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又名关宁军,是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于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组建的一支由辽地汉人为主要成员的步兵、骑兵、炮兵部队,与秦兵和天雄军,并称为明末三大军。

关宁铁骑的组建源于袁崇焕任兵备事期间倡导的“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的思想,孙承宗辽东经略时采纳袁崇焕的建议,开始招募辽兵。随后袁崇焕以李成梁的明军边兵为基础,精选强壮的辽民充军,由赵率教祖大寿吴襄等辽将带领训练。关宁铁骑由步兵、骑兵、炮兵组合而成,有精兵五万多,能与后金军正面抗衡,并多次阻止后金南下,捍卫明朝边关。关宁铁骑组织之初,便取得了宁远县、宁锦两场大捷。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袁崇焕率领的关宁铁骑以9000兵力在北京城下击溃了数万八旗军,并在之后的遵永之战里收复了遵化市、永平、滦州迁安市四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因皇太极反间计缘故,崇祯帝处死袁崇焕,经过吴桥兵变,关宁铁骑分裂为祖大寿部、吴三桂部。松锦之战之后,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区,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并劝吴三桂投降。吴三桂投降清朝,之后率领其统辖的一部关宁铁骑四处征战,剿灭了多出农民军和明朝义军。并随之驻扎于云南省三藩之乱时,关宁铁骑作为吴军的先锋,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关宁铁骑也就此覆灭。

2008年6月,中国发展出版社推出《历史上的十大军团》一书,关宁铁骑与战国时期赵国的李牧骑兵兵团、秦国王翦兵团、西汉韩信军团、刘彻时的霍去病军团、南朝时期萧衍手下陈庆之的七千白袍军、南宋岳家军成吉思汗怯薛军、明朝常遇春兵团、清八旗军等,同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常胜军团。

成立背景

关宁铁骑以地域命名,关是山海关,宁是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市)。明代后期,后金政权兴起,萨尔浒之战后,明朝辽东都司的沈阳中卫、辽海卫、铁岭卫、抚顺千户所、西宁堡、西平堡都失去反击能力,辽河以西便成了明朝的前线,明军由进攻转变成防守。后金不断来犯,明朝将河北北部和辽西地区划分为一个战略区,由辽总督驻节管理训练出的一支军队。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都这里驻节,关宁铁骑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训练出来的。

部队沿革

铁骑初立

明朝天启年间,面对后金对关外明军的进攻,明廷上下一筹莫展,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袁崇焕主动向朱由校朱由校请缨,称若给予其兵马钱粮,则可承担守关抗敌之事。当时明朝在辽东损兵折将,无战不败,自名将李成梁以来再也没有取得过重大胜利,许多将官谈努尔哈赤色变。更妄论去辽东和后金兵交战了。御史侯恂上疏奏言提请破格用袁崇焕,天启帝采纳侯恂等人的建议,授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旋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区监军。

早年间明朝东北地区大将李成梁曾训练过一支骑兵部队,史称“辽东铁骑”,这支部队全部由辽东汉人所组成,体格精壮、善于骑马。对后金军队的烧杀劫掠有莫大的仇恨,保家意识很强,在长期与后金军的对垒中丝毫不落下风。袁崇焕效仿李成梁,朝廷提出了“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的思想,意图组建一只以辽地汉人为主要成员的军队

营筑宁远

兵备佥事袁崇焕认为时任辽东经略(辽东地区最高长官)王在晋没有胆略,对于他的指令,并不言听计从。王在晋主张在山海关区外八里的地方即八里铺,再筑一座重城,御山海,保京师。佥事袁崇焕则主张在山海关外200里的地方即宁远卫修筑坚城两人意见不合,发生尖锐争论。袁崇焕将此事越级上报至大学士叶向高处,叶向高不明情况,难以决断,随即上报给天启,天启帝派遣帝师、大学士孙承宗出关巡边,了解边情,决策方略。王在晋主张尽弃山海关外城池、台堡、土地、军民,退守山海关的消极防御兵略,遭到了巡边大学士孙承宗的批评。王在晋虽经孙承宗“推心告语,凡七昼夜”的规劝,仍固执已见。孙承宗只好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八月上奏朝廷,免去王在晋辽东经略的职务,奏经旨准,自任督师。

孙承宗上任后,采纳袁崇焕等人的建议,他派抚夷将朱梅、参将杨应乾等人开始招募辽兵,袁崇焕从数十万辽东汉人中精挑细选出身体强壮、弓马娴熟的三四万士兵,并提拔了祖大寿吴三桂等辽东人士为将,随后袁崇焕又从蒙古族手里用农具、铁器和粮食换来大批战马,使得铁骑部队初具雏形。随着多次招募,辽东籍兵将在关宁军的比例上升,奏报关外防守方略一一修宁远卫城,开始修建建山海关区一宁远一锦州市防线。

