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清水古镇

清水古镇

清水古镇又名清邑、清水驿、清邑街,位于丽江市程海湖南岸的金沙江狭长的干热河谷平地。从边疆沃土拓荒之早,中原汉文化积淀之深;从人才开发之多及自然村落绵延之大等诸多方面评价,堪任“丽江第一村”。

历史上的清水村是重要的交通驿站,历史资料记载,明永乐二年时,云南布政司在澜沧卫设驿站,一个设在卫城北胜,另一个设在清水驿,使这里成了现丽江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官方乡间驿站。

从边疆沃土拓荒之早,中原汉文化积淀之深;从人才开发之多及自然村落绵延之大等诸多方面评价,永胜县的清水古镇都堪称云南边屯文化重镇。

一村四进士,有了刘彬、大错等的教学和影响,也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驿人阮嘉祥考取举人作榜样,集三百年的积累,到了清朝中期,定居清驿的中原子弟开始了爆发,一个山村迸出四个文进士,抢了整个永北府、厅“七个文进士、一个武进士”的一大半风光。

一村四进士

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新云南通志》等载,清驿的四个文进士情形如下:刘慥,字君顾,号介亭,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恩科,第二甲第五十二名赐进士出身,列云南该科第一。授翰林院编修,参加纂写《大清一统志》。因亲感金沙江边淘金群众赋税重压之苦,奏请减免了一半的重课。他历任四川顺庆、重庆市,山东曹州和苏州市知府,在任期间,“浚河道,建考棚,善政毕举”、“励操守,肃管箴(音zhen,劝告,劝诫),决冤狱,咸得其宜”、“选士有方,选贤举能”,升任镇扬道监司,再升福建按察使。刘在福建省一年,“维持凤宪,明刑弼教,陈案为之一空”,乾隆赞曰,“朕谓此人为天下贤员,今果觉不爽”,旋升他为河南省布政使,再调山西省布政使(相当于今省长),两次代理“巡抚”职(朝廷派驻行省的督导官员)。在河南和山西期间,刘慥修黄河,治理汾河渭河,抗蝗旱,赈灾民,以“二品”大员身份亲历第一线,积劳成疾,身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右体偏瘫,最后告病回乡。回乡后,刘慥以一残疾之身热心教育,倡导兴修水利,并主纂了永胜县的第一部志书《永北府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刘慥逝世时,仅享年61岁。

刘慥还是个诗人,著有《诗词课艺》、《和鸣集》,他和黄恩锡的诗作入选《云南历代诗词选》等书。

黄恩锡,字素庵,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第三甲第三十九名赐同进士出身。他曾在会试中夺魁,授甘肃伯县知县,移中卫市知县,后升礼部主事兼例馆纂修,并担任过顺天(河北省)乡试同考官。他任伯县父母官时,“救灾恤患,筑渠缓征,修县志,复水利”,士民感恩,刻石题碑纪念其功绩。

杨嵘,字建立,号固亭,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戌科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授广西武缘县知县,后任宾州同知。为官十余年,“以慈惠为心”,为人不事逢迎,不呈才智,不较铢,卸任后两袖清风,死后无力归葬。后子孙经商发迹后得以扶柩回乡。

黄耀枢,又名黄初,字星海,爱新觉罗·旻宁二年(1822年)壬午恩科第二甲第八十八名赐进士出身。起初代理四川郫县,后授丰都县知县。不图虚名,讲求实效,兴水利,办教育,重修名胜“二仙楼”,百姓遂于该楼立其禄位供奉,称他“黄青天”。乙酉(1825年)、戌子(1828年)两科,任四川省乡试同考官,举才有功,升任石柱、理塘县两厅同知,再调任福建福清、武平县建安知县,后因政绩,入京都为国子监教授。荣归故里后,主讲壶山书院,永北文风为之大盛。

人才如金字塔结构,如果没有大量的基础,是不可能出现“一村四进士”这样的塔尖的;人才也如江河,无源头之水则江河枯竭,无后继之溪则江河断流。从明末开始至今的历朝历代,清邑始终不乏人才,辈辈都有人才出,人才是该村的最大优势。

