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殿元
周殿元(1925.12.06~2012.08.26),男,辽宁沈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离休干部,技术一级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消化内科主任,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原委员,军队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原荣誉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原常委兼临床医学组组长,《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原主编,广东省干部保健委员会专家组原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保健领导小组医疗专家组原成员。曾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会长,《中华消化杂志》等3家杂志副主编。2012年8月26日,周殿元同志因病在广州市逝世,享年87岁。
个人履历
周殿元(1925.12.06~2012.08.26),男,1925年12月6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家境清贫,父亲因失业,贫病交加50岁逝世,家庭生计多靠母亲做零工维持。他从小跟父亲熟读诗书文言文。1937年秋在其姐姐的关怀资助下插班入大南关两极小学三年级,他很珍惜学习机会,加之天资聪慧、记忆力强,只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六年的课程,他用废瓶盖制成的擦鞋板,获市小学生发明奖。1940年12月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考入奉天省立第二国民高等学校(原第二工科学校,开英语课)机械专业。1944年12月又以全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考取两所大学(放弃满洲建国大学),1945年2月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部预科。八一五光复后转入本科学习。1946年3月当了青年军207师独立营的二等兵,1个月后同学们被调往野战医院、卫生大队及团卫生队当军医或看护。他利用3个月的看护期在苏家屯区铁路医院跟随富永一郎院长等学习内外科和常规化验。但1946年7月在任职军医独立诊疗工作后才体会到,未系统学习临床课是当不了合格医生的。于是,他下定决心自修学校规定的必修基础课和临床课。他从旧书摊和旧货市场上收集了参考书;还幸运的买了一台日本军用折叠显微镜,一直带在身边用它作常规化验和微生物检查。1947 年夏至1948年,他利用午休、午夜和闲暇时间,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基本上自学完了所有的基础和临床理论。这期间,曾毕业于国防医学院的和世壁(大队长)院长,成为他的良师益友。不仅为他答疑解惑,而且还指导他掌握正规的物理诊断技术和诊断治疗性技术操作。此时,他已成为和世壁的得力助手,主持内科和化验室。
周殿元虽整天陶醉在医疗、学习的氛围中,但他却身关国事、家事和天下事。在耳闻目睹了国民党政府、官员和军队的贪赃枉法、腐败堕落,走私贩毒,苛捐杂税等导致民不聊生的情景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人人平等的幸福生活、人民子弟兵官兵平等的光荣传统和八年抗战的丰功伟绩后,1948年11月辽沈战役一结束他便响应号召参加了解放军,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第五后方病院内科军医。当即带领1名护士接收82名内科病员,他为了尽快地熟悉病情,写好病历,做好诊疗工作,前一个月他吃睡在病房,日以继夜地工作。两周内完成了82份合格的病历,受到军区卫生部检查组的表扬。他连续4个月独立承担100余名内科病员的诊疗工作,显著提高了常见内科疾病的理论水平和诊疗技术的动手能力。1949年3月被调往绥化第六后方病院,诊治了50余例黑热病,积累了丰富资料。此间他撰写出第一篇论文—《以休克为主要表现的大叶性肺炎一例报告》,在全院大会上受到院领导表扬。
1949年8月他被调至齐齐哈尔市第一后方病院,由于当时所有科室主任都是留用的日本医生,所以他除诊疗病人外还为中日医护人员间沟通信息、翻译讲稿及外文资料。从那时起50多年来他一直不睡午觉,经常工作学习到深夜,忙时就通宵达旦。1950年春他为一位椎管阻滞病人成功地作了“小脑延髓池穿刺造影”,震动了全院日本专家,时年仅24岁。
1950年夏日本医护人员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代理主治军医,负责90多张病床的病区诊疗工作。1951年春上海市医疗队进驻医院,周殿元先后师从著名内科学及热带病学家钱惪教授、著名内科学消化系病学家林兆耆教授学习他们查房、会诊时的诊疗思维方法。又跟随著名内科学血液病学家(后任上一医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朱益栋教授学习血液病;听完专为医院医生讲授的物理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及放射线诊断学课程。上海医疗队进驻的两年多时间里造就了一大批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技术骨干;周殿元是其中佼佼者之一。由于接受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老专家教授的医风、学风和积极进取、赶超先进的学术思想,1951年他借助绥化六院黑热病的资料和诊治疟疾、血吸虫病的经验,在东北军医杂志发表了第一篇论文—《疟疾、黑热病、日本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1951年,齐齐哈尔市流行性感冒流行,波及医院,他受命负责组织隔离诊治任务并于1952年在人民军医发表了第二篇论文—《流行性感冒之临床观察》。
1957年校党委推荐他参加协和医学院举办的为期三个月的血液病研修班学习,此间接受到了正规、严格的临床与科研训练。为尽快培养这方面的相关人才,他回院后立即组建了消化、血液实验室及胃肠内镜检查室,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Schindler半可曲软式胃镜。
1959年8月校党委批准他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修。在上海的13个月期间,他除以主治医师身份负责20 张病床诊疗带教工作外,还在唐振铎讲师的指导下做了50 多例胃镜,跟随龚兰生讲师学习动静脉导管技术,又跟随孙桐年教授阅读X线胸片及胃肠片。1961年被任命为齐齐哈尔医学院内科教研组副主任兼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
