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部中国古代关于姓氏的著作,为中国古代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与《三字经》和《千字文》被合称为“三百千”。根据清人王相在《百家姓考略》序中记载,《百家姓》最早成书于北宋初年,为杭州市(杭州)一儒生所作。南宋时,《百家姓》已经成为民间启蒙教育的重要读物。
《百家姓》成书之初,主要收录了410个姓氏。后传至元、明、清时,历朝历代均对此书有所增改,现今流传的《百家姓》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宋本《百家姓》以难觅踪迹;元本《百家姓》当前也没有见到,在《事林广记》中,有蒙汉双语的八思巴文《百家姓》,得以流传下来。《百家姓》版本繁多,清代版本较多,如《七字百家姓》《绘图浅说百家姓》等。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是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姓氏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百家姓》在编撰的时候选择的汉族姓氏占主体。其实《百家姓》中没有纯粹的汉族姓氏,《百家姓》把各民族姓氏融合在一起,增减了民族的凝聚力。很多文学作品选材《百家姓》,《百家姓》成了俗文学的材料库。
2009年,《百家姓》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姓氏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母系氏族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姓起“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在母系社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惟一能确定的尊亲。姓作为氏族的标志,也就等于是母系或女性血缘关系的象征。许慎《说文解字》有:“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意思是说姓是人出生时的标记,故而从女从生,即姓起于女系,并从(传承)女姓。这一点从很多古姓亦能看出端倪,不少古姓多从女旁,如姬、嫩、姚、姜、姑、妊、妃等。母系氏族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取代,这一时期,男性取代女性占据主导地位。氏是从父系始祖那里继承来的,且只有男子才称氏。故而这个时代又出现了氏。氏是姓的延伸分支,到父系氏族社会,姓氏成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志。到了奴隶社会,“氏族以别贵贱”,只有贵族男子才能称氏。
姓氏文化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中国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姓氏,古代还以此来区分尊卑贵贱。丰富的姓氏文化造就了中国姓氏文献的繁荣,从有文字记载时可能就有了对姓氏的记录,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相应的姓氏书籍面世。早在商代时期,就已经有甲骨文记述姓氏相关内容。至先秦时期,有史官编著《世本》一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姓氏谱牒学经典。主要记载上起中华始祖黄帝、下迄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以及各朝代都邑和发明制作情况。可惜到宋代原书遭损毁。公元1世纪东汉初年,班固(32~92年)等编撰的《白虎通义》中,论及姓名问题,但对姓氏记载不全面,不系统。东汉中期的王荷所编撰的《潜夫论·志氏姓》和东汉末年的应劭所编撰的《风俗通·姓氏篇》收录姓氏较多,可惜《风俗通·姓氏篇》于宋代又不知所踪。
中国古代以家庭式自然经济为主体,宗法观念很重,对姓氏十分重视。在古代中国,建立或查考族谱、家谱成为重要的维系族姓的社会活动内容,对立家谱、族谱相当普遍,这需要了解本族、本姓的谱系,也需要了解其他族姓的谱系。
作者介绍
关于《百家姓》的具体作者,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南宋文人王明清在《玉照新志》提到:“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他认为《百家姓》是五代时期吴越一位书生所著。因为钱是作者的本姓,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排在后面。吴越国主钱俶王妃出自孙氏家族,因此孙姓排在了第三位。排在第四位的李姓,则指南唐皇族李氏。清人王相在《百家姓考略》序中对王明清的说法表示认可,表示《百家姓》最早成书于北宋初年,为钱塘(杭州)一儒生所作。学者钱征在前人基础上又进行了多年考据,认为《百家姓》可能是吴越国宗室钱俨所作。
版本流变
《百家姓》成书于宋代,后传至元、明、清时,历朝历代均对此书有所增改。
宋本《百家姓》现在很难见到了,在 2011 年10月21日《中国民族报》第 1080 期报道上称,在重庆秀山发现了宋版《百家姓》,但经过考证,其版本应该为清代。虽然宋本《百家姓》难觅踪迹,但是在一些文献中可窥其原貌。南林刘氏的《通义堂文集》中有一篇《宋本百家姓考》,南宋的一部综合性类书《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的《自序》也有百家姓内容,两书提到的内容均是以“赵钱孙李”开头。《宋本百家姓考》一文以“盖(益桓)公”结尾,共四百零八字。从资料中可知,宋时已存在《百家姓》及《续编百家姓》不同形式的版本了。
