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肝
伏龙肝,中药,别名灶中黄土、釜下土、釜月土、灶心土。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土块,以土块捣细入药。全体红褐色,表面有刀削痕。质较硬,断面细软,常有蜂窝状小孔。
性微温,味辛,无毒;归脾、胃、肝经。具有温经止血,温中止呕的作用。
形态特征
伏龙肝的表面呈不规则块状,有大有小。整体呈红棕色,并带有刀削痕迹。质地坚硬,易砸碎,并掉落粉末,切面柔软,颜色略暗,经常有蜂窝状孔隙。有淡淡烟熏味道,以块大,色泽红褐色,质地细软为佳。
生长分布
全国各地均产。
性味归经
性微温,味辛,无毒;归脾、胃、肝经。
功效主治
伏龙肝具有温经止血,温中止呕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吐血,便血,呕吐、腹痛腹泻、血、尿血、妇女妊娠恶阻、崩漏、带下病、肿溃疡等症。
炮制方法
在拆修柴火灶 (或烧柴的窑) 时,将烧结的块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土。取原药材,拣去杂质,砸成碎块或碾成粉末。
临床应用
各种虚寒性出血症
灶心土性温而止血,对出血症属于虚寒症为宜。临床多用于呕血、便血等病症,常配合地黄、阿胶、附子等药同用。
呕吐反胃、妊娠呕吐等症
灶心土降逆止呕作用较佳,药性微温有温中功能,用于中焦虚寒的呕吐为多;对妊娠呕吐也有很好的疗效。脾胃虚寒的呕常与半夏、干姜等药配伍应用;对妊娠呕吐可配合广藿香、竹茹、生姜等药同用。
脾虚久泄
伏龙肝辛温,专人脾胃,善于温中止血;赤石脂质重而涩,既能涩肠止泻,又能收敛止血,二药配用,以赤石脂温肠固脱为主,伏龙肝佐之,加强收涩止泻止血之力。适用于脾胃虚寒之下利便血、腹中冷痛、久泻久痢,甚至直肠脱垂者。
现代药理研究
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研究,主要由硅酸、氧化铝及氧化铁所组成,也含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镁、氧化钙等。
理化鉴定
伏龙肝呈弱碱性,部分溶于水,加酸部分溶解,且有气泡发生,其酸溶液加5%亚铁氰化钾试液呈蓝绿色,且有蓝色沉淀生成。
药理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一般 15~30克,大剂量可用至250 克。布包煎汤,澄清代水用,60~120克;或入散剂。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治疗药方
1.黄土汤(《金匮玉函要略方》)
组成:甘草、地黄、白术、附子 (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功用:治下血,先便后血。
2.伏龙散(《普济方》)
组成:多年里壁土,地炉中土,伏龙肝。上等份,每服一块如拳大,水二碗,煎一碗,澄清服,白粥补之。
功用:治吐血、泻血、心腹痛 多年里壁土,地炉中土,伏龙肝。上等份,每服一块如拳大,水二碗,煎一碗,澄清服,白粥补之。
3.治翻胃单方(《百一选方》)
组成:灶中土(用十余年者)。上为细末,米饮调下二三钱。
功用:治疗反胃。
4.伏龙肝散(《活幼心书·信效方》)
组成: 伏龙肝一两,鳖头骨半两,百药煎二钱半。上三味,焙研为末,每用二钱至三钱,浓煎紫苏汤,候温和清油调涂患处,并如前法浴洗拭干方上药。
功用:治阴证直肠脱垂。
5.赤石脂散(《丹溪摘玄》)
组成:伏龙肝、赤石脂等份。上末之,敷肠头上,或以槐花炒末陈米汤下。
功用:治泄痢后脱肛不收。
6.伏龙散(《外科真诠》)
组成: 灶心土、炒黄柏各三钱,冰片二分。为油末,鸡子清调搽。
功用:治手足阳明经风热发为丹毒,面上赤肿,后渐渐由头而下,至身亦赤肿。
各家论述
《大明》:止鼻洪,肠风带下病,尿血、泄精,催生下胞,及小儿夜啼。
李时珍:治心痛狂颠,风邪蛊毒,妊娠护胎,小儿脐疮、重舌,风噤反胃,中恶卒魇,诸疮。
张秉成《本草便读》:伏龙肝即灶心土,须对釜脐下经火久炼而成形者,具土之质,得火之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凡诸血证,由脾胃阳虚体质而不能统摄者,皆可用之。
胡心藻《中药类比歌诀》:灶心土,温中止血,治中焦虚寒所致的吐血、便血。又治体寒泻痢,止呕,安胎。
刘冠军《临证医方妙用》:伏龙肝,味辛微温,入脾胃二经,有温中燥湿、止呕止吐之功,适用于呕吐反胃之疾。
刘典功《中药指征相类鉴别应用》:灶心土,味辛性温,温中散寒,收涩止血,为温经止血之要药。本品现今药源已少,可用赤石脂代之。
鉴别应用
伏龙肝与炮姜,二者均有温中止血的作用,皆可用于中焦虚寒、脾不统血之吐血、便血等证,但二者的功效及临床应用又有各自的特点。伏龙肝温中降逆的功能与炮姜相比疗效更好,常用于中焦虚寒性呕吐或妊娠呕吐。炮姜温中止泻之力较伏龙肝为强,多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腹泻。
使用注意
出血、呕吐、腹泻属热证者忌用,忌同服海藻、菜。阴虚吐血者不宜用,痈肿毒盛难消者,不得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