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教
中国佛教派别。又称三阶宗、第三阶宗、三阶佛法等。隋朝僧人信行创立。因受佛教其他各宗的攻讦和封建王朝的禁止,传播300余年后,湮没不传。
内容简介
隋代僧人信行创立的一个教团组织。此教兴起于第六世纪之末,经过第七、八世纪的发展,前后约三百年间,屡受朝廷的禁止和各宗派的攻击。到了唐末以后,更被认为是异端邪说,乃日趋衰微,终于湮灭不传。
制度
三阶教又称为三阶宗、第三阶宗、三阶佛法,或简称三阶。这是依三阶教的教判而立名的。三阶教把全部佛教依时、处、人分为三类,每类又各分为三阶。所谓时的三阶,即以佛灭后初五百年的正法时期为第一阶,第二个五百年的像法时期为第二阶,一千年后的末法时期为第三阶。所谓处(即所依世界)的三阶,处有净土、秽土之分。净土是第一阶一乘所依的世界,秽土是第二阶三乘及第三阶世间众生所依的世界。所谓人的三阶,是依人的根机而区别的。第一阶是最利根的一乘,包括持戒正见与破戒不破见两种根机。第二阶是利根正见成就的三乘,包括戒见俱不破和破戒不破见两种根机。第三阶则为戒见俱破的世间颠倒众生的根机。
宗旨
三阶教以苦行忍辱为宗旨,每天只吃一顿乞来的饭,以吃寺院的饭为不合法。在路上行走,见人不论男女,一概礼拜。竭力提倡布施。死后置尸体于森林,供鸟兽食,叫做以身布施。反对净土宗所提倡的念佛三昧,主张不念接引佛,只念地藏菩萨。说一切佛像是泥,不须尊敬;一切众生是真佛,所以要尊敬。这些宗旨与当时佛教界的理论和行持很不协调,因此不断受到打击,终至断绝。
倍受打击
从信行圆寂后,至唐朝开元年间(594~725)前后百余年,三阶教曾遭到四次打击。最初是隋朝开皇二十年(600),禁断传行,但未能完全禁绝。其次武周代证圣元年(695)认为三阶教籍违背佛意,命尽数送礼部集中,作伪经符录处理。第三次是圣历二年(699)限制三阶教徒,除乞食、长斋、持戒、坐禅而外,其他行为都视为违法。第四次是开元十三年(725),命诸寺三阶院除去隔障,和大院相通,使三阶教僧与一般僧侣同居,不得别住;所有三阶教籍,全部除毁(《开元释教录》卷十八)。
作品记载
天授时代《开元释教录》谓三阶教以信行为教主,别行异法,似同天授(即提婆达多),立邪三宝之破僧团。
武周时代(690~705)对于三阶教的活动虽曾两度禁止,但对于三阶教的无尽藏(提倡布施,积聚财物,分为三份,一份给全国修理寺塔,一份施天下贫穷老病,一份自由支配)行却有意推行。如意元年(692)朝廷命三阶教名僧法藏(注:华严宗三祖)于东部洛阳福先寺监督无尽藏;长安中(701~705)又请他监督化度寺无尽藏。法藏寂于开元二年(714),生平对于信行的‘普敬认罪之宗,将药破病之说’的三阶学说很有心得(《大唐净域寺法藏禅师塔铭》)。这说明武周时代尚有三阶教徒的活动。
此外,从越王贞(李世民子)撰的〈信行禅师兴教碑〉及《瑜伽法镜经》的流传看来,天授圣历二年(699)再度禁三阶教,至开元十三年(725)更加严禁为止,二十七年之间三阶教还是相当兴盛的。〈信行兴教碑〉撰于神龙二年(706),碑文对于信行还是备极赞叹,可知当时僧俗对他的崇尚(见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三)。《瑜伽法镜经》为三阶僧师利伪造(《开元释教录》卷十八)。据经末题记,作景龙元年(707)室利末多三藏翻译,沙门师利笔受缀文,参加详定的有昭文馆学士沈佺期、薛稷等十一人。显见当时三阶教徒还是有相当活动的。
(713),对三阶教所创设的无尽藏开始取缔,禁止信徒对它施钱(《禁士女施钱佛寺诏》)。后又命令以化度寺无尽藏的财物、田宅、六畜等,分散与京城观寺,以修理破坏尊像及堂殿桥梁,有余归化度寺常住所有(《分散化度寺无尽藏财物诏》)。
李豫、德宗时代
