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Guang’anmen Hospital),暨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二临床医药研究所,始建于1955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定点医院。在“2021届中国医院竞争力中医医院500强”中排名第三位,肿瘤科、内分泌科、针灸科入选2021届最佳研究型专科名单,风湿病科、肛肠科、心血管科入选2021届最佳临床型专科名单。该院现任院长为胡元会教授。该医院在医院五年ASTEM综合排行榜位列73名,2021年医院综合STEM排行第77名。

广安门医院前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内、外科研究所,成立于1955年12月;1963年4月30日经卫生部批准,正式成立了广安门医院。1985年10月中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医院也随着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等等更名历史。1994年,该医院被评为三甲中医医院和全国重点示范中医医院。2023年,中国派出第二支援柬埔寨中医抗疫医疗团队,广安门医院承担援外任务。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共有2个院区、总建筑面积15.1万余平方米,医院总部开放床位650张,南区开放床位407张。医院有临床科室30个,医技科室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三级实验室5个、临床专业药品临床试验资格18个。医院2021年门诊量351万人次。

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拥有国医大师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全国名中医3名、首都国医名师18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专家1名、国家百千万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岐黄学者5名、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名、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首席研究员16名、第五届中央保健会诊专家13名,55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历史沿革

创办历史

广安门医院前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内、外科研究所,后因缺乏临床基地,两所于1957年合并。最初外科研究所有6个研究组,针灸研究所有9个研究组。1963年4月30日经卫生部批准,正式成立了广安门医院,设有内科、外科、眼科、骨科、针灸科、按摩科,开设病床105张。

1978-1980年,先后建立了基础研究室、泌尿、肛肠、肿瘤、眼科、中医内科、朱仁康和韦文贵老中医研究室。1980年,设置了中医研究院第二临床学研究所,临床研究室增至10个,职能机构为11个,并设有学术委员会和顾问室,新病房楼交工后,开设病床400张。该研究所于1988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二临床医药研究所,并成为全国中药临床药理学基地之一和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的一部分。

1985年起,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设有12个职能处室,25个临床医技科室、8个研究室及学术委员会,病床扩大为480张,同年5月,在眼科基础上成立了眼科研究所。

1985年10月中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医院也随着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1994年,医院被评为三甲中医医院和全国重点示范中医医院。

不断发展

2010年与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日本米盛医院等国际著名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兼容并蓄国际先进理念。2011年受北京市大兴区政府委托,管理原大兴区中医医院,成立广安门医院南区。

2022年5月18日,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获批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项目选址保定市国际医疗基地核心位置,占地166.65亩,建筑面积262196.26㎡,总投资31.38亿元,编制床位1100张,于2022年4月29日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周期36个月。

2022年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获批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项目选址济南市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医疗硅谷核心区域,占地114亩,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000张,项目总投资约31亿元,主要建设门诊、医技、住院和综合用房、中医特色治疗用房、大型医疗设备用房、科研教学用房等设施,7月12日项目正式启动。

2023年9月4日,广安门医院牵头“国际医疗服务联盟”正式挂牌成立。

抗震救灾

1976年,唐山地震,医院23名医疗队员参加抗震救灾。1991年8月,广安门医院医疗队赴河南新蔡县灾区抗洪救灾。

2003年4月,广安门医院83人组成抗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北京胸科医院感染院区。医院老一辈专家通过古籍、验方整理,经临床验证,研制出消喘膏、西黄解毒胶囊、玉红膏等103种特色院内制剂。

2020年除夕仝小林院士奔赴武汉一线,大年初一,13名中医医疗队员出征武汉,参与医疗救治和中医诊疗方案制定,组建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金银潭医院南一区病房。同年5月,7名境外中医抗疫医疗队驰援国际。广安门医院积极支援首都社区核酸采样工作,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3人获先进个人称号,获得各级各类表彰46人次。

奉献奥运

2008年医院被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定点医院”。2021年,医院被确定为“中国冰雪医疗卫生保障定点医院”。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共有总部、南区两个院区。总建筑面积15.1万余平方米。医院拥有临床科室30个,医技科室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三级实验室5个、临床专业药品临床试验资格18个。医院2021年门诊量351万人次。

