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伯利亚鲟

西伯利亚鲟

西伯利亚鲟(学名:Acipenser baerii),又称贝氏鲟,是鲟科鲟属动物。它的体型为长纺锤形;最长可达200厘米,重约200~210千克。头呈三角形,有吻须4根,体被5列骨板,尾为歪尾形。体背侧为灰褐色,腹侧银白色。

西伯利亚鲟主要生活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北向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的流域;也有在哈萨克斯坦及中国的额尔齐斯河生活。它是广温性鱼类,多生活在中、下游河流中,主要栖息于淡水中,会进入半咸水水域,但很少进入海水水域。

至2022年,西伯利亚鲟的种群数量在减少。2021年,其野外种群被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19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R)”等级。它的肉可食用、卵可制成鱼子酱,且富含氨基酸、矿物质等元素,具有经济与营养价值;但其为野生保护动物,不可私自捕捞。

形态特征

西伯利亚鲟约重200~210千克;最长可达200厘米。其体呈长纺锤形,背侧较窄,向尾部延伸变细;头长是全长的16.7%~27%,体高是全长的9%~16.6%。体背侧为灰褐色,腹侧银白色。其骨骼大部分是软骨

西伯利亚鲟头呈三角形,略扁平,侧面观呈楔形,头部有喷水孔;眼小,侧位,眼间隔很宽,中央凹;鼻孔2个,位眼稍前方;吻长是头长的33.3%~61%,吻端呈锥形,两侧边缘呈圆形;口下位,口裂小,不达头侧,呈花瓣状;下唇中央中断;口能伸出,呈管状,伸出的口管长度因个体大小而异;口前有吻须4根、圆形、光滑或着生少许纤毛,呈“_”字形排开并与口平行。它的鳃孔大,侧位,鳃耙呈扇形,鳃耙数20~49,一般有3个结节;鳃盖膜不相连,鳃盖膜连于峡部。其体被5列骨板;其中背板1行,有背骨板10~20枚;侧板2行,左右各1行,有侧骨板32~62枚,侧骨板与躯干部的颜色很相似;腹板2行,左右各1行,有腹骨板7~16枚;吻背具骨板;无背鳍后骨板和臀后骨板。其骨板行间的体表分布有许多小骨片和微小颗粒;幼鱼骨板尖利,成鱼骨板磨损变钝。其有30~56条背鳍,背鳍位于体后部,接近尾鳍,上缘微凹,前上角很高且钝,后上角低且尖;胸鳍侧位而低,第1鳍条宽大,呈棘状,约第4-5鳍条最长;腹鳍腹位,伸不到背鳍下方;有17~33条臀鳍,臀鳍约始于背鳍基中部下方;尾为歪尾形,后缘凹形,尾鳍上叶大于下叶,上叶尖长向后斜伸。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西伯利亚鲟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北向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的流域,包括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科雷马河;它们也有在哈萨克斯坦及中原地区额尔齐斯河出没。

栖息环境

西伯利亚鲟多栖息在河流的中、下游,主要生活于淡水中,可以进入半咸水水域,栖息到北冰洋海湾,但极少进入海水水域。它们一般整天停留在河床较深的地方;一般栖息在20~50米深的区域,也可栖息到100~150米深处;冬季在底质好的深潭越冬。

西伯利亚鲟是广温性鱼类,适宜生长水温为15~25℃;对低温有特殊的适应能力,水温低于5℃仍能摄食;对水中溶氧量要求较高;对pH值适应范围较广,能在pH值6.5~8.5的水域中生存,但适宜pH值为7~8。

觅食行为

西伯利亚鲟是以肉食性为主的底栖生物食性鱼类,食物主要有甲壳亚门摇蚊(Chironomidae)美国白灯蛾、蝇虻幼虫、石蛾(Trichoptera)幼虫等;在河口和三角洲,其还捕食端足目等足目多毛纲食物;它也摄食有机碎屑和沉渣。它的仔鱼浮游动物的无节幼体、枝角类桡脚类为食;幼鱼以摇蚊幼虫水蚯蚓等底栖生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食。

