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库布齐沙漠

库布齐沙漠

库布齐沙漠(蒙古语:Хөвчийн элсэн;英文名:Hobq Desert),位于中国中部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黄河中游河套平原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北部边缘,是中国第七大沙漠。西起巴彦高勒对岸,东至托克托县对岸,总面积16756平方千米,横越鄂尔多斯市杭锦、达拉特、准格尔旗三旗。

库布齐沙漠在构造单元上属鄂尔多斯台向斜,该地区经历了多次的地质运动,至中生代变成了盆地,晚更新世受玉木冰期影响,该地区开始出现流动沙丘。地形总趋势南高北低,海拔相差较大,地貌以台地、冲积平原、格状流动沙丘、半固定及固定沙丘以及沙山为主。库布齐沙漠属典型温带大陆性干燥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和,春季干燥,秋季凉爽。沙漠年地表水资源量5.0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3.16亿立方米。沙漠野生动物种类较多,主要有环颈雉猫头鹰蒙原羚狐属、蛇和蜥等;植物主要有羊草针茅、锦鸡儿等,在乌力吉图庙一带分布有国家二类保护植物四合木绵刺等。

库布齐沙漠历史悠久,在晚更新世就有“河套人”在此定居生活,在北魏时期由于不断的垦荒耕种,开始出现关于库布齐沙漠的记载,至清代沙漠开始扩大和蔓延。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亿利集团多年治理,截至2023年,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达到53%。沙区交通便利,1997—2023年,沙区已有6条穿沙公路,总里程近930千米,形成穿沙公路、210国道、北京—乌鲁木齐高速公路、大塔至四眼井铁路的公路铁路运输网。

库布齐沙漠人文景观丰富,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礼节,鄂尔多斯市古如歌、婚礼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区名胜众多,主要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响沙湾、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文化旅游区以及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等。

命名

库布齐沙漠原通称“沙”“大沙”等,唐朝有“库结沙”“普纳沙”之称,明未,蒙古族驻牧河后,分段名称有“恩克贝沙”“黄母哈日沙”“银肯沙”“脑黑赖沙”“乌兰卜尔素沙”等。库布齐沙漠蒙古语为:Хөвчийн элсэн,意为“弓上的弦”,因黄河环绕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形如弓背,库布齐沙漠就像一束弓弦,箭指北方,由此得名。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库布齐沙漠,库布齐沙漠英文名称为:Hobq Desert。

位置境域

库布齐沙漠位于中国中部的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西南部,黄河中游河套平原以南的鄂尔多斯市高原北部边缘,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7°00′~111°30′,北纬39°15′~40°45′,沙漠西起巴彦高勒对岸,东至托克托县对岸,横越鄂尔多斯市杭锦、达拉特、准格尔旗三旗,库布齐沙漠东西全长365千米,南北窄处约30千米,最宽处可达65千米,总面积16756平方千米。库布齐沙漠是中国半干旱区唯一的活动型沙漠。沙漠行政区域属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杭锦旗和达拉特旗,是中国十二大沙漠之一,中国第七大沙漠。

历史变迁

古太代—二叠纪时期

库布齐沙漠与鄂尔多斯地台相连,在构造单元上属鄂尔多斯台向斜,在古太代和元古代,该地区相继经历了阜平、五台、吕梁市3次巨大的地质运动,为地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震旦纪晚期,鄂尔多斯大陆逐渐下陷,随着古生代初期海洋面积不断扩大,使古陆变成了古海。到早寒武纪至中奥陶纪,海水自南向北,又淹没了鄂尔多斯等地。中奥陶纪经志留纪,由于加里东运动,陆地上升,未受海水浸入,到石炭纪中期至二叠纪晚期的海西运动,陆地下降,海水侵入鄂尔多斯。从中生代的225~7百万年之间,鄂尔多斯由海洋时代变成了盆地。

第三纪—第四纪时期

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鄂尔多斯台地隆起的影响,鄂尔多斯南部和北部下陷为洼地,形成深厚河湖相沉积物。而鄂尔多斯的北部和西南部,受黄河流水作用的影响,也出现了大量的河湖相沉积物。在第四纪更新世,全球进入大冰期时代,并经历了一系列干、湿与冷、暖交替的古地理环境变化,为库布齐沙漠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时期

早更新世早期,鄂尔多斯地区由于受冰期影响,气候逐渐变得干冷,风蚀的粉沙、粘土与风化产物混合在一起,形成青灰色、粉红色相交织的细砂岩。早更新世末期,气候又逐渐变得温暖偏湿,温度较高,但是降水变率较大,这一时期以森林植物为主,形成暖温带森林草原或森林环境。

