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方言
云南方言,又称云南话。云南省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云南片,起源于江淮中原汉语方言,可以说云南方言是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为基础形成的。云南方言的使用范围共118个分布点,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部分县市区,除此以外,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有一个分布点。云南方言内部又划分成滇中、滇西、滇南三小片,其中滇中小片包括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昭通市、曲靖市、玉溪市、宜良县县、永平县在内的共计61个县市;滇西小片包括保山市、宾川县、腾冲市、临沧县、泸水市在内的共计37个县市;滇南小片包括开远市、富宁县、个旧市、广南县在内的共计20个县市。这些地区的方言特点大致一致,但细分下来略有差别。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云南省总人口数为4720.9万人,居全国第12位、西部第3位,占全国人口总量的3.34%,其中,超过百分之80%的人日常会使用云南方言,使用人口约4000万人。
云南最早的原住民并不是汉族,也不讲汉语,虽然战国开始就有内地人移民云南,但始终未撼动原住民在云南人口的多数地位,这种情况到明朝才开始被打破。明朝时,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大量向云南地区移民内地人口,主要有两类人,第一类是军队明朝在云南建立了很多的卫所,就是军事驻屯区,大量军人和军属移民云南,另外一类人就是南京人,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对原来的南京人不放心,怕他们造反,所以就强行移民南京人到云南去,明朝的移民政策改变了云南的人口构成,内地移民开始成为云南省人口的主体,文化上也占有强势地位,清朝时更多四川省和湖广的移民进入云南,新旧移民讲的话,慢慢就融合成了今天的云南方言。
云南方言的语音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鼻音尾韵母普遍鼻化;多数县市的方言无撮口呼韵母;近半数县市的方言无翘舌音声母;调值系统以降调为主,中低调占优势。云南各县方言里的声母,最多的有24个,最少的有18个,一般是22个。韵母最多的有37个(如华坪县方言),最少的有24个(如丽江市方言)。云南方言三个片区声调略有差异,分别以昆明市、开远市、保山市为代表,昆明型方言声调类型的特点是:上声是高降调,去声和阳平都是低调,阴平是次高平;开远型基本特点是:最高调是阴平,最低调是去声,阳平是次高降调,上声是中平调;保山型的声调特点是:阴平是中降调,阳平是次高平调,上声是高降调,去声是次低升调。语法中有富有地域特色的疑问代词、语气助词和普通话差异较大的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云南方言中也有一些本字,用来在书面上表示一些云南方言中常用的特有发音的词。
云南方言在以滇剧,方言快板、方言相声评书等为代表的方言曲艺、方言歌谣、方言文学和方言俗语中得到了极大的展现和传承。但是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由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云南省的方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对于云南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政府与学术界都积极采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将方言保护纳入文化保护政策体系,开展语言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加大对方言文化的保护力度,搜集、整理和出版云南地区方言资料,以便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鼓励作家和艺术家也积极挖掘和表现云南方言的文化内涵,通过影视剧、文学作品等方式传承和弘扬这一地方文化。
发展历史
云南方言受六百年前江南百万汉民入滇的影响,同时,又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相互交融而成形。
汉族移民云南省地区开始得很早,战国后期,楚威王派将军庄𫏋率兵入滇,开拓了滇池周围地区,但随后秦国灭了巴国和蜀汉,并置黔中郡,庄蹻及其部下被割断了与楚国的联系,遂“变服,从其俗”,在滇池一带定居下来,建立了滇国。这是云南有记载的第一批来自华夏民族的移民。到了汉代,曾在云南募民屯垦,又将一批批的罪人流放到云南,但因为云南僻远烟瘴,汉朝对云南又实行了羁政策,这些移民规模都不大。东晋至隋初,移民运动暂时停止,唐朝至元朝陆陆续续有移民入滇,但规模也都不是很大。
到了明朝,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朱元璋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大量向云南省地区移民内地人口,主要有两类人,第一类是军队明朝在云南建立了很多的卫所,就是军事驻屯区,大量军人和军属移民云南,另外一类人就是南京市人,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对原来的南京人不放心,怕他们造反,所以就强行移民南京人到云南去,明朝的移民政策改变了云南的人口构成,内地移民开始成为云南省人口的主体。同时,明代屯田对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滇中、滇西、滇南大小盆地都有汉民屯垦,从根本上改变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文化优势与经济、政治、军事优势相结合,汉族成为了云南省最大、最有势力的民族,而当时的移民使用的方言是当时已经形成的官话,又不同程度得吸收了其他方言成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明代的云南方言。清朝时,由于土地需求加大,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对汉族移民开放,这批移民以来自西南为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云南方言会归入西南官话。
