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豫东调

豫东调

豫东调,又名下路调、东路梆子,是豫剧四大流派之一,形成于豫东、鲁西南地区即今商丘市、山东省菏泽市一带,流行于永城市、松城、夏邑县宁陵县曹县、菏泽(鲁西南)一带八地区(老艺人称为外八处)。一般认为其发源于豫剧四大流派之一的祥符调。

豫东调活泼、明快、乖巧,富于变化,在唱法上喜欢用叠句、闪板、偷字、加衬等。“豫东调”在形成伊始多数是由男演员进行表演,在艺术唱腔上,却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女儿腔”。豫东调的女声与男声音乐唱腔非常有特色,女声以活泼、明快、乖巧、花俏为特征,男声则以高亢、激越、粗犷、奔放为基调。代表人物有唐玉成李斯忠雪艳琴等。代表作品有《白玉杯》《铡美案》《下陈州》《穆桂英挂帅》《五凤岭》。

近年来,中原地区政府对文化事业关注程度提高,投入增加,使豫东调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豫东调作为豫剧四大流派之一,开始受到政策保护。2014年河南省豫东调研讨暨商丘市豫剧院65年成果展在宋城影剧院举行。2023年,为振兴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戏曲艺术,菏泽市豫东调传承发展中心揭牌仪式在山东省菏泽市盛世梨园剧场举行。

命名由来

豫东调作为一个明确的术语,最早见于1948年5月26日《中国时报》的一篇文章。然而该文虽然提及豫东调这个术语,却并未对其有所解释或阐述。1951年,《戏剧新报》刊发魏镇清《谈河南梆子戏》一文,文中较为清晰明确地指出了豫东调的内涵:“河南的地方戏是随着逾域方言的差别而有不同的发展,计豫西的西府调、曲子,南阳市、西平的南阳调,开封的祥符调,商丘一带的豫东调……”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学界对于其外延和内涵仍然有所争论,但是对于豫东调这个术语,人们却逐渐接受并相沿成习,豫东调也逐渐成为以商丘市为中心的豫剧豫东风格流派的统称。

历史沿革

起源与形成

关于豫东调诞生的源头,目前官方尚无盖棺定论,民间豫东调起源故事说法有二。

其一,“本土”说。明清以来,祥符调的活动地区“内十处”流行一些民间戏曲如:女儿腔(又名弦索腔、河南调)、汴梁腔、土邦戏、干梆戏等。后来女儿腔、汴梁腔、梆子腔与早期的同州梆子(东路秦腔)相结合,演化成了早期的祥符调(又名东路梆子)。清朝乾隆,祥符调被分为蒋门和徐门,蒋门活动的地区主要在朱仙镇附近,后来朱仙镇衰落,蒋门四方发展,经蒋扎子等人把祥符调传到鲁西南、商丘市一带,经过改良演化后被称为豫东调(又称下路调)。

其二,“西”来说。山东省境内的梆子在乾隆年间流入商丘,受当地民风民俗、语言及乡土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河南高调”,即豫剧豫东调。

融合与发展

豫东调的第一个大融合时期在爱新觉罗·旻宁与光绪年间。那时豫东调的早期科班异彩纷呈,主要有府八班、夏邑县三班、虞城刘家班、柘城县大公议班、永城县衙六班、十四科“六大班”。“六大班”各有令后世铭记的经典存留。如府八班清末至民国期间红脸刘娃(刘芝兰)与其饰演剧目《刘墉下南京》都著称于豫东;夏邑三班清代知名演员张建才为红脸演员,人称“戏状元”,红脸孙照登唐玉成等拜师门下学艺,成为豫东调的著名红脸等。

豫东调的二次大融合时期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这也是豫东调博采众长的辉煌时代。在当时的朱集(现商丘市)曾先后建立了杨家戏院、大舞台等演出场所,不少耳熟能详的豫东调戏班和演员都曾在这些剧场里演出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樊粹庭组建狮吼剧团,以陈素真赵义庭等为首的一大批祥符调、豫东调演员为支援抗日前线在此募捐演出。1940年,商丘县人李文彪成立戏班,从开封市请来著名演员吴碧波、李秀玲侯秀真等,这些演员擅长豫西调与祥符调,一度与擅长豫东调的演员一起演出,互相取长补短。从此,豫东调博采豫西调、祥符调之长,尤其打破了原来“男扮女”的旧模式,女演员陆陆续续多起来,使艺术表演更加逼真。