医院拥有国医大师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全国名中医3名、首都国医名师18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专家1名、国家百千万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岐黄学者5名、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名、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首席研究员16名、第五届中央保健会诊专家13名,55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院区分布

总部

总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线阁5号。2021年总部门诊量259万人次,总部拥有临床科室36个,医技科室8个,开放住院床位650张。

总部拥有3.0T高场磁共振设备,1.5T磁共振设备,64排及以上高端CT设备2台(西门子二代双源CT 1台,GE CT 1台)、全数字乳腺X线摄影机、数字化胃肠机,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DR)等设备。

艾滋病研究室、免疫研究室、GCP办公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中药研发中心均位于总部。

南区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位于北京市黄村镇兴丰大街(二段)138号。占地面积14247平方米,建筑面积34302平方米,医疗用房面积25607平方米,其中,门诊面积14837平方米,病房面积15504平方米。

南区实际开放床位407张,设有肿瘤科、肾病科、急诊科等10个医技科室,中心实验室1个。南区职工836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19人;医师299人,护士314人;高级职称122人(主任医师29人,副主任医师73人),中级职称294人,初级职称322人;博士后8人;博士学历14人;硕士学历122人;在职硕士25人。

此外,南区拥有3.0核磁共振、数字化口腔曲面断层全景X光机、16排CT、DR、电子胃镜系统、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一条、全自动酶标仪、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肺功能测试系统、多导睡眠监测系统、全自动毛细血管电泳仪、麻醉工作站监测系统、数字化三晶片宫腔镜系统、关节镜系统、中央监护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椎间孔镜、小C型臂、超声刀等诊疗设备以及中心实验室科研设备。

科室设置

重点科室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有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包括肿瘤学、心外科、风湿病科、皮肤科内分泌科和中医护理学。

肿瘤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成立于1963年,是集医、教、研一体的国家级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专业科室。科室是国家区域中医肿瘤诊疗中心,科技部“中医肿瘤扶正培本”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研究室、肿瘤分子生物学三级实验室;同时还是国际中医药肿瘤联盟、中国中医肿瘤防治联盟主席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等。

肿瘤科病房开放床位200张,同时承担中央干部保健任务,年门诊量25万余人次,年出院3500余人次。作为国家药监局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先后开展43种肿瘤新药的临床试验项目。自主研发出西黄解毒胶囊、肺瘤平膏、扶正解毒口服液、健脾益肾冲剂、软坚消瘤片等特色制剂十余种。

肿瘤科以中药、针灸、推拿、康复训练、外治等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为主,辅之以化疗、放疗、介入治疗、氦刀、射频消融等治疗手段。

心血管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成立于1969年,是广安门医院唯一的心血管疾病专业科室,是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是硕士、博士培养单位。

设有普通门诊、专题门诊、特需门诊;开放床位102张,包括CCU、普通病房、心脏康复病房、研究型病房。在职医师、护士60余人。

心血管科以中西医病症结合模式诊治各种心血管疾病,尤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联合中药救治、介入术后心绞痛、不能支架和搭桥的病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各种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高血压血压不稳、高血压并发症、动脉血栓性疾病等,采用中药治疗。

风湿病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成立于1981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以研究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为主要方向的科室之一,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

全科29人,其中首届国医大师1人,首都国医名师1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1人,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4人,科室医生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博导6名,硕导8名,护士11人。该科年门诊量逾8万人次,床位22张。

擅长疾病为中医内外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纤维肌痛、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血管炎贝赛特氏症、痛风等。

皮肤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中医皮肤科之一,是国家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是中国最早的中医皮肤病方向博士及硕士授权点,有工作人员48人。

科室由1个病区、皮肤科门诊及中医美容激光中心组成,门诊设有特需门诊专家门诊、专题门诊、普通门诊,专题门诊包括:银屑病湿疹痤疮脱发、儿童皮肤病、皮肤病针灸治疗、黄褐斑、面部皮炎、中医美容等。