1962年全军消化内科专业组成立。作为成员之一的他在会上做了《阿米巴肝脓肿60例临床分析及分型探讨》的专题报告,受到老专家们的瞩目,同时也解除了为什么在寒冷的北方地区有如此多的阿米巴肝脓肿的疑念。
1969年10月迁校长沙市,1970年春再迁至广州市。当时他属“牛鬼蛇神”类,被隔离审查。7月解除隔离,他深感共产党的伟大,决心跟党走,以报答党和人民培养之恩。工作不久全国掀起开门办学的洪流。当时他患肺结核还在注射链霉素;又是重症黄疸型肝炎恢复期,肝功时有反复,经常发生低血糖。他不顾同志、家人劝阻,带领4名教员1名技术员日以继夜的工作,在一个多月时间,圆满完成了六个教学连队近千名学员的实验诊断讲课实习任务。
1971~1972年他被委任第八学员队教学副组长,在队领导支持下进行了多种教学改革,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帮助柳州市三所医院提高了诊疗水平,缓解了医生短缺的困难。柳州的医护同仁到现在还怀念着八队的领导和老师们。
1973年为了重建规章制度和弥补闹革命期间漏学的新知识,他主持制订了《第二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军医工作须知》;编写了45个消化、血液、内分泌、中毒疾病及最新诊疗仪器、药物的新进展专题。三年间每周三个下午或晚间开展讲座。并于1972年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建立的“三室”(消化血液实验室、胃肠内窥镜室、超声波检查室)业务,其中结肠内镜在当时已处在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1979年独立设科的消化内科被总后批准为“全军消化专科中心”,他也实现了30年的夙愿,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中心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又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个博士点,并成为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他率领全科在内窥镜、大肠癌、幽门螺杆菌与海尔曼螺杆菌、胃肠道疾病诊治、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95年“中心”升格为“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省五个一科教兴医重点专科”;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2年第一军医大学内科学(消化系病)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周殿元曾担任总后第三~六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及荣誉委员兼第三、四届消化内科专业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系病学会第一~三届委员、第一届消化内镜学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会第一~三届常委兼临床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兼消化系病学会副主委、主委。曾任中华医学杂志第三~五届编委;中华消化杂志、内镜杂志及解放军医学杂志副主编。
1985~1997年他被聘为国务院第二、三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4~2002年被聘为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任广东省医学会名誉会长;现代消化病及介入诊疗杂志主编。1998年军委批准晋升为技术1级教授并暂缓离退。
2012年8月26日,周殿元同志因病在广州市逝世,享年87岁。
人物年表
1945~1946年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部学习。
1946~1948年 中国国民党二○七师士兵、卫生队看护、卫生大队及野战医院军医。
1948~1949年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第五、第六后方病院内科军医。
1949~1950年 任东北军区第一后方病院内科军医。
1950~1954年 任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代主治军医、第十一军医学校助教。
1954~1957年 任第十一军医学校讲师、主治医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病研修班学习。
1958~1959年 任齐齐哈尔医学院讲师、主治医师。
1959~1960年 在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修。
1960~1962年 任齐齐哈尔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讲师;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
1962~1975年 任解放军军医学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讲师;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主治医师。
1975~1979年 任南方医科大学内科教研室副主任;第一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1979~1995年 任全军消化医学专科中心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1995~1996年 任第一军医大学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所长。
1996年~2012年去世前 任第一军医大学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名誉所长,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专家组成员。
成就荣誉
开辟了纤维内镜临床应用的新领域