中更新世,由于早更新世末期温暖偏湿环境持续不久,就又转向干冷,所以,中更新世时期,在鄂尔多斯市地区风成堆积物质普遍发育,西北隆起区抬高到1500米以上,山前广泛发育冲积洪积物,高原面上则为残积物占据。同时,青藏高原抬升明显影响周边地区。强劲的冬季风使地表风蚀粗化,并形成了一系列的风成物质堆积。在晚更新世,由于受玉木冰期影响,气候继续转冷,由于盛冰期而使沙物质广泛发育,并在古风成沙的基础上,出现了流动沙丘,使库布齐沙漠的沙物质进一步发育加强。

全新世时期

进入全新世以后,水热条件总体比晚更新世末期温湿,气候变暖,冰雪融化,水资源充沛,该时期在鄂尔多斯出现了湿润的草甸草原和灌丛草原,并发育成黑垆土,使流动沙丘逐渐固定,中全新世时期,气候进入适宜期时代,库布齐沙漠区域流沙趋于固定,并普遍发育为暗色层的古土壤。

地理特征

气候

库布齐沙漠位于中温带,属典型温带大陆性干燥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温和而短促,春季干早少雨而多风,秋季凉爽宜人。

气温

库布齐沙漠年平均气温5.5~8.0摄氏度。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1月,极端最低气温为-32.9摄氏度,最热的月份是七月,极端最高气温为38.7摄氏度,该区气温高、温差大,大于等于10摄氏度有效积温2613.2~3221.1摄氏度。

降水量

库布齐沙漠年降水量200~400毫米,自东向西递减。夏季降水集中,东部区降水量在230毫米~250毫米之间,占该地区年均降水量的64%~70%;西部区降水量在150毫米~180毫米之间,占该地区年均降水量的63%。夏季降水虽然集中,但相对度率很大;以7月为例,降水量最大为123.7毫米(1961年),最小为12.3毫米(1980年)。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最多年为681毫米(1961年盐店乡),最少年仅有102毫米(1974年乌兰乡),相差580毫米;从日降水量看,一日最大降水量为86.8毫米(1985年8月24日),占年均量的1/4,一小时最大量为42.9毫米,占年均量的1/7;从时间上看,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7天(1958年8月20日~26日),降水量48.8毫米,最长无降水日数为106天(1964年12月6日~1965年3月26日)。

蒸发量

库布齐沙漠蒸发量的分布与降水相反,东小西大,年平均蒸发量为2110~2700毫米。最多的年份为1972年,达到3037.0毫米,最少年份为1814.3毫米,一年内蒸发量最大值一般出现在5~6月份,月平均可达375毫米以上。

日照

库布齐沙漠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在3040~33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9%~72%。最长日照时数为1965年为3421.1小时,最短日照时数为1961年为2890.6小时。从东到西日照时数逐渐增加,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39.4千卡/平方厘米~1433千卡/平方厘米。年无霜期135~160天,干燥度1.5~4。全年太阳总辐射量139.4~143.3千卡/平方厘米。

库布齐沙漠整体处于低风能环境,年平均风速3.0~4.0米/秒,最大风速为22米/秒,全年8级及以上的大风日数25~35天,盛行西北西风、西风、东南风,且多集中出现于3~5月份,大风天年均55天,沙尘暴年均27天,扬沙天气年均14天。

地质

地质构造

库布齐沙漠的地质构造可分为两大单元,南为鄂尔多斯台向斜,北为河套断陷,两者之间以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大断层分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南北走向、不对称的中生代缓倾向斜盆地,周边以断裂为界,自中生代早期至新生代均有活动。盆地西部边界断裂为磴口—平凉市断裂,受六盘山逆冲断裂带破坏,形成陡倾的逆冲断阶带,西翼距轴部10~20千米,向东倾斜,倾角1°~0°,属高角度逆冲断裂。盆地北界为黄河断裂(磴口—托克托断裂),内部无大型断裂构造,为较完整缓倾不对称向斜,向斜东翼向西缓倾,岩层倾角多小于1°,又称伊陕斜坡。盆地南界为关中地区北缘断裂,均属裂谷型高角度正断裂。盆地东部为离石断裂。

河套断陷带位于鄂尔多斯块体北缘,是一个复式断陷盆地,存在2个次级凸起和3个次级凹陷。包头凸起分隔了白彦花凹陷和呼和凹陷,基底为前寒武纪花岗片麻岩,上覆地层为第四系。断陷带的形成和演化受青藏块体北东向推挤和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联合控制。

