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巡
张巡(709—757),字巡,一说是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河东县人。一说为邓州南阳郡(今河南省邓州市)人。张巡是唐朝名将。张巡少时就博闻强识,通晓兵法,写文章也可以挥笔立就,以文章和德行闻名于世。
唐开元末年(741年),张巡考中进士,张巡以太子通事舍人的身份调任清河县令。天宝十四载(755年),张巡又被调任真源县令(今河南鹿邑)。“安史之乱”爆发后,天宝十五载(756年),张巡带领千余人队伍前往雍丘平叛,单县尉贾贲战死后,张巡接任雍丘守备军主事,从二月到十一月,张巡带领雍丘守备军与燕军交战几百场,以千余人和燕军几万人对抗,都获得了胜利,没有让燕军攻破城池。张巡被任命为代理先锋使。天宝十五载(756年)因守护住宁陵县有功,李亨下敕书封张巡为河南省节度副使。至德二载(757年),睢阳区知府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从宁陵带三千兵马守卫睢阳,多次打败燕军同时,睢阳城被围困数日弹尽粮绝,后以食人为代价继续守城。最终未能等到援军,城破。张巡在城破后被燕军杀死,享年49岁。
张巡死后,唐肃宗下诏书,追封张巡为扬州市大都督,并在睢阳为张巡立庙,每年按时祭祀。李适为至德以来的将相功绩显著者安排等级次序,以颜杲卿、袁履谦、卢奕及张巡、许远、南霁云为上等。李忱大中年间(847年~859年),画张巡、许远、南霁云之像于凌烟阁。在明朝以后,张巡就作为一种信仰流传,同时人们为了纪念他,还建造了张巡祠、张巡故里碑等。张巡与许远至今享受香火,号称“双庙”。关于张巡,历史上存在两种争议:一种对张巡在死守睢阳城时吃人行为的肯定与否定;一种是关于张巡籍贯是蒲州河东还是邓州南阳的争议。各有说法。宋元文学家王炎午在《望祭文丞相文》评价张巡是义勇双全的忠义之士。张巡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在“安史之乱”中守卫雍丘、宁陵县、睢阳等城,同时,张巡在文学上也有所贡献,写出了《闻笛》《守睢阳作》等佳作,被收入《全唐诗》中。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巡生于景龙三年(709年),少年时聪明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兵法,过目不忘,善于写文章,常与官员和德高望重的长者往来走动。
唐开元末年(741年),张巡考中进士。当时他的兄长张晓已经官居监察御史。张巡曾先后三次参加书判拔萃科的考试,并且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开元末年(741年),张巡以太子通事舍人的身份调任清河县令,治理能力突出,政绩颇佳。同时,张巡为人重义气,崇尚气节,对于那些因为生活困窘前来投奔他的人,张巡都会倾囊相助。任期满了后张巡返回首都,有人劝他去拜访一下当时正权势可炙的杨国忠,肯定会被重用,但被张巡拒绝。天宝十四载(755年),张巡又被调任真源县令。真源县大吏华南金不顾法度肆意妄为,张巡刚到任就依法杀了他,并赦免了他的跟随者。
雍丘苦战