此后,豫东调继续“他山之借”,在演出实践中,逐渐吸收道情、二夹弦、曲剧、琴书等一些戏曲唱腔的精华,丰富豫东调的色彩。“革命样板戏”出现以后,京剧的一些唱腔也开始在豫东调中出现。

新时期发展

1953年,商丘市淮阳区两专区合并,商丘专区有豫剧一、二、三团和越调剧团及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5个专业的文艺团体。1954年,以马金凤、徐凤云为骨干的豫剧一团援送洛阳市。1955年,越调演员申凤梅、豫剧演员邹爱琴、曲艺演员邢玉霞都曾代表商丘戏曲出席河南省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64年,商丘和开封市分开,豫东调与祥符调“血缘”貌似分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正确方针,各地人民政府整编了一些流散艺人和旧戏班,改造为新的职业戏曲团体。在政策的倡导下,河南省戏曲表演团体在两年内增加了四十九个。商丘地区豫剧团50年代主要演出一些古代剧目,60年代初,剧团出演了许多现代戏,特别是现代戏《社长的女儿》曾赴京汇报演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文化大革命”后,剧团恢复演出了一大批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目,均有较大影响。此时期还创作演出了现代戏《春暖花开》《小白鞋说媒》,在河南省现代戏调演中大获好评,深受群众欢迎。

在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时期,由于广播电影电视与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与介入,豫东调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播与传承,充分表现出现代传媒与民俗戏曲结合的发展方向。豫东调将商丘民众文化活动的各个层而都纳入其中,如民间婚、丧、嫁、娶,行商开业、娱乐交际、宣传政策、协调关系等,无所不包。群众积极参与,反响强烈,它己成为商丘地区倍受关注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传媒事业与民间文艺发展的需要。

艺术特点

角色

豫东调的表演多以男角为主,素有“外八角”之称。豫东调的角色行当分配,主要有“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指的是大红脸,二红脸,小生,边生;“四旦”指的是正旦,小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指的是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正因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所以叫做“外八角”。从演员结构上来看,男角多于女角,演出剧目也是“外八角”多于“旦角”的戏。自古还流传着豫东地区出红脸和黑脸的说法。这与豫东调“外八角”在剧中的重要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

唱腔

豫东调的唱腔特点是高腔高调,其中男声多以本嗓真声演唱,声音高亢、激昂、质朴、刚健;女声则以真声假声混合演唱,声音高亢、细腻、奔放、明朗。因豫东调的唱腔以商丘市一带的语音为基础,所以主音一般都为‘5’,并且豫东调的音乐方面也融合了地方民俗和地方方言;并且豫东调一向以唱功见长,要求演员的唱功十分扎实,吐字清晰。

音乐

由于受北曲的影响,豫东调以徵调式的运用最为广泛。它所使用的音域为 bE 调的“5--5(高音)”,落音多在“5”上,也称为“上五音”。在曲调构成方面,豫东调常采用“5 7 2”为骨干的五声框架的七声音阶,音阶排列为:5 6 7 1 2 3 4 (#4) 5。而以“5、7、2”作为骨干音,也确立了徵为主音的调式唱腔。在伴奏方面,无论伴奏乐器是什么,结束的尾音基本都落于“5”。所以不管是从调式来看,还是从伴奏乐器来看,豫东调都是典型的“5”调式。

民间班社

老班

“老班”是由清代吏部尚书宋革之家班所衍变。“老班”始初,并不叫老班,而是叫“八班”。自明朝始,归德府八大家即沈、宋、侯、叶、余、刘、高、杨八家不但地位显赫,而且都酷爱戏曲,他们各自家里都有自己的家班。明末清初,八大家相继衰败,于是各家班之著名伶人便集中于清代吏部尚书宋苹的家班。但他们在商丘市的名声犹在,班主仍为八大家之人所掌,故该班便称“八班”。康熙年公元年,宋苹死后,其家班的地位也变了,艺人们不得不各自独立,走向社会。至雍正年间归德府八个班头又成立了一个“八班”后,便改称前“八班”为“老班”或“老八班”。在乾隆,老班已形成旺势。到了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年间,又有著名演员来荣又名“戏状元”,昆乱不挡,文武兼擅。清光绪年间,管主传至八大家之一的叶家叶茂芝之手,此时的“老八班”在豫东各地声誉甚高,所到之处极受欢迎,“对戏”从不输台。清朝灭亡后,八大家彻底破产,故“老班”也就此解体。

