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925年成立光华大学商科银行学系;1997年在原金融系、国际经济系国际金融教研室及农经系农村金融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金融学院;1998年金融学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属重点学科,金融学开始招收博士后;2000年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2002年金融学科在教育部的评审中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一,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通过教育部全国重点学科评审;《投资学》被评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010年《货币金融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985工程“金融学科群与中国金融创新发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立项建设;2012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现代金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金融学名列中国大学重点院校2011-2012年国家重点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与科研指标评定及专业排名全国第一;2013年获批国家级实验室—金融虚拟仿真实验室,为中国大陆首家通过CFA(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创立课程认证计划认证学院;2015年再获CFA协会合作伙伴认证,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个同时获得CFA两项殊荣的机构。
大学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现实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培养金融领袖,引领知识创新”为发展愿景,凝练“诚信、创新、开放”的院训,坚持“依托行业优势和校友优势,并转变为办学优势”的办学思路,明确“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研究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金融卓越人才,打造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金融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学科优势明显,办学层次完整,在中国金融行业和金融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学科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5年光华大学商科银行学系。1997年在西南财经大学原金融系、国际经济系国际金融教研室以及农经系农村金融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金融学院;1998年金融学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属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开始招收博士后;2000年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2002年金融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中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一,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通过教育部全国重点学科评审,蝉联国家重点学科,“金融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并承担“经济管理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2009年承担“第二类特色专业金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投资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010年《货币金融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985工程“金融学科群与中国金融创新发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正式立项建设;2012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现代金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成为中国大陆首家通过CFA(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创立课程认证计划(CFAUniversityRecognitionProgram)认证学院;2014年获批国家级实验室——金融虚拟仿真实验室;2015年再获CFA(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合作伙伴(CFAProgramPartners)认证,成为中原地区大陆唯一一个同时获得CFA两项殊荣的机构;2016年与美国道富银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共建校外实习基地;2017年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国际风险数据分析联盟CDAR签署合作协议。
金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知名学者如彭迪先、何高著、梅远谋、程英琦、温嗣芳、柯瑞祺、汪桂馨等先后在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改革开放后,涌现出一大批著名金融学者,如曾康霖、何泽荣、冯肇伯、刘锡良、林义、卓志、刘俊、殷孟波、陈野华、张桥云、赵静梅等。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7人,教授20人,副教授30人,讲师20人,聘请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刘俊教授担任金融学科带头人,多伦多大学韩冰教授担任金融学科负责人,另外聘请著名的“Diamond–Dybvig银行挤兑模型”的创立者菲尔·迪布韦克(PhilipH.Dybvig)等73位学界和行业专家为学院特聘兼职导师。
金融学院下设金融系、金融工程系、信用管理系、金融双语教学中心、CFA教学与培训中心。金融学专业创建于1978年,为我校历史悠久的品牌专业、国家级重点学科;金融工程专业开设于2001年,在全国首批开设该专业的五所高校中独具特色;金融学双语实验班创立于2002年,是西南财经大学首个双语实验教学项目,国际化特色鲜明;信用管理专业于2016年首次招收本科生,为国家培养大数据信用分析和金融科技高级专业人才,是国内极少的交叉、新兴和特色专业;金融学CFA国际化实验班2016年首次招收本科生,致力于培养国际特许金融分析师。2020年,金融科技专业开始招生;学校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学士项目金融学(智能金融与区块链金融)开始招生。
金融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创新型学院,在学校大金融学科群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三年,金融学院教师在S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40篇,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2篇,在国内国内顶级期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经济学》等发表论文37篇,在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TheoreticalEconomics,JournalofBusiness\u0026EconomicStatistics等世界一流期刊发表论文19篇,在FinanceManagement、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InternationalReviewofEconomicandFinance等世界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5篇,出版学术著作11部。在科研课题方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社科基金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省部及地市厅局级重点(重大)项目1项,高级别课题数量稳步增长。