科室研发了近30种院内制剂及10余种院内协定处方,开发了中药面膜治疗、中药塌渍疗法、针刺等10余项中医特色治疗项目,使用皮肤镜、皮肤病理等现代医学诊断技术,拥有激光治疗设备,开展现代医学诊疗项目。

特色诊疗技术为皮外科手术治疗,光动力治疗,冷冻治疗,黑、黄、红蓝光治疗等。

内分泌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成立于1976年,为国家重点中医内分泌专科、中医内分泌重点学科、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内分泌)建设单位、国家中医糖尿病临床研究基地。

科室人员结构由中医专业临床医师、专科护士及超声医师、放射医师、病理活检技师、检验技师等多专业人才组成,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都国医名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主任护师、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生导师多名。

内分科由普通门诊、专病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95张病床(本部57张,南区38张)、临床检查室、实验室、研究室、康复室、远程会诊室等构成。科室新开设了糖尿病血糖管理与教育门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门诊、甲状腺疾病门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门诊、骨质疏松症及门诊、肥胖及其相关病门诊、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门诊、围绝经期综合征门诊等多个内分泌疾病专业诊疗门诊。

内分科的临床检查室开展多普勒彩色超声、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骨密度检查、肌电图检查、交感神经功能检查等糖尿病并发症筛查诊断项目和骨质疏松诊断项目,建立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和甲状腺囊囊肿引流术。临床实验室开展100余项内分泌代谢指标的检测。远程会诊室立足中国,业务涉及海内外。

科室擅长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与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等。

中医护理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护理部成立中医护理研究室、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开展中医护理病历书写,逐步形成“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辨证施护理念。2012年广安门医院“中医护理学”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和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13年被卫计委确立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已达40余项,每年受益患者近20余万人次。此外,2018年广安门医院成立了中医护理门诊,年服务门诊患者3.7万人次。

全部科室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医学实践

自研药物

教育科研

教育

关联院校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下设医疗机构,承担着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博研究生和留学生的教学任务。医院也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卫健委西医学习中医教学基地。

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名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下设18个研究所、6家医疗机构、1个研究生院、3家分院和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杂志社等学术单位。截至2021年底有职工6500余人,拥有5名院士,7名国医大师;拥有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2人,岐黄学者27人,青年岐黄学者4人;拥有荣誉首席研究员11人,首席研究员54人,特聘首席研究员2人。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建立了临床研究与信息、针灸、中药三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均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挂靠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所涵盖的所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图书与情报管理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开始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招收本博连读屠呦呦中医班,加快探索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1年底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70余人。

医教规培

自1991年起,该医院承担了国家级、北京市级、区级等各级的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有师承导师98人,其中国家级师承导师45人,拥有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1名、首都国医名师13名、岐黄学者5名,培养师承学生156人。自2007年起建立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室,设有国家级工作室20个,北京市级工作室10个。

人才国际化培养:自2010年起,先后与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日本米盛医院等国际著名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梅奥计划”9年间持续派遣中青年医务人员64人赴国际学习。

外出进修学习: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参加各种形式的临床学习。

继续医学教育: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为抓手,建立一个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相互沟通、交流和协作的平台。每年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0余项,市级继续教育几十项,院级继续教育项目300余项。每年为全院800余名医生开展各类培训工作。

研究生教育:承担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理论授课、实习以及临床实习的全程教学及考核工作,包含教务、师资建设、宿舍管理工作。有博导55人,硕导74人;每年培养学生500余名。

西学中教育:自1956年起,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受卫生部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开办西学中班,已开办六十余年,遵循“努力发掘祖国中医药宝库,培养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的宗旨,培养了651名中西医结合的高层次人才。

科研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9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50余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承担各类横向合作课题400余项。此外,已获科研成果奖220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4项、省部级奖190项,科研成果转让43项,获新药证书9项,持有专利51项,软件著作权11项。医院共发表学术论文7138篇,SCI期刊论文721篇,出版专著189部,学术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44.405。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拥有药物临床试验专业18个,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专业79个及I期临床研究室,先后承接了以中药新药注册为目的的临床试验项目300余项。此外,广安门医院还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等23个二级分会的挂靠单位。

