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银行利率

银行利率

银行利率就是银行利息率,是指由银行设定的,适用于银行系统和与银行有业务关系的客户之间的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银行利率的变更可以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盈利情况,同时也会对存款者和贷款者的经济利益产生影响。

存款利率是指金融机构为吸收存款而支付给存款人的利息。它表示一定时期内存款与利息之间的比率。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存款人的利息收益和金融机构的融资,对于金融机构集中社会资金的数量具有重要影响。贷款利率是指金融机构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时收取的利息与贷款本金的比率。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和借款人的筹资成本,对双方的经济利益产生重要影响。国家银行利率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整这些利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和信贷能力。

商业银行利率波动会对个人、企业和证券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央银行利率波动会对国际收支、汇率和股市产生不同的影响。

商业银行利率

存款利率

概述

存款利率是指金融机构为吸收存款而支付给存款人的利息。它表示一定时期内存款与利息之间的比率。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存款人的利息收益和金融机构的融资,对于金融机构集中社会资金的数量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存款利率越高,存款人的利息收入越多,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越高,从而积累更多的社会资金。

存款利率随存款种类和期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存款期限越长,利率通常较高,而短期存款利率则相对较低。活期存款在一些国家可能不会产生任何利息,因为银行需要为提供支票等服务并保持足够的支付准备金。这样可以随时满足客户的存取需求和对外支付。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发达国家由于其资本积累丰富,资金供给相对充足,导致存款利率较低。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相对不足,存款利率往往较高。

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因素

银行在确定存款利率时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物价变动率:为了保障存款人的利益,需要考虑物价变动的因素。当物价上涨时,存款人的存款实际货币价值会减少,为了弥补这种损失,存款利率需要高于物价上涨率。在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一般情况下物价是有上升趋势的,这导致了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差异。实际利率是存款人所关注的,而名义利率则是加入了通胀因素的利率。如果名义利率小于或等于物价上涨率,对存款人来说是不利的,可能导致存款减少。

证券收益率:存款利率要考虑证券收益率,人们对闲置资金有多种选择:保留在手边、存入银行或进行证券投资。银行存款最安全且流动性高,但收益较低;而有价证券的收益高于银行存款,但安全性和流动性较差。为吸引投资人,有价证券的收益率应高于银行存款,但过高则不利于银行吸收存款影响银行发展。

物价上涨率\u003c银行存款利率\u003c有价证券收益率

借贷货币资金供求情况:存款利率的确定受到借贷货币资金供求的影响。例如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初期阶段,由于借贷货币资金供不应求的问题存在,中国的存款利率水平相对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略高。

政策性要求:各国政府会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情况等因素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存款利率

贷款利率

概述

贷款利率是指金融机构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时收取的利息与贷款本金的比率。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和借款人的筹资成本,对双方的经济利益产生重要影响。较高的贷款利率意味着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增加,而借款人的筹资成本则相应提高。贷款利率根据贷款期限和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贷款期限越长,贷款利率则越高。

贷款利率通常高于存款利率,这种差异被称为存贷款利差。存贷款利差对银行的经营效益是重要的,它是银行利润的一个重要来源。存贷款利差也会对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和货币流通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在亚洲地区,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1年期存贷款利差在4%到6%之间。在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和欧洲地区,1年期贷款利率的利差为2%到3%。中国银行的存贷款利差长期以来一直偏低。

贷款利率用公式表示

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的贷款规模,并且决定了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了企业的收入和经济利益。国家可以通过调整银行利率的水平来调控信贷总规模和投资总规模。为支持发展前景较好的新兴产业和重点部门,可以实施较低的优惠贷款利率,促进它们的发展;对那些需要限制发展的部门,可以实施较高的贷款利率,抑制资本向这些部门的流动,从而缩小它们的生产规模;同时对经营管理不善、资金周转缓慢、贷款逾期不还的部门,也可以实施提高贷款利率的罚息。贷款利率的高低通常以各项贷款平均利率为准。

贷款利率类型

银行贷款的利率通常可以分为四类:

法定利率:由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并制定的利率标准。

差别利率:根据贷款期限、行业类型和地区等因素的不同而规定的不同利率。

优惠利率:依据国家政策要求,对特定受扶持对象采取的低于法定利率的优惠利率。

浮动利率:金融机构在中国中国人民银行规定范围内自主确定的利率,基于决定利率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影响因素