八班

清雍正年间公元年左右,在归德府守备张彬的倡导下,府衙里八个班头联合创办了一个梆子戏班,取名“八班”。“八班”的繁衍的时间最长,在商丘市影响最大,从1730年开始,到1950年止,共经有二百二十年之久。该班早期的演员有金豆豆旦、银蜻蜓旦、陆忿等,后期的演员有李五红脸、刘娃红脸、金牙李生等。

豫东“十四科”

豫东“十四科”是由张柄祥老师为主教、采取分散分批的办法进行培养学生的一个戏曲总科,一期为一科,一科为三年。这个总科一共培养了十四期学生,因此,人们把它统称为“十四科”。“十四科”的开科时间在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96年),结束于民国17年(公元1929年),班址在夏邑县白庙集。班主为当地的富绅胡玉芳、李振坤。豫东“十四科”培养出的知名艺人有宫保、宫亮、宫成、宫让、李五、桑殿杰、刘娃、孙门、孙白、韩成、董保、先海、翠月桑振修、翠明桑建修、翠白刘娃的妹妹、翠保、翠宾、翠虎、翠娥女黑脸,豫东名武生高文志之女、岳兴、岳喜、银良、银锁、银才、花桂荣“八十两”艺名的女儿、郭兰生、赵义庭等。

夏邑三班

夏邑三班是夏邑县衙役组建的豫东调班社,以阵容强大、行当齐全闻名于豫东、鲁西南、淮北市一带。清代知名演员有杨道、陈万胜、张建才等。其中张建才为著名红脸,嗓音清亮,表演大方传神。红脸孙照登唐玉成等拜师门下学艺,成为豫东的著名红脸。清末至民国期间主要生角演员有陈希龄老婆生、孙照登孙门,旦角演员有刘群、苗喜臣艺名苗娃,净行演员有大员、李金贵等。经常上演剧目有《闯幽州》《过五关》《宇宙锋》《卖苗郎》等。

永城龙虎班

永城龙虎班是县城“水龙吉庆会”的玩友班,后发展成职业戏班,知名演员有张作林、周扶、李瑞卿绰号假苗娃等,在豫东也有一定影响。

代表人物

桑殿杰

桑殿杰(1898-1980),艺名白菜心,旦角演员,周口鹿邑桑庄人。桑殿杰生于书香世家,幼年读完《四书》《五经》,热爱文艺,因唱戏受到父亲指责,22岁时离家,投段德福艺名段春为师,后进商丘市“十四科”学唱旦角,三年出师,留本科唱戏,拿手戏有《白马告状》《驾后骂殿》《坐斩》《对花枪》《穆桂英挂帅》等。时隔三年,又让其长子桑振修、次子桑建修也进了科班。又过三年,其子出科,留在白庙集小班唱戏。因此,观众惯把白菜心称“老白菜”,次子桑建修称其为“小白菜”。从此,“老白菜”和“小白菜”誉响豫东。

唐玉成

一代豫东调宗师唐玉成(1895-1973),被誉为“豫东红脸王”、“豫剧麒麟童”。其唱腔别具风格,真假嗓音结合,刚柔相济,音色浑厚质朴,特别擅长运用偷字、嵌字、闪板及哀颤(寒颤)等巧妙唱法,使人听起来既感到粗犷豪放,又耐人寻味。他以其独特演唱方法为广大观众所喜爱,所传唱,创立了“唐派”唱法,主要代表作品有《反徐州》、《白玉杯》、《杨河堂》、《困南屯》等。“唐派”唱法的出现对后来豫东调红脸和花脸唱法均有一定影响。

李斯忠

李斯忠(1921-1996)是豫剧著名“黑脸”演员,其声音洪亮,铿锵有力。在唱法上他汲取众长,广泛吸收借鉴别家唱法技巧,以丰富自己的演唱经验。他采用了红脸唱法中偷字闪字的技巧,把花脸高亢自然的声腔特点融入自己的唱腔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他扮演的包拯器宇轩昂、大义凛然,演唱时声如洪钟刚柔相济、抑扬顿挫,做派端庄稳健、浑厚大气,既表现了包公的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凛然风范,又体现了包公对秦馨莲母女的同情和关心,演唱一气呵成、畅快淋漓,表现了包青天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正义形象。其代表作品有《秦香莲》《铡美案》《下陈州》《见皇姑》等。