元本《百家姓》当前也没有见到,但是在成书于宋末元初的《事林广记》中,有蒙汉双语的八思巴文《百家姓》,得以流传下来。
明崇祯 14 年(1641),郑大郁编的《篆林肆考》,第十五卷有《百家姓》。版心题百家姓篆法。刘荣吾光堂刊本。以“百家姓终”结尾。
清代《百家姓》版本流变较多,主要有以下版本:
《百家姓考略》,是较早对《百家姓》进行注释的书籍,由清代王晋升纂写,徐士业校注。流传下来的本子很多。
《百家姓》,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增加相关趣味内容的版本。比如说《七字百家姓》《十字百家姓》等。
《同音百家姓》,是《百家姓》中的比较特别的一个版本,它的正文内容与《百家姓》相同,但用字却差别很大。
《正音再华》,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同治 6 年(1867),莎彝尊辑。
《百家姓法帖》,藏于国家图书馆。民国间桂林全文书局刻本。四周单边,单鱼尾,无栏,每半页四行,每行四字。书中每个姓氏旁都标注出主要的郡望名。
《绘图浅说百家姓》,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以“百家姓续”结束。后有增补姓氏。养蒙学堂编译,蓝谷慎言堂发行的。
《百千音义》是一部对《百家姓》和《千字文》进行音义注释的书籍,民国十七年出版,上海昌文书局印行。
《毗陵左氏识字书》光绪十年秋七月重刊,书影。收录于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
《四体百家姓》,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藏,上海昌文书局石印本。无书名页。每页由“真草隶篆”四种字体写出。每半页 9 行,每行 16 字,由4 个姓氏的4 种不同字体组成。
《百家姓新笺》,清抄本,红格本。明上元(今南京)黄周星九烟撰。内蒙古师范大学特藏部藏。前有自序。每半页 7 行,每行20 格。
《续百家姓印谱考略》(一卷),收在《殷礼在斯堂丛书》中,清代吴大澂撰写。后有罗振玉得此书后写的跋。
《歪讲百家姓》铅印本(书影),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内容主要是将部分姓氏融入到相声这种艺术形式中。
《太平歌词百家姓》,是一本以曲艺形式将《百家姓》部分姓氏串联成篇的书籍。
《外百家姓·增补复姓》,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刻本。清咸丰11 年永兴堂刊刻。每半页 6 行,每行 8 字,白口四周单边。主要特点是记录的大都是些难写难读的姓氏。个别姓旁标有常用字注音。
主要内容
作品影响
《百家姓》蕴藏着深厚的中华姓氏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重要价值。
启蒙教育
《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文集,里面汇集了作姓用的汉字。《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中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幼童入学堂读书时,首先学习千字文、百家姓等,稍长之后方学习史书典籍。押韵是《百家姓》一个鲜明的特点,通过相应位置上同韵字的有规律反复,使不同语意的各节前后呼应,形成和谐回环的旋律,读来声韵连绵,回环萦绕,具有传统诗歌的音乐美感。使其读来抑扬顿挫,音韵和谐,易记易诵。对于幼儿来说,学习《百家姓》只需记忆,不需要理解,这也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选择《百家姓》正是为了从小对孩了进行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基于这些因素,《百家姓》作为蒙学教材得以流传久远。
姓氏文献
姓氏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宗族区别的标志,姓氏代表了一种血缘纽带。中国有寻根问祖的传统,认为每个人与祖先都是血脉相连的,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血脉,流传到自己身上。有祀祖尊宗习俗,认为这样能够求得祖先佑护,同时也是在传承祖德、光宗耀祖。因为有着这种传统,通过《百家姓》这篇启蒙文学,人们能够了解姓氏的传承,明代理学家吕坤认为“读《百家姓》以便日用”。在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姓氏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最早的姓氏书。
民族融合的缩影
《百家姓》是一部中华姓氏文化的索引,里面的姓氏虽然只占了中华民族两万多个姓氏极少的部分,却是引领中华子孙走向姓氏文化的路径。中华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百家姓》虽然存在带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姓氏,如鲜于姓、长孙、慕容姓、拓跋姓、赫连、尉迟等,但是《百家姓》在编撰的时候选择的汉族姓氏占主体。其实《百家姓》中没有纯粹的汉族姓氏,在其诞生的宋朝,就不存在一个“纯粹”的汉族姓氏,各个民族之间早已在文化上声气相通,在血缘上血脉交融。例如魏晋南北朝期间,鲜卑姓氏转变成汉族姓氏,拓跋鲜卑的拓跋姓改元氏。钱姓,里面也有其他姓氏改入的,比如骆宾王的后代就有改姓钱的,满族在入关后,汉军八旗大量吸纳中原汉人,钱姓也在其中。可以说,《百家姓》浓缩了中国各个民族的情感归属,是中华民族融合的一个缩影,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凝聚力。