奋起抗敌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在一路攻破陈留郡、荥阳市、东京汴梁(今洛阳市)等地后,安禄山于次年正月在洛阳称帝,建立燕国政权。燕军一路攻陷宋州、曹州等地,多地官员望风而逃。同年二月,吴王李祗奉诏召集河南省的兵马,单县尉贾贲带军投奔吴王,在收回宋州后率队伍前往雍丘(今河南省杞县)。时任真源县令的张巡劝说谯郡太守杨万石共同抗击安禄山,并且下令加固城池,在市井百姓中募兵。但杨万石不听,带领全郡向安禄山投降,并且逼迫张巡担任长史,共同迎接西来的叛军队伍。张巡不愿叛国求全,于是回到真源县后率领官吏和治下百姓共同前往玄元皇帝庙痛哭,然后就地起兵,许多官吏、百姓愿意跟随他讨伐贼寇,人数多达几千人。张巡从中挑选出一千人精兵后,向西行至雍丘与单父尉贾贲的队伍回合。
连战告捷
当时雍丘的县令令狐潮想要率领全县向叛军投降,被叛军将领李庭望任命为将军。令狐潮带兵前往襄阳市攻打淮阳的救兵,俘虏了百余人,命人将他们反捆起来囚禁在雍丘,正准备要杀掉他们时,叛军刚好来了,令狐潮立刻出城门拜见李庭望。被囚禁的淮阳兵趁机解开绳索,杀死留守的士兵,迎接贾贲和张巡军队入城并关闭城门。令狐潮无法回城,只能丢下妻子儿女逃去。贾贲和张巡军进入雍丘后,杀死了令狐潮的妻子儿女,并加强了城中守卫。令狐潮怨忿不已,又再次率兵攻打雍丘,贾贲出门应战,因不敌而死。张巡将贾贲的余部汇聚起来,共同守城应战,策马与令狐楚决战,身上被多处击伤也不顾及,最终将敌军击退。士兵们于是推举张巡为主军,张巡也自称为吴王的先锋使。
同年三月初二,令狐潮又集合四万兵马来雍丘攻城,城中人心惶惶。张巡告诉各将士燕军因为知道城中情况,所以会因为轻视心理而放松警惕,此时出击定能将他们击溃。随后,张巡又分出一千人登上城墙,自己身先士卒,带领一千人,分成好几队直奔敌营。敌军被吓退。第二天,敌军又来攻城。于是张巡命人在城墙周围设下一百座炮迎敌。城楼和垛口在交战中被打的残缺不堪,张巡就命人立起木栅栏来抵抗,又命人点燃用油脂浇灌的草束,投向想要爬上城墙的敌军。张巡时常侦查敌军,趁其不备就派军出去攻击,甚至在夜间让士兵悬城而下偷袭敌营。苦战六十多天,大大小小的战役达三百多场,敌军最终败走。张巡于是乘胜追击,俘获两千多人胡兵,军队的声势日益浩大。五月,令狐潮不甘战败,又率兵进攻雍丘,并在城下劝张巡天下如今大势已去,不必再继续守城。张巡则谴责他自诩为仁义之士却做出不仁不义之事,令狐潮听后自愧不已,于是退兵。
困守孤城
两军相持四十多天,期间与朝廷断绝音讯。令狐潮听闻李隆基已逃至蜀地,又写信招降张巡。外界情况不明,城中军心逐渐不稳,六名官爵都是开府仪同三司、特进的大将告诉张巡,敌我双方兵力悬殊,皇上又生死不明,不如直接投降。张巡假意应允,第二天在大厅上设天子画像,带领将士朝拜,堂上人人哭泣。张巡又当面斥责六位大将,并将他们斩杀,于是士气更加高昂。
城中的粮食匮乏,张巡就声东击西派勇士在夜晚偷取敌军千大米,并烧掉了其余粮草。城中的箭用光了,张巡就将困扎的草人在夜间放出,任敌军放箭,张巡获得了好几十万支箭。后来张巡派兵夜间从城上悬城而下,敌军又以为是草人,放松警惕,被张巡派出的五百个死士大破军营,溃逃十余里。令狐潮羞愤之下再次将雍丘围困起来。期间,张巡让郎将雷万春在城上与令狐潮对话,雷万春脸上被射中了六处仍旧巍然不动,这让令狐潮折服于张巡治军之严。