地层特征

库布齐沙漠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地层与华北地区基本相同,自下而上,地层基本序列为太古宙一元古宙结晶片岩、中新元古界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系一侏罗系碎屑岩、白垩系碎屑岩以及新生界松散堆积物。其中,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白垩系碎屑岩和第四系的黄土和砂砾石层是区内重要的含水岩系。盆地的向斜构使老地层呈环带状出露在盆地周边,盆地内则主要出露中生代地层,表层多为第四系沉积物覆盖。

矿产资源

库布齐沙漠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石英沙、芒硝等。其中煤炭为不粘结煤和长焰煤,不粘结煤地质储量为40亿吨;长焰煤地质储量为5.4亿吨;石英沙储量为4500亿吨,矿种为型砂,二氧化硅含量≥96%,大部分可达98%以上;芒硝探明储量70亿吨;砖瓦粘土储量几十亿吨;泥炭探明储量160万吨;白球粉年产量100多吨;食盐总储量9517.8万吨;天然碱储量597万吨;大湖碱总储量6.12万吨;石膏总储量为1751.4万吨。此外,还有石灰岩沙金大理石、天然气、石油等矿产。

地形地貌

库布齐沙漠地形总趋势南高北低,以地台为中心向南北逐渐低下,总体特征是中、西部和西北部高,边缘较低。境内虽无山脉,但海拔相差较大,东部最低,仅为850米,西部最高,达2000米,西缘的桌子山主峰为2149米,为鄂尔多斯市的最高点。

库布齐沙漠地貌上南部表现为台地,南部以切割程度不同,可分为微波状起伏高原、微切割缓起伏高原和强烈切割破碎高原;北部表现为黄河冲积平原,海拔1000米~1200米,第三级阶地(平均海拔1175米~1195米)和第二级阶地(平均海拔1110米~1160米)为剥蚀一淤积阶地,第一级阶地为河漫滩淤积阶地,覆盖在台地上的高大沙丘是库布齐沙漠的主体;西部多为格状流动沙丘,东部多为半固定及固定沙丘,腹地由高大的沙山组成。

水文

地表水

库布齐沙漠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76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5.09亿立方米。黄河内蒙古河段干流从宁夏的石嘴山市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拉僧庙入境至山西省省河曲县和鄂尔多斯市马扎乡出境,全长843.5千米,河道总落差162.5米,年平均降水量在155毫米~366毫米之间,头道拐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58亿立方米,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7—10月。2014年起开展了生态引水工程,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部分凌汛水引入库布齐北缘低洼地,累计引黄河水2.94亿立方米。

地下水

库布齐沙漠地下水资源量为3.16亿立方米。不同地区的产水量为:北部平原区4.40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中部沙漠区为4.40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南部丘陵区2.93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达拉特旗地下水日开采储量为89.29万立方米。北部平原区单井涌水量可达100~800吨/天,中部沙漠区100~500吨/天,南部丘陵区为10~100吨/天。

湖泊

七星湖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的库布齐沙漠腹地,海拔1515米,总面积为184公顷,最大水深为1.4米,该地区积雪长达7个月,降水量偏少,且多集中在6—8月;年均气温-1.5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3.4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43.3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530毫米,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年积温为1663.5摄氏度。七星湖呈东西向分布,从西向东依次为:大道图湖、天鹅湖、太阳神湖、月亮神湖、爱情湖、珍珠湖、神海子。

土壤

库布齐沙漠的沙丘几乎全部是覆盖在第四纪河流淤积物上。沙漠东部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西部则为棕钙土,西北部有部分灰漠土。沙漠沿滩的南部边缘地区及梁外的北半部分布风沙土,呈东西连续带状分布,由达拉特旗、杭锦旗、准格尔旗的风沙土共同组成库布齐沙漠,其是在风成沙性母质上形成的土壤,粒级组成以细沙、粉沙、沙质粘土及砂砾石为主。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库不齐沙漠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分布范围亦广。兽类出没于丘陵、沙漠区居多,野鸟、两栖、节肢动物门几乎遍及全旗,鱼类、爬行(软体)刺胞动物门品类较少。鸟类主要有环颈雉、鹰、猫头鹰、乌鸦、喜鹊、麻雀、鸽、鹤等;哺乳动物主要有狼、黄羊、狐属、猴、草兔、猬、老鼠、耗子等;环节动物门主要有蚂蝗甲壳亚门主要有鳖科黄喉拟水龟多足亚门蜈蚣红蜘蛛昆虫纲有蜻蜓、蝗虫、天牛等;爬行纲主要为蛇和蜥。