银行在确定贷款利率时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银行成本:确定贷款利率时考虑到银行的成本,是因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都需要进行投入产出的比较,以计算成本。保本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低要求,银行的借贷活动当然不能例外。银行经营成本主要分为两类:借入成本和追加成本。借入成本是指借入资金时所支付的存款利息,而追加成本则是开办业务时所需追加的各种费用。这两类成本都需要通过贷款利息来进行补偿。所以银行在确定贷款利率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成本因素。

平均利率:确定贷款利率时考虑平均利润率的原因是因为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当借入者向贷款人支付利息时,实际上是将部分利润转移给贷款人。利率必须小于平均利润率。如果利息率等于利润率,借款人可能不愿意借款,因为他们创造的利润将全部转让给贷款人,没有剩余利润可供他们支配。所以平均利润率被视为利息率的上限。

借贷货币资金供求:借款人在投入再生产资金时,并不完全依赖或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是自有资金。在利息率等于或超过平均利润率时,借款人的利润也包含两个部分:利息和企业自身的收益。真正对利息率的限制是借贷资金的边际收益率,即企业借款后利润增加额与借款金额的比率。借贷货币资金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利息是资金的价格,利息水平受供求关系影响。适当的贷款利率还应考虑物价变动因素、有价证券政策因素等。

中央银行利率

中央银行利率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业务(OMO)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整这些利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和信贷能力。对于存款准备金利率,其他的大部分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瑞士等) 中央银行不支付利息,即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不会获得利息收益,而中国人民银行则向金融机构支付存款准备金的利息。

再贷款利率

国家银行再贷款利率是指专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需支付的利息。中央银行设有常年贷款利率、临时贷款利率和再贴现贷款利率等不同利率。这些利率由中央银行确定,并由各专业银行共同执行。这些利率的高低对金融机构的信贷需求有重要影响。调整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会影响专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贷的数量,从而影响专业银行对工商和农业企业贷款利率调整,进而影响企业对专业银行贷款的需求量。这些因素会对社会的贷款总额和货币总量产生变化。

基准利率

国家银行的利率具有调节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力。特别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贷款的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被称为基准利率。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调节再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银行之间借贷资金的利率)来影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从而调控市场利率。

当中央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会降低再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从而推动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相反,当中央银行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时,会提高再贴现率和联邦基金利率,导致商业银行将贷款利率上调。 在某些国家或特殊时期,中央银行可能直接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或设定其上限。这样做可以更具体地控制市场的资金供求和稳定经济的发展。

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短期基准利率,央行通过每日的公开市场操作来确保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的状态,并持续释放与短期政策利率相关的信号,使得存款类金融机构质押式回购利率(DR)等短期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并传导给其他市场利率。

存款准备金利率

存款准备金利率是央行对金融机构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所支付的利率。分为法定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 2020年,中原地区将超额准备金利率从0.72%降至0.35%。这一调整使得超额准备金利率与活期存款基准利率一致,实现了居民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与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利率水平统一,更加公平。同时,降低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收益,提高了其闲置资金的机会成本。这有助于促使银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鼓励其充分利用自身资金增加信贷投放以支持实体经济。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设定是为了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并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利率波动影响

商业银行利率波动影响

对个人的影响

利率对个人货币需求的影响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银行信用单一的背景下。当银行利率变动时,会改变人们对现金和储蓄的持有结构。这种改变意味着实际流通的货币和潜在货币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导致储蓄存款量和货币需求总量的变动。通过调整存贷利率,可以对个人收入和支出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可以调节个人消费、储蓄和投资的比例,进而影响个人的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可以影响个人的利息支出和投资成本。通过调整利率,国家可以实现个人收入和社会经济向有利于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发展。这是因为利率的调控可以引导个人选择更加合理的消费、储蓄和投资方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利率的调节还可以对应对通货膨胀或经济衰退等宏观经济条件产生反应,从而稳定整个经济系统。

对企业的影响

银行利率的变动对企业贷款和利息负担产生重要影响。银行利率的波动通过金融市场的机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以中国为例,1995年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达到12.06%,而前一年为5.58%。银行根据对企业风险的评估,也可以采取上浮或下浮政策。由此可见,银行利率的变动对企业经营产生巨大影响,企业的财务经理必须关注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以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银行利率的变动对证券价格产生明显影响。当银行利率上升时,投资者更倾向于将资金存放在银行,这会导致资金从证券市场转移到银行,从而导致证券市场供大于求,证券价格下跌。相反,如果银行利率下降,投资者更倾向于将资金从银行转移到证券市场,这会导致证券市场供不应求,从而导致证券价格上涨。从资金成本的角度来看,当银行利率上升时,企业的资金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企业可能会减少派发股利,由于股票投资风险增加和收益减少,证券价格很可能会下跌。相反,如果银行利率下降,企业的派发股利会增加,这会使得证券价格上涨。