(762~804),三阶教又有复兴的迹象,特别是德宗贞元时代(785~804),可视为是三阶教最后活动的时期。据日本所传古写本《贞元释教录》卷二十八记载,当时京城内五十五寺各有三阶禅院,其住持相续达二百余年,僧尼二众有千人以上,都奉三阶教法。贞元十六年(800),化度寺僧善才等还状请三阶教籍入藏获准,于是信行的《三阶集录》等三十五部四十四卷,又被圆照编入《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这些三阶教籍从《开元释教录》的伪目中解放出来,被列入于经录的正目(冢本善隆《续三阶教资料杂记》)。但现存宋、元、明三本《贞元释教录》此段已被后人删除。十三世纪时日僧道忠(?~1281)的著述中,亦传《贞元录》中有三阶教籍四十四卷存在(道忠《释净土群疑论探要记》)。
佛法分类
普法
三阶教将佛法分类为普法和别法。所谓普法,即于法不分大小,于人不辨圣凡,普信普敬,不尊此法而斥他法,所以名普。此亦名生盲众生佛法,谓如生盲不分众色。
别法
所谓别法,是分别大小乘法和圣贤凡夫,所以名别。此亦名有眼众生佛法,谓如有眼众生,能见差别色等。三阶之中,第一阶机唯学一乘法;第二阶机唯学三乘法,所学各别,是名别法。具称别真别正法。第三阶机有空有偏见故,若偏学大乘或小乘,爱此憎彼,必造成谤法之罪,故第三阶相应之法,名为普法。具称普真普正佛法。
观点
三阶教认为佛灭千年以内,还有利根真善正见成就的圣人,可用第一、二阶的别佛别法,但此后即没有圣人,而只有一些怀着空见有见的破戒众生,故须依第三阶的普佛普法。在隋朝时当末法,处为秽土,人则戒见俱破,正属第三阶机。故对根起行,必依普法才能相应,而以普法为三阶教立教的基础。
佛教
三阶教皈依的佛有五种,即真佛、应身佛、形像佛、邪魔佛(外道诸神、佛菩萨所变应身)、普真普正佛。而普真普正佛又有四种,即如来藏佛、佛性佛、当来佛、佛想佛,所谓普法四佛。依三阶教教义所说∶一切迷于现实的众生,从其本有可以为佛的可能性,即如来藏或佛性来看都是佛,因此一切众生即为‘如来藏佛’和‘佛性佛’。其可能性开发实现时便成为佛,故一切众生都是‘当来佛’。对一切众生皆作佛想,故一切众生都是‘佛想佛’。由于世界众生无不为佛,故四佛实际是一普佛,这就是普佛思想(信行《对根起行法》)。
普法教义
对人既无差别,对法又无爱憎,故对一切已成未成诸佛主张普敬,但与普敬同时又说认恶。唐临《冥报记》说∶‘信行又据经律,录出《三阶佛法》四卷。其大旨劝人普敬认恶,本观佛性,当病授药。’普敬是敬他,认恶是认识自身的过恶。‘所谓敬他身上八种佛法,自知己身有十二种颠倒’(《对根起行法》〈普法佛教王问答〉)。八种佛法,即《维摩经》〈香积佛品〉中所说的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于诸菩萨视之为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等八种。十二种颠倒是认恶的标准,即分析颠倒的想法。如认魔作佛,唯见其善,认佛作魔,唯见其恶,这是善恶颠倒。又一切顺我心者,只见其善,以无善为善,以小善为多善,以善摄恶,俱作善解;反之,违己心者,唯见其恶,以无恶为恶,以小恶为大恶,以恶摄善,皆作恶解。这是内外颠倒等。普敬就是以一切众生为如来藏佛,而加以尊敬,这是基于普佛普法思想因而主张普敬。但因末法众生具有空有邪见,故一面教以普敬他人,一面劝他自己认恶。因此认恶之说和普法普敬教义有相连的关系。
普法特色
在《三阶佛法》卷二中用二十四段作具体说明,即前五段述依普法可以使诸邪恶顿灭,后十九段明依普法可以使诸善不灭。主要阐明普法和别法的利害得失,强调先行普法,能顿灭无始以来乃至未得法忍以前一切邪恶。由实行普法故,能令一切佛、法、僧、众生、善行等不灭。宣称第三阶时是别法不治之病,只有普法药病相当。