城中柴和水都已不足,张巡假意告诉令狐潮自已要带人逃走,让他们退兵六十里。令狐潮不知张巡计谋,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张巡带人跑出城外三十里,将燕营的房子拆掉,带回足够的木材储备在城中。令狐潮愤怒不已,带军再次围城。张巡又让令狐潮以三十匹马来交换雍丘城,令狐潮答应后,张巡又将马全给了骁将。次日,三十个骑兵忽然奔出城,擒获敌将十四人,斩首百人,并俘获一批兵器和牛马。令狐潮逃回了陈留郡(今开封市),不敢再轻易攻击杞县。不久后,张巡在得知白沙涡(今安徽阜阳市西北三十里)有七千多个敌兵屯扎后,带兵夜袭白沙涡,大败敌军。张巡军回城走至桃陵(今河南杞县东南十里)时,遇到四百多人敌军救兵,张巡带兵尽数将他们俘虏后,杀掉了俘虏中的、檀和胡兵,解散了其中被迫当兵的百姓。在十几天中就有一万多户人前来归附张巡。
七月,令狐潮又同燕军将领瞿伯玉前来攻城,让四人来给张巡传信,都被张巡斩首了。八月,燕军将领李庭望率领二万多人在雍丘城三十里外扎营。张巡带领拿着短兵器的士卒三千人前去偷袭,大败敌军,杀死和俘虏了一部分,李庭望收拾残兵连夜奔逃。十月时,令狐潮、王福德又率领一万多步兵和骑兵进攻雍城遗址,张巡再次大败敌军,燕军逃走。十一月,张巡截击了扎营在雍城北的一万多人的令狐潮大军,燕军再次溃逃。
令狐潮与李庭望在雍丘久攻不下,于是在雍丘北面设置杞州,筑起城墙将雍丘围困起来,断绝其粮饷通道,雍丘从此与外城隔绝。到此时,张巡等常以千余人抵抗燕军数万人,却能战战告捷。因此河南节度使王李巨驻扎彭城,命张巡为代理先锋使。
回防宁陵
同月,鲁郡、东平郡、定陶国都先后被燕军攻陷。燕将杨朝宗率领骑兵和步兵二万余人,来攻打宁陵以阻断张巡的后援。张巡于是迁离杞县,向东防守宁陵县(今河南省宁陵县)。当天,杨朝宗到达宁陵后,张巡和睢阳区(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知府许远共同迎战,几十次交战后,唐军大败燕军,斩杀敌将二十人,杀死了万余人敌军。李亨下敕书封张巡为河南省节度副使。张巡则认为将士们都有功劳,就将有功将士名单抄报虢王李巨,李巨只授予了一些低级官职。张巡写信责问李巨,未得回应。
死守睢阳
坚守城门
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被中书侍郎严庄杀死,安禄山的二儿子安庆绪继承大燕国帝位。这年正月,安庆绪任命尹子奇为开封市刺史、河南节度使。尹子奇带领十三万士兵进逼睢阳区(今商丘市)。睢阳知府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从宁陵带三千兵马进入睢阳,与许远兵马汇合后共有六千八百人马。燕军全军大兵压境,张巡则督促激励将士坚守城池,带领将士一天内与敌军对战二十次,士气仍然没有衰退。就这样,张巡军坚持作战共十六天,俘虏敌军将士六十多人,杀死士卒二万多人。许远自认为才智不如张巡,于是请求张巡自此以后代替自己指挥战斗,而自己则只负责调运军粮、修理武器装备以及在城中接应。燕军逐渐不敌唐军,趁夜逃走。在此之前,大将田秀荣与叛徒李滔暗通款曲,田秀荣偷偷通过戴碧色帽子的方式与李滔互通消息,结果导致唐军在当时的一场战役中全军覆没。张巡知道后将田秀荣斩首示众,并亲自带领军队和尹子奇作战,将缴获的车马牛羊全部分给了将士。皇上下诏书,任命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侍御史。
屡出奇计