俗文学的材料库
《太平歌词百家姓》《歪讲百家姓》等将《百家姓》的内容融入到了日常说唱小品的唱词中,成为了俗文学中的一部分。《百家姓》的衍生品《七字百家姓》《十字百家姓》中保存了大量小说戏剧中的民间故事人物。20世纪50年代初,终雨田作相声《新百家姓》等。
音韵学
《百家姓》保留了很多音韵学的知识。在《百家姓》众多版本中,标有姓氏发音的有很多,这既体现当时语音学的发展,也让后来读者了解到不同版本编写时和其成书地点语音的发音情况。在清代和民国初年,《百家姓》等蒙学教材成为编音文献的基础,如《新镌增补音义音韵百家姓》(莆田市郑珍校梓,清同治六年抄本;清李光明庄刻本)、《分类通行广州话·附百家姓同音字表》(番禺区谭季强著,民国初年刊行)、《会字同音百家姓》(民国北京润田书局出版)等。
海外交流
隋唐之际,史籍中便有朝鲜半岛与中国交往移民的记载。在朝鲜半岛本土文字产生前,韩国曾广泛使用汉语,并保留了大量汉文作品,包括史书、佛经、诗文等。随着《百家姓》流传至海外,对当时与中国交往密切的韩国等东亚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韩国学者李善固受中国的《千字文》作《姓名千字》一书,对韩国姓氏文化影响深远。如韩国的张、孔、闵、印,杜等姓,很多都是由中国传入,对研究当时的社会风俗、姓氏文化、学术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后世评价
南宋诗人陆游,在给诗作《秋日郊居》做注时称:“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类,谓之‘村书’”。
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周谷城,“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百家姓》)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
其他姓氏书籍
百家姓版本繁多,其中以《皇明千字姓》《御制百家姓》等最具代表性。《百家姓》也有少数民族语言的版本,如《蒙古字母百家姓》《女真字母百家姓》《蒙汉对照百家姓》等。
近现代以来,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调查的深入,依据姓氏人数的多少出现了1987年新版《百家姓》和2006年新版《百家姓》。
虽然版本众多,但最广为人知的“百家姓”,依然还是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开头的《百家姓》。现今流传的《百家姓》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八思文字百家姓》
《八思巴文百家姓》是很典型的语音学教材,用汉语八思巴文编写,属于双语教材。孛儿只斤·忽必烈统一元朝后,为稳定政权提高蒙古贵族文化素养,下令以蒙古新字编著成《八思文字百家姓》,后将此书推广至全国范围内。《八思文字百家姓》主要有五个版本,主要分为椿庄书院本、积诚堂本、元禄刻本、清袁抄本、宋楼版。此五版姓氏排序、数量多有不同,姓氏总体趋势不断增加,而复姓数量则不断下降。《八思巴文百家姓》是当时汉族学习八思巴文很好教材。对当时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皇明千家姓》
《皇明千家姓》为明朝吴沉、刘仲质编写,收集单姓1768个,复姓200个,共1968个姓,2168个字。因为明朝皇帝姓“朱”,改“朱”为第一姓,以“朱奉天运”作为开头。仍旧用四言韵语。末尾有若干歌功颂德、喜庆吉利的句子。有洪武十四年(1381)乔山刘龙田刊本。此书已经失传。
《御制百家姓》
清康熙编,共有一卷。用“孔”字列首,继以“孟”字,以“孔师阀里,孟席齐梁”开头。然后为孔门弟子之姓。收集姓氏439个,计462字,是《百家姓》的另一种姓氏汇编。虽然冠以“御制”头衔推行了一阵子,但影响也不及《百家姓》。
《中华姓氏大辞典》
《中华姓氏大辞典》,1996年10月由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信息量高度密集而又检索方便的姓氏辞书。由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博士杜若甫历时四年编纂而成的。共收集古今中国人姓氏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复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生辰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
衍生作品
书法
《百家姓》中蕴含着丰富的姓氏文化起源和内涵,它对人们寻根溯源和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人们在《百家姓》的基础上,采取书法艺术形式再次创作,譬如在保持字体框架大体不变的基础上,采取多一笔或者少一笔以凸显书法残缺之美。流传后世的《百家姓》书法作品数量较为丰富,包含篆书、楷书、行书等多种书体,其中以后人仿王羲之所作的《右军正草百家姓》、清代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所写《百家姓》最具代表性。
剪纸