此后,云南方言依旧不断发展着,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大批南下干部随军入滇,建立地方政权,1960年起,国家陆续分配了一些内地大学生到云南工作,这些大学生多来自东北地区、华北、江南沿海各省。1964年,国家从湖南省、四川省、上海市、北京等地安排数万学生、社会青年以及部分农村家庭户徙居云南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据不完全统计,10年“上山下乡”,来到云南的人数不下20万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全国各地进入云南投资、经商、从事各种职业者不下百万。就这样,有着浓厚官话色彩的云南方言在不断的融合与发展中形成了。
语系
根据2012年最新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第2版),云南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云南片。云南方言内部又划分成滇中、滇西、滇南三小片,这些地区的方言特点大致一致,但细分下来略有差别。云南片与四川省、贵州省口音有一定程度上的区别,但也能沟通,所以人们才会有“云贵川”的说法。
地理分布
云南省是中国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曾经生活着百、傣族、氐羌等三大部落群体。在经历了多次历史进程后形成了现在的以汉族人口为主、2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的民族格局。在汉文化(中原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漫长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方言。
云南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云南片,内部又划分成滇中、滇西、滇南三小片,其中滇中小片包括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昭通市、曲靖市、玉溪市、宜良县、永平县在内的共计61个县市,60个分布点位于云南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省;滇西小片包括保山市、宾川县、腾冲市、临沧县、泸水市在内的共计37个县市,37个分布点全部位于云南省;滇南小片包括开远市、富宁县、个旧市、广南县在内的共计20个县市,19个分布点位于云南省,西林这一个分布点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具体分布点如下表:
语言特点
云南方言是隶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方言的一个再次方言,是普通话基础方言的一部分,它具有与北方方言共同的特点,即:古全浊声母字清化读为清声母;辅音韵尾较少,只有n、ŋ,一般没有m、p、t、k韵尾;古平声分阴、阳两类,古入声消失,一般只有四个声调,最多也只有五个调。在语法、词汇方面,与北方方言基本一致。当然,也有一些与北方方言不同的地方,从而形成云南方言的特色。云南方言的语音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鼻音尾韵母普遍鼻化;多数县市的方言无撮口呼韵母;近半数县市的方言无翘舌音声母;调值系统以降调为主,中低调占优势。正如罗常培在《云南之语言》一文中说的,云南方言“音素纯净,调类简明,词汇雅达,语法平正。虽与中原相去万里,而语言固无格也。”
不同小片的差异:滇中小片多数方言的声调类型属于昆明市型。语音特点是:多数方言有卷舌音声母;鼻音和边音不混;超过一半的方言不分[ an aŋ ];没有撮口呼韵母。其中,曲靖、沾益、陆良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等四处有入声调;滇西小片多数方言的声调类型属于保山市型。内部的语音差异比较大,洱源县、剑川县、云龙、宾川县、丽江市四县有入声调,一些方言分尖团。此外,滇西是汉族与多种少数民族混居的地区,少数民族说汉语时也程度不同地带有一些“民族口音”。云南省小片多数方言的声调类型属于开远型。除石屏外,其他地点都没有撮口呼。此外,滇南小片中部的开远市、个旧市等七个市县没有卷舌声母这一点和昆明市等地不同,而东部的富宁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卷舌声母这一点和昆明相同,但分[an aŋ ]又和昆明等地不一样。
语音
声母
(一)与普通话相同的声母
云南省各地方言的声母,最多的达24个,最少的只有18个,通常是22个。其中有16个声母几乎是全省各县、市都有的,它们是: p、p’、m、f、t、t’、n、k、k'、x、ʨ、ʨ’、ɕ 、ts、ts’、s。这些声母的发音各地相同,且与普通话相同声母的发音也基本一致,列表如下:
(二)与普通话不同的声母
云南约有三分之二的县市的方言有tʂ、tʂ’、ʂ和ts、ts’、s两组声母,在发音上,ts组声母发音与普通话完全相同,而tʂ组的发音则舌位较普通话的tʂ组靠前一些,但tʂ、ts区别很明显。云南方言读作tʂ、ts两组声母的字也与普通话基本相同。如:知、识、书、成、张、认等。
云南省绝大多数县的方言里都有n、l声母,并且这些方言中的n、l声母字与普通话念n、l声母的字基本相同。如:尼、你、年、宁、娘、虐、捏、念等。云南只有少数几个县的方言不分n、l,有四种庸况:
① 宣威市方言无n声母。凡是普通话以及云南省其他地区方言里读为n、l声母的字,宣威方言里一般读为l声母。
②昭通市、威信县、水富、盐津县、永善县、大关县、巧家县、云龙、华坪县、畹町镇等县无l声母。凡普通话读为n、l声母的字,这些县都读为n声母。
③镇雄县、会泽县、绥江县、元谋县、金平、碧江、泸水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等县虽然有n、l声母,但普通话中读为n、l声母的字,这些方言里则n、l混读,这些地方的人认为这两个音没有什么区别。永胜县较特殊,它只混读出现在开口呼、合口呼韵母之前的n、l声母,当n、l声母出现在本地方言中i或以i为开头的韵母之前,一律读作n声母,如:际、良、力、娘等字,而不读作l声母。