张巡想乘胜追击,尹子奇得知后又带兵围城。张巡告诉部署自己受了皇上恩惠,若果敌军再来,自己必当以身报国,只是对于无法以赏赐来酬劳各位将士的功勋感到痛心。听到的人都很感慨。张巡又杀牛设宴,犒劳将士,率军出战。贼兵看见张巡兵少,大加嘲笑。张巡、许远亲自擂鼓指挥进攻,贼兵溃败,追击了数十里。五月份,燕军割麦,增加了兵力。张巡夜间击鼓整队,假装要出击,敌军警惕起来后,张巡军又停止击鼓并解散,燕军放松了戒备。于是张巡立刻带兵出城攻其不备,攻击敌军营帐,杀贼将砍军旗。不久后,张巡又在城壕中埋伏士兵,抓获了拓族骑兵头目。张巡想要试探出尹子奇的位置并射杀他,于是改用蒿草为箭,以此假装箭已消耗尽。敌军中计,前去报告尹子奇。尹子奇位置暴露,守将南霁云一箭射中了尹子奇的左眼,燕军退兵。
大义献亲
七月时,燕军又来围城。当初睢阳本储存了足够一年食用的粮食六万斛,但被李巨执意调走一半分给了濮阳、济阴。结果济阴叛变,睢阳到目前的粮食也已用完,每天只能发给士兵一把小米,以树皮、煮纸充饥。剩下来的千余人都已经饿得瘦弱不堪,而救兵又迟迟未到。敌军趁机多次用云梯、冲车攻城,以钩车、木马攻击,都被张巡一一阻挡并击毁。敌军一时不敢再硬攻,转而防守。几场防守战后,睢阳的士卒除了死伤者,只剩下六百人。于是张巡和许远将城分成两部分来防守,张巡守东北,许远守西南,和将士们一起吃茶纸,不再下城墙。随着围城之日越来越长,张巡的很多士兵都饿死了,尚且活着的也是伤病疲惫。在鸟雀、老鼠、战袍、弓弩都被吃掉后,张巡就杀妾来犒赏大家,所有在场的将士都禁不住哭泣。张巡强令大家吃,许远也杀自己的奴仆作为士兵食物。后来张巡又命人搜求城中妇女、男人中的老弱病残之人。人人都知道终有一死,于是无人反叛。此时只剩下四百人。
敌将李怀忠经过城下时,张巡质问他家中世代享受俸禄为何还要叛国,并且告诉他一旦叛乱被平息,他的家人都会被杀害。李怀忠愧疚难当,不一会儿带来十几个人投诚。张巡先后说服收降的贼军将领很多,都得到他们拼死效力。
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接替李巨为节度使,驻扎临淮,许叔冀、尚衡驻彭城,都持观望态度不肯救睢阳之围。张巡派南霁云先后到彭城、临淮告急,皆被拒绝。南霁云又去找真源县守将李贲,获得百余匹马,在宁陵宿营时,得到城使廉坦兵三千人。南霁云带兵乘夜突围入城,被燕军发觉,边战边进间士兵死去大半,最终到达时只剩下千余人。此时正逢大雾,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南霁云,霁云军赶着获自贼军的几百头牛入城,将士们执手哭泣。
人物去世
燕军得知睢阳无法找到外援后,加强了攻势。张巡、许远认为睢阳区是一道屏障,为了防止弃城后敌军直捣江淮,同时也因为将士们饥饿行军无法到达目的地,于是放弃撤退,决定死守睢阳。十月初九,燕军再次攻城,睢阳守军伤病饥饿交加,无力作战。张巡向西叩拜说如今睢阳无法再保全了,自己虽然不能活着去告诉皇上,但可以死后变成厉鬼继续杀反贼。随即城池被攻破,张巡与许远一起被俘。张巡的将士见到他,都起立而哭,张巡劝慰大家人终有一死,不要畏惧。大家都无法仰面正视他。尹子奇问张巡何至于督战时到了目眦欲裂、咬碎牙齿流血的地步,张巡回答自己只是想要用正气消灭敌军,却力不从心罢了。尹子奇大怒,用刀撬开他的嘴,发现只剩三、四颗牙齿。张巡则大骂尹子奇作为叛军不如猪狗,自己则是为了君主。尹子奇佩服他的气节,想要释放他。有人说告诫尹子奇,张巡是忠义之士,即使放过他他也不会为燕军所用。于是尹子奇以刀胁迫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尹子奇又逼迫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未应声。张巡大声呼叫南霁云不可向不忠不义之人投降。南霁云回答张巡自己为了有所作为,不怕一死。南霁云也不肯投降。张巡最终与姚门言、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享年四十九岁。