金融学院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和团队优势,通过信托与理财研究所、金融创新与产品设计研究所、微型金融研究中心、资本市场与资产管理研究中心、公司金融研究所、中国微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投资估值研究中心、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等院属研究机构,瞄准重大实际问题,坚持“服务政府、服务金融机构”两个面向,以“决策咨询意见、调研报告、技术支持、高质量培训”等为主要形式,以“项目+团队+研究所”为主要载体,实践“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助力学校中国西部财经智库建设,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集团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都银行、成都市农商行、华西证券、华鑫证券、国海证券、中信期货有限公司、华西期货、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同兴小贷、合力担保、蓝洋金融、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众多业界机构在高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战略咨询公司、专题培训等方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学院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德国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英国埃克赛特大学、日本长崎大学、都柏林城市大学等27所国外高校,以及美国花旗银行、高盛、日本冈三证券等国外金融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本科生毕业去向主要为:国内攻读硕士学位约占30%;赴美国、英国等国外高校继续深造约占30%;直接就业约占40%,工作单位主要分布在各类金融机构。
历史沿革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科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部货币信用教材《货币信用论大纲》就是由金融学科教师彭迪先编著,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书于1956年被译成日语在日本三和书店出版。1952年以后,彭迪先、留法博士梅远谋、何高著、留英学者程英琦、温嗣芳、柯瑞麒、汪桂馨等知名学者学成归国,在学校从事货币学说、国际金融、财政信贷等教学科研工作,为我校金融学科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金融专家,如曾康霖教授、何泽荣教授、冯肇伯教授、刘锡良教授、林义教授、卓志教授、刘俊教授、殷孟波教授、陈野华教授、张桥云教授、赵静梅教授等。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1人,教授18人,副教授36人,讲师12人,聘请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刘俊教授担任学科发展顾问,多伦多大学韩冰教授担任金融学科负责人,另外聘请了著名的“Diamond–Dybvig银行挤兑模型”的创立者菲尔·迪布韦克(PhilipH.Dybvig)等62位学界和行业专家为学院特聘兼职导师。
院系概况
金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400余名、硕士研究生800余名,博士研究生50余名,此外还有形式多样的高级金融人才在职培训,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重点金融人才培养基地。逾万名金融学院校友已经成长为金融、经济部门和各行业的领袖和中坚力量,部分校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银行等著名机构任职和海内外大学任教。
人才培养
学校大力推进重点学科的突破、优势学科的跨越、支撑学科的崛起、新兴学科的培育,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金融学科群。
学校现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专业和统计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涵盖31个二级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有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及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41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75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16个硕士专业学位),32个本科专业,27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
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国内唯一以“中国”冠名的国家级金融研究机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现代金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以及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教学与科研机构。
学校坚持“质量优先、内涵发展”战略主题,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发展主线,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着力重点,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
协同创新中心
国内第一个经济学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7月22日,由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联合组建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在上海市揭牌成立,这是我国首个经济学协同创新中心,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现代经济学为协同枢纽,提升现代经济学协同创新能力。
“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由三所高校的经济学院共同打造,集聚国家统计局、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美联储、法国图卢兹大学等已达成初步意向的协同单位的创新资源,凝聚海内外的研究力量,促进学科与学科的协同、国内与国际的协同、理论与实践的协同,破解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为中国重大经济决策提供研究建议,为国家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经济学人才,打造国家急需的世界一流经济学科。
国内第一个金融类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8月25日,由西南财经大学牵头,国家审计署、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及武汉大学等共同发起组建的“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在成都宣布成立。中心基于国际政治经济重构,瞄准国家金融改革发展急需破解的重大问题,发挥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科和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相关学科综合优势,整合国内外高校、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创新资源,探索重大金融问题协同研究、拔尖创新金融人才协同培养的体制和机制,促进新的交叉学科的产生,为我国经济和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政策支持,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金融政策和金融理论研究中心、金融人才培养基地、金融文化传播阵地。
金融学科是学校“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学科,也是国家重点学科。长期以来,本学科注重金融基础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同时坚持为国家金融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特别是当本学科在1995年被列为学校“211”工程重点学科以来,加强了国家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风险防范、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国际化、金融电子化、金融市场、公司金融等方面的理论与实务的研究。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为贯彻国家教育部的4号文件精神,我院在金融改革、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管理的研究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1996年以来出版专著50部,承担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50项,校级课题72项,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880余篇,有多项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获得荣誉
1998年,金融学院金融学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属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开始招收博士后
2000年,金融学院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教育部唯一国家级金融研究基地)
