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青岛大学文学院

青岛大学文学院

青岛大学文学院建于原青岛大学与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新青岛大学不久的1994年,以原青岛大学中文系为基础,合并其他相关文科门类,组建成"文科学院",简称"文学院"。随后的几年里,外文、法学等学科先后独立,新闻、广告等专业相继增设,"文学院"逐步演变成目前格局。

学院现状

学院现有文学、新闻传播、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4大学科门类,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广告设计、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动画6个本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5个硕士点和视觉传达艺术方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拥有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学系、广告学系、影视文学与艺术系4个教学系,文秘写作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室2个教研室。

学院在校本科生1640余人,研究生140余人,学历留学生数十人。在编教职员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教授21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38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

所获荣誉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水平突出。老一代学者黄伯荣赵明冯光廉等在国内享有美誉,一批中青年学者姜振昌刘怀荣周海波等也颇具知名度。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人文社科强化建设研究基地、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名校工程特色专业、7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一批研究机构。是国家级"广告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考试培训基地"和省级"广告人才培训基地"。新世纪以来完成和在研国家社科规划课题20多项,有8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成果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奖,2项成果获山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文学院致力于申建一级学科博士点、强化山东省东部地区人文科学概论科龙头地位、打造具有国家水平的人文学科群、培养现代化复合型人才。全院教职员工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正在努力建设办学特色突出、区位优势明显、全国性影响较大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师资队伍

目前概况

在编教职员工87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教授20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38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高校十佳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博士生导师5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9人。一批中青年学者已具全国性影响。初步建立了一支以特聘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为中坚、正副教授为骨干,阵容整齐、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

“十二五”发展目标

坚持学历提高与能力提升并重、个人发展与团队建设并行、制度管理与政策激励有机结合,大幅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到2015年,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达到9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70%左右,研究型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80%以上;进入校级特聘教授的教师人数达到10人左右;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左右。

人才培养

目前概况

文学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文学、新闻传播学),6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广告设计、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动画),5个硕士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已经建成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正在申报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1个省级强化特色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2个省级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建成6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唐诗宋词名篇导读、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导读、红楼梦导读、魏晋文化与文学导读)。设4个教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学系、广告学系、影视文学与艺术系),2个教研室(文秘写作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室)。与校内其他学院联合建设的文科实验训练中心,先后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文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采用以二级类为平台、“平台+方向”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在校生多次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奖,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目前,学院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为龙头,多学科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谐共进,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的良好格局。

“十二五”发展目标

1、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打造成具有国家水平的学科,将汉语言文学学科建成研究型学科,将新闻传播学科建成教学研究型学科,增设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新闻传播一级学科硕士点。到2015年,新增1门省级重点学科,建成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新增1个专业学位类型(领域);新增1个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建设经费总投入达到500万元。

2、充分发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交叉优势,做好增设文化产业等新兴专业有关工作,使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稳步发展本科生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到2015年,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规模稳定在1500人左右;全日制普通研究生规模达到240人(其中,博士生规模达到10人左右);新增2个本科专业;新增1个国家特色专业。

3、适应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多样化人才培养要求,创建教学优质品牌,开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到2015年,建成10门以上校级精品课程;建成2个省级品牌专业;力争拥有1门以上国家级精品课程。

科学研究

目前概况

作为青岛大学的文科基地和山东省东部地区的人文科学概论龙头,学院科研氛围浓郁,科研力量雄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语言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影响广泛。目前,拥有1个省级人文社科强化研究基地和5个研究中心。新世纪以来有6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成果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奖,完成和正在完成国家社科规划课题20项。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力推进了教学工作,为学院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发展目标

大幅提升科研水平,争取获得较大数量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争取取得一批在国内有重大学术影响的科研成果。“十二五”期间,力争承担国家级课题10-20项,省部级课题15项;出版专著40-50部,发表论文500篇左右;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5-20项目(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奖2项,力争省级一等奖3项左右);新增1个国家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科研经费达到500万元。

党的建设

文学院党委现有中文系教工党支部、新闻学系教工党支部、广告学系教工党支部、机关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本科生党支部6个党支部,党员188人(其中教工党员42人)。近年来,院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凝聚人心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制度建设为准线,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党建工作成效显著,为学院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组织保证。