重点学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2个。

中医心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成立于1969年,于2009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心病学重点学科。

心血管科也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三级实验室“心血管病证结合关键技术实验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研究示范基地、国家中央保健建设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培养单位;是北京地区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北京市中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优”教学团队。

学科拥有国医大师1名,岐黄学者2名,首都名中医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中医人才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2人。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8人;博士后5人,博士2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

心血管科一直围绕临床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具体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冠心病病证结合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展心系疾病有效药物组分配伍理论及药物筛选研究、心律失常研究、高血压病研究、心力衰竭研究等。

学科获得科技成果奖共1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12项。学科承担课题共90余项。其中国家级40余项,省部级30余项。

中医痹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成立于1981年,于2009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

学科拥有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等国家中医领军人才,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5人,博士后5人,博士1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牵头构建了中国中医风湿病临床数据中心,开展了中医辨证、疗效评估与机制探讨的CERTAIN注册研究;率先构建类风湿关节炎病证-方药体系;率先在中国研制了基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量表等。

学科获得专利4项、软著权3项,新药研发4项,成熟开展肌骨超声、针刀、中医外治等多项新技术。学科获得科技成果奖共2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8项。学科承担课题共60项。其中国家级26项,省部级11项。

中医内分泌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成立于1976年,于200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分泌病学重点学科。

学科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仝小林院士)、首都国医名师1名,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2名,正高级职称医师18人,副高级职称医师7人,其中博士后7人,拥有博士学位者2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前期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单纯中医药降糖、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药整体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医药预防、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药综合干预等。研发了降糖通脉宁胶囊、糖微康胶囊、糖心平片、甲亢宁胶囊等多种纯中药院内制剂。开发上市降糖甲片渴乐宁胶囊芪蛭降糖胶囊、渴乐欣胶囊等新药。获授权药物发明专利21项,获新药证书和临床批件5项。

学科获得科技成果奖共2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24项。学科承担课题共52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部级33项。

中医肿瘤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学,成立于1963年,于200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肿瘤病学重点学科。

学科有全国名中医1名、首都国医名师2名、首都名中医2名、首都中青年名中医3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科技新星等优秀人才及学术骨干多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4人,副高级职称9人;博士后5人,博士2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

学科以“扶正培本”核心,主要开展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等)相关研究。学科完成制定《WHO西太区中医肿瘤循证医学临床指南(肺癌)》。组织全国中医药专家形成了国家首部《中医治疗肿瘤临床指南》,并翻译成了英文版,在中国及国际进行了推广,填补了中国及国际空白。学科已开展43种抗肿瘤新药的临床试验。研制出针对肺癌、胃肠癌、肝癌等病种的特色用药。

学科获得科技成果奖共20余项,其中国家级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省部级10余项。学科承担课题共82项。其中国家级49项,省部级33项。

中医肛肠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成立于1956年,于200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肛肠病学重点学科。

先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十一五”至“十三五”全国中医肛肠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肛肠重点专科、北京市中医肛肠重点专科,201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区域中医肛肠诊疗中心(中央区域)建设单位”。

肛肠学科有在职医师17人,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博士10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该科先后获得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5项,所级课题8项,各级科研奖励10余项,科室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医疗合作、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累计培养博士、硕士60余人次,出站博士后3人。

中医心理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成立于1988年,于2009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心理学重点学科。拥有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1人,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6人;博士1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心理基础理论研究;中医心理临床研究;中医认知行为治疗;中医心理评估与神经生物心理机制研究;中医心理测评和干预的数字化应用研究;中医文化、社会心理学研究。荣获国家专利4项,其中药物专利1项。

学科获得科技成果奖共10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2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3项。学科承担课题共25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2项。

中医皮肤病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成立于1972年(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外科皮肤病组),于201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皮肤病学重点学科。科室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2人,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6人,博士及以上学历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外用药的作用机制、转化研究;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的中医药防治临床与基础研究;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中医药防治临床与基础研究;损容性皮肤病(痤疮、黄褐斑、玫瑰痤疮等)的中医药防治临床与基础研究。

学科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项。学科承担课题共29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6项。