周殿元1957年开展半可曲式胃镜,1966年开展纤维胃镜。1973年研究纤维结肠镜插镜技术,他在荧光屏下描绘了260多例次进镜全过程的结肠镜走行图;结合成功或失败病例与充气量多少,与手法辅助、变换体位的关系等,系统地总结出“少充气、循腔进镜结合滑进、去弯取直结合结圈、急弯变慢弯、锐角变钝角”的插镜基本原则及“寻腔、跟腔、滑进、定位、钩拉、旋镜、结圈及防袢”等八项基本技术。1980年纤维结肠镜送达回盲部成功率达到98%以上,每例平均不足10分钟,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大大提高了大肠疾病的检出率。他还创立了对不能悬空于肠腔的长蒂大息肉,根据电流密度与截面积相关原理创建了“密接”切除法,使原为切除禁忌的大息肉避免了手术。他最早利用纤维结肠镜开展结肠镜下插管阑尾造影术、乙状结肠扭转复位术及内镜下钳取胆道蛔虫病等诊断、治疗技术,使大量胃肠疾病患者免除了手术之苦。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以自己资料为主的结肠镜诊疗专著《纤维结肠镜临床应用》,奠定了结肠镜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基础,并先后为全国580多家医疗单位培训了1000多名内镜诊疗技术人才。
创造性地开展了慢性胃肠疾病病因学的研究
周殿元长期从事慢性胃肠疾病病因学的研究,在胃肠致病菌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致病性、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案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1984年作为临床学科,他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微生态实验室,不仅培养肠道致病菌、菌群分析,而且能进行厌氧菌分离培养。对伪膜性肠炎病原菌—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培养方法、致病机制、及临床诊治,预防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为华北制药集团验证去甲万古霉素,其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之后从病人胃黏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首先从Barrett食管上皮,又从柱状上皮化生的十二指肠黏膜分离出H.pylori,从而证实了H.pylori是亲胃黏膜的细菌;在国内最早从胃粘膜中检出海尔曼螺旋菌(H.heilmannii),证明了它与H.pylori的同源性,并建立了其动物转染模型,丰富了痞满病因学的内容;发现猫是H.pylori的自然宿主,推翻了该菌不存在于非灵长目宿主的观点;结合家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H.pylori 存在口-口传播、粪-口传染机制,为H.pylori感染的预防提供了重要依据;主持了国内第一、二两届全国性幽门螺杆菌研讨会,1992年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专著。其系列研究成果“螺旋菌与海尔曼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及诊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正在进行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
创立了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多种筛检新方法
周殿元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研究,积极探索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检的新方法。主要表现在:①最早开展了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人血色素抗血清包被的富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免疫便潜血试验和直肠粘液T抗原检测,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与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方法已成为我国大肠癌早期筛检的最主要方法之一。②建立更为特异的基因筛检方法,成功地从粪便中提取脱氧核糖核酸,并在粪便中检出p53、APC及MCC等三种抑癌基因的突变。在国内首次发现具有家庭背景的大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和微卫星DNA 不稳定性增加是高危人群筛检的一项重要指标;率先建立了对大肠粘膜癌变的计算机诊断模式,提出了提高内镜活检确诊率的影响因素。这些结果对确定大肠癌普查筛检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③发现大肠癌变有多基因的改变,腺瘤阶段不典型增生与多基因产物表达有相关性,这对判断腺瘤有无恶变倾向有参考意义,同时为“腺瘤-癌演续学说”提供了重要依据。④确定了与原发癌转移潜能密切相关的一些新的生物标记物,建立了预测大肠癌转移潜能的新方法,对使用内镜活检标本综合评价肿瘤病变及预测病变进展有重要意义。⑤最早揭示了姜黄素、绿茶等提取物的抗癌机制主要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为抗肿瘤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治学严谨,勤于著述,成绩斐然
周殿元热爱祖国、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具有很强的学术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自1951年起先后以第一、二作者发表论文246篇(第一作者101篇)。主编出版专著7部(计775万字)。翻译专著1部(11.7万字)。参加编写12部(共计35万多字),主要有: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的《消化内镜学》;陈敏章主编的《中华内科学》;彭文伟主编的《现代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学》;王吉甫主编的《胃肠外科学》等。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及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1983年被评为总后先进个人,1988年荣获广东省优秀园丁奖,1978、1982、1983、1985、1994年分别荣立三等功各1次。1999 年江泽民主席签署通令为他记二等功。2001年获总后伯乐奖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主要论著
1、周殿元.疟疾、黑热病、日本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东北地区军医杂志,1951,(7):374~376.
2、周殿元.流行性感冒之临床观察。人民军医,1952,(4):27~30.
3、周殿元,刘郁文,孙华蕴。阿米巴肝脓肿60例临床分析及分型探讨。总后论文汇编,1962.
