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锴
林锴(1924-2006年5月24日),亦名林楷,福建省福州市区人,画家、书法家、诗人、篆刻家、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林锴自幼就喜欢画画,高中毕业后考入福建省师范专科学校的艺术科,受业于谢投八、林子白诸老师,学画才步入正轨。1947年,林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1950年,林锴从艺专毕业后被分配到辽西省(今辽宁省)康平县当中学美术教师,1951年,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创作室专职画家,1954年,林锴早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妇女主任》在《连环画报》上刊载,1957年,林锴下放高邮市农村劳动锻炼近一年。1959年,他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绘制了大型历史画《高楼寨大捷》。1963年,他画了三年的连环画《甲午海战》问世。“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下放,1972年,他从干校回京,恢复了工作,这期间,指导贾浩义等人创作了连环画《艳阳天》。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创作室,任专业画家。1994年7月,林锴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林锴于2006年5月24日在北京逝世。诗、书、画、印他都会,并且各具特色。
林锴作品《牲口评价大会》曾获得北京市青年美展国画一等奖,作品《甲午海战》曾获得全国首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获二等奖,其中国古代诗歌曾连获四次国家级诗词大奖赛大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林锴于1924年出生,是福建省福州市区人,家住杨桥巷。林锴自幼就喜欢画画,但家里没有这个环境,家中也没有擅长画画的人。他那时正念小学,邻居有个高中生会画画,受高中生的影响,林锴到户外画水彩。高中毕业后考入福建省师范专科学校的艺术科,受业于谢投八、林子白诸老师,学画才步入正轨。他对中西画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很认真,又时常去拜访福州市老画家陈子奋,陈老诗书画印兼擅,颇受其教益。1947年,林锴去报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并考取国画系,第一年学基础课;第二年由黄宾虹、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郑午昌几位大师授课。林锴在学习时期,主攻山水专业。开始临摹古法,以“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为主攻方向,旁及“四僧”“八怪”,也兼向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诸家的作品,他感到传统方法太陈旧,要加以改进,就必须汲取其他画种的长处,因此课余常常跟随西画教室的同学外出作西画写生。每周除专业技法外,还设有书法、篆刻、诗学、美术史及各门理论课。
职业经历
1950年,林锴从杭州艺专毕业之后服从分配,到辽西省(今辽宁省)康平县当中学美术教师,教了一年美术后感到生活很不习惯,他原来的校长江丰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将他推荐到人民美术出版社。1951年,林锴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创作室专职画家,林锴以美术创作为主,也做一部分编辑工作。他创作了大量连环画、年画、插图、宣传画。1954年在《连环画报》上刊载的连环画《妇女主任》,是林锴早期的一部重要作品。1955年,他又创作了《翠岗红旗》《界碑》等较有影响的作品,次年,他创作的《牲口评价大会》(中国美术馆收藏),获得北京市青年美展国画一等奖,作品水粉画《读书》由国家选送参加东欧青年画展,1957年,林锴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绘制抗日题材《鬼子的汽艇又来了》,同年下放高邮市农村劳动锻炼近一年,不劳动的空余时间,参加创办高邮、扬州市两地艺校,培养当地的文化馆美术骨干。
1959年,为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绘制大型历史画《高楼寨大捷》。1963年,他画了三年的连环画《甲午海战》问世,为了表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多次到山东威海等地写生,体验生活,经过多次修改该画稿。《甲午海战》是林锴连环画中的一个较高成就,在1963年全国首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获二等奖,同年,为配合纪念曹雪芹诞生200周年,文化部调他与刘旦宅、贺友直共同绘制大型水墨组画《曹雪芹传》12幅,参加展览。
“文革”中,林锴先是被莫须有的罪名关了8个月,接着去咸宁市的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基本上被剥夺了创作的自由。干校期间,林锴与刘继卣等人曾在武汉市辅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的美术干事。“文革”之后,林锴转向中国画的创作。1972年,他从干校回京,恢复了工作,这期间,指导贾浩义等人创作了连环画《艳阳天》。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创作室,任专业画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林锴陆续出版的《林锴书画集》《林锴书画》几本画册,基本以花鸟为主。1990年台湾出版《林锴书画集》。1994年7月,林锴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林锴曾是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画院名誉院长。
