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礼
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生于北京,新会区人,中共党员,中国航天CAD技术倡导者和奠基人、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梁思礼是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
梁思礼于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电机工程学学士,于1947年、1949年先后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回国后就职于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所,1956年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65年转入七机部,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6年4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梁思礼主持、参与了中国近程、中近程和远程战略导弹及运载火箭的研制试验工作,担任长征三号火箭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长征二号火箭型号副总设计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杰出侨界人物、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奖等奖项。著有《梁思礼文集》《向太空的长征》等著作。
生平
早年经历
1924年8月24日,梁思礼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是梁启超的第九个孩子。1929年9月,进入天津培植小学。1935年考入天津市南开中学。1937年7月24日,南开中学初中部被日军飞机炸毁,梁思礼转入天津市耀华中学。次年9月,进入天津耀华中学高中学习。1941年11月下旬,随三姐梁思懿赴美国嘉尔顿学院学习。12月8日,偷袭珍珠港爆发后,与亲人失去联系,靠当洗碗工、流水线工人、水上救生员维持留学生活。1943年5月14日,梁思礼荣获“优秀学生”称号。6 月,申请转入具有“工程师摇篮”之称的普渡大学电机工程学专业。1945年6月24日,从普渡大学电机系毕业,获得电气工程学士。7月,进入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不久,获得象征综合素质优秀的Reamer俱乐部颁发的金钥匙。并于1947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梁思礼获得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夏,梁思礼参加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工作经历
1949年10月,梁思礼回国后就职于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所,参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建设。历任工程师、无线电副组长、技术员、工程组长、工程师、第一研究室副主任。1952年,梁思礼被派去湖南莱阳参加土地改革。1954年,梁思礼参加超短波接力站天线设计。次年,因援助越南北方建设“越南之声”广播电台天线设计与改造,梁思礼在越南河内受到胡志明颁发的奖章。
1956年8月前,梁思礼参与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制定,起草“喷气技术”(即导弹与火箭)专项。9月,梁思礼作为技术骨干被调入了正在筹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隐姓埋名,从事长达60年的导弹与航天研制工作。10月8日,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梁思礼参与仿制 P-2 导弹。1961年10月4日,梁思礼与设计部有关同志参加东风2号合练弹合练。次年参加东风2号首飞,亲历了首飞失利。在遥测、外测参数不全的情况下,梁思礼查清了东风 2 号飞行失败的主要原因,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于1964年率领21人参加飞行试验获得成功。并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制,获得成功。
1965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被改编成第七机械工业部,预备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梁思礼任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留在基地参加东风 2 号甲导弹和核弹头的“两弹结合”试验。前后参加领导了13发导弹的飞行鉴定试验。1968年6月,因姚桐斌在“文化大革命”武斗中被打死,梁思礼被周总理保护在第七机械工业部(简称七机部)图书馆。
1970年,梁思礼参加七机部第一研究院“705”会战指挥部东风五号试验。1974年,梁思礼被下放到河南正阳干校当了整整一年的猪。1973年,在内部发表《对中国航天第七机械工业部规划的几点看法》。1976年到1978年,梁思礼带领“331”队伍赴四川达县,参与研制远程导弹和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并参加了多次飞行试验和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首飞试验。1981年在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建院 25 周年经验总结汇编》第一辑中发表《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管理》。
1983年,梁思礼开始进军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梁思礼赴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1985年4月,梁思礼赴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10月,他参与的“液体地地战略武器及运载火箭”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梁思礼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先后赴日本、美国参加国际学术技术交流会议。
1987年1月15日,梁思礼出席在悉尼举办的由国际信息处理协会主办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中的专家系统会议。他参与的“卫星、导弹通用计算机自动测量控制系统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9月,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同年,英国剑桥国际讨论中心把他列入了《世界名人录》。
1988年,梁思礼被调到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核武器与太空研究组,专门研究核战略导弹和外层太空武器。1989年任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参加载人航天论证。第二年,梁思礼赴美国、新加坡考察。1991年,梁思礼因在完成1990年“五星高照,十大试验”任务中成绩突出,荣获一等功。同年9月,获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93年,梁思礼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6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1995年3月9日,梁思礼出席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并与十一位政协委员联名递交《建议国家增强航天科技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的提案。先后主持召开“921-3”返回升力控制技术评审会,参加“嫦娥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评审会,“921-4”总体方案设计评审会,“921-3”总体方案评审会,“八五”预先研究成果展示会,部级科技进步奖评审会,某导弹控制系统定型审查会等活动。
1996年,梁思礼先后赴法国参加国际宇联执行局会议,赴美国、加拿大进行考察。于同年10月,获何梁何利基金奖。第二年,梁思礼获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
1998年到2000年,梁思礼出席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各种评审会、学术报告会、座谈会等。2001年12月,梁思礼赴俄罗斯执行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合作谈判任务。
2002年,梁思礼受邀赴马来西亚及新加坡进行学术交流。第二年,梁思礼参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可靠性专家组对神舟 5 号飞船、长征 2 号F遥五火箭的可靠性、安全问题的专题调研和评审,并参与编写《航天产品 FMEA 安全》。