张巡死后三日,中书侍郎张镐带救兵赶到,命中书舍人萧昕为张巡做悼词。李亨下诏书,追封张巡为扬州市大都督,许远为荆州大都督,并对他的子孙加以恩宠。睢阳、雍丘免徭役税收三年。张巡之子张亚夫被任为金吾大将军。另外,在睢阳为张巡立庙,每年按时祭祀。德宗为至德以来的将相功绩显著者安排等级次序,以颜杲卿、袁履谦、卢奕及张巡、许远、南霁云为上等。贞元年间(785年~805年),又给张巡的另一子张去疾、许远之子许岘赐官。追封张巡之妻为申国夫人,赐绸百匹。李忱大中年间(847年~859年),画张巡、许远、南霁云之像于凌烟阁。睢阳设立了张巡与南霁云的祠庙,享受香火。
主要影响
军事影响
张巡虽以科举入仕,但同样骁勇善战,治军有方。在叛军为占领江淮交通要道出动重兵进攻雍丘、宁陵县、睢阳等地时,兵力薄弱的张巡均以自己的英勇神武,以少胜多,屡败强敌,巩固了唐王朝的军事统治。此外,他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阵,能以寡制众,以弱制强,表现出他出神入化的用兵智慧,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的战术和战略思想被后世的军事家们广泛研究和借鉴,对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优化战术布局、提高战略眼光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文化影响
张巡生于昌盛时代,自幼浸润儒训之中,秉承“立功、立言、立德”之儒家正道,敬长崇善,尚情重义,兄弟情深。其志向高远,不与流俗为伍。任清河、真源县令之际,廉洁奉公,严惩奸邪。起兵抗叛之时,更是坚守大义,笃定不移。张巡之事迹与精神品质,已深植人心,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瑰宝。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新唐书》评:张巡、许远,真是英勇之士。他们带领数万疲惫的士兵,守护着孤立的城池,抵抗强大的敌人,削弱敌人的力量,使其无法轻易侵占东南地区。在梁、宋之间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虽然最后力竭而死,但他们使唐朝得以利用江淮平原的财富来振兴国家。张巡早逝并不遗憾,许远晚死也不屈服。张巡死后三天救援就到了,十天后敌人溃败。天命赋予他们完美的结局,使他们名垂青史,无需等待生还才能显赫。唐朝圣祖皇帝在东巡时,路过他们的庙宇,停驾驻足,赞扬张巡等人英勇奋战,忠诚可嘉,并将其刻入金石。与那些饿死在西山的夷、齐之人相比,孔子称他们为仁义之士,何其不同。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张中丞传后续》评:守护一座城市,保卫整个国家。用数千百精疲力尽的士兵,对抗日益壮大的百万大军。保卫江淮地区,遏制敌人的势头。整个国家之所以未亡,这是谁的功劳呢?