逝世
林锴于2006年5月24日在北京逝世,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8日在顺义潮白陵园举行。
个人作品
绘画作品
书籍
人物成就
在五十多年艺术创作中,创作了不计其数的诗书画印作品,发表在各报章杂志上,并举办个人画展及参加中原地区国内外各种展览,且多次获奖。截至2016年钓鱼台国宾馆仍张挂着他的十余幅作品。
创作特色
书法特点
林锴的书法虽然篆隶楷行草很有特点,但主要成就在行草,他的用笔介于北碑和章草之间,有碑的线雄强老辣,又有章草的收锋内敛,字型则围绕人们常见的形态与可作绘画观赏之间游走,独创出一种个性鲜明的新的审美样式。
章印特点
林锴章印中的字体线条独特,林锴的篆刻,远挹汉印妙绪,近取邓石如、吴昌硕、来楚生诸家。他的篆刻,变化多样而不失规范,独创拙重雄浑、苍劲老辣的风格。
山水画特点
林锴笔下的山水,以真山水为范,奇峰壁立,气势峻伟。以多年养成的金石般书法线条勾勒,用笔高度凝炼,纵横奇峭而又趣味横生,并施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层层互用;在章法上重视繁简、疏密、虚实的统一;终使笔下名山大川气势磅礴,自成一格。
社会任职
家庭关系
个人生活
林锴父亲林达文在北京海军机构做秘书,20多岁时死于伤寒。林锴幼时画中国画就买点宣纸在家里画。迷恋赵之谦,继而学习魏碑,学魏碑先学《张猛龙碑》方笔,进而爱好《嵩高灵庙碑》、大小爨;圆笔则喜《石门铭》《瘗鹤铭》,他曾把积攒下的一百多首旧体诗送请潘天寿先生批改。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林锴先生道德高尚,淡泊名利,提携后学不遗余力。他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以来,关心和支持馆里的工作,多次参加赈灾书画义卖,向抗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医护人员、向中国派赴东南亚海啸灾区救援队员赠送书画作品,向受灾地区和贫困地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充分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其高风亮节受到馆内同仁的敬重。(中央文史馆评)
林锴老师是国立杭州艺专国画系毕业的高材生,在中国国内已颇有知名度,所绘宣传画、连环画出版很多,特别是他用中国画形式创作的连环画《三岔口》,很有独创性。(当代著名画家周蕴华评)
他的人物画,能够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造型准确,形象生动,令人叹服。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青年出版社请林锴为《白洋淀纪事》绘制插图。林锴通过仔细阅读孙犁的作品,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生活场景,这些插图均为国画体裁,构图饱满,虚实相间,既有人物,又有风景,线条厚重婉转,色彩清新明丽,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和山地气息,是用传统笔墨描绘现代题材的成功尝试。(光明日报评)
想品画又为诗所迷,欲赏印更被书所摄。”"这是林锴书画作品给予观者的感觉。林画苍莽雄肆而富有金石趣味,林诗清苍劲峭亦淡雅飘逸,林书苍茫郁勃且浑厚古朴,林印以险出平又离险得安。林画林书中均盖以林印。一副作品,诗书画印四绝而统一。林锴打通了诗书画印之间的几扇门,出入自由,铸炼成自己的个性。正如书画家郑乃珗所言,“林锴书画贵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中有书卷气,诗依妙书法,因而其诗、书、画齐绝是公认的,不是自诩的。他的画品很高,是因为人品高,所以笔墨意境高超。(福建师范大学评)
林锴基本摆脱了古人的影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林锴笔下的山水,以真山水为范,奇峰壁立,气势峻伟,泉流飞瀑,高古自然,意境高远且宏阔;以多年养成的金石般书法线条勾勒,用笔高度凝练,纵横奇峭而又趣味横生,并施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层层互用;在章法上重视繁简、疏密、虚实的统一。他笔下名山大川气势磅礴,浑厚华滋,自成一格。林锴的书法虽然篆隶楷行草均有特点,但主要成就在行草,他的用笔介于魏碑和章草之间,碑的线,雄强老辣,又有章草的收锋内敛,独创出一种个性鲜明的新的审美样式。(寻根杂志评)
人物轶事
攒钱买画纸
林锴幼时画中国画就买点宣纸在家里画。那时一张宣纸二十几个铜板,每天家长只给三个铜板的零花钱,他把三个铜板攒下来,攒一段时间才能买一张纸。他喜欢画大画,一张宣纸几笔下来就没了,画完之后很后悔,为什么不裁小一点,但是下回再画的时候还是画大的。
参考资料
我的父亲:美术出版人林锴.出版商务周报.2024-07-29
林锴.福建省图书馆.2024-07-29
温馨长在水仙图——忆林锴先生.中国侨界.2024-07-29
诗书画印全能的文人画家——林锴.搜狐网.2024-07-29
林锴画选.豆瓣.2024-07-29
林锴书画.豆瓣.2024-07-29
苔纹集.豆瓣.2024-07-29
林妙可显赫家世背景曝光 祖辈优秀党员干部.中国日报网.2024-07-29
孙犁名作及插图背后的故事.百家号.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