2002年,金融学院金融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中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一,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金融学院再次通过教育部全国重点学科评审,蝉联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金融学院“金融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7年,金融学院承担“经济管理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
2009年,金融学院承担“第二类特色专业金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
2009年,金融学院《投资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2010年,金融学院《货币金融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2011年,金融学院985工程“金融学科群与中国金融创新发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正式立项建设
2012年,金融学院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现代金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
2013年,金融学院曾康霖教授荣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2013年,金融学院成为中国大陆首家通过CFA(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创立课程认证计划(CFAUniversityRecognitionProgram)认证学院
2014年,金融学院获批国家级实验室——金融虚拟仿真实验室
2015年,金融学院再获CFA(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合作伙伴(CFAProgramPartners)认证,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个同时获得CFA两项殊荣的机构
2016年,金融学院与美国道富银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2016年,金融学院曾康霖教授、刘锡良教授荣获第二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
2017年,金融学院应用经济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
2017年,金融学院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国际风险数据分析联盟CDAR签署合作协议
2017年,金融学院以创始机构身份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DAR金融科技实验室
2017年,金融学院《公司金融学》慕课荣获2017年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称号
2018年,金融学院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2019年,金融学院与中国建设银行建行大学合作共建国内首个私人银行教研中心
2019年,金融学院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正式启用
2019年,金融学院《公司金融学》慕课入选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020年,金融学院成为GARP(全球风险管理专业人士协会)学术合作伙伴,为中国大陆第三家
2020年,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金融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2020年,金融学院《货币金融学》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2021年,金融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科排名
一、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imesHigherEducationWorldUniversityRankings),又译THE世界大学排名,是由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HigherEducation,简称THE)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与QS世界大学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公认的四大较为权威的世界大学排名。在2021年世界大学排行中西南财经大学位列总排名501-600,位列国内财经高校第一名。
二、由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u0026WorldReport)最新发布的的2021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国内大学经济学与商学专业排名国内仅13所学校上榜,西南财经大学位列第八位。
三、在科学教育评价网版2017-2018金融学专业大学排名(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中,金融学专业排名第一的是西南财经大学。
四、人民日报本科毕业起薪最高的6大专业——金融学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起薪均值第一名。
五、2012年2月21日,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开发的《2012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正式出版,西南财经大学在经济学门类竞争力排行中名列全国第二。
六、财经类院校排名(来源: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
2010年
2009年——空缺
2008年
2007年
基础条件
金融学科拥有较为完备的实验室和物质设备条件。学校“211工程”设有金融科研实验中心、金融干部研修中心、证券研究实验室、货币与证券陈列研究室等建设项目;并有中国人民银行建在该校的“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依托学校丰富的金融及经济类图书文献资料条件,建有金融文献资料中心。这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及物质设施为本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校一景
近年来,学院教师科研成果丰富,主要有殷孟波教授主持的:《中国金融风险研究》专著同时获2002年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和四川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其《西南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论文2003年获四川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张合金教授主持的:《投资规模调节论》专著获四川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冯用富教授主持的:《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固定汇率的缺陷―――兼中国的选择》论文获第五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评选三等奖,同时获四川省第九次金融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曾志耕副教授主持的:《组建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负面影响及对策》论文获四川省第九次金融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充分发挥金融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优势,着力研究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繁荣经济科学、服务金融事业、发展地方经济的研究特色。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经济与管理研究院(RIEM)、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科研成果19000余项,完成了4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以及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横向应用课题,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30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标项目数量位居全国财经院校前茅。教师及研究人员出版的成果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学校出版社连续6年3届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良好出版社”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国“先进高校出版社”。《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和“双效(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两刊连续三届均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学校是西部地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每年都要举办和承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中国金融论坛”、“海峡两岸会计、统计、金融学术研讨会”、“中德货币政策研讨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学年会”、“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中国研讨会”等重要的大型学术会议,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经济学家》期刊:学术质量排名全国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期刊第二。