三阶教认为隋朝时属末法,处是秽土,因而倡导对根起行的普法。其理论根据,是起因于先前译传的《大萨遮尼干子经》、《大集经》〈月藏分〉、《法灭尽经》等所说的末法到来的思想。因为隋代以前的佛教派别,都尊一经一法以立教,在三阶教看来都是别法,特别是和独尊弥陀一佛、《法华》一经的宗派没有调和的余地。因此三阶教后来受净土教徒的攻击也最猛烈。
三阶教主信行死了没有几年,费长房就批评三阶教旨说(大正49·105b)∶‘夫涅一理,趣有万途。(中略)信行此途(三阶教),亦是万之一术也。但人爱同恶异,缘是时复致讥。’(《历代三宝纪》卷十二)可知三阶教的学说在当时已遭到非难。《开元释教录》对于信行的撰述,也认为是‘乖反圣旨,冒渎赵恒’。而正面攻击三阶教的,是怀感在所著的《释净土群疑论》批评十五家异说之中,更着重批评了三阶教。他说信行的宗途,引文解义,常与圣教一倍相违。又慨叹三阶教自误误人,灭正法眼。后来怀信的《释门自镜录》说洛阳福先寺某僧,见信行殁后变大蛇身,对三阶教徒进行人身攻击。可见当时宗派矛盾的尖锐。
三阶教徒依普法的教义主张所谓普行,即普施组织的‘无尽藏行’和普礼仪式的‘七阶礼忏’等。
关于无尽藏施的意义,如《像法决疑经》强调集体布施的功德说(大正85·1336b)∶‘若复有人,多饶财物,独行布施,从生至老不如复有众多人,不问贫富贵贱若道若俗,共相劝化,各出少财,聚集一处,随宜布施贫穷、孤老、恶疾、重病困厄之人,其福甚大。’三阶教即依此主张个人的一善一行必须融化于‘无尽藏行’,才能获得更大的福德(信行《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
社会活动
即依着这样的理论设立无尽藏院,作为实行普施的中心。韦述《化度寺无尽藏院》说∶‘寺内有无尽藏院,即信行所立。京城施舍,后渐崇盛。贞观(627~649)后,钱帛金绣,积聚不可胜计。常使各僧监藏,供天下伽蓝修理。燕凉蜀赵,咸来取给。(中略)武太后移此藏于东都福先寺,天下物资,遂不复集,乃还移旧所。’(《两京新记》卷三)又,《太平广记》卷四九三载∶‘其无尽藏财分为三分∶一分供养天下伽蓝增修之备,一分以施天下饥馁悲田之苦,一分以充供养无碍(斋僧)。’据此可知以长安为中心的化度寺无尽藏施舍范围,东至河北省、河南省,西至甘肃省、四川省。其施舍对象则兼悲田与敬田。
其次,三阶教的七阶礼忏,由信行编出有《七阶佛名》作为日常礼佛忏悔的仪式。据敦煌发现的几个写本《七阶佛名》,或称《礼佛忏悔文》,或称《昼夜六时发愿法》,内容次序虽有不同,但都是三阶教徒持诵的课本。《七阶佛名》的礼诵次序是∶敬礼常住三宝、叹佛功德、普光佛等五十三佛、释迦佛等三十五佛、宝集佛等二十五佛、忏悔文、梵呗文、说偈文、三皈依文、无常偈等。这一系列的宗教仪式,成为后世中国僧侣晚课及‘打普佛’等的母本。
礼忏方式
更具体规定于《昼夜六时发愿法》。其大纲是∶‘昼三夜三,各严香花,入塔观像、供养、行道、礼佛。平旦及午时,并别唱(称名)五十三佛,余阶总唱(五十三佛以外佛号概括唱念)。日暮初夜,并别唱三十五佛,余玠总唱。半夜后夜,并别唱二十五佛,余阶总唱。观此七阶佛如在目前,思惟大日如来所有功德,应作如是忏悔。’这些仪式也或多或少地为后世所继承。
集体林葬
三阶教徒还盛行一种集体的林葬(舍血肉身,收骨起塔)。如信行寂后,即依此项葬法,起塔于终南山鸣埠(一称梓谷)。其后信行的弟子本济、慧了、僧海、道安、裴玄证以及尚直(《金石续篇》卷六《尚直砖坟铭》)、管真(《陶斋藏石记》卷十九《管真墓志》)、管均(《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三十九《管均墓志》)等,也都依林葬法,陪葬于终南山信行的塔侧。后来陪葬的墓塔渐多,到了唐朝中期,遂建百塔寺,成为三阶教徒的圣地。到了开元年间(713~741)三阶教徒又渐实行火葬,如净域寺法藏寂于开元二年(714),门人即于终南山积着香薪,燃诸花叠,收其舍利,建塔于信行塔右(《净域寺法藏禅师塔铭》)。
三阶教籍