④鲁甸县、富源的方言里虽有n、l声母,但n声母一般只与本地方言中i或以i为开头的韵母相拼,如:泥、捏、鸟、牛、年等等。l声母只拼本地方言中的开口呼、合口呼韵母,如:拉、肋、耐、老、奴、累等。这两个县的方言虽有n、l声母,但不能分辩普通话中的n、l声母的字,等于不分n、l。
(三)特有声母
云南不少县的方言里有ŋ声母。这个声母只跟方言中的开口呼韵母(普通话多为零声母字)相拼,如:安、额、我、硬、岸等。 有ŋ声母的县是:绥江县、水富、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彝良县、镇雄县、威信县、巧家县、广南、富宁县、砚山县、西畴县、麻栗坡县、马关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河口、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龙陵县、腾冲市、梁河县、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华坪等县。
云南省绝大部分县的方言都有v声母,这又有三种情况:
①方言中读作v声母的字,是古汉语中“微”母字,如尾、闻、微、物等,以及古“疑”母字中的吴、蜈、吾、梧、五、伍、午、误、悟等部分字。这是有v声母的多数县的情况。
②方言中的v声母只和u韵母相拼,这种情况的县有会泽县、泸西县、华坪县、金平、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楚雄、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双柏县、大姚县、镇雄县、绥江县、大关县、威信县,盐津县、永善县、鲁甸县、彝良县、巧家、水富等。
③盐丰、盐兴方言中的v声母字不但包括古汉语中的“微”母字和部分“疑”母字,而且还包括一部分的古“喻”母字,如:冤、员、远、怨、匀、允等字。
云南一部分县的方言有舌尖前音z声母,有以下4种情况:
①没有tʂ组声母的方言,把tʂ、tʂ’、ʂ全念为ts、ts’、s、这些地区的方言就把普通话读作ʐ声母的字,一律读为舌尖前音z声母。开远市、富宁县、玉溪市等地都是这样的情况。
②丽江市、石屏、屏边苗族自治县、个旧市、罗平等县虽然有舌尖后音ʐ声母,但它一般只与合口呼韵母相拼,如:软、闰、锐等,而z能与开口呼韵母相拼,如:热、人、然、戎等。
③峨山彝族自治县、易门县、新平、晋宁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普洱市、师宗县、路南、弥勒等县方言中z声母只与本地方言中的i或以i为开头的韵母(普通话中多为齐齿呼、撮口呼的零声母字)相拼,如:衣、英、云等。
④元阳县、建水县、江川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等县的方言中,z不但代替ʐ声母,如:热、绕、人等,并且能与本地方言中i或i为开头的韵母相拼,如:云、银、因、英、运、衣等。
韵母
(一)韵母的一般情况
在云南方言中,分布广、读音与普通话相同或相近的韵母有ʅ、i、u、a、ia、ua、o、ə 、ai、uai、ei、uei、iẽ 、ao、iao、əu、iəu、oŋ、 ioŋ 共19个,与普通话相比较,云南有2/3的县市没有撮口呼韵母,列表如下:
(二)特殊韵母
声调
云南方言分为滇中、云南省、滇西三小片片区,其中滇中小片以昆明市为中心;滇南小片以开远市为中心;滇西小片以保山市为中心。昆明型方言声调类型的特点是:上声是高降调,去声和阳平都是低调,阴平是次高平。这也是西南官话的常见类型,主要分布在以昆明、东川区、玉溪市等城市为中心的云南中西部地区。开远型主要见于滇南地区,其基本特点是:最高调是阴平,最低调是去声,阳平是次高降调,上声是中平调。保山型的声调特点是:阴平是中降调,阳平是次高平调,上声是高降调,去声是次低升调。
云南省方言的声调调类有三种情况:
云南绝大部分县市,如昆明市、蒙自市、楚雄、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昭通市等共120个县市有四类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特点是古平声字分为阴平、阳平两类,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变为去声,古人声字并入阳平。只有昭通地区的盐津县方言是古人声归并去声。
云南方言中古入声字仍独立为一个调类的,全省共有剑川县、云龙县、洱源县。(包括原来的邓川)、绥江县、水富、陆良县、河口七个县。其规律是古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归八去声,古入声保持独立的调类,这些入声多为低降调,没有辅音尾。
云南丽江县城、施甸县县城以及昌宁县、云县的某些乡村的方言只有三个调类,即阴平、阳平、去声。丽江市、施甸方言的变化规律是:古平声分阴平、阳平,古上声清声母字和次浊声母字归入阴平,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归入去声,古人声字归入阳平。昌宁、云县的城里是四种声调,而在昌宁的狗街和云县的第三区则是三个调类,也是阴平、阳平、去声。其规律是:古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古上声清声母字、次浊声母字和古人声字均归入阳平,古上声全浊声母字归入去声。上述三种情况,各举一例与古音对照,可以概括云南省方言调类的全貌,列表如下:
语法
词法
词类
云南话中常用“哪个”[na53kɤ212]“哪下”[na53ha212]“哪阵”[na53tʂɑ̃˞212] “咋个”[tsa31kɤ212] “纵”[tsoŋ212](滇南一带) “啥子”[sa212tsei53](滇中永善、威信、巧家等县)、“啷个”[la53ko212](滇中永善、威信、巧家等县),具体用法是:
①"哪个”即“谁”的意思,常放在动词前或动词后。如:
哪个是张老师(谁是张老师)
你找哪个 (你找谁)
②“哪样”“啥子”即“什么”的意思,常用在名词前面或动词后面。如:
你买着本哪样书(你买到本什么书)
今天早点吃哪样(今天早点吃什么)
他啥子事情都做不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来)
③“哪下”“哪阵”或(“多阵”),即“什么时候”的意思。如:
你们哪下来的 (你们什么时候来的)
他哪阵走 (他什么时候走)
④“咋个”“纵”“啷个”即“怎么’’的意思,常用在动词前面。如:
这台事咋个办 (这件事怎么办)
他咋个说(他怎么说)
你要纵整(你要怎么办)
他啷个说 (他怎么说)
云南话中常用的语气助词有“嘎”[ka⁵³ ] “每每三”[me53me53sã53]“嘞嘛”[le31ma31] “是嘞嘛”[ʂʅ212le53ma31]。具体用法是:
①嘎:表示祈使和命令的语气。