霍邱县刘彬因喜欢清水驿而定居于此,在清代潜心教学。他培养别人的子弟,也教育自己的两个儿子,他的长子德辉是痒生(秀才),次子德炜于康熙帝戍子科中了武举。和刘彬的情形相似,四川成都人张锡清朝随父宦游云南省,定居清水驿后尽心培养下一代,儿子张翰芳由永北的秀才、岁贡出任邓川州的训导,孙子张浚中也于康熙已卯科中了武举。外来者由于有汉文化的深厚基础,到了偏远的山乡,一门心思求学苦读,是容易快速成就人才的。而清邑的绝大多数,是数代的默默无闻,终于有了子孙登了龙门,如乾隆的拔贡汪养度、爱新觉罗·颙琰年间的拔贡阮重藩、光绪年间的拔贡张必元、单镜等。明清时期,清驿有了良好而辉煌的现象,那便是一人成功后,带动子子孙孙或周围的亲朋一同成就事业,如明末四川潼川州知州、甘肃临洮少府阮嘉祥,他的父亲阮钦相是举人,他是举人,他的叔伯阮钦赐是岁贡(任浙江滁州府训导),他的儿子阮也由岁贡选任广东香山县知县;又如进士黄耀枢有《延晖阁诗集》四卷,他的儿子黄伯颖是拔贡,署福建南田同知、候补知府,也有《塞外趋庭草》诗集四卷;最辉煌的,当数刘慥一家及其家族:慥的父亲刘晟基岁贡出身,慥的儿子刘裔彦是举人,孙子刘澍为岁贡;慥的堂伯父刘邦基是岁贡,任过大理洱源县教谕,邦基的次子刘恺也是岁贡,孙子刘裔义(武定训导)、刘裔忠(富民训导)、刘裔仁(姚安府训导)也是岁贡出身;慥的堂叔刘先甲同为岁贡,担任过广西庆远府思恩县知县;至于任丽江府教授的举人刘广远、任太和县教谕的举人刘圭、任大理府教授的举人刘樨、任丽江府教授的岁贡刘际远、任晋宁州训导的岁贡刘绵运、任保山市训导的岁贡刘玺……就是刘慥家族的后辈子弟了。

除了四个进士,清邑明清两朝究竟出了多少举人、贡生、秀才?因为永胜的题名录被烧毁了,清邑那两块“文道碑”还埋在土里,科举人数一直是个谜。连《永胜县志》也只好说,“时乡村小肆举贡生员之多,为滇西北冠”,清邑因此被誉为“文风之地”。

清邑的人才在清朝辉煌后,并没有断流,民国时期,又有了有代表性的六位县长一位银行行长一位议长两位团长和一位少将飞行大队长。其中的王心志:民国南京航空大学毕业,少将飞行大队长,1949年随蒋介石到台湾,1978年全家定居得克萨斯州,他的儿子王一民,是博士;其中的彭元槐,字树三,1923年东陆大学(云南省大学前身)第一届毕业生,中国国民党“国大代表”、云南省富滇银行总经理,为云南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他的长子彭组、次子彭演,均是云南大学高材生,次子彭演解放前秘密入党从事地下工作,1959年去世时是山西煤炭设计院的总工程师;其中的何精壁,字月楼,清末在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与朱德是同班同学,参加辛亥革命起义后,任至滇军上校团长;其中的单鹤轩,在国民党58军12师任中校营长,1838年4月参加著名的台儿庄大捷受伤,左眼失明。永胜解放后,清邑人才以昆明医学院药学院皮肤科专家黄荣魁教授、昆明理工大学袁嘉祥教授及解放军邯郸某部上泉厂总工程师兼副厂长刘为代表;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共有近三千名大中专清邑学子分赴各地,很多已成为单位和社会的中坚,他们中的代表,有留美的天津大学副教授冯建兴,有留荷的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国祥,有博士生王康林、黄彩文、王化武,有银行家黄祚、杨文举,有文化企业家王化新、周荣先,有书法家阮凤麟、李现明、周光宗,有高级编辑杨文星、作家周荣新等等。