以类聚经文为主。故一部《三阶佛法》可说是《涅槃经》、《十轮经》、《大集经》等经文的丛钞。但其缺点是书题不一,分科繁杂,文句晦涩,解义纷乱。因此常受佛教其他派别所指摘。从《历代三宝纪》、《大唐内典录》以来,皆列载其书,惟《大周刊定众经目录》断它为伪书,《开元释教录》继之,列入于‘伪妄乱真部’内。后来《贞元录》虽一度把它重编于正统目录,但已难改变它为伪书的定评了。因此诸经录所著录的三阶教籍,早已全部失传。只有窥基《西方要决》、怀感《释净土群疑论》、智俨《华严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法藏《华严五教章》、善道《念佛镜》等,为了批判三阶教义而传下它的片段文义,略可窥其大纲。
据矢吹庆辉所说,在日本奈良正仓院文书中,有天平十九年(747)所写《明三阶教佛法》二卷、《略明法界众生根机浅深法》一卷等。可知三阶教籍在第八世纪时曾经传入日本。又十一世纪末,高丽·义天(?~1101)所撰《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三著录有《入道出世要法》二卷、《三阶集录》四卷,载明系信行所述。十三世纪时,日僧道忠(?~1281)撰《释净土群疑论探要记》,其中(卷六至卷八)广引信行《三阶佛法》及三阶教僧神《十轮经钞》之文,都是研究三阶教义的重要资料。由此可知三阶教虽在宋初已渐绝响,而三阶著述却流传于海外。
现存残卷
现存敦煌发现的三阶教籍残卷,有《信行遗文》、《三阶佛法》四卷、《三阶佛法密记》卷上、《对根起行法》、《无尽藏法略说》、《大乘法界无尽藏法释》、《七阶佛名经》、《信行口集真如实观起序》卷一、《普法四佛》、《如来身藏论》等,还有目录类的《人集录都目》、《龙录内无名经论律》和伪经《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等。
信行的门下,著名弟子有净名、僧邕等,相随徒众有三百余人(裴玄证撰〈信行禅师铭塔碑〉)。这些徒众都相随信行二十多年,是三阶教团的核心人物。净名的事迹未见记载。僧传记,见于《续高僧传》卷十九。该传说他精通经论,严持戒法,曾随信行入京,信行寂后,总领三阶徒众。信行塔铭的撰者裴玄证,也是信行弟子,信行的著述多由他笔记。因他晚年还俗,道宣仅于信行本传末附记其人而已。此外,直接从信行受教的,还有西京慈门寺的本济、光明寺的慧了、真寂寺的慧如、相州慈润寺的灵琛,以及当时宰相高颎等。
著名人物
信行
(540~594),河北魏郡人,他十几岁时出家,在相州(今河北临漳县)法藏寺、光严寺刻苦修学,养成了和一般僧侣不同的见解(《历代三宝纪》)。开皇三年(583)舍戒,亲服劳役,并倡导十六种无尽藏行。后被召入京,先后在化度、光明、慈门、慧日法师、弘善五寺建立三阶道场,著书四十余卷,开皇十四年(594)圆寂,年五十四。
本济
(562~615),曾从信行口传三阶教义,为五众别部所崇敬,著有《十种不敢斟酌论》六卷。其弟善智,亦服信行,为入室弟子(《续高僧传》卷十八《本济传》)。
慧了
(?~656)从信行受业,后得李世民礼遇,特命大臣萧瑀等和他谈论佛法,是唐初一个博学的三阶教僧(《金石续篇》卷五《慧了法师塔铭》)。
慧如
(?~618)师事信行,因坐禅有得,为徒众所推敬(唐临《冥报记》)。灵琛,为相州慈润寺僧,似为信行初期弟子之一(《八琼室金石补正》《灵琛禅师灰身塔铭》)。
高颎
(?~607)为隋朝名臣,以平陈有功,进爵齐国公。他为宰相时,闻信行盛名,奏请至京,舍宅为真寂寺,以奉信行(唐临《冥报记》)。此外,如武周时代(690~705)监督无尽藏的法藏、李显景龙时代(707~709)伪造《瑜伽法镜经》的师利、德宗贞元时代(785~804)编《三阶集录》的化度寺僧善才,及见于金石记载的荐福寺大德坤(《金石萃编》卷六十六《湛大师经幢》)等,都是三阶门徒的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