方形,长宽在500米至580米,坊四周建有坊墙,坊内设十字街,四面开门。坊内往往居住达官贵族。当时城内的工商业区为“三市”,即北市、南市、西市,市内店肆林立,商贾云集。
皇城和宫城位于神都洛阳西北隅至高之处,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皇城东西较长,南北较窄,呈长方形。皇城内主要设有中央官署及驻军,另设有太庙、仓储。唐朝时,接纳四方来宾的四方馆也从隋朝的建国门(唐称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外移到了皇城内。据《旧唐书》记载,宫城有隔城四重,从北到南依次是圆璧城、曜仪城、玄武城、洛城。洛城为紫微城主殿区,由大内、东西隔城、左右夹城组成,“左右环列,卫之象也”,面积为2.5平方公里。大内在洛城中央,呈方形,边长103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前后沿用530余年,相继成为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等九个王朝的首都或陪都,除此之外,隋唐之交割据政权郑国,和安史之乱的大燕政权也曾将洛阳市作为政治中心,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宫。隋炀帝开创万国来朝、李世民接见唐僧、李治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李隆基接见第八次日本遣唐使等仪式均在紫微城举行。唐朝三次封禅大典皆从紫微城出发,日本改名、册封新罗国王等皆出自紫微城,由此可见,紫微城是当时世界性政治中心。
主要建筑
宫城
宫城又名紫微城,位于皇城北部,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为边长为1040米的正方形,城墙厚度约15-16米,均为夯筑并内外砌砖。宫城共设座城门,南面3座,由东到西依次为明德门(隋时称兴教门)、应天门(隋时称则天门)、长乐门(隋时称光政门);北面1座,为太极宫玄武门遗址;西面1座,为嘉豫门。
应天门
应天门为宫城正南门,隋时称则天门,是皇权的象征和标志,位于洛阳城的中轴线上,是一座由门楼、朵楼、东西阙楼以及廊庑组成的“凹”字型建筑群,东西长约130米,高约35米,两侧共有六阙,城楼上有两重观,是隋唐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发生地。
明堂
明堂是武则天时期神都洛阳紫微城正殿,号称“万象神宫”。据文献记载推算,明堂高约91.43米。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由武则天下令建造,位于宫城核心区域,通体呈圆形,高80余米,分上、中、下三层,中间有一支大约十人合抱之粗的通心柱贯通上下,下层为边长约90米的正方形,中层为十二边形,上覆圆盖,其上有九条金龙,顶层为二十四边形,同样上覆圆顶,其上为镀金凤凰。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明堂因火灾被烧毁,于是武则天下令重建,次年再次落成。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李隆基改造明堂,拆除最上层及通心柱,在其上新建八角楼,楼上设有八条龙,捧着火珠腾空而起。安史之乱中,明堂曾被叛军焚烧,最后于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被回纥军彻底焚毁。
明堂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上最大的木结构单体建筑,也是中原地区历史上唯一的楼阁式皇宫正殿建筑,武则天将明堂视为自己得天命的标志,并象征着国运。作为武则天颁布诏书、宴请臣子、接见使节以及祭天的大殿,明堂是天授王朝的政治中心。
天堂
武则天在建成明堂后,又下令在明堂北面建造天堂,以放置巨大佛像,大佛小指即可容纳数十人。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站在天堂三层就可俯视明堂,故天堂的实际高度在150米。为方形台基的圆形建筑,是武则天时期宫廷内道场的礼佛建筑,于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因火灾与明堂一起烧毁,后未重建。
皇城
皇城又名太微城,是中央衙署所在地,位于统万城遗址西北隅,围在宫城东、西、南三面,南城墙长约为2100米,东西城墙均约为1700米,城墙厚度约14-16米,均为夯筑并内外砌砖。皇城共设6座城门,东面1座,为宾耀门;南面3座,由东到西依次为左掖门、端门、右掖门;西面2座,由北到南依次为宣耀门、丽景门。
天枢
天枢造于武则天时期,由铜铁铸成,立于皇城正南门端门外,是高150尺直径12尺的八棱形,上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姓名,天枢下面是铁山。天枢下面为铁山,铁山周长约170尺,四面萦绕着铜铸的蟠龙和麒麟;天枢上面为腾云承路盘,直径3丈。
上阳宫