在冬天温度很低时,西伯利亚鲟虽有摄食,但是量相当少;当春季来临,水温不断升高,其摄食强度不断增加。

生长繁殖

西伯利亚地区各水域,西伯利亚鲟雌鲟繁殖周期至少为3~5年,雄鲟一般为2~3年。

产卵孵化

西伯利亚鲟根据是否洄游产卵分为半洄游型种群和定居型种群:半洄游型种群平时栖息在河口或三角洲水域,性成熟后沿河流上溯较长的距离(1600~3000千米)去产卵,洄游过程中在河床低注处越冬;定居型种群主要栖息在河流中游和上游的河处,没有明显的洄游现象,在离越冬场所(低凹处)不远处产卵。定居型种群的数量明显少于半洄游型种群的数量。

西伯利亚地区各水域中,西伯利亚鲟产卵繁殖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水温跨度较大,9~18℃。每年春末夏初之际,它会上溯到河流上游进入产卵场,通过发出如琴音的声音,促进促性腺激素的释放;水温回升到19℃时,在湍急的、底质为沙砾的主河段的河床处进行排卵受精卵,受精卵为黏性、沉性卵。

西伯利亚鲟在产卵洄游期间和产卵期间并不停止摄食;在产卵场,既有达到完全成熟、参与繁殖的个体,也有达到了性成熟年龄但不参与繁殖的个体;产卵场中西伯利亚鲟的雌雄性比接近1:1。产卵后,溯河的雌鲟立即顺流而下,而雄鲟仍在河中逗留一些时间。雌鲟怀卵量一般为30万~60万粒。西伯利亚鲟卵呈浅褐色或灰色至深黑色,卵粒重10.8~25毫克,卵径2.37~2.92毫米。

西伯利亚鲟受精卵的孵化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为18℃时,孵化时间一般为5天。其仔鱼自卵中孵出后在淡水中逗留很久,如在鄂毕河,逗留达5~6年。

生长发育

西伯利亚鲟刚出膜仔鱼纤细透明,躯干部为淡灰白色;头部较小;眼部仅有少量的色素分布;尾部鳍褶宽大,尾不停的摆动。早期仔鱼借助丰富的卵黄囊营养,全长、体长、肛前距、体高、头长等增长快速;但由于腹部鳍褶和尾部鳍褶连在一起,很难区分臀鳍和尾鳍。晚期仔鱼各鳍鳍条及其支鳍软骨发育完善,视网膜、味蕾、嗅囊和壶腹等器官的分化基本完成。

西伯利亚鲟稚鱼期为从骨板开始生长到骨板发育完全及各器官的发育完善与成鱼基本一致为止。此时期,其吻端变尖,头部变得扁平,触须及眼的形态无明显变化,触须间的颗粒状小突起逐渐增厚成长柄状;口腔皮齿发达,口能伸缩,对于大小适口的食物,能通过吸吮将食物一口吞下;背骨板从靠近背鳍基部前端的部位由后向前生长,侧骨板从靠近头部由前向后生长,腹骨板从靠近腹鳍基部前端的部位由后向前生长,各骨板逐渐形成,数量逐渐增加;体表色素聚集变得致密,吻部腹面、躯干腹面两侧出现一些金黄色色素,壶腹器官及侧线管道逐渐发育完善,身体各部分比例、体形及体色基本上与成鱼相似。

西伯利亚鲟在不同自然水体中生长速度变异较大,从整体上说,从西到东,生长速度减慢。

人工养殖

养殖管理

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时选择体格健壮的、成熟度好的亲本,雌雄比例应为1:1.2左右。用流水槽、水泥池和工厂化循环水池培育苗种;蓄养亲鱼至其性腺发育成熟进行催产。营造好亲鱼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包括水温、水质、光照和营养;满足其性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增加怀卵量,提高其繁殖产卵量。从仔鱼开口由内营养转外营养开始,通过逐步增加人工饲料投喂量的定向驯化,使其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饵料。西伯利亚鲟喜欢阴凉,避免其被光线直射;水中植被不要太茂盛,防止其被禾本科杂草困住。