现有1000多户、5000余人的清邑,是个南北长三公里的大自然村,是永胜县也是全丽江市市最大的自然村,更是丽江明清古建筑保护最好的文化村落。据丽江市博物院等统计,清水现存完好的明清和民国古建筑近600院(所),其中,明代建筑6座,是去年丽江市“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最大的亮点,有关部门正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或将清水整体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这个如今四川成都、攀枝花市通往大理白族自治州昆明市通往宁、丽江的必由之地;在这个解放前叫“清水镇”,1959年将包括凤羽毛家湾在内的一半划归程海镇而主体隶属于期纳镇的狭长大村里,明代的南北两个城门连接着一条三华里的曲折石板老街,另有两条辅街与主街平行、18条七折八拐的小巷与主街相通。老街深巷中,青房瓦舍,明清的豪宅四合院、各家族宗祠比比皆是。这里乾隆就修了戏台唱滇戏,如今仍有人爱听爱唱这老戏;这里明清时有闲人在拨弄洞经音乐,如今仍有乐队依照清朝的“工尺谱”在婚丧嫁娶场合演奏;这里端午节包粽子吃芽豆子抹雌黄,如今仍一样不少,晚宴后还是全村人集体登高爬那东面的石崖山于天黑方归;这里春节唱戏天旱求雨耍纸龙,如今仍是唱老戏耍纸龙;这里农历六月二十四过火把节中元节刻版给仙逝的老祖宗印衣印包接祖送祖,如今仍是照行不误;这里过去结婚要“明媒正娶”看八字测良辰兴“哭嫁”,如今虽然自由恋爱了,仍有很多人行老一套,死了人孝子得挨家挨户磕头去报丧、请客;这里吃早餐叫“吃茶”,上了年纪的人仍离不开早晚的两顿“永胜油茶”;这里过去双龙寺、龙泉寺、芭蕉寺、宝月寺、桂香阁、飞霞阁、真武阁、大智庵等各种寺庙环村依山脚而建,如今仍顽强保留着瑞光寺大殿、东岳庙寺庙群等“省级文物”明清古建筑群;这里过去用竹子、茅根依古法生产草纸,防线织染漂亮耐磨的“清邑布”,用石榨榨甘蔗蔗渣酿白酒,用水推大石碾石磨碾米磨面,还有打铁的、扯白糖的、做豆腐的、卖凉粉的等百行百业,如今,打铁的仍用手锤维持生计,扯白糖的嫌烧柴难砍,做豆腐卖黄凉粉白凉粉的,还在维护着清水驿、清邑街古老的好名声。

历史

清邑又名清水、清水驿、清邑街,位于程海南岸的金沙江狭长的干热河谷平地。这里海拔1500米,气候炎热无霜期长,适于水稻、蚕豆、玉蜀黍属、蔬菜等农作物生长,程海湖水从一片平畴沃野上淌过,灌溉便利,因而,“唐贞元中,南诏异牟寻始开其地”,并将大理西洱河流域被汉族贬称“白族及罗落、麽些诸蛮”的白、彝、纳西等土著民族迁入“以实其地”耕作、生活。唐朝时,清邑隶属的永胜县称谓叫“北方埮(tan)”,后改称“成褐埮”、“善巨郡”;宋时,永胜仍属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天下,段氏改为“成纪镇”,这时的清邑开始有了汉名,称“河(qu)乡”,原因是程海叫“龙佉河”,河水从村旁向南注入金沙江

元朝时永胜内附中原大版图后,当时称“北胜州”的地盘西南东三面被金沙江包裹,成了南连内地、北控吐蕃的战略前线。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委派的大军征昆明市、大理,在取得云南省全境胜利后不久的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朝在北胜州设“澜沧卫卫军民指挥使司”,派中原南下的大军在此屯兵于农守疆拓土。

明初在清邑设有冯升伍、冯相伍两个百户所,由于从卫所的北胜城出发南走内地至清邑刚好是一天的行程,明永乐二年(1404年),云南布政司在澜沧卫设驿站时,一个设在卫城北胜,另一个就设在了清邑,使清邑成了现丽江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官方乡间驿站。

据明天启《滇志》载,当时的两个驿站情形是这样的:“澜沧卫驿站马七匹,系高土官目把应当,本州岛给马料十四石、禀粮二十石、禀米小菜共银十二两二钱二分。清水驿站马七匹,系永宁、北胜、蒗、阿高三土官目把应当,本州给马料十四石、禀粮麦十石、禀米小菜共银九两一钱一分。”两个驿站均设一名“驿丞”管理。