上阳宫位于皇城西南面,是李治在紫微城西新建的皇宫,因地处紫微城以西,被称为“西宫”。上阳宫的出现是隋唐洛阳市进入“两宫制”的标志。它东与皇城相连,南临南洛河,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在隋朝十六苑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唐神都洛阳西北侧的洛水高岸,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园林建筑,横跨谷水,分为东西两部分。其特点 :建筑密度较大,以殿宇为主,园林为辅。唐高宗、武则天、李隆基先后在上阳宫处理政事。武则天退位后迁居上阳宫,并在此去世。因安史之乱时遭损坏,叠加位于谷水和洛河交汇处屡遭水患,最终于李适贞元年间被彻底废弃。唐代诗人王建曾这样生动地描述了上阳宫建筑之华丽、景色之秀美:“上阳花木不曾秋,南洛河穿宫处处流。”白居易亦发出“瞻上阳之宫阙兮,胜仙家之福庭。”的感慨。
曜仪城、圆壁城及东城
曜仪城在宫城之北,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20米。圆壁城在曜仪城之北,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为460米-590米,圆壁城北墙即统万城遗址北墙西段。东城在皇城之东,南北长约1270米,东西宽约620米。
含嘉仓城
含嘉仓城在东城之北,南北长约725米,东西宽约615米,是城内的皇家粮仓,在唐初还承担转运站功能,来自关东的漕运而来的粮食,在此中转运往渭河平原。其中有400余座仓窖,每座仓窖大约可存粮50万斤,总计可存粮约2.5亿斤。
外郭城
外郭城为南宽北窄的近似长方形,东城墙长约7300米,西城墙长约6800米,北城墙长约6100米,南城墙长约7300米,全部用夯土筑成。全城共设8座城门,东面3座,由北到南依次为上东门(隋时称上春门)、建春门(隋时称建阳门)、永通门;北面2座,由东到西依次为安喜门(隋时称喜宁门)、徽安门;南面3座,由东到西依次为长夏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隋时称建国门)、厚载门(隋时称白虎门);西面无门。外郭城内,南洛河由西向东穿城而过,除宫城、皇城及几座附属小城外,其余广大区域为平民居住及市场所在的里坊区,其中街道纵横交错,在洛河以南,有南北向街道12条、东西向街道6条,在洛河以北,有南北向街道4条、东西向街道3条。
里坊区
外郭城内共有103个里坊,洛河以北29个,以南78个。所谓里坊是总称,隋时称里,唐时称坊。里坊形制规整,除少数是200米*400米的长方形外,大部分都是450米*450米的正方形,里坊之间有坊墙相隔,墙高约2米,墙外有深约2米的沟,坊内一般设有十字形的道路,由此划分出的4块区域,内部再设十字形街道,最后形成16个区块,每个区块内又有不规整的“巷”“曲”相连通,其中主要是平民居住区。里坊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唐律规定里坊五更开启、黄昏关闭。
市肆
里坊区设有市肆,隋唐洛阳城共有3个市,分别为北市、南市、西市。市的四面筑有围墙,开设市门,是一个独立的商业区。北市在南洛河北岸,占地一坊,南市、西市在南洛河以南,南市占两坊之地,西市占一坊之地。市由肆组成,同类商品必须在规定的肆内售卖。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放性,属于公共活动空间,但因四周有墙、中午开市日落前闭市等限制,使得开放性大打折扣。
定鼎门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是外郭城的正南门,位于洛阳城中轴线上,向南与伊阙遥遥相对,隋时称建国门,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称定鼎门。定鼎门外有多条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在唐朝,外国使节入城觐见皇帝,均须从定鼎门进城,然后向北依次经过端门、应天门。
天街
天街又名定鼎街,位于洛阳城中轴线上,北起皇城正南门端门,向南穿过天津桥,止于外郭城正南门定鼎门,是全城最宽的街道,全长约3500米,宽约121米,中间为御道,两边栽种树木。
天津桥
天津桥位于皇城端门外,横跨洛河,是洛阳城中轴线上最长最大的桥梁,长约195米。隋时天津桥为由铁链连接船只形成的浮桥,唐代改为石柱伸臂木梁桥。天津桥是洛阳城贯通南北的第一大桥,自隋唐至北宋,是从洛阳经南路西行长安的必经桥梁。
西苑
西苑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家禁苑,被誉为“天下第一苑”。隋称会通苑,又名上林苑;唐武德初改称芳华苑,武则天时又改神苑。因为天界西边是王母娘娘所居的瑶池,因此隋唐隋唐洛阳城遗址之西建有西苑,象征天之瑶池。但紫微垣位于北天中央,因此隋唐洛阳市分为城和苑两部分,城西面并未建设城墙和城门,而是连通西苑,由此使得宫城紫微城位居整个洛阳的北极中央的位置,即“紫微正中”“建中立极”,从而使得整个隋唐洛阳城的布局完美与天上星辰相对应。
主要影响