植物

库布齐沙漠由东向西可划分为干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荒漠。主要植物种类有羊草针茅、锦鸡儿、隐子草、胡枝子冷蒿黑沙蒿蒙古羊柴东北木蓼沙米沙拐枣、霸王、珍珠、红砂柠条锦鸡儿四合木绵刺沙冬青等。在巴音格尔苏的代庆召一带分布有天然的大白柠条群落,在乌力吉图庙一带分布有国家二类保护植物四合木、绵刺等濒危植物。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部,地处库布齐沙漠中段北部,总面积约30万亩。2012年获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示范基地”,此外还获评“中国首批低碳国土实验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多项殊荣,截至2022年,示范区栽植乔木700多万株,灌木5万亩,优良牧草5000亩,区域内植被覆盖率78%,森林覆盖率达到41%,动植物种类由原来的20余种增加到600余种,区内主要有非洲鸵鸟、澳洲鸵鸟、梅花鹿、野鸡、黑凤鸡、七彩山鸡和孔雀等几十种动物。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库布齐沙漠历史悠久,在晚更新世就有“河套平原人”在此定居生活,并形成了萨拉乌苏文化、水洞沟文化等旧石器时代的文明。进入全更新世以后,相继出现了白泥窑、庙子沟、永兴甸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此外,在库布齐沙漠还有多处古生物化石区,穿洞遗址、古城遗址、古文物等历史文化遗产。

战国时期,魏国为了防御秦国的东进入侵和加强对北戎(即匈奴)的防御,在公元前361年修筑西长城,这段长城位于库布齐沙漠北缘,东西走向。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扩展疆土和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在公元前214年,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长城,蒙恬出兵,主要是为收复“河南地”(今鄂尔多斯地区)。

汉朝对鄂尔多斯市经营是以抵御匈奴为目的,以移民和农业垦种为重点,为解决军粮,就地垦荒耕种,破坏了大面积的森林草原植被和地表土层,为鄂尔多斯草原沙漠化创造了条件。刘彻对河套地区开发十分重视,5年内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移民垦殖,并揭开了土地沙漠化的序幕。王莽时期,由于战乱,耕地几乎全部荒芜弃耕,土地沙漠化严重。到南北朝时期,鄂尔多斯地区最终出现了沙漠,有关库布齐沙漠的最早记载是北魏时期,库布齐沙漠的形成是北魏时期不断破坏森林草原和垦荒耕种的结果。

唐朝,鄂尔多斯北部陆续出现被称作“普纳沙”和“库结沙”的沙丘地带。至宋元时期,在今梁外丘陵山区的敖包梁、青达门乡境内,仍有以油松侧柏杜松为主要树种的森林区,在青达门乡石合拉沟仍有杜松残林留存。

前清时期的达拉特旗沿河一带,“野柳丛生,芦苇荡漾,环颈雉草遍生,草高及大,漫漫遍野,被风吹动,绿波翻腾,成为奇观。”自清顺治7年(1650年)开始,垦殖业渐趋加重,到清代中叶,大规模地开垦,自然植被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走向恶化。清政府实行“移民定边”,开始砍伐森林,火燎草原,从事农耕,加重牧场沙化,草场退化,植被盖度下降。清光绪末年,实施“新政”“开放蒙荒”“移民实边”,并在库布齐沙漠修建了多处召庙,垦荒普遍,使库布齐沙漠的扩大和蔓延进一步加快。在20世纪20年代未至30年代初,是近百年来流沙面积最广的时期。

1988年,亿利集团的王文彪被调到库布齐沙漠杭锦旗盐场任场长,从此开始长达40多年的治沙路。1997年,王文彪组织了一支1000多人的筑路大军,2000年,第一条穿沙公路建成,之后在王文彪的带领下先后又修筑4条穿沙公路,成立700多个合作社,种植甘草220万亩等,同时,亿利集团利用当地光照优势,引进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亿利集团在1988—2023年这35年沙漠治理过程中总结出了“乔灌草”治沙模式,乔木10%、灌木80%、草(药)本10%的搭配比例,在库布齐和西部沙区多年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也已经达到53%,年降雨量由不足70毫米增长到300多毫米,沙丘高度整体下降了一半。

人口和民族

1999~2019年库布齐沙漠所在行政区域内人口不断呈上升趋势,由72.03万人上升至84.56万人。准格尔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分别占总体区域人口的39.1%、17%、43.9%(2019年),且区域内以农村人口为主,各旗农村人口占比均在75%~85%之间。截至2020年,区域内共84.81万人,现状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4.9‰,相较低于鄂尔多斯市区域的平均水平。区内城镇人口16.61万人,农村人口68.2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为19.58%,同样低于鄂尔多斯区域内的平均水平。