主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本专业培养通晓汉语言及中外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能够分析处理复杂社会文化问题和参与较高层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基础写作、应用写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美学原理、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比较文学逻辑学、新闻学概论、秘书学概论、办公自动化、书法等。本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与中外文秘书两个方向。

本专业是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拥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中国现代文学)、省级强化建设基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一级学科硕士点(汉语言文学),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新闻学

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本专业培养政治觉悟较高、学科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很强,适应各类新闻媒体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产业领域高层次需求,并有望进入高一级学历层次继续深造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编辑学、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概论及节目制作、国际新闻编辑、网络新闻、新闻英语、新闻名作赏析、新闻学专题研究、西方新闻学研究等,另有“新闻精品研究”为国内首创课程。

本专业教学注重知行合一,其实践教学主要环节在新闻媒体支持下完成,包括新闻学系与当地媒体合办新闻栏目、学生到新闻媒体等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等。

广告学

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本专业培养能在新闻媒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广告公司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设计制作和市场营销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广告学概论、市场调查与分析、广告策划、市场营销学、广告创意、广告心理学、广告文案写作、网络广告、广告媒体研究、企业形象设计、广告经营与管理、广告专题研究、电脑图文设计等。

本专业是以广告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边缘性、综合性且具有实践性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贯彻于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艺术设计

(广告设计方向)

本专业培养能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和广告基础理论,具有高层次广告创意、广告设计、广告制作和广告管理运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广告学基础、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平面广告设计、色彩写生、设计基础、广告经营与管理、电脑图文设计等。

本专业以宽厚的人文知识为目标,设置基础课程;以严谨的专业知识为目标,设置专业主干课程;以先进的应用操作知识为目标,设置专业核心课程。配有专业工作室,如三维动画实验室、设计工作室、摄影工作室、专业画室,以及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及艺术文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其他单位从事广播电视策划、编导、编剧、电视节目创作的复合型应用影视艺术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电视摄像、电视编辑基础、动画制作、影视作品分析、广播电视文本写作、影视编导、影视艺术概论、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电视新闻与纪录片制作、影视动画广告创意与制作、电视照明与调光技术、电声技术与专业调音等。

本专业拥有一流的实验设备和完善的实践实训体系,建立了以国家级大学生人才培养示范中心的一系列专业实验室,如高清数字摄像实验室、灯光实验室、对编实验室、音乐与影像资料库、非编实验室、演播实验室等

说明

该学院按中国语言文学类招生(美术类除外),在学科基础阶段依据同一平台组织教学,高年级根据社会需求、个人意愿及学习成绩再分专业。

研究生教育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字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属于研究生专业

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创建于1986年。著名语言学家黄伯荣先生于1987年调入青岛大学,他为本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二十多个春秋,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已初具规模,并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为学界瞩目的成绩。本专业于2009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5人,在读博士1人。学科成员以来自全国著名高校的博士为主体,队伍精干,结构合理,充满了勃勃生机。黄伯荣先生虽已退休青岛大学,但他一直关心汉语教研室的发展与建设,因而成为汉语教研室坚强而有力的学术后盾。

本学科承担省级研究课题5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2项,青岛市、青岛大学科研项目多项。在《语言文字应用》、《世界汉语教学》、《古汉语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语文建设》、《汉语学习》、《修辞学习》、《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语研究》(日本)等国内外有影响的语言学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这些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其他奖励多项。在教学方面,获山东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经过多年的建设,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已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形成如下三个研究方向。

语法修辞

语法修辞是汉语研究的重要领域。本研究方向的特色主要有两点。一是重视汉语语法事实研究。由黄伯荣先生带领汉语教研室撰写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180万余言,集汉语方言语法事实研究之大成,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今学术界广泛引用,是汉语语法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文献。其姊妹篇《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由于基于汉语方言事实而撰写,也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二是重视语法修辞相结合,重视汉语表达发展研究。这方面的代表作有戚晓杰教授撰写的《汉语超常表达论》。该书“构建出一个超常表达修辞学的新框架、新体系。这种修辞学研究中观察视角的更换,对于发现传统修辞理论所遮蔽的一些认识盲点,弥补以往传统修辞学所存有的薄弱之处,纠正以往传统修辞学研究中存有的偏差,推进汉语修辞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黄伯荣《修辞学研究的新视角——评〈汉语超常表达论〉》,《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汉语史