中央银行利率波动影响

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货币供给会通过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如果某国货币供给快速增长,利率下降,消费支出增加,可能导致资本外流现象。由于消费支出扩大了进口物资的数量,贸易赤字导致国际收支恶化,短期资本外流进一步导致货币贬值。相反,如果某国货币供给增长缓慢,利率上升,消费支出减少,可能吸引其他国家资本流入,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货币价值上升。

对汇率的影响

利率变动对汇率产生的影响是通过对经常项目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间接影响实现的。利率的变动会对经常项目产生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信贷变紧,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进口,同时刺激了出口,减少了对外汇的需求,增加了外汇的供给,从而推高了本币汇率。利率的变动还会间接地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当某国利率上升时,它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并增加了外汇的供给,进而推高了本币汇率。利率的上升还会促使国际资本流入增加和资本流出减少,减少了国际收支逆差,这也对本币汇率的升值提供了支持。

对股市的影响

宏观环境的改善对股市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降息可以通过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推动经济增长。降低利率意味着企业在投资时所需的回报率降低,这既能刺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也能促进新项目的投资,从而增加对社会投资品的需求。这进而刺激了投资、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并带动了消费的增长。降息还可以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利润水平,缓解目前面临的困境,增强企业的投资意愿,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1978年以前

中国改革之前利率总体状况是利率水平低,各档次利率之间差别小。对利率的认识是其属于资产阶级法权,应逐渐降低直至消灭。由于利率太低经济杠杆作用难以发挥。比如国营企业的贷款利率相对资金利税率较低,减弱了促进企业改善经营和加速资金周转的作用。农业贷款利率更低,导致一些生产队滥借贷款。利率档次减少且差别小,使利率制度单调呆板。企业经营不善、积压物资和资金周转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锅饭”制度,但低利率、小差别、贷款经济负担轻和利息未发挥杠杆作用也存在问题。城乡储蓄增长也受到低存款利率影响。

1978年—1985年

1979年4月1日储蓄存款利率首次调高,定期1年储蓄存款利率达到月息3.3%并增设了半年期、3年期和5年期储蓄存款。在储蓄存款利率提高之后,1982年1月提高了银行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并相应调高了社队农业生产设备贷款和农业生产费用贷款率。同年4月1日对银行存款利率进行了调整与改革,提高了定期1年、3年和5年储蓄存款利率,同时扩大了存款计息范围。1983年10月为解决农村存贷款利率倒挂问题,统一调高了国营农业贷款利率和集体农业贷款利率至月息%,社队工商企业贷款利率提至月息6%。1985年4月1日和1985年8月1日再次大幅提高了储蓄存款利率,同时也相应提高了贷款利率。

1988年—2000年

1988年中国的货币流通量增长了46.7%,物价指数上升了18.5%。市场出现动荡,部分城市出现了挤兑存款和抢购商品的现象。为了抑制对银行信贷资金的超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在1988年9月1日和1989年2月1日分别大幅提高了利率、从1988年9月19日起推出了保值业务。同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统一单位存款和个人存款利率、取消不适合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贷款利率优惠、扩大金融机构对贷款利率的浮动权和范围,并规定了严格的贷款加息制度。

1998年中国经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机构改革的困难影响,市场约束加剧。为促进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在1999年6月10日的发布了降息措施,包括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下降0.75个百分点,再贷款利率也有所下调。

2000年之后

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进程:虽然人民币存款利率受到管理上限的限制,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对各种利率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境内外币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较快,市场基础较为成熟。自2000年起,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开始放开;2003年,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管制币种减少,同时放开了下限;至2004年,小额外存款利率全部实现放开。

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2006年开始,同业拆借量增长速度加快,与回购交易量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到2010年,质押式回购交易量约为银行同业拆借量的三倍。两者的利率也高度相关,相关性达到了98.9%。买断式回购业务也逐步增长,2010年累计成交额已经超过了2.9万亿元人民币,大约占质押式回购交易量的3.4%。

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的债券的发行利率最初需要经过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随着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对金融债券、国债券和企业债的利率管制逐渐放开。债券市场基本上实行市场化利率机制。

参考资料

中国的利率体系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视网经济.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