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健君
汪健君(1903-1999),曲家,祖籍浙江省,生于武昌区。1925年至清华大学任职,父汪鸾翔是清华大学最初的教授,清华校歌出自其手。1956至1964年,汪健君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社员,并开辟西郊小组,林焘、陈竹隐等参加活动。
人物简介
汪健君(1903-1999),曲家。祖籍浙江,生于武昌。
父汪鸾翔,近代名士,与梁启超、王国维等是清华大学最初的教授,清华校歌即出自其手。
汪健君先生雅好昆曲,工官生、小生,兼习阔口,并擅吹曲笛和箫。唱曲念白讲求吐字发声,造诣颇深,喜歌《西楼记·拆书》及《赏荷》、《赏秋》、《思乡》、《拾画叫画》、《琴挑》、《秋江》、《闻铃》、《哭像》、《定情》、《惊变》、《惨睹》、《扫花三醉》、《折柳阳关》、《训子》、《刀会》、《扫秦》、《山门》诸曲。
1925年至清华大学任职。1929至1933年间爱新觉罗·溥侗溥侗在清华授课。指导学生课馀游艺选修昆曲和国画,曾为此事奔走联系,并向溥侗学曲及参加言乐会昆曲活动。复随笛师何金海拍曲,得授《琴挑》、《山门》等剧。1935年春与俞平伯等共组清华谷音社,是主要成员,并请兴工笛师陈延甫拍曲,兼习锣鼓场面。还经常参加北平城内珠萦社、潜庐曲社等曲集。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受清华保管委员会委托,将珍贵档案文献百馀箱转移天津市租界并负责保护,遂留居天津。沦陷期间在天津曾向前辈曲家王麟卿及笛师高步云、徐惠如等学曲,并在北京、天津请益曲家滑苕白、许雨香、俞振飞等,精研曲律宫调和昆曲音韵,与俞平伯有探讨文章往还。1941年与津门曲家李蓬珂共组辛巳曲会。1945年春自组知乐曲社。抗战胜利後清华大学复原,仍回清华工作。1946年是香曲社成员,在清华大学复组後谷音社,杨文辉、陈祖东、浦江清、吴征镒等参加清唱雅集。
1957年冬调任清华大学图书馆,後将自家珍藏古籍千册捐赠该馆。1956至1964年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社员,并开辟西郊小组,有林焘、陈竹隐等参加活动。1978年在寓所欢迎美籍曲家张充和等。1979年北京昆曲研习社恢复活动後,与北京大学教授林焘共同恢复西郊小组,八十年代在清华和北大组织曲集十馀次,在北京大学临湖轩举办大型曲会。手订曲谱数十本。曾撰《言乐会沿革述略》、《清华忆旧竹枝词》、《北京旧时曲社杂记》等史料文章,在清华园传授昆曲,弟子先後有杨忞、周妙中、吴必忠、韩家鳌、陈为蓬等。1999年7月6日在洛阳市逝世,享年九十六岁。
2011年8月和11月汪健君先生弟子和北京昆曲研习社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纪念曲家汪健君仙逝十周年曲会和同期,并印行《汪健君手抄曲谱》。 (刘昂整理)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