宁远大捷

努尔哈赤得知辽东经略易人,于公元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发兵,西渡辽河,于当月的23日抵达了宁远城。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拥重兵于山海关,不去救援宁远。袁崇焕得到消息,立即偕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和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刚召集全城将士,誓死守城。袁崇焕血为书,以忠义精神来号召兵士,并下跪请求诸将士。宁远将士无不愿以死来效命。袁崇焕采用坚壁清野的方略,将防守器具运往城内,  除内奸,保军粮率领军民誓死保卫城池。并在作战中重用西洋火炮。 努尔哈赤将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宁远,并让其劝袁崇焕投降,但遭到袁崇焕的拒绝。 于是努尔哈赤举大军进攻宁远城,并让士兵举着盾牌攻凿城墙。而袁崇焕让罗立等人指挥西洋巨炮,炮轰后金军,后金军在巨炮的攻击下溃不成军,连续攻城两天,损失惨重,努尔哈赤于是下令退军。

宁锦大捷

袁崇焕在取得宁远大捷后,奏报旨准,集中力量,建立关宁锦防线的北段——宁远到锦州市的防线,防御后金进攻。后金因为战争失败导致自身处在明、蒙、朝的包围之下不得不先解决侧翼安全。 双方因此遣使议和,为各自争取时间。皇太极转而进攻蒙古和朝鲜,公元1627年(明天启七年)5月,稳定了自身侧翼的皇太极率军兵发宁(远)锦(州),当月11日,后金兵进抵锦州城外,四面扎营布兵,将锦州城严密包围时明太监纪用、总兵赵率教驻锦州,负责筑城守城,随即向宁远和山海关区发去求救文书。当后金兵将至时,左辅等人撤入锦州市凭城固守,准备抵抗。沿边小堡也都撤兵前往大城,坚壁清野,合力御敌。

宁远和山海关都接到了赵率教的求救文书。袁崇焕认为宁远于辽东战略意义重大,守城之兵不可动,于是从别处抽调了4000名骑兵,由祖大寿带领,前往锦州支援。山海关也不敢怠慢,急忙派了万人的骑兵前去支援锦州。锦州方面,明军将士奋力守城,终于盼到了两支援军,打退了后金兵的猛攻。皇太极见锦州已不可得,于是率军赶往宁远。祖大寿得知后,又火速赶回宁远报信。山海关的援军进驻锦州,协助防御。

皇太极赶到宁远之后,袁崇焕早在城楼上严阵以待。袁崇焕命令刘应坤在城上指挥红夷大炮,命令满桂、祖大寿带领新组建的关宁铁骑在外城与后金兵混战,明军伤亡十分惨重,满桂身中数箭也不肯退却。皇太极见宁远更难攻取,大失所望,于6月5日又转向锦州市进攻。锦州明军休整完毕,以逸待劳奋勇反击,杀伤后金兵1万多人。时值酷夏降临,后金兵在野外无处避暑,多有中暑的症状,皇太极仍要猛攻,无奈诸多贝勒大臣苦劝,皇太极遂下令毁了大、小凌河二城而归。

己巳之变

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8月,蒙古骑兵发兵数万,绕过袁崇焕的宁、锦防区,转道蒙古,从喜峰口突入明朝腹地。11月,后金、蒙古10万联军攻克龙井关、大安口,攻陷遵化市,直逼北京。

袁崇焕听闻这个消息后,担心宋时的靖康之变会在明朝再度上演,于是他命令距离北京城最近的山海关区总兵赵率教领4000轻骑即刻出发,极速驰援遵化,自己则亲率9000铁骑随后跟进,但是赵率教在赶到遵化之前,遵化城已被后金军攻下,赵率教的前军在遵化城下遭遇埋伏,全军覆没,赵率教本人也战死。袁崇焕在得知遵化陷落,赵率教战死的消息后,急令全军前往蓟州,誓要将后金军拦在蓟州城外,但是皇太极此刻却已率军前往通州区,通州距离北京仅有四十里,是北京城的门户,皇太极此举就是要将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拖至人困马乏的境地,然后在北京城下全歼这支部队。