库布齐沙漠区内主要有蒙、藏、满、回、壮等14个少数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汉族为主的区域,截至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准格尔旗汉族人口为328360人,占91.42%,蒙古族人口为27267人,占7.5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3557人,占0.99%;杭锦旗区内汉族人口为87822人,占79.24%;蒙古族人口为22430人,占20.24%;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572人,占0.52%;达拉特旗汉族人口为311667人,占94.85%;蒙古族人口为14710人,占4.4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2216人,占0.67%。

鄂尔多斯市当地汉语方言则以晋语大包片为主,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自治区、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

经济

2020年库布齐沙漠区域实现生产总值1268.03亿元,占鄂尔多斯市(3605.03亿元)的35.17%,其中,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依次为74.29亿元、763.48亿元和430.26亿元,分别占鄂尔多斯各产业增加值的60.08%、36.48%和30.97%。

第一产业

库布齐沙漠区域耕地约为30.07万公顷,占鄂尔多斯耕地面积的62.72%,草原面积约22.35万公顷。主要种植玉米、向日葵等,玉米作为3个旗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占比约65%~95%。2020年,沙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4.29亿元,占鄂尔多斯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的60.08%。

第二产业

库布齐沙漠第二产业GDP占比最大,约占40%~60%之间,工业以火力发电和开采煤炭为主。达拉特旗与准格尔旗均为第二产业增速最快,2020年,该区工业增加值为707.91亿元,仅占鄂尔多斯工业增加值(1901.45亿元)的37.23%。人均生产总值为140960.67元,占鄂尔多斯人均生产总值(220487.09元)的63.93%。

第三产业

库布齐沙漠因地理环境受人为的破坏较少,景区的质量较高,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等景区各具特色,三大旅游景区都是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已经从观光为主,创新出各种探险游、娱乐性旅行以及体验性旅行等探险游,包括冲沙、乘坐越野车驾驶、沙滩排球等项目,2020年,该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30.26亿元,占鄂尔多斯各产业增加值的30.97%。

交通运输

公路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条穿沙公路在杭锦旗开工建设,“穿沙公路”又名“S215线”“锡乌公路”,该公路南起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锡尼镇,向北穿越库布齐沙漠,经独贵塔拉镇跨过黄河,直至巴彦淖尔市乌拉山镇,全长115千米。包头市一东胜一榆林公路是满都拉—防城港公路的北段。从包头越过黄河,经达拉特旗东胜区伊金霍洛旗至苏家河畔,出境抵陕西省榆林县。全长318千米,公路北逾黄河,南临长城,途经黄河漫滩冲积平原,库布齐沙漠,黄土丘陵沟壑区,毛乌素沙漠。2017年,北京—乌鲁木齐高速公路临(河)白(疙瘩)段全线通车,这是世界上穿越沙漠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截至2023年7月,杭锦旗已有6条穿沙公路,总里程近930千米。

铁路

库布齐沙漠南缘有大塔至四眼井铁路,铁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杭锦旗境内,呈东西走向,全长88.725千米,线路东起大塔站与包神铁路接轨,穿越张栓沟隧道至吴四圪堵,沿库布齐沙漠南缘行走,之后依次跨黑赖沟、布尔嘎色太沟、纳林沟、叭尔洞沟等至终点四眼井站。

科考研究

考古

库布齐沙漠已挖掘的历史遗迹主要有,匈奴人古墓遗迹,汉代古墓群,秦直道和秦蒙恬长城等。新石器时代瓦窑遗址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瓷器、铁器、铜器、蚌器;青铜时代古墓群出土文物有陶器、骨器、青铜器;汉代统万城遗址出土文物有在河阴县(今二狗湾)出的有二字钱、四字钱以及布币和刀币以及铜镜、铜耿等各种铜质装饰。在城拐村汉古城遗址出土的一个完整灰陶壶,高23.6厘米,口径13.4厘米,细颈、腹径19.2厘米,腹内的两侧各有高6厘米,宽5厘米的“椒图”图案,装饰的西汉初期的文物;北宋时期遗址出土文物有铜钱、陶器、铁器、瓷器。

瓦窑遗址

瓦窑遗址在现今树林召乡境内瓦窑村东,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为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研究人员王字平于1962年所发现。后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与伊盟文物站三次派人调查,1981年秋,美国学者奥尔森亲自到瓦窑村进行考察,1985年,伊盟文物站进行发掘清理测定为仰韶文化期,亦称彩陶文化时期,正处新石器时代原始人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继发掘瓦窑遗址后,在瓦窑附近的杜家壕村发现墓葬群,共有十一座慕葬,其中有四座比较完整。经考证是公元前2000~11000年左右的青铜器时代(商周时期)的坟葬。