两点开会不要迟到嘎(两点开会不要迟到)
你去车站接接张老师嘎(你到车站接一下张老师)
②每每三:表示惊叹的语气,相当普通话的“啊”。
每每三,太贵了(啊,太贵了)
每每三,生了五个娃娃(啊,生了五个孩子)
③嘞嘛(是嘞嘛):表示肯定的语气。
我的作业交嘞嘛 (我的作业交了)
这台事我告诉过你嘞嘛(这件事我告诉过你了)
构词形式
云南省话除了用“了”“着”“过”表示动作行为的时态变化,还常用“掉”[tiao212]、“得”[tɤ44][tɤ212] 、“倒”[tao58]表示。
(一)前缀
如“阿” “老” “小”等,“阿”主要放在亲属名称的前面,如“阿爹” “阿妹” “阿奶” “阿老表”等,使用范围比普通话广。
(二)中缀
中缀的数量不多,大多数是普通话中所没有的,它们大多见于四字格形容词中,有的用来构成名词,比较常见、规律性比较明显的主要有“失” “巴” “八” “里”等,用来构成四字格形容词,带有这个中缀的词表示的性状大都是令人不愉快的。
(三)后缀
“场” “气” “首” “法”等,主要用在名词后面,表示某种附加意义。
除此之外,云南方言中还有一些双音节、多音节的后缀, “生生” “噜噜”表示令人愉快的,如“干生生的” “白生生的” “黄生生的” “乖噜噜的” “香噜噜的” “新噜噜的”; “的夺” “失气”等带有厌恶义,表示令人讨厌的,如“花子的夺” “洋相的夺” “背名失气” “小咪失气”; “咪日眼” “咕噜粗” “巴拉屎” “头日脑”等后缀含有贬义。部分方言释义如下:
憨咪日眼——傻里傻气的样子
毛咕噜粗—— 多毛的
脏巴拉尸——很脏的样子
犟头日脑——很的样子
云南方言中名词、形容词、动词的重叠构词法各有其特点,这些特点在全省各地的方言中基本都存在。
(一)名词重叠
普通话中的名词除少数几个重叠后表示“每”的意思外(如天天、家家、户户、人人),一般不能重叠。云南方言名词单音节可重叠,重叠后的第二个音节相当于普通话加“子” “儿”。如:箱箱——箱子;虫虫——虫子;面面——面儿;皮皮——皮儿。
(二)形容词重叠
云南方言中的形容词重叠与普通话一样,主要有ABB式(害怕怕、神戳戳、哭兮兮、扎冰冰等)、AABB式(毛毛草草、里里拉拉、渣渣精精等)、ABAB式(苦凉苦凉、病歪病歪、干跳干跳、憨粗憨粗等),有些说法是普通话没有的,典型的有“A了A”形式,表示程度极深,到了极点的意见。如:好了好一一太好了;坏了坏一一太坏了;深了深一一太深了;香了香一太香了;老了老一一太老了;粗了粗一一太粗了;近了近一一太近了。“A里AB”形式(疙里疙瘩、冒里冒尖、流里流气);“ABAC”形式(挨一挨二、扫嘴扫脸);“A头A脑”形式(神头神脑、贼头贼脑)
(三)动词重叠
动词重叠主要有“AA”式(走走、吃吃、丢丢);“AABB”式(打打闹闹、挑挑拣拣);“A下B下”式(打下闹下、说下笑下);“A上A下”式(跳上跳下、忙上忙下)
句法
特殊语序
云南大多数地区,表示疑问的句式通常与普通话不同,不用疑问语气词“吗” “呢”,大多是借助表疑问语气的方言词“咯”来表示疑问。常见的句型有:
①咯+谓语(动词或形容词) 咯是——是吗/是不是;咯香——香吗/香不香
②主语+咯+谓语 你咯克——你去不去;他们咯来——他们来不来
③主语+咯+谓语+句末语气词 水咯开了——水开了吗/水开了没有;饭咯熟了—— 饭熟了没有/饭熟了吗
④主语+咯+谓语+宾语 你咯是老师——你是教师吗/你是不是老师;你们咯 克北京——你们去北京吗/你们去不去北京
可由“不得” “不得得” “硬是” “死了” “要死” “要命”等构成,表示程度极深。例如:哭了不得——哭得不得了;气了不得——气得不得了;给你急了硬是——把你急得不得了
在普通话中,一般的述宾短语在云南话里往往是宾语前置,变成了受事的主谓短语。在交际过程中,这类受事主语句使用率甚高。例如:(你的)饭吃了【主谓】——(你)吃饭了吗【述宾】 (票)𠺝买了【主谓】——买票了吗【述宾】
这种句型在滇中、云南省片仍可说成述宾短语,例如:𠺝吃饭了;𠺝买票了
普通话中某些谓词修饰语,在云南方言里,常可移位,变做补足语,例如:说忘记了;红很了;吃忘记了
特殊句式
云南省大多数地区,表示疑问的句式一般不用普通话的疑问句式,也不用疑问语气词“吗”“呢”,而是借助疑问语气词“𠺝”来表示疑问。常见句式有:
①𠺝+谓语(动词或形容词)
𠺝是(是吗或是不是) 𠺝香(香吗或香不香)
𠺝来(来吗或来不来) 𠺝红(红吗或红不红)
②主语+𠺝+谓语
你𠺝去(你去不去)
他们𠺝来(他们来不来)
③主语+𠺝+能愿动词+谓语
王同志𠺝会来(王同志来不来)
我𠺝能参加(我能不能参加)
④主语+𠺝+谓语+句末语气词
水𠺝开了(水涨了没有)
饭𠺝熟了(饭熟了没有)
⑤主语+𠺝+谓语+宾语
你𠺝是老师(你是不是老师)
他们𠺝坐车(他们坐不坐车)
饭𠺝吃了(吃过饭了吗)
⑥主语+𠺝+谓语+宾语+句末语气词
张老师𠺝来学校(张老师来学校了吗)
你𠺝备课了 (你备课了吗)
云南话中有一些特殊表示否定的句式,例如:
①动词+不来,表示不会做某件事。如:
吃不来(不会吃) 跳不来(不会跳)
说不来(不会说) 整不来(不会做)
②动词+不得,这种句式意义比较复杂
表示不善于做某种事,如:
吃不得(吃得少) 记不得 (记忆不好)
走不得(不能多走) 苦不得(吃不下苦)
表示不能做某件事,如:
干不得(不能干) 晒不得(不能晒)
吃不得(不能吃) 说不得(不能说)
跳不得(不能跳) 动不得(不能动)
表示没有做过某事,如:
晓不得 (不知道) 认不得 (不认识)
另外,滇西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下关等地,有用两个动词共带一个宾语的现象。如:
煮吃饭(煮饭吃) 买吃米线(买米线吃)
杀吃码(杀鸡吃) 倒吃开水(倒开水喝)
词汇
方言词汇的构成
云南方言词汇的构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全省通用的方言词,这是“云南话”的基础。云南省人能相互交谈与不致产生过多隔阂,就是因为有这一批基本词汇作基础,它体现了云南方言内部的一致性。低一个层次,是只在部分地、县通行的地域词,即所谓方言土语词。正是这些词,体现了各小方言点之间的差异,构成了不同方言点的词汇特色。
方言词汇的特点
与普通话的基本词汇相当统一。由于这一特点,云南人在北方话区域内基本上可以用云南方言进行交际,一般可以听懂对方的话,也可以使对方基本上懂得自己的意思;云南各小方言点之间的基本词汇也相当一致,因此,云南各县的人尽管口音不同、方言各别,一般也可以较为顺利地使用自己的方言进行交际。
小方言点之间的地域词差异较大,同一事物,各地叫法不同。如:冰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叫雪弹子,曲靖叫雪果子,永德叫玉麦砂雪,昭通叫白雨,玉溪市叫楞子,宜良、昆明市等地叫雪饽子。有的地域词所指事物是其他地方的人无法从词的字面意义上理解的。如:盐津“一板盘”(全部),永德“豆腐果儿”(卤腐)、“水谷肚”(蝌蚪)、“挽手” (鞭子),武定“该咪苏”(活该)、“期差乎”(几乎),绥江“石包娃儿”(傻子),南涧“平头鱼科”(猪)、“东包”(大块肉),景东“狗皮菜”(蕺菜),建水“卷心菜”(藕)、状元(西红柿),澄江“咪呀”(妈),水富“鬼灯官儿”(嗤怪子)、垮肚儿(蝌蚪),宣威市“咪猫”(母猫)、小巴菌(小孩儿),元谋“小粉”(粉丝),永仁“胡芦包”(马蜂窝)。这类地域词,只有当地人才理解它特定的含义。