汉语史研究方向的特色也有两点。一是注重文字学研究。朱葆华教授在文字学方面造诣尤深。目前正从事汉字书体的发展演变研究。汉字书体的发展演变学术界自古至今很少有人问津,有人只谈汉字形体,有人只谈书法,因为搞文字学的人很少懂书法,搞书法的人又缺少文字学的修养。朱葆华教授长期从事文字学研究,又从事书法教学与研究多年,于文字与书法皆有所涉猎,于是从文字学和书法两方面对汉字书体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其前期成果《图示汉字书体演变史》已由齐鲁书社于2005年12月出版。此研究领域前景非常广阔,《汉字书体演变史》一书也在写作之中。朱葆华教授在此领域的研究处于学术界的领先地位。二是重视汉语语文学研究。窦秀艳副教授一直致力于《尔雅》及仿雅著作的整理研究,出版了《中国雅学史》一书,划分了雅学发展阶段,对先秦至民国近三百部雅学著作进行了分级分类,辨章学术,考竟源流,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窦秀艳副教授在雅学文献研究和山东省青岛市地区古代语言文学文献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历代雅学著述考》、《中国雅学文献学》对历代雅学文献的篇目、作者、内容真伪、版本流传、目录著录等情况做了详实地考订,为雅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是颇受学生欢迎的一个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特色主要体现于,在中外语言对比研究中,突现现代汉语特点的挖掘。汉字是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表现形式。从汉字入手,找寻汉语特点,可以发见汉语诸多不同于印欧语的本质特性。汉语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很多尚未发见的特点的逐渐得以揭示,对世界语言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将会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青岛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现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四个研究方向。本学科现有教师 16 人,其中教授 9 人,具有博士学位者 8 人。 2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 人入选全国“千百万人才工程” , 3 人获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学科带头人姜振昌1999 年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同年获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6 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先后 10 次独立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 3 项。已独立招收 5 届博士研究生。

在科研与教学上已接近全国先进水平。五年来本学科成员共承担国家社科规划课题 6 项,省部级研究课题 8 项,其中 2006 年立项的“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是山东省“十一五”人文社会科学唯一与文学相关的强化建设项目。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 2 项,省部级奖 12 项,其中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3 项,山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 项。发表论文 300 余篇,其中发表在国家权威刊物上的 2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 23 部。

北京鲁迅博物馆合作办学,共谋发展,形成了国内特色鲜明又有实力的联合体。由青岛大学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共建的“鲁迅研究中心”2002 年在青岛大学正式挂牌,两家合编的大型《鲁迅研究年鉴》已经出版 4 期。北京鲁迅博物馆是国家级研究机构,具有强大的学术优势、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治学传统,双方的合作无论在提升科研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上,都成效显著。目前正在积极 申报 博士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以史论结合、中外比照、文化整合为主要特点。在纵向上力主把近代、现代、当代三个历史阶段贯通起来,对近百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系统考察,在 冯光廉 教授的主持下,出版了《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概论》、《中原地区当代文学研究概论》等专著;《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先导 —— 近代文学研究概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另一方面在横向上打破文学史研究的封闭状况,在东西方文学的多重比较中,描述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近年来,本学科在鲁迅及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研究和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等方面特色突出,发表、出版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成果,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

经过多年的建设,青岛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了如下三个研究方向:

鲁迅和经典

鲁迅和经典作家共同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层内涵,没有经典就没有深度。本学科从创建以来一直把鲁迅和其他经典作家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龙头,20余年长盛不衰、逐步深化。姜振昌围绕国家社科规划立项课题《鲁迅与中国新文学主流》写下的《\u003c;故事新编\u003e;与中国新历史小说》、《鲁迅与中国20世纪杂文》、《鲁迅与左派文学运动》、《\u003c;呐喊\u003e\u003c;彷徨\u003e;: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等一系列长篇论文,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文学评论》等国内权威学术刊物上,还出版了《鲁迅与新文学的精神》、《经典作家与中国新文学》等学术专著。围绕这一方向,本学科还连续推出了冯光廉刘增人等的专著《多维视野中的鲁迅》、张芸的《别求新声于异邦》、魏韶华的《鲁迅与克尔凯郭尔比较研究》、以及《叶圣陶传》、《王统照传》、《张承志新论》等学术专著。