《财经科学》期刊:2008年全文转载量(率)排名经济学类期刊第8位。
学术资源
西南财经大学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服务设施,教学场地充足、设施齐全,学生住宿条件好;学生食堂为四川省省高校示范食堂。图书馆馆藏文献已达232万册(含电子图书),现拥有各类型及自建数据库50个,生均图书馆面积在部属院校中排名第一,文献资源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货币证券博物馆是全国直属高校和西南地区唯一的货币证券博物馆。中国金融数据中心采用甲骨文公司提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密歇根大学提供的数据应用软件,收集了近20年的国家金融数据,创建了金融学科门户网站-“中国金融信息港”,成为服务于我国金融研究与教学的综合金融信息系统和国际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学校构建了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和集成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校园网光纤到户,网上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整体信息化居于全国财经类院校先进水平。体育设施完备,建有2座体育馆,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57个球类运动场及2个标准游泳池。
文化传统
西南财经大学精神
经世济民,孜孜以求
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历经沧桑,广大师生关注经济,关切民生,执着追求,共同铸就了“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它是学校师生胸怀国计民生,刻苦钻研,探索真理,勇于实践,艰苦创业,致力于以财经科学促进经济发展,献身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源泉和不竭动力。
“经世济民”,是我国古代圣贤对“经济”一词的理解。《抱朴子·审举》谓:“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之略。”《晋书·殷浩传简文(司马昱)答书》:“足下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可见,“经邦济世,强国富民”是历代中国有志向、有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经济学应该是“经世济民”之学,充分体现经济学厚生、惠民的人文主义思想。“经世济民”,是以探求经济运行规律为己任的经济学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它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最广大人民造福之中,这是社会进步需要的个体素质的完善与人格信念的升华。
“孜孜以求”,孜孜者,汲汲也,勤勉,不倦、不息也。《尚书·君陈》谓:“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形容每天不倦努力,不耽于安逸舒适。《资治通鉴·陈纪九》:“朝夕孜孜”。皆有孜孜不倦,执着刻苦,上下求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贪图安逸享受的意思。
走过半个世纪风雨历程,西南财经大学几代师生将通过艰苦创业形成的、具有深厚财经专业底蕴的大学精神不断传承、升华,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作为大学精神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是教师和学生的理想追求与精神支柱;作为教师风范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折射出教师的自身修养和思想境界;作为教育理念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指明了学生成才的根本方向;作为办学宗旨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昭示着学校服务于金融、经济建设事业的神圣职责。
光华铁树
学校光华校区明德楼前耸立着一株挺拔的铁树,它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光华铁树是1939年,由当时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师生们种下的。那一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表达对抗战胜利的渴望,校长谢霖带领师生们筹资买来了一棵双株的铁树幼苗在校园内种下。这株铁树树形奇特,为“V”型,师生们以此来象征对抗战胜利的祝愿。
铁树从此屹立在光华园中,默默地见证了光华园数十载的发展历程。铁树,渐渐成为了光华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精神的象征,成为了光华师生爱国情怀的写照。因此,此树被命名为“光华铁树”。
光华历史
西南财经大学的光辉足迹始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东海之滨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5月,震惊中外的“五惨案”发生,上海市美国教会开办的圣约翰大学及其附属中学的华籍师生,积极声援爱国、反帝运动,愤然脱离圣约翰大学。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筹建起一所新的大学:光华大学。“光华”二字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里的《卿云歌》:“旦复旦兮,日月光华”,上海有两所中国人自办的著名的私立大学,一所是马相伯先生办的复旦大学大学,另一所就是张寿镛先生办的光华大学,两所校名都取自这首《卿云歌》。复旦、光华,象征着复兴中华,反抗帝国主义割宰和奴役的革命精神。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校长张寿深谋远虑,认为战事当头,中国“需才益极”,宜使“光华精神播于西南”,于是决定在地处内陆的成都设置光华大学分部。1938年6月,光华大学张寿镛校长视察成都分部返沪之后致函成都分部创办人谢霖:“光华大学虽为避难分设入川,然亦正可籍此在川留一永久纪念,以谢川人,嗣后既有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造就东南学子,又有成都分校造就西南学子,将来长江上下游两校毕业同学,合力报效国家社会,东西辉映,岂不懿!”
在成都分部创办人、我国会计师制度创始人谢霖等人的悉心经营与川内各界人士的鼎力赞助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建设得颇具规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1945年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返沪,成都分部被赠予川内地方人士接办,更名为“成华大学”,以表达与光华大学的兄弟情谊。成华大学继光华而立,“为迁川各大学仅存之硕果”,四川高等教育从此得以增添一支重要力量。1949年7月,谢霖在《光华大学分设成都始末记》序中写道:“期后之来者,知我光华大学,不特上海该校,树人已多,蜀中犹有治国之才,并使之有谊属兄弟之成华大学,分别存在于无穷”。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1952年、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以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成华大学)为主体并入中国西南地区另外十六所财经院校、系科合并,组建成立了西南财经大学。其他十六所学校及系科包括:成都会计专科学校、华西大学经济系、川北大学企业管理系、贵州大学企业管理系、西南财政学校、重庆大学商学院和法学院、正阳法商学院、中国公学、相辉文法学院、重庆财经学院、求精商学院、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三处。在这些大学中,中国公学创办于1905年,是我国留日学生鉴于日本侮辱中国留学生,愤而回国创办的。重庆大学商学院延续着首任院长马寅初的严谨治学与爱国精神,西南革大与西南财政学校则发展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精神。其它被组建的每一前身也都有着自己的光荣历史。犹如百川归海,十七所学校汇聚在一起,诞生了一所完全崭新的大学,也形成了一股奇异的凝聚力,在以后半个世纪的奋斗与求索中,激励着人们不断锐意进取、奋然前行。
西南财经大学校歌
黄埔浣花风雨长光华柳林谱华章
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千里之行为了梦想
经世济民共担当
孜孜以求兴国邦
啊swu-fe
永恒的家园,思想的殿堂
参考资料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介绍.-.2021-06-06
学院历史.-.2021-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