4、周殿元,刘郁文。急性白血病45例临床分析。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杂志输血及血液病副刊,1965,(4).
5、周殿元,冯福才,黄爱浔,等。提高纤维结肠镜插入成功率的体会。中华内科杂志,1979,18(3):180~183.
6、王哲生,周殿元等。经肋间肝穿刺胆道造影的体会。中华内科杂志,1980,19(5):350~352.
7、周殿元,黄爱浔,冯福才,等。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81例电切体会。中华内科杂志,1981,20(2):67~70.
8、周殿元,李淑文,孙华蕴等.1%联苯胺隐血试验实用价值的探讨。中华消化杂志,1981,1(2):130~132
人物轶事
周殿元在学术上造诣很深,具有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人正直,医德高尚,卓有成效地解决了消化系疾病防治工作中的大量实际问题。长期担任中央及军地领导的保健工作,多次参加了疑难杂症的诊治工作,一次次制定出科学、及时的诊治方案,使许多危重病人转危为安。
1982年3月,他奉命赴京为某领导同志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并先后为数十位中央及高级首长做结肠镜检查及息肉切除,其精湛的诊疗技术受到首长们的赞誉。1986年原空军某领导同志患全身动脉硬化,心肌梗死、脑出血后遗症、肺功不全,住院中突发急性乙状结肠扭转。在外科专家不能开腹手术情况下,他甘冒穿孔的风险,用纤维结肠镜完成了乙状结肠扭转复位,使这位井冈山市时代的老将军延长寿命一年余。钱信忠部长代谭家述写了一首海岩词:“医德好,好个闯关人,一片丹心红似火,临深履薄送瘟神,正气自脱尘。”赠给他。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简介三例如下:
1976年某省委书记突然腹痛、血水样便,他坚持先做十二指肠镜,后做结肠镜的检查方案,发现脾曲及乙状结肠两处出血病灶,确诊为国内首例缺血性结肠炎,经过详细的会诊治疗,成功治愈。
1993年某全国政协常委(69岁)曾患胆囊结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突发持续性“心绞痛”,心律失常,伴高烧、腹水,按心脏病治疗率无效。周殿元会诊(他又请普外周正端教授同来)认为胆囊穿孔致胆汁性腹膜炎,在二联律,肺功、肾功减损情况下坚持开腹手术,抢救成功。
2001年某女干部李凡同志,5年来反复便血,输血40 多次,三次住某大学附属医院未能确诊。来院后在结肠镜、血管造影联合检查下诊断为升结肠始段动静脉畸形,外科手术切除后迄今未再出血。
他注重开发利用传统中医药治疗胃肠疾病,主持研制的“三九胃泰”曾为当时国内治疗痞满的主要药物,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三九企业集团成功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是获国家教学一等奖的“一体两环办学模式”形成的基础。中西药结合的“生胃宁”,因含呋喃唑酮,成为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良药。当年为配合生胃宁治疗消化性溃疡研制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溃疡静”,现已成为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重要佐药。这些药物为解除广大患者的病痛作出了积极贡献。
周殿元教授特别注重人才培养,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训,坚持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科学研究与临床技能的培养。目前已培养硕士34名,博士36名,博士后1名。同时参与培养国内访问学者5名,人才班学员17名以及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进修生300余名。在他的推荐下,一些研究生毕业后在国内已享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分别成为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和内科学会委员、内镜学会常委;中华预防学会广东微生态学会副主委;广东医学会常务理事、消化学会副主委、内镜学会主委等。在他的精心培养和指导下,部分学生已获得了较高的荣誉:中国青年科技奖主委1名、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名、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1名、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名、卫生部吴阶平医学研究奖1名、杨森科学委员会奖1名、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中青年人才1名、南粤优秀研究生7名。先后选派了13人赴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进修研究。已有6人成为博士生导师,12人成为硕士生导师。
周殿元自学成材的秘诀是:带着临床(科研)中的问题去学习,坚持走学习-实践-改革-创新之路,不断积累资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之升华到新的见解再来指导实践。
他坚持每周临床查房和病例讨论式的教学查房。教学查房前他先打印出包括:病情概括、病情特点、诊断分析、印象诊断及诊疗处理方案等内容的资料,在各级医生发言后发给大家;最后作总结性发言。