文化研究

本方向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本学科新的学术生长点,旨在从媒体文化、宗教文化、域外文化三个板块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深入研究,开拓新视野,提供新方法,并且试图探索文学研究与传播学研究的交叉、融合,为建构新的交叉型、复合型新学科探索可行的途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周海波的《现代传媒时代的文学》和《传媒与现代文学之间》、刘增人的《中国现代期刊史论》、曾艳兵的《东方后现代》、侯传文的《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东方现代文学》和《东方文化通论》等学术专著,以及发表在《文学评论》和《文艺研究》上的侯传文的《泰戈尔与中国现代诗学》、徐宏力的《网络文化与审美蜕化》、刘增人的《论茅盾系列文学期刊》等学术论文。

文学研究

文献资料与文学史研究一直是本学科的治学基础。因为文学史研究从来离不开文献资料,而文献资料只有放在文学史上才能显示出其价值和意义,所以本研究方向始终坚持以文献资料为先导、为实证,以“史”的眼光和理论思考为轴心,二者相辅相成,使这一基础性研究既丰富又扎实。代表性研究成果有魏韶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徐鹏绪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和《近代文学史纲》、周海波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佘小杰的《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贾丽萍的《20世纪末叶的中国小说》、李玉明的《嬗变与建构》、以及《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纲》,《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等。

培养方案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能够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党政部门、新闻出版机构等从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习年限

三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者可酌情延长一年。

研究方向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

(二)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

(三)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研究

(四)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

课程设置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程以课内18学时为1学分,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必须修完34—38学分。

(一)课程设置见《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附后)

(二)必修环节(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等)

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1学分)

研究生需阅读各种大量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写出不少于8000字书面报告,内容由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两部分组成,在进入论文写作之前,必须进行开题报告,并由学科点组织专家组审定通过,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中期。

2、学术活动(2学分)

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8—10次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活动,要求每次都要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书面报告,经导师签字后先由自己保存,最后在申请毕业论文答辩时与其它相关材料一并上交学院研究生工作秘书。

3、教学与社会实践(2学分)

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担任助教、助研、助管等,课内外总时数为120小时,由学院和学科点负责安排。

培养方式

(一)研究生要积极参加校、院和学科点组织的政治学习、学术活动和各项集体活动,养成良好的科学道德。

(二)本专业的培养方式采用导师负责制,同时在某些重要环节由学科点导师组共同参与,体现个体与集体相结合的培养原则。

(三)制订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教学大纲,并为研究生开列专业必读书目。

(四)本专业研究生必须选修一门跨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

(五)课程学习采用讲授与讨论、文本细读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培养研究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并经常开展一些学术研讨活动,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意识。

(六)为了提高科研水平,要求研究生在第一和第二学年撰写学年论文。申请学位之前,要求研究生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内容与本人研究方向有关的学术论文。论文作者必须是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是第一作者,本人是第二作者),所有论文均须注明作者为青岛大学在校研究生。

(七)学位课为考试课,非学位课为考试或考查课,以笔试、口试、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考核,考试按百分制记分,考查以合格、不合格记,也可按百分制记。学位课成绩达到75分为合格,非学位课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

(八)要求研究生在前两个学年中完成全部课程学习,修满规定所需学分。在此基础上,于第四学期初,对研究生进行中期筛选,要求必须通过以下条件:社会主义方面,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道德品质方面,品行端正,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专业能力方面,通过研究生公共外语考试,学位课考试成绩在75分以上,非学位课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筛选过程中,要求研究生向本专业教研室提出有关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得到教研室全体教师的认可,并取得合格成绩的方可进入撰写论文阶段,不合格者按研究生课程修完、肄业处理。

(九)中期筛选结束后,根据开题报告的要求,安排研究生外出调查访问,写出访学报告或调查报告,由导师主持进行交流和评议。

(十)教学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要认真抓好备课、试讲、听课、评议等环节,每个研究生给本、专科学生上课不少于9课时(或在相关单位进行一定时间的毕业实习)。