马金凤

马金凤(1922-2022)是豫东调旦角代表人物,早期以唱豫东调起家。她嗓音甜美、清脆,唱法上以假声为主,真假声运用自如,转换自然。唱功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主,吸收山东梆子的音调加以融化,形成其独特的演唱风格——“马派唱腔”。代表作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她演绎的穆桂英,雍容大气、气宇轩昂,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巾帼女杰的形象。

刘忠河

刘忠河(1943-),生行演员,艺名强音,商丘市县刘口集人。自幼喜爱戏曲,尤对豫剧产生兴趣。1956年入商丘市豫剧团学艺,1958年赴河南省戏曲学校学习,师从王在岭、高连荣、张子林、马双枝、管玉田等豫剧名家,1961年开始成为商丘市豫剧团的主要演员。他从1977年开始,与岳鸿显、冯治华、蒋云声等音乐工作者合作,挖掘、整理几近失传的“豫东红脸王”唐玉成的声腔艺术,对其吐字、发声、演唱风格皆有领悟。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学习,,形成了自己深沉浑厚,铿锵豪放,通俗平易,乡土气息浓郁的风格特点。1980年,他代表豫东调参加了豫剧流派会演,在会上展示了“豫东红脸王”声腔艺术的特殊魅力,受到与会专家和各地豫剧工作者的普遍赞誉,被誉为“小红脸王”。

剧目分类

传统戏剧目

传统戏一般是指1949年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编演流传的戏曲剧目,流传在世、不同朝代的传统剧目有800多出,而这些剧目几乎全部都曾在商丘市广泛流行。究其来源,繁杂纷纭。而多数作品世间口头传流,没有署名作者。著名剧目有《牧羊圈》《三皇姑出家》《反长安》《罗帕记》《穆桂英挂帅》等。

现代戏剧目

现代戏剧目是指以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商丘及附近地区的现代历史和生活故事为题材,以豫东调的形式演出的剧本,在音乐、舞台表演等方面具备豫东调的明显标志,同时又在创作及发展历程中进行了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将“现代”融于“传统”,用传统的艺术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在唱词、表演、结构、思想等方面也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改编,是戏曲的新生力量。著名剧目有《花喜鹊》《人欢马叫》《樱桃女》《豆腐李招亲》《连心桥》《试用丈夫》等。

新编历史剧

新编历史剧指的是在1949年后新创的、讲述1919年以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戏曲作品,著名剧目有《应天骄子范仲淹》《天下清德》《三汤巡抚》《锦绣襄邑》《昭君出塞》《风雨情缘》《浣纱记》等。

代表剧目

《牧羊圈》

《牧羊圈》是唐朝民间故事戏,讲述朱春登与其婶之侄宋成同赴会试,宋成在途中想杀害春登妄图占有他的妻子,害人不成的他便回家称春登已死,与其母逼锦棠嫁给自己。锦棠吃尽苦头,流落他乡。后春登荣归,听婶谎说其母与妻已死,设灵棚祭奠时,锦棠婆媳乞讨至此,见其妻手上朱痕,夫妻、母子相认,其婶被雷电所击。此剧,清康熙年间在商丘市老班就已演出,为男旦大银条等拿手戏。

《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挂帅》是豫东调传统剧目,豫东调旦角代表人物马金凤的代表剧目之一,是豫剧马派艺术形成的基础,与《花打朝》和《花枪缘》并称为“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讲述了在北宋时期西夏犯境,辞朝隐居的佘太君闻讯后,派遣曾孙杨文广、曾孙女杨金花开封市探听信息,杨文广在校场比武时,刀劈兵部尚书王强之子王伦,夺得帅印归来,穆桂英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愿再为其效力,佘太君却劝她以抵御西夏侵扰为重,穆桂英随即挂帅出征的故事。

《应天骄子范仲淹》

《应天骄子范仲淹》是著名导演刘涉运的作品,于2016年上演,时长约2小时,剧情共分9场,分别是病投书院、春香传书、借梅寄情、清凉寺抒怀、依依惜别、夜宴琼林、捍海堰、仕途波折、揖别黄河岸。剧情梗概:赵恒年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赴商丘睢阳的应天学院求学。他刻苦上进,敏而好学。几年后,范仲淹中进士被任命到兴化市做官。兴化沿海水灾肆虐,百姓深受其苦。范仲淹带领民众修堰,使百姓免受灾害,备受百姓爱戴。后来,晏殊推荐他任秘阁校理,上任后他针砭时弊,直言不讳,在一次直言进谏中他得罪太后被贬出京。晏殊不忍心范仲淹这样的人才就此被埋没,便推荐他去应天学院讲学,范仲顺水荡舟直奔应天。这部作品弘扬了为国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是商丘市地区近年来的杰出作品之一。