清水驿站北距澜沧卫城九十里,南距金沙江渡口六十里,是官文传递、军情传送和官员来往、学子赶考的必经之地,也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四川省通往大理白族自治州、缅甸的商旅落脚之点,清邑从明朝之后各朝在此设集市,商贸繁华导致人口的骤增及文化的繁荣,正源于明初“清水驿”的设立。“清水驿”很有名,明顾炎武《肇域志·云南志》、陈文《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周季风《云南志》等史书,都专作解释。由于以文论文又地处偏远,后来像方国瑜先生这样的近代丽江市本土史地学家,也没能在其巨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确指“清水驿”就是今清邑。

第一个走进全国教科书的人

公元1621-1627年的明天启年间,清水驿街南刘思善的邻居何某家不幸遭遇火灾,情急中,何家将物件家什隔墙往刘家院子抛来,其中就有一袋三百两的银子。刘思善怕混乱被人顺手牵羊,赶紧将银两藏好。次日,何家还沉浸在遭灾的悲痛之中,刘思善却安排好了一桌筵席给何家老小压惊。席间,他拿出装银的口袋,请何家当面清点,银子是否短缺。邻居喜出望外,悲喜交集,提出愿将三百两银子的一半报答刘老秀才。刘思善一听,正色道,“我若贪图你家的银子,还会如数奉还吗?你家不幸受灾,当务之急是以这些银子重建家园,再图发展”云云。

何家把刘思善“拾金不昧”的故事广为传颂,闻听者人人击掌竖指称赞。北胜州官员得听此事,派员到清驿核查。情况属实,州官给刘家敬献一块“德寿还金”的金字匾额,并向云南布政司禀报刘思善的感人事迹。至清雍正六年(1728年),永北府知府石去浮将刘思善的姓名牌位供进该府忠孝节义祠,每年的春秋两季接受官绅对其廉洁、德行的祭祀参拜;至清乾隆,翰林院编修国史时,刘思善的事迹被收入《广类事赋》宣喻于天下;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民国教育部编写《共和国修身教科书》时,又从清代的《广事类赋》中挑选了刘思善“拾金不昧”一篇。

明初设驿站便利官、商、学、兵交通往来,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至明末清初,地处要冲的清水驿已壮大成一条号称“排衙”的长街,逢农历的寅午戌日(三、七、十一日)赶集,村落已具相当规模。村镇的繁荣再加上肥沃土地因中原先进农耕技术的实施而高产稳产,此地清泉遍野、古木参天遮地,景色、气候宜人居住,很能挽留住如原籍江西吉安“善诗文,为北胜刺史申奇内幕”的傅登龙、原籍四川省成都“工诗画,幕游于滇”的刘汉恂等外地游子的脚步,使其定居于此。这其中,文化程度最高,对当时和后世影响重大、深远的,当数刘彬和大错和尚钱邦芑两位高人。

刘彬,字玉章,号铁园,霍邱县人士,为明末永历皇帝“总兵”将领刘星海的次子。永历帝于清顺治帝十八年(1661)在昆明市被降清大将吴三桂杀害后,刘彬随父亲刘星海、兄长刘范曾寄籍有“洱海之胜,苍山之幽”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但落户不久,前明将领刘星海受吴三桂迫害,被遣送东北辽东的宁古塔充军,直至近20年后“云南王”吴三桂反清失败身败名裂。为救老父,刘彬孑然一身万里寻父,历经三年磨难,才将父亲迎回大理与兄长共同孝奉。尽完孝敬,等到老父归仙后,刘彬将其三年万里寻父经历撰成《如东录》一书,感动了滇西片一大帮人士,使得有文化有经历感触的离乡背井之人纷纷效仿。刘彬思想活跃,在他和兄长遍游云南后,撰述的《全滇疆域论》立即引起了轰动。永北府总兵马素声欣羡刘彬的品德和才学,把他延请到邻近大理的永胜,就任“壶山诗社”山长和总镇汪一桂的内幕高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