11月20日,关宁铁骑和后金八旗军在北京城下拉开阵势,袁崇焕的关宁铁骑以9000人的疲惫之师对阵皇太极的数万大军,袁崇焕令祖大寿在南,王承胤在西北,自率兵在西,结成“品”字形阵,兵含枚,马勒口,隘处设伏,严阵待敌。后金军满洲、蒙古骑兵,分为六队,涌向袁军。后金军的前锋护军,先向南直扑祖大寿阵。祖大寿率兵奋死抵御,后金军前锋受挫。后金军接着又向西北直冲王承阵,也失利。后金军左、右两次冲锋,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再集中三路骑兵,向西冲闯袁崇焕军阵。袁崇焕率领将士,英勇抵御,奋力廖战。后金阿济格贝勒所乘马受创而死,身受箭伤,几乎丧生;阿巴泰贝勒中关宁铁骑的伏击,受到挫折。蒙古额驸恩格德尔等骑兵驱马骤进,也被击败,退却溃走。八旗军失利败退,明军乘胜追击。袁崇焕军游击刘应国、罗景荣,千总窦浚等追击后金军,直到通惠河边。八旗兵溃退,仓皇拥渡。时值隆冬,河水结冰,因八旗军骑兵太多压碎冰层,跌入水中所伤者数以千计。八旗军溃不成伍,败回营去。

遵永大捷

明崇祯二年十二月(公元1629年),崇祯以“议饷”为名,召督师袁崇焕、总兵满桂、黑云龙、祖大寿等入见,由锦衣卫堂官召他们入北京城奏对。明蓟辽督师袁崇焕,因未开城门被士兵用筐装载,以绳系吊到城上。袁崇焕到宫城平台,觐见崇祯皇帝,袁崇焕因城门未开,被士兵用筐装载,以绳系吊到城上,入城后随即便被逮捕入狱,崇祯帝令总兵满桂总理关宁军事务。

城外的关宁军士兵听闻主帅被擒,群情激奋,意图攻入北京城救出主帅袁崇焕,但是被临时代理主帅职务的祖大寿安抚,愤然回到关外。皇太极得知袁崇焕下狱之后,立刻率军回攻北京城,在卢沟桥歼灭明军7000余人,又在永定门外击溃满桂等人率领的40000余人,全歼山海关援军4000余人,北京城外再无可战之兵,崇祯慌忙中命令关宁铁骑再次驰援北京,但是被袁崇焕的境遇所震慑到的祖大寿却不肯听从调令,崇祯无奈只得让狱中的袁崇焕写信给祖大寿,这才调来关宁铁骑。皇太极得知关宁铁骑再度入关的消息,立即撤兵,留下堂兄爱新觉罗·阿敏指挥的重兵守卫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但是皇太极刚走,阿敏率领的军队就被赶来的关宁铁骑尽数击败,明军尽复关内四城,史称“遵永大捷”。

吴桥兵变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斩杀。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七月,后金国主皇太极率军前来围攻明朝新筑的大凌河城(今凌海),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挂征辽前锋将军印)受困大凌河城内,胶东半岛受命增援,登莱巡抚孙元化孔有德部增援大凌河。孔有德部携带火器等装备,在青州新城境内逗留,虽军情紧急,但行军缓慢。孔有德部行至吴桥县时,县中百姓家家闭户,商埠关门打烊,地方官府也无人出来过问他们的食宿,吴桥天气寒冷,士兵没有粮食,取暖之物,马无草料,官兵便出营搜刮粮草。孔有德士兵因吃了当时官员王象春家的鸡,被要求按照军规惩处肇事兵卒。士兵被穿箭游营,心中不服,导致孔有德部坐困吴桥。此时李自成来到吴桥,和他的儿子李应元怂孔有德叛乱

同年十月,孔有德率八百援军在吴桥兵变。叛变后的孔有德杀回山东省,直逼登州。孔有德部回师登州途中已有万名士兵,他们是收编的辽兵,部分俘获的山东兵,沿途抓获的壮丁,混入的闲汉,沿途攻打监狱释放的亡命徒等,孙元化驻守登州有步骑兵约两万人本来有胜算,孙元化想招安孔有德。孔有德西门夜攻、三战登州后,攻下登州。坐守登州的孔有德部首攻莱州市失败, 后几次对战大胜,孔有德叛军以战俘和流民扩充兵力,叛军总数慢慢增至十多万人,孔有德用计拿下莱州。莱州失守,明朝朝廷决定调用关宁铁骑对抗。