中医妇科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妇科,成立于1959年,于201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妇科学重点学科,拥有首都国医名师李光荣,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首都名中医赵瑞华,全国优秀临床人才3人;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5人;博士后4人,博士6人;博士后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预防子宫内膜异位术后复发的理论、临床及基础研究;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的理论、临床及基础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及机理研究;中医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理论、临床及机理研究。拥有专利5项,出版专著4部。学科获得科技成果奖共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项。学科承担课题共33项。其中国家级17项,省部级4项。

中医护理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护理学”于201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学重点学科。

学科团队共有护理人员50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13人;硕士研究生学位4人,本科学历29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培养肿瘤、静疗、重症、糖尿病、急诊、手术、骨科、血透、供应、老年、伤口造口、中医护理治疗、心血管、安宁疗护、脑卒中、护理管理16个专业91名专科护士,3名护士具有呼吸治疗师专业学习经历,15名护士获得了中医心理师资格证书,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专业骨干为主体、学历结构基本合理的学术梯队。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规范化研究;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精准化应用研究;中药临床给药护理规范化研究;护理信息化应用与管理研究。

学科承担课题5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3项,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课题18项。承担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攻关项目(护理学)组织管理工作(中标8项课题)。同时,广安门医院中医护理学获得科研立项80余项,科研经费支持400余万元,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中医护理》《中医科护士规范操作指南》等专著10余部,获批专利10余项。2017年主编论著《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实训》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著作二等奖、2018年“医用接触式多点皮肤温度测量仪”获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针灸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成立于1955年,于201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学科拥有正高级职称17人,副高级职称5人;博士后6人,博士1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

在重点学科建设期间,主要研究病种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压力性尿失禁、混合型尿失禁、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扩展到神经源性尿潴留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痛综合征、女性慢性盆底痛、女性盆腔脏器脱垂、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等等。研究模式从临床研究+少量基础研究扩展为临床与基础研究并举。

广安门医院针灸临床科研团队开展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已经取得大批重要研究成果,共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1项。

中西医结合临床(泌尿系统疾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泌尿科,成立于1963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的特色专科,201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泌尿系统疾病)重点学科,是博士、博士后培养点。

科室拥有的专家,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3人,其中博士后3人,博士6人。

学科方向为尿石症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微创手术取石、体外碎石、中药排石、防石、护肾一系列治疗);前列腺疾病(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前列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肿瘤(肾癌、肾盂癌、肾盂癌和输尿管癌、膀胱癌)等的微创手术及中医中药对泌尿系恶性肿瘤的中药辅助治疗等。

科室主要集中在前列腺疾病相关研究,学科获202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中医药信息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药信息学”于201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信息化示范单位,北京市中医药学会网络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区块链技术与数据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中医药应用工作组副组长单位。

有专业技术人员26人,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8人,中级10人;博士4人,硕士12人,本科9人;硕博生导师6人,形成由中医临床、科研、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汇聚,中国及国际合作广泛的学科团队。学科以中医药学临床实际活动中信息的运动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

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以下3个方面:中医临床信息系统集成应用研究;中医信息系统临床术语标准及应用研究;中医临床信息规律发现及经验传承研究。学科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3项;承担各级科研课题共32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18项。

科研平台

免疫研究室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免疫学研究室始建于1976年,是以中医免疫学为特色,融合现代技术手段的医学生物学实验室。研究室主要研究人员5名。吴振宇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开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并转化成为新药,1999年获得新药证书,2000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免疫学研究室的研究以中医药防治免疫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主题,发展了纳米材料药物载体和基于免疫调节的纳米中药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以神经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为研究的主线,结合广安门医院的特色,以神经免疫调节性中药的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课题,包括:心理应激所致的免疫失调;中医药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内生长受限;中西药结合纳米药物的靶向性给药。研究人员利用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纳米合成与表征技术,生物医学成像等开展相关研究。

GCP办公室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GCP办公室始建于1983年,是中国首批国家药理学基地。2000年成立独立的药理基地办公室/中药临床评价中心。并于2007年、2013年、2017年完成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及复核认定。2019年机构完成了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2020年完成了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具有19个药物临床试验及80个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备案专业,能够承担药物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2021年7月,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更名为GCP中心,办公室更名为GCP办公室。