2004年,梁思礼先后参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武器部召开的某型号水下动力技术攻关情况汇报会、“921”工程 KM6 实验舱改造方案评审会、“十一五”规划汇报会等。8月,获中国科学院院士奖牌和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奖牌。同年10月《梁思礼文集》出版。2005年,与庄逢甘、张履谦、刘宝镛等有关院士、专家共同完成战略导弹突防重大工程研究。先后召开20余次专题会议,形成了多篇重要会议纪要。2006年,在 2005 年研究的基础上,参加脉冲星导航技术跟踪研究内部讨论会。
2007年,梁思礼被推选为建院五十周年五十位代表性人物之一。2013年荣获“中国侨界杰出人物奖”、“中央企业归侨侨眷先进个人”、“中国侨界杰出人物”荣誉称号。2014年,梁思礼提出《关于在信息网络工程中保障系统“安全性”的建议》。
逝世
2016年4月14日10时52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91 岁。
任职情况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梁思礼参与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诸多“首次”: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卫星一号到第一艘神舟飞船。他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
梁思礼首次在中国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这项新技术,开辟了导弹惯性制导系统的新途径。东风5号洲际弹道导弹的飞行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核俱乐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员,极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和威望。
梁思礼参与研制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工作,总结了型号研制经验教训,首先提出“质量和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开创“航天可靠性工程学”,并把这一理论和方法用于火箭的设计,获得了成功,成为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梁思礼在担任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时,首次把集成电路用于弹上计算机,并首次以此进行全弹自动化测试,把“地测方案”改为“弹测方案”,成为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87年,梁思礼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软件的作用愈加凸显,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可靠性的工作由硬件拓展到软件。梁思礼倡导的软件工程化,对载人航天起到很大作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船、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可靠性、安全性达到了近60年来研制的所有型号中从未达到的高度。在他的努力和倡议下,中国改变了原来不同火箭、导弹、卫星设计采用分离元件组建控制系统的形式,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实现地面测试设备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
人才培养
梁思礼说过:“我没有学生,过去研究所里曾经以我的名义安排带过研究生、博士生,但真正的导师不是我,所以这些研究生、博士生实际上称不上是我的学生。”在几十年的航天生涯中,梁思礼是以带领团队的方式培养人才,以他的超前思维把握航天发展的前沿新技术、新动态、新方向,引领一个个团队,成长起一批批骨干。
梁思礼为宣传和传承中国航天精神,20 多年来他在国内外几十所大学、中学 、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作报告,宣传航天,使外界开始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2003 年,梁思礼把多年的科普报告编写成《向太空的长征》一书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2006年至2012年7月,先后在北京十余所高校讲课《中国航天精神和素质教育》,直接听众3400余人。
主要论著
梁思礼先后发表论文20多篇,著有《向太空的长征》等专著,摘录如下: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在中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杨海成说:“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元老,同时也是航天数字化领域的奠基人,梁老总(梁思礼)永远是我们航天人学习的楷模和典范。”
梁思礼的功绩被载入了1986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一书,上面写道:为提高大型运载火箭的制导精度,专家梁思礼和同事们经过理论研究和反复计算,完成了关机方程和导引方程的推导,从而有可能用一个中速度、小容量的箭上计算机完成大型运载火箭的高精度复杂运算。这样的制导方案和国外常用的平台式制导系统相比,具有突出的优点和创新,为我国惯性制导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2016年4月14日,91岁的梁思礼在北京的家中去世。习近平总书记在唁电中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梁思礼同志毅然归国,为发展中国航天事业鞠躬尽,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严谨作风令人敬仰。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梁思礼 | 导弹控制专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17
梁思礼:饮冰室走出的“驯火者”.人民网军事.2015-01-14
梁思礼:为航天伟业奉献一生.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17
梁思礼:我干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中国科学院.2015-01-14
致敬美国归侨梁思礼:鞠躬尽瘁奠基中国航天伟业.中国侨网.2023-02-18
Forbidden.人民网.2023-12-26
致敬梁思礼:鞠躬尽瘁奠基中国航天伟业.中工网.2023-02-17
送别梁思礼:航天忠魂随风去 一簇薪火自相传.中国青年网.2023-02-17
致敬梁思礼:鞠躬尽瘁奠基中国航天伟业.中工网.2023-02-17
精忠报国梁思礼.四川承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015-01-14
梁思礼:可上九天揽月.光明网.2023-02-19
梁思礼.中国科学院.2023-02-19
梁思礼:抱定一颗爱国心,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19
梁思礼: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15-01-14
【中国科学报】梁思礼:苍穹大业赤子心.中国科学院.2023-02-18
梁思礼:新会是我们梁家的老根.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19
梁思礼等11人获“中国侨界杰出人物”称号.中国新闻网.2023-02-19
梁思礼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02-19
聘请梁思礼为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委员聘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17
梁思礼:我干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陕西党建网.2023-02-19
追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梁思礼.厦门老干部局.2023-02-19
苟利国家生死以——送别梁思礼侧记.中国新闻网.2023-02-19
梁思礼荣获“中国侨界杰出人物”的奖牌.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17
梁思礼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17
献身航天此生无憾.光明网.2023-02-18
2017年05月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17
CCTV.央视网.2015-01-14
梁思礼回忆在津度过的17年:人生从饮冰室开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