总兵官金国奇率领关宁铁骑为中路主力,兵力约为孔有德部四分之一,收复莱州。祖宽率领1.2万关宁铁骑进攻孔有德,在沙河首战获胜。另一边由总兵官陈洪范率领的南路军与叛军陈有时接火,大战平度市城下,两战之后,叛军陈有时部损兵折将。吴三桂率军解放莱州,孔有德多次战败,拔营退却。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孔有德集结步兵约十万,骑兵一万,关宁铁骑合计兵力不足二万五千人,计划在登州北马塘决战,北马之战,明军取得胜利。同年,孔有德用计攻陷登州,并用火炮和枪支对抗明军,对抗数月没有攻下。十一月,关宁铁骑主将金国奇病亡,孔有德被围困3个月,粮食弹药用尽,决定利用金国奇之死杀出重围。十二月,明军抓到叛军洪成训,根据他的供述,明军变更防御部署,吴襄陈洪范亲率副将和游击进入西门外布阵埋伏,总兵官刘泽清步兵守西墙。南门和东门安排关宁军祖大弼参将祖宽等步兵守墙。双方对战厮杀后,悍将李九成被击毙宣告突围失败,孔有德竭力抢回李九成尸首,撤回西门瓮城。孔有德部失去李九成,明军为早日攻破孔有德部,修筑甬道和城墙,为守住防线,孔有德严防死守。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孔有德率军一万放弃登州府城从水城撤至辽东并投降后金皇太极,至此明军收复登州。

松锦之战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洪承畴任总督蓟辽,守卫北部边境。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皇太极派兵攻打锦州,祖大寿大败皇太极。但清军在锦州外围劫杀分散的明军,慢慢对锦州包围。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皇太极派爱新觉罗·多尔衮率军攻打锦州,祖大寿部奋力抵抗,清军再次失利。皇太极加大攻势,派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铎等人统帅八旗精兵,并调朝鲜兵参战,还利用火炮大举进攻锦州。锦州外城的部分蒙古军投降清军,锦州危急,祖大寿向洪承畴求助,洪承畴率大军支援。在松山北岗,洪承畴与济尔哈朗所率的清兵遭遇,双方激战,最终将清军打败。后洪承畴与祖大寿将大军屯守松山,积聚粮草,准备再与清军决战。崇祯却强令洪承畴出兵解锦州之围。洪承畴无法抗命,抵达锦州后大战爱新觉罗·多尔衮、豪格,屡战屡胜。多尔衮向皇太极告急,皇太极亲自率兵赶往锦州,激发清军的士气,还将明军的粮草夺走,明军人心惶惶。次日,皇太极进攻明军,明军纷纷逃跑,洪承畴撤回松山,清军乘胜追击,明军死伤无数,将洪承畴部围困松山,洪承畴部多次突围失败。松山城内无粮草,洪承畴的副将被劝降后里应外合,洪承畴在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被俘,不久后锦州总兵祖大寿献城投降。皇太极通过祖大寿劝降吴三桂,吴三桂未做回应。

铁骑没落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松锦之战后祖大寿投降清代,关宁铁骑只剩吴三桂部坚守山海关区。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建立大顺,并试图劝降吴三桂和其率领的关宁铁骑,吴三桂没有听劝,李自成率十万大军杀向山海关,吴三桂自知难以抵挡李自成的进攻,便投降了清朝。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与清兵一起,在九门口一带与李自成的大顺军血战一昼夜,几乎全歼李自成的十万大军,并一鼓作气攻进北京城,清军占领北京后,吴三桂又率部向中原内地进发,对李自成穷追不舍,直至全部歼灭,随后又入四川,剿灭了张献忠的农民军和其他地方的明朝义军。吴三桂立了功,被封为平西王。吴三桂受封云南省之后,关宁铁骑也随之驻防云南,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春,康熙帝决心削藩,吴三桂随即起兵反清,带头发动三藩之乱,关宁铁骑仍旧作为吴三桂起兵的先锋。康熙果断发兵平叛,先是通过分化三藩,招抚精忠、其它两藩降清,孤立吴三桂,导致吴三桂积郁而死。关宁铁骑在吴三桂起兵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战斗力,三藩之乱被平定,曾经在辽东一地威名赫赫的关宁铁骑也归于沉寂。

主要将领

袁崇焕

袁崇焕(公元1584年—公元1630年)字元素,明朝东莞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考中进士后授邵武市知县。天启初年擢兵部职方司主事后自行请命去关外,授佥事并监关外军筑宁远城,配置西洋大炮。曾于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中两次击败努尔哈赤,但因魏忠贤不喜而遭其弹劾,辞官归乡。魏忠贤死后袁崇焕被崇祯召回,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二年,后金兵入关,威胁北京,崇焕千里赴援。崇祯皇帝听信谗言,以谋逆罪判袁崇焕下狱并杀头而死。