这种临床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临床思维方式和综合分析能力,深受各级医生的欢迎。由于他注重医德和临床技能的全面培养,在本学科已形成了一定的临床特色,特别是在消化疾病的内镜诊疗、超声引导下的介入诊疗,以及肠道炎症性疾病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已达国内一流或领先水平。有几位副教授在广东省内已小有名气;所长张振书被聘为广东省医疗保健专家组成员,现又被聘为中央保健专家组成员。
社会评价
变医学奇迹为惠民绝技
50年代初期,纤维内镜技术作为消化学科的一种划时代创举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然而,这项被称为医学奇迹的技术,由于其插镜技术难度非常大,直至70年代初,发达国家送达回盲肠的成功率仅80%左右,我国对此技术更只能“望洋兴叹” 。
1957年,正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进修的周殿元,在旧书店里买到一本日语的《胃镜诊断学》,回院后不久便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纤维结肠镜的攻关。
人的大肠像一座迷宫,纤维结肠镜要顺利穿过迷宫到达回盲部,才能准确诊断疾病。周殿元像一个正在穿越雷区的工兵,紧张而又小心地探索着。寻找插镜的最佳途径,绘制了数百例成功和失败的图形,终于找出规律,并系统总结出“四项插镜基本原则”和“八项基本技能”。1978年,纤维结肠镜送达回盲部成功率达9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让肠胃病患者都能享受这种良好的新技术,周殿元将1000册饱含心血的《纤维结肠镜检查法》单行本从广州市免费寄往全国各地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镜培训班办了一期又一期,1000多名学员遍及全国各地的568家医院。到70年代末,结肠镜技术已成为我国广泛使用的消化病诊疗技术。此后,周殿元又率先在国内介绍了纤维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的经验,他采用的长蒂大息肉的紧密切除法和内窥镜
下钳取胆道蛔虫病术,都早于国内外报道。
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周殿元始终认为,病人的利益是为医者最根本的利益。
美国某型电子内镜是世界上最先研制成功的电子胃肠镜,1984年,公司代理商找到周殿元:产品要打入中国市场,希望由他来试用推广。5万美元一台的电子胃肠镜,对于经费紧缺的周殿元来说,好比雪中送
炭。然而一试用,他却发现这种镜子质量有问题。周殿元要求这种镜子在改进前不要在中原地区卖,对方却提出把它免费送给他。周殿元明白,只要自己收下这个镜子,就等于在中国为这种劣质洋货签发了通行证,
他坚决拒绝了对方的“好意”。
一种治疗胃病的新药上市后,经销公司找到周殿元,希望借他的声望办一个学习班。周殿元发现此药疗效不错,但价格昂贵,广泛推广不适合中国的医疗消费国情,拒绝出面作宣传。为此,有人说周殿元不是现代脑子,不会变通。周殿元理直气壮地反驳道:“我对现代非常了解和理解,现代人很多思想观念要转变,但公与私的界限没有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此后,凡是医药公司来推销新药,只要是病人认同的,不给一分钱他也热诚宣传;疗效不好或价格昂贵的,给再多的好处也休想得到他一句好话。
为民育英才不悔青丝白
今年7月7日早晨六点钟,在美国攻读博士后的王继德刚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走下飞机,就从迎接他的人群中一眼认出了满头白发的导师周殿元教授。他顿时眼眶一热,还没等他开口,周殿元已经快步走到他跟前,紧紧握住王继德的手深情地说:“我们大家都欢迎你回来啊!”原来,周殿元担心王继德同机携带的价值5万多元的实验试剂不好过关,同一位院领导早晨5点多钟就赶到机场,和有关部门协商,终于使这批
试剂安全顺利运回医院。
周殿元正是这样毕生致力于祖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他要求学生把老百姓放在自己的心坎上。他有两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先后到西藏自治区和青藏高原代职工作。第一位是当时的消化科副教授杨希山。这位在回肠粘膜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青年学者,在周殿元的支持和鼓励下,1995年成为我军第一位志愿到西藏工作的博士。在西藏工作的一年中,他把导师的内镜技术传遍雪域高原,为无数藏民解除病痛。第二位是现在的消化科副教授姜泊博士,在艰苦的青藏公路上,他把自己所学全部应用到服务边防军民之中,并想办法为边疆人民引进厂家赠送的价值50多万的先进设备。谈到自己的成长进步,现在已是南方医院院长的杨希山教授深情地说:“我虽然也是农民的儿子,但如果没有周教授的言传身教,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在对待病人的感情上,导师给了我深刻的影响。”
周殿元影响的是一代人,是一个学科。在他培养的69名研究生中,先后有16人次在国家、军队和广东省获得科技成果奖,21人次获“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百名医学科技之星”等称号。在
他科里,年青人个个有课题,中青年骨干人人有成果,教授们全部有专著。1998年,周殿元带领学生完成的“幽门螺杆菌与海尔曼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及诊治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