(十一)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由研究生导师组织有关人员和研究生本人共同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学位论文

(一)研究生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始论文写作,时间为一至一年半。

(二)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难点及拟解决问题方案等,论文选题应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须制订出具体的实施计划,经导师组研究同意,报学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后实施,并报研究生处培养科备案。

(三)为确保研究生按期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第五学期结束前要对论文进行全面检查,论文最后定稿和打印必须在第六学期中期完成。

(四)论文答辩工作安排在第六学期5月底6月初。

备注

硕士生导师:

周海波教授 刘增人教授 徐鹏绪教授 马丽蓉教授 戚晓杰教授 魏韶华副教授

佘小杰副教授 徐良副教授 曹安娜副教授 陈漱渝研究员(外聘)孙郁研究员(外聘)黄乔生研究员(外聘)张杰研究员(外聘)李林荣研究员(外聘)

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以培养通晓中国文学与文化,人文素质高,研究能力强,发展全面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现有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六朝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中国诗歌与诗学四个研究方向。在先秦两汉诸子和史传文学、魏晋唐宋诗歌与诗学、明清小说、佛教与文学关系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学科成员以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名校的博士为主体。学科带头人为刘怀荣教授,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其中有博士学位者13人(博士后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队伍精干,年龄、学科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

学科教师主持各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完成国务院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各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教育部2007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各1项。教学成绩突出,曾获得过山东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有1人被评为2004年山东省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1人入选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科先后出版专著20余部,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标志性成果有《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2007)、《宗教伦理与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2007)、《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2006)、《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2007)等,前两种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成果。学科成员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1项;山东省社科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山东省高校一等奖2项,青岛市社科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多项。

挂靠文学院的山东省“十一五”强化重点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有多方面的合作,为学科的国际性交流及与国内学术界的联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科成员来源广泛,多为名家弟子;多名教师曾在美国、韩国、新加坡及香港的大学从事教学、研究或学习,与国内外学术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

学科毕业生有多人考取国内重点院校的博士生,有些正在国外学习。其他同学就业状况良好,多在高校、报社、出版社、电视台、政府机关、企业等行业和部门工作。

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如下三个研究方向:唐宋诗词与诗学研究、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元明清文学研究

唐宋诗词

本学科在1990年前后,即开始了中国诗学的发生学研究。自觉追求诗歌、歌诗、诗学与文学思想的综合研究,重视不同艺术门类及不同文体的相互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学科带头人刘怀荣主持完成《赋比兴与中国诗学体系研究》、在研主持《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2006-2008)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了《中国古典诗学原型研究》、《中国诗学论稿》、《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二十世纪以来先秦至唐代诗歌研究》、《唐宋元诗词曲名篇解读》等专著,在《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了一批系列论文。还与人合作出版了《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u003c;诗经\u003e到元曲的歌诗艺术生产史》、《忠烈人格》、《唐代文人心态史》、《历代文人心态史》(丛书,八种170余万字)等专著。代表性的成果还有冯国荣的《中国诗学研究》、《中国诗歌发生论》、《中国诗歌发展走向窥探》,王凯的《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赵建章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以及翟景运晚唐骈文研究》等。

先秦两汉

本方向是我们从198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的重点之一。对中国大文学史、大文学理论的探讨以及大文学专题研究,构成了本方向鲜明的学术特点。赵明教授曾出版过《先秦大文学史》、《两汉大文学史》、《文化视域中的先秦文学》、《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道家文化及其艺术精神》、《老庄论集》等系列专著,开创了本学科重视大文学研究的传统,他于2006年出版的《大文学史论》则对中国大文学研究进行了深层的理论思考。学科带头人张树国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宗教伦理与上古祭歌形态研究》,在研主持有教育部规划项目《汉唐郊庙歌辞研究》(2006-2008)等。本方向的代表性成果有张树国的《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信义的追求》、《左传与春秋贵族文化》,王凯的《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王今晖的《魏晋五言诗研究》等及在《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的一批系列论文。