祖大寿

祖大寿,字复宇,明末清初辽东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吴三桂的舅舅。早年在关宁铁骑组建时祖大寿就任关宁铁骑将领,袁崇焕下狱时,因为听从皇帝调遣,后由袁崇焕写信由祖大寿指挥击退皇太极。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锦州市总兵祖大寿献城投降皇太极,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祖大寿在北京病死。

吴三桂

吴三桂,字长伯,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绥中县)人,锦州总兵吴襄之子。袁崇焕死后,关宁铁骑一分为三,吴三桂统领三分之一,吴三桂借关宁铁骑的勇猛之势发动三藩之乱康熙帝平乱三藩后,吴三桂因病而亡。

军制

人员组成

数量

袁崇焕报户部时的人数是关外官兵七万一千余员,关内四万零二百余员。十一万军队,防守战线有四百里,除了必须防守重地外,能用以攻敌的精兵只能分出五、六万。配备马匹五万三千八百五十二匹。

编制

战兵分为马兵、步兵、车兵、水兵其二十营,为马兵为步兵为车兵为水兵共二十四营。辽东,骑地也,故设骑兵。分中部、前部、后部、左部、右部五部。每部分步营、车营、舟营共三营,三营之中,以一个参将领导另有两个是不固定的机动人员。辽军中设有降丁营,是通过招降和一些叛变过来的人员,是战斗最得力的战士。还设有招练营,人员折损补充的营部。平彝左营、平彝右营各设有游击队员一名。旧制中守堡、守驿、守铺、与中千把总、镇道、选择、申详之外,总兵往下的还加了协镇、参游、守备等职。,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孙承宗编练的标准车营: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重车夫512人,各级军官、侍从、传令、杂役515人,共计6627人。装备枪1984支,其中鸟铳256支,三眼枪1728支,大小佛朗机256挺,各种火炮(红夷、神飞、灭虏等)88门,偏厢车(战车)128辆,辎重车256辆。明朝后期,战车子营按照营、冲、衡、乘、车分5级编制。每营4冲,每冲2衡,每衡4乘,每乘4车(偏厢车),合计128辆,配属给步兵子营使用。步兵子营和骑兵子营则仿照战车子营编制。步兵子营每100人为1乘,400人为1衡,800人为1冲,3200人为1步兵子营。骑兵子营以50骑为1乘,200骑为1衡,400骑为1冲,1600骑兵为1骑兵子营,另配一个2冲的骑兵权勇队(预备队)。

军事装备

关宁铁骑中有传统的古代兵器,如弓箭,刀,还会使用制式火器如三眼和多眼铳,这种比较轻便的火器。先进的火器有佛郎机,火炮,鸟铳

相关争议

创立者争议:《明史袁崇焕传》中记载,宁锦之战时袁崇焕认为宁远兵不可以动,选了精于骑术的人员四千,命令尤世禄,祖大寿为将领大战之后再决战,这个时候的袁崇焕已经在使用精于骑术的人。《崇祯长编卷》中也记载边关的军情多变,只有精兵壮马坚甲才是将士能战的力量。史书《绥寇纪略》称关宁铁骑为祖大寿的家将祖和堂弟祖大乐入关所带的军队。《明季北略》中记载吴三桂有一支关宁铁骑,考虑祖大寿与吴三桂的关系(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是祖大寿的部下),吴三桂和祖大寿统领的是同一支军队。根据《明熹宗实录》记载,袁崇焕上书辽镇军编制,依然沿用孙承宗所额定的编制,并没有关宁铁骑。后来户部尚书郭允厚疏说道关门内外兵马自枢辅裁定,而后连匠役杂兵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一员名在内共一十万七千三员名马骡五万三千八百五十二匹头 。”又一次证明关宁军依然是孙承宗所定编制。而祖大寿吴三桂的兵属于关宁军,才称其为“关宁铁骑”。 这与传闻中的铁血军团没什么关系。

历史评价

明朝官员王家彦评价关宁铁骑表示关宁铁骑素来为敌所忌惮。

明朝官员姚希孟在己巳之变战役,皇太极兵临北京城时评价关宁铁骑表示城外有四路援兵,都孱弱不堪,不足以为后金军所恃忌惮,后金军所忌惮的只有关宁兵。

皇太极在大凌河围攻战中,认为关宁铁骑是明朝善于作战的劲旅,对其围困后无需担忧其他地方的援兵。

康熙帝在起居录中关宁铁骑评价称:关宁铁骑人材骁勇强健,善于骑射,和满州军相比差不多。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明朝那些事儿.豆瓣网.2023-08-23

明清易代3:关宁铁骑.豆瓣网.2023-08-23

《战意》游戏官网.网易游戏.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