隋唐隋唐洛阳城遗址大遗址是隋唐发展的见证,它不仅真实展示了隋唐历史信息和历史事实,为研究隋唐时期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提供依据,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中国古代建筑领域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影响深远。按天人合一的理念设计,以皇宫紫微城为核心,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宫的6倍,被誉为万宫之宫,是隋唐以后宫殿建筑的范本,奠定了中国宫城基本格局,被宋元明清皇宫所仿效。天堂是中国古代发现的最高古建筑,其建筑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法天文现象地的哲学思想,同时也借鉴了佛教思想的宇宙观,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典范之作。明堂下方上圆的建筑形制,体现着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以及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的建筑理念,开创了中国古代圆形建筑形制的先河,对明清建筑影响深远,天坛祈年殿即是以明堂作为原型设计建造。
洛阳市曾长期作为隋唐的首都或陪都,它曾是中国隋朝大运河中心、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拥有成熟的洛南里坊制度,宏伟壮观的城市中轴线和星罗棋布的名人园林。隋唐洛阳城的园林文化进入了全盛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大放异彩。园林在这里起源、发展和兴盛,洛阳的园林史基本是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缩影。洛阳的唐朝行宫和离宫御苑是洛阳皇家园林的代表性建筑,其中上阳宫和西苑是园林建筑艺术中的瑰宝。中国园林艺术的最终和最高目的是为了追求自然精神境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隋唐洛阳城的建设以及其中丰富多彩的各式园林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造就了天、地、神、人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隋唐洛阳市的建设与规划更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伟大创造,其以“敬天法人”的规划理念作为主导思想,区别于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首都与城市,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风格,至今仍对当今城市规划理念具有深刻的影响及借鉴意义。
山水构成了自然环境的骨架和脉络,城市是人在自然的基底之上进行人工营造活动的产物。 自古自然山水就是传统城市规划营建的重要依据, 背山面水也一直是人们理想的居住环境。这种环境观综合体现了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隋唐洛阳城以洛水贯都,设计者宇文恺在规划时将洛水引入城中,改变了以往城居水之北的建城方式,这一点相对于洛阳之前几座首都的选址营建来说是较大的突破。“南洛河贯都”这种将自然之水引入城中的规划方式不仅有着多重寓意,又对城市有着多效的功能: 其一,利于防御; 其二,便于居民用水、城中排水; 其三,发展了漕运交通,商业贸易往来增加,明确了洛阳经济中心的地位; 其四,在很大程度上为造园绿化提供了便利,寺、庙、园、宅等通过修渠引水,植树栽草,达到园林兴盛,创造出了诗意的人居环境城市。城市是基于特定的环境而存在的,自然环境影响着城市的格局。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城市与山水环境的空间关系,以及在历史维度上的传承。失去了与山水环境的对话,城市便失去了与历史文脉联系的载体,这便难以形成城市的地域特色。因此,城市格局与周边山水形势的统筹规划是实现城市特色、文脉传承的关键,明确这一点对当今中原地区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不同“时态”的历史遗迹不仅表现了当代历史环境的复杂性,也表达着城市时空演变的内在逻辑。洛阳市身处伊洛河河谷平原之内,四面环山,地形相对平坦,总体呈西北略高而东南略低之势。隋唐洛阳城直龙门伊阙之口,北依邙山之塞,都城“天”字轴线连接南北。南洛河贯都,流域甚广,自古多洪涝水患,流域南北摆动幅度之大,唐宋时期两岸数坊乃至皇城皆受其苦。金元洛阳城为隋唐旧城废墟之上而建,城址自然首选洛河北面较高地,承北部邙山之势,以免受洛水洪涝灾害。金人选择在隋唐东城及附近里坊旧址上新建金中京城,应是充分考虑了区域内丰富的水资源及其带来的生产生活价值、 经济发展价值、护城防御价值以及生态景观价值。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东亚各国。比如,日本平城京(奈良)东大寺的建立便源于武则天在洛阳紫微城建造天堂,以及在龙门石窟雕刻卢舍那大佛。天平十二年(740年),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由于受到徐克电影的影响,天堂通常被社会各界称为“通天浮屠”。平安京(京都)朝堂院南门名为“应天门”,该名称取自洛阳紫微城应天门,明治28年(1895年)创建平安神宫的时候再次继承。