各地的一些特殊的感叹词,区别也是很大的。如:哎米哟(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啊佐佐(牟定县)、啊呗(元谋县)、啊叽(永德)、啊叭怎(南涧)都是表示惊叹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啊”,只要根据这个叹词,也可以判断说话者是什么地方的人。
可见部分名词、亲属称谓、动词、形容词、副词、语气词和叹词,几乎各小方言点之间都有差异,给交际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玉溪市人说“罗些走”,外地人很难懂得这是“快走”的意思;水富、绥江县人说“煎菜”,外地人也容易误解为“煎炸”的“煎”,而不知“煎菜”即“炒菜”。但是,正是这些词语的差异,才构成了不同的方言特色。
云南方言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古词语,尤以元明词语为多。这里略举数例:
交椅,大理白族自治州称有靠背的椅子。这个词常见于元明小说。如《水浒传》第二十回:“林冲把手向前,将晁盖推在~~上。”
好没生生,在澄江话中指“平白无故”。如:“~~~~的你咋个要骂他?”元曲作“好没生”《朱砂担》一折:“可不是晦气,~~~惹这一场惊怕!”
落后 ,滇中昆明一带指“后来”。如“~~我又挨他说……”。《金瓶梅》第二回:“~~闹惯了,自此妇人约莫武大郎归来时分,先自去收帘子。”
坑人 ,昆明市及滇中一带常用这个词来表达“害人”“陷害人”或使人作难的意思。例“你莫~~了,半夜三更叫我去哪点挨你买棒冰去!”“~~了,找着个好吃懒做的媳妇,一辈子淘不完的气。”《杀狗劝夫》第四折:“他讲不得《毛诗》,念不得《孟子》,无非是温习下~~状本儿。”
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词语经过长期交流,被吸收到汉语方言中来,其中,最多的是地名和人名。用民族语取的地名,经汉字写定后,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来历,相反的,由于汉字的意义而把它们认为是汉语固有的词,从汉语方言来讲,它们属于借词。如: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语音译,意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下游西岸(为下游,宏为怒江)。
西双版纳,傣语音译,总为十二个行政区(西为十,双为二,版纳为一千田,即介乎县和区之间的行政区域)。
迪庆藏族自治州,藏语,意为极乐太平。
马龙,又称麻笼,彝语,意为驻兵的城(麻为兵,笼为城)。
普洱市,哈尼语,意为水湾寨。
畹町镇,傣语,又写为碗顶,意为太阳当顶(为太阳,町为当顶、中天)。
方言本字
发展现状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云南省总人口数为4720.9万人,居全国第12位、西部第3位,占全国人口总量的3.34%。云南少数民族众多,除汉族以外,有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在现代汉语的七大主要方言中,云南方言总体上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方言区。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由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云南的方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云南语言生活现状调查研究》以昆明市主城区为例进行方言普通话使用调查,统计结果显示:48.1%的人认为在学校使用普通话的频率最高,64.5%的人认为在家中使用方言的频率最高;45.5%的人认为在商店或超市购物时,不会因为售货员使用方言而不使用普通话;在自己生活的地方遇到外地人时,69.2%的人选择普通话进行交流,27.9%的人选择方言进行交流;在外地旅游、出差或工作时,78.9%的人选择使用普通话向当地人问路,18.5%的人选择使用方言向当地人问路;在日常生活中,54.8%的人会使用普通话与陌生人交谈,61.8%的人习惯与家人用方言交谈,57.6%的人喜欢学习各种不同的方言,57.7%的人认为在昆明市生活需要学习昆明话;在中小学里,有2/3的教师使用普通话,其中41.9%的小学生反映全部教师使用普通话。
在日常生活中,59.8%的人认为,从表达效果上来看,方言比普通话显得更亲切自然;40.9%的人认为在朋友聚会时,方言比普通话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50.2%的人认为,生活在昆明的外地人如果学会昆明话,就可以更方便地与昆明人进行交谈,融入当地的生活。
语言保护
方言价值
云南方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民间文化的价值看,云南方言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既体现了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反映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变迁与风俗民情。云南省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近年来,因独特的区位优势,云南工程建设总承包公司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龙头,中国以至东亚大陆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主要枢纽,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云南方言容纳了许多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的方言俗语,又因动植物种类繁多,云南方言词汇十分丰富。