河阴县遗址

河阴县遗址位于现昭君坟乡二狗湾村梁上。经考证该城东西长约980米,南北宽约350米,四面为土打围墙,中间一道城墙将城分为东西城。根据出土文物考证与《水经注》记载,此城是汉代河阴县城。障城遗址位于现今昭君坟乡城拐村。据考证、全城约50米见方,土打城墙。根据出土文物分析,此城是汉代障城一类城寨。

西夏时期遗址

西夏时期古城遗址位于耳字壕乡城塔村境内,古城东西长约490米,南北宽436米。遗址东南角可见城墙残迹。出土文物中有宋代、金朝铜钱。

王爱召遗址

王爱召遗址位于现今王爱召乡境内。相传明朝万历年间,索南嘉措前来内蒙古地区传播黄教,途经鄂尔多斯部济农所在地,提议建立一处黄教庙院。故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由成吉思汗第十五代孙博硕克图画济农主持,建成一座宏伟的召庙,称为王爱召,明朝廷赐名为“广慧寺”,1941年,被驻包头市侵华日军毁坏。

秦直道遗址

达拉特旗境内的秦直道遗址,从青达门乡的朝报马入境,经朝报沟、红崖头、高家渠、哈达图门、班家沟、杨二壕、卜什图沟、赵家山、冒汗沟北上,经昭君坟境内过黄河到达包头市西南原秦九原城治所。在后陵山区的遗迹较为明显,山岗上的豁口遥遥相对,豁口宽约53米左右,路面宽约25米,路基裂陷断面极为明显。

研究

2018年,亿利集团参与的“风沙灾害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面向国家风沙灾害与沙漠化防治,在中国北方风沙灾害严重的库布齐沙漠、科尔沁沙地等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对外交流

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

2007年,亿利集团创始发起第一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论坛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七星湖隆重举行,会议达成包括防治荒漠化全球化合作、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在内的多项共识,截至2023年,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已举办至第九届。

爱在弓弦·爱在库布奇

2022年9月9日—2022年9月12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S215穿沙公路24千米处开展“爱在弓弦·爱在库布奇”活动,活动包括:中国少儿组(6-8岁)、少年组(9-12岁)、美丽妈咪组UTV沙漠场地娱乐赛;超级改装车展;北大爱在弓弦沙漠T3挑战赛;北大沙漠越野电子音乐狂欢节等节目。截至2023年,“爱在弓弦·爱在库布奇”活动已是第十二届,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市广东省等中国各地的600多名车手前来参与。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在西北原及荒漠地区先后掀起了多次毁林毁草垦荒的高潮,其规模及范围均大大超过了历史时期,共破坏森林300万亩,破坏草原1亿余亩,造成了大面积土地的荒漠化。在鄂尔多斯高原,1957~1977年连续开垦造成了1800万亩草原沙化,使库布齐沙漠的毛乌素沙漠继续扩大。毛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之间50千米宽的草原隔离带逐年萎缩。

中国西北部地区长期遭受沙尘暴的肆虐,与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程度低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中国的荒漠化面积比例较高,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荒漠化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严重问题。荒漠化使农牧业发展受阻,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农田草场退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人们丧失生存空间,制约沙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剧贫困危害社会稳定。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土地荒漠化最集中、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5%,其中库布其沙漠是影响很大的沙漠之一。库布齐沙漠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北京沙尘暴的主要来源。

库布齐沙漠东部边缘的响沙湾景区附近有瓦窑、顾子梁、前虎各免壕等村庄,居民日常垃圾没有进行合理规范的处理,甚至随意丢弃,如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环境保护

1979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1991年,远山正瑛为代表的日本沙漠绿化实践协会已经组织超过1.2万人自费来内蒙古自治区种植约410万棵树,为中国治理沙漠作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以来,库布齐沙漠累计在区内建成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4个,实施林业生态项目404.41万亩、草原生态建设项目170万亩,累计实施生态建设治理面积579.81万亩。仅2016~2017年,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完成营造林项目7.23万亩,植被盖度则由建场初期的8%提高到了65%。

亿利集团每年有3亿多元用于生态建设项目的劳务支出,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还使得当地农牧民得以增加了收益,使人民群众上下一体齐心协力参与到治沙的过程中去。此外,内蒙古建立了六种沙产业模式,包括种植和开发使用沙生植物,种植、加工与生产经营药用植物,产业化林纸一体化与生物质能、开发使用沙区特殊资源,开发荒漠和沙区地带的旅游产业、提高节水灌溉与风能太阳能等,改善了生态环境。