考古发掘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开展了数百次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隋唐洛阳城遗址发掘了城门、院落、陵墓、宫殿、池湖、道路等多处遗址遗迹,开发了天堂遗址、明堂遗址、应天门遗址、定鼎门遗址、上阳宫遗址、紫微城遗址、天子驾六遗址,形成了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区,并建设了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良伟教授介绍,隋唐洛阳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分为三个阶段。发掘初期,主要是确定隋唐至宋的洛阳城位置,探寻城址的基本框架和轮廓,历时约二十四年;发展中期,主要是在已探明的城址范围内探寻各个隔城的位置,以及中轴线上的重要殿址,历时约十二年;发掘后期,主要是将隋唐至宋洛阳城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动态的观念来考察这座城址,历时约十年,目前仍在进行中。目前已发掘出的出的宫城遗迹主要包括宫城城门、隔城城门、宫院院门以及宫城的城墙、隔城的城墙和宫院的院墙。目前已发现的宫城城门遗址有应天门遗址、崇庆门遗址和宣政门遗址,隔城城门遗址有圆壁南门、重光北门和东隔城东垣之上的小门址,宫院院门有乾元门遗址。早期即隋末唐初时期的城墙通常宽9-11米,晚期即晚唐至宋这个时期的城墙通常宽13-15米,单纯的宫院墙垣宽2-2.5米,带有廊庑的宫院院墙宽约4.5-18米。
遗址遗存
2005年,中国全面启动大遗址保护工程,隋唐洛阳城成为该项目的首选遗址之一。 隋唐洛阳城遗址跨区域广,地域辽阔,发掘了皇城遗址、宫城遗址、郭城遗址、仓窑遗址、上阳宫遗址、东城遗址,宫城遗址又包括应天门遗址、九洲池遗址、明堂遗址、天堂遗址,郭城遗址又包括定鼎门遗址、洛南里坊遗址,以遗址为基础修建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根据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的要求,洛阳市制定并实施了隋唐洛阳城保护的“一区一轴”规划。“一区”即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包括应天门、明堂、天堂、九州池等重要建筑遗址以及宫城城墙、城门遗址等。“一轴”即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包括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天街、天津桥、端门、龙光门以及南城墙等标志性建筑遗址。
宫城遗址
1959年,调查了宫城、皇城及周围诸小城的平面布局,确定一些门址的位置,并发掘了皇城南墙的右掖门。洛阳东都宫城核心区南部位于邙山第三级台地南缘的高岗上,定鼎南路从遗址区穿过,中州渠位于其南侧,故遗址区破坏较严重。
1980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对宫城南墙、门道基石和城台墩基、城阙台基等进行了局部发掘。宫城核心区南部出土遗物有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等两类,其中大部分为建筑材料,有陶砖、瓦、鸱吻,铜门环、泡钉,铁门钉等,主要出土于地层中。遗物分属于唐和宋代等两个时期。
定鼎门遗址
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唐洛阳城进行勘探,确定了定鼎门位置,1997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对定鼎门遗址进行发掘,2006年,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一五”国家大遗址重点保护项目,是国家文物局在大遗址保护工程中批准的第一个采用复原展示方式保护的项目,于2009年2月正式动工建设,2009年10月底全部竣工,总建筑面积12616平方米,建筑高度约28米,由城门、城墙、城楼和阙楼组成,内部共分三层,地下一层为遗址保护展示区,展示考古发掘出的门道、柱础石、城墙等,地上两层为博物馆,展示定鼎门遗址博物馆的演变历史及部分出土文物。
应天门遗址
应天门遗址进行过四次考古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考古勘探发现并确定了遗址的位置。应天门遗址位于今洛阳市都城博物馆与洛阳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间穿过。遗址距大内东南角、西南角各525米。应天门为宫城正南门,隋时称则天门,是皇权的象征和标志,位于洛阳城的中轴线上,是一座由门楼、朵楼、东西阙楼以及廊庑组成的“凹”字型建筑群,东西长约130米,高约35米,两侧共有六阙,城楼上有两重观,是隋唐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发生地。
明堂、天堂遗址
1986年,建筑工人在施工时挖到明堂遗址,考古人员对明堂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经论证确定为隋唐洛阳市明堂遗址,在遗址殿基的中间位置发现了一个圆形大柱坑,为明堂基址中心坑。随后,又在明堂遗址北侧发现天堂遗址。2007年,洛阳市启动明堂、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新建成的明堂、天堂并非根据史书记载完全复原。新明堂高21.18米,仅为史书记载明堂高度的四分之一,外观为三层台基,上覆八角攒尖屋顶,内部共分两层,于2012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正式对外开放。新天堂高80余米,为圆塔形的仿古建筑,外观5层,内部9层,内部为钢结构,内部贴饰紫铜,于2013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