云南方言内部变化较小,不同地区的汉族居民语言具有统一性,有大量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是各地通用的。“这种统一性是云南方言有其内部规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云南省方言区别于其他省的方言的一种表现,它是云南方言词语可以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由于交通长期闭塞,对外交流不足,云南方言受到的外来影响比较小,语言变化慢,保留了许多古语词。通过云南方言对古语词的保留情况,可看出云南方言和古代汉语的关系:体察古语词在云南方言中的发展演变;观察云南方言古语词的历史层次,从而为探究云南方言的历史形成提供有力的依据;汉语南方方言的形成大都与历代北方居民向南方迁徙有关,通过对云南方言古语词尤其是古语词的考察,我们可以探寻云南方言和其它方言在历史上的联系,有助于追溯云南省居民移民的轨迹;对解读古代历史文献也有一定的帮助。
除此以外,由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大批云南人进入东南亚地区如缅甸、泰国北部,在当地聚居形成东南亚汉语区,日常交流仍旧以云南方言为主。这些人的定居,使云南及周边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更为密切,同时也带动更多的东南亚人了解云南方言、学习云南方言。
保护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云南省方言的使用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13年1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其中就明确提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在鼓励各民族在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上,相互学习语言文字,对方言进行活态保护和传承。这既遵循了“主体多样”的语言政策,也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语言文化,政府和学术界积极采取措施。
政策方面:(1)政府将方言保护纳入文化保护政策体系,开展语言资源普查和保护工作。(2)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方言课程,让孩子们了解方言文化和历史,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3)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定期举办各类方言活动,如方言演讲比赛、戏曲表演等,鼓励市民参与,提升对方言的认同感和兴趣。
学术研究方面:(1)学者们对云南方言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2)加大对方言文化的保护力度,搜集、整理和出版云南地区方言资料,以便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
文艺作品方面:鼓励作家和艺术家也积极挖掘和表现云南方言的文化内涵,通过影视剧、文学作品等方式传承和弘扬这一地方文化。
方言文化
方言曲艺
滇剧
滇剧为云南主要地方剧种,其发端于明末清初,孕育于乾嘉之际,形成于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成长于同治光绪之时,变革于辛亥前后,兴盛于抗战之前。清代吴三桂率军入滇,军中成员来自各地,休闲时南腔北调杂陈,清初云南开矿,各省商帮源源而来,各地戏帮随之入滇,诸腔汇集,历经数代,与云南文化融合,形成独特风格,渐渐演成滇戏。滇戏中有梆子、秦腔、皮黄、吹腔、昆曲、弋腔、平板等彩调剧,其瑞安鼓词、说白清晰通俗、腔调简短,为云南人民所喜闻乐见,流传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滇剧包括丝弦、襄阳市、胡琴三种声腔和部分杂调,系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外地传人,逐渐吸收当地民间艺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剧种。几种声腔的连用,多以丝弦腔为主。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一声腔歌唱到底,如丝弦腔的“春、梅、花、梵”四大本,即《春秋酗》《梅亵》《花田错》《楚王宫》等;另一种是多种声腔混用,艺人称“两下锅”或“峰峰三下锅”,如《二龙山》是大胡、襄阳“两下锅”;《三祭江》《杀四门》等是“三下锅”。滇剧的三种主要声腔、结构均为板式变化体,都有倒板,机头(类似回龙,但变化更多)、一字、二流、三板和滚板等板式。此外,各声腔又有各自独有的板式唱腔,如丝弦腔有安庆调、坝儿腔、二十四梆梆、飞梆子等;胡琴腔有干板、架桥、梅花板、人参调等。伴奏乐器丝弦腔以锯琴(近似秦腔的二股弦)为主,襄阳腔、胡琴腔以胡琴为主。此外尚有二胡、月琴、三弦琴、撒啦(大唢呐)、叫鸡(海笛)、笛子等。
滇剧与其他地方戏的最显著的区别特征是方言,而不是滇剧的声腔。滇剧传统剧目共有13个韵部,其中阴声韵10部(包括戈何部、家麻部、支辞部、西居部、皆来部、遮叶部、灰微部、呼模部、萧豪部、幽楼部),阳声韵3部(东洪部、江先部、庚真部)。昆明滇剧阳声韵的鼻音韵尾[-m]已经消失,并入了[-n]韵尾,且[-n]和[-?]韵尾发生了相混。昆明市滇剧的入声韵也已消失,基本上都与元音相同或相近的阴声韵相押。滇剧传统剧目异部相押的现象主要分为两类:阴声韵部和阳声韵部的异部相押,而造成异部相押现象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方音入韵”和普通的押宽韵。
方言快板
快板起源于曲艺艺人沿街说唱,即兴编词的“顺口溜”或称之为“练子嘴”,后来演化为以数板的形式说唱故事,快板即其中一种曲艺艺术形式。在民国时期,快板从外地传入云南省,在云南省的城市、农村非常流行,后来为了适应当地群众的需要,同时,也为了让不会讲普通话但又喜爱快板的表演者有“用武之地”,云南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方言快板。抗日战争时期,文艺工作者曾用以宣传救亡运动。当代,用以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成就,新的人物,讽刺鞭挞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及不良风气。云南方言快板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形式活泼,在各地扎下了根,各地演出团体和业余文艺宣传队经常在舞台上演出属于快板类的天津快板、山东快书及方言快板。