传承与保护

传承现状

发展形势

近年来,商丘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事业关注程度提高,投入增加,使该市戏剧事业呈发展势头。作为商丘市地方剧种的豫东调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第一,豫东调艺术人才呈上升发展之势;第二,社会各界对豫东调的热爱和支持也呈增加之势,如媒体的报导、艺术院校的培养、爱好者的支持。

存在问题

一是豫东调观众群呈愈来愈萎缩的趋势;二是豫东调艺术人才收入低,不能充分调动人才创作、演出的积极性。

保护措施

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豫东调作为豫剧四大流派之一,开始受到政策保护。

2014年1月,河南省豫东调研讨暨商丘市豫剧院65年成果展在宋城影剧院举办,著名表演艺术家马金凤登台演唱了《穆桂英挂帅》选段。

2021年,豫东调被商丘市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8月,菏泽市豫东调传承发展中心揭牌仪式在山东省菏泽市盛世梨园剧场举行。成立后的菏泽市豫东调传承发展中心将依托线上直播和线下演出等多种形式,组织公益性戏曲展演展示、戏曲教育、普及推广等活动,编排出更多的豫东调优秀传统剧目,举办更多戏剧演出活动。

价值与影响

艺术价值

剧本上来看,豫东调的内容海纳百川、古今兼具。在风格上自成一格,十分新颖;在传达感情上见微知著,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又能与时俱进,紧扣主旋律。豫东调剧目反映了古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迈或劳苦百姓不甘压迫,积极反抗的英勇顽强精神;也能读到现代戏中在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崭新的思想感情和社会主义时期农民新的精神风貌。这些剧目传达出来的很多价值观,对当时人民的观念塑造和思想意识具有深远影响。

豫东调将河南省地区的民俗音乐、歌舞、器乐曲艺汇于一炉,并重新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改造,使这些民间传统音乐种属得以发扬光大,体现了豫东调对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豫东调以草根音乐、民间音乐为范本,本土化音乐所具有的鲜活生命力贴近生活、贴近日常,能够引发受众对音乐本源的记忆追认和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审美追溯。豫东调在发展中不断改良,吸收进新的音乐因素,能够满足不同时代群体走进豫剧大观园,从中接受审美熏陶。

社会价值

豫东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是豫东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娱乐形式,并且对广大人民群众起着高台教化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作用。从豫东调现有的800余出传统剧目来看,除极少剧目外,绝大多数剧目都是积极向上的,其中有宣扬爱国爱民的《老征东》《岳飞大战金吾术》《反徐州》,有除暴安良的《平霍州》《打保府》《刘墉下南京》,有宣扬大忠大孝的《长坂坡》《卖苗郎》《牧羊圈》,有宣扬婚姻自主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洪月娥背大刀》《黄金婵》,有一些承担百姓人家家庭生活的《鞭打芦花》《马前泼水》《王金豆借粮》。因而,无形之中对广大人民群众起到启发诱导作用,很多劳苦大众,被迫无奈,走投无路时便仿效戏中的故事或联合抗暴,或者联合锄奸,或揭竿起义,还有不少人在共产党的引导和教育下最终走上了革命之路。

参考资料

经典豫剧《穆桂英挂帅》今明上演.洛阳网新闻中心.2023-10-23

豫东调传统经典剧目《五凤岭》,校场点兵一折,安一玲、张合演唱.豫见文化.2023-11-03

豫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0-16

商丘市豫剧院65年成果展开幕 省豫东调研讨会同日举行.河南省人民政府.2023-10-16

传承发扬戏曲艺术!菏泽市豫东调传承发展中心揭牌成立.牡丹晚报速新闻.2023-10-16

豫东调:豫剧饮水思母调.京九晚报.2023-10-16

“穆桂英”,一路走好!.澎湃新闻.2023-10-23

全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商丘市人民政府.2023-10-23

艺海撷英——豫剧豫东调漫议.微信公众平台.202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