东城和含嘉仓城遗址
东城与含嘉仓城,位于宫城和皇城之东,含嘉仓城居北,东城居南。由于皇城面积狭小,无法设置更多的政府衙署,因而一些重要机构如尚书省、军器监、少府监、大理寺等均建在东城。1969年,河南博物院与洛阳博物馆联合调查、钻探和发掘了含嘉仓城。考古人员还在东城发现一处北宋衙署庭园遗址,面积2500平方米,园内亭、路、楼、池有机结合,布局严谨。
含嘉仓城位于宫城以东、东城之北,南北长约725米,东西宽约615米,是隋唐两代中央政府设置的大型的皇家粮仓,在唐初还承担转运站功能,来自关东的漕运而来的粮食,在此中转运往关中。其中有400余座仓窖,每座仓窖大约可存粮50万斤,总计可存粮约2.5亿斤。据考古人员推测,整座仓城内应有400余座仓窖。仓窖口大底小,形似缸形,窖口径一般为8至16米,深度一般为7至9米。
20世纪70年代初,洛阳市文物部门在配合铁路部门的相关建设工作时,意外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粮窖遗存,经考古发掘并与文献资料对比研究,最后确定为隋唐洛阳市含嘉仓城遗址。1988年,作为隋唐洛阳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含嘉仓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人员在含嘉仓城发掘出了唐朝用于记载储粮信息的铭砖,以及已经碳化的谷物。
上阳宫遗址
1989-1993年,考古人员对上阳宫遗址组织进行了考古发掘。上阳宫是唐代重要的宫廷政治活动场所。据文献记载,上阳宫的大致面积约8平方公里,是唐大明宫的2.5倍。但尚未开展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具体面积暂无法确定。
洛南里坊区遗址
1960年,考古勘探基本掌握了里坊遗址的布局和各个坊的位置。1960-1965年,继续调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场的位置,同时发掘了宫城遗址。外郭城内共有103个里坊,南洛河以北29个,以南78个。所谓里坊是总称,隋时称里,唐时称坊。里坊形制规整,除少数是200米*400米的长方形外,大部分都是450米*450米的正方形,里坊之间有坊墙相隔,墙高约2米,墙外有深约2米的沟,坊内一般设有十字形的道路,由此划分出的4块区域,内部再设十字形街道,最后形成16个区块,每个区块内又有不规整的“巷”“曲”相连通,其中主要是平民居住区。
白居易故居
1992年,考古人员在隋唐洛阳城洛南里坊区履道坊发掘了白居易故居,经挖掘,发现了包括中厅和廊房残基在内的建筑遗迹,包括灰坑、宅院、水道、蓄水池、南园、酿酒遗址以及履道坊坊墙等残存遗迹。该故居的布局与白居易诗文中相关描述相符,此外还发掘出砚台、茶具、酒具等唐朝遗物。在白居易故居出土的石经幢残碑,为六面体碑,其中有“开国男白居易造此佛顶尊胜”等文字,落款时间为“唐大和九年”,据专家考证,该碑为白居易手迹。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在白居易住宅遗址当中,出土了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骨器等,还发现了100多件三彩器。容器的种类有壶、罐、盘、碗等,都是日常用具。
外郭城遗址
2011-2012年,考古工作者对洛阳城南门定鼎门西侧南边的第一坊宁人坊及其周边区域明教坊、从政坊进行了调查,弄清了其与相邻里坊及外郭城南墙之间的关系。外郭城为南宽北窄的近似长方形,东城墙长约7300米,西城墙长约6800米,北城墙长约6100米,南城墙长约7300米,全部用夯土筑成。全城共设8座城门,东面3座,由北到南依次为上东门(隋时称上春门)、建春门(隋时称建阳门)、永通门;北面2座,由东到西依次为安喜门(隋时称喜宁门)、徽安门;南面3座,由东到西依次为长夏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隋时称建国门)、厚载门(隋时称白虎门);西面无门。外郭城内,洛水由西向东穿城而过,除宫城、皇城及几座附属小城外,其余广大区域为平民居住及市场所在的里坊区,其中街道纵横交错,在洛河以南,有南北向街道12条、东西向街道6条,在洛河以北,有南北向街道4条、东西向街道3条。
九州池遗址
九洲池遗址位于原洛阳浮法玻璃集团中部的,是武则天时代的皇家园林,也是隋唐时期后宫休闲娱乐的主要空间场所。九洲池位于紫微城西北部,东西长约205米,南北宽约130米。池内有6座圆形小岛,其上有亭台建筑。四周宫苑环绕,建筑布局错落有致。2009年,为推进隋唐洛阳市城大遗址保护工作,洛阳市决定斥资10亿元整体搬迁洛阳浮法玻璃集团,对该区域的九洲池遗址群进行整体保护。九洲池景区的正门位于唐宫路,按照仿唐式乌头门设计修建,纯木质结构,不使用一根铁钉,以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卯拼接工艺建造。
开发与保护
保护