云南省方言快板,表演者通常自击竹板、节子,按较快的节奏念诵瑞安鼓词。快板词合辙押韵,间以说白,说起来顺畅,一般是七字句,句式有三、三、七的,也有不规则的,总之要顺口。有单口(一人)、对口(二人)、快板群(三人以上)等多种。有的伴以锣鼓打击乐击节,因快板形式灵活,能够叙事、说理和抒情,字句简练,概括性强,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能抓住观众。说云南方言快板书的,有李新民等人。近年来,建水花灯团编演了《四气约翰逊》《买水车》等方言快板曲目,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
方言相声
云南方言相声始于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云南省著名相声演员董长禄用云南省方言创作和表演了《移风易俗办婚事》的相声段子,深受群众欢迎。后来,相声演员缪以煊、黄业弟用昆明方言表演了相声段子《女队长》,在语言运用上作了大胆探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缪以煊、黄业弟又表演了反映农村改革开放新气象的《笑咪乐呵》(张庆华创作),使云南方言相声在语言特色和表演程式上趋于成熟。云南方言相声借鉴和学习了北方相声的表演形式,具备甲乙对口,说、学、逗、唱的一般规律,但由于语言全部采用本地方言,增强了乡土风味,加强了演员与观众的感情交流,从而深受云南观众喜爱,也得到全国相声界的认可和好评。主要曲目有:《移风易俗办婚事》《女队长》《抬杠》《笑咪乐呵》《大姑爹探亲》等。主要演员有:董长禄、缪以煊、黄业弟、欧光慈等。
云南方言相声使用云南省方言演说,有时甚至使用一些土语,歇后语。这类相声,虽然外省听众不一定听得清楚,但云南人,包括在云南生活多年,习惯了云南方言土语的外省人特别喜欢。当然,创作这样的相声,无论作者还是演员,都必须熟练掌握、运用云南方言、土语,才能创作演说出群众喜爱的、高水平的方言相声作品。如张庆华创作、黄业弟、缪以煊演说的方言相声《笑咪乐呵》,就具有十分浓郁的云南气息:
云南省相声在表演技巧方面,既有与一般相声相同的方法、手段,又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1)、在表演形式上,单口和群口相声较少,多是对口相声。一般说来,配对双方是相对固定的,有时也会因特殊原因临时搭配。在对口相声中,“一头沉”的形式较多(即一人主说,一人帮腔)。“子母哏”(即捧逗双方旗鼓相当)的形式较少。
(2)、在“包袱”处理上,云南相声也十分注意如何设置“包袱”,如何把包袱“系”好,“扎”紧,使笑料包得严严实实。又如何一层一层地将“包袱”使听众有“意想之外,情理之中”效果。剥出来,使“包袱”抖得响并尽可能大地产生舞台。
(3)、在“说、学、逗、唱”技巧中,云南相声的“唱”功用得较多。这符合“云南是歌的海洋,舞的海洋”的特点。云南的相声,无论是专业演员,还是业余演员,无论是普通话相声,还是云南省方言相声、少数民族语相声,都有不少段子使用大量的唱来展现主题。其中,著名相声演员王炳武、刘克,在他们创作和说演的相声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一方面也与这两个演员有较好的歌唱水平有关。
(4)、在云南相声中,“贯口”也使用得很普遍。它不但显示了演员的“说”功,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如刘克的《大山恋歌》,就多次运用“贯口”形式来描述山川,以表现武警战士对祖国河山的情感:
云南相声正是用它丰富的作品,众多的演员,自身的技巧和风格,展现在云南观众面前,并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云南评书
云南评书是云南曲艺的一大曲种,它与北方评书、湖北评书、湖南省评书、四川省评书等构成中国评书的主体。云南评书几乎流布全省城乡,以昆明市、玉溪市、楚雄、保山市、开远、曲靖、东川区等地市较为盛行。云南评书的形成和产生较晚,约在清代乾隆时期。到了清代晚期,云南评书已经比较完整,说评书的艺人也逐渐增多。光绪年间,昆明城东门、南门等地均有“搭棚说书”的艺人活动。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云南评书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这期间,不少四川、贵州的评书艺人到云南省说书,外省评书艺人人滇,不但带来了新的书目,也带来了新的表演方法,表演技巧,这对云南评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云南评书得到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使这一艺术品种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发展。
云南省评书同兄弟评书一样,其特点是“一人一台戏,说表加评议,生动又活泼,幽默又风趣”。一人表演,醒木一块,扇子一把,毛巾一条,坐谈古今大事,评议天下善恶,集生旦净丑于一身,冶万事万物于一炉。评书艺术注重说表并重,形神结合,以形传神,以神动情,神形交融,逼真地描绘书中情景,使听众如身临其境,通晓全书来龙去脉。除此以外,云南评书以其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而在中国书坛领一席之地。它的特点是:题材侧重现实生活,篇幅以中长篇书见多,注重情节和节奏,语言表达既有北方评书的气势,又有南方评书的细腻,使用大量的云南方言和民族语言。云南评书的代表艺人有:胡炳章、梁吉三、龙玉田、杨志远、吴汉卿等,代表书目有:《三侠五义》《施公洞庭案》《说唐演义全传》《岳传》等。
方言歌谣
《猜调》是云南经典童谣,是云南儿童游戏时唱的对歌,它源于云南省彝族儿童游戏中的猜谜活动。歌曲唱道:“小乖乖小乖乖,你们说给我们猜: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长海中间,米线长长,哟唻,哟唻,哟唻唻哟外街前卖嘛,丝线长长我跟前喽唻。哟哟哟唻唻。”他们把昆明市著名街道名称以及云南特色美食编进歌里,又用昆明方言演唱,将小孩昵称为“阿乖”,而“小乖乖”是云南方言中对小伙伴的昵称,此外,以“呢”“捏”“嘛”等语气词作为句子的结尾也是云南方言的一大特点。