治沙成果

截至2023年,库不齐沙漠有6000多平方千米披上“绿装”,动植物种类由100多种增长至530多种;亿利集团的智慧植树机器人每台每天可以种800棵树,大大降低植树成本、提高植树效率,有效解决沙漠腹地人工植树这一世界难题;治沙人发明了“中国魔方”草方格,在茫茫大漠织金甲锁黄沙。库布其治沙模式、技术和成果已经走向世界,为全球3600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治理和无数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责献着“中原地区方案”。库布齐模式作为一个成功案例已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设立“库布其绿色沙漠经济示范区”,授予亿利库布齐“全球沙漠治理领袖”和“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风景名胜

库布奇沙漠风景名胜众多,自然景观主要有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恩格贝生态旅游区等,人文景观主要有昭君城、展旦召。

自然景观

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

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的库布齐沙漠腹地,区内拥有沙漠、湖群、草原、黄河、丘陵、湿地、绿洲等一大批沙漠旅游资源,风光独特。景区总占地面积约889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14.6公顷,芦苇湿地面积10.1公顷,草原面积380公顷,沙漠面积383.7公顷。由于七个湖泊呈北斗七星状排列,故得名“七星湖”。景区始建于2002年,景区以沙漠生态旅游为亮点,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恩格贝生态旅游区

恩格贝生态旅游区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库布齐沙漠中段,南接库布齐沙漠,北临黄河,面积2万公顷,全部是荒漠化沙地。景区始建于2013年,该生态区已形成了沙漠珍禽动物观赏、沙漠风光观赏园、生态农业观赏、沙生植物观赏和旅游生态服务五大景区20多个景点,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响沙湾

响沙湾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境内库布齐沙漠的东端。响沙湾是中国著名响沙之一。北距包头市约40千米,东距达拉特旗约30千米。响沙湾是内蒙古著名的旅游胜地,沙丘周多绿草地,沙为金黄色,似硕大的金色圆丘。沙丘宽60-70米,高40余米。响沙湾始建于1984年,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夜鸣沙

夜鸣沙位于库布齐沙漠腹地,鄂尔多斯杭锦旗独贵塔拉境内,215省道33千米处。沙子干燥时,人从沙丘顶部下滑会发出轰鸣般声响,因此得名。夜鸣沙与世珍园、鄂尔多斯草原、恩格贝、七星湖等旅游景区遥相呼应,同在一条黄金线上,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文化旅游区

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文化旅游区位于展旦召嘎查境内,距达拉特旗树林召镇22千米,是沙漠生态文化、草原文化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有东西500米长的沙湾,呈弯月状,沙丘高度110米,坡度为40度,从沙丘顶部滑下,沙子会发出轰鸣声,形成著名的“响沙”奇观,是罕见的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展旦召

展旦召属达拉特旗的奉旨召,统领境内改改召、树林召、霍洛召、锡尼召等72召,清末由于库布齐沙漠逐渐北移,将该召埋没,现留存的召庙属第二次兴建。后经1948年、1999年和2002年三次建设与修缮,该庙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该庙有喇嘛5人,庙内正殿高8米,为两层砖木结构,二层为藏金阁,底层为正殿,面积320平方米。正殿底层是游客烧香拜佛之地,前方为四大天王庙,两侧为派房,是喇嘛生活起居场所。

昭君城

昭君城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坟乡境内,占地1000余亩,是鄂尔多斯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公元前33年,由王昭君远嫁匈奴胡汉和亲时,途经此地并建有行宫而得名,城内的主要景点为昭君坟,坟高80米,直径约180米,景区还有“骑射狩猎场、儿童乐园、国防教育基地、特种养殖园、烽火台、日月坛、和亲殿等景点。

相关文化

库布齐沙漠文化体系以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文化为主。

宗教

藏传佛教在15世纪初,由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将藏传佛教进行改革,自成体系,形成格鲁教派。俗称喇嘛教,16世纪下半叶,右翼土默特部阿拉坦汗将喇嘛教引进内蒙古地区。清时,喇嘛教得到大力发展,仅达拉特旗在清朝时期建召庙45处,中华民国后,由于战乱,黄衣喇嘛教逐渐衰落,各地召庙逐渐破损,喇嘛人数逐渐减少。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喇嘛教才得到从新发展。

民俗节庆

献哈达

库不齐沙漠达拉特旗有献哈达的传统,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礼节。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用于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者和贵宾表示尊敬等。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长度通长为5尺左右,宽度不等。对长辈,献者要略弯腰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