元明清文学

本方向成果主要集中在小说戏曲研究,宗教与文学关系研究、文献整理研究等三个方面。孙开东、范嘉晨、王今晖、刘怀荣等主持完成了《佛教与明清小说研究》、《\u003c;磻溪集\u003e;整理研究》、《\u003c;小亨集\u003e;整理研究》及《\u003c;崂山志\u003e;整理研究》等省厅级课题。代表性成果有王海燕的《林黛玉研究》、范嘉晨的《元代包公戏评注》、赵伟的《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研究》、郑菡的《李卓吾小说戏曲评点研究》、孙开东的《\u003c;三国演义\u003e;传播研究》、周潇的《明代山东作家研究》等。此外,本方向成员在《耳中人》研究、佛教与明代文学研究、明代山东作家研究等方面发表的一批系列论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培养方案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通过三年的学习和实践,把研究生培养成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厚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的高级专业人才。

学习年限

三年,在职硕士研究生可酌情延长一年。

研究方向

1、先秦至南北朝文学研究

2、唐宋诗词与诗学研究

3、元明清文学研究

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公共选修课、学位选修课等。硕士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修完32-38学分。

(一)课程设置见教学计划表。

(二)必修环节(不计入总学分,单独记入档案)

1、研究现状综述与开题报告1学分

研究生需围绕毕业论文选题广泛阅读前人的相关研究论著,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阐述该课题研究现状的综述文章。这是写作开题报告的必要前提。

在进入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必须进行开题报告,并由学科组织审定,时间安排不得迟于第三学期末。楷体报告经学科审核通过方可教学学位论文写作,如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事先没有预计到的困难不得不改变论题,需重新进行论证并提交补充论证材料。

2、学术活动1学分

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参加3次以上读书报告会。读书报告会每次应有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报告论文;在此基础上,完成2篇以上专业论文。读书报告须经导师认可并签字后,由学生自己保存,在申请论文答辩时一并交学院研究生工作秘书。

3、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2学分

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助教、助研、助管和指导本科生论文等,课内外时数以120小时为宜,由学院和学科负责安排。

每次活动均要求研究生写出书面报告,内容包括思想小结和专业工作经验总结两部分,由导师和有关教师进行考核,给出评语和成绩。

培养方式与方法

1、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又要重视集体培养的优势。

2、导师要严格要求和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及科研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注重独立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3、学院、学科要与导师共同做好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工作,认真及时地组织好专业课的教学与考核、中期筛选、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论证、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论文评阅和答辩工作。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4、研究生要积极参加校院和学科组织的各种活动,各学院、学科领导要严格要求和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创新精神。

个人培养计划

导师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生本人的具体情况,与研究生共同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硕士生学位课、选修课、各学期学分分配、考核方式和期限、教学实践、社会实践、读书报告会、学位论文选题、科研工作和学位论文写作等做出具体的要求和安排,并于新生入学后一个月那将个人培养计划交研究生处备案。

学位论文与答辩

1、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注意文献查阅及综述、逻辑思维与理论分析、论文写作与表达能力等诸方面的培养,尤其是独立的工作能力、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创造性的培养。

2、硕士生一般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始论文写作工作,时间为一年到一年半。

3、学位论文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力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4、研究生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意义、研究历史与现状综述、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难点及拟解决方案等。研究生要制定出具体的论文实施计划,经导师组研究同意,报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后实施,并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存档。

5、论文水平,要看其内容是否有独到见解或创新性成果,并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或本门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6、学位伦文必须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参与大课题研究者可将以本人为主完成的部分整理成学位论文。论文中应对自己的创新性成果作出详细的阐述,阐明本领域前人已有的成果扣自己的贡献。

7、论文工作中期检查。力确保研究生按期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论文工作开始半年后,各学院及学科有关人员瑶对研究生论文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8、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后,论文答辩前,须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内容与本人研究方向有关的论文1篇,论文作者必须是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是第一作者,本人是第二作者。

9、学位论文完成后,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方可申请答辩。在正式答辩前,应进行预答辩,为学位论文答辩做充足的准备。学院按规定程序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提出是否授予学位的意见,并将所有申报材料整理好,由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签字后,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备注

硕士生导师:

刘怀荣教授 徐宏力教授 冯国荣教授 王海燕副教授 张树国副教授 王凯副教授 范嘉晨副教授 郭芳编审(外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青岛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创建于1986年,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一支学科梯队整齐、阵容强大、团结协作、学术成果突出的学科。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10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本学科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西方文学与比较文学、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