艾滋病研究室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艾滋病研究室始建于1987年,对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有效方药进行了深入研究。

分子生物学研究室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分子生物学研究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总体面积400平米左右,具有较完备的基础研究设备,科研人员包括3名正高级研究员及1名实验技术人员。建有4个技术平台:基因分析、基因表达与调控;蛋白表达与翻译后修饰;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分子药理与分子免疫技术水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要完成以下方面的工作:作为院内基础研究类科研课题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基地,为各临床科室的科研工提供了技术支撑作用;院内外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训基地和研究生课题实验操作基地,为研究生科研素养教育及毕业课题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紧密结合临床的自主科研方向:包括基于肾生髓理论现代研究的地中海贫血中医药治疗分子机制研究;基于中医量效理论的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药治疗分子机制研究;现代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等。

中药研发中心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分子生物学研究室(药学专业研究室)主要从事中药新药开发、医院制剂研发及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工作。建立了从中药原药材、制剂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以及药物体内作用机制的整体研究体系;在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与代谢、体内相互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糖脂代谢过程中的代谢路径和流量变化的相关研究;抗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脂血症症药物的开发;中药复方在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该研究室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等国家级和市级的课题工作,在中国及国际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并申请多项发明专利。

期刊杂志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学术期刊。于1955年创刊,其前身是创办于1951年的《北京中医》。办刊宗旨是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促进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努力促进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术的交流与发展。

该杂志主要栏目有学术探讨、当代名医、思路与方法、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临证心得、综述、百家园、标准与规范、病例报告等。主要读者为中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也包括中西医结合医务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创刊于1955年7月。该杂志反映中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是中医药最高科研学术水平的交流平台之一。名誉主编肖培根院士、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屠呦呦研究员。主编为中国工程院黄璐琦院士。

该杂志入选中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版)Q1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来源期刊。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主办单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华中医药学会,主管单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该杂志是一本以方剂学和中药炮制学研究为特色,药学及临床实验研究为基础,覆盖中医学理法方药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交流与报道中医药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杂志设置栏目有专论、经典名方、配伍、药理学、毒理、临床、药物代谢、药剂与炮制、资源与质量评价、数据挖掘、综述以及相关中医药研究专题等。读者对象是从事医药,尤其是方剂教学、科研、医疗、生产的高、中级工作者,以及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学生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被收录为“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权威学术期刊(A+)”,入选美国化学文摘》(CA)等。

声誉与排名

在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发布的“2021届中国医院竞争力中医医院500强”中,该院排名第三位,肿瘤学内分泌科针灸科入选2021届最佳研究型专科名单,风湿病科、肛肠科、心血管科入选2021届最佳临床型专科名单。

该医院在2021年医院五年ASTEM综合排行榜位列73名,2021年医院综合STEM排行第77名。

院内专家

胡元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胡元会教授曾参加多项部、局级科研课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的“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充血性心力衰竭作用与机理研究”课题,获2000年度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擅长于用中医中药理论防治病毒性心肌炎,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心怡康口服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开发工作,该药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证书。

胡元会教授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能量代谢重塑与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机制,第一承担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症候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第三承担者。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益气活血中药干预心力衰竭心肌能量代谢重塑机制研究,第一承担者。此外,教授曾在各级杂志发表论文35篇,主持或参与编写论著6部,博士论文获1999年度山东省优秀毕业生论文奖。

擅长冠心病危险因素防治知识和技能,对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等的中医药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仝小林

主任医师、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岐黄学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分泌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临床研究联盟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分会会长。

仝小林教授主持起草中医行业第一部专病指南《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及世中联第一部国际临床专病指南《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担任新冠肺炎疫情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的共同组长,牵头制定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医方案;主编《糖络杂病论》《方药量效学》等25部著作;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 70篇,中文核心295篇。获药物发明专利23项,转让20项。

仝小林教授擅长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代谢综合征(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等)、内分泌疾病、风湿性疾病、肿瘤及各类内科疑难杂症。