在《猜调》中,“我们/说给/你们猜”里方言音调,歌词“说”的音调与平常昆明口语中的“说”一样呈语调下行感,与普通话卷舌“shuo”及周边省份例如川话方言“suo”平舌的语调是完全不一样的。歌词“哪样”中的“哪”也是昆明方言中的特点,当地人说“哪样”的时候把哪字会不经意的延长和提高语调,且据《昆明话音档》中记载昆明人a音与e音在语调发音上容易混淆,所以在演唱时需特别注意。同样,歌词中“长(chang)”字的音调也是鲜有特点,因为在昆明方言中鼻韵母ang是不能够清晰存在的,也会更偏向“长(chan)”,介于两者发音之间的微妙区别,昆明话对于鼻韵母的发音舌尖的发力要更多一些。像歌词“街”昆明方言念“GAI周延”已经不算稀奇,在云贵川一带也是如此,这属于云贵川西南官话体系。
方言文学
阿城
阿城原名钟阿城,北京人,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棋王》,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散文作品集《威尼斯日记》《常识与通识》《闲话闲说》等。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韩少功、阿城等为代表的作家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阿城虽然出生于北京,但因小时候得肺结核被排挤,不得不离开北京去往云南省,日复一日,一待就是十年。因此,他对云南当地的文化有了特定的情愫,在后来的作品如《溜索》一文中引入方言要素,给作品增添了浓厚的云南省特色意蕴,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作者在《溜索》中写道:
这里写的是马帮首领与手下之间的对话,联系上文,“可还歇?”是无疑而问句,起命令的功能,烘托首领不怒自威的气势。对话干净利落,不管是句式还是用词均保留了中国西南地区的语言原生状态,表现浓郁的生活气息。
焦典
青年作家焦典,1996 年生于云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博士在读,师从莫言。小说及诗歌发表于《收获》《人民文学》《十月》《中华文学选刊》《雨花》《星星》《飞天》《汉诗》等。获第一届“京师-牛津大学青年文学之星奖”唯一金奖、第六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2020 “中国·星星年度青年诗人奖”等。
焦典成长于云南,云南独特的异域文化、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给她的写作赋予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讲到故乡,焦典说:“我从不觉得云南是边缘的,它在礼教的边缘,它在经济的边缘,科技的边缘。但它也在山的中央,在奇异动植物的中央,在云的中央。”《孔雀菩提》是她的首部小说集,包含11个似真似幻的云南雨林故事,焦典用来自云南的新鲜绚丽之笔,书写出摩登城市之外,一片轻盈皎洁的雨林灵境。《孔雀菩提》的语言风格独特,巧妙地融入云南方言,不仅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也暗含野性的生命力与诗性之美,正如这本书中写的那样:
类似的语言,还出现在《银河蘑菇》一文中:
云南叠词方言,是云南人惯用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重复音节的使用,传神生动的传达人物情绪、心情、感受。叠词在云南广泛大量用于人们口中,口语化的叠词更是云南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运用云南独特的方言词以及云南独特的风貌景物,既有方言特色,又充满诗性的童心。
方言俗语
俗语是方言中最活跃的内容,反映当地民俗和时代面貌,富含方言特色,现举例如下:
1、板扎——称赞
2、咯咯——睡觉
3、么么三三——惊叹
4、甩饭——吃饭
5、倒脖子——吃饭
6、种饭——吃饭
7、请饭——吃饭
8、洗脸帕——毛巾
9、惯食——任由孩子胡作非为
10、你鸡——您家
11、太仙啦——有趣
12、咯是——是不是
13、太雀啦——太缺德
14、料草——炫耀
15、槽奈——行为不好
16、豁人——骗人
17、强刚——狡辩
18、捂俗——讨厌
19、拐了——不好了
20、表耳——不要理
21、眯有——没有例
22、克哪点——去哪里
23、咯是——是不是?表示疑问
24、整哪样——做什么
25、槽耐——厌恶、讨厌、嫌弃脏或者为人不厚道,行为不良的意思
26、歪货——假冒伪劣商品,有时也形容人不靠谱
27、太仙了——太有趣了
28、老早八早——时间太早了
29、眸在——不在
30、及早——清晨
31、将将——刚刚、刚才
1、日弄惯散——形容人行为笨拙,散漫。(同义:日弄三颠)
2、跟愣半倒——形容一个人做事东扯西扯的,不具体。
3、咕噜拜来——形容一个人说活没准,整天在你耳边吵你。
4、疯天扩地——形容一个人很疯癫,举动奇怪。
5、啰里八嗦——形容一个人反复说一件事,把简单说得复杂。
6、神头二五——形容做事没准,不考虑后果,一般指危险的事。
7、板五板六——形容激动,被冤枉时很着急的样子。同义:跳脚板手
8、雀神怪鸟——行为举动很奇怪。
9、鬼扯龙神——谈些话题之外的事物。
10、憨不碌出——形容笨,傻,不动脑筋。
11、抖零壳颤——形容被吓到时发抖,或是行为冷而发颤。
1、得胜桥的警察——看桥(看瞧)
2、水月轩的'底片——颠倒黑白
3、毕家的大蜡烛——徒有其表
4、小火车出南站——开远
5、仁和园的烧麦——撮着(少胡说)
6、黑龙潭的鱼——烂脊梁(喻无良心)
7、华亭寺菩萨的眼睛——人安的
8、大道生的布——兵穿(宾川县)
9、小板桥的姑娘——崴团掉呢
10、城隍庙的鼓槌——一对
参考资料
保护方言需凝聚更多共识.人民政协网.2023-10-01
云南总人口_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炉,云南省人口数为47209277人.人口网.2023-10-01
滇剧.中国戏曲网.2023-09-28
滇昆概述.中国知网.2023-09-28
昆明滇剧传统剧目的音韵研究.中国知网.2023-09-30
云南民歌《猜调》的演唱实践分析.中国知网.2023-09-30
寻求民族大美之魂——解读《溜索》.中国知网.2023-09-30
口语化而不流俗——《溜索》语言特色解读.中国知网.2023-09-30
故事从雨林滴落:名家共话青年作家焦典首部小说集《孔雀菩提》.搜狐网.2023-09-30
云南叠词方言民族性文化符号的创意转化研究.中国知网.202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