中国河南省新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赵霞,用传统技艺剪纸把《百家姓》做成了长卷。长卷上排列的一个个姓氏文字,各种文化符号赋予笔划,其间点缀日、月、星、龙、虎、凤、蛙、丹顶鹤、蝙蝠、江河、祥云、松柏、珍珠、仙桃、牡丹、石榴、葡萄、南极仙翁、儿童、少女等。
姓氏图腾
中国姓氏图腾可分为无姓氏时代和有姓氏时代。在母系社会无姓氏时代,虽然有姓,但没有文字,但是在母系氏族出现以动植物等崇拜物的“氏族图腾”。在当时到底自己的氏族姓氏怎么选取,受当时历史文化条件的限制,许多部族在氏名选择上,大多以自己氏族的“图腾”为姓氏。有的以植物作为自己的氏,有的以动物作为自己的氏。中国古姓中保存了许多图腾的痕迹。如古风姓,即以不死鸟为图腾,甲骨文“风”字即“凤”。中国人以龙为最大的神物,龙即图腾化、神秘化的蛇。因此,中国的龙姓,无疑地出自蛇图腾。西北的羌族,在原始社会里以羊为图腾,其族名之羌,与族姓之姜,都源于羊图腾。
后世研究
《三字经》根据渊源出处的不同或其特征,主要分为以下这几种类型:
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如熊姓、龙姓等。上古时期,为争霸中原,黄帝率领“熊、黑、貅、、虎”等与蚩尤大战于逐鹿。这些“熊、、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图腾氏族的名号。但这些氏族的名号究竟有哪些传递下来,成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难寻蛛丝。
第二种,则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如巫姓等。商王太戊在位时期,任用能臣巫咸辅佐他处理全国政务,此后巫咸将巫姓作为氏。
第三种,将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如沈诸梁沈诸梁在平定白公胜之乱时立有大功,获封叶邑尹,其后多以叶为姓。
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如司马,是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设立,为当时最高的军事长官,主要负责领兵作战及训练军队等。任此官职的后代便以官职名称为姓。另外还包括司徒(司土)、司马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姜姓,出于炎帝,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其后代有人以河名为姓。
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鲁庄公有后代叫东门襄仲,字襄仲,家住曲阜城东门旁,人称东门襄仲,其后人便以东门为姓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如古代游牧民族鲜卑慕容氏、北魏拓跋姓都是以部落为姓。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姬宜臼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所谓“谥”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穆姓、文姓等,齐威王之孙田文,号孟尝君。孟尝君避乱到魏国,死后进号文于,其后人以其谥号“文”为姓氏。
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譬如帅姓,在春秋时期,担任晋国尚书的师禺,为避晋景公的名讳、将自己姓氏笔画去一横,改为帅姓。自此之后,其子孙后代以帅姓作为自己姓氏。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朱棣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
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如万姓、丙姓等
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文化上汉改姓氏。如拓跋宏在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拓跋宏下令将姓氏“拓跋”改为“元”姓。
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杨坚本为杨姓,其父杨忠在西魏任官时,因功勋卓著被赐鲜卑姓蒲六如氏。
第十五种,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满族有穆昆组织,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穆昆由一个或数个家庭组成。同一个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几个穆昆,则冠以几个汉姓。如乌雅氏的五个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个穆昆,以刘、宁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沈阳市的穆昆以祝为姓。
第十六种,容易读错的的姓氏。万俟姓,音为Moqi(莫其),常有人误读为“万寿”。
参考资料
《百家姓》蕴含的文化与文明-文摘报-光明网.光明网.2023-12-28
世本 / (汉)宋衷注.index.lnlib.2023-12-21
为什么古人对《百家姓》倍加推崇?.微信公众平台.2024-01-07
北史.魏本纪第三.识典古籍.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