羊背子

羊背子是鄂尔多斯市地区传统的名贵菜肴,一般在祭祀、婚嫁、老人过寿或欢迎亲朋贵宾的宴席上才能见到。羊背子就是煮整羊,起源于成吉思汗时期,传统的摆羊背子,宴请客人时邀请当地的民间歌手,拉起马头琴,用蒙古族歌舞来增加气氛,而且还要穿上盛装,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宴请开始,贵宾和长辈依次入席,客人们在左边,主人家在右边。羊背子同鄂尔多斯婚礼、民俗音乐、舞蹈一样代表着鄂尔多斯草原民俗文化。

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盛会,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就举行过盛大的那达慕。到元、明朝时,射箭、赛马、摔跤(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清代,那达慕逐步形成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那达慕在蒙古草原上流传和发展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尔多斯古如歌

鄂尔多斯古如歌是蒙古长调最古老的形态,属古代宫廷歌曲。它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沿河一带,以独贵塔拉镇吉日嘎朗图镇为多,梁外原白音恩格苏木靠近沿河地区也有部分流传。古如歌多是在宫廷或国宴场合演唱的歌曲,主题严肃,内容正统,以说教为主,是一种由游牧群众多声部演唱的原生态歌曲,代表作有《乌甘汗台》《三十二个蒙古象棋》等。鄂尔多斯古如歌于2008年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尔多斯婚礼

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元朝时期。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现象。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活动内容。鄂尔多斯婚礼也于200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

二人台

二人台俗称“打玩意儿”,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山西省北部和张家口市地区。清代光绪年间,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基础上,吸收河曲县一带传来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起初只有一丑一旦,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扮演固定人物的小戏。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等。服装化妆效仿晋剧,道具有扇子、手绢、霸王鞭等。民国初年,蒙古族老艺人荣双羊改变丝弦坐腔形式,开始化妆演唱,自此流传开来。

爬山调

爬山调是河套平原人民在劳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作品,属于民俗音乐的一种。爬山调的内容包括是褒贬政治,抒发爱憎等,如“红丹丹玫瑰一条条根,毛主席和穷人心连心”“吃水不忘掏井人,翻身不忘党恩情”等。

重要事件

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库布齐沙漠生态治理区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2015年,中国第七大沙漠1/3绿化成果荣获联合国颁发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中国亿利资源集团与埃及SEKEM同时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颁发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创办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

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将库布齐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

2018年,库布齐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荣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1年,库布齐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参考资料

【爱我鄂尔多斯】鄂尔多斯47个旅游景点,倾力献上.康巴什发布.2023-09-19

Хөвчийн элсэнд нарны цахилгаан станцтай болно.CCTV.com Монгол.2023-05-27

美丽中国先锋榜(18)|内蒙古杭锦旗库布其沙漠治理创新实践.生态环境部.2023-09-18

实探库布其沙漠防沙治沙成果:立体生态光伏治沙模式加速推进 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证券日报网.2023-09-20

库布其书写治沙奇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9-20

中国交通报:绿锁黄沙路生金 内蒙古交通筑牢生态屏障.鄂尔多斯交通.2023-09-20

蒙古族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19

鄂尔多斯婚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19

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20) | 内蒙古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修复治理.生态环境部.2023-09-20

发展历程.亿利资源集团.2023-09-20

「快讯」准格尔旗人口普查有结果了.准格尔旗发布.2023-10-06

杭锦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1] ——杭锦旗常住人口情况.澎湃新闻.2023-10-06

第七次人口普查——专访达拉特旗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广.达拉特旗人民政府.2023-10-06

概况.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7-19

亿利集团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日报网.2023-09-20

第一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2023-09-20

第九届库布其论坛秘书长王文彪提出治沙必须突破“四个瓶颈”.北疆观察.2023-09-20

沙漠越野嗨翻天,库布其等你来撒欢!.澎湃新闻.2023-09-19

第十二届“爱在弓弦·爱在库布奇”沙漠群英会开幕.中国新闻网.2023-09-19

【文物保护】神奇展旦召 悠远广慈寺(展旦召庙).澎湃新闻.2023-09-19

昭君城旅游区.市文旅局.2023-09-23

草原上的羊背子文化.杭锦旗人民政府.2023-10-06

那达慕.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10-06

库布其沙漠治理.央视网.2023-10-06

中国环境报电子报.中国环境.2023-10-06

重磅!鄂尔多斯登上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大名单.鄂尔多斯发布.2023-10-06

中国荒漠化防治经验举世瞩目,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