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蓟马
黄蓟马,又称菜田黄蓟马、棉蓟马,属于昆虫纲蓟马科蓟马科的一种昆虫。主要分布在华中地区、华南地区的多个省份。黄蓟马的主要食物来源包括多种蔬菜和农作物,如节瓜、冬瓜、苦瓜、西瓜以及番茄、茄子和豆类蔬菜等。成虫体型约为1毫米,体色淡黄,触角共七节。黄蓟马的成虫和若虫会吸取植物幼嫩部位的汁液,造成叶片变黄并失去绿色,花朵也会因此脱色,产生不规则的白斑,严重情况下花瓣还会扭曲变形甚至腐烂。南方小花蝽和草蛉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形态特征
黄蓟马成虫体长1.1毫米,体色淡黄,触角第三至第五节末端较暗,第六至第七节呈暗褐色。头部宽度大于长度,短于前胸。单眼间的鬃毛距离较小,位于前、后单眼的内缘连线之上。触角共有七节,第三、第四节上有叉状感觉锥,延伸至前节基部。前胸背板中部约有三十根鬃毛,前外侧有一对鬃毛较粗,后外侧的一对鬃毛则更粗长。后角上的两对鬃毛较长。后胸背板有一对钟形感觉孔,位于背板后部,且间隔较小。中胸腹板内的叉骨带有长刺,而后胸腹板内的叉骨没有刺。前翅前缘鬃毛有二十八根,前脉基鬃七根,端鬃三根,后脉鬃十四根。腹部第五至第八背板两侧有微弯梳,第八背板后缘梳完整,梳毛细密且排列均匀。第二背板侧缘各有四根纵向排列的鬃毛,第三至第四背板鬃毛二比鬃毛三短而细。雄性成虫与雌性成虫相似,但体型较小且颜色较淡黄,腹部第八背板缺少后缘梳,第三至第七腹板有横向腺域。
生活习性
黄蓟马在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性和繁殖周期有所不同。在广东省、海南省、台湾、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等地,一年可以经历二十一代至二十一代的生命周期;而在上海、云南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北、湖南省等华中地区、华东地区,则可能经历十四代至十六代的生命周期;在北方地区,一年可能发生八代至十二代。黄蓟马通常以成虫形式在土壤缝隙、土块或枯枝落叶中过冬,也有少量以若虫状态过冬。每年四月开始活动,五月至九月进入高峰期,秋季尤其严重。新羽化的成虫喜欢向阳、嫩绿的环境,活动能力强,能够飞行和跳跃。它们后来会躲避强烈的光线,在植物生长点或花蕾附近觅食,有时也在叶子背面为害。雌性成虫具备孤雌生殖的能力,将卵分散产在植物叶肉组织内部。当温度保持在26.9摄氏度,湿度为82.7%时,卵期大约持续三天至五天,一至二龄若虫阶段为三至五天,三至四龄若虫阶段为三至六天,成虫寿命为二十五至五十三天。温度和湿度对黄蓟马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的影响,最适合的温度范围为二十五至三十摄氏度。近年来,由于周口市地区冬季温暖,加上1996年秋季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黄蓟马的发生和危害,导致了该物种的大规模爆发。在广东省,七月上旬至九月上旬期间,平均气温在29.1至33.3摄氏度之间,这一温度范围对黄蓟马的数量增长产生了显著影响。八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期间,降雨天气持续七天,总降水量达到了90.8毫米,相对湿度为86.7%。在这段时间里,连续的降雨使得气温从30.8摄氏度降至27摄氏度,黄蓟马的成虫和若虫数量都有所减少。
危害
黄蓟马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其成虫和若虫在植物幼嫩部位吸取汁液,导致叶片失绿并呈现黄白色,甚至出现类似烧伤的焦状,叶片无法正常展开,扭曲变形,或者留下褪色的条纹或银白色的斑纹。花朵受到侵害后,常常脱色,形成不规则的白斑,严重的情况下花瓣会扭曲变形,甚至腐烂。
主要寄主
黄蓟马的主要寄主种类广泛,包括唐菖蒲、金鱼草、金盏花、雏菊、圣母百合、百日草、菊花、六月雪、大花萱草、九月菊、水铁线、百燕菊、麦秆菊、啤酒花、小丽花、翠菊、牵牛、石竹、迎春花、夹竹桃、女贞、木芙蓉、朱顶红、珊瑚树、杜鹃、广五兰、茶花、紫藤、银霹梅、石楠、梅花、草八仙、石楠杜鹃、决明、倒挂金钟、海棠花石榴、五爪金龙、玫瑰、月季、丁香、珍珠梅、长瓣短柄茶、茉莉花、弄岗报春苣苔、太平花、长白忍冬、天女花、乌药、昆明小檗、卜姊妹、朝鲜庭藤、海桐、马醉木,柑橘属、决明、火棘、云实木、罗汉松、云香、侧柏、萝摩、海桐、刺槐、蔷薇三姐妹、洋紫荆以及各类蔬菜和农作物。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 及时清理农田中的禾本科杂草,减少黄蓟马的食物来源。
化学防治
- 在局部发生时,使用5%蚜虱净稀释2000倍或20%大叶蝉科散乳油稀释500倍,可以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物理防治
- 喷洒27%高脂膜乳剂,可以使蓟马和蚜虫因窒息而死亡。
生物防治
- 利用南方小花蝽和草蛉等天敌来控制黄蓟马的数量。
参考资料
缨翅目.智汇三农.2024-08-14
唐菖蒲:切花之魁.关注森林.2024-08-14
大花萱草.植物智.2024-08-14
昆明小檗.大众本草.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