西方文学与比较文学

西方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以20世纪西方文学,尤其以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为研究重点,并坚持运用比较的观念和思维来分析和研究西方文学。该方向带头曾艳兵教授长期从事西方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主要有:《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东方后现代》、《卡夫卡与中国文化》、《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自1985年以来,在《文艺研究》、《文艺报》、《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人文杂志》等刊物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60余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3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要。参与主编或撰写的教材主要有《外国文学史》、《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西方文学史》、《比较的世界文学史纲》。学科组成员孔庆华教授、李汝成副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陈秋红副教授主要研究詹姆斯·乔伊斯与奥斯丁等西方作家,隋旭升副教授主要研究俄罗斯文学,佟晓萍副教授主要从事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刘琛博士主要从事文学影像学研究。该方向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在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有关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

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方向以东方文学的宏观总体研究、佛教文学和东方文学理论研究为重点,兼顾印度文学、日本文学、韩国文学等东方国别文学研究。该方向成员池水涌教授主要从事韩国文学研究,于华副教授主要从事日本文学与文化研究,马征博士主要从事阿拉伯文学研究。该方向成员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话语转型与诗学对话——泰戈尔诗学比较研究》,出版了《寂园飞鸟——泰戈尔传》、《佛经的文学性解读》、《论语汉英双解》、《韩国文学史》等学术专著,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和重要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多项。

培养方案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习年限

三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可酌情延长一年。

研究方向

(一)比较文学与西方文学

(二)比较文学与东方文学

课程设置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程一般以课内18学时为1学分,研究生在答辩之前,必须修完34~38学分。

(一)课程设置(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附后)

(二)必修环节(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等)

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2学分)

研究生需阅读大量中外文献资料,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书面报告,内容由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两部分组成,在进入论文工作之前,必须进行开题报告,并由学科点组织审定,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末至第四学期初。

2. 学术活动(2学分)

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参加10次由学院组织的学术活动,每次应有不少于1000字的书面小结;在学科做两次读书报告(其中一次可结合开题报告进行),在学院做一次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在申请论文答辩时一并交院研究生工作秘书。

3. 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2学分)

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内容包括担任助教、助研、助管和指导本科生论文等,课内外时数为120小时,由学院和学科点负责安排。每次活动应写出书面报告,由导师或有关教师进行审核,给出评语和成绩。

注:硕士生导师:

侯传文教授 曾艳兵教授 李俄宪教授 陈秋红副教授

文艺学

文艺学是青岛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正成为山东省东部乃至半岛地区有广泛影响力的人文理论学科。雄厚的科研实力、丰富的学术资源、结构整齐合理的学科梯队,为文艺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青岛大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繁荣,文学院结构格局的重新设置,青岛大学文艺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特别在资源整合、方向设置、学科贯通和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突破,其优势地位和强势特色作用更为显著,正在向国内同学科先进行列迈进。

1、青岛大学文艺学以副校长徐宏力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形成结构合理、梯队有序、富有朝气而实力雄厚的学术队伍。

现有教师及专业研究人员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被校内外聘请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者6人。主要学科带头人徐宏力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上,其他研究人员承担省、部、市、校及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多项,为学科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面向社会实践、纵横贯通、特色优势鲜明的学科方向。

青岛大学哲学人文科学的繁荣发展,文学院学科结构的重新布局,给文艺学提供了充分的发展舞台,使文艺学能够在更为开阔的教学与科研领域得到对接融汇、贯通整合,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西方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东方文学,比较文学,语言学等学科交叉贯通,互补提高,并走向广阔的社会审美实践,面向现实,面向时代,形成明显的厚基础、宽口径、多元推进优势,成为青岛大学重要的人文理论学科。其中国美学与现代文化、西方美学与现代文化二大方向的设置与确立,就是这种特色方向与优势作用的直接体现,使文艺学学科集中浓缩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精华,面向社会,适应时代需要,拥有很强的生命力。

3、教学与科研硕果累累,成就显著,为更高更强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岛大学文艺学学科承担国家社科规划课题2项,省部级研究课题2项。获得省部市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文艺学学科导师群实力雄厚、视野开阔、多元贯通,已经积累了成功的培养博士生、研究生的经验,成效显著,许多毕业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