路志正

主任医师、首届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后导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等职。

路志正教授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学术思想,发展湿病理论,从脾胃及整体论治多种疑难病症;强调心身同调,药食同用,导引健身。主持、指导科研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家级奖励等多项。

路志正教授擅长治疗脾胃病、代谢性疾病、风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疾病、心身疾病等。对眩晕、不寐萎缩性胃炎、风湿病、干燥综合征贝赛特氏症胸痹、痛风、糖尿病等,此外路志正教授提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学术思想,发展湿病理论,从脾胃及整体论治多种疑难病症;强调心身同调,药食同用,导引健身。

刘志明

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传承博士后导师中央保健专家、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刘志明教授1954年参加中国中医科学院筹建工作,负责“传染病组”组建,是建院元老,也是建院的唯一健在的专家。曾在全国中医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血吸虫病、病毒性肺炎做出了突出贡献。代表论著为《中医内科学简编》《中医学》《刘志明医案精解》《中华中医昆仑·刘志明卷》《国医大师刘志明临证经验集》等。

刘志明教授擅长治疗内妇儿疑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外感热病、肿瘤等,并且对心脑血管病、肾病、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病、外感热病、咳喘、脾胃病、糖尿病、甲亢、肿瘤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见解。

薛伯寿

主任医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特殊贡献技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薛伯寿教授精于内、妇、小儿科多种疑难病证,讲治人治病、辨病辨证、宏观微观结合,三因制宜。善防病保健,调治亚健康及肿瘤术后调理。三次获传承贡献大奖。

薛伯寿教授融通寒温,擅治外感热病,在诊治艾滋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感中发挥显著作用。

庄国康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第一至四届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第五、六届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2-4届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

庄国康教授主持及参与6项科研课题,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创始人之一。发表中国及国际论文40余篇,科普文章50余篇,编写著作10余部。

庄国康教授擅长治疗异位性皮肤炎、红斑狼疮、银屑病痤疮天疱疮

冯兴华

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医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合作导师,第四、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承博士后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风湿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首都国医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顾问,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冯兴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主要从事中医风湿病的临床医疗与临床研究工作,提出“痹病从肝论治”,“治痹十法”等学术观点。主持或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创新工程(局级课题)等多项课题。

冯兴华教授擅长类风湿、强柱、干燥、狼疮、痛风、内科杂病。

资质认定

199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被评为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重点示范中医医院。

2008年,医院被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定点医院”。

2021年,医院被确定为“中国冰雪医疗卫生保障定点医院”。

参考资料

医院简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17

homepage.Guang'anmen Hospital.2023-05-31

科室导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2

见证202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2

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STEM.2023-07-01

2021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STEM.2023-07-01

第二批援柬中医医疗队抵达柬埔寨 推动建设中柬中医药中心.中国新闻网.2024-02-09

医院简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2023-07-02

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获批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2

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获批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2

聚焦服贸会|广安门医院牵头国际医疗服务联盟挂牌成立.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02-15

建院66周年 | 历史长卷解码66年的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2

放射科科室简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1

肿瘤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1

心血管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1

风湿病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1

皮肤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1

内分泌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1

护理概况.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2

科室导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2023-07-01

我院针灸临床团队新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JAMA发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

冠心病“痰瘀滞虚”理论创新及临床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

病证结合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

【广医特色】中西医结合外科开新局——我院顺利完成首例两镜联合经自然腔道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2

广安门医院成功完成首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

院内制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官网.2023-05-17

教育概况.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肿瘤病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肛肠病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心理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皮肤病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护理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针灸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2023-05-3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泌尿系统疾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药信息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

免疫研究室.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官网.2023-05-17

GCP办公室.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官网.2023-05-17

艾滋病研究室.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官网.2023-05-17

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官网.2023-05-17

中药研发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官网.2023-05-17

期刊简介.中医杂志.2023-07-01

期刊介绍.中国中药杂志.2023-07-01

期刊介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07-01

胡元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2

仝小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2

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2

刘志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2

薛伯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2

庄国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7-02

冯兴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