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隋唐洛阳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1988年,隋唐洛阳城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月,河南省隋唐洛阳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 2006 年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重点工作项目。2008年12月1日,《洛阳市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施行。2009年8月,《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完成。2010年10月,隋唐洛阳城遗址入选首批国家遗址公园。2021年9月,入选河南省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14年,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含宁人坊、明教坊和天街南段),含嘉仓和回洛仓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成功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1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将隋唐洛阳城列入“考古中国”重点项目保护名录和大遗址展示提升工程名录中。
开发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位于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以东的城市中心区,是隋、唐、北宋洛阳城宫城的核心区域,主要展示明堂、天堂、应天门、九洲池等遗址。“新明堂”内部以钢结构框架为主,外观为三层台基,上为八角攒尖屋顶,高33.52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内部两层。其首层除有4个展厅外,中心还有一个与下层连通的共享空间,在这里可以直接俯瞰下面巨大的明堂中心柱础坑遗址;通过底层的玻璃地板,可以看到遗址各圈夯土地基。“新天堂”主体为圆形塔楼,外观5层,内部9层。整个遗址保护建筑采用框架筒体钢结构,如同金钟倒扣在遗址之上,结构落脚点置于天堂遗址区域之外,不会对遗址产生破坏。“新天堂”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88.88米。其中两层台基的内部是天堂遗址原址展厅,室内地面为玻璃地板或木栈道,游客走在栈道上,天堂遗址的真实面貌即可一览无余。
“十三五”期间河南累计投入省财政资金15亿元,加强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利用,重点支持隋唐洛阳城历史文化公园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隋唐洛阳城遗址被列为《“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重点保护利用的大遗址项目。“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将全力推进隋唐洛阳城历史中轴线复原展示,加快宫城区、里坊区遗址公园建设,抓好天街、玄武门、永泰门等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着力打造隋唐风貌核心展示区,启动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建设,确定“一区一轴一带两片三环”布局。
参考资料
隋唐洛阳城遗址.洛阳市文物局.2023-01-03
保存较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隋唐洛阳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列(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3-12-20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2-20
文物局公布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中国政府网.2023-12-20
“河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出来了.河南省文物局.2023-12-20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2023-12-22
恭喜隋唐洛阳城入选“考古中国”重点项目名录.河南省文物局.2023-12-22
隋唐至宋洛阳城田野发掘与研究.超星名师讲坛.2023-12-20
隋唐洛阳皇宫紫微城.洛阳市文物局.2023-12-21
后梁·列传五.国学梦.2023-12-21
《宋史》 志·卷三十八.古诗词网.2023-12-21
隋唐洛阳城.洛阳市文物局.2023-12-21
追寻文明的足迹⑫丨隋唐神韵 繁华东都——隋唐洛阳城遗址.河南省发改委.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