《睢阳歌》: 张巡庙前春草繁茂,附近的人们仍然记得将军的名字。国家的仇敌已经消灭,但心中的怒火仍未熄灭,愤怒之气在半夜令砺刀磨枪。英勇忠诚的丈夫岂能屈服,愿化身为长剑,去刺破巨鲸。
南宋文学家文天祥《正气歌》评:天地间存在着正气,它以各种形态流动。在地面上,它化作河流和高山;在天空中,它化作太阳和星辰。在人们心中,这正气叫做浩然之气,充沛地弥漫在苍穹之间。皇家道路应当清除异族,包容和谐地显现在皇宫之中。只有在时局困厄时,英雄的品质才能显现,一一被记录在丹青画卷中。在齐国有太史简,晋国有董狐之笔。秦国有张良的策略,汉朝有苏武的忠诚。为了严将军的头颅,为了嵇康侍中的血泪。为了张睢阳的尖牙,为了颜杲卿的舌剑。
宋元文学家王炎午《望祭文丞相文》评:在这其中,提倡正义和英勇,文天祥和张巡为正义而献身并无二致,而公正地掌握权衡。
负面评价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评:“无论城之存亡也,无论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其食人也,不谓之不仁也不可。”
人物争议
吃人与保人
张巡在死守睢阳区时因为张巨调走一半城中粮食,又因为敌军以围城多日,导致粮食消耗殆尽、将士常常以饥饿伤病之躯作战,于是张巡就杀爱妾、城中妇女、男人中的伤病虚弱之人来吃。张巡死后当时议政者中有人质疑张巡,在最初开始守睢阳城时城中有兵士六万人,粮食吃尽后应该保存实力立刻率队出城求再生之路。与其人吃人困死在城中,不如弃城保全人。而张巡的朋友李翰等人则认为张巡不弃城是为保全江淮,等待救援,只是等来援军时睢阳城早已被攻破。
籍贯争议
张巡的籍贯一直没有明确定论。由于张巡故友李翰撰写的《张巡传》佚失了,《进张巡中丞传表》中又没提到张巡的祖籍与出生地。张巡殉国几十年后,韩愈写的《张中丞传后叙》中也未提到张巡的祖籍与出生地。这就便张巡籍贯问题发生了歧义。最早提出张巡籍贯的是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柳宗元在《唐故特进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南府君睢阳庙碑并序》中明确提到“惟公(南霁云)与南阳张公巡,高阳许公远,义气悬合,谋大同。”这是关于张巡出生地的最早记录,也即“邓州南阳说”的最早记录。此后,五代后晋时的刘晌等人编撰的《旧唐书》卷 187载“张巡,蒲州河东人。于是出现了“蒲州河东说”。《 旧唐书》刊印 100 多年后,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又编撰了《新唐书》。《新唐书》一反《旧唐书》的说法,在卷192记载“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而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 217 里描写“睢阳之战”时又写道“贾贲前至雍丘,有众二千,先是谯郡太守杨万石以郡降安禄山,逼真源令山西省张巡使为长史西迎贼。径至真源,率更民哭于玄元皇帝(老子李耳)庙,起兵讨贼,吏民俗音乐从者数千人:巡选精兵千人西至雍丘,与贾贲合。司马光认为张巡是河东人,显然是从《旧唐书》之说。唐、宋以后由于所依据的资料不同,关于张巡的籍贯,也一直是众说纷纭。
个人作品
《闻笛》,主要描写了围城之中的战士们听到敌军吹奏笛声的情景,表现了他们的顽强斗志和忠贞不屈的品格。
《守睢阳作》,该语句描写了他们孤军奋战、坚守城池,表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开头“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写出了他们的危机。全诗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感和决心。
此外他还著有《谢金吾将军表》《对西陆朝判》《对字判》等作品。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张巡守睢阳区的时候,有六万人。粮食吃完之后,很多士兵都被饿死,侥幸活着的人也是毫无力气。于是,张巡把自己的爱妾奉献出来,他说:“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意思是你们各位很久没吃上饱饭了,但是忠义之气不见衰减,我恨不得把肉割下来给大家吃,难道还舍不得一个妾而看着你们挨饿吗?于是张巡杀了这个小妾,煮了一锅人肉给大家吃。
后世纪念
张巡故里
据张巡故里碑记载,张巡故里位于邓州市彭桥镇寺北张村。但后来的寺北村张氏是明清以后从外地返回原籍的,因村庄座落在大瓦寺之北,故名寺北张村。在大瓦寺遗址一角,张氏族人将废弃旧房改造成了一个简陋的小庙,内中供奉着张巡的塑像,墙壁上画有张巡守睢阳、战雍丘的大型壁画,里面有张巡的塑像和张巡父亲烧香用过的石雕香炉。
张王庙