西伯利亚鲟是人工养殖常用的鲟种,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雌鲟只需5~8年就可以性成熟,雄鲟需3~5年成熟;繁殖周期雌鲟2~3年,雄鲟1年。

疾病防治

在自然水域中西伯利亚鲟病害很少;人工养殖条件下,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病害也随之增多;它的主要病害有肤霉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等。肤霉病的病原体卵菌门,常在死亡的受精卵、受伤的苗种和成鱼体表寄生,大量感染会危及健康受精卵和病鱼,而导致死亡。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小瓜虫,病鱼体表、鳃或鳍上有白色小点。车轮虫病的病原是车轮虫,主要寄生在鳃或体表上。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至2022年,西伯利亚鲟的种群数量在减少。其最高产量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年捕捞产量达1280~1770吨;此后,其产量大幅度下降:在鄂毕河,1932~1938年间最高年捕捞量曾达到1401.1吨,1979年下降到152.7吨,1994年许可捕捞的只有约9.2吨。在叶尼塞河,西伯利亚鲟渔获量从1934年的504吨下降到2000年代的10~12吨,下降约97.5%。在勒纳河,其渔获量从1943年的190吨下降到2000年代的约10吨,下降约94.5%。

致危因素

西伯利亚鲟由于栖息地丧失、被过度捕捞(主要是偷捕)、环境污染而影响种群数量。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西伯利亚地区的许多河流都已建坝,导致西伯利亚鲟的许多栖息地消失,特别是切断了半洄游型西伯利亚鲟原有的洄游路线。

偷捕西伯利亚鲟的现象十分严重,偷捕量远远超过合法捕捞量,1994年,仅鄂毕河就偷捕了约250~300吨。西伯利亚鲟的非法捕捞主要是由国际市场上俄罗斯鲟鲟属 gueldenstaedti)、闪光鲟(Acipenser stellatus)和欧洲(Huso huso)鱼子酱产品的短缺刺激的;1995年在纽约市场上出现了欧洲鳇鱼子酱的假冒产品(实际上是西伯利亚鲟鱼子酱)。

西伯利亚地区各河流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包括城市污染、造纸工业污染、采矿污染、石油工业污染。1990年测得鄂毕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产品的含量达到了0.54毫克/升;环境污染已造成西伯利亚鲟体内配子的异常,影响其繁殖。

保护等级

2021年,西伯利亚鲟野外种群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2年,西伯利亚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R)”等级。

保护措施

西伯利亚鲟鄂毕河和贝加尔湖种群被列入俄罗斯联邦红色数据手册,禁止进行任何商业捕捞;也禁止在皮亚西纳河哈坦加河阿纳巴尔河、奥莱涅克河、亚纳河、英迪吉尔卡河、阿拉泽亚河和科利马河进行商业捕捞西伯利亚鲟。西伯利亚鲟于1998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西伯利亚鲟是西伯利亚地区最有经济价值的鱼类之一,但其为野生保护动物,不可私自捕捞;其肉可食用,可以活卖,如在中国买卖的活鱼每条1到2公斤,也可以切片卖或熏制买卖;它的卵可制成鱼子酱。在西欧和中欧,养殖的西伯利亚鲟价格曾达到3~4欧元/公斤,在俄罗斯和中国,它的价格也达到过8~11欧元/公斤。

营养价值

西伯利亚鲟为野生保护动物,不可私自捕捞;其鱼肉营养组成均衡,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比例较高,约35毫克/克,也富含蛋白质、矿物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西伯利亚鲟的发育成熟卵及过熟卵均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8种、条件必需氨基酸2种及非必需氨基酸8种。它的成熟卵含13种脂肪酸,过熟卵含12种脂肪酸。

参考资料

Acipenser baerii Brandt, 1869.gbif.2023-06-01

Acipenser baeri.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3-06-01

Acipenser baerii.iucnredlist.2023-06-01

..2023-06-01

..2023-06-01

..2023-06-01

..2023-06-01

..2023-06-01

Acipenser baerii.fao.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