鄱阳县张王庙位于县城永平关外街市东之秦家山高地,张王庙祀奉的主神为唐朝爱国各臣靖忠王张巡。张王庙又名靖忠王庙,坐落在城东鄱江北岸。庙北背秦家山,南临鄱江码头,从江边至张王庙南门共九九八十一级台阶。据《饶州府志》《鄱阳县志》记载,张王庙在元明之季两度大修,清代三次重建。明清至民国时期,张王庙的规模恢弘,肃穆庄严,前后三楹。张王殿正中有张王座像,两旁配祀有名臣许远、名将雷万春、南霁云塑像。殿后有后金钟阁(又名夫人阁),祀祭柳母娘娘,金钟阁东侧有观音堂及庙祝沙弥的厢房。庙前榕树遒劲,枝繁叶茂;庙后苍松翠柏,直耸云天。
张巡祠
张巡祠坐落于商丘市古城南门外。“安史之乱”中,御史中丞张巡为保卫睢阳区而殉难。后世人感念其卫国忠心,为纪念张巡而建立此祠。自唐朝以来,睢阳人民多次建庙、祠纪念二人的功绩,现商丘古城内大隅首西街还有纪念他们功绩的“忠烈祠”。
张巡祠原址在古城内大隅首西侧,后于1990年在南门外城湖南岸,即唐睢阳城旧址上重建张巡祠。新祠宏伟壮观,庄严肃穆,占地4万多平方米,包括广场区、建筑区和墓葬园林区三部分。
如今的张巡祠,西、北两面环水,东靠古城南北中轴路,南邻古城城郭,绿树红墙,蔚为壮观,是商丘市重要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里碑
张巡故里碑位于今河南省邓州市花洲书院,此碑是明朝万历年间邓州知州赵沛等人所立,距今已有420多年的历史。张巡故里碑碑中间刻着“唐忠臣封邓国公张巡故里”11 个大字,11个大字右侧刻有字,介绍张巡生平事迹,左侧刻字,介绍了策划建碑的人及其官职。20世纪50年代,为保护文物,该碑曾被埋于地下,至20世纪70年代,被立在了李湾村南邓公路边,2004年,该碑又被移入花洲书院碑廊。
研究书目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
《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中》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十八·》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
艺术形象
文学与民间形象
张巡是明代无锡重要的祀典神灵之一。元朝末年民间已经产生有关于张巡的信仰。元末明初成书的《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收录有一 个名为“ 斩鬼张真君”的神灵,便是张巡死后幻化而来:“ 李隆基时进士出身, 官拜睢阳区令遭安禄之变 …… 真古天地一孤忠哉,唐宋历封为宝山忠靖景祐福德真君。”到了明朝时,明初为了恢复儒教正统思想,加强忠君思想,明代“双忠”信仰重新被纳入国家祀典,张巡被“加封号忠烈灵祠”。天顺元年(1127年),张巡信仰成功报人祀典,北京东岳庙右庑的张中丞开始在春秋两季享受官方的香火祭祀。清代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也大力提倡对于忠臣的祭祀。“雍正十二年,张巡被饬封为“显佑安澜神”; 嘉庆八年,加“显佑安澜神”为“显佑安澜宁漕助顺之神”; 咸丰八年,加封“显佑安澜神”为“显佑安澜宁漕助顺效灵助顺彰威之神”; 同治七年,加封“显佑安澜神”为“显佑安澜宁漕助顺效灵助顺彰威灵佑护国之神”,张巡已被完全神化成为安世济民的神灵, 成为了典型的水神。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鹿邑县人民政府.2024-03-26
张巡(唐朝 御史中丞 永济).山西省人民政府.2024-05-13
张巡(唐朝 御史中丞 永济).山西省人民政府官网.2023-07-21
张巡故里碑.邓州市人民政府官网.2023-07-21
邓州市部分文物景点介绍.邓州市人民政府.2023-07-20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ctext.org.2024-04-30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中.ctext.org.2024-04-30
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七.ctext.org.2024-04-30
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八.ctext.org.2024-04-30
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九.ctext.org.2024-04-30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ctext.org.2024-04-30
大唐游侠传.豆瓣电影.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